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官僚政治的批判

合集下载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简介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符腾堡斯图加特城的官僚世家。

父亲是税务局的书记宫。

黑格尔童年时代就进拉丁文学校学习。

由于他笃信宗教的父亲的执意主张,1788年黑格尔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他却更喜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

他和另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交往甚密,喜欢豪饮、交际,经常到郊外散步。

黑格尔在神学院学习了两年哲学、三年神学。

这段时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急风骤雨年代,德国封建统治的衰朽大厦在法国革命雷声的滚动下颤抖。

在革命初起的阶段,巴黎起义的人民攻下巴士底狱,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

黑格尔憧憬法国革命,支持法国革命,和他的一伙同学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宣扬自由、平等之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但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同情态度,只表现在对法国革命者的理论的支持而已。

当革命深入发展、建立雅各宾派专政时,他就由害怕革命变为憎恨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诬蔑人民"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说"他们的行动完金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思怖的"。

黑格尔还竭力为普鲁士的反动政府辩护,说普鲁士国家是历史发展的顶峰。

黑格尔的政治观点,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它一方面对封建统治心怀不满,有进步要求,另一方面又不敢采取实际行动,由畏惧人民群众而走向反动。

1793年,黑格尔通过考试,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

离开神学院以后,黑格尔先后在瑞士、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地当家庭教师,以研究希腊文化和康德哲学作为业余爱好。

1798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论理学》出版。

次年,他的父亲去世,留给他一笔遗产。

他写信给谢林说:他已经差不多可以过悠闲的贵族生活了。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他批判了他们的“思维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还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历史的理解和革命运动的态度。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维主义”倾向。

他们强调思维和意识的作用,认为思维是第一位的,是实践的先导。

马克思指出,思维不能脱离实践,思维是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实践。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思维不能独立于实践存在。

青年黑格尔派将思维和观念片面夸大,忽视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阶段”这一观点。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通过对观念和抽象概念的研究,试图建立一套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理论体系,认为只有理性的思维才能揭示真理。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观念论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幻想和偏见。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观念和抽象概念只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

青年黑格尔派忽视了物质和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马克思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表现”这一原则。

马克思还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历史的理解和革命运动的态度。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历史是由观念的冲突和演化推动的,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思维中产生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社会实践推动的,是由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他指出,观念和意识只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他还强调了革命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19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流派,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之作。

青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思想的拥护者和发扬者,在其中有不少的年轻哲学家积极探讨哲学的本质和社会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人物,但是他对青年黑格尔派持续存在的“观念论”观察出些许不满,并提出了批判。

所谓“观念论”是指一种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强调只有思想、观念、精神才是存在的本质。

这是黑格尔的核心思想,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

反其道而行之,马克思则认为物质是必然的存在,它比人类思想和精神更为根本。

他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而且唯有认识这个物质才能探索哲学的本质和社会的现象。

他强调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实现的,而这种认知过程是不可分的。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立场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物质存在的否定,是对人性本质的否认,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否定。

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而青年黑格尔派则否认存在这种客观的历史决定论,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思想精神等抽象层面等同起来。

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的形成中,强调了物质生产和生活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孕育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因此,物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人们在社会实践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而发掘了世界的本质,这个本质远远超出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而是包含着生产力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在他的思考中,马克思提出了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实践和思考。

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良,达到一种主体和客体的有机融合。

然后再将这种认识过去反映出来,形成思想,而后又通过实践,不断地将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改良来实现。

这种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方式是根本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思想的。

在文章《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也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提出了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摘要: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三、批判的依据和意义
正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于1843 年底至1844 年1 月间所写的一篇文章,发表于1844 年的《德法年鉴》上。

这篇文章对于德国的宗教批判以及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论断。

第一个论断是,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是统治阶级用以控制人民的精神工具。

因此,对于宗教的批判是揭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

第二个论断是,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认识到在天国中所寻找的超人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时,他们对于天国中的谬误就会失去信仰,这对于揭示人类社会的真实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论断是,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宗教中寻找超人,但却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幻象,而非真实的存在。

这一论断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虚幻寄托,而非真实的存在。

这三个论断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揭示了宗教的虚幻本质,而且指出了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和追求的重要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从动摇到颠覆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从动摇到颠覆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从动摇到颠覆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理性国家观”从动摇到颠覆的过程。

指出,马克思早年受黑格尔的影响,也曾是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信仰者。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看到了理性的国家与现实的国家之间的矛盾,但此时他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只是产生了“动摇”。

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便彻底颠覆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理顺了被黑格尔搞混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标签:理性国家观;批判;动摇;颠覆;马克思马克思早年受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也曾是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信仰者。

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虽然看到了理性国家与现实的普鲁士政府、国家制度之间的矛盾,然而这时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只是“动摇”,还不是“颠覆”。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的目光从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转向市民社会,并将市民社会看作国家的现实基础,彻底颠覆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一、马克思“理性国家观”动摇之萌芽在早期《莱茵报》时期,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使马克思意识到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偏离,他逐渐发现现实的普鲁士国家与黑格尔所谓的理性国家是存在矛盾的,并且马克思的视线开始从理性国家向物质基础转移。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指出,在现实的普鲁士国家中“政府的理智是国家的唯一理性”,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在各方面都违背国家的理性和自由。

就新的书报检查制度来说,新的书报检查制度用政府命令代替国家法律,表面看上去是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是实际上它利用很多模棱两可的概念和说法制造了更多的不自由。

首先,新的书报检查法令要求在文字表達方面要严肃和谦逊,但是严肃和谦逊这样的词汇本身就是不固定的、相对的概念,不具有客观性,因此判断哪些报刊合法的标准就成了政府专断的事情。

其次,在编辑的选任方面要按照“学术才能”、“地位”与“品格”的标准来进行,而由于学术才能与品格都是不确定的,只有地位是确定的,所以编辑的选任就成了按照地位来决定。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
早期阶段:黑格尔的影响(1836-1843):在早期,马克思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他与费尔巴哈等人共同讨论了一些社会理论问题,但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费尔巴哈转变(1843-1845):马克思开始从黑格尔的理念中脱离,转向了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更具体的分析。

他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开始着手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但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没有涉及到详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集中关注意识形态、超结构对社会基础的影响。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时期的手稿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私有制和商品等问题的初步思考。

马克思开始提出他的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的转向(1846-1848):马克思逐渐将注意力从哲学思考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些文章,开始涉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资本论》的撰写(1867-1883):这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但是他未能完成全部计划的三卷。

第一卷在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后续的两卷则是在恩格斯的编辑下完成的。

《资本论》对商品、货币、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

总体而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一个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从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经济制度本身的深刻剖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为未完成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而撰写的,是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进一步概括和发挥了其通过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社会目标,清晰地阐明了哲学和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1844年以前,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

《导言》就是这一转变完成的标志。

列宁曾指出,这篇文章和同时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的完成。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写作背景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

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从1835年起至1844年止,在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原名施密特)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开展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深刻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立场,却停留于此,未能进一步去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从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眼界。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考察法国工人运动所获得的新观点、新见解,写成了《导言》一文,把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墼曼曼墅窭兰壁壁垒垂笪曼塑马克思对黑格尔官僚政治的批判孔伟1,赵岩2(1.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市民社会;国家;官僚

[摘要]黑格尔认为,国家用自治机关和官僚机构来调节市民社会间的各种矛盾,官僚政治的基础就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分离。马克思揭露了现代国家官僚结构的实质,即国家的形式主义及其虚假性特点,同时,驳斥了黑格尔声称的官僚是公正无私的,因此是一个“普遍的”阶级的观点,从而得出了官僚机构的特点是形式主义、等级制度、神秘性、自身终结和国家终结的一致性的结论。[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7—2826(2006)03~0082—05

法哲学是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哲学是由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部分组成。黑格尔将家庭和市民社会理解为客观精神的有限形式,而国家则是客观精神的无限形式和最高的表现,是理念的真正体现。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想像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由于黑格尔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最终导致国家观的神秘主义观点。官僚机构是市民社会的国家形式主义,马克思驳斥了黑格尔声称的官僚是公正无私的,因此是一个“普遍的”阶级的观点。在国家理论中关于官僚政治的论述,黑格尔表现了形式主义、等级制、神秘主义、自身终结和国家终结的特点。一、官僚机构是市民社会的国家形式主义(一)官僚机构的功能和机制黑格尔认为,国家用自治机关和官僚机构来调节市民社会间的各种矛盾。前者把个别的私人利益集合成群体以对国家产生压力;后者在国家和这种私人利益之间进行斡旋。“关于官僚机构,黑格尔指的是一个更高的社会公仆的机构,这些公仆是从中产阶级竞争中吸收进来的。托付给他们的是协调普遍利益、保卫国家团结的任务”。E1](PlZ在黑格尔看来,自治机构和官僚机构的目的是去调节市民社会中的那些不一致的目标,使之变得和谐一致。官僚机构是行政权实施的行政机关。官僚政治的前提首先是市民社会通过“同业公会”而实施的“自治”。官僚政治的基础就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问的分离。

[收稿日期]2006一Ol一03[作者简介]孑L伟(1966一),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行政学研究;赵岩(1963一),辽宁锦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俄罗斯哲学和全球化问题研究。

围 万方数据墼曼复墅壅兰Q壁垒垂笪曼塑一马克思谴责这种想像的和谐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最多只是掩盖历史决定的对立。黑格尔很好地理解了中世纪等级的消亡、工业增长和全面经济战的过程。但是由于他不过是试图构造一个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体,他只是创造出一种更进一步的异化:已经在君主制中异化了的人类,现在在日异壮大的行政和官僚机构的势力下,异化得更厉害了。黑格尔所讲的一切都是对官僚机构的一种经验描述,其中一部分符合实际情况,一部分是官僚机构对自身存在的看法。官僚机构的形成绝不是为了实现协调的使命,而是使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马克思驳斥了黑格尔所说的官吏是公正无私的因而是“普遍的”阶级的说法。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了过来,他说,虽然官吏们的职能在原则上是普遍的,但在实际上这种职能最终都变成了他们的个人私事。过去,官僚机构站在君主一边,反对同业公会和分离主义:“一切结果总是反对自己的前提的存在的,在‘官僚机构’成为一项新原则的地方,在国家的普遍利益开始成为‘独立’自为的因而也是‘现实的’利益的地方,官僚机构总是反对同业公会的”o[2](P300)然而一旦官僚机构占了上风,它就需要经常维持这种分离存在,以便证明它自己存在的合理。因为“在社会中创立了同业公会的那种精神,在国家中创立了官僚机构。因此,对公会精神的威胁也是对官僚精神的威胁;如果说官僚机构过去曾经为了保证自己生存的地位,而反对过同业公会的存在,那末,现在它为了拯救公会精神,亦即它自己的精神,就力图用强力维持同业公会的存在”。[2]‘P300’因此官僚机构在国家、国家的意识、意志和权力中形成特殊的闭关自守的集团。官僚机构在反对同业公会的斗争中必然胜利,因为每一个单独的同业公会都需要官僚机构来反对其他的同业公会,而官僚机构却是自给自足的。简言之,“同业公会是市民社会企图成为国家的尝试,而官僚机构则是那种确实使自己变成了市民社会的国家”。[2](P301’因此,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然后又为继续存在而产生问题的官僚机构,在自身中达到了终点,且一事无成。正是这一过程说明了官僚机构的一切特点:形式主义、等级制度、神秘性、自身终结和国家终结的一致性。马克思用一段话概括了这些特点,这段话的洞察力和议论的精辟值得详细引述:“官僚机构认为它自己是国家的最终目的。既然官僚机构把自己的‘形式的’目的变成了自己的内容,所以它就处处同‘实在的’目的相冲突。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东西充作内容,而把内容充作形式的东西。国家的任务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例行公事成了国家的任务。官僚政治是一个谁也跳不出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知识的等级制。上层在各种细小问题的知识方面依靠下层,下层则在有关普遍物的理解方面信赖上层,结果彼此都使对方陷入迷途”。[2](P301_3㈤同业公会是官僚机构的唯物主义,而官僚机构则是同业公会的唯灵论,同业公会构成市民社会的官僚机构,官僚机构则是国家的同业公会。因此,实际上官僚机构把自己即“国家的市民社会”,和同业公会即“市民社会的国家”对立起来。马克思认为,只要那种不是单纯反对前提的存在而是同时反对这种存在的原则的新原则一经出现,结果就开始为本身前提的存在而斗争。在社会中创立了同业公会的那种精神,在国家中创立了官僚机构。因此,对公会精神的威胁也是对官僚精神的威胁;如果说官僚机构过去曾经为了保证自己生存的地位,而反对过同业公会的存在,那么,现在它为了拯救公会精神,亦即它自己的精神,就力图维持同业公会的存在。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完全没有考察官僚政治的内容,只是给官僚政治的“形式的”组织作了某些一般的规定,而官僚政治的确是在它本身以外的一种内容的“形式主义”。(二)官僚机构是国家的形式主义“官僚机构”是市民社会的“国家形式主义”。它作为特殊的同业公会,即“普遍利益”只有在特殊物还作为“普遍物”来反对普遍物时,才能作为“特殊利益”来和特殊利益相对峙。所以,官僚机构要拯救普遍利益的伪特殊性,即它自己的精神,就必须捍卫特殊利益的伪普遍性,即公会精神;当同业公会力图成为国家的时候,国家就势必会成为同业公会。同业公会是“国家的意识”、“国家的意志”、“国家的威力”。因此官僚在国家中形成特殊的闭关自守的集团。但官僚机构想把同业公会当做一种虚假的力量保存下来。固然,由于这和自己的特殊利益有关,所以每一个同业公会对官僚机构也抱有同样的希望;但是它想保存官僚机构,为的是要利用官僚机构来反对其他的同业公会,反对异己的特殊利益。于是,官僚机构这种完备的同业公会就比同业公会这种不完备的官僚机构有更大的优势。因此,马克思指出,同业公会是市民社会企图成为国家的尝试,而官僚机构则是那种确实使自己变

圃 万方数据●墼曼曼堡壅兰竺壁垒垂曼兰塑成了市民社会的国家。既然官僚机构就实质而言是“作为形式主义的国家”,那么就目的而言它也是这样。于是,国家的现实目的对官僚机构来讲就成了反国家的目的,官僚精神就是“形式的国家精神”。因此,官僚机构把“形式的国家精神”或实际的国家无精神变成了绝对命令,因此官僚机构成为它自己是国家的最终目的。既然官僚机构把自己的“形式的”目的变成了自己的内容,所以它就处处同“实在的”目的相冲突。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东西充作内容,而把内容充作形式的东西。国家机构实质上是和实在的国家并列的虚假的国家。“官僚机构掌握了国家,掌握了社会的唯灵论实质:这是它的私有财产。官僚机构的普遍精神是秘密,是奥秘。保守这种秘密在官僚界内部是靠等级制组织,对于外界则靠它那种闭关自守的公会性质。……因此,权威是它的知识原则,而崇拜权威则是它的思想方式’’0[2]‘啪2’只有普遍利益在实际上而不只是(像黑格尔所想像的那样)在思想上、在抽象概念中成为特殊利益,才能铲除官僚政治;而这又只有在特殊利益在实际上成为普遍利益时才有可能。黑格尔从不真实的对立出发,因而只得到事实上本身又包含着对立的、虚假的同一,官僚政治就是这样的同一。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观中关于官僚机构的描述,进一步揭露了现代国家官僚结构的实质,即国家的形式主义及其虚假性特点,同时,驳斥了黑格尔声称的这种观点,即官僚是公正无私的,因此是一个“普遍的”阶级。他这样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虽然官僚的作用原则上是一个普遍的阶级,但他们通过建立起独立于社会的集团利益,实际上最终把它变成了他们私人的事情。因此,官僚是国家内一个特定的、封闭的团体,擅自挪用了国家的意识、意志和权力。在反对中世纪同业公会的斗争中,官僚机构必然胜利,因为每一个同业公会都需要官僚机构反对其他的同业公会,而官僚机构却是自足的。官僚机构的存在是为了要解决问题,然后,为了使自己永远存在,它又使问题得以产生。官僚机构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一无所成。正是这个过程解释了官僚机构的一切特征:形式主义、等级制度、神秘性、它自身的目的与国家目的的一致性。[3](P67’团二、行政权的确立及其监督(一)行政权的确立黑格尔把行政权称为君主固有主权的客观方面,这就像过去把天主教教会说成神圣三位一体的权力、内容和精神的实际定在一样正确。在官僚机构中,国家利益和特殊私人目的的同一表现为:国家利益成为一种同其他私人目的相对立的特殊的私人目的。在执行和实施国王的决定时,通常来说就是贯彻和维护已经决定的东西,即现行的法律、制度和公益设施等等,这和对一件事做决定本身是不同的。这种使特殊从属普遍的事务由行政权来执行。行政权包括审判权和警察权,它们和市民社会中的特殊物有更直接的关系,并通过这些特殊目的来实现普遍利益。在这些特殊权利中维护国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把特殊权利归入国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之内,这都需要行政权的全权代表、执行的国家意志的官吏以及最高咨议机关(这些机关以委员会的形式组成)来照料,而这些人和机关都汇合起来,成为和君主直接接触的最高上层。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本身”即“行政权”,通过“全权代表”进入市民社会的范围,以维护“国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等等;这些“政府的全权代表”,这些“执行权的国家官吏”,照黑格尔的看法,都是真正的“国家代理人”,他们不但不属于“市民社会”,而且是“反对”“市民社会”的。这样一来,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对立就固定下来了。国家不在市民社会之内,而在市民社会之外,它只是通过自己的“全权代表”,即受权在这些领域内“照料国家”的人们来同市民社会接触。因为有了这些“全权代表”,国家同市民社会之间的对立不仅没有消灭,反而变成了“法定的”、“牢固的”对立。“国家”这种同市民社会的本质不相容的彼岸之物通过自己的代表来反对市民社会,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警察”、“法庭”和“行政机关”不是市民社会本身赖以捍卫自己固有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国家用以管理自己、反对市民社会的全权代表。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并没有揭示出行政权的本性,而且,即使我们假定他做到了这一点,他还是没有以此证明行政权超越一般国家公民的职能和规定。黑格尔之所以把行政权推论为一种特殊的、单独的权力,只是由于他把“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看成“在国家的自在自为的普遍物之外”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