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ding
《慈母情深》

人物关系
01
母亲和儿子之间
母子关系深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儿子始终感激母亲的爱和付出,母 亲则因为儿子的懂事和孝顺而感到骄 傲。
02
工厂老板和员工之间
工厂老板对员工要求严格,只关心生 产效益,而不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健康 。员工们则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忍 受老板的压榨和工作的艰苦。
03
同事之间的关系
许多读者表示被作品中的母爱所感动,产生了强 烈的共鸣。
现实主义
读者认为作品真实反映了家庭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和挑战,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文化自豪
读者对作品中展示的传统文化元素感到自豪,认 为它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专家评价
艺术价值高
专家认为该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人物形象塑造和 情节设计都非常出色。
儿子(配角)
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努力学习并尝试赚钱。他深知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 并感激母亲的爱。
次要人物
工厂老板
一个刻薄、自私的老板,只关心生产效益 ,不顾及员工的健康和家庭生活。他对母 亲的工作压榨,使母亲的工作更加艰苦。
VS
同事
母亲的同事们,他们同样在工厂工作,与 母亲共同承担着艰苦的工作。他们同情母 亲,但也无力改变现状。
次要情节
01
梁军在卖粮食的时候遇到了小学同学李红,李红得知梁军的生 活状况后,向她伸出了援手,帮助她解决了燃眉之急。
02
梁军为了感谢李红的帮助,亲自送了一篮子鸡蛋给李红表示感
激。
梁军在劳作的时候不小心割伤了手,她的儿子得知后心急如焚
03
,立刻跑回家照顾母亲。
情节特点
01
故事情节紧凑、真实、感人, 通过描绘梁军这个母亲的艰辛 生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 韧。
试析梁晓声知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收稿 日期 : 一 2 C 姗 1一 9 作者简介 : 田玉敏 ( 晒一 , , 1 9 )女 山东 巨 野人 ,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2O级 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0 8
・
4 ・ 0
地进行思想意识教育 的到时候 , 接触到“ 的 目 , 自然 我” 光 便不 起来。而她又是多 么真诚 、 良的一个人 。因为 母亲病 危 , 善 “ 偷偷 回家了, 我” 回来后连 长要 以讨 论会议的方式给我 以处 分, 当指导员知道情况后 , 曾经奉若神明的连长的指示 也 对于
特殊的群体给予 了倾心 的关 注 , 了一组青春群像。早 塑造
期的知青小说充满了悲壮 的理想主义色彩 , 重在对知识青年 扎根边疆 、 献身祖 国的热 情给予歌颂和赞美 , 这是一片神 如《 奇的土地》《 、 今夜有暴风雪》 。后期 的知青小说主要 反映知 等
青返城后的生存状态以及命运的延伸, 雪城》《 如《 、 年轮》 等。
知道吗?_P 可以看 出 , 内在 的思 想在 斗争 , 想让 另 ”j蕞 2 ” ( 她 她不
—
的本质 , 以—个矛盾体呈现在读者 面前 。她们 的本性是善 良 的, 但在时代政 治的掩饰下 , 以表面的严肃庄重 , 她们 来掩饰 那个 内心真实的 自己。她们高唱理想豪 情的政治意识 , 自己
摘 要: 梁晓声作为知青文学代表作 家之一, 创作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在知青文学的文坛上 , 他执着地用 自己的笔 端记 录了知青生活的心路历程。从知青下 乡 到知青返城 , 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给 予了 心的关注, 了一组青春群像 。 倾 塑造 对梁晓声小说 中的女性 形象从 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 揭示在 那个特殊 时代 背景下的知青心灵历程。 关键词 : 梁晓声 ; 小说 ; 知青 女性形象
浅析《知青》对“农民—知青”互助关系的认识

浅析《知青》对“农民—知青”互助关系的认识“农民-知青”间的互助关系很少被学者和作家关注,梁晓声的《知青》则弥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对《知青》中共同时代,共同生活,共同苦难下的“农民与知青”关系的探讨,阐释了农民与知青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人性美”的跨时代性。
标签:农民;知青;互助;人性美学者刘亚秋在《知青苦难与乡村城市间关系研究》一文中曾深刻认识到“就知青研究这个领域而言,知青与农民之间的互助以及彼此之间的生活认识,也应该是知青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1]然而,在知青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对该问题的关注却甚是冷漠。
《知青》这部作品在文学创作领域对该问题却做了可贵的探索。
在作品中“农民-知青”被放置同一平台一共同的时代,共同的生活,共同的苦难,这些“共同”性因素凝成了农民—知青间的深厚友谊,他们互敬互爱、平等相处、相互教育、相互拯救。
对于知青来说,乡村是他们的接纳之地、庇护之地、成长之地,而农民则是他们的家长、兄弟姐妹、朋友;对于农民来说,知青是改变落后面貌的拯救者,同时也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兄弟姐妹和朋友。
“农民-知青”的这种互助关系再现了历史的另一面,展示了特殊年代下人性人情的美与善。
一、互敬互爱,平等相处作家李复奎在《难忘的知青岁月》中曾描述了他所亲历过的农民与下乡知青的关系:“好多次,走在长长的田埂上,不管知青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狭路相逢的农村社员,不管是挑担的,背背兜的,牵牛的或是其他扛东西的,不管身上负荷多重,都要老远就跳下田埂进行回避,给空手轻装的知青把路让出来。
”[2]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知青”间的隔膜与距离。
与李复奎的描述相反,梁晓声的《知青》将“知青-农民”混为一体,打成一片,他们相互尊敬、相互爱护,形同亲人,这里没有迫害,没有阶级,没有自卑和鄙视,有的是善与美的人性的沟通。
《知青》以陕北的“坡底村”、东北的“山东屯”为空间,展示了知青-农民间的相亲、相爱、相敬。
坡底村是一个严重缺水、十分贫困的乡村,但这种苦难没有扼杀掉村民的善良与淳朴,他们热情接纳了到这里插队的知青,待他们如自己的亲人、朋友。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作者:李东芳来源:《关东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梁晓声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经典叙事是个体在自然或者社会的“暴风雪”中锤炼意志,抵抗磨难,追求个体生命的“高峰”体验和超越性价值。
梁晓声笔下推崇的精神价值包括:追求崇高的理想主义,追求悲壮的英雄主义,追求人性之美的人道主义,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承担精神,对于当代文学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价值[作者简介]李东芳(1972-),女,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副教授(北京100083)。
在洪子诚先生的《当代文学史》中是将作家梁晓声的创作如此定位的:知青小说走上文坛,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
早期主要着重于对十年悲剧的揭露和控诉,包含着真诚的信仰被愚弄的愤怒,以及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和感伤。
继之,由于知青大批返城政策,知青作品主要表现返城知青回到城市后遇到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困惑。
晚期的知青小说出现了“分流”现象,一部分继续批判和控诉上山下乡运动;另一部分则从“荒谬”感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认为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而将知青一代界定为“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并且认为这一创作倾向以梁晓声的创作为代表。
我认为,在此意义上,洪子诚先生为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精神价值做了当代文学史潮流中清晰的定位,肯定了其创作中所提供的积极的精神资源。
作家梁晓声21岁那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一共生活了7年。
以其知青经历为背景,创作了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等,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取得轰动效应,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在梁晓声笔下,塑造了一群充满理想主义和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知青形象。
在“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坚信:只要在艰苦的北大荒自然环境中磨砺意志,能够适应并且战胜复杂的社会环境,就会成为时代的骄子和“英雄”。
梁晓声:平凡的“人世间”

时事|人物 |长者风范梁晓声被称为文坛中的“平民代言人”,相比于大时代书写,他更关注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贯穿写作始终。
他的作品触及社会现实,直击灵魂深处,照亮人性善恶;而在书外,梁晓声也用自己70多年的漫长人生,悉心扶养老人,用心照顾兄妹……他把人性写进书里,也写进了自己的生活。
童年苦乐1949年9月,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妹妹还没有出生。
他们兄弟四人,加上父母、爷爷,一家七口挤在一间16平米的房子里。
“低矮潮湿、漏风透雨”是留在他心底最深的印象。
梁晓声的父亲是山东荣成人,12岁那年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
父亲的脾气十分火爆,一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梁晓声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
回到家,父亲看到后不容分说,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
他把委屈憋在心里整整三天,直到第四天老师上课提问时才“哇”地一下哭了出来。
梁晓声7岁时,父亲随哈尔滨的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建设,每三年才回家探亲一次。
父亲走后不久,爷爷去世,妹妹出生,家里的开销变得更多了,父亲寄回来的钱根本不够用,母亲则在家附近当临时工,每天从早忙到晚。
从三年级开始,梁晓声就开始申请“免费生”,每次开学前,母亲都要为了开一张免费证明跑很多次,这样一学期就能省3.5元钱。
贫穷,深深地烙印在梁晓声的童年生活里,这也成为影响他写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幸运的是,他有一个虽然不识字、却善良正直的母亲。
不管在外多苦多累,回家后,母亲都对孩子们很关心,给他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他们要自立自强。
在母亲的熏陶下,家庭在梁晓声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多年后参加电视节目,他深情地说:“家产生了最初的家庭伦理,全部人类文化的这棵大树,是在家这个块根之上生长起来的,如果说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类物种,那么这一物种的进化方向只有一个,便是向上向善。
”北大荒的知青岁月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大哥梁绍先比他大6岁。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当代中国知名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赢得了广泛好评。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突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具有丰富的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展现了知青们在艰苦岁月中的顽强生存态度和乐观精神。
知青时期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青年人离开家乡,奔赴大山深处、农田和工厂,艰苦生活。
梁晓声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知青们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他们或是在雷打不动的农田生活中迸发出的坚韧与热情,或是在厂矿工作中的艰难与挣扎。
正是由于这些正能量的表现,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给人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信念,这是一种正面的生命态度,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学习。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呈现了知识分子与农民工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心灵契合。
知青们虽然受到了严酷的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考验,但在与当地农民工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会获得一份真挚的情感和心灵的契合。
梁晓声的小说中描绘了知青和农民工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形成了一种真诚亲切的感情连接。
这种情感连接的形成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心灵磨砺,更是对当地农民工人的真诚关怀,体现了一种不分阶级、不分身份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对我们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彰显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知青的生活状态中,梁晓声经常描绘知青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思考,他们虽然处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但却并没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
梁晓声的小说中反映了知青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生活和社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物,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追求是非常珍贵的,而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展示了对人性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梁晓声作品读后感

梁晓声作品读后感梁晓声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家庭、爱情到社会问题,每一部作品都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思。
在读了梁晓声的多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尤其是他对人性的揭示和对人类情感的关注。
他的作品常常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不禁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思绪进行反思。
以下是对梁晓声作品的一些读后感和体会。
首先,梁晓声作品中展现出对家庭的深入探索,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在《人生》中,他通过描述一个家庭中几代人的故事,展现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他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挣扎,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不完美之处。
这种对家庭的聚焦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同时也让我更加理解和体谅家人之间的种种冲突和争吵。
其次,梁晓声作品中的爱情描写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对细腻入微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中。
例如,《离婚以后》中描述了一个已经离婚的夫妇之间依然保持深厚情感的故事。
他用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分离的痛苦,让读者在感受爱情激情的同时也反思着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触动,也对自己的感情观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外,梁晓声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和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并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思考和呼吁。
例如,在《孽情》中,他通过描述一个女性在社会压力下的挣扎和反抗,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个体的价值追求。
梁晓声通过描写这种社会现象,唤起了读者对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综上所述,梁晓声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独特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不完美。
他的作品让我深入思考家庭、爱情和社会问题,对自己的思绪进行反省和整理。
通过梁晓声的作品,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

浅议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价值梁晓声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作品被称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著称。
梁晓声在知青小说中描绘了一代代中国知青的艰辛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展现了中国青年在动荡时期的顽强精神。
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革时期,大批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和工厂,过着艰苦的生活。
梁晓声深刻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
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进步。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弘扬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尽管知青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却依然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梁晓声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知青们在贫困困苦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改变命运的信念。
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我们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也强调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价值。
在他的作品中,知青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困难。
在农村和工厂,他们不仅要忍受劳累和贫困,还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却能够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度过难关。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价值,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各种挑战,才能够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还弘扬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青们虽然身处贫困艰苦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他们从不放弃对未来的期待,始终坚信着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精神价值同样对我们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提醒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不断积极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通过对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三类女性形象——贞女型、圣母型、“巾帼”型作一番考察与梳理,获悉这三类女性形象的三个特性——时代性、超时代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梁晓声;知青文学;女性形象1引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以知青文学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的作家梁晓声在知青文学史上无疑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隐去了那些“伤痕”与“反思”之后,他用自己的笔调“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着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1。
也正是通过这种“剥离”与“维护”。
创构了其知青文学的两大基调——“悲壮”与“崇高”,梁晓声以笔为弦,为我们拉响着那个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火红时期的英雄主义赞歌。
虽然在几千年的封建长河中女性一直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历史记载之中,但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却往往成为文学魅力之所在。
梁晓声的作品也不例外,其知青文学中的女性大都给读者留下了肃然起劲的印象,对于那一代女性来说,梁晓声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完成她们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蜕变。
同时,这些女性的清绝、薄命、与崇高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作品中男人们的心灵,她们大都影响或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道路。
与此同时,梁晓声也在剥离着错误运动中的某些正确精神去刻画女性们命运中的勇往直前,她们在梁晓声笔尖逃逸的思绪中显示着历史的沉重,而这种沉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历史对女性命运的忏悔。
所以,笔者认为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光彩,又有着超越时代的意蕴,自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
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入手,去做些有关梁晓声知青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力所能及的探索。
目前对梁晓声知青作品的研究已相当丰富。
可以说有关梁晓声作品的研究处于一种“与作品俱进”的状态,且精彩纷呈。
在这些研究性文章中,研究者主要对梁晓声知青文学的创作主题,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主题方面:李锋在《一曲悲壮的英雄主义赞歌—谈梁晓声知青小说的主题意蕴》2中认为梁晓声剥离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遭遇,用一种“维护”的心态去展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真诚与“英雄主义”情怀,从而揭示其主题。
乔丽娜在《理想者的生命之歌—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3则作者站在反顾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而透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面貌,揭示其“神奇”底蕴,借此张扬理想,呼唤个性。
卢大英在《生动的艺术群像,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年伦〉浅析》4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揭示知青精神—追求理想,锐意进取,团结奋斗。
二创作方式:贺绍俊《重读〈雪城〉》研究者对雪城的创作思想,方式作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对上述研究者的研究性文章进行分析与归类,我们发现这些研究性文章很少有对梁晓声知青文学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探索。
因此,笔者试图从研究梁晓声知青文学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对梁晓声知青文学代表作中的女性形象作一番考察与梳理,从而去获悉其知青文学笔下女性形象的三种特性——时代性、超时代性、局限性。
2 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三类女性形象2.1 贞女型梁晓声知青文学笔下有一类女性——贞女型,她们身上有一种坚贞,清绝而又执着的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中,但这类女性形象却大都是苦命的。
苦命,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某类女性命运的缩略词。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都有着坎坷艰难的经历,或不能拥有自己的事业,或在事业的征途中荆棘遍布;或不能拥有自己的理想爱情,或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总之,女性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伤过、痛过。
梁晓声知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不例外,在那个举国癫狂的年代里,女性们也在经历着这一种煎熬。
时代的荒唐使得这些女性不得不用自己的苦命体现着时代的大命运!具体表现在:性格苦命与命运苦命(一)性格苦命《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芸在其短暂而又艰难的人生历程以及升华了的人生结果中使其成为梁晓声知青文学女性形象“苦命“意象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性格特征表现在:作为知识分子的后代,裴晓芸继承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与坚执。
或许是过早的失去双亲的缘故,裴晓芸的成熟程度早已超过与其同龄的女子。
童年时的不幸又导致了她性格中的清绝与沉默。
在连队里,裴晓芸有意无意的使自己成为“边缘人”,郑亚茹咄咄逼人的“优势”让她很难与其分享任何一样东西。
面对郑亚茹那种在极左年代里造就的气质,裴晓芸也只能用性格中的清绝与沉默让自己去获取人性上的公平。
她深爱着曹铁强,却因为自己的卑微而不敢表白,最后在美好的爱情畅想中冻死在坚守的哨位上。
而她的死也正是在政治上无比优越的郑亚茹有意不安排换岗人员所造成的。
“丑小鸭”用自己的血书与行动换取的尊严却被所谓的天鹅有意的踩在了脚下。
裴晓芸的“苦命”一方面是郑亚茹的有意陷害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荒谬性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可以说,也是那个荒谬时代及童年的不幸造就裴晓芸这种略显偏执的性格,造就裴晓芸无辜的死亡。
留在驼峰山上裴晓芸那并不高大的军姿,犹如冰山上的来客,为我们很好的诠释着梁晓声知青文学的两大基调——“悲壮”与“崇高”,生命为守卫国家而献出,这本来就是崇高的表现!(二)命运苦命笔者认为,命运苦命应从作品中人物的整个人生历程及人生结果来分析,分析其人生历程是否有着多重的磨难,其人生结果是否与其理想背道而驰或是失意太多。
《年轮》里的郝梅充满坎坷的人生历程,让我们领教了命运的残酷。
这个《年轮》里最后以作家身份而结束的女性与裴晓芸有些类似,其人生历程同样带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有教养,心地善良,自尊自爱。
由于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她无可奈何的来到了北大荒,但北大荒的遭遇葬送了她的爱情(押运途中被另外一名知青所强奸)。
为了让心爱的人留下完美无暇的印象。
她让吴振庆,韩德宝,徐克作假证——她已“死亡”。
“死亡”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具有讽刺意味,但这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的“死亡”了十几年,而女儿的夭折,再次将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丈夫的病重,又让这位美丽善良的女人不知如何是好。
可以说,郝梅做到了一个女人该做的极限:为国,她用自己的贞洁换取了押运的成功,为爱,为了那份完美,她选择了“死亡”,为母,她做到了一个女人该做的极限。
可以说,从她踏入北大荒那刻起就注定了其人生要经历多重的磨难。
读者也不得不发出“哀其生之多艰”之感叹!吴茵,《雪城》里一位做着关于爱的梦,心甘情愿地为幻想中的爱情愉快地牺牲的女性。
中学时代就迷恋着她心目中的冰球王子,但极左时代的到来不得不使她为了那分迷恋而走向被迫。
当新时代来临,当她再次的见到她心中的冰球王子时,曾经的迷恋立即涌上心头并不顾一切奔向她心爱的人!而结局让她感到却是世俗式的无助。
这样的结局让读者多了几分怜悯与叹息,她那过于理想化的态度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以至鲜血淋漓。
更糟糕的是,在她发现自己深爱了十几年的人原来一脸俗相时,她那曾经的幻想也变成了作品中作者的怜悯。
现实的绝望让她感到理想的可笑。
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恰恰体现着这些女性的苦命,在极左的年代里她们不可能获取传统意义上的幸福。
她们身处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游离在美好的理想之外。
只能用苦命叹息着自己的命运。
荒谬的时代断送的不仅仅是她们人生中宝贵的青春年华,而更多的是她们不能拥有轻松与快乐,她们的肩膀被时代的枷锁牢牢的锁住。
在梁晓声看来,这些贞女型女性形象的存在具有极大的意义,裴晓芸的死代表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壮”与“崇高”,郝梅那坎坷的人生历程又显示着新时代对那一代女性命运的忏悔;而吴茵那由理想到现实之间的绝望,又显示着那个火红的理想时代在一定意义上的终结,让“理想”的人们重回到现实当中。
2.2 圣母型“母性”一词。
在中文领域曾引起过质疑。
甚至遭到过语法上的否定,有专家学者和教授指出其是一个近乎生拼硬造的,含意晦涩的,没有独立应用价值的词语。
而梁晓声却对这个词采取认可的态度——“母性是女人的心灵现象”5张承志说“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的永恒主题,可见母亲在中华民族传统意识中占据了多麽重要的位置。
女性所表现出来的母性让人们为之顶礼膜拜,在梁晓声的知青文学的另一类女性形象——圣母型身上,我们就看到了女性在这方面的迷人魅力,主要体现在其无私奉献,善良包容的精神上,从中也看出作者的传统文化心理。
(一)无私奉献善良包容母性的伟大在于包容一切的心灵,她是我们一生中神秘又难以理解的东西,她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她的无私奉献与善良包容让许多作家不惜笔墨倾力歌颂,同时也让无数读者对母性产生崇高的敬意!袁眉,《雪城》中一位美丽温良的上海女知青,由于对刘大文声音的迷恋,她不顾一切地嫁给他。
艰难的岁月里,袁眉以她高洁的心灵与勤劳的本性为刘大文打扫着人生路上的种种灰尘,打消他在生活上的种种阴霾与顾虑,为他的批判会壮胆,为他的前途操心。
用女人的细腻与包容为刘大文奉献所能奉献的一切。
在她的心中,他是她的大孩子,而她在他心中则像圣母玛利亚一样神圣。
袁眉带着一种体恤的情愫,一种母爱般的怜情照顾着她心中的大孩子。
为他照亮着人生前行的道路!而刘大文的好意导致袁眉生命的结束使这位大孩子从此掉进痛苦的深渊,没有了袁眉的体恤与关爱,刘大文带着深深的自责从此被生活所“强奸”。
《年轮》中的郝梅则是带着很浓的传统色彩的传统母亲,北大荒的遭遇让其生下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女儿。
但女儿先天的疾病又注定了郝梅付出的奉献性,她在做着一位母亲能做到的极限!张萌,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女性,面对女儿进城的寻找,她那丧失已久的母性也骤然间爆发出来。
(二)梁晓声的传统文化心理在中国(国外也有)的许多作家(思想家)笔下,女性往往呈两极化走向:要么,把女性拔高的似圣母一样的让人为之顶礼膜拜。
要么,把女性贬低的像潘金莲一样的水性杨花让人为之唾弃。
这都体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心理即封建社会男权话语霸权的局限。
在梁晓声知青小说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对于女性的态度也有些偏颇——圣母式的拔高在梁晓声的这些作品中,作者把圣母式的善于忍耐,宽宏大量,无私奉献的美德赋予了其笔下的这些女性身上,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梁晓声的传统文化心理——母性崇拜心理。
众所周知,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梁晓声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对他的影响可以说远远的超过了其父亲父亲对他的影响,这从其作品《母亲》中对母亲的眷恋便可看出。
他展示了女人特有的母性魅力,赞美了女人奉献的意义,而母性意识也就这样通过梁晓声笔下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动作而散发出灿烂而崇高的生命之光!但是,一味的赞美便有有意的拔高的嫌疑,体现了作者或隐或现的传统文化心理。
2.3 “巾帼”型由于梁晓声的出现,知青文学被注入了粗旷的情愫,并被抹上一层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知识青年血液中鼓荡着的政治激情被他们用行动实践在“满盖荒原”。
在梁晓声看来,“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荒谬的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一年之久的千百万知青也是荒谬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6并且以为“在人人需要证明忠勇的年代,英雄主义是青春的至高涅磐,葬青春之土地,岂不为神圣的土地,殉土地之青春,正所言贞烈之青春”7当时的北大荒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埋骨何需故土,荒原处处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