流体地质学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四-冀北丿幼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汕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偏光- 荧光特征、显微测温、显微傅里叶红外和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盆地构造、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等资料,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在立性、定量分析有村1/无机矿产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期次、流体运/聚时空及油气成藏演化等方而的应用。

一、理论意义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汕气藏和层控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由显微级的液态和(或)气(液)态的有机/无机流体组成,可提供如下信息:1、时间。即成藏成矿流体(水、石油、气)存在或运移与矿物生长或溶解的相对或绝对时间。从流体包裹体与成岩矿物世代及其共生系列的关系分析,可以确定流体活动与成藏(矿)的相对时间,或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Ar严Ar或Rb-Sr同位素,确左流体活动或成藏(矿)的绝对年龄。2、古地温。即矿物生长或溶解时的温度和特圮流体在岩右孔隙中的温度。沉积盆地中某套沉积物的古地温与时间是相关的,通过模拟埋藏史和热史,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如砂岩型铀矿床或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了成藏成矿温度,也有一泄的时间意义。3、成分和化学组成。包括石汕、天然气和矿物与水的总体组成和元素、同位素组成,包含着成矿流体成分、流一岩作用和流体演变史等信息。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化学组成,可以确左成藏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以及何时和在什么温度条件下成藏、成矿的有关信息。4、运移路径和成藏/成矿位置。某一世代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合(FIA)及其丰度(如GOI),是相应地质时期内流体类型、流体活动强度的指示剂,绘制适当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布图可以在一左范I用内确定流体的运移路径和汕气藏或层控矿床的成藏(矿)位垃。石油包裹体犹如微型“油藏”,英丰度(GOI)则可以指示地质历史中石油的运/聚程度和赋存状况。综上所述,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矿物成因及其成矿流体性质、来源、运移路径和有机/无机矿产的成藏(矿)环境,甚至可以进行泄性或定量研究,最终确定矿产的储藏位苣。

二、包裹体的岩相学与成藏(矿)期次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是划分流体包裹体期次并将其应用于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活动期次和油气成藏运/聚期次的基础。包括成岩矿物世代划分或矿物先后关系研究,以及同一世代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赋存状态(原生、次生成因)和包裹体组合。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认为,含氧、含铀水进入顶底板均有泥岩等隔水层的透水砂体,当沿砂体迁移时,遇到富含沉枳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障,在氧化还原界而附近U "还原沉淀形成似卷状矿体。这种水成铀矿模式是常温表生氧化还原作用的产物。然而,笔者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床中发现了有机流体与低温热液成矿的证据。

砂岩储层中矿物的胶结、次生加大、交代和缝、洞形成及其被填充愈合,意味着孔隙流体活动和流一岩作用过程。储层中成岩矿物形成于一定的介质环境(pH值、温度等)和富含同类矿液的环境,这种介质和矿液通常是水溶液。石油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孔隙水的化学组成,导致孔隙水中无机离子浓度降低,或烧类流体部分替换孔隙水而阻碍矿物一离子间的质量传递,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及矿物的交代和转化,即抑制了胶结、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过程。由成岩矿物的叠宜关系和晶体结构分析,可推断结晶作用的相对顺序。以下常见的成岩现象受流一岩作用和有机/无机流体交替作用的控制:1、储层内有持续的多期水流体活动

,则矿物次生加大、胶结、交代现象发育,在缝/洞内发生矿物(方解石、石英或石膏等)充填,强烈的胶结作用使岩石变得十分致密、坚硬:2、成岩期间有石油或天然气注入,甚至在储

层孔隙内饱含油气,成岩作用将趋于缓慢直至终止;3、古油藏发生泄漏、散失及水流体活动再趋活跃,则在粒间孔/洞内除了普遍可见的沥青充填外,还可再次发疗矿物胶结与充填。因此,储集岩中的油气包裹体与含烧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水交替的成岩信息和流体地球化学环境。上述两类成岩成油现象可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出某区泥盆系东河砂岩为例。东河砂岩中可见到两期成岩矿物一石英次生加大和石英胶结物,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在这些矿物内极少见到油气包裹体,或者不发冇。在加大边或胶结物外侧和碎屑粒间,可见大量黑褐色沥青或黄褐色油浸沥青充填。从右英加大边/胶结物与沥青的分布可说明储层中石汕充注/成藏应处于成岩晚期,相应的成藏时间应为喜马拉雅中-晚期。古汕藏现象以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南2井气藏成藏史为例。从侏罗系到志留系(3292〜4737m)共发现油气显示57层,厚度327.74 im英南2气藏主产层段位于下侏罗统下部至志留系顶部,为层状背斜凝析气藏。其中的天然气和凝析油均源于深部的寒武系-下奥陶统过成熟海相烧源岩。塔东地区炷类成因和聚集历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炷类成熟度与源岩成熟度和成藏期的不一致性,即气藏主要是湿气及凝析汕,现实的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烧源岩是过成熟源岩和英南2气藏为晚期成藏,三者之间有一立的矛盾。英南2气藏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第一个具商业价值的天然气藏,对其成藏历史的研究是认识整个塔东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的关键。据张水昌等研究,在升温速率较慢的条件下,原油保持单相存在的最髙温度约170-C,英南2井天然气的形成温度已大于1904C o英南2气藏的伴生凝析汕中还检测到高含量的金刚烷,指示气藏为原油高温二次裂解的产物。从生炷量看,寒武系与下奥陶统坯源岩的生炷量无疑是很大的,炷源岩的大量生油或生气期是在加里东晚期(晚奥陶世-志留纪)约50 Ma内快速完成的,而由于早古生代沉降幅度巨大(寒武系-奥陶系厚达8000多米,仅中、上奥陶统复理石浊流沉积即达7000 多米),使寒武系-下奥陶统炷源岩曾经达到200〜240°C以上的髙温而处于过成熟状态,近100 Ma以来该婭源岩有机成熟度增加有限,几乎再没有形成天然气。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对英南2气藏的成藏史的研究仍然是关键。笔者对英南2井下侏罗统下部-志留系顶部(3670.6〜3740.15 m)有关砂岩储层样品的成岩作用序次与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与前人的认识明显有別:1、无论是下侏罗统还是志留系顶部储层孔隙,均显示较强的注蓝色荧光(UV激发),表明储层中普遍有凝析油气:2、这两个储层均普遍发生过相对较早的成岩期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和晚成岩期方解石亮晶甚至连晶胶结过程。下侏罗'统内还发现了相对较早的成岩期微-细晶方解石胶结物(也许志留系中的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已经发生了完全的重溶或被交代),次生加大右•英或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多为晚期方解石亮晶胶结物所环绕(胶结)或交代。这意味着如果气藏形成之后,以天然气为介质是难以构成先方解石胶结、后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和晚成岩方解石亮晶普遍胶结这样的矿物分布“格局",唯有在天然气大疑充注之前才会发生一系列的矿物生成“事件“。3、在石英次生加大边内没有发现原生的气炷包裹体,而是以液炷包裹体最为发冇,气液桂包裹体其次。总之,下侏罗统和志留系顶部储层内均发冇有三期油气包裹体:第1期为成岩石英/长石次生加大的早-中期,包裹体均匀密集分布于早期方解石胶结物中,或包裹体沿未切过石英加大边的微裂隙而成带分布,或沿石英加大边的中-内侧分布,志留系顶部的汕包裹体丰度(GOI)为6%〜8% ,下侏罗统下部丰度为75%〜80%。包裹体呈黑褐色、褐红色及黄褐色,显示弱黄色、褐红色荧光,或无荧光显示,部分包裹体呈黄褐色、淡黄色,显示黄色、注黄绿色荧光。其中,液坯包裹体约占80%,气液炷包裹体20 %左右。第2期为成岩石英次生加大期后至方解石亮晶胶结之前,包裹体沿切穿石英颗粒或切穿加大边的微裂隙分布,丰度较髙(GOI为3%〜5%±)。包裹体中液婭呈戏黄色、淡黄色及透明无色,显示注黄绿色荧光:气炷呈灰色。英中,液烧包裹体占25%〜40%,气液烧包裹体占

60%〜70 % ,气炷包裹体占0〜5%。第3期为成岩方解石亮晶胶结期后,个别灰色气炷包裹体成群或孤立状分布于方解石亮晶中,或沿切穿石英颗粒的微裂隙成带分布,丰度中等偏低(GOI约为1%),主要为气炷包裹体。英南2井在ha晚期亮晶方解石中和切穿石英碎屑颗粒的愈合微裂隙中,与气炷包裹体明显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其均一温度除反映晚成岩正常地温(85〜

90°C)外,还有高达169〜220°C的地温异常,表明在成岩晚期气绘充注期间,储层地温明显受热作用的影此外,与第1期包裹体同期的运移沥青普遍见于粒屑边缘,或呈条带状浸染于早期方解仃胶结物内,在志留系顶部砂岩储层的长石矿物由于油气溶蚀而保留了大量深(黄)褐色沥青于微孔/缝内,反映下部古油藏经过两次调整,为侏罗系成岩早期成藏的中- 轻质汕古油藏。下侏罗统和志留系顶部储层自生伊利石K-Ar测年结果表明,古油藏的成藏年龄为148〜151 Ma ,验证了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结论。由此可见,英南2气藏的成藏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加里东晚期古汕藏作为二次油源(保存于中上奥陶统多套层系中,且中上奥陶统当时作为上覆地层,埋深没有使古地温普遍增温至180°C而使多套古汕藏的原汕发生大量裂解)-古油藏经过两次调整成藏(中质汕,侏罗系到志留系内,形成于148-151 Ma ,)- 古油藏原油进一步热成熟(以第2期油气包裹体中的轻质汕为代表,形成于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晚期原汕髙温二次裂解气(喜马拉雅晚-近期)。晚期包裹体测温发现的塔东地区晚期热活动,也得到磷灰石热历史分析的验证。由此,因古油藏的保存条件比古天然气藏的要求相对要低,而塔东地区大量古油藏在加里东晚期以后还能够保存下来,并得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验证,使该地区的晚期古生界上构造层油气勘探更有实际意义。

三、包裹体显微成分与油气成熟度

汕气包裹体的显微成分分析方法很多,本节仅介绍趋于成熟、对油包裹体分析效果较好的显微偏光-荧光和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油气包裹体的鉴别主要基于荧光行为、颜色和室温下包裹体的相数与相比例关系。轻质汕包裹体易被渓认为盐水包裹体。最有效的鉴别方法是使用偏光2-荧光显微镜。汕气包裹体的颜色和荧光特征主要是由它所含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包裹体的厚薄与大小所决左。油气包裹体在生油有机质处于低成熟到近髙成熟阶段大多有一龙的颜色,而高成熟阶段的汕气包裹体与水溶液包裹体一样都为透明无色,需借助荧光显微镜才能区别。在透视单偏光下,若不考虑油气运移/储集过程中的色层效应与生物降解的影响,有机质由低成熟到高成熟(即从重/稠油到轻质油及凝析油气),包裹体中的石汕(液烧)的颜色呈现(深)褐色、黄褐色、褐黄色(浅)黄色、淡黄色及至透明无色的变化。油气包裹体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所含碳氢化合物的种类,以及沥青、非炷的含量、包裹体的厚度与粒径。有些包裹体由于相对视线方向的厚度太小,虽然含有能发光的髙分子碳氢化合物,却看不到颜色,这是由于石油对透射光的吸收性差的缘故。荧光的颜色和强度取决于包裹体的大小及英中油气流体的种类与含量,同时还应注意某些主矿物的影响,有些矿物因含丰富、细小(小于十分之一微米)的晶包有机质而在激发光照射下能发出荧光,如萤石、方解石、白云石等。列外,油页岩、藻类和抱粉也可发光,易与油气包裹体相混。并非所有的油气包裹体都有荧光,通常肉眼看不到多数气绘包裹体和褐色、黄褐色(气)液炷包裹体的荧光。呈褐黄色、黄色、浅黃色、淡黄色、透明无色的油气包裹体荧光强,可看到褐黄色、黄色、戏黄色、黄白色、蓝白色、浅蓝色荧光。此外还须考虑色层效应和生物降解的影响。油气发生长距离运移时常发生色层效应。原先黄褐色或褐黄色的石油在运移过程中常常发生强烈的色层效应,在被捕获成包裹体时可能呈现浅黄色、淡黄色,荧光颜色很浅,但不会呈无色透明和蓝色荧光。生物降解的影响多见于埋藏千米以内的油气藏,它会使原本流动性较好的右油稠化,并使荧光发生“红移

如果包裹体内的石油过稠,或样品中含有一期或多期次的油气包裹体,则很难只用荧光将其区分开。因为多数情况下,除了最晚的一两个期次外,其他期次的汕气包裹体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后期演化

,“暗室效应“使荧光效果变差。经过相应的成分分异、沉淀和炭化过程,包裹体内的相态由初期的一相(液态坯)或两相(气、液态烧)最终演变成两相(液态炷+固体沥青)或三相(气、液态坯+固体沥青),在包裹体壁上形成斑块(点)状、丝网状沥青,使油气包裹体变得色泽不均、颜色深浅不一,总体呈黑褐色、深黄褐色、灰黃色或浅灰黄色,在UV激发下,不发荧光,或包裹体荧光显示不均。并且,一些形状不规则、封闭性差、有后期演化特征的油气包裹体,容

易发生泄漏,包裹体中的沥青进一步富集而形成“沥青包裹体",形状规则的稠油包裹体并非“沥青包裹体"。而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的油气包裹体,仅仅为干气包裹体。因此,“沥青包裹体"并非髙温热演化的结果,也非有机或油气演化处于过成熟阶段的标志, 仅仅是油气演化尚未进入髙成熟阶段(多为中-低成熟)的标志。迄今,没有见到淸晰的F•气包裹体与“沥青包裹体“共生的图片与报道,只有陶士振等的工作提到过这个问题。上述油气包裹体所具的显微偏光2荧光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讨汕气成熟度或油质类型分析、成藏分期、油气混源、油•气■•水排替现象及判别古油藏。如果同一个包裹体内同时包含轻重悬殊的两种石油,或者同一世代矿物中同时发育。轻质油包裹体和重质油包裹体,就表明油藏具混油混源的成藏特征。在同一油源条件下,由早到晚形成的石油包裹体荧光是不断“蓝移“的,通常不同的荧光色是不同期石油运移的重要证据之一。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储层石英次生加大边内发冇的黄色或褐黄色荧光的早期重质油包裹体,而在石英次生加大期后沿切穿加大边的晚期微裂隙而发弃了蓝色或蓝白色荧光轻质汕包裹体。因此,汕气包裹体的荧光也为划分油气成藏期次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上所述,英南2气藏中大量不发荧光的中质油包裹体形成于石英次生加大早-中期,并通过自生伊利石K2Ar定年证实,侏罗纪末148-151 Ma有古油藏。国内外应用石油包裹体丰度(GOI)判別汕气运移与油藏己有许多先例,并建立了古汕藏G0I>5%的判别标准。然而,由于上述经后期演化的稠汕包裹体大多不发荧光,因此只用有荧光显示的汕包裹体丰度判别古油藏是不客观的。

与激光显微喇曼光谱一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中的U金都是由分子在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造成的,但在喇曼实验中谱带的强度和位宜是分子极化率的变化,而红外则是分子偶极距的变化。利用这两种技术都可以测定单个包裹体中的成分,但拉曼信号易被有机质的荧光掩蔽,而石油包裹体中的有机化合物多含荧光物质,因此红外光谱技术常用于(非破坏性)单个包裹体的有机成分分析。

四、流体活动与成藏成矿时间

汕气藏的形成时间就是油气进入圈闭储层中的时间。在储层成岩过程中,胶结物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总会捕获流体(石油、气、水),形成包裹体。通过测疑与油气包裹体伴生的含炷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依据古地温模式与储层埋藏史,可以确左与油气流体形成或与成藏对应的地层埋深及苴相应的地质时代(即油气成藏时间)。如高玉巧等指岀,歧口凹陷西坡白水头构造沙-下段砂岩至少经历了三期油气注入,以第二、三期为主要成藏期。根据含烧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和现代盆地模拟分层埋藏史曲线,得出第一期油气注入为明化镇下段早中期,距今约12〜9 Ma ,第二期为明化镇上段早期,距今约为5 Ma ,第三期为明化镇上段中晚期到第四纪初期,距今约3〜2 Ma。但是,正如上述塔里木盆地英南2气藏、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铀矿一样,沉积盆地中的油气主成藏期或砂岩铀矿主要矿化期,往往与构造2低温热液活动,甚至与一泄时期的岩浆活动相伴产生。此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反映了异常古地温,与盆地的沉降关系不大,不能通过模拟埋藏史和热史进行成藏时间分析。因此,要系统分析沉积盆地中的构造-流体活动对石油、天然气和砂岩铀矿成藏/成矿的影响, 还必须进行流体包裹体冋位素测年。周雯雯等利用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法研究了珠三坳陷珠江组砂岩储层中晚期油气成藏充注的时间,得到Rb-Sr 等时线年龄为6 Ma。流体包裹体的Rb2-Sr等时线法测年原理,是基于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同时被捕获的

,而且各个封闭体系(包裹体)内的Rb-Sr同位素衰变(即计时)一致,即Rb-Sr同位素比值在不同流体包裹体之间具良好的线性关系。但是,由于测定时每组样品必须有3个以上,有时

Rb/Srffl变化范用小或呈非线性,或一组样品内难以排除其他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干扰,或由于包裹体流体中原始帥的含量甚低而總含量异常高(即母体低而子体过剩)等原因,使Rb-Sr等时线

法泄年的应用受到约朿。因此,要事先确左包裹体样品中的撕含量。

流体包裹体40Ar-39Ar法测年比Rb-Sr法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地质流体和包裹体流体中普遍

富钾,叫百二卩人厂法只需一件样品进行泄年,易于采集和分选,样品用量不大,同时,它采用真空击碎法或加热法,无需进行化学分离。邱华宁等已将流体包裹体^Ar-39Ar^成功应用于一些热液金属矿床的左年研究。今后随着采样、选样技术的提高,含矿目的层和含油气构造中的裂缝、溶洞充填矿物及成岩胶结矿物,都可以成为流体包裹体法左年的测肚对象。这一方法必将成为沉积盆地中研究构逍-流体活动与油气、砂岩铀矿的成藏成矿时空关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光习,赵宏刚,张建锋,李林强.盆地流体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处现状[A]・刘池洋,主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成藏(矿)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0・5&

2.欧光习,杜乐天,张建锋,赵宏刚.刘汉彬•北方砂岩型铀矿中的油气渗漏现線及其对铀成矿的启示[A |・中国地球物理.2004JC1.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395 - 397.

3.卢焕章,范宏瑞,倪培,欧光习,沈昆,张文淮.流体包裹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4.

4.刘德汉.包裹体研究------ 盆地流体追踪的有力工具[J ]・地学前缘,1995,2(3-4):149-154.

5.周雯雯,张伙兰.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应用研尤卩]・岩石学报.2000,16(4):677-68

6.

6•邱华宁.彭良・40Ar239Ar年代学与流体包裹体定年[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7.杨殿忠.夏斌,吴国干•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层间氧化带发育持征[J]•中国科学(D辑),2003.33

(7): 658 - 664.

8.肖新建,李子颖,方锡瓶欧光习,孙晔,陈安平.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低温热液流体的证据及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23 (4): 301 - 304.

9.张水昌…赵文智,王飞宇,陈建平,肖中尧,钟宁宁,宋孚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原汕裂解气成藏历史分析一以英南2气藏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5):441 -451.

10.陶士振.张宝民,赵长毅.流体包裹体方法在油气源追踪对比中的应用------- 以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大型

气田为例[J]・岩石学报.2003,19 (2): 327 • 336.

11.高玉巧,欧光习,谭守强,刘立.歧口凹陷西坡白水头构造沙一段下部油气成藏期次研尤卩]・岩石学报. 2003,19 (2):359 - 365.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流体地质学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油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偏光-荧光特征、显微测温、显微傅里叶红外和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盆地构造、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等资料,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在定性、定量分析有机/无机矿产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期次、流体运/聚时空及油气成藏演化等方面的应用。 一、理论意义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油气藏和层控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由显微级的液态和(或)气(液)态的有机/无机流体组成,可提供如下信息: 1、时间。即成藏成矿流体(水、石油、气)存在或运移与矿物生长或溶解的相对或绝对时间。从流体包裹体与成岩矿物世代及其共生系列的关系分析,可以确定流体活动与成藏(矿)的相对时间,或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40 Ar-39 Ar或Rb-Sr同位素,确定流体活动或成藏(矿)的绝对年龄。2、古地温。即矿物生长或溶解时的温度和特定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温度。沉积盆地中某套沉积物的古地温与时间是相关的,通过模拟埋藏史和热史,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如砂岩型铀矿床或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了成藏成矿温度,也有一定的时间意义。3、成分和化学组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物与水的总体组成和元素、同位素组成,包含着成矿流体成分、流—岩作用和流体演变史等信息。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化学组成,可以确定成藏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以及何时和在什么温度条件下成藏、成矿的有关信息。4、运移路径和成藏/ 成矿位置。某一世代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合( FIA) 及其丰度(如GOI) ,是相应地质时期内流体类型、流体活动强度的指示剂,绘制适当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布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确定流体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藏或层控矿床的成藏(矿)位置。石油包裹体犹如微型“油藏”,其丰度(GOI) 则可以指示地质历史中石油的运/聚程度和赋存状况。综上所述,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矿物成因及其成矿流体性质、来源、运移路径和有机/无机矿产的成藏(矿)环境,甚至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最终确定矿产的储藏位置。 二、包裹体的岩相学与成藏(矿)期次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是划分流体包裹体期次并将其应用于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活动期次和油气成藏运/ 聚期次的基础。包括成岩矿物世代划分或矿物先后关系研究,以及同一世代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赋存状态(原生、次生成因)和包裹体组合。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认为,含氧、含铀水进入顶底板均有泥岩等隔水层的透水砂体,当沿砂体迁移时,遇到富含沉积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障,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U + 6还原沉淀形成似卷状矿体。这种水成铀矿模式是常温表生氧化还原作用的产物。然而,笔者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床中发现了有机流体与低温热液成矿的证据。 砂岩储层中矿物的胶结、次生加大、交代和缝、洞形成及其被填充愈合,意味着孔隙流体活动和流—岩作用过程。储层中成岩矿物形成于一定的介质环境(pH值、温度等)和富含同类矿液的环境,这种介质和矿液通常是水溶液。石油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孔隙水的化学组成,导致孔隙水中无机离子浓度降低,或烃类流体部分替换孔隙水而阻碍矿物—离子间的质量传递,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及矿物的交代和转化,即抑制了胶结、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过程。由成岩矿物的叠置关系和晶体结构分析,可推断结晶作用的相对顺序。以下常见的成岩现象受流—岩作用和有机/无机流体交替作用的控制:1、储层内有持续的多期水流体活动,则矿物次生加大、胶结、交代现象发育,在缝/洞内发生矿物(方解石、石英或石膏等)

第七章 流体地球化学

第七章流体地球化学 第一节地壳中的流体 一、流体的定义 我们采纳Fyfe(1978)[6]的建议,用流变学的术语,并从地质情况来进行考虑如果一个体系在应力或外力的作用下能发生流动或变形,并且与周围物质处于相对平衡,我们就把它叫作流体。换句话来说,当一个应力作用到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改变它的大小、形状、组成和位置。 按照流变学的定义,流体是由应力和应望率所确定的。对于地球中的物体来说当一个压力作用到该物体时,根据其应变率的不同可以分为牛顿流体(图7.1曲线A)和非牛顿流体(图7.1曲线B)。为对比起见,也在图7.1中列出了固体的特征曲线(C和D)。

二、地球中的流体 流体对地球中的所有地质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流体在地球的地质过程中所起的全部作用至今并不完全清楚。地壳中的流体的总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中估计出来。现在的海洋质量为1.4×1024g,地壳的平均质量是2.3×l025g。如果我们假定地壳中的含水量与海水的质量相似的话,那么地壳中的含水量也是1.4×1024g,约占地壳总质量(1.4×1024/2.3×l025)的6%左右。大多数人的估计是地壳中流体的量约占总质量的3%-6%,如果占3%,则为6.9×1023g。地幅中流体的含量,有人认为约占地慢的0.03%,即为1.2×1024g 与地壳中的含水量相当(地慢总质量为4×l027g)。海水、地壳中、地慢中流体的质量是十分相近的。现代板块的研究告诉我们,当板块俯冲时,把地表水带到了地下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地方,这些水(至少是一部分)又通过循环回到了地表,其中另一部分可能在地下深处被固定在含水的矿物如滑石、金云母、角闪石以及其它相中。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知海水(水圈)、地壳和地慢中的流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且又是互相循环的。 地球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流体: 1.岩浆:各种成分的岩浆,从酸性到超基性,以及碱性岩浆,主要是一种硅酸盐熔融体,含H2O一般<5%。 2.以H2O为主的流体,包括: (1)岩浆水 (2)变质水 (3)同生水 (4)海水 (5)卤水、 (6)地表水 (7)地热水等 3.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流体:石油、天然气等。 4.存在于矿物和岩石中的挥发份,包括: (1)H2O (2)CO2

流体包裹体对矿床成因研究的意义分析

流体包裹体对矿床成因研究的意义分析 引言 矿床成因研究一直是地质学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要深入了解矿床的成因,就 必须研究其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是指在矿石或岩石中固定的包含气体、液体和固体等成分的微小空间。本文将探讨流体包裹体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应用。 一、流体包裹体的构成和类型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构成复杂多样,常见的有气包裹体、液包裹体和固包裹体。 其中,气包裹体主要包括气体和蒸汽,液包裹体主要包括水、盐水等,固包裹体主要包括晶体、酸性矿物等。 根据包裹体的形态和其与宿主矿物的关系,可以将流体包裹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单相包裹体、二相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其中,单相包裹体只包含一种相(气相、液相、固相);二相包裹体包含两种相,如气相+液相、气相+固相等;多相包裹 体则包含三种相或更多相。 二、流体包裹体的意义 1. 提供成矿物质的来源信息 流体包裹体中的成分可以提供有关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信息。例如,包裹体中 的挥发性元素,如氧、氢、硫等,可以指示矿床成矿过程中的热液来源。此外,包裹体中的成分还可以揭示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环境和物质来源,有助于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2. 揭示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历史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中气体和液体的成分和密度等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矿床成 矿流体的演化历史。矿床成矿过程中,流体的成分和性质会发生变化,如温度、压力、pH值等变化,这些变化会留下记录在流体包裹体中。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的 特征参数,可以推测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有助于理解矿床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3. 评价矿床的成矿潜力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有助于评价矿床的成矿潜力。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特征 参数的分析,可以判断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物质来源等条件,从而评价矿床的成矿潜力及其开发利用价值。此外,流体包裹体中的纳米颗粒和微生物等微观构造也能提供有关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的重要线索。 三、流体包裹体在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应用 1. 金属矿床 在金属矿床成因研究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尤为重要。例如,在金矿床中,流 体包裹体中的金属含量和金的赋存状态可以揭示矿床金的来源和成矿机制。此外,流体包裹体中的挥发性元素和气体同位素组成等也是研究金矿床成因的重要线索。 2. 热液型矿床 在热液型矿床研究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铅锌矿床中,流体包裹体中的气体、液体和盐度等特征可以揭示矿床成矿作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从而对矿床成因进行解析。此外,铜矿床、锡矿床等也可以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来了解其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和地质环境。 结论 流体包裹体作为一种记录矿床成因的微观构造,对于揭示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演 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成矿流体的演化历史,评价矿床的成矿潜力。在不同类型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是指地质历史时期中封存于岩石或矿物中的古地下水、古气体的产物。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气候、环境、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深入认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流体包裹体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地下水污染治理、地质工程中的环境评估等。 目前,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球演化方面,通过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流体包裹体,可以了解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规律,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演化提供新的证据;油气勘探方面,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帮助寻找油气资源,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大小、分布等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测油气资源的存在情况和分布规律;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对地下水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其中,实验分析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重要环节,包括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实验方法。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形成时间和环境背景等信息。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演化历程中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为油气资源的寻找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地质工程中的环境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目前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也需要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水平,我们建议:1)加强流体包裹体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流体包裹体研究中,以拓展其应用领域;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流体包裹体研究的进展,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流体包裹体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推进多学科交叉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不断提升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流体包裹体是指在地壳形成过程中,被包含在岩石或矿物中的小型液态或气态物质。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到了广泛,并在地质学、石油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流体包裹体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 1.1地球及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 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 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 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 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 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 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 0 km〜70km)中 源地震,范围(70 km〜300 km)深源地震,范围(300 km〜700 km)。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 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 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 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3、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流体力学总结

流体力学总结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和力学性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 工程、天气预报、地质学以及生物学等。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能够流动的物质,如水、空气以及其他液体和气体。 流体的特性 流体力学的研究需要对流体的特性有基本的了解。流体的特性可以分为两大类: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宏观特性是指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与流体的宏观行为有关的特性。其中主要包括: 1.密度:流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流体质量。密度可以影响流体的浮 力和静压力等现象。 2.压力:流体的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作用。压力可以通过流体静 力学的理论推导得出,它遵循帕斯卡定律,即压力在流体中的传递是均匀的。 3.流速:流速是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某一截面的体积。流速可以用来 描述流体的运动状态,它对于研究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流量有重要意义。 微观特性 微观特性是指流体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分子行为。其中主要包括: 1.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流体的黏度和表面张 力等性质。不同流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不同,从而导致了流体的不同性质。 2.分子运动:流体中的分子不断运动,它们的速度和碰撞频率决定了流 体的温度和压力等宏观特性。 流体运动方程 在研究流体力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流体的宏观和微观特性来建立相应的运 动方程。流体力学运动方程主要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是基于流体的连续性原理建立的。它表达了质量在流体中的守恒关系,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质量等于该截面内质量的减少量。质量守恒方程可以描述流体的流动情况。 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得出的。它描述了单位时间内流体体积的动量变化,即外力对流体产生的加速度的影响。动量守恒方程可以用来研究流动介质中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等。 能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的。它描述了单位时间内流体内能量的变化,包括内能、压力能和位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能量守恒方程可以用来研究流体的温度分布以及与其他物质的能量交换等。 流体力学应用领域 流体力学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水力工程:流体力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水坝、 水电站和水泵等的设计和运行。 2.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飞机、火箭和 导弹等的设计和飞行性能研究。 3.天气预报:流体力学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主要用于模拟和预测大气运动 的过程,从而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4.地质学:流体力学在石油工程和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研 究地下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 5.生物医学:流体力学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血液流动、 呼吸和心脏功能等的研究。 结论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和力学性质的重要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个领域中的流体介质,从水和空气到其他液体和气体。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流体的宏观和微观特性,以及描述流体运动的运动方程。流体力学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工程和科学研究。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流体的运动和力学行为。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质学概述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内部的地核、地幔、地壳及其外部的大气。目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地壳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 地质学分科简表 学科划分: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分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有:地球化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宝石学。 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有: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 3.研究地球的历史的学科有:地史学、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和第四纪地质学。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的学科有: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 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有:同位素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和实验地

质学。 6.全球的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有:板块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和天文地质学。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一)地质学研究的特点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2、地质学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二)地质学研究的方法 1.野外调查: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 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 3.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以今证古”的研究方法。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 1.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科学地管理和保护地球系统(包括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 2.21世纪地质学研究目的这一根本转变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科学观念的彻底更新。伴随地质学研究目的的转变,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时空体系、研究手段、研究人才等等都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3.地质学向来以天然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为研究内容,但跨入新千年后,人类活动所起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将会成为与天然地质作用并重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地质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远古一1450) 二、奠基时期(1450—1750) 三、形成时期(1750—1840) 四、发展时期(1840—1910) 五、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1970) 六、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1、领域扩大。多学科综合、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重点是对地球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减缓或适应全球变化过程。 2、随资源结构的调整,地质学需要为新资源的开发服务。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建设及保护环境,地质学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更多地服务于实践应用。 3、国际合作。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的认识 (1)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而是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 以上; (2)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而是近似椭圆形,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本章学习内容: 1.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 2.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理解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4.简介我国的水资源、地下水概况及中国地下水分区及煤矿水害分区。 本章重难点: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与意义;水文循环的内外因条件 2.1 地球中水的分布 水的来源?星外说(太空)、星内说(空气密度增大:气态水-液体水) 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水是一种具有超乎寻常特征的分子(地球演化积极因子),可以在冰、液体、蒸汽和超临界流体之间变化,使之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水从大气到地球表面至地核各个层圈都赋存有水。即:浅部层圈水,如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深部层圈水,如地幔的水和地核水。 1)浅部层圈水 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体中的水矿物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分子或结合水(石膏)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我们从表1-1中,可以建立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状况与数量概念。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未包括生物圈及岩石圈矿物结合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 (约14亿Km3)。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2)浅部层圈水的淡水 淡水Exp:含盐量小于0.5g/L的水。 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 。其中海水等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2.53%。 各淡水体的比例:约68.8%为冰川与积雪(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极地区),0.3%为河湖,30%为地下水,其他淡水占0.9%。 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现状:人少水多、人多水少。 3)深部层圈水(了解)

流体地质学期末重点总结

流体地质学期末重点总结 地下水的形成与起源 一、沉积成因水沉积成因水包括:排出水和封存水 二、渗入成因水 三、凝结成因水 四、深成水根据赋存状态,可分为几种类型?岩石骨架中的水(矿物结合水)包括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包括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1、吸着水 2、薄膜水液态水 3、重力水(自由水) 4、毛细水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的介质类型,地下水分类是什么?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3类(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含水介质类型: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3类(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上层滞水当包气带中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自由水,这便是上层滞水。特点: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形式排泄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水量一般不大,动态变化比较显著,容易受到污染。潜水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面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潜水面上各点的高程称为潜水位。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亦称地层水、层间水。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的排泄: 1.泉水苏林分类2地表水的补给 2.泄流 3.蒸发3凝结水的补给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意义?课本笔记盆地内的热源 1.地幔热 2.地壳中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 3.其它热源:岩浆热和岩浆体的残余热,由构造运动产生的机械摩擦热和化学热。地温场类型: 1.热传导型地温场

2.热对流型地温场 3.热辐射地温场大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从地球内部向地表,以热的传导方式传递的热量。它是地球内部热能散失的主要形式,也是沉积盆地中最主要的、普遍存在的热源。地温梯度是地温随深度的变化率,它是表征地下温度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参数,它不仅可以反映地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地温的平面分布特征。地温场的影响因素大地构造性质基底起伏岩浆活动岩性断层地下水活动烃类聚集压力的基本概念静水压力:由垂直的液柱重量所产生的压力静岩压力:是由上覆沉积物的基质和孔隙流体的总重量所产生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石孔隙中流体上的压力,也称孔隙流体压力。异常地层压力:指地下某一特定深度范围内,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偏离正常地层静水压力趋势线的地层流体压力压力系数:是地下某点的实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的比值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与应力有关不均衡压实(垂向负载应力)构造应力(侧向挤压应力)构造抬升(断层、盐丘)孔隙流体体积增大生烃作用水热增压粘土矿物脱水流体流动的增压作用流体流动渗析作用密度差作用(浮力作用)测压水位的影响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 (1)岩石孔隙体积变化:抬升-剥蚀反弹,该作用主要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地区。当上覆地层遭受剥蚀、垂向应力减小时,岩石骨架会发生类似弹性固体的回弹效应,引起岩石孔隙体积的扩容,从而导致流体压力降低。;过压实作用; (2)孔隙流体体积变化:温度降低,在具有良好封闭性的地层中,地温的降低可引起孔隙流体体积的收缩从而产生异常低压;轻烃的扩散作用,烃类的逸散速率大于补给速率时,地层中易于形成异常低压;不稳定组分的水化作用,孔隙水的消耗量大于矿物转变引起体积增大的数量,导致孔隙流体压力下降; (3)流体流动:渗透作用;地下水流动,泄水的速率大于补给的速率;潜水面下移;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以及封闭作用;油田开采;永冻环境。低压形成的本质是孔隙流体的供排不平衡,引起这种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构造作用和流体作用流体驱动因素?压力型驱动:盆地流体在压力驱动下,沿压力梯度的迁移流动。热力型驱动:是指由于温差所产生的热力而导致流体的流动。由于流体所处环境的温度和含盐度不同,在三维空间上产生温度梯度而引起流体的瑞利和非X利对流驱动;流体流动样式?青年阶段(压实驱动流,离心)中年阶段(重力驱动流,向心)老年阶段(滞流或无水流)流体输导要素-渗透岩层?骨架砂体有:三角洲、扇三角洲砂体,滨岸砂体,浊积水道

流体地质学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和有机/无机矿产共存、共生关系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北部、塔里木东北部、辽四-冀北丿幼陷中-新元古界等地的汕气藏、砂岩型铀矿为例,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偏光- 荧光特征、显微测温、显微傅里叶红外和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盆地构造、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等资料,探讨了流体包裹体在立性、定量分析有村1/无机矿产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期次、流体运/聚时空及油气成藏演化等方而的应用。 一、理论意义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汕气藏和层控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由显微级的液态和(或)气(液)态的有机/无机流体组成,可提供如下信息:1、时间。即成藏成矿流体(水、石油、气)存在或运移与矿物生长或溶解的相对或绝对时间。从流体包裹体与成岩矿物世代及其共生系列的关系分析,可以确定流体活动与成藏(矿)的相对时间,或分析流体包裹体中的"^Ar严Ar或Rb-Sr同位素,确左流体活动或成藏(矿)的绝对年龄。2、古地温。即矿物生长或溶解时的温度和特圮流体在岩右孔隙中的温度。沉积盆地中某套沉积物的古地温与时间是相关的,通过模拟埋藏史和热史,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如砂岩型铀矿床或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了成藏成矿温度,也有一泄的时间意义。3、成分和化学组成。包括石汕、天然气和矿物与水的总体组成和元素、同位素组成,包含着成矿流体成分、流一岩作用和流体演变史等信息。研究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化学组成,可以确左成藏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以及何时和在什么温度条件下成藏、成矿的有关信息。4、运移路径和成藏/成矿位置。某一世代矿物流体包裹体组合(FIA)及其丰度(如GOI),是相应地质时期内流体类型、流体活动强度的指示剂,绘制适当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布图可以在一左范I用内确定流体的运移路径和汕气藏或层控矿床的成藏(矿)位垃。石油包裹体犹如微型“油藏”,英丰度(GOI)则可以指示地质历史中石油的运/聚程度和赋存状况。综上所述,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矿物成因及其成矿流体性质、来源、运移路径和有机/无机矿产的成藏(矿)环境,甚至可以进行泄性或定量研究,最终确定矿产的储藏位苣。 二、包裹体的岩相学与成藏(矿)期次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是划分流体包裹体期次并将其应用于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活动期次和油气成藏运/聚期次的基础。包括成岩矿物世代划分或矿物先后关系研究,以及同一世代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赋存状态(原生、次生成因)和包裹体组合。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认为,含氧、含铀水进入顶底板均有泥岩等隔水层的透水砂体,当沿砂体迁移时,遇到富含沉枳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障,在氧化还原界而附近U "还原沉淀形成似卷状矿体。这种水成铀矿模式是常温表生氧化还原作用的产物。然而,笔者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床中发现了有机流体与低温热液成矿的证据。 砂岩储层中矿物的胶结、次生加大、交代和缝、洞形成及其被填充愈合,意味着孔隙流体活动和流一岩作用过程。储层中成岩矿物形成于一定的介质环境(pH值、温度等)和富含同类矿液的环境,这种介质和矿液通常是水溶液。石油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孔隙水的化学组成,导致孔隙水中无机离子浓度降低,或烧类流体部分替换孔隙水而阻碍矿物一离子间的质量传递,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及矿物的交代和转化,即抑制了胶结、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过程。由成岩矿物的叠宜关系和晶体结构分析,可推断结晶作用的相对顺序。以下常见的成岩现象受流一岩作用和有机/无机流体交替作用的控制:1、储层内有持续的多期水流体活动 ,则矿物次生加大、胶结、交代现象发育,在缝/洞内发生矿物(方解石、石英或石膏等)充填,强烈的胶结作用使岩石变得十分致密、坚硬:2、成岩期间有石油或天然气注入,甚至在储层孔隙内饱含油气,成岩作用将趋于缓慢直至终止;3、古油藏发生泄漏、散失及水流体活动再趋活跃,则在粒间

水文地质学基础笔记

供水水文地质学、矿水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地质学与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古水文地质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水文学 从熔岩物质里分异出来的水 分子态水的转换、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 蒸发和降水 水汽、气温决定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含量 气象因素,温度、湿度、蒸发、降水、气压 地表径流系统,全部集水区域 冬季辐射少蒙古高压,夏季辐射多,陆地增温强烈,高压退去,夏威夷海面温度相对较低,高压盛行 地表水、地下水都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 经常参与水文循环的那部分水量、多年积存的地下水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的孔隙,坚硬的裂隙,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颗粒大小悬殊,孔隙度小颗粒大小及排列,结构孔隙和次生孔隙裂隙冷凝收缩,固结干缩,构造应力,风化营力 溶穴 储容空间和运移通道空隙网络 结合水(读音)、重力水、毛细水 紊流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悬挂孔角毛细水

气态水、固态水、矿物中的水 重力释水 与水的储存、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透水性 有效应力原理岩石的有效应力变化和松散岩石的压密问题 孔隙水压力对上覆地层浮托力 实际作用在砂层骨架上的应力有效应力 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地下水的赋存 包气带水结合水、毛细水、空气及气态水、重力释水 饱水带 饱含水的透水层是含水层透水层隔水层 弱透水层泥质页岩、泥质粉砂岩、松散沉积物中的粘性土 可渗透时间尺度相当长任何岩层视作是可渗的时间尺度足够大时流体可以穿透所有底层 地下水的分类 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潜水的水质影响因素气候、地形、岩性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紧密 承压水大气压强、静水压力 等测压水位线含水层顶板等高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 习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 (咸)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 序排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 沉降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 (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水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35km)、地幔(厚度地壳往下至2900km)、地核(厚度2900km以下至地心)。 3、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称为地质营力) 4、内力地质作用: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5、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能和日月引力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矿物 1、矿物的定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所指的为狭义)即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矿物。 2、结晶质:组成它们的物质的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规律地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3、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 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形成条件:互相替换的离子,其半径大小要相近;对周围其他离子的作用力性质必须相近;其电价总和必须相等;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矿物结晶时所处的温度、压力和介质的化学组成等条件,特别是温度) 4、同质异像:在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土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度: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裂隙:岩石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石遭到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裂隙分类:成岩裂隙,分化裂隙,构造裂隙,卸荷裂隙 溶穴:可溶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必须在原有空隙、裂隙发育基础上产生的。按含水介质(空隙特征)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距固相颗粒表面比较远,受其吸引力小,可以在自身重力下发生运动的水。 毛细水类型: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 容水性:岩石能容纳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容水度表示。 容水度(Mc):岩土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数量水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给水度(u):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持水性:岩石在重力释水后能在空隙中保持一定数量水的性质。

用持水度表示。 持水度(Sr):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 透水性:岩石允许让水通过的性质。用渗透系数或单位吸水量表示。 渗透系数(K):称水力传导系数(hydraulic conductivity)。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单位水力梯度下的渗透流速(m/d),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层。 上层滞水:包气带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潜水:赋存在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隔水层之上,而且有自由水面的水。 承压水(Confined Ground Water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等水压线图(等测压等水位线图):将某一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 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 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渗流区)。 渗流分两种流态:层流紊流 按水质点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作稳定流。否则为非稳定流。 达西定律:通过饱和土体断面的渗透流量Q与断面面积A和水力梯度I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称为“渗透系数”。——线性渗透定律水力梯度(I):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渗透系数(K):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渗流速度。 量纲:m/d, cm/s 。 影响因素:孔隙大小、多少颗粒大小分选程度流体的粘滞 渗透率(k):表征岩层对不同流体的固有渗透性能(intrinsic permeability)。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有自由空气异常。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传输即大地热流。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1、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目前主要研究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岩石圈。 2、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1、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 (1)大陆架(陆棚):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海底平台。 特点: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度;水深一般小于200米;平均宽度75千米。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海底斜坡。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 特点:坡度3度左右,最大可达20度;水深200—3000米;宽度小,平均宽度28千米;在斜坡上有许多海底峡谷。 (3)大陆基: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坡度<1º,在海沟发育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2、海沟与岛弧: 岛弧:延伸距离很长的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 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巨型深凹槽,水深大于6000米。 3、洋脊和海岭: 海岭:海底的山脉。 洋脊:横贯大洋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巨型山脉,每个大洋都有,而且联通,全长6万多公里。 4、大洋盆地(洋盆)平均水深4~5Km,盆地内分布有: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海山等。 3、地温梯度、地温深度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 (2)地温深度:地温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 4、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指北针偏地理北方的东侧,叫东偏角,符号“+”,反之为“-”。我国大部分西偏,甘肃酒泉以西为东偏) 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北针下倾为正) 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5、莫霍面、古登堡面 莫霍面:地表以下平均16公里处的界面。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古登堡面:地表以下2898公里处的界面。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6 km/s突然降低为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到突然消失。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壳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6、克里克值 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7、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有哪些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自然作用。 地营力(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力。 (2)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内能:能量来自地球本身。包括:重力能、放射能、地球旋转能、结晶能及化学能。 外能: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8、地质作用的分类 (1)内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