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产现状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里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7亿吨,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

2. 农产品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农业正在逐渐从粮食生产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转变。

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高品质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3.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产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二、农村经济现状1. 农村收入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政府实施的农村扶贫政策和农村产业发展计划,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 农村电商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商在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兴起。

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农业科技发展现状1.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新品种的培育、农药和肥料的研发等,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2. 农业信息化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应用在中国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农业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相关信息。

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中国地理之中国的农业

中国地理之中国的农业
47
48
五、林业
•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 为主。 •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
33
生长习性:喜温 、喜湿
34
四川江油用800亩油菜花拼出李白头像
35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近年 来出现“北移南迁”的趋势。
黑龙江 辽宁
北移南迁
四川盆地、
黄淮海平原
华南地区
36
甘蔗 生长习性:喜温 、喜湿 、生长期长
37
➢ 是我国主要制糖原料。 ➢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
——北方春播玉米区。 面积约占全国36%, 总产量占全国40%。 ——黄淮海春夏播玉 米区。面积占32%, 总产量占34%。 ——西南山地玉米区。 面积占22%,总产量 占18%。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24
我 国 九 大 商 品 粮 基 地
25
商品粮 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46
四、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 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 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 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就业、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同时也有着许多发展的机遇。

以下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基本现状: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中国农业正经历供给侧结构性,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2.粮食生产稳中有进: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节约劳动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农村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优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

4.农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民就业和创业活动蓬勃发展。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经济增长不断加快。

发展趋势:1.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把握好种粮与养殖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持续推进: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力度,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品牌化程度和竞争力。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发展农村经济。

4.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环保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5.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广适合中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

6.农民增收和农村扶贫: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总之,中国农业在供给侧结构性的推动下,正朝着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同时,要重视环保问题,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发展趋势的实施,中国农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面对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污染、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中国农业正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农业的现状是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不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这种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要求。

另外,由于传统农业技术的局限性和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能力的不足,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损耗和浪费。

此外,农产品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中国政府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例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和温室种植技术,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和农业服务业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粮食和蔬菜,而对品质、安全、健康和多样性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国农业需要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服务延伸。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商等,促进农产品品牌和农业品牌的建设,打造农村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最后,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民产权保护。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存在,农民对土地只拥有使用权,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和保障机制。

为了激发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意愿,中国政府逐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和保护政策。

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农业概况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2011-12-20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 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 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 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 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 亿吨,2008 年达到52871 万吨,与1949 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 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 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15.9 倍,人均产量增长5.9 倍;油料产量1949 年只有256 万吨,1978 年发展到522 万吨,2008 年达2953 万吨,比1949 年增长10.5 倍,人均产量增长3.7 倍;糖料产量1949 年只有283 万吨,1978 年为2382 万吨,2008 年迅猛发展到13420 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46.4 倍,人均产量增长18.4 倍。

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 年只有339 万吨,人均5.9 公斤,1978 年产量865 万吨,人均9.0 公斤,2008 年产量5337 万吨,人均增加到40.3 公斤;水果产量1949 年120 万吨,人均2.2 公斤,1978 年产量657 万吨,人均6.9 公斤,2008 年产量19220 万吨,人均145.1 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 年44.8 万吨,人均0.8 公斤,1978 年产量465 万吨,人均4.9 公斤,2008 年产量4896 万吨,人均37.0 公斤。

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农业

混合农业
基塘农业
(2012年高考海南卷)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 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 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 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 ②产量过大
B
③品质较差
④销售渠道不畅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③坝子农业: ⑦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 横断山区
⑥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
坝子农业
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练习: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3、种植业的分布
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大致 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 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条件 地价、农业技术
市场决定了农业的规模和类型
农业区热量、水 分、光照)
地形
土地 水源
社会
自然
经济
条件
农业
技术
农业区位
因素
劳动力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迁移农业 地中海园艺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游牧业

山东产量第一
料 油菜: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

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

辽、黑及华南地区)
地 芝麻: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大豆: 主要在东北
• (3)糖料作物

认识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发展

认识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发展

认识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与农业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种类以及农业发展的情况。

一、粮食作物粮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物资,也是中国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

1. 水稻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水稻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水稻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 小麦小麦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适应性强,产量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小麦的种植在中国的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玉米玉米是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适应性广泛,种植面积广大。

作为主要口粮和饲料,玉米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大豆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

大豆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经济作物除了粮食作物外,中国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包括棉花、茶叶、油料作物等。

1. 棉花棉花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适应性广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棉花产量和质量在全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茶叶茶叶是中国的传统农产品,被广泛栽培和消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3. 油料作物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在中国的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之一,油菜籽也是中国主要的油料来源之一。

三、农业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现了从粮食自给到粮食相对富裕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1. 农业技术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包括改良种子、农药使用、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进展。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增长: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增长。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5亿吨,比上年增长0.9%。

农业生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优化。

3.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

4.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增多,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得到改善。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下: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未来,中国农业发展将继续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益。

2. 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3. 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

4. 促进农村农业一体化发展:中国将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农业一体化。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5. 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中国将积极参预农业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

通过技术引进和合作,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概况 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 2011-12-20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08年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1949年只有256万吨,1978年发展到522万吨,2008年达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糖料产量1949年只有283万吨,1978年为2382万吨,2008年迅猛发展到13420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长46.4倍,人均产量增长18.4倍。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年只有339万吨,人均5.9公斤,1978年产量865万吨,人均9.0公斤,2008年产量5337万吨,人均增加到40.3公斤;水果产量1949年120万吨,人均2.2公斤,1978年产量657万吨,人均6.9公斤,2008年产量19220万吨,人均145.1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年44.8万吨,人均0.8公斤,1978年产量465万吨,人均4.9公斤,2008年产量4896万吨,人均37.0公斤。 建国6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在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快速发展,并带动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推进现代农业,每一步探索和改革,都走过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揭开了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市场供应日益丰富,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国民经济从农业支持工业过渡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全新阶段,工农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结束,崭新的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供应丰富多样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突出特征是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副食品生产和供应丰富多样,农业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2008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7.5倍,比197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5%和6.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一)种植业全面发展,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008年,全国种植业产值达28044亿元,比1949年增长10.9倍,年均增长4.3%。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科技的推广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国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使我国种植业生产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3.7倍,比1978年增长70%,创造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的奇迹,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大大提高。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16倍;油料产量达到2953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水果产量达到11339万吨,比1949年增长93.5倍。 (二)林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008年,全国林业产值达2153亿元,比1949年增长73.3倍,年均增长7.6%,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5.2%。60年来,我国在造林绿化方面,坚持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和实现全面绿化为中心,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严把造林质量关,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国造林面积5355千公顷,比1950年增长近30倍。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步伐,国家相继实施了“三北”、“长防”、“沿海”、“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2%,比解放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人工造林核实保存率保持在90%以上。2008年,全国人工林面积达到3685千公顷,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竹木采伐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三)畜禽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城乡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2008年,我国畜牧业产值达20584亿元,比1949年增长40.2倍,年均增长6.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畜牧业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调节的产业,畜牧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8年,畜牧业产值增长了10.6倍,年均增长8.5%。 2008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27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55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614万吨,比1952年增长16.6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牛、羊、禽、牛奶等有了很大发展,畜禽产品不断丰富。2008年,全国牛肉产量为613万吨,比1980年增长22倍;羊肉产量为380万吨,比1980年增长7倍;禽肉产量为1534万吨,比1985年增长9倍;牛奶产量为3554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14倍。畜禽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四)渔业生产能力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得到改善 2008年,全国渔业产值达52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68倍,年均增长11%。6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96万吨,比1949年增长108倍,比1978年增长8倍,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连续十九年位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从“连年有鱼”到天天有鱼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稳定,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 二、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60年的发展和逐步调整,我国农林牧渔业结构已经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 (一)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为48.4%[1],比1952年下降了37.5个百分点。农业内部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当调减了粮食面积,增加了经济作物面积,特别是1978年以来,积极发展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2008年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比改革初期的1983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林业比重上升,林业的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008年,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比1952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林业内部,林产品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占林业产值比重由1983年的23.4%提高到2008年的35%;由于实行退耕还林,2003年林木培育和种植的产值比重为33.3%,是历年来最高的;2008年竹木采伐产值的比重为35.1%,比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大幅度下降。从建国后到1978年,虽然林业生产遭到两次大的破坏,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调整林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封山育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增强和恢复了生态功能,林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林地面积都有了较大发展。 (三)畜牧业比重上升,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200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5%,比1952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随着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畜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在2008年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所占比重为63.5%,比1985年下降22.4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为13.6%,比1985年上升8.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为21.2%,比198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在传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种小动物饲养为代表的特色畜牧养殖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四)渔业快速发展,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 2008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比1952年提高7.7个百分点,渔业产值中养殖业产值占64%,比199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建国后,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业迅速成长为繁荣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移,养殖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中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除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外,虾、蟹、鲍鱼、鳗鱼等高价值特色养殖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水产品结构。从1995年起,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先后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牺牲自然资源和物质消耗高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人工控制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各种养殖方式得到较大发展,保持渔业资源和水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技术已越来越被生产者接受和掌握。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一)农业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解放前,全国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解放后,在国家主导下,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开始建立起来,但主要都集中在各主要垦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发展,大型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主营农业的法人企业达到23.9万家,分布在农林牧渔各个产业,牧业和渔业的企业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创新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千百年来大多数时间都是实行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推行过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但由于与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反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初的形式是“公司+农户”,后来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现在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组织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及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农业生产新的组织模式的大量涌现,各种资本在农业领域投资的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几条颇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例如以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为主玉米产业带的形成,彻底改变了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成为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饲料粮基地;冀鲁豫成为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2008年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6%以上;新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2008年的棉花产量占全国40%。目前,长江流域油菜带的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