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概况

合集下载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 状、优点与缺点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 状、优点与缺点

日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优点与缺点一、农业1.历史发展日本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绳文时代(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300年),当时的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和大豆。

到了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水稻种植技术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水稻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主导作物。

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农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土地改革和新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封建社会的顶峰。

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现代化改革,农业生产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现状今天,日本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农民平均年龄较高。

水稻仍然是主要作物,其他重要作物包括小麦、蔬菜和水果。

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和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和地震),日本农业面临诸多挑战。

3.优点与缺点优点:-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政府提供广泛的补贴和支持。

-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缺点:-农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

-耕地面积狭小,农业用地竞争激烈。

-自给率低,依赖进口。

二、工业1.历史发展日本的工业化始于明治维新后,当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建立了许多工厂和基础设施。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战后,日本进行了经济复苏,特别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被称为“经济奇迹”的时期,汽车、电子等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2.现状如今,日本的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学品等多个领域。

丰田、本田、索尼、松下等品牌在全球享有盛誉。

3.优点与缺点优点:-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强大的全球品牌和市场份额。

-高质量和精细制造。

缺点:-劳动力成本高。

-国内市场饱和,增长潜力有限。

-资源匮乏,依赖进口原材料。

三、服务业1.历史发展服务业在日本经济中的比重自战后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零售、教育、旅游等服务行业迅速扩展。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在2004年12月,我随省___,前往日本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和研究。

我们对日本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园艺农业的发展印象深刻,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日本是一个由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总面积为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26亿,其中农业人口为1279万,城市人口占77.4%。

作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9人,属于人口密集的国家。

此外,日本的资源匮乏,耕地短缺,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和泛碱土。

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

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日本的农业区分为北海道、关东、九州等9个区域。

2003年,日本人均GDP为3.75万美元,农业增加值为1125亿美元,占2.5%,农户平均年总收入为1000万日元,非农业收入占70%左右。

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35:60.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

日本正在全国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其中,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尽管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

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

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

国家、县、___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

当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

此外,当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时,农户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___注重扶持专业农户,将农业经营者认定为专业生产农户,为他们提供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的大量补贴,并提供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他们的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日本农业1一、日本概况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

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城市人口占%。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

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

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

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

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

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

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

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工业门类齐全。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亿-亿吨。

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

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农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59%。

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

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

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方志权日本的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内的零星插花型的农业。

在地价和劳动力价格偏高的形势下,日本的都市农业着重从设施型农业、加工型农业和观光型农业等类型发展。

一、特征(一)耕地零碎,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在日本,由于城市无序发展,土地变得狭窄细小,耕地十分零碎,常呈“格子田”、“箱子田”。

据东京都1988 年调查,都内8347 公顷市街化区域农田中,经营规模不满0. 1 公顷的约占总面积的7%;经营规模在0. 1~0. 5 公顷的农户共9249 户,经营面积2101 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5. 1%;经营规模在0. 5~1 公顷的农户1894 户,经营面积1325 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5. 9%;经营规模在1~2 公顷的农户983 户,经营面积为1300 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5. 6%。

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块都十分零碎,规模狭小。

相反,土地较为完整的仅占一小部分。

据统计,东京都经营规模在 5 公顷以上的农户仅167 户,经营面积为1514 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8. 2%。

与东京都相仿,大阪府现有耕地面积 1. 7 万公顷,约占全府总面积的1/10。

大阪府耕地也十分零碎,规模不满2 公顷的占70%。

伴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都市内的生产者愈来愈认识到农地所内含的价值。

与日本国其它农地相比,都市内不少农家十分注重引进先进科技、引进新品种,增加物质的劳力投入,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农区。

据统计,各大都市内农业技术骨干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一些农区。

如在专业农家中,有 1 人以上专职从事农业的,日本全国占24. 5%,而东京都则达40. 2%,神奈川县为30. 1%;有2 人以上专职从事农业的,东京都达7. 7%,神奈川县和爱知县分别达8. 3%和 5. 6%,都高于日本全国的 4. 2%的平均数。

一年投入超过1000 个工作日的,东京都占 2. 8%,神奈川县占 3. 7%,爱知县占 4. 9%,也高于全国 2. 2%的平均数。

日本农业其他情况

日本农业其他情况

日本农业其他情况日本的"食品关连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

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

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

日本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

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

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

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不胜枚举。

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l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

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

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农协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英文缩写为JA,也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

1947年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1948~1949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协组织。

它是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多种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革、整顿形成的。

日本农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立健全了从农户→基层农协→县农协中央会→全国农协中央会的组织机构,为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的农业和农村

日本的农业和农村

裕的净土, 不同于中国的农村。日本农村的环境好 . 治安好 . 建筑美观.
水电交通等公共设施完善,是居家的理想之地。在农村居住的并不都是
农民.大部分是退休后的有钱人 . 或在职的富有者。他们厌恶都市的拥 挤. 嘈杂, 住到农村来。从人类近几百年的历史看 . 最早所有的国家都
是农业国。以后有了工业 .又发生了工业革命 .大批农民为了追求更好
第二大经济实体 . 按人均收入来讲只逊于美国. 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美
的生活进城谋职。留下来的农民肯定比进了城的农民穷。所以农村代表 贫困和落后。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 . 情况倒了 过来 . 农村反而是城里人 向往的地方。发达国家都有城市人1 回农村的现象。我们国家现在还 3 流
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是农民进城的时代。但是再过上二三十年城里人
国差得远。 在饮食方面E本人吃得很简单 . l 但是很精致。 水果的品种远没
有北京多。这是农业受土地的限制又不能更多进 口所造成的。
会流回农村 ,那时候的农村将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农村。
农产品, 其他制成品的进出1 3 也不很通畅。 在其多。 衣服. 鞋帽 . 玩具
箱包都有相当一部分是 日 本本国生产的。 由于日本国际贸易的不够开放 日本的物价出奇得高。 这极大地伤害了日本的消费者 。 尽管E本是世界上 l
华的街道旁边就能够看到小片的耕地。或者说农地延伸到了城里来 ( 也 可以说是城市在扩张中还没有被侵 占的农地 )土地的这种分配显然是不 。
地,中国为 1%。两国区别最大的是农业人口. 日 5 在 本占总人 1 5 . 3 % 的 在中国占总人 1 9 . 3 的4 % 相差达十倍。日本的 农业产 出 占 只 总产出的 1 3 , % 中国的农业产出占总产出的 1%。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日 5 本的农业 劳动生产率很低 。 他用 5 的人力生产出了 13 的产出。 % . % 很明显. 由于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况战后,伴随着El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土的大量开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社会公害等问题也开始集中凸显。

为此,1992年6月10日,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中首次提出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

一般来说,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指充分发挥农业自有的物质循环功能,不断与生产力相协调,通过减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减轻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

因此,了解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及其现状,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和法律体系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表1),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其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发展以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提倡发展循环型农业,有机农业在全国普遍兴起;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建立和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实现可持续型农业发展道路;第四阶段(21世纪初),全面实施可持续型农业,继续推进和完善有机农业。

总的来看,日本通过立法把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法制化,以立法的形式推进农业环保政策和措施,使农业环保政策和措施具有延续性,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依法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使有关法律得以贯彻执行。

二、环境保全型农业技术体系日本十分重视农业科研与教育的投入,把科技作为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突破口,强调政府、民间、科研单位的配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新型农药、新栽培方式、病虫害的生物、物理防治方法等,同时采取优惠措施积极推广使用上述技术。

目前,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农业主要包括3种类型。

一是减化肥、减农药型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及食品有毒物质含量。

二是废弃物再生利用型农业,主要是构筑畜禽粪便的再生利用体系,通过对有机资源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预防水体、土壤、空气污染,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

日本农业

5.军事

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 被撤消。1950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 称保安队,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1954年 新建航空自卫队,7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 《自卫队法》,将保安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 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 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 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随着日本经济实 力的迅速增强,日本军队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 “质重于量”和“海空优先”的建军方针指导下, 自卫队已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 战能力较强的武装力量。
Arable land(耕地)
4.6
4.44
0.35
4.34
0.33
4.25
0.31
-0.71
-2.14 -0.02
-0.45
-1.17 0.04
-0.42
-1.24 0.04
Permanent crops(林地) 0.39 Forest cover
24.91 24.89 24.94 24.99
7.农作物总产量与农作物单量
Total labour force
67.45
66.37
65.11
62.92 -0.32
-0.38
-0.68
Labour force in agriculture
3.26
2.38
1.73
1.24 -6.1
-6.18
-6.44
3.农业劳动力结构
Japan: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and labour force composition Share [%] Annual growth rate [%] 2012 1997 2002 2002 2007 2007 2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农业1一、日本概况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

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39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

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城市人口占77.4%。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

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

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

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

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

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

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

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工业门类齐全。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亿-1.3亿吨。

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

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7.1%(农业占6.4%),第二产业占33.3%,第三产业占59%。

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10.56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0.3%。

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6%。

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909.1万日元,其中农业收入占17.5%、非农收入占60.5%、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13.5%。

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

1994年人均耕地0.041公顷,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1.7万亿日元。

后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

1993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10.56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

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

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数,达70%。

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此外,以销售为目的的协业(合作)经营体的水田规模的扩大也很显著,平均每个经营体的耕地是农户的19倍。

通过农地的流动使土地集中和扩大规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农户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商品率高 1994年,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76.4%(自给农户也参与一定的销售活动)。

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高者达100%,低者为75%。

中、上层农户(拥有3公顷以上土地)的经营组织形式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如北陆的水稻和冲绳的经济作物以单一经营为主(超过70%);九州有20%开展多种经营,如果加上准单一多种经营,其比重可达60%。

4.农业劳动力减少并加速老龄化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从1962年的1126万减少到1994年的3 38万,在30余年里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3以上,年平均递减3.7%。

同时,农村劳动力迅速老龄化,65岁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高达36%。

5.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生产结构趋于协调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

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 993年,农业总产值为10.56万亿日元,其中种植业占73.9%,畜牧业由1955年的11%上升到25%。

在种植业中,大米占27%、蔬菜占26%、水果占7.3%,花卉占4,2%。

同期,渔业总产值为2.5万亿日元,林业总产值约为1万亿日元。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1.种植业近20年来,日本除稻米自给有余外(1993年例外),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减少,自给率下降,进口增加。

现在,日本的食物热量自给率只有46%,食用农产品综合自给率65%,主食谷物自给率66%,饲料自给率26%。

(1)稻谷和豆类。

近年,日本大米总产大致在1100万吨左右,1994年总产1198吨,单产544 0公斤/公顷。

小麦自给率12%,主要靠进口。

大豆自给率仅4%,几乎全靠进口(从中国的进口占第3位)。

红小豆自给率较高,不足部分主要从中国进口(年进口约2.5万吨)。

饲用玉米年进口一直在1600万吨左右(从中国的进口占第2位)。

(2)蔬菜。

近30年来蔬菜的年人均消费量一直保持在110公斤左右。

蔬菜种类繁多,主要的有29种,叶、茎菜类蔬菜增加,果菜和根菜类减少。

1992年总产1560万吨,自给率90%;进口数量逐年增加,1993年进口192万吨。

“水改旱”在发展蔬菜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20%的蔬菜是水田改种的“改种蔬菜”。

1993年,玻璃和塑料温室面积约5万公顷,其中塑料温室占95.6%,居世界前列。

(3)水果。

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苹果和梨,年人均消费量38.8公斤(1992年)。

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量减少,自给率也下降到59%,进口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

日本年产各种水果485万吨,其中蜜桔产量168万吨,单产24290公斤/公顷;苹果产量104万吨,单产21250公斤/公顷。

1993年进口360万吨,其中香蕉、葡萄柚、甜橙、菠萝等水果164万吨,进口果汁14900万升。

(4)花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对花卉的需求量增加。

生产花卉的农户由1960年的5 .7万户增加到19%年的近15万户。

同期,花卉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由6.6%增加到24.4%。

1993年,菊花、石竹花、玫瑰、百合、丝石、兰花等花卉的产值达到2951元。

近10年来,日本的花卉进口持续增长,1993年的进口额达176亿日元,主要来自荷兰、泰国、新西兰、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

为扩大花卉的流通量和适应交易部门的大型化,日本正在实行第5次中央批发市场整备计划(1991-2000年),建立新的现代化市场。

2.畜牧业。

1993年,日本的肉类总产375.7万吨,其中鸡肉占46%,猪肉占38%。

肉类总需求量增加,进口量持续上升,达到185万吨。

肉类的人均消费量增加到29.9公斤,自给率下降到65%。

尤其是牛肉,自给率仅49%,牛肉占肉类进口量的43.8%。

鸡蛋年人均消费量17.9公斤,自给率97%。

鲜奶、奶制品年人均消费量83.6公斤,自给率81%。

近年来,家畜大规模经营的比重扩大。

现在,每户的饲养头数在北海道己接近70头,都府县30头,是10年前的2倍。

1990年,日本每户饲养成牛头数平均为25.1头,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20.6头),而北海道每户达到38.8头,接近荷兰40头的水平。

日本将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引进高效省力的设备,加强经营基础建设。

3.渔业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

自从1980年闯过1100万吨大关以后,产量一直较平稳。

但是由于近海渔业的萎缩,1993年,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的总产下跌到871万吨,比上年减少6%,渔业总产值为2.5万亿日元。

同年,人均消费量36.7公斤,自给率76%,进口12万吨,金额1.62万亿日元。

目前,日本进口的鱼贝类数量和金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要的进口国和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韩国和泰国。

进口的主要鱼种有金枪鱼、鲣鱼(中国台湾省为主)、鲑鱼和鳟鱼(来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罗斯等国)。

养殖虾的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

4.林业林业在日本的国土保护和涵养水资源方面的效益极为显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居世界前列,但每年进口木材占总需求量的75%左右。

1993年,用材需求量1.08亿立方长,用材自给率23.6%,进口木材8267万立方米。

日本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45%,国有林占30%。

5.农产品加工业日本的“食品关连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

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

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

日本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

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

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

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不胜枚举。

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

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

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6.农业对外贸易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日本的许多食品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表1)。

向日本出口的前八位国家和地区都地处环太平洋地区,即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省、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