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知青》有感(精选多篇)
我眼中的知青印象散文

我眼中的知青印象散文我眼中的知青印象散文我今年四十岁,按说这样年龄的人对知青应该没有什么印象,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
我之所以把知青这个话题摆出来,主要是因为央视在黄金时段正在热播梁晓声编剧的电视剧《知青》,网友们对这部电视剧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知青,对于新生代80、90后来说,更是陌生的不知为何物了。
知青,特指在上世纪那个荒唐的年代里卷入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青年。
我对知青的认识和印象,主要来自我的父亲,我的姐姐,当时,农家人在秋收的忙碌时间里,在冬闲的懒散时间里(我那时只有八九岁或者十一二岁,当然啦,有关知情的一些琐事,都是断断续续听到的,没有结构,也是不完整的道途听说),父亲、姐姐就会讲述一些和知青有关的“故事”,我们权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首先,我声明一下:我把我知道的知青生活“故事”写出来,不想做任何客观的或者主观的评论,不想对过去的知青历史进行褒贬,更不想从心底生出恶意的暗流,只是把一些我知道的细节尽可能贴近当年讲述者原貌地还原出来而已,仅此而已。
有一年的冬天,我们一家人(五六个人)和左邻右舍的闲汉坐在炕上剥花生壳子,每人一个簸箕或者筐子,将带壳子的`花生剥好后放入一个大碗或者脸盆里。
屋子里生着炕炉子,屋里不冷。
那时,别说网络,就是连收音机都不多,就更不用奢望可以轻轻松松地看电视剧了。
一屋子人都闷着头剥花生,没有人说话,那是没啥意思的。
父亲就会带头摆龙门阵,讲述武松醉打蒋门神,讲述关羽千里走单骑,讲述孙大圣大闹天宫等等,有时候,也会说道知青的故事。
我的父亲讲述了一个知青偷西瓜的故事。
有个刘姓的男知青,从哪里来的,我忘记了。
刘知青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到瓜地偷西瓜吃,好几次都没有被抓到,胆子越来越大,不可能每一次行动都有那么好的运气,被抓住了。
生产队长很生气。
生产队的社员们也很生气。
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刘知青无法狡辩,只好说出偷西瓜的经过,他把西瓜瓤吃完,再把两瓣瓜壳子合在一起放在瓜地里,不仔细看就会无法发现西瓜被偷吃掉了。
第一篇: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第一篇: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知青岁月》是一部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
纪录片以“知青”这个历史时期作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上对知识青年的关注和重视,以及知青在这段时期取得的成就。
观看完《知青岁月》,我有许多感受。
首先,知青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历史时期,他们便积极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克服重重困难,抛弃了家庭的享受,踏上了社会实践的征途。
他们的毅力和勇气令人叹服。
此外,知青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为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他们也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取得了丰功伟绩。
在社会尊重敬重学者的今天,可以说知青是当代新一代优秀学子的思想楷模。
最后,知青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艰苦,也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种价值和目标可以轻易达成,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勇气,它来自于永不言弃的精神。
总之,《知青岁月》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奋斗不息,追求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只要有奋斗就有辉煌!。
读知青岁月有感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作为选择主体的中国,它当时的概况。
第一,在近代的中国,爱国志士为了反殖反封做出了无数种尝试,然而,无论是康梁的维新派还是孙文的革命派,,其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第二,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国力衰微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团结依靠最广大的工农阶级来挽救民,族危机,来实现斗争的进行,来取得革命的胜利,第三,由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一批思想开化的有志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使其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作为选择客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为全人,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就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普遍适用的,第二,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列宁已经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成功,进行实践而中苏的国情还是有些许相似之处的,第三,我认为共产国际的帮助对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重要的因素艰难处境中的中国需要有先进的组织和思想,给予指导和引领,最后,我觉得,在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始终持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就是理论和实际的高度统一要深入当时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第二种,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一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曙光,这场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重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炎热之中。
《我是知青》观后感

日前,一部微视频《我是知青》引起众多知青的关注,观后好评如潮,许多人认为片中采访的五位知青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知青的真实情况,感同身受,深表同情。
但是,作为在影剧院公开放映的微电影,究竟要向社会宣传什么,达到什么社会效果?我看,该片讲述的就是一部知青苦难史。
小胖,当年能够留在上海工厂不去,写血书要求到黑龙江上山下乡。
后随北京知青丈夫到北京生活,又因工作劳累影响夫妻感情离异回沪,为生计所迫再嫁大18岁的海员大副,后又患了抑郁症。
假小子,当年已内定分配上海工作。
但她为了表达革命热情,将名字改为“东胜”,报名下乡。
在农村表现积极,入了党。
后曲线回城嫁到河南,当过小学校长。
回沪后在宝山区生活,热心家教,成为孩子们的“知青奶奶”,2012年被评为感动宝山2012身边典型人物。
但后竟皈衣佛门,成为居士。
老蔫,当年也是主动报名赴黑龙江的,因别人为当地营长的女儿向他提亲,感到被一个大金蛋砸中了,后得知其女患有癫痫病,也只好接受。
他想办回上海一直等到老丈人去世,才敢提出离婚,又因摄于妻哥是公安交通队长,成不了假离婚。
阿唐,下乡前可进江南造船厂,但积极到黑龙江下乡。
因与当地地主成份的人关系好,在斗批改中受在冲击,引发了精神病,办回沪后一直在精神病医院治疗。
还有老虎,到连队后150天就被克山病夺去了生命。
这部片子,确实像《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语写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片中采访的四位故事主人翁,当初都是积极报名上山下乡的,都选择了脱离农村,嫁娶和离婚的也出于无奈,最后都没有较好的结局。
是否坚守下乡时的初衷,愿意在黑龙江农村,却通过精神病患者阿唐口中说出。
作为在农村加入共产党的假小子,在教育事业火红、组织上给予极大信任和荣誉的情况下,竟离嗷嗷待教的学生而去,拜倒在佛门之下,成为居士,背离了共产党的党性。
这部片子,给人感到这些不幸的遭遇,这都是上山下乡造成的。
片中没有反映知青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经过磨练,对自己的正面影响,甚至出现对信仰的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知青》有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观《知青》有感 观《知青》有感 刚看完了梁晓声主编的45集电视剧《知青》,感触良多。 虽说是在那么苦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多真挚的感情的,这是最让人高兴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终归还是有许多纯洁的。人们之间的善良本性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不管条件多艰苦,生活多不易,社会多不正常,但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主要是政治决定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但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小环境下,人们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东西始终会还是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立思考后的价值判断。要想准确的看清现实某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看,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思考。() 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都怀着希望,都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相信可以改变命运,相信人们的善良。而在这个和平安稳繁华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呢,有什么理由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活得人模人样呢?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整天虚无、堕落、虚伪……让他们成为房子车子的奴隶,让他们毫无廉耻?也许是贪婪吧,也许是过去贫穷给他们留下深深的恐惧吧,也许是文化 缺失,他们无所事事吧。 第二篇:读梁晓声《知青》有感 书名《知青》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掩卷沉思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读《知青》有感 知青文学也被称为伤痕文学,他是我们不可躲避的一段历史,他是我们至今触动都会刻骨疼痛的伤疤。 也是先看了《知青》电视剧的广告才知道这本书的,梁晓声的书看了几本,当然最早的还算《雪城》好似每次都因为电视剧我们才关注它本源的书籍,要知道那墨香之中,蕴含着远比电视剧能够表达得多得多的思想。 很快就读完全本《知青》同时在心灵上再次得到了洗礼,虽然这感觉并不好,甚至更多的是沉重,可是掩卷沉思,一股激流贯彻脑海,毕竟我们生活的年代不是当年岁月了。 文革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段历史,当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可是从父辈的口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却也没有书中的来的那么深刻,也许这就是文学家之余普通大众的最大作用吧。 《知青》讲述了当年上山下乡的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去了东北,在北大荒挥洒着他们的汗水;另一部分去了陕西,在穷乡僻壤之中实现了他们所谓的价值。他们都激情满怀地准备大干一番 事业,可是种种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屈服于生活,但是那激情仅仅是隐藏而并未曾消失,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这个种子的生长将是无可抑止的。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劳动场景,也有现在看来荒唐可笑的政治运 动。但是之于当时,这都是真实的,甚至影响到了一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也许我们不能真正了解知青,也许我们看待不远的过去有种隔绝于历史的感觉,因为我们不是他们,也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而那个时代与现状是那么的不同,甚至于你不可想象,现今起始于那个动荡年代,甚至诸多父辈们就是从那里走出来,又让我们不得不一再探讨。 没有信仰对充满激情,得到与失去的取舍,生存对于生活。当时的人们是抱着怎样的热情去投入的下乡运动我们不得而知,而仅仅知道,他们当时是满怀豪情的,但结果是他们纷纷屈服于生活,有时候,生活真是一把磨刀石,会将你的棱角去除。 读罢沉思,心中有诸多感想,却因为他对诸于当今没有多少指导意义,也许那段岁月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反思吧! 第三篇:读《知青》有感 读《知青》有感 本人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党员。通过这次公司下发的书本《知青》学习后,更进一步对当初知青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运动的深刻了解,对照自己现在 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优越的多了,更要珍惜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下面就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时历史无奈的选择。上山下乡是当时知青无法的选择。 恐怕还没有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庞大青年群体曾被历史赋予过如此众多的称谓——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红卫兵、知青??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他们中有人如赵天亮、周萍、齐勇、孙曼玲,来自祖国天南海北,共同投身北大荒的艰苦劳作,在汗水中缔结着珍贵的友情与爱情,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懵懂中逐渐成熟,对自己与社会都有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也有人像赵曙光、冯晓兰,有着睿智的头脑、高尚的情操与满腹的学识,却立志扎根陕北农村,为民生暗中奔走,誓把贫穷连根拔起。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被裹挟入时代洪流,无从随心所欲做出选择,但也 正是在无从选择的大时代中,他们凭借着稚嫩的双手和澎湃的激情,合力开拓出一个粮食丰盈的北大荒、一个不再贫瘠的坡底村,在青春的站台上歌声嘹亮。 《知青》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 读完《知青》,我感触很深。试问自己,我在为谁工作。我在为自己工作。其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排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只能如此而已。其二:只有在热爱自己工作的情况下,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 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工匠。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时刻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对于工作,我应该尽心尽责,国家政策规定做什么,我们就要维护什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必须要有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准备。工作中我们不是为了自己工作,我们有着自己的崇高理想,自己认定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工作,最起码是对得起自己全国人民给予的那份工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子孙后代,既然为了自己理想和职责,就要努力干出成绩来! 没有彻底的工作作风,即使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有可能会走向失败。工作做得彻底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做事情不要找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换句话讲就是把事情做彻底。 把工作做彻底,就是要向既定目标出发。把工作做彻底,就是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人一旦有了借口,就会主动停下脚步,不再往前跨越一步。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任何借口,一心一意去完成工作。 有责任才能有担当,责任意识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有责任感的工作态度就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塑造了自我,成就了人生。我们应该把工作当成个人愿意倾尽全力为之奋斗的事业,克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的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觉把自己变成一个自信、诚实、主动、敬业,可信赖和能担当的人。 我们应该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客户的预期,最(版权归)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诿。敬业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积极”,二是“尽力”。积极是一种心态, 不管工作分工如何,无论逆境还是顺境,始终要乐观面对。尽力是一种态度,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工作尽力,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督察事业刚刚起步,我们面对很多的工作都是急活、快活、难活。很多时候,工作只是简单、琐碎的重复,时间长了难免会疲惫。 本人通过这次学习,深刻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去执行。而完美的执行力,不是简单的完成事情,而是高效优质创造性的完成。寻找借口,逃避问题,推诿责任,事情会以为一个理由变得简单,但是一个人的认真、自信、诚实、责任心也会随着一个借口消失殆尽。压力之下,产生的不仅是艰难的决定,还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因此,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并不代表把人培养成执行任务的机器。工作是鲜活的,从事工作的人更应该是富有思想的、情感丰富的人,简单完成任务只是执行力的最低境界。 第四篇: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