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中_八景_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_张廷银
宗谱上的八景诗

宗谱上的八景诗话说地名与宗谱上的八景诗2019-9-5 10:08开通黄钻胡图《说古道今》.话说地名与宗谱上的八景诗胡阿荣家谱的称谓很多,有称族谱的,有称家乘的,有称谱牒的,有称宗谱的。
朱熹在为一本家谱作序中曰:“粤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有族,则亦莫不有谱。
盖世殊时異,源远流分,纵横错杂,若水之万流,木之千枝,非作谱以属之,无以详其源而求其本,此有关于世道,而家家不可无者。
故天子有玉碟,诸侯有年表,大夫有世家,世庶有谱传,此之谓也"。
在家谱中的艺文或诗文部分,集中收录了本族人或族外人咏写该族所居地景观的诗文作品,景观的数量通常是四个、六个或八个、十个……,都是偶数的搭配。
有些家谱则先草笔绘出某居住地的地形图,汤溪一带人,把这图叫"阳图",而把逝去先辈的坟茔位置的地形图,叫做"阴图"。
八景图大多标在阳图上,然后再以诗文的形式来说明各个地域景观的内容及意义;或者在其宗族祠堂图、里居图中,标出各个景观所在的地名及地点具体位置。
八景在家谱中的这种反映形式与出现的地名位置为最常见,就已经表明了它与文化艺术的天然联系。
而八景词语与八景现象的产生过程,更能反映出其在传统地名文化母体内的孕动情态,是珍贵的地域地名传承资料。
八景系列中各个地名景观的命名,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且两字一个意义:前两字一般为场所、地点,即地名。
后二字为景致、时间、季节性自然现象,两两并列而组成一个合景。
数百年来,在时光流转却是弹指一挥间,但地名文化在宗谱上的凸现而渊远流长。
如白龙桥镇的新昌桥村,村旁山峰耸立,上有洞山,下有玉岭,清澈的白沙溪从村边流过,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
据新昌徐氏宗谱记载,自徐氏居住此地后,有文人雅士命名了新昌十景。
这十景分别是:洞山延脉、玉岭护龙、八珠耸秀、五桂效灵、青旗披拂、白水滢洄、鲤鱼吸海、螺蛳镇坤、火焰麒麟、风凰赛翼。
把十个地名的后面加上两字,就连贯成了雅致的地域景观。
江苏省睢宁县的古邳八景

江苏省睢宁县的古邳八景康熙年间进士季运隆所辑的八景诗,仍流传至今;沂武交流泗水通,岠峰独秀耸长空。
圯桥三进泥中履,羊寺遥闻夜后钟。
地见虹霓千丈翠,渔艇晚照一江红。
陵台夜月依然在,惟有官湖景不同。
依诗所述,古邳八景为一、沂武交流沂水,自山东省临朐县沂山之柞泉南流,经下邳境内45公里,流向西南入泗水(即今之黄河故道)。
武水,源于山东省费县柱子崮经武原城西向南,又折而东流,至下邳又折而向西南亦注入泗水。
沂武二水在泗水中并流,却同床各体,泾渭分明。
今武水、泗水已不复存在,沂水改道北移,今名沂河。
二、岠峰独秀下邳峰阳山本名葛峄山,俗称岠山。
主峰“白云峰”,亦称“白云崖”,云气蒸腾,耸立长空,古木蔽日,堪称邳睢独秀。
岠山,对睢宁人来说,既是骄傲,又是遗憾。
骄傲的是,岠山是“古邳八景”之一,历史名山;遗憾的是,岠山已成荒山,历史景观荡然无存。
巨山风景区将要重新开发,一些历史景观要恢复,着实令人神往。
岠山的遗憾是岠山原名峄阳山、葛峄山,身跨邳、睢两县,除去山东、山西两村村民居住、开挖耕种外,现有荒山面积2000多亩。
岠山平列四座山峰,西峰最高,因常有云蒸霞蔚,故曰“白云崖”,亦称“白云峰”,海拔213米,是苏北除连云港云台山之外的最高峰。
康熙年间进士季运隆所辑的“八景”诗中有这样的描绘:峰独秀耸长空。
据史料记载,岠山古木蔽日,古时,山巅有寨,寨内有“泰山行宫”。
时代久远,我们早已难觅“泰山行宫”的踪迹,但取而代之的威武壮观的“弥陀寺”也算让人欣慰。
据说,上个世纪50年代,人为上山砍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自1958年以来,虽多次栽植,始终是只见栽植不见树林。
究其原因,主要是山上土层浅薄,山体面南部分水土流失严重,保不住水分造成树木成活率低。
1982年以后,又多次组织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同时采取签订合同、面向社会公开承包的方法,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是荒山裸露,一派荒凉景象。
岠山也曾发挥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1960年,解放军在岠山的西主峰上设立雷达站,为歼灭入侵敌机立下汗马功劳。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平谷旧有八景,清人李柱明曾题一律:“盘阴积雪四时坚,泃水回舟拥暮烟。
石室风清分皓月,峨眉山翠插青天。
晴波独乐金银眩,鼓岭同云雨露鲜。
更羡峰台宜返照,灵泉漱玉满前川。
”道出了这八景的名称和特点。
我国各地何时流行八景(有些地方不只八景),已不可确考。
就北京地区而言,起码金代已有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趵突、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平谷八景大概不会早于燕京八景,即不会早于金代,而成于明代的可能性极大。
一般认为《平谷县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等志书今已无存。
有人研究,《平谷县志》编修应早于明代,在《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中载有《平峪县志》,所记均为平谷之事。
平谷在唐时为大王镇,至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为平峪县,即平谷县。
据1934年的《平谷县志》(以下简称《志》),除正史有记载的人物、事件外,其中一些记述起于元时,特别是县官。
平谷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置,1000余年县官不见记述,独从元顺帝至正时(1341-1368年)县尹苏耀素记起,且有传。
一方志书当为一方执政者志,所以,推测《平峪县志》如为元时所修,也应该是近于元末了。
因此有此志传世,也就不知其中是否收录了旧时八景。
清初时的《平谷县志》已刊有明代刘爱、清代乐克山、李柱明和马一骥等人吟咏平谷八景的诗篇。
刘爱为陕西洛川人,明隆庆四年至六年(1567-1572年)任平谷知县,起码当时平谷八景已经确定,而此时已为明代中晚期了。
平谷过去地域不大,仅70余村,所说八景仅局限于这狭小的区域内,不是现在900余平方公里、270余村庄的范围。
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根据志书记载及实地踏查,平谷八景已确定有“盘阴积雪”、“泃水晚渡”、“峨嵋耸翠”、“峰台夕照”、“灵泉漱玉”、“独乐晴波”六景,且分别竖立了标志碑。
而“石室清风”、“鼓顶朝云”二景一时难以考定。
“盘阴积雪”景,当在盘山之阴。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历史之凉州八景之谜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历史之凉州八景之谜武威和全国许多名城胜地一样,自古就有“八景”之说。
八景起于何时已无考,但据民间传说结合古建筑推测,最初当在明代就已出现。
从史料上看,清朝乾隆十四年张玿美所修的《武威县志》中,“凉州八景”是见著于史书中最早和最完整的记载。
此后,文人墨客又将“凉州八景”分为“外八景”和“内八景”,而且所含内容各不相同,留下了一些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
张玿美把“凉州八景”定为“绿野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大云晚钟”、“黄羊秋牧”,每一景都有题咏诗。
有些人认为这种定位似有不妥之处,如“大云晚钟”是位于城内的景观,应放到“内八景”中,而应把“莲花壶天”纳入“外八景”。
莲花山位于武威城西南12.5公里处,古时山上建筑宏伟,殿宇相接,山泉秀丽,景物宜人,是武威著名的游览胜地。
“壶天”是道家语,出自《云笈七签》书中,说有一人叫施存,学道家法术时,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壶中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自号“壶天”。
这里是把莲花山比作壶天,如同仙境。
还有人说,海藏寺是武威著名的古刹胜地,在城北是景色最美的地方,而“海藏烟柳”(或称“日出寒烟”)更是少见的景中奇观,说每当夏秋之际,旭日东升,晨光透过茂密的树木,远远就会看到寺前牌楼檐下,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盘旋缭绕于垂柳之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确是一幅绝妙的景象,所以应把“海藏烟柳”纳入“外八景”之中。
对于以上看法,至今未能有统一的观点,但人们普遍以张玿美所定的“凉州八景”为准。
在这八景中,也有一些景观搞不清它的来龙去脉。
如“狄台烟草”,相传狄台是宋朝大将狄青征西夏时路过武威为练兵所筑,台周绿草在阳光照射下,水气氤氲,仿佛笼罩着一层烟雾,遂有此景。
但据史料考,狄青抗击西夏时活动主要在今陕西北部和甘肃陇东一带,凉州当时已为西夏所据,号为“辅郡”,所以狄青从来没有或不可能到过武威,更不可能在此筑台练兵。
画说北京丨北京八景的25个版本

画说北京丨北京八景的25个版本'八景'是某一地区八处有代表性的风物景观的合称,一般以四字命名,并配以诗文。
“八景”传统始于中国宋代湖南地区的“潇湘八景”,后这种形式常见于中国各地,以北京地区的“燕京八景”最为著名,除“大八景”外,还有“小八景”,各区“八景”等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北京大、小八景的由来,及其25个版本。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黄金台)、琼岛春荫(北海)、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西山晴雪(香山)。
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宛署杂记》(明)、《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八景之说历经数代,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不同历史时代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均有不同。
金代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元代燕京八景:太液秋波、琼岛春荫、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明代燕京八景:太液晴波、琼岛春云、道陵夕照、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康熙年间燕京八景:太液晴波、琼岛春云、道陵夕照、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流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乾隆年间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大八景如今的“燕京八景”已经不能展现当年的风采了,为此,小编选取了清代画家张若澄绘制的《燕山八景图》。
大家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
此册为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若澄,字镜壑,清朝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庆市桐城)人,张廷玉次子。
曾为翰林编修,官至内阁学士。
永州的八景

永州的八景唐司妮【摘要】"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风物景观概念.最早的"八景"据沈括《梦溪笔谈·书画》所记,来自北宋宋迪所作的《潇湘晚景图》.尽管被有识之士讥为附庸风雅或粉饰太平,但相对于一些现代化的商业气息浓郁的景点,已如同黄钟与瓦釜了.文章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永州的各个"八景",以及相伴随的八景诗和八景词(偶有十景、四景)."八景"概念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学、地理学价值.【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14页(P34-47)【关键词】永州;八景;十景;四景;人文景观【作者】唐司妮【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古籍中记载的永州的八景,分布在今祁阳县、零陵县、东安县、江永县、江华县、宁远县、新田县共七个区县。
其中,有诗词的八景有六种,分别是祁阳八景、芝城八景、永明八景、江华八景、宁远八景和新田八景。
此外,又有浯溪十景、东安四景。
古籍中记载的永州的其他八景,还有华岩八景、舂陵八景、养元楼八景和麻滩八景等等,但诗词不见记载,暂不讨论了。
初步搜讨,祁阳八景诗16首、词8首,芝城八景诗16首,永明八景诗25首,江华八景诗54首,宁远八景诗52首,新田八景诗16首,浯溪十景诗28首,东安四景诗4首,共计诗词218首。
诗词作者有宁良、唐广、张渊、阮学浩、戴浩、周鹤、徐旭旦、滕元庆、沈维垣等。
据明弘治《永州府志》卷六《永州府题咏零陵县附》、明隆庆《永州府志》卷七《提封》。
古有“芝城八景”之说。
永州知府戴浩《芝城八景并引》:“芝城八景,考之郡志,历代名贤如元、柳诸公亦未有题品者,岂当时八景之名尚未显耶?抑群公赋咏偶未及耶?是皆未可知也。
夫山川之景在处有焉,不有以指状之,则无以表其名,孰知其为景?不有以发挥之,则无以显厥奇,孰知其为美?今郡中之景如愚溪、西山、淡岩、磨崖等,类前辈皆有题咏。
古陕州八景略述

古陕州八景略述作者:马啸种坤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6期摘要:古陕州是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且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地域文化。
陕州八景即为陕州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陕州八景涉及的丰富历史地理信息,可以管窥陕州历史的千年沧桑。
关键词:陕州;八景;三门峡陕州,因“陕”而名。
历史上的陕州东据崤陵,西望函谷,南依甘山,北临黄河,是古代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往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陕州八景即为陕州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八景中涵盖有今日世界文化遗产点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民族精神的象征中流砥柱、北宋诗人魏野故居、黄河漕运等诸多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八景内容和方志记载,陕州八景概念形成于北宋之后,在明中期已经定型。
明万历十年《陕州志》中,称之为“郡城八景”。
王子谦为每一景写下的七言定名诗是目前可考最早有关陕州八景内容的史料记载,惜无绘图。
清乾隆年间编修的《重修直隶陕州志》在卷首图考中首次绘制了陕州八景图,而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的《陕州直隶州志》的八景图最为细致,如下图。
崤陵风雨:《左传》记载:“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陵为崤函古道的一部分。
崤函古道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避风雨也,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
公元前627年,晋军在崤陵附近设伏击败秦军,史称“崤之战”。
除却战事,崤陵地段山势险峻,树木葱郁,较周边地区易形成雨雪小气候,故崤陵常与风雨相连。
唐刘禹锡《寄陕州姚中丞》诗中开篇就写到:“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
”唐代大诗人杜甫途经此处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
2014年,崤函古道石壕段作为丝绸之路一部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洪岩秋霁:洪岩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附近。
意象与空间:明清时期庆阳“八景”的文化解读

2017年3月 第28卷第2期 陇东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Mar.2017
Vo1.28 No.2
意象-5空问:明清时期庆 日 “J I旦,’ /\尿 雷兴鹤 (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的文化解读
摘要:明清时期庆阳府的“八景”是区域社会城市景观的典型代表;庆阳府的“八景”和庆阳各县“八 景”都向我们呈现了美好的山河画卷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展示了寓意深刻的术数文化,构建了具有艺 术色彩的城市空间结构。“八景”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之美、术数意象的象征与寓意之美、空间 结构的呈现之美、同时具有神话传说的神秘与实景交相辉映的画卷之关。 关键词:庆阳;八景;意象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7)02-0001-06 收稿日期:2016 1.19 基金项目: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庆阳地区“地理形胜”及历史遗迹考察研究(1l19—1912)》 (XYSK1401) 作者简介:雷兴鹤(1985一),男,甘肃环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和西北史的教学与 研究。
“八景”的概括蕴含着众多的文化内涵,我国许 多名胜古迹和景观被古人用四字格式的语言概括, 每地选出八个代表景观会被称为“八景”。元明清时 期“八景”未必是八个景色或者“八个景点”,有十个 景点、十二个景点等等,这不仅仅是景点的概括,更 是术数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与《周易》联系密切,往 往代表有神秘意义。“九”代表尊贵,于是有“九五之 尊”之说。“八”与“发”相联,是一个吉祥数,代表吉 祥与美好,它被人们有意地用在了许多方面。宋代 以后尤为突出,宋代概括出“唐宋八大家”“八仙” “扬州八怪”“八阵图”等等。阿拉伯数字“8”只要旋 转90度,与无穷大的符号极为相似。“八景”不仅仅 是指景色,既有术数文化,还有美好意象蕴含其中。 在古代的地理方位中,先有东、南、西、北“四正” 的方位,后又产生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隅”的 方位¨j。有学者认为“这八个方位代表着地理空间 的一切,又演变出幻化无穷的文化理念——八卦,八 卦象征着自然宇宙最原初的状态,乾象征天,坤象征 地,震象征雷,巽象征风,坎象征水,离象征火,艮象 征山,兑象征泽,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自然事物 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 J。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地理志”和“地方志”的 记述中,“四至八到”的表述源远流长。这种“四至” “八到”的空间表述,就是目的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 者的“区域”和“空问”以及“空问格局”。所以“八 景”之所以要取数字“8”,一是文化意象,二是空间 定位。 一、庆阳府的“地理形胜” 庆阳府建城历史悠久,目前在史籍资料中最早 最完整的关于庆阳府城建设记录的是嘉靖年间傅学 礼在《庆阳府志》卷二记载:“庆阳府因原阜之势而 成,其形似凤,故日凤凰城……(成化初1466年前 后)参政朱英建,寻坏于水。副使曹宏复筑之。嘉靖 二十七年,参政汪尚宁增筑,合关城约有六七里许。 明年七月初三日为大水淹没。三十五年春二月,知 府梁明翰复筑之。据阻山带河之险,负金城汤池之 固,复成一方险要云。北关城,周七里许,城开三门, 北日安远,东日宣化,西日便门,上建垛楼三座,巡铺 无几。” 此后庆阳府城历经战乱和天灾影响,多次 遭到破坏,也多次整修。明末兵燹,城墙、城门楼大 部被毁。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张元磷、 庆阳知府杨藻凤重修府城,建门楼4座、敌楼8座、 窝铺24座、女儿墙79堵。清乾隆初年又进行修复。 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砺铎再行修复。宣统 三年修补女儿墙,建警房34座。民国十年略事修 复。民国十六年增建石箍窝警房64座,砖砌女儿 墙M]。庆阳府城虽多次遭到破坏和修葺,但基本上 都保持着嘉靖时期的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很有讲究,一般都要靠水依 1 山。建城选最佳之地,向阳的平地。如果在所建的 城池之外部有山。要倚山建城,这就是山离全城比 较远,要把城池建设在山的东面及南面,就是说依山 向阳,在城的北部或西北部有山为好,东南方向开 拓,把城池建在这样地势,这样位置极佳。”l5 庆阳府 城建于高阜之上,东西北三面环山,二水环绕。又削 山为城,土台边部旁侧,为自然形成陡壁,其上设土 城墙,从而显得城墙极高,根据目前存留测量庆阳府 城城墙最高处有4O米,最低处有20米。东西二水 夹流,下皆石基。中实外坚,险而易守 。史料记 载:“庆阳府(安化县附)城高如山,池深如泉。地接 胡羌,原隰险阻。二水合流,群峰环峙,龙盘凤翥,金 城汤池。襟带绥延,屏藩官幅。削阜为城。引河为 池。” 晚晴时期英国的考察者C.D.布鲁斯也称赞 庆阳府城作为一个天然防御据点,能与至今仍能在 欧洲各地见到的任何一个古城堡相媲美 。可见庆 阳府城雄状伟岸。 庆阳府城内建筑众多,主要沿着五街六十字的 布局建设。根据前人《庆阳府志》和《庆阳县志》中 载明清时期庆阳府城内除庆阳府署和安化县署外,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扩修南门坡上北宋时 期为纪念范仲淹戍守边关的范公祠,并且增祀韩琦, 合称“范韩祠”。明正德年间又重修和疏通了鹅池 洞。鹅池洞,曾为庆1 ̄13J\景之一,即“鹅池春水”。据 傅学礼《庆阳府志》中载:鹅池事,不知始于何代。考 碑记则唐末乾符中,郡从事李克新浚并记。迄宋庆 历问,经略安抚使施昌言重浚 可知鹅池洞应该早 于唐末时修建,鹅池洞的悠久历史也从侧面印证了 庆阳府古城的筑城历史悠久。 此外,庆阳府古城亦拥有众多的庙宇、楼阁和宫 观。庙宇除现在普照寺和慈云寺外,还有马王庙、吕 祖庙、风神庙、隍庙、西关庙、玉泉庙、关帝庙、八腊 庙、菩萨庙、玄帝庙、太白庙、庆阳府文庙。善庆寺、 慈云寺、觉照寺。楼阁有镇观楼、魁星楼、升官楼、钟 楼、小关楼和嘉会阁。砖塔有普照寺砖塔、文笔峰砖 塔、兴教寺砖塔。宫、观即王母宫、古德观 J。 二、庆阳“八景”中的“地理形胜”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对“山川形胜”十分考究, 不仅要符合对自然功能的需求,同时还追求山川与 城市相融合的“风水”。自西周“周公作雒”后,建城 “占h”选址的“风水”思想就已萌芽。后来普遍应 用,经过逐步发展之后形成了理想的风水模式,即: “龙脉、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案山、朝山、上 水15、下水口” 9 等,最后形成理想的“穴位”。风水 格局在文化的演变中虽然存在迷信思想,但无疑在 山川I环境的选择和景观的营造上,构成了山水城市 的独特景观意象和艺术审美。 2 《庆阳府志》在“景致”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秀 溪奇峰,昭华育生成之妙,故园遗墟,卜世代隆替之 由。均以景名,非徒资游赏,备观览已也。庆土地临 北鄙,虽无锦城花县,东墅西湖之状,然而天造地设, 圣寓贤栖之所,间亦有之。赏心乐事之君子,时或对 景吟哦,感古浩发与有资焉,兹志之所宜录也。编次 于左,裨后之眺览而有得者,以扩并育成亨之量,以 漱感时兴事之怀,不无有所助云。”¨jj 庆阳府城“八景”实为“十个景点”,即:“周祖遗 陵”“孔圣新宫”“狄公古庙”“范公旧宅”“鹅池春 水”“龙湫夜月”“庆台晴雪”“彭原晚照”“城南晓 市”和“普照昏钟” 。庆阳府城“八景”人文景观和 自然景观数量相当,“地理形胜”与城市融为一体,构 成了依山傍水城市的完美意象。 宁州“八景”有学正王忠八景诗为证:“梁公碑古 字无瑕,秦储丘陵噪乱鸦,顺利瑚川I生紫砚,高山晚 照散红霞。九龙春晓真堪羡,三水合流甚可嘉,最爱 金泉崖畔涌,关亭夜月挂天涯。”l3 宁州“八景”体现 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梁公古碑”“秦储荒冢” 两处为人文景观,“关亭夜月”为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瑚川紫砚”“高山晚霞”“九龙春晓”“三水合流” “金沙泉涌” 五处景观体现了自然山川I的秀美。 环县县城坐落在环江边上,河水由北而南穿城 而过。环县“八景”除了自然环境独特之外,与历史 遗存密切相关,其“八景”如下:“灵武古台”“萧关故 道”“马岚拱翠”“鸳溪流碧”“珠江春浦”“合川I朝 雨”“方山霁雪”“螺岩晴瀑”1.{j。“萧关古道”被列为 环县“八景”之一,是突出了历史上“萧关”的军事地 理位置。《庆阳府志》对萧关故道有这样的记载,“在 县北三十里,即古萧关也。界限华夷,禁诘奸佞,古 人设备边圈,此其要地乎。国朝拓地塞外,直抵贺 兰,隶属萧关为内地,一统之盛自古所未有也。经略 此土之君子,可以激感慨之怀矣。” 可见萧关的古 代军事地理位置之重要。 庆阳“八景”中列入“庆台晴雪”,环县“八景”中 列入“方山霁雪”,其主要原因是庆阳地处西北,冬天 寒冷,下雪之后积雪长存,又因为天气晴朗时阳光明 媚,所以这一地区在冬天大雪之后地貌美景如画。 《庆阳府志》对庆阳“庆台晴雪”有这样的描述:“在 府治中,四山险阻,惟城堵平衍,中峙四广阔,向望有 若台然,故名。值冬雪雾后,瑶琼若积,芬芳如画,盖 有夺朱欺锦,傲素轻贞之风味 。’’。昔人所渭“拂鹤 伊川,飘花桂苑”殆不足以形容其妙也。斯亦天下之 奇观哉。况呈祥兆瑞,有出于景之外者乎。吴士英 诗云:“腾六施功赖剪栽,朝阳飞出白云堆,橘阶玉砌 千层垒,珠树琪花一夜开。却羡仙翁披憋去,何妨狂 客泛舟回,腊前三白谁呈瑞,应听笙箫下风台。” 对 环县“方山霁雪”也记载到:“在县西南,形方如台,故 名方山。雪霁之余,日光焯应,有若琼台银案,远近 眺览,足豁心目。至于乔木茂林,垂玉淄珠,景甲一 方。人有咏哦,以记其盛者。” 这样的景观在特殊 的地理环境与特殊时期不仅是十分难得的自然奇 观,同时也衬托出城市的景致。 合水县的“八景”都在城市外围,且全为自然景 色,城市依托在自然“地理形胜”中,形成了城市外围 的远景图像: 南山叠锦:即县南面山,障列若屏,上植花木,丛 鲜茂盛。时值阳春盛夏,红碧争奇。芳扉艳丽,宛若 披锦擒绣之美矣,古日“叠锦”。 笔锋凌云:在县城南一里许,其山屹立直耸,崔 巍率禅,有若笔架,时人因名为笔峰。势若凌云者, 状其高也。 西山晚照:在县城西二里,山形嵯峨壮丽,林木 盛茂,亦一方伟观也。值日落昏暮,鸟栖猿啼,而山 巅犹带余晖,好奇乐事者指此为胜览云。 风川l云拥:在县东七十里,《方舆胜览》云:清彻 絮旋,鸥鹭游泳,亦一方胜概之地。观此,则此地之 有取于古人也旧矣,若夫旷垌远眺,则见烟云层拥, 变化飞扬,千状万态,令人洒然有邀游清虚,摆脱尘 嚣之趣,非此地之灵秀,安能感人至是哉? 梅岸冬香:在县东三十里,即玉梅川,源出子午 山,东流人华池,水名日梅川l。窃或当时是川l多梅而 因此以命之也。今梅虽不存,而更多他木,值冬雪飞 坠,远树幽丛,堆枝垂干,莹然若海之吐秀也。使真 有挺玉献琼,垂冰溜素之态,则其景奇概胜,又尝何 如载? 圣泉春水,在县南十步,即圣公泉也。《方舆胜 览》云:其岩旧有修行功成者卓锡,出泉,能愈百病, 早祷亦应,因名日“圣泉”。每春融合,泉流澄清,好 事者取以浴身醒目,且载酒携肴,泛卮上流,歌咏迭 赛,若真有趣。游赏者咸为胜地云。 宝珠霞舒:在县南二十里宝泉寺中。泉出如贯 珠然,故名之约宝。积水成池,训壑湍流,晨夕掩映, 浮光跃金,若披霞然,布锦喷珠,绝为胜览。山僧结 茅构亭于其旁,以待游赏者,而今废矣。 石润天雨:在县西一十里,有崖石,每降天雨,予 先润湿,若隅濯者,虽亢阳酷暑,润亦如之,邑人乃预 知名旦之决雨也。既而果然,其亦气类之相感者欤。 合水县“八景”完全集中在山川l之上,这些景色 依山蜿蜒,则城市在山川环抱之中伫立,城市内部无 “八景”是合水县“八景”的典型特征。 真宁县“八景”旧载八景,“地理形胜”与城市融 为一体,相互交融。本县教谕王正增为十五景。俱 有题咏。具体为: 琴山古洞、罗Jlf兔穴、彭祖遗丘、 浮屠遗址、桥山陵寝、灵湫古祠、阳周故城、果老幻 墓、万寿晓钟、岳山夜翠、石门排翠、龙门天险、古刹 荷池,双河柳色。真宁“八景”和庆阳其它“八景”相 比,“琴山古洞、彭祖遗丘、桥山陵寝”和“果老幻墓” 这四个景点都是传说,这种由传说而定名的景点是 真宁“八景”的突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第
4
期
文献
WEN季刊XIANOet2003No4
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张廷银
“八景是中国地方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构成然而历史
学家们对它的评价却一直非常苛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拟在大量文本调查的基础上从八景的文化意义与史料价值的角度提出初步的分析说明
一地方志中八景的存在形式与包含内容在笔者调查的一千多部建国前地方志中记录八景的主要是在“形胜”(山川)“古迹“艺文三门通常是一一介绍某地八景之形成与构成情况辑录历代咏写八景的诗文作品而且在标题中一般都会有明确的“四景“八景“十景等字样;如果不出现这些字样也会排列出实际上的八种或十种景色还有的不集中列举
八景却在山川桥梁寺观古迹等处个别介绍某一自然景象或
历史景观并指出此为某地八景或十景之一在一些志书的卷首
还常常绘出八景或卜景图且配有诗文描写和介绍晚近一点的则
去掉了绘图而代以实景照片
八景中各个景观的命名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且两字一个意义:前两字一般为场所地点后二字为时间季节性自然现象两两
并列而组成一个合景如“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平沙”和“落
雁各是一景两者相合就是一个综合之景—平沙之上大雁栖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落不过其组合意义却远远大于平沙与落雁的简单拼凑它是一
个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很大拓展的有机合
成
极个别的八景命名也有两个字和三个字的如〔乾隆」《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六收录夏尚朴《周村八景为松亭题》所咏八景之名就是三个字:鸡鸣峰猿啸帕钓月池耕云坂爱松亭采樵径来鸥诸归鸟林;「雍正」《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三载张铎《紫团八景诗序》所列八景也是三个字和两个字的:桥楼涂(仙翁崖)云盖寺(驻云亭)照壁山(屏墙山)倚秀峰参园(南极园)灌
缨溪磨崖
碑将军峰两字三字命名与四字命名相比显得比较平直朴实但包含的意义比较单一诗性色彩较淡
地方志中的八景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从
日
月星辰
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林木到佛寺道观名人遗迹农耕渔樵民居桑田等等凡一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以及当下的生产与生
活都是八景可以反映的对象当然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八景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古迹和对山川的欣赏因而在地方志
中八景主要被收在“古迹”“形胜”和“山川”门中如江苏《唯宁县
旧志》记“唯宁八景”其中元公履墓和季子剑墓就分别取自
晋朝王祥和春秋吴国季札的故事而“仙掌遗迹”则完全是由美妙的传说引申而来特别让人感觉可贵的是许多地方的八景都收人
了该地的一些生产和生活场景如江苏《云台新志》“云台三十六
景就有水村获稼海浦观渔平野春耕石城秋牧四种景象分别指收获水稻海边捕捞春天耕种秋天放牧等宜人的场景;又
如山
西《椅氏县志》“椅氏八景中之“峨眉晓耕”“对泽晚牧河南《灵宝县志》“灵宝八景”之“秦岭雪樵安徽《宿县志》“宿县八景之
“智井春耕”安徽《五河县志》“五河八景”之“南薰观稼“北渡争
舟东沟渔唱“西坝农歌”《军卜城县志》“郸城八景”之“独山樵唱”“五岔渔歌”“潘溪晓渡等虽然景中之主人并不一定是真正
的劳动者也许只是某位隐士骚客但所表现的则是生产劳动场景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无疑这就使得八景之景观内容不但包含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容纳了生动的现实生活使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达到了完美
的融合从而了解某地之八景就可以实现对该地历史文化风土
人情等特点的全方位认识这大概也就是八景现象广泛流布的原因之一
二方志中八景之文化意义先于其地理价值根据对一千多部地方志的初步调查我们认为地方志的八景与其说是一种自然环境的标志还不如说是表现一种文化意蕴更准确不过这种文化意蕴却又不完全是属于地区性的个性特质而是凝含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共
同品质
地方志中的八景首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念如果对八景现象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就可以发现:把某一地区的景色
概括为八种十种二十种二十四种三十二种等等并不一定意味着此地只有这几种景观或者必须凑足这几种景观其实八景十景在数量上与客观现实情形的不一致还是很普遍的不少
人抨
击八景中的虚假造作现象也主要是指这一点我们现在看一些地
方的八景有些景观确实很勉强如[乾隆]《三河县志》所列三河八景”之一“南塘落雁”其实就不过是城南一个积水数「顷的极平
常的水坑;仁乾隆」《宁河县志》中“宁河八景”之“芦台玉砂指的也
只是芦台境内的一个晒盐场从自然景色的角度去衡量都
不见得
有多么特殊的迷人之处民国河南《祀水县志》在卷首将该县境内的十四种美景的照片印了出来若从今天的眼光看去很难感觉出
它们有什么美妙独特之处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相信这些景观在修志者及当地人心目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人们概括并传扬某一景象的最基本初衷乃在于把自己所处环境包括生产环境描绘得更具有和谐可亲性也许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其实是很平淡甚至
非常艰苦的或者说自己的生产生活以及心情并不是多么乐观浪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
漫的;可是人们觉得生产与生活的艰辛并不是自然环境的过错而且生活之艰辛以及心理之郁闷正需要自然景观来弥补和抚慰所以想象和创造事实上并不特出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景观不但可以理解而且还很有必要如「同治」河北《清苑县志》卷十七载
时来敏《上谷八景序》所说:“借山水之僻清案犊之尘”八景其实就是一首首渲情理气的“山水诗”只不过这些山水诗的创作者和
欣赏者不光有文人还有普通的民众文人士大夫们在游历或赴任途中将所见之景与所感之景写入诗文之中于是这些景致便借他们的诗与文而广播流布明王直《抑庵文集菊窗十景诗序》说:物不自美因人而彰”生长于此地的普通民众则通过阅读或
口传这些诗文油然而生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景观意识并能
够无需
长途远涉而广收观光赏景之效仁同治]河北《广宗县志》卷十二载刘橄《宗城八景》“小引”说:“宗邑一望平衍东尤积沙故无一景安从八乎然民淳土秀地以人灵苟能现前取足恒景顿成异观故不必探九疑陆五岳而后快登临之美也”仁乾隆」山东《原武
县
志》卷一《八景说》亦云:“原陵一望平坦无名胜奇观足供登临然夫人胸中自有邱壑苟兴会所至虽勺水拳石亦可与桃源雁宕并作佳丽这也就是仁道光」《博平县志》卷二《胜景录》所总结的“景
物在地而玩赏由人其次八景还反映了与天人合一相联系的风水观念在中国古
代相沿甚久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风水模式
中有两样东西即山和水被提到了异常重要的位置不
但
强调
山
水与人的亲密程度对它们分别从那一方位与人亲近也有明确的规定众多的八景胜景所涉及的自然景观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种景观却是共同具有的即以山水为景观的基本生成要素著名的潇湘八景燕京八景和西湖十景分别有山市晴岚洞庭秋月西
山
雾雪太液晴波和平湖秋月孤山梅雪都没有少了山和水其他的
大小八景十二胜如关中八景武山十四景桃源八景涅川八景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
金陵四十景……几乎没有一个可以离开山和水去孤立组景的山水两要素在风水观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它们最理想的存
在状态通常也是“山明水秀”这种山水状态作为人的理想居处的重要条件在八景中也有相应的反映如北京“燕山八景中的“西山雾雪”陕西“关中八景中的“终南叠翠”青海“徨川八景”中的
“秀岩滴翠表现的就是山之明丽;“燕山八景中的“太液晴波”“关中八景中的“蓝水飞琼“惶川八景中的“双溪春涨”展示的
就是水之灵秀虽然这里的山和水并不一定像风水学所要求的那样严格地按照背依群山前抱流水的位置结构出现但它们肯定是构成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这么明丽如画的
景观纳入人的生活范围内正好表现了中国人观其景游其景而又居其景的特殊景观意识福建《永泰县志》卷三“古迹”介绍“龙山草堂”说:“营口江氏别业乾隆乙未建嘉庆丙辰复筑尺五楼营溪八景皆在堂之左右前后可一览而得将自己的住处精心选择在八景所在的范围内这充分证明了八景对人的日常起居及精神活动的重大影响效果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八景都符合风水要求但事实证明多数八景尤其是小范围的八景往往同时就是最好的风水宝地
再次八景现象还表现了中国人的对称和平衡意识根据初步探寻八景一词最早为道教所使用指道教八个受仙时间里的自然
气色景象和八方之景以后才逐渐借用到现实世界指称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及的美妙景象但从某地景象中选取四种八种十种
十二种等等双数的景观正可以从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比较全面又非常对称地说明该地的地理环境我们所
调查的地方
志八景绝大多数都可以从时间地点形态等方面构成一种对称或对比比如:“伊阳/又景”的“桃源胜迹与“云梦仙境”“凤山朝
阳与龙崖夜雨”“瑞云屏障与“砚山叠翠”“紫逻石潭与“汝水拖蓝①;“虞山八景之“虞山叠翠与“琴水排清“两湖钓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