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中国文化(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中国文化(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第4章姓氏与名、字、号

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符号。

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它既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4.姓是母系氏族社会中氏族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的互相区别的族号。

5.氏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每个支族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

6.姓氏最初的区别:

(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阶级色彩,氏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是贵族地位的

标志。

8.姓氏的主要来源一览表:

9.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10.秦汉时代姓氏混为一体。

11.姓氏混杂的原因:

(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即后来的姓。

(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的姓。

(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12.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会采用汉姓。

13.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是王和张。

14.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郡望意识”。

15.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是两个世家大族,生活在东晋。

16.封建社会修家谱的目的及其作用: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

17.“彭城流芳”姓刘;“颖川流芳”姓陈;“太原流芳”姓王。

18.名有五:《左传》中说“名有五”,即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1)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2)义:以道德品行命名;

(3)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4)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5)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另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9.名和字的关系:

(1)名与字意义相同。如:诸葛亮字孔明。

(2)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

(3)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

(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

(6)取于古语或成语为字。

20.岳飞,字鹏举,名与字的意义相同,都是展翅高飞的意思。

21.旧时同一家族同一辈分的人,名字的中间用字往往是相同的。

22.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23.号流行于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

2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世誉为“诗仙”。

25.避讳是指古代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现象。避讳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讳禁制度极严。

26.东晋人称“王昭君”为“王明君”是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

中国姓氏结构分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中国姓氏结构分类 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 的现象。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万智康 万.,萬,wàn ..”中念作mò ..),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 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 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 ...,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 ..,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 ...,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 .......”,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 ....,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修: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 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 ...: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万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万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万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万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万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万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万.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是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一句话。这可以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同姓不可通婚的这条规律,和姓氏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详情了解更多:百姓通谱网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史书记载,姓氏是由三皇之首伏羲所创,目的就是分别族人,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危害。姓氏发展到了后来,由于人口的数量呈几何形增长,族群越来越多,所以相应的姓氏数量也越来越多,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上面的记载。 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的内涵,亦或是一段很古老的故事。 我们从一个人的姓名上首先可以看出他的祖先是分布在哪一个地域,或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同学姓“巫”那说明他的祖先是以职业为姓氏的,很可能在远古的时期,他的祖先就是一名占卜的巫师;再比如有的同学姓“秦”,那说明他是古代秦国的后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地域或是封邑为姓是很正常的,可能现在他居住的地方不在古代秦国的旧址,但那是由于战乱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其实祖先还是那里的人,这也纪录着我国人口的变迁和融合。还有些人姓复姓,比如“司马",这个姓就是以官职来作为姓氏的,他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哪个朝代的司马,位列三公。当然了,有时候一些名人的子弟或是用人表现突出也经常被赐姓的,这种可能也不排除在外。 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姓名更是可以反映出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这就是更自由,更开化,更有内涵。它也同样纪录着我们社会的历史进程。比如文革时期的名字,那个时期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口号日新月异,明日也就跟着口号化了,如:卫国、卫东、为民、卫强。顾名思义,“卫东”当然是保卫毛泽东了,“卫国”当然是保卫祖国了,当时人人爱国,人人都崇拜毛主席,所以“王卫国”“张卫国”、“李卫国”满街都是......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名字就愈发难取了,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大富大贵,但父母的文化水平又都较高,像是“李富贵”啦,“张有才”啦之类较为“山炮”的名字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求名字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含义。而后还要符合阴阳八卦,所以名字也成了为人父母头一件纠结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比较前卫,给孩子起名为“张王夏花”这种类似于日本人的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父亲的姓加上母亲的姓,再加一个名字,这种脱离俗套的起名方式,也许今后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流行呢。 总之,姓名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那几个字的含义,其中更是包含了历史的信息,和未来的希望,所以它也成为了一门学科,姓名所继承的中国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探究中国人姓氏中的学问

探究中国人姓氏中的学问 高一(1)班李传森 一、调查目的 1、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2、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 3、姓氏暗 藏遗传密码。 二、调查方法 主要是进行统计和查阅相关资料文集 四、相关资料 (一)姓氏的起源 1.姓氏创建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 ?伏羲氏 ?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 建都于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 ?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 “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 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 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二)姓氏的由来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 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条的姓中复姓开,其子充汉代时弟顺序二曰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三)姓氏的文化玄机 ?【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 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隆回二中 班级:593班 小组成员:周淑霞,周斌,黄赞,邱义贞,彭媛媛,谭明霞,刘冰,蒋建庭1.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氏,到底这姓氏是从何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当然,中国的姓氏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姓氏文化,如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姓氏又了解多少呢?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 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 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 贡献。 (4)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 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 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理想。 3.研究方法 A.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采访(搭讪) D.统计分析 E.图表规划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姓氏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人们生活变动对姓氏的影响。 5.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姓氏文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姓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中国姓氏百家姓-作文

中国姓氏百家姓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百家姓》《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第4章姓氏与名、字、号 1.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 答:(1)中国姓氏的产生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 (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如鲁、卫、晋、虞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如西门、东郭、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如李、林、昃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 3.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故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1)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区别 ①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 ②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

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中国姓氏文化解析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 2007年,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建起14000平方米的姓氏广场,五道姓氏墙上共雕刻有3000多个姓氏。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总计3625个。根据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5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又,据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第18页的介绍:此书作者“至今为止收录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然而这也不能说是确切数字。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难搞清姓氏的准确数目。杜若甫、袁义达两位研究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很多未曾见于姓氏专著的稀姓:一类是各种字典里找不到的字;另一类则是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朿(音“辣”),陕西省安禄县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味、以、露等。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张简”、“相里”、“相望”等。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存在文字障碍的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姓氏?这得由全中国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回答了。 中国姓氏发展的关键节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寻根的终南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价值及意义从基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通过寻根问祖,既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也是明白我们自身,传承祖德、光宗耀祖。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二、历史价值及意义作为姓氏文化中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2001]29号文件)。 三、现实价值及意义传承华夏文明,推动国学发展,加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消失,大多都是通过姓氏家族得以保存,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传统,基因所在,教育所养。姓氏文化乃是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缩影,在姓氏文化里,我们可以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以读到祖、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姓氏文化发展

中国姓氏文化发展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朔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着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加载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开始摆脱原始群居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 一、汉人“姓”与“氏”的区别与统一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与氏不是同时代的产物,姓的出现远早于氏,姓,产生于女子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它是母系社会的象征,子女们都得姓母亲的姓,所以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姚、姜、嬴等。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它是姓之下的支庶,氏是男子为中心,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如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都是男性英雄。 由姓到氏的发展繁衍,归纳起来可分为几种情况:⑴祖辈有功,名气大,以其名或字命自己支庶的姓氏。⑵以封邑名或封国名命姓氏,⑶以世袭的官职命姓氏。⑷以祖辈的谥号、封号命姓氏。⑸以所居之地命姓氏。其它也因某种原因,而改变姓氏的。如因避祸避仇、避讳、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入住中原等改变姓氏。 二、以祖辈的封号、谥号、或名、或姓而命的姓氏 马服,复姓,产生于战国,赵国良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后来秦灭赵,把赵奢的孙子赵兴迁徙到咸阳。其后人便以马服为姓。仓姓,黄帝时有个史官姓侯刚(复姓)名仓颉,因发明文字被称为史皇,被赐姓仓,因此仓姓即为仓颉后人。车姓,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田千秋,官做到丞相,四朝为臣,到汉昭帝时,因年迈德高,皇帝特许他可坐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后来就改为车姓。林姓,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姬开,字林,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为氏,姓林。 三、根据自己祖辈所任的官职而命姓氏 以祖辈的官职而得的姓氏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将军、冠军、都尉等。如司马,三皇五帝时有颛顼帝,他的后裔中有个叫休文的,任过司马(三军司令)之职,而且立过很多战功,他的子孙中有的为纪念他的功勋,便以司马为姓氏。司空,大禹在未做帝王时,曾任过司空官(公安部长),他的子孙后来有的就以他任过的官职为姓。司寇,春秋时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在卫国任司寇官,他的儿子公孙兰就以他父亲的官职作为姓氏,叫司寇亥。 四、为纪念自己的诸侯封国而命姓氏 应姓,出自平顶山,湛河区薛庄乡是春秋时的应国故地,都城滍阳,后来应国被灭之后,其后代族人便以应为姓氏。毕姓,原为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高,武王时被封在毕国,称毕公高。他的后人就是毕氏。梅姓,商朝时有个诸侯小国叫梅国,国王梅伯因向商纣王直言劝谏而被杀。他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以自己的国名而命姓氏的还有很多,如:曹、邾、储、邓、江、郜、鲁、鄂、虞、韩、藿、贾、焦、许、甘耿等,这些姓氏,都是由国名而后改为姓氏的。 五、因避祸、避仇、避讳而改的姓氏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研究报告 1.研究人员: 班级:高2012届26班。指导老师:王盼研究人:谭嘉威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姓氏文化的内容及原因,来对姓氏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2)通过研究过程,理解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研究时间 2013.1.31—2013.2.10

一、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研究 1.摘要: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2.关键字:姓氏、文化、来源 3.正文: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姓氏文化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就知道流行明星,而不知道传统的中国文化,许多门中国传统艺术都濒临失传,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方法。并且本次研究性课题为了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吸取意见,这样才能了解到广大青少年对姓氏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要向少年弘扬,就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算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积极参与就,所以完成结果比较好。所以我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下: 1、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到了阶级社会,在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贵族男子称氏是为了区分贵贱,而贵族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同族通婚,而平民和奴隶是没姓没氏的,只有名。在夏商周三代,天子还常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这些贵族常把封地名称当做自己的氏,所以战国时期一个贵族有多个姓名。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 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特别是据收上来的调查数据知: 1、你认为人们参拜祠堂和归宗认祖的这些个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哪些思想? A、强烈的宗族归属感思想30% B、没反应出什么思想40% C、不知道30% 2、问什么要研究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百家姓氏宗亲平台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华夏百家姓氏宗亲平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

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