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家世及出身

关于孔子的家世及出身
关于孔子的家世及出身

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钱穆讲过精辟的话,指出: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值得注意的是,钱氏这一番话讲于1974年4月,当时大陆正在兴起“批孔”运动。?

但是,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两千多年以来却一直还是一个疑谜。国内目前流行的仍是五十年代以来以讹传讹的一种陈旧说法,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我近期重新研读《史记·孔子世家》,有一些新的理解。兹借此发表以就教于海内外诸贤者。

2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亦有云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者。期间有一年之差。两千年来学人各执一说,未有定论。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学者议定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推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之诞辰,姑仍从之。

《史记》说孔子身材高大,头有异骨(“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相貌堂堂与众不同。则世俗所传鞠躬佝偻之孔子像盖失真矣!

孔子确实有一个显赫的家世。其先祖是殷商王室贵胄裔,-也是宋国公室之嫡子。但孔子之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国王室发生内乱而被杀。其五世祖木金父为避乱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此后世代在鲁为卿士或大夫。

3

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曾任陬邑宰。

但孔子生前从未见到过他的父亲。

最值得注意但也历来最被古今儒者所讳言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孔子实际乃是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

根据司马迁实地访察孔子家乡后所了解到的事实,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秋社日——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狂欢节日,一时纵兴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名征在)在尼山之丘的穴洞中野合而孕的一个私生子。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见过面。“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正义》)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直到母死后方知其父是谁。

4

孔母颜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傲骨的女性。她直到死也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背景告知孔子。而实际上,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子十七岁后,其母颜征在也去世。直到孔母死时,一个与颜氏为邻的挽车夫的妻子才向孔子透露了其生父及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的葬地名“防”。

这时,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到防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并公然地向世俗和父亲一方的家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据《史记·索隐》记述,孔纥的嫡妻施氏无子,只生有九女。孔纥生前曾纳妾生一子名孟皮,此为孔纥之嫡子,亦即孔子之异母兄。孟皮自幼因病坏足(应是患过小儿麻痹症),但却以嫡子身份而能继承孔纥的世卿爵位。而孔子虽有显赫的贵族家世的血缘背景,但作为一个被

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少年时期却从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由此可见,过去关于所谓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种种说法,纯系无根据之臆说。

5

孔子少孤,又为外庶子,不仅不能继承其父亲的贵族身份,而且很早就出外打工,作过多种贱业(如当过在丧礼中吹吹打打的童乐手),甚至曾沦为贱隶。

各种记载均表明,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

所以成年后他曾对弟子这样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所谓“贱”,正是指自己社会身份的卑贱,不能入列属于贵族阶层的士君子之林。

6

有意思的是,据《史记》记载,在孔子作出了合葬父母这一惊世举动之后,他随之又作了一件惊人之举。

当鲁国贵族的政治领袖季氏在家中宴享鲁国的贵族“士”君子时,孔子竟身穿为母亲服丧的丧服而赴会,要求以“士”的身份加入。但是,他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季氏有权势的家臣阳虎傲慢地对他说:这里正在招待的是“士”——贵族子弟们,而不是你这种人!(“季氏享士,非敢饷子也!”)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

所以,孔子晚年曾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知道礼乐的,是野人。后知道礼乐的,是君子。如果讲用人,则我过去也是野人。)

这一段话两千年来从未得到正确的读解。只有在了解孔子之上述出身背景后,我们才能理解孔子何以要以“后知礼”来贬抑“君子”,并且自居为懂礼乐的“野人”。

7

但是,孔子是一个有志之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自少年时代即好学求知。通过刻苦自学和谦虚求教,他竟奇迹式地成长为当世最为博学多知的人,从而显名于当世。

历经奋斗,孔子的贵族出身逐渐被鲁国贵族所承认。首先表示承认孔子贵族身份的是鲁公族孟氏之孟厘子。孟厘子为鲁大夫,在临死前对自己的继承人懿子(“嗣懿子”)这样说:“孔丘确是圣人商汤的后裔”。然后他一一历数孔丘显赫的家世,说: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耶?吾将没,汝必师之。”(大意:我听说古代圣族之后,虽已隐没,也会有成名者。现在那个孔丘年轻而善治礼乐,也许就是将成名的人呵?我死后,你们去拜他为师吧!)

在孟厘子死后,他的嗣子孟懿子率其弟南宫敬叔遵照父亲遗命,前往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这是孔子得到鲁国之贵族社会承认的开始。

后来,孔子知礼乐的声名愈来愈大,以至当初蔑视而不承认他为“士”的季氏也不得不承认了他的存在。为拢络计,季氏曾委任孔子为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库官。乘田是畜牧官。由于有政绩又擢升孔子为小司空。这也是孔子从政事业的开始。

古代汉语练习题(六)

古代汉语练习(六)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24分) 丹之亚常卍受严邻巡希幽胡怡攻书民 煎者茁贰郊望平术 二、多项选择题。(12分) 1、.下列句子中,“及”用引申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故不能推车而及。 2.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 )。 A.裁 B.疆 C.榖 D.窥 3.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本义的是()。 A.虢,虞之表也。 B.表裘不入公门。 C.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4.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A.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B.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C.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D.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5. 下列句子中,“发”是引申义的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射者正己而后发。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E.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子归,何以报我? C.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E.吾子与子路孰贤? 三、比较下列句子,说明上古汉语否定句宾语前置的条件。(10分)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 人之不我行也。”(《史记·孔子世家》) 2.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 (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以其不嗜贤也。(王符《潜夫论》)

孔子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 3.孔子周游列国(14)年。 4.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 5.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孔子只有(3)岁,父亲便亡故了。 6.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来说,他乃是第一个予以 系统批评的人。 7.孔子(15)岁时已经立下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愿望。 8.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 9.孔子在二十六七岁时,才做过一两回小官。一回是(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一 回是(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他做得都非常出色。 10.孔子说:我到了(30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了主意了。 11.孔子所教的学生大多是(士)这一社会阶层的。也就是多半是有钱人。 12.孔子在(30)岁时,有了第一批弟子。 13.孔子见老子,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孔子说他像龙一样。 14.孔子的第一次政治活动是在齐国,由于(晏婴)的反对,失败了。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孔子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常提起(命)。 17.鲁国的政权被季氏把持。季氏三个最有实力的家臣:仲怀梁、阳虎、公山不狃。 18.孔子最终没有帮(公山不狃)。 19.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耻下问…… 20.孔子在(51)岁时真正从政,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21.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举行(夹谷之会),鲁国、孔子在(外交)上胜利了。 22.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受了晏婴的启发。 23.齐国用(美人计)离间了孔子和鲁定公,孔子离开了鲁国,来到了卫国。 24.孔子在卫国得到和鲁国一样的待遇,但受到监视。仅仅在卫国几个月。 25.孔子从卫国走时,被人嘲笑为(丧家狗)。在(匡城)被卫国贵族(公孙戌)拘留。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 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 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鲁、齐夹谷之会,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 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 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 日期 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 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弟 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 孔父嘉,宋国大司马,被太宰华父督杀掉。孔父后代“畏华氏之逼而奔鲁”,从此定居鲁国。 孔防叔——(长子)孔伯夏——叔梁纥hé——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1-33岁,孔子居鲁。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 34-35岁,孔子出国。(据说前518年拜见老子) 36-50岁,返鲁,修诗书礼乐,教书育人。 51-54岁,孔子仕鲁。 55-68岁,孔子周游列国。前485年(67),孔子在卫国,其夫人去世 68-73岁,孔子返鲁。前483年(69),子孔鲤死。前481年,颜渊死。前480年(72),子路死。前479年,孔子卒。 孔门七十二贤 一、孔门十哲 颜回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历代追封追谥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除了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闵损 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今韩国闵氏是他后人。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于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 冉子后代 冉子第65代冉士朴于雍正13年,奉旨授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袭封。至民国3年,改为奉祀官. 冉雍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冉求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有答案)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答案】A 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4、下图中的“?”应填( ) A.贵族、平民 B.公民、自由民 C.平民、贵族 D.罗马人、自由民

小学四年级语文《孔子的故事》优选教案范例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孔子的故事》优选教案范例三篇在中国历,孔子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孔子的故事》优选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学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查阅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 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 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 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羞惭:羞愧。 (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 4.齐读。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

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册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溃退(kuì)寒噤憎恶(è)风雪载图 B.惊骇(hài)绥靖拂晓(fú)销声匿迹 C.琐屑(xiè)震悚脂粉(zhǐ)眼花缭乱 D.诘问(jié)荒缪疟子(nüè)触目伤怀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美感了。 C.这个进球来得太突然了,以至于里昂队球迷还无法反应过来,嘘声不见了,整个球场在这一秒鸦雀无声,沉默得有些诡异。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虽然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听上去似乎是个不小的数字。 ②在四处呐喊终于为几千个中国传统村落要了“名分”之后,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的担忧却丝毫没有减轻。 ③比这更让他忧虑的是,还是找不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 ④“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 ⑤但当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时,这位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 A.①④⑤③② B.①⑤④③② C.②①④⑤③ D.②①⑤④③ 5.下列语序调整后意义变化最大的一项是()(2分) A.完成任务再吃饭——任务完成再吃饭 B.有话跟你说——跟你有话说 C.你去了就回来——你回来了就去 D.你慢点吃——你吃慢点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6~7题。(4分)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孔子世家练习题及答案

《孔子世家》练习题 (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 3、师襄子辟席再拜() 4、几然而长 5、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6、意者吾未知邪() 7、夫子盖少贬焉()8、赐,而志不远矣() 9、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 10、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11、孔子语鲁大师。() 12、所慎:齐,战(11),疾。() 13、约其文辞而指博。() (二)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2、祷于尼丘得孔子 3、字仲尼,姓孔氏 4、及长,尝为季氏史 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6、请与孔子适周 7、仁人者送人以言 8、窃仁人之号 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10、弟子稍益进焉 11、与齐太师语乐 12、眼如望羊 13、师襄子辟席再拜 14、楚救陈,军于城父。 15、陈、蔡大夫谋曰。 16、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17、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18、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19、从者病,莫能兴。 20、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21、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2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3、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24、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25、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26、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27、吾从周。 28、古者《诗》三千余篇。 29.孔子晚而喜《易》 30、假我数年。 31、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32、绝四。 3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4、所慎:齐,战,疾。

3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6、则弗复也。 37、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38、乃因史记作《春秋》39、约其文辞而指博。 40、文辞有可与人共者。 41、弗独有也。() 42、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三)词类活用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3、博辩广大危其身者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5、楚救陈,军于城父。 6、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7、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8、推此类以绳当世。 (四)特殊句式 1、其先宋人也 2、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5、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6、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7、子路愠而见曰。 8、予一以贯之。 9、吾何为于此 10、人之不我信也。 11、人之不我行也。 12、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13、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14、不容然后见君子。 15、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16、天王狩于河阳。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汇总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汇总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孔子的72贤弟子

孔子的72贤弟子 颜幸(前503—?) 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学生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冉孺(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学生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曹血阝(前501—?) 春秋末年蔡国人。曹氏,名血阝,字子循。《史记·仲尼学生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伯虔(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学生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事迹亦不详。 公孙龙(前498—?)

春秋末年楚国人。公孙氏,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学生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卒年不详。 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季字子产。生卒年不详。 公祖句兹春秋末国鲁国人。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生卒年不详。 秦祖孔后辈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漆雕哆孔后辈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徒父。 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壤驷氏,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四周,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氏,名泽,字子秀。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人。任氏,名不齐。(《孔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

笔讹) 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贤而有勇。孔子漫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后氏,名处,字里之。(《孔子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或曰晋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亦说复姓公肩名定)。(《孔子家语》作子仲,应谬)。 颜祖颜氏,名祖,字襄。 句进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秦商(前547—?)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商,字子疆。 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申氏,名党,字周。 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之仆,字叔。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求职“简历” 孔子的头衔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几项。当我第N遍重读《史记·孔子世家》之际,忽然觉得,孔子还应该得到一个头衔——求职家。 孔子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是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死了。他从小过的是贫穷低贱的生活。孔子十几岁时,鲁国掌权大夫季氏大规模宴请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孔子也兴冲冲地赶去参加。由于他还在为母亲披麻戴孝,加上年龄太小,被一个叫阳虎的大官给拦住了。这是孔子最早的一次求职行为,他想通过这样的社交活动谋求晋升之路。 17岁时,孔子在礼仪修养方面已经有些名气。鲁国大夫孟厘子临终遗言,让自己的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礼仪。教这两个贵族子弟礼仪,可能是孔子平生的第一份工作,而这份意外得

来的工作,奠定了孔子延续一生的职业——教学。 这份教学工作只是短期的辅导。自此,孔子就办起了私塾。不过,只是业余兼职性质的,等到年龄稍长,孔子就找了份正式一些的工作,做鲁国贵族季氏家的小管家,管理仓库货物。别看这份工作不起眼,它却是孔子日后人生起飞的一个基础。 在南宫敬叔的要求下,鲁国国君给了他们师徒一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让他们出国留学,去东周首都进修礼仪,实际上就是拜见老子。这一次出国进修,对孔子日后的招生工作大有好处。回到鲁国之后,拜孔子为师的人多了起来。 孔子30岁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宰相晏婴访问鲁国,询问秦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孔子的回答让齐景公颇为赏识。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动乱,于是避难到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管家。 找这份工作,孔子是有野心的,他想通过高昭子攀上曾经赏识过自己的齐景公,进朝廷做官。齐景公果然接见了孔子,向他请教了如何

孔子3000弟子中的72为贤人是谁

孔子3000弟子中的72为贤人是谁 孔子3000弟子中的72为贤人是谁? 孔子3000弟子中的72为贤人是谁? 锦年EF 语文 2014-09-22 优质解答 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颛孙师,字子张.曾参,字了舆,澹台灭明,字子羽.宓不齐,字子贱.原宪,字子思.公冶长,字子长.南宫括,字子容.公皙哀,字季次.曾蒧,字皙.颜无繇,字路.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漆雕开,字子开.公伯缭,字子周.司马耕,字子牛.樊须,字子迟.公西赤,字子华.巫马施,字子旗.梁鳣,字叔鱼颜幸,字子柳冉儒,字子鲁曹,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孙龙,字子石冉季,字子产.公祖名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雕哆,字子敛.颜高,这字骄.漆雕徒父.壤驷赤,字子徒.商泽.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齐,字选.公良儒,字子正.后处,字子里.秦冉,字开.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皙.公肩定,字子中.颜祖,字襄.鄡单,字子家.句井疆.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党,字周.颜之仆,字叔.荣旗,字子祈.县成,字子祺.左人郢,字行.燕伋,字思.郑国,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颜哙,字子声.步叔乘,字子车.原亢,字籍.乐欬,字子声.廉絜,字庸.叔仲会,字子期.颜何,字冉.狄黑,字皙.邦巽,字子敛.孔忠.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葳,字子上 啷哩个啷77 2014-09-22 相关问题 孔子七十二贤人姓名 2014-10-09 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名字”的问题 2014-12-03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请列举他的两位弟子()和()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 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 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

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 B“明其理” C应科举 D“学其事” 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 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A. “存天理,去人欲”说 B. “致良知”说 C. “教为圣人”说 D. “知行合一”说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B.修己以安人 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 D.学而优则仕 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 A. “生活即教育” 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 “主动”、“习行” D. “教学做合一” 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1分)因为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2分)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1分) 2、稷下学宫 3、鸿都门学 4、福建船政学堂 5、六艺教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赶路,忽然,孔子听见了两个孩子的争论声,好奇的他走过去一看究竟。“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可想过来想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问了一下两个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的太阳大,所以我认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最热,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是因此,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电影简介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孔子电影基本信息《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孔子电影电影剧情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 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 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

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具备如此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却在影视作品中鲜有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塑造这样一位千古伟人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关于颜回之死拍摄“颜回之死的场面是在秋季,地址选在国家游泳队的集训中心,为了体现冰层的真实性,剧组专门定制了几十吨重的真冰,如果放在水里,水下温度依然会降至零下,八个镜头拍摄了一个星期。 这场重场戏是任泉进组拍摄的第一场戏。 任泉尽管会游泳,但要潜到水下5米深处连续还是有一些顾虑,而且身上穿的厚棉衣入水后足足变成三吨重,虽然解决了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能潜到水下拍摄的问题,但是借助外力游上去变的不容易,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门七十二贤曾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资料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少年时期常随父亲读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十六岁时拜入孔子门下,为人勤奋好学,因此颇得孔子的真传。公元前482年,颜回病逝,曾子成了孔子思想学说最主要的继承人。曾子二十七岁的时候,孔子去世,曾子为孔子守墓,孔子临终前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给曾子。曾子三十一岁时,其父曾点去世,曾子悲痛不已。公元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一生不曾为官,曾被武城大夫聘为宾师,在武城设教,而齐国欲聘他为相,楚国以令尹之位相邀,晋国欲封他为上卿,都被他拒绝了。作为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曾子将孔子的学问、思想传授给弟子,还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整编成《论语》。曾子在儒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颜回并称四圣。 曾子故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明朝时期曾经就曾子故里位置进行了考证,关于他的

故乡是嘉祥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确认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有一个在朝的吏部官员叫做顾鼎臣,他一直对曾子很敬佩。但是历史上曾子的荣誉很少,曾子曾经向颜回、子思传道,但是颜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独曾子没有什么名号。于是他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对曾子进行加封,皇帝同意了,于是派人进行论证,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经历了七朝皇帝之后在山东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么的都和颜回、子思一样。从此,曾子故里在家乡已然成了定论。 后人在嘉祥县境内发现了大量关于曾子的标注物,有遗址、遗迹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证据。山东省政府组成的考古队对嘉祥县南城进行了考察,在南武山有一座曾子墓,从明朝弘治之后还进行了多次修葺扩建。相传曾子曾经在南武山大柴为生。 曾子墓前有着一个牌匾写着“宗圣公之墓”,林边有石人等做装饰。左右对称的布局,三进三出,已经有了孔孟宗祠的规模。 明朝末年,曾经有个叫王雅量的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曾子故里在平邑,这遭到了明清以来很多学者的斥责,他们举出了大量证据进行论证。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对于自己教导孩子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讲究言出必行,认为对于孩子不能欺骗或是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恰当的举动,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因此还发生了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 据说,当时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上买东西,曾子的儿子就哭着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被烦的没办法了就只好对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弱冠 夺冠 冠名权 勇冠三军 B.宰相 扮相 相对论 相映成趣 C.与共 与会 参与者 与人方便 D.乘机 乘凉 乘务员 千乘之国 解析:A 项,均读gu a n;B 项,读音依次为xi a ng ,xi a ng ,xi a ng ,xi a ng 项,读音依次为 y U ,y u ,y fy, ;0项,读音依次为 ch e ng ,ch e ng ,ch e ng ,sh e ng 。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②比及三年(等到)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④冉 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 牌位的处所)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解析:①师旅:侵略的军队;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答案:B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 乎⑧为国以礼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鼓瑟希 B.舍瑟而作 C.莫春者 D.早缫而绪 解析:A 项,“希”通“稀”,稀疏;C 项,“莫”通“暮” ;D 项,“而”通“尔”,你们。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6.阅读文段,完成第6~9题。 “点,尔何如?”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③⑥⑦ D. ②④⑤⑧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A. ①④⑥⑦/②/③⑤⑧ B.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 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 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解析:①⑤⑥⑦为宾语前置句 ,②为定语后置句 ,③④⑧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孔子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孔子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 )年。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 3?孔子周游列国(14)年。 4?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 5?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孔子只有( 3 )岁,父亲便亡故了。 6?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来说,他乃是第一个予以系统批评的人。7?孔子(15)岁时已经立下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愿望。 8?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 9?孔子在二十六七岁时,才做过一两回小官。一回是(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一回是(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他做得都非常出色。 10. 孔子说:我到了(30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了主意了。 11. 孔子所教的学生大多是(士)这一社会阶层的。也就是多半是有钱人。 12. 孔子在(30)岁时,有了第一批弟子。 13. 孔子见老子,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孔子说他像龙一样。 14. 孔子的第一次政治活动是在齐国,由于(晏婴)的反对,失败了_ 1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 孔子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常提起(命)。 17. 鲁国的政权被季氏把持。季氏三个最有实力的家臣:仲怀梁、阳虎、公山不狃。 18. 孔子最终没有帮(公山不狃)。 19.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耻下问…… 20. 孔子在(51)岁时真正从政,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21.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举行(夹谷之会),鲁国、孔子在(外交)上胜利了。 22.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受了晏婴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