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部分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

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

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

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

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

十分舒服。

望柱: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等,常有石栏杆相衬托,那些支撑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头部,常雕饰有龙凤狮猴等动物形象, 或草叶花果等植物、几何图案等纹样,形式为圆雕和浮雕,统称为“望柱石雕”。如芦沟桥两旁望柱上之石狮圆雕及故宫望柱上之云凤浮雕,都是名作。

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

板瓦:覆盖屋顶用的一种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

筒瓦:覆盖屋顶的陶质建筑材料。呈半筒形,前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的筒瓦有瓦钉孔。器表饰较粗的绳纹。

大式瓦作: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特殊脊瓦,吻兽等等的装饰。材料可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于宫殿庙宇。

小式瓦作:没有吻兽,多用板瓦,材料只用青瓦。多半用于硬山或悬山。

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干栏式: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抬梁式: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多用于宫殿及庙宇。

穿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头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明栿: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草栿:是在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而设置。

檩:直接承受屋面荷载之构件。

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彻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升起:古建名词。宋《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梢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

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卷杀:对木构件轮廓曲线的一种加工方式。

材分制(2:3):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

斗口制(3:5):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

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博古架:室内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是类似书架式的木器。中分不同样式的许多层小格,格内陈设各种古玩、器皿,故又名为“十锦槅

子”、“集锦槅子”或“多宝槅子”。每层形状不规则,前后均敞开,无板壁封挡,便于从各个位置观赏架上放置的器物。

架子床:汉族卧具。床身上架置四柱、四杆的床。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式样颇多,结构精巧,装饰华美。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风格或古朴大方,或堂皇富丽。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

平棋:平棋(棊)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

纸。“平棋”是天花的一种,在木条拼成的方格天花中,平棋因为是由大方格组成,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所以得名。“平棋”这个名称主要是宋式天花名称的说法。

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

窑洞式住宅(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1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2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3与靠崖式窑洞的最大不同是,没有“靠山”,不能直接利用天生的黄土做窑掌,而是四面临空的窑洞,又叫“四明头窑”。其所以俗称“四明头”,就是指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

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式窑洞实际上是一种掩土建筑。

北京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

客家围拢屋(三堂两横加围屋):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客家土楼:方形围拢形的防御性居民建筑,在相应地点建有炮楼。设计特点: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

云南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彝等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房形式。民宅为两层四合院住宅。中间为院子,四周建筑相连,布局十分紧凑。因平面近方形,高度和面宽又相近,酷似印石,故取名“一颗印”。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藏族碉房:雕房是藏、羌、撒拉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形式。碉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平面布局以方形和曲尺形为主,围绕成封闭的空间,中央形成天井,天井内部可布置成华美的楼廊。

开平碉楼: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新疆阿以旺: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大石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1],建造于大业六年(610年)。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外廊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

密檐式塔:多是砖石结构,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

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

单层塔:以印度和中亚“窣堵坡”为祖型,即在加高的塔基座上凿出佛龛;在塔顶覆以“窣堵坡”,四角饰以山花蕉叶。中国式的单层塔是在攒尖顶的中国式殿宇或亭子式屋顶上,安置小窣堵坡。单层塔多为知名僧人墓塔,或在其内供佛萨像。

喇嘛塔:又称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1.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 2.塔身:塔身多是圆肚,也有做出棱角 3.塔脖子:塔脖子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条线条,也有的做成象征性的光面。4.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也有采用天地盖的造型。宝刹的形制有三个系统:日月刹、金属高刹、宝珠刹。

金刚宝座式塔:从印度传进来的又一种塔形,其基座是一个长方形的石质高台,台上建五座小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上的塔较小。

亨殿:即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筑群。位于陵寝中轴线上的供奉饮食起居的“寝”宫前,是陵宫内最为重要的祭享殿堂。

方城明楼:方城是一座位于陵前的方形砖石台基。上面建有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明楼四面辟门。明楼中间竖有石碑一通,碑身刻着皇帝的庙号。明楼高大,往往成为某皇帝陵的标志。

瓮城: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内城:内城围绕在皇城之外是北京城的主要组成部分,旧时北京城中的百姓大都居住在内城当中。内城四周围有异常高大坚实的城墙,并设有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等九座城门。

外城:内城外围修筑的又一层城墙

里坊:“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

为“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金厢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副阶周匝: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明器: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坞堡(乌壁):坞堡是一种防卫性建筑,也称坞壁。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墻,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堡门一般辟于南墻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后门常位于东墻的北端。

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样式雷:“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廷昌等。

烫样: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而制造的。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

《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园冶》:明代造园家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也是世界园林学的最早名著。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 1.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 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 (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 (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都是用条石砌筑的。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柱顶石 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 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 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 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 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 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内庭、后院”;故宫中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中国古建中的三分为一不只是在立面,还有平面的院落组合方式、柱子的三分为 一、台基部分的三分为一等等,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如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居室、杂屋)才能使用;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面阔通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 当心间,次间,再外的称其左、右侧的称宋代称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 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 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 通面阔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面阔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 其左、右侧的称次间, 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副阶:宋代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身、殿身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副阶周匝:塔柱的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的卷杀:柱的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挑尖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踩步金: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 罗锅椽: 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设计风格,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举折(举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指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北魏宁懋石室已见。 扶脊木: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 遍施彩画的天花。 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 斗口制: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补间铺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踩:翘、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清代一踩计 材分制:材和契作为宋代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 歇山收山法: 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庑殿推山法: 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悬山挑山:是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墙外伸出四椽四档或1/3 檐柱高的做法。 隔扇:隔扇可作对外地门、窗,也可作内部的隔断。 支摘窗:支摘窗多用于住宅。窗下为槛墙,高一般可按3/10 檐柱高定,铺首:门扉上的 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 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 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11.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12.黄肠题凑: 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 13.叉柱造: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14.缠柱造:缠柱造是古代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柏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 15.永定造: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16.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在中国古建筑的塔中或者钟楼,常见这种做法 17.阑额:阑额既为额枋,宋代称为阑额,是中国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18.普拍坊: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主要是用来承托斗拱。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上,柱头之间,柱头斗拱置于普拍枋之上,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22.羡道: 墓道。通入墓穴的路,上不盖土。 23.悬鱼: 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位于悬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或歇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得名与其形状有关。因为最初为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10“分”,而以1、材分制(宋); “材”的高度分为15 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为“栔”,6“分”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 最大斗口;2、斗口制(清)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 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斗栱3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上。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庑殿推山;4、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45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都不一样长。(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歇山收山;5、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板的外皮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侧脚;6、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7、生起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叉柱造;8、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懔枋. 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大木作: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为名,遂称设计、制作、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大;10、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使用斗拱)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不使用斗拱)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 ,属于低等次建筑助用房而南方柱础高约在一个「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古镜高按柱顶厚十分之二。」古镜;11、到一个半柱径之间,鼓形下可置方座或须弥座等。;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12、驼峰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 13、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14、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15、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1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 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 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 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 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山节藻棁shān jié zǎo 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 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丹楹刻桷dān yíng kè jué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 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 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 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早 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最新建筑史名词解释分析解析

古埃及 玛斯塔巴(Mastaba): 埃及墓穴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系金字塔的初级形式。即地下墓室和地上部分用砖或石块砌成长方形台状,四面墙面呈坡状,多为单层,是金字塔的早期形式 斯芬克斯(Sphinx): 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 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的开罗市西侧吉萨区的哈夫拉金字塔南面,据胡夫金字塔约350米的狮身人面像雕塑。 牌楼门(Pylon): 古埃及庙宇的大门,门的式样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正中不大的门道,门道上有厚重的石板楣梁,墙身中间留空。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表现出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古西亚 五腿兽(Winged bull): 萨艮二世王宫中央拱门门洞口两侧及碉楼转角处的石板上雕的人首翼牛像,正面为圆雕,侧面为浮雕。正面2条腿,侧面4条腿,转角1条在两面共用,共5条腿。 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在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著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巴别塔(Babel): 圣庙北侧高耸入云的大庙塔,据说是《圣经》里的通天塔。在汉穆拉比最早建造巴比伦城时就已建造起来,并在尼布拉尼撒时得已完善。 爱琴文化 大力神式砌筑: 迈锡尼卫城外面围一道大约1KM长的石墙,有几米厚,石块很大,多有5~6t重,得名为大力神式(独眼巨人式)砌筑。 狮子门: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古希腊古罗马 1.柱式:一种建筑结构的样式。它的基本单位由柱和檐构成。柱可分为柱基、柱身、柱头三部分。由于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状的不同,加上柱身处理和装饰花纹的各异,而形成各种不相同的柱子样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造型手段。 2.古典建筑:特指古希腊和古罗马以柱式为主要设计出发点的建筑,被视为欧洲建筑的源泉。 3.古希腊柱式:即决定古希腊建筑形式的柱子,是古希腊崇尚人体美的美学观点在建筑上的典型反应。源于木结构,建筑的改进集中于柱子、檐部与基座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逐渐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后被古希腊人称作“柱式”。主要包括三种:爱奥尼(古风时期)、多立克(古风时期)、科林斯(古典时期)。 4.古罗马叠柱式:是古罗马为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而采用的建筑手段,是在希腊晚期出现的叠柱式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上层柱式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为了稳定,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5.巨柱式:产生于古罗马时期,为了解决柱式同多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优点是能突破水平分化的限制,可使得建筑显得高大雄伟。缺点是尺寸失真。 拜占庭建筑 6.希腊十字教堂:产生于拜占庭时期。主要用于教堂类建筑。中央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称为希腊十字。它内部空间的中心在穹顶之上,但东面有三间华丽的圣堂,主要成为建筑艺术的焦点,教堂的纪念性形制同宗教仪式的神秘性不完全契合。代表作: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平面。 西欧中世纪建筑 7.拉丁十字: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的日益增多,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较大的教堂也分中庭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是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由于很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2009外建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部分 1.金字塔Pyramid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王权和神权的一种稳固的象征。金字塔底座是方形,越上越窄,聚上塔顶而形成方锥形,其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 2. 美加仑Megaron 这是个希腊字,它原本是指有内部四根柱子,中间还有一个炉位的房间。(对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来说,炉火是房屋的重要空间,炉火的燃烧也象征了家庭运势的兴旺)广而推之,也同样可以用来称呼任何长方形,而在短的一侧开有出入口,里面有一串房间的建筑物,而其中位居最内部的房间设有立柱和炉位,有的还有半圆形的屋顶。像这样的建筑物皆可称之。 3. 古典柱式 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对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是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公元前6世纪对其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罗马人称之为“柱式”。有希腊三式和罗马五式。 4.古典建筑 古典建筑即古希腊与罗马之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古代的希腊罗马建筑,以古典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作为效法的榜样,主张建筑是理性,井井有条,和谐均匀协调,广泛使用古典柱式和装饰纹样。古典主义在英国比比皆是,代表作有琼斯设计的柏林威治女王行宫,雷思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英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等。 5. 巴西利卡Basilica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6.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 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 建筑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Romanesque 被译作“罗马风”,它是用来指定建筑风格的术语,该风格建筑源于早期木质建筑,11~12 世纪流行于欧洲。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罗马风建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窗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版门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栱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