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知青小说简论

合集下载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作者:李东芳来源:《关东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梁晓声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经典叙事是个体在自然或者社会的“暴风雪”中锤炼意志,抵抗磨难,追求个体生命的“高峰”体验和超越性价值。

梁晓声笔下推崇的精神价值包括:追求崇高的理想主义,追求悲壮的英雄主义,追求人性之美的人道主义,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承担精神,对于当代文学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价值[作者简介]李东芳(1972-),女,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副教授(北京100083)。

在洪子诚先生的《当代文学史》中是将作家梁晓声的创作如此定位的:知青小说走上文坛,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

早期主要着重于对十年悲剧的揭露和控诉,包含着真诚的信仰被愚弄的愤怒,以及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和感伤。

继之,由于知青大批返城政策,知青作品主要表现返城知青回到城市后遇到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困惑。

晚期的知青小说出现了“分流”现象,一部分继续批判和控诉上山下乡运动;另一部分则从“荒谬”感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认为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而将知青一代界定为“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并且认为这一创作倾向以梁晓声的创作为代表。

我认为,在此意义上,洪子诚先生为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精神价值做了当代文学史潮流中清晰的定位,肯定了其创作中所提供的积极的精神资源。

作家梁晓声21岁那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一共生活了7年。

以其知青经历为背景,创作了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等,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取得轰动效应,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在梁晓声笔下,塑造了一群充满理想主义和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知青形象。

在“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坚信:只要在艰苦的北大荒自然环境中磨砺意志,能够适应并且战胜复杂的社会环境,就会成为时代的骄子和“英雄”。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当代中国知名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赢得了广泛好评。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突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具有丰富的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展现了知青们在艰苦岁月中的顽强生存态度和乐观精神。

知青时期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青年人离开家乡,奔赴大山深处、农田和工厂,艰苦生活。

梁晓声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知青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他们或是在雷打不动的农田生活中迸发出的坚韧与热情,或是在厂矿工作中的艰难与挣扎。

正是由于这些正能量的表现,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给人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信念,这是一种正面的生命态度,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学习。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呈现了知识分子与农民工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心灵契合。

知青们虽然受到了严酷的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考验,但在与当地农民工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会获得一份真挚的情感和心灵的契合。

梁晓声的小说中描绘了知青和农民工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形成了一种真诚亲切的感情连接。

这种情感连接的形成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心灵磨砺,更是对当地农民工人的真诚关怀,体现了一种不分阶级、不分身份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对我们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彰显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知青的生活状态中,梁晓声经常描绘知青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思考,他们虽然处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但却并没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

梁晓声的小说中反映了知青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生活和社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物,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追求是非常珍贵的,而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展示了对人性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知青小说被认为是描写中国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的珍贵文献。

他的小说把这段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知青们的艰辛和忧愁,描述得深刻细腻。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对人物命运的细腻描绘,更在于其所表达的情感力量和社会关怀。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的苦难。

他的小说中,知青们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体验城市生活的,而生活在城市的知青与当地的市民却存在深刻的矛盾。

有的知青被分配到底层的工厂,工作环境恶劣,压力大,许多因长时间的苦工而患病;有的知青则被打入下放到农村,饱受思念和孤独的折磨。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需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对自我的困惑。

梁晓声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知青处于困境中的深情关怀和理解。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另一重要精神价值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探寻。

作家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青年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面临的种种险境,使读者对他们的境遇产生共鸣。

梁晓声不仅探讨了青年人在物质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压力,更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心灵的折磨和道德层面的冲突。

作家通过对知青们的心路历程、奋斗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追问。

梁晓声的小说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性的沉沦与扭曲,以及青年在苦难面前的奋斗与坚韧。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另一重要精神价值在于他对革命精神的肯定和批判。

梁晓声的小说是批判文化大革命的,他揭示了这个时期的暴力和压迫,但在他的小说中,他从未否认或者放弃革命的意志和追求。

他的创作表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些青年的忠诚和斗争,同时呈现出其精神矛盾、内在矛盾,以及革命精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他用小说展现了人物经历了起伏和波折的个人历史,以人物成长为中心,塑造了革命的精神内涵。

总之,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在于他探究了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塑造了革命时期青年的丰富形象,在哲学上提供了关于人性、坚韧、爱与命运的思考。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作品被称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著称。

梁晓声在知青小说中描绘了一代代中国知青的艰辛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展现了中国青年在动荡时期的顽强精神。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革时期,大批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和工厂,过着艰苦的生活。

梁晓声深刻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

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进步。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弘扬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尽管知青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却依然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梁晓声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知青们在贫困困苦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改变命运的信念。

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我们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也强调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价值。

在他的作品中,知青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困难。

在农村和工厂,他们不仅要忍受劳累和贫困,还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能够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度过难关。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价值,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各种挑战,才能够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还弘扬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青们虽然身处贫困艰苦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他们从不放弃对未来的期待,始终坚信着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精神价值同样对我们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提醒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不断积极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新时期中国文学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以描写青年人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变化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全国知识青年的心路历程和社会状况,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除了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外,更为重要的是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小说中,梁晓声不仅展现了知识青年在艰苦的生产劳动和思想斗争中的成长和变化,还批判了旧思想的陈旧性和僵化性,揭示了新思想的活力和前景。

他始终关注人的心理状态,关爱人的情感世界,探究个人的心灵成长过程和人生的价值所在,因此他的知青小说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中,一个主要的精神价值就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发掘。

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主人公师哥为了帮助妹妹嫁妆而放弃自己的幸福,终于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情感。

在小说《上甘岭》中,主人公们在艰苦环境中互相协助,不断自我超越,从而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和才能。

这些故事揭示了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发掘的重要性,表达了梁晓声对于个人的尊重和人性的赞扬。

同时,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也关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的作品中涉及到了很多社会问题,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生产经济、阶级斗争等。

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梁晓声巧妙地通过叙述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还在小说中描绘了全村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挣脱贫困的故事,以及教育子女,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这些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过程,体现了梁晓声对社会进步的信仰和热爱。

此外,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还关注了人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他把人的情感世界和人际关系作为小说中重要的表现之一。

在《红高粱家族》中,主人公小二娘和六三叔之间饱含悲剧的爱情故事,以及在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男女主角之间的纠葛情感,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观察和思考。

梁晓声用深刻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人的情感及其变化的细节,使读者对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和思考,并让人们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反映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呈现出了独特的精神力量与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一、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在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中,知青们都有良好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他们不仅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目标,还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追求真理。

例如在小说《生死狙击》中,主人公李慧根就是一个忠实信徒,虽然受到了各种压力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最终将真理传播给了更多人。

这种坚守信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哲学智慧。

二、关爱他人,追求公平正义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还表现了关爱他人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价值。

知青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扶持、关心彼此,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帮助周围的人。

例如在小说《晓寒》中,主人公晓寒带着可爱的乡下女孩小花一起来到城市工作,在生活中,晓寒常常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对待小花就像对待妹妹一样,无微不至。

这种关爱他人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价值,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

三、执着追梦,永不放弃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还表现了执着追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价值。

知青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无论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还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都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例如在小说《白洋淀》中,主人公们深入到白洋淀深处,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种执着追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价值,具有强烈的人生意义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为当代青年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展现了知青文学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借鉴这些精神价值,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热爱他人、更加执着追梦的精神状态,为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和记忆一起成长

和记忆一起成长

和记忆一起成长摘要梁晓声知青小说新作《知青》与他早期的知青文学创作相比,历史批判反思意识增强、突破知青叙事的自我视角和情感化结论、关注层面和思考内容更加深广等特点。

作家个人的成长因素和时代精神氛围的变化,是形成其知青创作特点变化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知青经历为梁晓声的创作提供了经验源泉、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形成其整体创作中始终强调精神价值和人性光辉、坚持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平民立场等一贯特色。

关键词:梁晓声知青写作成长坚持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一三十年的记忆和书写对于写作者而言,书写无疑是生命的另一种展开方式。

很多优秀的小说作者,往往会将自己最熟悉的人生经验和最深切的生命感受,水乳无痕地织进笔下的虚构世界,并在多部作品中反复重现,由此形成其整体创作中的某种特征或基质。

评论家谢有顺对此有着极为精准的表述:“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藏记忆的地方。

这个地方,不仅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指精神意义或经验意义上的。

”“有时,写作就是不断地在回望这个地方,不断地在辨析这些经验。

”就像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哈代的威塞克斯……而当我们说到梁晓声,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会迅速想出一连串的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等。

在这些名字背后,所对应的关键词便是:北大荒、知青。

借用谢有顺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于曾是知青的梁晓声而言,北大荒正是他深埋记忆的地方。

多年来他的写作,很大程度都是在精神上不断地回望北大荒,不断地重新辨析那段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梁晓声本人以及整整一代人命运的知青经验。

2012年,梁晓声再度推出洋洋百万字巨著《知青》;同一时期,由他亲任编剧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也在央视热播。

此时,距离1982年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发表第一篇引起广泛反响的知青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间,当年的作者和读者,同他们的国家一起,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真善美的化身——浅析《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女性形象

真善美的化身——浅析《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女性形象

真善美的化身——浅析《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女性形象摘要: 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是著名的知青文学作品,梁晓声在文坛上成为了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今夜有暴风雪》中用自己的心灵笔触记录下了知青的心路历程,从他们下乡直到回到城市都有详细的描述,对知青之一群体倾注了自己的所有关注,并且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形象,特别是《今夜有暴风雪》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她们,以求从更深的层次去揭示这些女性的心灵历程,笔者对《今夜有暴风雪》进行了认真研读,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跟随梁晓声的脚步去追寻《今夜有暴风雪》中女性的真善美。

关键词: 《今夜有暴风雪》女性形象真善美20世纪70年代,梁晓声就在文坛上凭借知青小说获得关注,《今夜有暴风雪》也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弥漫了悲壮的色彩,并且充斥着理性主义的思想,他从知青下乡以及返城等各个细节把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女性形象,主要是对这些女青年将青春奉献给边疆,献身祖国的赞美和歌颂,但是其中也描写了这些女性所付出的诸多代价,理想与历史的重担让她们耗尽青春,她们用自己的生命、青春、热情谱出了对理想的追寻之歌,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真善美,反应出那一代人的忠诚与热情,但是当时的时代就是那样,她们的爱情都是那么不完整,那么短暂,《今夜有暴风雪》中可以看到女性形象的责任感,同时更能看出她们的真善美和不同于现在的心史。

一、精神痛苦中的本真《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女性形象,被作者崇敬而又同情,里面写到当时下乡浪潮席卷全国,她们也都非常狂热地投入到其中,都希望在边疆扎根,为祖国建立功业,作者让这些知青以女性形象出现,更多地是为了掩饰女性的这一本质,用另一个方式将塑造的矛盾体展现给读者,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着善良的本性,但是在时代政治的束缚下,她们都是以庄重严肃的外表来掩饰自己,她们高唱豪情理想的政治意识,但是有些方面又会和自己一直倡导的价值相反,她们会要求其他人遵守各种制度规定,但是她们自己有事会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本性表现出来,她们就是一个个矛盾体,李晓燕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在下乡浪潮下狂热报名,并且自己立志要扎根边疆,她有着白皙的面容, 苗条的身材,而她又为自己的容颜苦闷,每天都在太阳底下晒,她的皮肤变得越来越糟,从而她就穿的比男性还男性化,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失落,她与男知青一样从事着体力劳动,她只是为了让自己扥身体更加符合劳动审美,她经常穿一些宽松的衣服,以此来掩盖自己女性的本真,她还倡导女孩子都不要照镜子,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总是宣扬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她却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房间里照镜子,穿漂亮的衣服来释放压抑的自我,当身边的人偶然发现她的这些举动,并夸她漂亮时,她又变得十分庄重严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愤压抑的年代,慷慨激昂的人生——梁晓声知青小说简论摘要:梁晓声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知青小说在主题思想,审美特征等方面与其他知青小说所宣扬的理念和价值不同,他以独有的视角,向人们呈现了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知青时代。

梁晓声以及他的知青小说在知青文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梁晓声;知青小说;主题;审美;存在意义Abstract: Liang Xiaosheng is on behalf of youth literature writers, his novel in the theme of youth,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with other youth by promoting the value of different ideas and his unique perspective, to show people full of ideals, full of passion the times of the educated youth. Liang Xiaosheng youth and his literary fi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can not be ignored and has a pivotal position.Key words: Liang Xiaosheng; youth fiction; theme; aesthetic; meaning知青文学是上世纪80年代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它的特殊性不仅和“文革”相关联,还和60年代末期将数百万知青投入农村这一历史事件相联系。

那时,知青们怀着真诚的革命热情奔赴农村,实行自觉的“改造”。

但他们于生活的底层一次又一次目睹和遭受“苦难”的袭击,他们终于发现现实欺骗、嘲弄了他们。

当一个历史转折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们开始了理性的反思。

于是,反映知青生活表达知青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的文学应运而生。

在知青文学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知青小说。

在创作知青小说的作家中,梁晓声又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异数之一。

梁晓声是当代作家中极具个性的一位,具有知青,作家,教授多重身份的他,至今创作了包括小说、散文、杂论,剧本等大量文学作品,梁晓声的文学作品在体裁和题材上,涉猎广泛,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取材于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等生活领域,作品相对朴实,纪实风格鲜明;另一类则是使梁晓声蜚声文坛,一直受到评论界所关注,最能代表梁晓声风格的作品——知青小说。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作为知青文学的一部分,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通过缅怀知青在苦难中的奋斗历程,抒发“青春无悔”的情感,怀念的背后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在梁晓声的记录中更多的是对过去生活经历的怀念,不管是苦难还是悲痛,那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他的笔下,压抑都充满激情。

知青是那个时代的开拓者,在他们的身上凝聚了一种不可亵渎的精神散发出了一种不可轻薄的力量。

在他们身上,一切感情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讲述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梁晓声的作品不但得到了曾经是知青身份读者的认同,也得到了不了解那时代,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想象和好奇的非知青读者的认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一系列作品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代表作。

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在这里被诠释成青春无悔,他的知青小说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知青文学。

本文结合这三部作品,浅谈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思想主题,审美特征,以及梁晓声和他的知青小说在知青文学发展中存在的意义。

一、慷慨激昂,青春无悔——永恒主题知青文学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容上反映知青生活以及表达知青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作者大都是经历了十年浩劫亲身体验过上山下乡生活的知识青年,与知青当初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的满腔热血,满怀革命热情相比,在经历一场特殊岁月的洗礼之后,在生活的底层一次又一次目睹和遭受“苦难”的袭击之后,在体验了从理想主义的天真热情跌落到生活困窘的泥淖,从“现代迷信”的维护者突变为叛逆者的精神巨变之后,他们终于发现现实欺骗、嘲弄了他们。

这场运动结束以后,很多知青都产生了批判和反思的情绪,或对社会,或对自己。

这些人开始怀疑他们在文革中存在以及生活的意义。

由此上山下乡结束以后不久便产生了一大批反映十年浩劫、摧残人心、泯灭人性的被人们称之为伤痕文学的作品,这其中包括卢新华《伤痕》,郑义的《枫》,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叶章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类小说中充满了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在这里,知青们美好的青春、信念被一点点埋葬,心灵被一段段扭曲。

这类小说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有回首往事的悔恨与悲哀。

伤痕小说唱出了那代知青的人生“悲歌”,它燃烧着满腔的愤怒与沮咒。

知青们心灵的创伤、积压的情感,通过小说这一载体以一吐为快的决堤气势冲向社会,它的每一声带血的呼喊,都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有力控诉和批判。

早期的伤痕文学虽然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但是作品的基调是阴冷凄凉,灰色暗淡,透过酸酸楚楚的眼泪和涓涓流淌的鲜血,表现出一种莫名的感伤、无奈和凄苦。

这些早期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并不一定是知青生活的全部真实,其否定的态度往往融入了作者具有批判性的主观因素。

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出现无疑划开了知青文学的一道分水岭,对知青生活的书写一改《伤痕》所发出的感伤怨愤气息。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的笔力完全不用于写垦荒的艰难,而倾注于写垦荒者的“精神”状态。

在这里,垦荒的艰苦和险恶,“鬼沼”满天风雪以及荒原下野狼的绿眼组成了一幅令人恐怖的大背景,而李晓燕、王志刚、梁珊和“我”四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这里牺牲了三个,连同他们圣洁的爱情,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人间悲剧。

但作者写悲而不伤,他有意扩大逝去的不幸岁月,渲染人生的无常,歌颂生生不息的创业信念和高贵的生命质量,在小说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李晓燕们在神圣的“使命感”的驱使之下,毫无畏惧地走向了“鬼沼”,走向了荒原。

无论历史是何等荒谬,这些年轻的生命和闪光的青春却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无悲怆的丰碑。

发表于1983年的《今夜有暴风雪》,则体现了北大荒的另一种自然和社会的景观。

1979年春节前后,北大荒出现几十万知青大返城的浪潮,造成了一场空前的骚动和混乱。

作者说:“60年代末铺天盖地而来,70年代末又卷地而去的北大荒四十万知识青年大返城,在我心中造成的震撼,是远远超过我所经历的任何一场暴风雪的。

”[1]这篇小说便是以北大荒四十万知青大返城为切入点,着重写了兵团战士十年屯垦戍边的壮举。

小说并没有回避在极“左”的黑色风雪下知青们遭受的痛苦与折磨,作品更突出地写出了他们在困境、逆境、险境中从单纯幼稚的孩子逐渐变得成熟坚强起来;虽然在荒谬的历史中,他们也有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却没有丢失理想和激情,因而在新的人生选择面前,他们以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完成了壮美的人生答卷,完成了人格的升华。

1985年发表的《雪城》则描写了知青返城后的悲凉处境:知青不得不正视回城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无情现实,不得不为了现实中不公平的竞争而抗争。

另一方面,梁晓声为知青们在艰难的生活中相濡以沫、顽强奋斗的心灵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咏叹调。

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雪城》,梁晓声为我们呈现了知青一代人的奋斗历程,无论时代如何扭曲、压抑、荒谬,但是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因为这一代人有激情,有理想,有追求。

二、悲壮的英雄主义——另类审美在梁晓声看来:“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荒谬的运动,是一场充满了悲愤和压抑的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一年之久的千百万知青也是荒谬的。

恰恰相反,他们是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2]梁晓声认为:“在人人需要证明忠勇的年代,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是青春的至高涅磐。

葬青春之土地,岂不为神圣的土地?殉土地之青春,正所言贞烈之青春。

”[3]与其他知青文学相比,梁晓生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书写知青一代人的“青春无悔”,他的笔触,没有停滞在对十年动乱烙下伤痕的哀怨,而是着力再现知青们从迷惘中醒悟,在磨难中探求,“向光明、向理性、真理和美前进”的曲折历程,充满了悲壮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

梁晓声经历了七年的知青生活,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从知青的苦难历程中汲取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力量,使小说赋有了慷慨悲壮的感染力。

善于从普通知青的心灵中发掘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火花,是作家的创作充满人情味也充满英雄气概的原因所在,也是他区别于其他知青作家的鲜明印记。

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副指导员李晓燕因为“出血热”死去了,临死前,有这么两句话:“我不怕死,真的.你忘了,我们的扎根誓言中,不是有这样两句话么:‘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遗憾的是,我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我的爸爸妈妈了,我真想他们啊!他们想我,大概都想疯了呢.我已经给他们写了信,保证我们在‘满盖荒原’上秋收之后。

……”“如果我真的死了,就把我埋在‘鬼沼’旁,我要和你的妹妹做伴,她是个好姑娘,我喜欢她.我只有一点请求,在我的碑上,在我的名字前面,刻上‘垦荒者’三个字……”在梁晓声看来,这两句话代表了整整一代知青人的无怨无悔。

英雄的逝去不但悲壮,而且崇高。

《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云是个其貌不扬、被人歧视的冷漠的上海姑娘,容易被人看成是个弱者,而实际上她也是个真正的强者:她不被信任,却对人充满依赖和真诚;她瘦弱、沉默寡言,但不乏对理想的追求;她渴望得到爱情而并不希望施舍;对北大荒和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她宁愿在严寒中冻僵,也不离开哨位。

“月辉将她的黑色身影,投映在边疆大地银白色的底片上,”她的生命在暴风雪中获得了永生。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笔触遒劲,气势恢弘,充满了令人回肠荡气的悲怆之情,堪称一曲曲英雄主义的悲歌。

同时,他也善于描绘那些能够凸现人物性格丰富性的细节,使小说常常飘荡着优美的旋律。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的李晓燕,她是个上海姑娘,原是芭蕾舞学校小班的尖子学员,自愿报名来北大荒。

为了考验自己扎根边疆的坚定性,她立下誓言三年之内不探亲并向全连女青年提出建议:不照镜子、不抹香脂、不穿花衣服。

她爱出头露面,在任何场合,说话滔滔不绝,一派豪言壮语。

可是,就是这位“左”的可爱的姑娘,一个人在河边洗衣服时,偷偷地唱着一首在当时是绝对禁止的民间情歌,跳起了墨西哥民间舞蹈,这些被小说中的“我”发现了,同时她也发现了我,立刻恢复了平常时的模样,并极力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

“我几乎是恶狠狠地对她说出两个字:‘虚伪!”,在那个冷酷的年代,谁都得套上一副假面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掩盖起来,否则就难以生存!然而真实的李晓燕并非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