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因素的影响因素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因素的影响因素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因素的影响因素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理化因素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理化因素对离体家兔肠肌运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中化学因素(PCO2、PO2、[H﹢])改变对家兔呼吸频率、节律、通气量的影响及机制。观察迷走神经在家兔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 学习气管插管术和神经血管分离术。 方法通过增大CO2分压,增大无效腔,快速注射2%乳酸,先后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观察呼吸运动的改变情况。 结果增大无效腔气量、提高PCO2、注射乳酸均可使家兔呼吸加深加快,而剪断一侧及两侧迷走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则使呼吸变浅、频率变慢。 结论增加PCO2,增大无效腔,快速注射乳酸后,可使家兔通气量、呼吸频率及平均呼吸深度明显增加;剪断一侧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影响不大,剪断双 侧迷走神经,呼吸变慢变深。 【关键词】呼吸频率、节律,无效腔,CO2分压,乳酸,迷走神经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材料家兔;CO2,氨基甲酸乙酯,乳酸;呼吸换能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实验方法 2.1实验系统连接及参数设置 用胶管连接流量头与气管插管,流量头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呼吸换能器输出线连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打开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呼吸运动调节”,仪器参数:通道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30Hz,灵敏度10cmH2O(或50ml/s),采样频率800Hz,扫描频率1s/div。连续单刺激方式,刺激强度5-10V,刺激波宽2ms,刺激频率30Hz。 2.2麻醉固定 家兔称重后,按1g/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3手术 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左、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两侧鞘膜内迷走神经,在迷走神经下穿线备用。分离气管,在气管下两根粗棉线备用。 2.4气管插管 在甲状软骨下约1cm处,做倒“T”形剪口,用棉签将气管切开及气管里的血液和分泌物擦净,气管插管由剪口处向肺端插入,插时应动作轻巧,避免损伤气管粘膜引起出血,用意粗棉线将插管口结扎固定,另一棉线在切口的头端结扎止血。 2.5记录正常呼吸曲线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按钮,记录一段正常呼吸运动曲线作为对照。辨认曲线上吸气、呼气的波形方向(呼气曲线向上、吸气曲线向下)。 2.6增加吸入气中CO2分压待呼吸曲线恢复正常,将CO2导管口使气体冲入气管插管,是家兔吸入较高浓度CO2的空气。待家兔呼吸运动增强后,立即移去CO2气体导管。待呼吸正常后再做下一步实验。 2.7在气管插管一个侧管上接一根长50cm胶管(流量法:接通气口),观察和2 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2.8 增加血液中[H+] 耳缘静脉缓慢注入3%乳酸溶液2ml,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2.9 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分别观察切断一侧迷走神经和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以后呼吸运动的变化。以

2020高中生物 专题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1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A表示___________的量;曲线B表示___________的量。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酒精的场所是___________,酒精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定。(3)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占葡萄糖总消耗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二氧化碳酒精随氧气浓度升高,酵母菌无氧呼吸减弱,有氧呼吸增强,所以酒精产生量减少,二氧化碳产生量增加 (2)细胞质基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3)2/3 1.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不利于抵御寒冷 B.低温持续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D.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能力下降 2.如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甲图中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是B点。AB段可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细胞呼吸加快 B.乙图中曲线Ⅰ表示无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有氧呼吸 C.如果乙图中曲线Ⅰ描述的是水稻根细胞的呼吸,那么在DE段根细胞内积累的物质是乳酸 D.曲线Ⅱ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 3.为探究氧浓度对假丝酵母菌呼吸熵的影响(呼吸熵=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进行实验。当氧浓度为0~5%时,呼吸熵都大于1;当氧浓度≥7%时,呼吸熵都等于1。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氧浓度为0%时,葡萄糖分解的场所是假丝酵母菌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形成的产物中,用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呼吸熵大于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熵等于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氧浓度≥7%时,将呼吸底物改换为花生油,呼吸熵小于1。从化学元素组成的角度分析,因为花生油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中氧的含量,氢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中氢的含量,所以脂质分子在氧化分解过程中耗氧量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D 【解析】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错误;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而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B错误;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提供能量减少,导致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D正确。

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一、多选题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E.肺内V/Q比例失调 C.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A型题 ⒈海平面条件下,诊断呼吸衰竭的根据之 一是PaO2<60mmHg (8.0kPa) ⒉呼吸衰竭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⒊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呼吸中枢抑 制 ⒋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气道阻 力增加 ⒌ 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气道内径 反应肺泡通气量的最佳指标是P A CO2 ⒍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 肺小动脉壁增厚 ⒎肺气肿患者易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其 机制为气道等压点移至膜性气道 ⒐ARD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通气血流比失调 ⒑功能性分流是指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或增加 ⒒呼吸衰竭时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⒔能够引起ARDS的原因是:A 吸入毒气B 休克 C 肺挫伤D败血症⒕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机制是细胞内缓冲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⒖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A声带麻痹B肿瘤压迫气管胸内部分 C COPD患者 D 张力性气胸压迫肺 E 细支气管慢性炎症 [答案]A ⒗呼吸衰竭引起的缺氧类型是低张性缺氧 ⒘关于死腔样通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仍正常引起 B 可见于肺内微血栓形成时 C 肺部疾病时功能死腔可占潮气量的30%左右 D 其通气血流比常大于0.8 E 引起的血气特点主要是PaO2减低 [答案]C ⒙真性分流是指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⒚不能引起呼吸衰竭而致机体缺氧的是 A气道阻塞B 支气管哮喘 C贫血D胸膜纤维化 E 严重胸廓畸形 [答案]C ⒛呼吸衰竭患者吸纯氧15分钟变化不大是属何种异常? 解剖分流增加 21.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pH 7.02,PaCO2 8.0kPa( 60mmHg) , PaO2 5.0kPa( 37.5mmHg ) HCO3- 15mmol/L,患者可能为哪种类型的酸碱 平衡紊乱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 性酸中毒 22.肺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 23.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4.胸膜广泛增厚的病人可发生限制性通气不足 25.下列哪项不会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低钾血症B呼吸中枢抑制 C气道痉挛D气胸 E肺组织广泛纤维化 [答案]C 26.以下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喉头水肿B气管异物 C支气管哮喘D多发性肋骨骨折 E肺水肿 [答案]D 27.胸内中央型气道阻塞可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 28.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以下哪种情况?慢性支气管炎 29.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非弹性阻力增加30.因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而发生呼吸衰竭可见于肺动脉栓塞 31.氧疗对于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病变基本无效肺内动静脉交通支大量开放 32.II型呼吸衰竭的氧疗原则是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详细参考)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等,其中主要是温度。现在简单谈谈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 温度 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呼吸作用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受抑制。 生产上常利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储存蔬菜、水果。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温,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 氧气浓度 在氧气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生活中常利用降低氧气浓度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但是,在完全无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强,分解的有机物也较多,一样不利于蔬菜水果的保质、保鲜,所以一般采用低氧(5%)保存,此时有氧呼吸较弱,而无氧呼吸又受到抑制。 无土栽培通入空气,农耕松土等都是为了增加氧气的含量,加强根部的有氧呼吸,保证能量供应,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 3. 二氧化碳浓度

CO 2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CO 2 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在密闭的地窖中,氧气浓度低,CO 2 浓度较高,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使整个器官的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保存蔬菜水果。 4. 含水量 呼吸作用的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自由水含量增加,代谢加强。 粮油种子的贮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处于风干状态,从而使呼吸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消耗。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贮藏的种子堆中温度上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使种子的品质变坏。四、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原理:仅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吸收量是判断呼吸底物的重要依据。 1、无CO2的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消耗O2,放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CO2=耗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放CO2>耗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氧呼吸<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如以脂肪为呼吸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第十二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二章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最基本的功能是向机体提供足够的氧和清除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在高等动物和人类,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三个环节完成: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许多病理性因素可以导致肺的上述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肺部疾病和生命活动的异常。本章主要介绍肺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通过学习要求做到: 掌握::①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性脑病的概念;②肺通气掌握 障碍的发生机制;③肺换气障碍的发生机制;④呼吸功能不全引起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 熟悉::①功能性分流和死腔样通气的概念;②肺通气障碍和肺换气障碍时的熟悉 血气变化;③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④呼吸功能不全给氧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学习建议:请同学复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和生理知识。 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机体所需要的气体交换,以致PaO2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PaCO2的升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呼吸功能不全分为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8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6.6kPa),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呼吸衰竭。 呼吸功能不全必有低氧血症,根据其是否伴有高碳酸血症,可分为低氧血症 Ⅱ型)呼吸功能不全;按主要发病型)呼吸功能不全和高碳酸血症型(Ⅱ 型(ⅠⅠ型)呼吸功能不全和高碳酸血症型( 型( 机制不同,可分为通气性与换气性呼吸功能不全;按原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与外周性呼吸功能不全;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 呼吸功能不全是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参与呼吸运动的各个器官以及全身其它系统器官发生病变,阻碍呼吸运动和肺内气体交换时,均能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呼吸衰竭的发生。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1.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呼吸速率。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①最适温度时,细胞呼吸最强。 ②超过最适温度时,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细胞呼吸受到抑制。 ③低于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受到抑制。 (3)应用:①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 ②温室栽培中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温度),以减少夜间呼吸消耗有机物。 2.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①O2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

A.与t1相比,t2时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不利于叶片贮藏 B.与t2相比,t1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有利于叶片贮藏 C.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 D.t1、t2条件下乙烯产生量的变化趋势相似,t1

郑大《病理生理学》呼吸功能不全

1、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6.7kPa,PaCO2>8.0kPa D、PaO2<8.0kPa,PaCO2>6.7kPa 2、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PaO2下降 B、PaO2下降,PaCO2正常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3、下列哪一项不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呼吸中枢抑制 B、呼吸肌收缩无力 C、弹性阻力增加 D、气道口径变小 4、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A、低钾血症 B、多发性神经炎 C、胸腔积液 D、慢性支气管炎 5、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 A、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B、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C、间歇输入低浓度氧 D、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 2、I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A、呼吸中枢机制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中央气道阻塞 D、弥散障碍 3、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 A、脑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扩张 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 D、脑血管收缩 4、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产生的血气变化可有

A、PaO2降低 B、PaCO2升高 C、PaCO2降低 D、PaCO2正常 5、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产生呼吸窘迫的直接原因是 A、PaCO2增高 B、PaO2降低 C、肺内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 D、呼吸肌活动障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正确错误 2、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正确错误 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因HCO3-降低,Cl-进入红细胞减少以及肾小管排Cl-减少,血C l-可在正常范围。 正确错误 4、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PaCO2升高超过10.7kPa(80mmHg)时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正确错误 5、呼衰时各种机能变化的最基本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正确错误 1、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引起 A、阻塞性通气障碍 B、限制性通气障碍 C、弥散障碍 D、肺换气障碍 2、I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一般为 A、PaO2<4.0kPa(3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8.0kPa(60mmHg) D、PaO2<8.0kPa,PaCO2>6.7kPa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湿度、环境气体、机械损伤及植物激素。(1)温度:呼吸作用和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地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每升高10℃呼吸强度就增加1倍,如果降低温度,呼吸强度就大大减弱。果蔬呼吸强度越小,物质消耗也就越慢,贮藏寿命便延长。因此,贮藏果蔬的普遍措施,就是尽可能维持较低的温度,将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到最低限度。 (2)湿度:一般来说,轻微的干燥较湿润更可抑制呼吸作用。 干燥种子呼吸作用在粮油种子贮藏中的应用。粮食贮藏中首要的问题是控制种子的含水量不得超过安全含水量, (3)环境:适当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氧浓度和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从而延缓果蔬的后熟、衰老过程。另外,较低温度和低氧、高二氧化碳也会抑制果蔬乙烯的合成并抑制已有乙烯对果蔬的影响。 (4)机械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果蔬的呼吸强度增强,因而会大大缩短贮藏寿命,加速果蔬的后熟和衰老。受机械损伤的果蔬,还容易受病菌侵染而引起腐烂。因此,在采收、分级、包装、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避免果蔬受到机械损伤。这是长期贮藏果蔬的重要前提。(5)化学调节物质主要是指植物激素类物质植物激素、生长素和激动素对果蔬总的作用是抑制呼吸、延缓后熟。乙烯和脱落酸总的作用是促进呼吸、加速后熟。当然,由于浓度的不同和种类不同,各种植物激素的反应也是十分多样的。

呼吸作用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1.干燥种子呼吸作用在粮油种子贮藏中的应用。粮食贮藏中首要的问题是控制种子的含水量不得超过安全含水量,一般油料种子的含水量在8~9%,淀粉种子含水量在11~12%时才能安全贮藏,此时种子里所含水都是束缚水。此外,还要经常通风换气,适当提高CO2浓度,降低O2浓度或将粮食中空气抽出,充入N2,抑制其呼吸作用实现安全贮藏的目的。 2.萌发种子和幼苗的呼吸作用的应用。种子吸水膨胀后,呼吸作用增强,播种后必须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并有相应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保证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如果播种后长期淹水造成缺氧,对幼苗器官的形成和转化不利,特别是根的生长和分化受到明显抑制,中生植物则首先要中耕松土来保证根部的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 3.果实呼吸作用与贮藏。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呼吸跃变后果实品质下降失去食用价值,因此,推迟跃变型果实的呼吸高峰的来临,在果实的贮藏保鲜上具有重要意义,生产上常采用的措施是:①在呼吸跃变期出现前采收,同时避免伤呼吸的产生;②降低温度,大多数果实的贮藏温度为0~1℃左右,而香蕉要在11~14.5℃左右;③增加CO2的浓度,降低O2浓度,降低乙烯的浓度。 二、呼吸跃变 呼吸跃变现象:指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首先降低,然后

呼吸运动调节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运动调节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复制呼吸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3、观察呼吸功能不全的动物表现 二、实验动物:家兔 三、实验方法: 1、取兔→称重→麻醉(20%乌拉坦5ml/kg)→固定(仰卧背位交叉固定) 2、手术: 颈部正中剪毛,沿正中线切开皮肤,剪开筋膜,钝性分离肌肉,暴露气管,穿单棉线备用,在气管第3~4软骨环之间作倒“T”型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固定,连接张力换能器, 气管插管侧支橡皮管用“再”字夹夹住 (调节口径以便于观察呼吸曲线) 3、微机操作: 打开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开机→Medlab6→“文件”中“打开配置”→C盘→实验配置→呼吸张力模块 4、观察项目: 理化因素的影响 观察项目频率(次/分) 幅度曲线变化 前后前后 正常 缺氧 增大无效腔 3%乳酸0.6ml/只 25%尼克刹米0.2ml/kg 不全窒息(夹闭侧管径一半) 完全窒息(完全夹闭侧管径) 5、制备肺水肿: 兔头抬高30度,20%葡萄糖溶液2ml匀速滴入气管,5分钟滴完后仍维持30度角放置5分钟,观察家兔口唇黏膜颜色,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然后在气管插管的下缘用单棉线结扎气管,带动物死亡后,开胸,完好的驱除肺脏,观察其大体改变,于气管隆突上方1cm处结扎,剪除结扎线上方的气管,在天平上称取重量,计算肺系数。 6、数据处理: 肺系数=肺湿重(g)/体重(kg),正常值:4.5-5.5g/kg 四、实验结果:见观察项目表格

五、实验讨论: 1、缺氧→PaO2↓→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刺激↓,经窦N、迷走N 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2、增大无效腔: 通气阻力↑→通气障碍 死腔样通气↑→有效肺泡通气量↓→换气障碍→PaO2↓PaCO2↑ (1)PaO2↓→刺激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N、迷走N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2)PaCO2↑→①使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N、迷走N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②PaCO2↑→CO2易通过血脑屏障→使CSF.的酸度↑→中枢化学感受器(+) →协同作用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3、ivHL:血液中[H+]↑→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N、迷走 N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4、尼克刹米: (1)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呼吸频率、幅度均↑ (2)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呼吸频率、幅度均↑ (3)刺激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频率、幅度均↑ 5、不完全窒息:当夹闭侧管口径的1/2时,由于气道阻力与1/r 4成正比,可引 起气道阻力增加,通气功能障碍,体内CO2排出减少,O2摄入减少,使PaO2↓、PaCO2↑,刺激外周以及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频率、幅度均↑ 6、完全窒息:完全夹闭侧管口径,气道完全阻塞,通气障碍,吸气、呼气均困 难,急剧产生大量的CO2,使PaCO2↑↑↑,PaO2↓↓→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频率、幅度均↓→死亡 7、高渗糖:动物表现呼吸急促,口唇粘膜青紫,气管内由啸鸣音,并有大量泡 沫状痰。 取肺观察:两肺水肿明显,呈红白相间,摸之由捻发音,切开肺叶由白色液体流出。 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 >5.5 →气管内局部高渗→肺泡周围血管内液体外渗到肺间质、肺泡→肺水肿 20%GS. →应激引起全身血管收缩→体循环血量↓→肺循环血量↑→滤过↑→肺水肿→应激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血浆外渗→肺水肿造成: (1)J-感受器(+)→迷走神经→呼吸中枢→呼吸浅快→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缺氧:①血管通透性↑→红细胞渗出→粉红色; 蛋白质渗出→泡沫(由于其粘稠度高,在气流的 冲击下易形成泡沫) ②肺血管收缩→.α—R分布不均→红白相间; (3)血管收缩不均→V/Q↓或↑→气体交换障碍; (4)弥散膜的厚度↑,有效面积↓→弥散障碍→气体交换障碍。虽然PaO2↓,PaCO2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 细胞呼吸的两个反应式: 一、分析影响呼吸作用的内部因素 1、不同植物种类呼吸速率不同 (1)低等植物>高等植物 (2)生长快的植物>生长慢的植物 (3)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2、不同器官、组织呼吸速率不同 (1)幼嫩器官>年老器官 (2) 生殖器官>营养器官 二、外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1. 温度:呼吸作用在分解有机物过程中,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如下图所示:在最适温度B 以下,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弱,当温度过高时,由于酶 遭到不可逆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呼吸作用 就停止 应用:生产上,常利用降温的方法来延长蔬 果的贮存时间。大棚栽培时,则可适当降低 夜间温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农民冬种 红薯和马铃薯时,常常运用培土起畦的方法, 以便白天土壤能吸收更多太阳能,提高土温, 促进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夜晚又能快速降温,以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达到增产 的目的。 例1. 图1表示在不同温度条件 下,测到的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二 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 碳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1) 在该实验条件下,使植物体中有 机物增加最快的温度是

_______________。 (2)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开始减少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该植物有机物增加,除改变温度条件外,还可以改变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条件。 2. 氧气和二氧化碳 氧气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呼吸速率和呼吸性质。绿色植物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而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不能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陆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无氧呼吸。氧气对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当氧气浓度逐渐升高时,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最后消失,而有氧呼吸则逐渐增强。两者关系可以用图2曲线说明。图中曲线OAF 是有氧呼吸释放CO2的变化量,曲线 CAB是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变化 量,曲线CDF是CO2释放的总量变化 曲线。 其中的E点和B点都是无氧呼吸消 失点,A点和D点是呼吸作用最弱 点,F点是氧气饱和点,氧浓度 超过此点,再提高氧浓度,呼吸 作用也不再增强了。 应用: 在贮存蔬果时,常常运用降低氧浓度(如充氮气或充二氧化碳)的方法来达到保鲜目的,一般把氧浓度降到无氧呼吸消失点。如果氧浓度太低,植物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影响保鲜。给植物松土或无土栽培时充入氧气,以增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吸收更多的矿质营养。在酿酒时,先通入氧气,促进有氧呼吸,加快酵母繁殖,然后创造一个无氧环境,加速酒精发酵。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⑴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酸碱平衡紊乱,呼吸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 ⑵熟悉肾功能变化、胃肠道变化;ARDS致呼衰的发生机制。 ⑶了解病理生理基础的防治原则,呼吸衰竭分类。 第二节教学内容精要 一、基本概念 (一)呼吸衰竭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一般以PaO2<60mmHg(8kPa),PaCO2>50mmHg (6.67kPa)作为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 本概念包含3个要素:①呼吸衰竭的原因仅指外呼吸功能即肺通气和肺换气严重障碍所致,与内呼吸功能有无障碍无关;②呼吸衰竭的后果是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即凡是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的降低,但不一定有PaCO2的升高;③呼吸衰竭属于“病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即很多疾病都可表现有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的判断指标须注意的是其使用范围为“成年人在海平面上”,如当吸入气氧浓度(FiO2)不是20%时,可以用呼吸衰竭指数即RFI=PaO2/FiO2作为诊断指标。还应与“缺氧”概念进行联系和比较,因呼衰一定会引起组织缺氧,且属于“乏氧性缺氧”,归属“氧供给不足”这类原因。另外,请与以前学过的“呼吸性酸中毒”一节进行比较学习。 (二)限制性通气不足 在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参与主动吸气过程的所有神经及肌肉活动障碍、肺及胸廓顺应性下降及胸腔积液、积气,均可使肺泡不能充分扩张而导致肺泡扩张受限制,从而肺泡不能与外界有效的进行气体交换而导致呼吸衰竭。 (三)阻塞性通气不足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它与限制性通气不足一样,均属于肺通气障碍。可以把前者看成是呼吸运动中的动力系统功能障碍,而后者则是“管道系统”功能障碍所致。那些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肌肉、骨骼及支架、肺泡本身等受损伤,均可以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而从口鼻直到肺泡的整个呼吸管道的狭窄或阻塞,则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这样很容易理解哪些疾病引起的是阻塞性通气不足,哪些引起的是限制性通气不足。 (四)等压点 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均高于大气压,在呼出气道上,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通常将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其意义在于正常人气道内的等压点位于有软骨环支撑的大气道,当小气道病变时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该等压点不在正常人的软骨性气道,而是向小气道方向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上,致使在呼

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大气污染和吸烟(二)吸入性变应原增加(三)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 病原体可通过下列途径引起肺炎:①空气吸入;②血行播散;③邻近感染部位蔓延;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 肺炎分类(一)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2.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 (二)病因分类1.细菌性肺炎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病毒性肺炎4.肺真菌病。5.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如立克次体 6.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如放射性损伤引起的放射性肺 (三)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其临床诊断依据是: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哕音。④WB(:>10×10。/L或<4×10。/L,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除外非感染性疾病可做出诊断。CAP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和呼 吸道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其临床诊断依据是X线检查出现新的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加上下列三个临床征候中的两个或以上可以诊断为肺炎:①发热超过38℃。②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③脓性气道分泌物。无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常见病原体依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属等;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为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杆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重症肺炎标准主要标准: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分;②氧合指数(Pa()2/Fi02)≤250;③多肺叶浸润;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⑤氮质血症(BuN≥20rag/dL);⑥白细胞减少(wBC<4.0×10。/L);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0.O ⑧低体温(T<36℃);⑨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符合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肺炎临床稳定标准:①T≤37.8℃;②心率≤100次/分;③呼吸频率≤24次/分;④血压:收缩压≥90ramHg; 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0%或Pa()。≥60mmHg;⑥能够口服进食;⑦精神状态正常。 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肺炎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金葡菌X线显示肺段或肺叶实变,可形成空洞,或呈小叶状浸润,其中有单个或多发的液气囊腔。另一特征是X 线阴影的易变性,表现为一处炎性浸润消失而在另一处出现新的病灶,或很小的单一病灶发展为大片阴影。 肺脓肿仰卧位,好发于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坐位好发于下叶后基底段;右侧卧位,则好发于右上叶前段或后段。慢性肺脓肿如急性肺脓肿治疗不彻底,或支气管引流不畅,导致大量坏死组织残留脓腔,炎症迁延3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肺脓肿。脓腔壁成纤维细胞增生,肉芽组织使脓腔壁增厚,并可累及周围细支气管,致其变形或扩张 早期的炎症在X线表现为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或为团片状浓密阴影,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在肺组织坏死、肺脓肿形成后,脓液经支气管排出,脓腔出现圆形透亮区及气液平面,其四周被浓 密炎症浸润所环绕。脓腔内壁光整或略有不规则。经脓液引流和抗菌药物治疗后,肺脓肿周围 炎症先吸收,逐渐缩小至脓腔消失,最后仅残留纤维条索阴影。

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

5.4生物分项小练习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 1.右表是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速率[单位鲜重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μL·g-1·h-1)]:据表 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呼吸速率有明显差异 B.种子内胚的呼吸速率比胚乳高,表明胚的能量代谢较旺盛 C.测定大麦种子呼吸速率前先浸泡,是为了提高种子的含水量 D.不同植物的同类器官呼吸速率不同,与其结构有关而与功能无关 2.某小组同学测得了不同温度和O2含量条件下新鲜菠菜叶的2释放量,结果如下表(表 中数据为相对值)。依据实验结果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需要在 黑暗条件状态下 进行 B.O2含量不是 本实验唯一的自变量 C.O2含量0.1%时2主要来自有氧呼吸 D.温度为3℃、O2含量为3.0%是贮藏菠菜叶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 3.右图所示酵母菌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为酵母菌无氧呼吸最弱点 B.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速率相等 C.段表示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D.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2量 4.呼吸商又称气体交换率(简称),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 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甲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商的关系,乙图是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两种细胞呼吸类型和二氧化碳生产量,据图分析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乙图中的R点可对应甲图中的c点,此时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B.甲图中的c点可对应乙图的D点,此时及之后细胞呼吸强度将不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 C.乙图中的B点时,酵母菌进行Ⅰ呼吸和Ⅱ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已知) D.甲图中呼吸商越大,酵母菌细胞进行对应乙图的Ⅰ呼吸越弱,Ⅱ呼吸越强 5.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呼吸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装置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是否产生热量 B.乙装置有色液滴左移,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需氧呼吸 C.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细胞呼吸是否产生2 D.3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并设置对照实验 6.将200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加入500的密闭容器内,该容器内酵母菌不同呼吸方式的2释 放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曲线表示的呼吸方式为。(2)密闭容器内开始产生酒精的时间是(填“6h前”、“6h时”或“6h后”)。(3)8h时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此时合成所需能量(填“能”或“不能”)来自丙酮酸的分解。(4)在a、b 两曲线相交时,b曲线表示的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量为a曲线的倍。(5)酵母菌的2的总释放速率在6h时(“小于”、“等于”、“大于”)8h时。(6)进入线粒体的氧气中的氧原子(填“能”或“不能”)进入2,原因是。 1.答案:D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如胡萝卜的根与叶呼吸速率不同,因此同一植物的不同器 官或组织,呼吸速率有明显差异,A正确;呼吸速率越高说明代谢活动越旺盛需要的能量越多,表中信息明显表明胚的呼吸速率大于胚乳的呼吸速率,B正确;测定大麦种子呼吸速率前先浸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水,自由水越多代谢活动越旺盛,C正确;不同植物的同类器官呼吸速率不同,与其结构和功能都有关,D错误。

呼吸调节、呼吸功能不全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6年10月12日 带教教师: 韩毅老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2014级全科五大班 呼吸调节、呼吸功能不全及治疗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豚鼠的正常呼吸频率、幅度、膈肌放电、动脉血氧分压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2.复制豚鼠哮喘模型,观察呼吸衰竭时动物呼吸频率、幅度、动脉血氧分压及膈肌放电的变化;探讨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3.观察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 复制豚鼠哮喘模式,观察其呼吸变化并观察使用不同药物后的治疗效果。 三、实验仪器设备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血气分析仪,豚鼠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呼吸换能器,动静脉留置针(22~24G),小动物气管插管,超声雾化器一套。 试剂及药品:肝素注射液,25%乌拉坦,组胺,尼可刹米注射液,地塞米松、氨茶碱注射液,沙丁胺醇气雾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称重、麻醉、固定动物称重,腹腔麻醉(25%乌拉坦0.5~0.6mL/100g),固定于手术台。 2.颈总动脉穿刺及气管插管分离颈总动脉放置留置针以备取血,颈部气管插管接呼吸换能器。 3.记录膈肌放电将两颗银针插入豚鼠任意一侧(右侧优先)肋间肌中,针柄与传导电极两红色支连接,黑色支夹于皮肤。 4.记录正常各项生理指标打开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及膈肌放电等情况,取血测定血气指标(PaO2、PaCO2)。

5.观察呼吸调节分别吸入纯氮气和5%~10%CO2后观察呼吸运动的改变。 6.复制急性哮喘性呼吸衰竭病理模型吸入雾化组胺制作急性哮喘性呼吸衰竭病理模型,待豚鼠呼吸出现频率明显减慢、幅度降低、膈肌放电异常时,记录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取血作血气分析。记录结果。 7.治疗分组经豚鼠头静脉注射给药 进行治疗: A组(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min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B组(沙丁胺醇组):雾化吸入治疗10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C组(地塞米松组):静脉推注后10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D组(尼可刹米组):静脉推注后10min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E组(氨茶碱组):静脉推注后10min后分别取血作血气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8.分析结果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分析并讨论各药治疗的作用机制。 五、实验结果 正常 呼衰 沙丁醇胺 (电子版实验结果粘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