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 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 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 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
作品题材:
•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 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 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 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 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 品。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 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 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 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 实风格。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知青(上)》读书笔记模板

《知青(上)》读书笔记模板

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笔记
走进知青的岁月只是感慨既会被他们上纲上线的政治观念气到也会被知青间朴素的友情所打动。 我每次看着看着都怕不是一个好的结果也不知道下部是啥样子的会不会是个悲伤的结局人都那么好却那么伤。 怀揣着理想的中国青年聚集到一块,这是中国史无仅有的。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一群群因为文化大革命因为国家政策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青年,来到了祖国 最北边的北大荒,他们在这里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理想,挥洒汗水。 我是知青的后代,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所有的苦啦累啦委屈爱情都成故事了,听父母将他们的过去不过瘾, 特偏爱知青方面的书,感谢,是他让我们回了城!。 特别喜欢此书,书中的人物描写的都很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仿佛自己就在此中。 方向上还是挺符合那个年代的国情的,只是比较温柔,可能是作者比较慈悲吧。 沉重的年代,赵曙光、赵天亮、齐勇、武红兵、周萍、孙曼玲等等,北大荒、陕北、以及书记、连长、排长, 大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有着付出的精神,生活再难,也会努力的活着,浪漫的活着。
谢谢观看
知青(上)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亲情
中国
小说
知青
知青
青年
一代
知青
内容摘要
《知青》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 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塑造了赵天亮、赵曙光、齐勇、傅 正、孙敬文、孙曼玲、冯晓兰、周萍、吴敏、李君婷等一大批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父辈和连队领导的生动形象, 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真诚地表现了一代青年对当时中国现状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 “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 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 抗抗《隐形伴侣》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知青小说
三、知青小说的特点
1.以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 为导向,执著于对知青心 灵真实的寻踪,严肃探讨 一代人青春的价值,辩证 地审视那一段历史。
知青小说
60 、 70 年 代 的 知 青
下乡运动,是一场知识文
化的乡村化运动,给大批
的青年人生命带来了痛苦
的记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
和体验。潮流性的知青文
学并不准确,更多表现为
“知青作家群”和“知青
文学体”,依附于反思、
伤痕、寻根等文学思潮。
知青小说
二、知青小说发展的三个 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
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
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
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孔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
知青小说
80 年 代 前 期 具 有
“回归”倾向的知青小
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
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
正面价值的肯晓声《这 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张承 志 《 黑 骏 马 》, 王 安 忆 《本次列车终点》。
2.执著于对人生及社会理 想的探求与追求。
3.知青小说奔突着青春的 热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 彩。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一、“知青文学”概念
指在“文革”时期有过
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
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诉
说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
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
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

知青文学PPT课件

知青文学PPT课件
知青文学
梁晓声与张承志的小说
• 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批评界对它的
使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
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
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
和思想情感,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 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 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 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 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 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 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 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 恨和悲哀。

知青文学——精选推荐

知青文学——精选推荐

“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凝重的印记,它以上山下乡时期的千百万知识分子为主人公。

作为80年代初期出现的文学形式,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梁晓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为知识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唱出了一曲又一曲真诚的赞歌。

在世纪末的风云变幻之中,是梁晓声以及更多的知青文学作家仍然高擎着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继续呼唤新的理想。

在梁晓声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只占了十分之一的比例,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梁晓声以知青的上山下乡作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曾经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从最早的《今夜有暴风雪》到后来的《雪城》,梁晓声在自己的每一部知青文学作品中都倾注了对知青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他笔下的知情命运,更是多样而又复杂,醒目而又深刻。

一、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命运(一)共同遭际梁晓声的知青作品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作品通过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来真实、动人的展示了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严格的来说,知青的命运包括下乡时的命运和返城后的命运。

在梁晓声的所有知青文学作品中,可以将知青的命运普遍分为四种类型。

这四种命运分别概括为死、留、返城后失业或者不顺和返城后顺利。

稍微归纳一下,这四种类型的普遍命运又可以再划分。

这四种命运中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两种命运属于知青下乡命运;后两种命运属于知青结束下乡返城后的命运。

下面就结合作品里体现出的种种原因分析一下这四种命运。

1、乡下时期的两种命运形态第一种:死。

所谓“死”,就是指知青在下乡的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死了。

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在下乡的过程中稳定下来,又没有坚持到运动结束,这种命运往往是知青最惨的结局。

知青的死也分好几种。

有的死得很干脆,很冤,也可以说是死于非命。

这种死在很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里面都可见到。

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文学常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教师准备一份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的教材,以供学生参考。

2.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图片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导入话题: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学常识复习,并解释其重要性和意义。

核心内容:1. 文学流派复习:a. 教师介绍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b. 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图片,让学生对不同流派有直观的认识。

c.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流派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作品复习:a. 教师列举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让学生回忆并补充其他作品。

b. 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包括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等方面。

3. 文学名著复习:a. 教师列举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介绍其作者、主要情节和文学价值。

b. 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文学常识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并附上相关的分析和解读。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文学流派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等。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和分析的深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竞赛、阅读活动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八章:知青小说[8]ppt

第八章:知青小说[8]ppt

寻根小说
原始生命型。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 郑万隆的“异乡异 郑万隆的“ 闻系列” 闻系列”如《老棒 子酒馆》 子酒馆》、扎西达 娃《系在皮绳扣上 的魂》 的魂》。
寻根小说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 的变革, 的变革 , 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 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 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 也摆 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 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 ,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虚构”的时代。 “虚构”的时代。 局限是对于“ 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 野之中,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 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知青小说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寻根文学”
1983年前后, 1983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 年前后 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 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 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 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 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 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 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 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 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 韩少功、王安忆。 韩少功、王安忆。
知青小说

第六节 知青小说[16页]

第六节 知青小说[16页]
第一个阶段的作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知青运动正处在狂热之 中,人们也同样以狂热的目光对它进行关照。作家们依据现成的概念, 采用流行的模式(这种模式深受“三突出”的影响)去表现知青们“如 火如荼”的生活。
第二阶段的知青小说一反过去那种盲目歌颂、虔诚膜拜的单调文风,而 转入到对知青伤痕的展示。它们大胆而赤裸地描写知青的痛苦和不满, 对知青运动进行强有力的诅咒与责难,构成了“伤痕文学”的重要因子。
➢ 格调清淡而朴拙,色彩平和而温 馨,一景一物,一人一兽,作者 信手写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 处处见心。这一个“心”字便将 作品定了格。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作品欣赏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 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 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 ,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史铁生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 的成名作,发表于《青年文学》 1983年第1期。
➢ 小说叙述了一种平凡而散淡的生 活。
➢ 构成这种“生活”的是白老汉、 牛群和“我”。从北京知青“我” 的视角观照陕北普通人的人生。
➢ 这是知青们对当年生活的第二次回顾。这一次回顾 这种巧合使我
他们“发现”了大自然。
们再次想起飘 荡在天安门上
大自然以其宽厚的胸怀包容了他们,养育了他们;在现实 空的那句名言:
生活的参照下,大自然的无私、旷达和勇敢又给了现实人 “农村是一个
格一个有力的匡正。
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
这一次回顾虽然有些逃避情绪和理想主义色彩,然而较之 大有作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分裂”。或 者继续坚持对“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否 定,和生活的荒谬性的冷静批判。或者在复杂的 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 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
• 中国知青小说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 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 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 第四阶段: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 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和有 特点的中篇,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 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思考更为深刻。主要作 品: 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 赵维夷《老插春秋》 芒克 《野事》 米琴《芳草天涯》 刘军《噩恋》 韩乃寅《远离 太阳的地方》 李晶,李盈《沉血》 王小波《黄金时代》 李锐《黑白》 刘醒龙《大树还小》 同时,在九十年代, 还大量涌现出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主要有: 邓贤 的《中国知青梦》 白描《苍凉青春》 黄尧 等《辉煌的青 春梦》 金大陆《苦难与风流》 章德宁、岳建一 主编《中 国知青情恋报告》 姜昆 主编《中国知青回忆录》 《北大 荒风云录》编辑委员会《北大荒风云录》 《草原启示录》 编委会《草原启示录》 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 土地》、《回首黄土地》 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 话当年》 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 女知青回忆 录--《青春方程式》
• 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 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 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与“知青运动”事 实上已结束有关,也与大批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 关。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 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 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 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 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即使具体生活问题 得到解决,已破碎的生活信念、价值观,也不一 定能得到修复或重新确立。在新的环境下,已逝 的生活将会在记忆中“重构”。
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 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 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 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 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 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 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 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 恨和悲哀。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后知青的历史位置与现
实处境的含糊不清,因而,知青的那段生
活,便是他们为确定现实位置而不断挖掘、
重新审察的对象。这种记忆的挖掘、搜寻
的方式和价值取向,既与时间有关,又和
作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相连。因此,知青
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一开始就表现出体
• 在表现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上,写于1981年 的短篇《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中篇《南方 的岸》(孔捷生),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 的最早作品。这两篇小说的题目都具有双重寓意: “终点”与“岸”,都意味着到达和寻得归宿, 意味着漂泊的结束;但是,小说中所表达的,则 是另一种性质的漂泊无定的开端。
知青文学
梁晓声与张承志的小说
• 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批评界对它的
使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
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
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
和思想情感,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
•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 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 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 史铁生《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 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 张承志《黑骏马》、《金牧场》 王安忆《本次列 车终点》
•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 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 作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抗抗《隐形伴 侣》、《分界线》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 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老鬼的《血色黄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等一样,人们用这个概念,来专指叙事体
裁(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的创作。

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写作知青题材小说
的作家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
张抗抗、柯云路、李锐、肖复兴、史铁生、张炜、
韩少功、竹林等。
自传色彩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