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题

酶工程题
酶工程题

第一章绪论

重点并提问的内容

?1、解释酶工程、酶转换数、酶的改性?

答: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

?2、根据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不同,酶的分类如何?

?3、酶工程主要研究内容?

酶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

?4、简述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5、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6、酶的专一性包括哪些?

1、酶活力、酶比活力、酶转换数是什么量度指标?

2、可逆性抑制作用中动力学参数都如何变化?

3、蛋白类酶和核酸类酶可继续如何分类?

4、酶活力单位如何定义?

5、试述酶活力测定的基本过程?

6、试述木瓜蛋白酶的生产方法?

答:木瓜蛋白酶可以采用提取分离法、基因工程菌发酵法、植物细胞培养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生产。

(1)提取分离法:从木瓜的果皮中获得木瓜乳汁,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技术获得木瓜蛋白酶。

(2)发酵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将木瓜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获得基因工程菌,在通过基因工程菌发酵获得木瓜蛋白酶。

(3)植物细胞培养法: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获得木瓜细胞,在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木瓜蛋白酶。

?答:1、提取分离法2、生物合成法:(1)微生物发酵产酶(2)植物细胞培养产酶(3)动物细胞培养产酶3、化学合成法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

1、解释酶的发酵生产、酶的诱导、酶的反馈阻遏(产物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诱导物的种类?

2、微生物产酶模式几种?特点?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什么?

(1)同步合成型特点:1、发酵开始,细胞生长,酶也开始合成,说明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阻遏。2、生长至平衡期后,酶浓度不再增长,说明mRNA很不稳定。

(2)延续合成型特点:1、该类酶不受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2、该酶对应的mRNA是相当稳定的。

(3)中期合成型特点:1、该类酶的合成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2、该酶对应的mRNA 不稳定。

(4)滞后合成型特点:1、该类酶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作用的影响,阻遏解除后,酶才大量合成。2、该酶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

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延续合成型

3、可以添加什么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4、根据微生物培养方式不同,酶的发酵生产有几种类型?哪种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按酶生

物合成的速度把细胞中的酶分几类?酶的生物合成在转录水平的调节主要有哪三种模式?微生物细胞生长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5、为什么属于滞后合成型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

6、简述微生物发酵产酶过程中工艺条件的控制?

(提示: 从pH、温度、溶解氧三方面论述)

7、在酶的发酵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酶的产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在酶的发酵生产过程中,要使酶产率提高,必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

(1)使用优良的产酶细胞:通过筛选、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基因重组、定向进化等手段,获得生长快、

(2)使用优良的发酵生产设备:通过精心设计或者选择使用高产、低耗的发酵罐等发酵生产设备。

(3)采用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采用操作简便、收得率高的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已达到高产丰收的效果。

(4)控制好工艺条件:在发酵过程中,要根据菌种特性,确定培养基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工艺优化,并根据需要和变化的情况及时加以调节控制。

(5)此外还可以采取某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诸如添加诱导物、控制阻遏物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等。8、从如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

实验方法:将大肠杆菌细胞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中,于37℃振荡培养,当OD550达到0.3左右时,将培养液分装到4个小三角瓶中,每瓶17mL培养液。于4个三角瓶中分别添加(A)3mL无菌水; (B)1mL 乳糖溶液(0.1mol/L)和2mL无菌水; (C)1mL乳糖溶液(0.1mol/L) 、1mL葡萄糖溶液(0.1mol/L)和1mL无菌水; (D)1mL乳糖溶液(0.1mol/L) 、1mL葡萄糖溶液(0.1mol/L)和1mLcAMP钠盐溶液(0.1mol/L)。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于37℃振荡培养2h,分别取样测定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

实验结果:(A)瓶和(C)瓶样品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为0,(B)瓶和(D)瓶样品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达到1000U/mL左右。

答:从实验方法和结果可以进行下列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1)(A)号瓶为对照,只加入无菌水,结果没有β-半乳糖苷酶产生,表明β-半乳糖苷酶不是组成酶,而是诱导酶。

(2)(B)号瓶加入了半乳糖,结果在2h内β-半乳糖苷酶大量合成,表明乳糖是β-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剂。

(3)(C)号瓶与(B)号瓶相比,在含有乳糖的基础上增加了葡萄糖,结果也没有β-半乳糖苷酶产生,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受到葡萄糖的阻遏作用,由于葡萄糖是一种容易利用的碳源,其对β-半乳糖苷酶的阻遏作用属于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4)(D)号瓶与(C)号瓶相比,增加了cAMP,结果β-半乳糖苷酶又大量合成,表明cAMP可以使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解除。

1、解释发酵动力学、莫诺德常数KS、比生长速率μ、稀释率D、生长得率系数YX/S、产物得率系数YP/S?

2、试述酶发酵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此节课重点内容

1、解释超氧化物歧化酶、纤溶酶原激活剂

2、植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培养主要用来获得哪些产物?

3、动物细胞培养的方式?

4、举例说明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的工艺过程?

5、举例说明动物细胞培养产酶的工艺过程?

6、从外植体获取植物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7、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有哪些?

8、动物细胞培养中常有哪种指示剂监测pH?

第四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解释细胞破碎、酶的提取、沉淀分离

2、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各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3、酶的提取主要方法?

4、简述酶沉淀分离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5、酶促破碎法破碎细胞壁时,不同细胞常采用哪些具体的酶?

6、按照离心机最大转数不同如何分类?

1、解释凝胶层析、亲和层析、膜分离技术。

2、结晶的主要方法?

3、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不同,过滤分为?根据推动力不同膜分离分为?

4、常用的萃取方法有?

5、按照凝胶的组成系统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分为?

6、凝胶层析的洗脱中先流出的是?

7、超临界流体能够用于物质分离主要原因?

8、在等电点聚焦电泳系统中,形成pH梯度的主要原因?

9、简述双水相萃取的概念与特点?

10、为什么SDS-凝胶电泳会不受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及分子形状的影响?

11、酶干燥的方法?

第五章酶分子的修饰

1、解释酶分子修饰、定点突变、酶的物理修饰。

答: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分子修饰。

2、酶的分子修饰方法有哪些?(只写蛋白类酶)

3、酶分子修饰的作用?

4、氨基酸置换修饰的方法?哪种方法常用?

第六章酶的固定化

固定化酶: 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优点:1不溶于水,易于与产物分离;2可反复使用;3可连续化生产;稳定性好。

缺点:固定化过程中往往会引起酶的失活或活性下降,包埋法适于催化小分子物质。

固定化细胞: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的细胞。

(3) 细胞内酶的辅因子可以自动再生;

缺点:(1)细胞内多种酶的存在,会形成不需要的副产物。(2)细胞膜、细胞壁和载体都存在着扩散限制作用。(3)只能用于生产能够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固定化原生质体: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新陈代谢的原生质体成为固定化原生质体。

优点:固定化原生质体去除了细胞壁的扩散障碍,有利于氧的传递,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胞内产物的分泌。缺点:(1)细胞不完整,不能增殖;(2)发酵液中需要添加渗透压稳定剂,防止原生质体破裂;(3)发酵液中需添加青霉素等物质,抑制细胞壁再生。

1969年,日本的千畑一郎首次在工业上生产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连续生产L-氨基酸,实现了酶应用史上的一大变革。固定化酶最早在工业应用成功的例子。

吸附法:优点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酶变性失活,载体廉价易得,而且可反复使用。

缺点:由于靠物理吸附作用,结合力较弱,酶与载体结合不牢固而容易脱落,所以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包埋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与其它固定化方法相比:

优点:反应条件温和、很少改变酶结构、又较牢固的固定化方法。

缺点:只适合作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酶。

离子键结合法:

优点:条件温和,活力损失小,操作简单。

缺点:与载体结合力弱,易脱落。

共价键结合法:

优点:与载体结合牢固。

缺点:载体活化复杂,共价结合可能影响酶活性。

交联法:

优点:与载体结合牢固

缺点:(1)反应条件激烈,酶分子的多个基团被交联,酶活力损失大。

细胞固定化方法:

1) 直接固定法

不使用载体,借助物理(如加热、冰冻)、化学方法(如柠檬酸、各种絮凝剂)将细胞直接固定。一般只用于单酶或少数几种酶催化的反应。

2)吸附法3)包埋法

原生质体固定化:一般采用网格包埋法(即凝胶包埋法)。常用凝胶:琼脂凝胶,海藻酸钙凝胶,角叉菜胶和光交联树脂。

固定化酶的特性:(一)酶的活性:通常低于天然酶(有例外)。

(二)酶的稳定性酶的耐热性、对变性剂、抑制剂、蛋白酶的抵抗力增加。

(三)酶的最适温度最适温度与酶稳定性有关。多数酶固定化后热稳定性上升,最适温度也上升(有例外)。

(四)酶的最适pH带负电荷载体:最适pH 向碱性偏移。带正电荷载体:最适pH 向酸性偏移。(五)酶的动力学特征

固定化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随载体的带电性能变化。

固定化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反,固定化酶的表观Km值降低。

固定化载体与底物电荷相同,固定化酶的表观Km值显著增加。

(六)酶的作用专一性与自然酶基本相同。但大分子底物难于接近酶分子,导致酶的专一性发生改变。

活力回收=固定化酶总活力/加入酶的总活力×100%

半衰期:在连续测定条件下,固定化酶(细胞)的活力下降为最初活力一半所经历的连续工作时间,以t1/2表示。

是衡量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氨基酰化酶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固定化酶

2.葡萄糖异构酶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应用最为成功的一种固定化酶。

人工肾原理:将病人血液中的尿素经脲酶水解成氨,再用活性炭吸附。即:用固定化脲酶和微胶囊活性炭组成人工肾。

酶传感器(酶电极) 是由固定化酶与各种电极密切结合的传感装置。

世界上第一个生物传感器——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第七章酶的非水相催化

酶非水相催化:酶在非水介质中的催化作用称为酶非水相催化。

酶的非水相催化有哪些特点?

酶在非水介质中催化与在水相中催化相比,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1)酶的热稳定性提高。

(2)酶的催化活性有所较低。

(4)非极性底物或者产物的溶解度增加。

(5)酶的底物特异性和选择性有所改变。

非水介质主要包括哪些?

酶非水相催化的几种类型:

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

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

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催化

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

有机介质反应体系

1微水介质体系(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 微水介质体系是由非极性有机溶剂和微量的水组成的反应体系。

2与水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均一体系

3与水不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两相或多相体系

4正胶束体系胶束又称为正胶束或正胶团,是在大量水溶液中含有少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水包油的微小液滴

5反胶束体系反胶束又称为反胶团,是指在大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含有少量的水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油包水的微小液滴。

(不管采用何种有机介质反应体系,这里都含有机溶剂和一定量的水。)

所以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反应时,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

有机介质中的水含量多少对酶的空间构象、酶的催化活性、酶的稳定性、酶的催化反应速度等都有密切关系。

必需水:维持酶分子完整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量称为必需水

最适水含量:在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水含量称为最适水含量。

什么是必需水和水活度?它们对非水相中酶的催化有何影响?

有机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有机溶剂的极性强弱可以用极性系数lgP表示。

P是指溶剂在正辛烷与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极性系数越大,表明溶剂极性越小;反之亦然。

极性系数lgP<2的极性溶剂一般不宜作为有机介质酶催化的溶剂使用。)

有机溶剂对底物和产物分配的影响

所以一般选用2≤lgP≤5的有机溶剂作为有机介质为宜。

酶在有机溶剂介质中与在水溶液中的特性有何改变?

1 底物专一性在有机介质中,由于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之间的结合状态发生某些变化,

致使酶的底物特异性会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在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中,疏水性较强的底物容易反应;而在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中,疏水性较弱的底物容易反应

2 对映体选择性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与在水溶液中催化比较,由于介质的特性发生改变,而引起酶

一般来说,酶在水溶液中催化的立体选择性较强,而在疏水性强的有机介质中,酶的立体选择性较差。

3 区域选择性酶在进行催化反应时具有区域选择性,即酶能够选择底物分子中某一区域的基团优先反应。

一般来说,酶在水溶液中的区域选择性比在有机介质中的区域选择性较强,在不同的有机介质中酶的区域选择性也有所不同。

4 键选择性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时具有键选择性。即在同一个底物分子中有2种以上的化学键都可以与酶反应时,酶对其中一种化学键优先进行反应。

键选择性与酶的来源和有机介质的种类有关

5热稳定性许多酶在有机介质中的热稳定性比在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更好。

6 pH特性在有机介质反应中,酶所处的pH环境与酶在冻干或吸附到载体上之前所使用的缓冲夜pH相同。这种现象称之为pH印记或称为pH记忆。

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反应的最适pH通常与酶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最适pH接近或者相同

简述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主要应控制的条件有:

1酶的种类和浓度

2底物的种类和浓度选择:要根据酶在所使用的有机介质中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

浓度:v与[S]呈直角双曲线关系。同时也要根据底物的极性,有机溶剂的种类,控制底物的浓度。

3有机溶剂的种类选择:通常选用2≤lgP≤5的有机溶剂作为有机介质为宜。

浓度:均一体系中,有机溶剂的含量对酶的催化作用也有显著影响。

4水含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反应体系的最适水含量。

溶剂的极性增大,最适水含量也增大。

而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水活度却变化不大

5温度通过试验确定最适温度。

酶在有机介质中最适温度高于在水溶液中最适温度。

温度升高,酶的立体选择性降低。

6 pH 酶在有机介质中的最适pH通常与酶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最适pH接近或者相同

第八章酶的定向进化

定向进化按照进化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分子定向进化、细胞定向进化。

分子定向进化:改良目标分子(酶、蛋白质、RNA等)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细胞定向进化:改良细胞的各种特性

酶定向进化(enzyme directed evolution):是模拟自然进化过程,在体外进行酶基因的人工随机突变,建立突变基因文库,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定向选择得到具有优良催化特性的酶的突变体的技术过程。

酶基因的随机突变

过程:获得酶基因;体外随机突变。

方法:易错PCR技术、DNA重排技术、基因家族重排技术等。

易错PCR技术

定义:是从酶的单一基因出发,在改变反应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使扩增得到的基因出现碱基配对错误,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PCR基本过程:变性、退火、延伸。

改变反应条件的方法:提高Mg2+浓度、添加一定浓度的Mn2+、改变4种底物的浓度比。

各自作用:稳定非互补的碱基对、降低聚合酶对模板的特异性、增加碱基配对错误出现的频率。

问题:简述易错PCR技术与常规PCR技术的异同点?

DNA重排技术

定义:又称DNA改组技术,是从正突变基因文库中分离得到的同源DNA,用酶切割成随机片段,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使DNA的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DNA重排技术将存在于两种或多种不同基因中的正突变结合在一起,通过DNA碱基序列的重新排布,形成新的突变基因,属于有性进化。

基因家族重排技术

定义:又称基因家族改组技术,是从基因家族的若干同源基因出发,用酶切割成随机片段,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使DNA的碱基序列重新排布而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过程。

课后题4:什么是基因家族重排技术?它与DNA重排技术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基本过程大致相同,都经过基因的随机切割、无引物PCR等步骤以获得突变基因,然后经过构建突变基因文库,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获得正突变基因。

不同点:基因家族重排技术与DNA重排技术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从基因家族的若干同源基因出发进行DNA序列的重新排布,而后者采用易错PCR等技术获得的两个以上的正突变基因出发进行DNA序列的重新排布。

课后题5:简述突变基因定向选择的基本过程?

答:(1)通过DNA重组技术将随机突变获得的各种突变基因与适宜的载体进行重组,获得重组载体;(2)通过细胞转化等方法将重组载体转入适宜的细胞或进行体外包装成为有感染活性的重组λ噬菌体,形成突变基因文库;

(3)采用各种高通量的筛选技术,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特定环境中对突变基因进行筛选,从突变基因文库中筛选得到所需的突变基因。

如以噬菌体DNA载体构建,则首先要将重组噬菌体通过转导方法转入细胞,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筛选。

转化是将带有外源基因的重组质粒DNA引入受体细胞的技术过程

定向选择环境条件的设定

条件要由进化目的而定,并在每次突变-筛选循环中不断加深,而达到目的。

如提高热稳定性:增加温度

提高pH稳定性:增加酸或碱的浓度

提高活力:增加底物浓度

课后题7:举例说明酶定向进化技术的应用

答:酶定向进化技术主要用于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强酶的稳定性、改变酶的底物特异性等方面。(在书上找例子)

第九章酶反应器

酶反应器

定义:用于酶进行催化反应的容器及其附属设备称为酶反应器

常见的酶反应器类型:按结构分:

搅拌罐式反应器

鼓泡式反应器

填充床式反应器

流化床式反应器

膜反应器

喷射式反应器

搅拌罐式反应器定义:一种带有搅拌装置的罐式反应器,它由反应罐,搅拌器和温度调节装置。

填充床式反应器定义:将固定化酶堆叠在反应器中进行催化反应的一类反应器。

?√固定化酶固定不动,通过底物溶液的流动,实现物质的传递和混合。仅进行连续式反应。

?√特点:固定化酶密度大,可提高催化速度。当含固体颗粒或黏度很大的底物溶度不宜采用。

流化床反应器√定义:是通过底物溶液的流动使固定化酶颗粒在悬浮翻动状态下进行催化反应的一类反应器。

?√一种适用于固定化酶进行连续催化反应的反应器。

?√特点:当底物溶度含固体颗粒或黏度很大也可。固定化酶颗粒不应过大。流体流动产生的剪切力、固定化酶的碰撞可能会使固定化酶颗粒受到破坏。

鼓泡式反应器定义:利用从反应器底部通入的气体产生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起到提供反应底物和混合两种作用的一类反应器。也称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鼓泡式反应器是有气体参与的酶催化反应中常用的一种反应器。

膜反应器定义:是将酶催化反应与半透膜的分离作用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反应器。

特点:有产物抑制作用的酶,最好选用膜反应器。适于底物和产物为小分子。清洗较困难。

喷射式反应器定义:是利用高压蒸汽的喷射作用,实现酶与底物的混合,进行高温短时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

?游离酶的连续化反应。

?特点:催化反应速度快。只适用于耐高温的酶。

?

课后题1:试述酶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课后题2:选择酶反应器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一、根据酶的应用形式选择反应器

四、其他影响因素适于多种酶便于调控结构、操作简单,易维修、清洗。制造、运行成本低。

√即操作温度≤最适温度

课后题5:在酶反应器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控制好各种操作条件:酶反应器的操作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好温度、pH、底物浓度、

酶浓度、反应液的混合、流动速度等操作条件,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合理的调节。

2、保持酶反应器的操作稳定性:应尽量保持操作的稳定性,如搅拌速度、流体流速等,避免反应条

件的激烈波动。以保持反应器恒定的生产能力。

3、防止酶的变性失活:在酶反应器的操作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温度、pH、重金属离子、剪切力等

因素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4、防止微生物的污染:酶反应器的操作必须符合必要的卫生条件,尤其是在生产药用或食用产品时,

卫生条件要求较高,应尽量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第九章酶反应器

√定义:用于酶进行催化反应的容器及其附属设备称为酶反应器。

√常见的酶反应器类型

按结构分:

搅拌罐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式反应器

膜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

按操作方式分:

分批式反应连续式反应流加分批式反应

按结构和操作方式结合分:

连续搅拌罐反应器分批搅拌罐反应器

一、搅拌罐式反应器

√定义:一种带有搅拌装置的罐式反应器,它由反应罐,搅拌器和温度调节装置。

?操作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分批式、流加分批式、连续式。

分批搅拌罐式反应器

特点:酶或固定化酶与底物一次性投入,反应液一次性取出。

二、填充床式反应器

定义:将固定化酶堆叠在反应器中进行催化反应的一类反应器。

√固定化酶固定不动,通过底物溶液的流动,实现物质的传递和混合。仅进行连续式反应。

√特点:固定化酶密度大,可提高催化速度。当含固体颗粒或黏度很大的底物溶度不宜采用。

三、流化床反应器

√定义:是通过底物溶液的流动使固定化酶颗粒在悬浮翻动状态下进行催化反应的一类反应器。

√一种适用于固定化酶进行连续催化反应的反应器。

√特点:当底物溶度含固体颗粒或黏度很大也可。固定化酶颗粒不应过大。流体流动产生的剪切力、固定化酶的碰撞可能会使固定化酶颗粒受到破坏。

√四、鼓泡式反应器

定义:利用从反应器底部通入的气体产生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起到提供反应底物和混合两种作用的一类反应器。也称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鼓泡式反应器是有气体参与的酶催化反应中常用的一种反应器。

游离酶、固定化酶都可;分批、流加、连续都可。

√五、膜反应器

定义:是将酶催化反应与半透膜的分离作用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反应器。

游离酶、固定化酶都可的连续化反应。

特点:有产物抑制作用的酶,最好选用膜反应器。适于底物和产物为小分子。清洗较困难。

√六、喷射式反应器

定义:是利用高压蒸汽的喷射作用,实现酶与底物的混合,进行高温短时催化反应的一种反应器。

游离酶的连续化反应。

特点:催化反应速度快。

只适用于耐高温的酶。

√课后题1:试述酶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第二节酶反应器的选择

√课后题2:选择酶反应器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酶反应器的选择主要从酶的应用形式、酶的应用形式主要有游离酶和固定化酶。其所使用的反应器也有所不同。

酶的反应动力学性质、主要考虑酶与底物混合程度、底物浓度对v影响、产物反馈抑制、酶催化的适宜温度等。

底物和产物的理化性质主要考虑底物或产物分子量、溶解性、黏度等。

等几方面进行考虑。

√课后题3:简述酶反应器设计的主要内容。

酶反应器的设计主要包括反应器类型的选择、制造材料的选择、热量衡算、物料衡算等。

√问题:简述酶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及其控制的主要内容。

酶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及其控制主要包括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液的混合、流动速度等。

√反应温度的确定与调节控制

确定:根据酶的动力学特性,确定最适温度。并控制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即操作温度≤最适温度

课后题5:在酶反应器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控制好各种操作条件:酶反应器的操作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好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液的混合、流动速度等操作条件,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合理的调节。

2、保持酶反应器的操作稳定性:应尽量保持操作的稳定性,如搅拌速度、流体流速等,避免反应条件的激烈波动。以保持反应器恒定的生产能力。

3、防止酶的变性失活:在酶反应器的操作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温度、pH、重金属离子、剪切力等因素

4、防止微生物的污染:酶反应器的操作必须符合必要的卫生条件,尤其是在生产药用或食用产品时,卫生条件要求较高,应尽量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第十章酶的应用

√酶的应用: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获得所需产品、除去不良物质或者获取所需信息的技术过程。

√酶制剂产品的结构

就世界范围而言,酶制剂总产量最大的是蛋白酶类,主要用于洗涤剂、制革和乳品工业;

其次为淀粉酶类、主要用于食品酿造、淀粉加工、造纸、纺织等工业;

其它酶类包括药用酶,试剂酶,工具酶等。

√课后题1:举例说明酶在疾病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药物制造方面的应用。

√1、蛋白酶

主要有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

(1)作为消化剂,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

(2)可作为消炎剂,治疗各种炎症有很好的疗效。

(3)蛋白酶经静脉注射,可治疗高血压。

√2、溶菌酶

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

与抗生素联用,可显著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还有抗病毒作用,常用于腮腺炎、水痘、肝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3、SOD

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作用。

临床上对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肠炎及氧中毒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但稳定性差,在血浆中半衰期为6-10min。通过酶分子修饰已得以改变。

√4、尿激酶(UK),纳豆激酶,豆豉纤溶酶,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PA)都有溶解血栓作用。治疗心肌梗死、脑血栓、视网膜血管闭塞症等。

第二节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问题2:酶在食品领域有哪些重要应用?举例说明之。

一、酶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

1、食品除氧保鲜

氧气是影响食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氧的存在容易引起花生、奶粉、冰淇淋、奶油、饼干、油炸食品等富含油脂的食品发生氧化作用,引起油脂酸败,产生不良的味道和气味,降低营养价值,甚至产生有毒物质;

氧化还会使去皮的马铃薯、苹果等水果及果汁、果酱等果蔬制品变色;

氧化也会使肉类褐变。

3、食品灭菌保鲜

二、酶在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

1、酶在淀粉类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

1)葡萄糖的生产

2)果葡糖浆的生产

3)饴糖、麦芽糖的生产

3、酶在果蔬类食品生产方面的应用

1)柑橘制品去除苦昧

2)果蔬制品的脱色

3)酶在果酒生产中的应用

三、酶在食品添加剂生产方面的应用

1、酶在酸味剂生产中的应用

2、酶在增味剂生产中的应用

3、酶在甜昧剂生产中的应用

4)酶在乳化剂生产中的应用

四、酶在改善食品的品质与风味方面的应用

①在面包生产中,添加适量蛋白酶,使一部分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②在含有蔗糖的糕点、饮料等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的蔗糖酶,可以催化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③在可溶性鱼蛋白水解物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苦味肽,使产品带有苦味。

④乳制品的特有香味主要是由脂肪酸及其分解物产生的。

第三节在轻工、化工方面的应用

√在轻工、化工方面的应用

一、酶在原料处理方面

1、发酵原料的处理

(1)淀粉原料的处理

(2)含纤维素的发酵原料

2、纺织原料的处理,

3、制浆、造纸原料的处理

4、皮革的脱毛处理

5、甜菜的处理

二、酶在轻工、化工产品制造方面的应用

1、酶法生产L-氨基酸

2、酶法生产核苷酸

3、酶法生产有机酸

4、制造化工原料

三、加酶增强产品的使用效果

1、加酶洗涤剂

2、加酶牙膏、牙粉和漱口水

3、加酶饲料

4、加酶护肤用品

√第四节酶在环保、能源方面的应用

√酶在环保、能源方面的应用

一、酶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胆碱酯酶检测有机磷农药污染

2、利用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监测重金属污染

3、通过β-葡聚糖苷酸酶监测大肠杆菌污染

二、酶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三、酶在可生物降解材料开发方面的应用

四、酶在乙醇生产方面的应用

五、酶在生物柴油制造方面的应用

六、酶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

第五节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一、酶在除去细胞壁方面的应用

1、除去细菌细胞壁

2、除去酵母细胞壁

3、除去霉菌细胞壁

4、植物细胞壁的破除

二、酶在大分子切割方面的应用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DNA外切核酸酶

3、碱性磷酸酶

4、核酸酶S1

5、自我剪切酶

6、RNA剪切酶

三、酶在分子拼接方面的应用

1、DNA连接酶

2、DNA聚合酶

3、反转录酶

4、自我剪接酶

第11章培养基灭菌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料或设备中所有具生活能力的微生物营养体和芽孢或孢子的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

√1、加热灭菌(火焰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2、射线灭菌(紫外线、阴极射线、X射线、γ射线)

3、化学药剂灭菌(0.1%~0.25%KMnO4溶液,0.5%~1%漂白粉溶液,75%酒精、0.25%新洁尔灭、10%甲醛溶液、苯酚溶液、来苏尔)

1、加热灭菌

使用设备:常用烘箱,灭菌条件为在160℃下保温1h 。 √

适用范围:金属或玻璃器皿。

(3)湿热灭菌

使用设备:利用蒸汽进行灭菌、条件为:121℃,30min √ , 适用范围:广泛应用于生产设备及培养基的灭菌。

√题1、灭菌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发酵工业中为何应用最广的是湿热灭菌?

答: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加热灭菌;射线灭菌;化学药剂灭菌。

湿热灭菌是直接用蒸汽灭菌。由于细胞原生质在含水量高的情况下,蛋白质极易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变性,致使微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而且蒸汽的穿透力强。同时,蒸汽的来源方便,价格低廉,灭菌效果可靠,因而此法在工业生产上广泛应用。

第二节 加热灭菌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不能完全了解杂菌的数量和类型,因此要以相对热阻大的芽孢作为灭菌的依据。

√二、湿热灭菌分为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

分批灭菌(实消):将培养基置于反应器中用蒸汽加热,达到规定灭菌温度后维持一定时间,再冷却到发酵温度,然后接种发酵,这叫分批灭菌,也叫间歇灭菌或实罐灭菌。

连续灭菌(连消):将培养基在罐外连续进行加热、维持和冷却然后进入到反应器的杀菌方法就是连续灭菌。

√D 值是活的微生物在受热过程中减少到原来数目的1/10(Nt/N0=1/10)所需要的时间。根据下式可知D 与K 成反比关系:D=2.303/Klg10=2.303/K

工程上,在进行灭菌设计时,常认为Nt=10-3个/罐√

灭菌要达到杀死99.99%的细菌芽孢,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种是118℃灭菌15min ,另一种是128℃灭菌5min 。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答: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可证明,在灭菌过程中,同时会发生微生物死亡和培养基破坏这两种过程,且这两种过程的进行速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但微生物的死亡速率随温度的升高更为显著。因此,对于同一灭菌效果,选择较高的温度、较短的时间,这样便既可达到需要的灭菌程度,同时又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在灭菌过程中,为什么要排除罐内空气?

蒸汽灭菌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罐内的蒸汽压力来实现。压力表显示的压力应与罐内蒸汽压力相对应,即压力表的压力所对应的温度应是罐内的实际温度。但是如果罐内空气排除不完全,压力表所显示的压力就不单是罐内蒸汽压力,还包括了空气分压,因此,此时罐内的实际温度就低于压力表显示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以致造成灭菌温度不够而灭菌不彻底。 Nt

N K Nt N K t 00lg 303.2ln 1==

√第三节分批灭菌的计算

分批灭菌(实消):将配好的培养基送入发酵罐,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的发酵设备一起进行灭菌的操作过程,这叫分批灭菌,也叫间歇灭菌或实罐灭菌。

优点:

(1)不需专门的灭菌设备。

(2)对蒸汽的压力要求较低,在3~4×105Pa(表压)就可满足要求。

缺点:

(1)蒸汽用量波动大,造成锅炉负荷波动大。

(2)培养基升温和降温时间长,对热敏性营养物质的破坏较多。

√分批灭菌过程:升温、保温和降温。

√计算:

发酵培养基60m3,杂菌浓度105个/mL,要求灭菌后Nt=10-3,采用分批灭菌方式,在120℃维持5min,此温度下K=3.67min-1。已知升温和冷却段的灭菌效果不超过总灭菌效果的25%,问所设计的此T~t过程能否达到灭菌要求?如不能应如何改进?

√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遇到所供蒸汽不足,如何有用100℃蒸煮而达到彻底灭菌?

√与间歇灭菌相比,连续灭菌的优点:

1 升温和降温速度快

2 灭菌温度高,保温时间短

缺点:

1 设备复杂,投资大。

√计算:

一台连续灭菌设备流量Q=6m3/h,发酵罐装料容积40m3,原始污染度105个/mL,要求灭菌后Nt=10-3,灭菌温度T=125℃,此时的K=11min-1。试求维持时间t及维持罐的装料容积V约需多少?

若采用维持管保温,试求管长L、管径d。(取流速U=0.5m/s,流量Q=Uπd2/4)

√仔细阅读151页,讲例8-2

第12章空气除菌

第一节空气的预处理

√粗滤器:高空20-30m

√空气的加热目的:降低空气相对湿度,防止过滤介质被打湿。

第三节空气过滤设计

√空气过滤器使用的过滤介质,按其孔径大小可分为二类:

1)绝对过滤介质:

绝对过滤介质的孔隙小于细菌和孢子,当空气通过时微生物被阻留在介质的一侧。

2)深层过滤介质:

深层过滤介质的截面孔隙大于微生物,为了达到所需的除菌效果,介质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因此称为深层过滤介质

√深层过滤介质除菌的机理主要是:

(1)纤维介质对颗粒的拦截,

(2)颗粒的惯性冲撞,

(3)布朗扩散等因素。

√设计深层过滤器时,以η0 最低为设计点。

√试证明L90=2.303/K,式中L90为过滤效率η=90%(即穿透率P=10%)时的滤层厚度,K为过滤常数。

√一个20m3发酵器所需通风率为10m3/min,发酵周期10000min,空气含菌100个/m3,对过滤介质研究后认为最适空气线速度为0.15m/s,此时过滤常数K值为2.303cm-1,试计算过滤器中过滤介质的厚度和半径。(生产上可接受的染菌率为10-3)

上题中如将空气线速度降低到0.03m/s,K值即下降到0.2303 cm-1,则在1min内越过过滤器进入发酵器中的微生物数为多少?此时过滤层的厚度增加到多少才能保持同一染菌几率?

酶工程 试题及答案

共三套 《酶工程》试题一: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酶是具有生物催化特性的特殊蛋白质。() 2、酶的分类与命名的基础是酶的专一性。() 3、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4、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5、培养基中的碳源,其唯一作用是能够向细胞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 6、膜分离过程中,膜的作用是选择性地让小于其孔径的物质颗粒成分或分子通过,而把大于其孔径的颗粒截留。() 7、在酶与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与辅酶之间都是互配的分子对,在酶的亲和层析分离中,可把分子对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 8、角叉菜胶也是一种凝胶,在酶工程中常用于凝胶层析分离纯化酶。() 9、α-淀粉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淀粉液化,但不称为糊精化酶。() 10、酶法产生饴糖使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协同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日本称为“酵素”的东西,中文称为__________,英文则为__________,是库尼(Kuhne)于1878年首先使用的。其实它存在于生物体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2、1926年,萨姆纳(Sumner)首先制得__________酶结晶,并指出__________是蛋白质。他因这一杰出贡献,获194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3、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产糖比酶优良菌株菌号为__________,高产液化酶优良菌株菌号为___________。在微生物分类上,前者属于__________菌,后者属于__________菌。 4、1960年,查柯柏(Jacob)和莫洛德(Monod)提出了操纵子学说,认为DNA分子中,与酶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有四种,即操纵基因、调节基因、__________基因和__________基因。 5、1961年,国际酶委会规定的酶活力单位为:在特定的条件下(25oC,PH及底物浓度为最适宜)__________,催化__________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__________为一个国际单位,即1IU。 6、酶分子修饰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酶的性能,即提高酶的__________、减少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 7、酶的生产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借助__________使__________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9、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中,根据目的酶与杂质分子大小差别有__________法,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三种。 10、由于各种分子形成结晶条件的不同,也由于变性的蛋白质和酶不能形成结晶,因此酶结晶既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 三、名词术语的解释与区别(每组6分,共30分) 1、酶生物合成中的转录与翻译 2、诱导与阻遏 3、酶回收率与酶纯化比(纯度提高比) 4、酶的变性与酶的失活

哈工大酶工程试题答案

年级2001 专业生物技术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 1.酶工程 2.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 4.诱导酶 5.Mol催化活性 6.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 8.修饰酶 9.非水酶学 10.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 。 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产酶量,三是菌种不易,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反应法和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酶制剂,酶制剂,酶制剂和 酶制剂。 8.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9.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10.模拟酶的两种类型是酶和酶。 11.抗体酶的制备方法有法和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 2.写出三种分离纯化酶蛋白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3.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 4.下面是某人对酶测定的一些数据,据此求出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和米氏常数。

10-6 10-6 10-5 10-5 10-5 10-4 10-4 10-2 酶工程试题(B) 一名词解释 1.抗体酶 2.酶反应器 3.模拟酶 4.产物抑制 5.稳定pH 6.产酶动力学 7.凝胶过滤 8.固定化酶 9.非水酶学 10.液体发酵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值增加,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不变,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 减小,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 2.菌种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和培养法。 3.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 和等。 4.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有,,。 5.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是,,, 。 6.根据酶和蛋白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有法,法和 法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8. 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9.酶与抗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酶能够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从而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而抗体结合的抗原只是一个态分子,所以没有催化能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生产实践中,对产酶菌有何要求 2.对酶进行化学修饰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列出用共价结合法对酶进行固定化时酶蛋白上可和载体结合的功能团 4.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 倍数。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定稿版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酶活力: 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 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反之活力愈低。2.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催化 作用的性质,一般又可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3.酶的转换数: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 底物转变为产物的摩尔数,是酶的一个指标。 4.酶的发酵生产:是指通过对某些特定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后,利用微生物生长发酵过程 中特定的代谢反应生成生产所需要的酶,最后通过提取纯化过程得到酶制剂的过程称为酶的发酵生产。 5.酶的反馈阻遏: 6.细胞破碎: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酶解等方法,使目标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壁得 以破坏,细胞中的目标产物得以选择性或全部释放便于后续收集和分离的过程称为细胞破碎。 7.酶的提取: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 中的过程,也称作酶的抽提,是酶分离纯化过程常用的手段之一。 8.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使溶液中某种溶质的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沉淀析 出,而与其他溶质分离的方法,常用语酶的初步提取与分离。

9.层析分离: 亦称色谱分离,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 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并使各组分由于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用力的不同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物理分离方法。 10.凝胶层析: 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等。是指以各种多孔凝胶为 固定相,在流动相冲洗过程中混合物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凝胶微孔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依次从层析柱中分离出来,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11.亲和层析: 是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将混合物装 入层析柱中利用流动相的冲洗作用和目标分子与固定相配基亲和作用力不同而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12.离心分离: 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的 技术过程。 13.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过程称为电泳。利 用不同的物质其带电性质及其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在一定的电场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也不同,故此可使它们分离,电泳技术是常用的分离技术之一。 14.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分离的技术。 15.双水相萃取:双水相是指某些高聚物之间或者高聚物与无机盐之间在水中以一定的浓度 混合而形各种不相溶的两水溶液相。由于溶质在这两相的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萃取的方法称为双水相萃取。

酶工程复习题

酶工程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酶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 (A)(答案)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B)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 (C)酶具有专一性 (D)酶是生物催化剂 2.下列哪一项不是辅酶的功能( ) (A)转移基团 (B)传递氢 (C)传递电子 (D)(答案)决定酶的专一性 3.下列对酶活力的测定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酶的反应速度可通过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或测定底物的减少量来完成 (B)需在最适pH条件下进行 (C)(答案)按国际酶学会统一标准温度都采用25℃ (D)要求[S]远远小于[E] 4.下列关于酶活性部位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催化功能的部位 (B)活性部位的基因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合基团,一类是催化基团(C)酶活性部位的集团可以是同一条肽链但在一级结构上相距很远的集团(D)(答案)不同肽链上的有关基团不能构成该酶的活性部位 5.酶的高效率在于 (A)增加活化能 (B)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C)增加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D)(答案)降低活化能

6.作为催化剂的酶分子,具有下列哪一种能量效应 (A)增高反应活化能 (B)(答案)降低反应活化能 (C)增高产物能量水平 (D)降低产物能量水平 二、填空题 1.酶和菌体固定化的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吸附法、结合法、交联法和热处理法 2.系统命名法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将酶分为6大类。即1、氧化还原酶;2、转移酶; 3、水解酶; 4、裂合酶; 5、异构酶; 6、合成酶(或称连接酶)。 3.酶分子修饰中,经过修饰的酶的特性会改变,即可提高酶活力,增加稳定性或降低抗原性。 4.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酶分子结构,二是反应条件。 5.酶的特点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酶具有高的作用专一性;其化学本质具有蛋白质性质。 6.常用产酶菌有细菌(大肠杆菌);霉菌(黑曲酶;青酶;木酶;根酶);放线菌(链酶菌);酵母等。 7.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共价键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 8.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致病菌,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三是菌种不易退化,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胞外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9. 酶的生产方法有提取法,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 10. 借助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11. 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中,根据目的酶与杂质分子大小差别有凝胶过滤法,超滤法和超离心法三种。 12.酶的特点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酶具有高的作用专一性;其化学本质具有蛋白质性质。 13.在酶的发酵生产中,培养基要从营养的角度考虑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的调

酶工程问答题

酶工程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史: 1903年Henri中间络合物学说;1913年Leonor Michaelis和Maud Menten 米氏方程;Daniel E. 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1926年,萨母纳(Sumner)提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的观点。1960年.雅各(Jacob)和莫若德(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1982年,切克(Cech)等人发现四膜虫(Tetrahynena)细胞的26s rRNA前体具有自我剪接功能(self-splicing)。核酶(Ribozyme,也称核糖核酸酶,以区别于蛋白质酶);1983年阿尔彻曼(Sidney. Altman)发现核糖核酸酶P (RNAase P) 2、核酸类酶(ribozyme):具有生物催化剂所有特性,是一类由RNA组成的酶。 底物有哪些? 3、酶的新概念?分类? 4、人工酶、模拟酶、化学修饰酶、克隆酶、突变酶、新酶、抗体酶 第二章酶学基础 1、酶促反应的特点?优缺点? 2、按酶促反应性质将生物体所有的酶分为哪六大类?如何编号? 3、终止一个酶促反应的方法有哪些? 4、全酶的组成?按酶蛋白结构不同分类? 5、别构酶、别构效应、配体 6、活性部位(结合部位与催化部位),必需基团,活性中心的亲核性基团:酸碱 性基团: 7、参与蛋白类酶活性中心频率最高的氨基酸7 种? 8、酶活力单位(U);比活力;同族酶;丝氨酸蛋白酶与巯基蛋白酶各有哪些? 9、酶活性中心基团的检测方法有哪三种? 10、酶的pH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如何测定? 第三章酶的催化机制 1、酶高效率催化的五种机制 2、何谓邻近与定向效应?何谓构象变化效应?何谓共价催化?何谓酸碱催化? 何谓微环境效应?如何理解? 第四章酶的催化动力学 1、绘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影响的双曲线(标明各参数),并简述其影响。 2、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中间产物学说 3、稳态的含义,中心内容。

哈工大酶工程试题(A)答案

酶工程试题(A) 年级2001 专业生物技术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 1.酶工程 2.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 4.诱导酶 5.Mol催化活性 6.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 8.修饰酶 9.非水酶学 10.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 。 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产酶量,三是菌种不易,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反应法和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酶制剂,酶制剂,酶制剂和 酶制剂。 8.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9.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10.模拟酶的两种类型是酶和酶。 11.抗体酶的制备方法有法和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 2.写出三种分离纯化酶蛋白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3.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 4.

酶工程试题(B) 一名词解释 1.抗体酶 2.酶反应器 3.模拟酶 4.产物抑制 5.稳定pH 6.产酶动力学 7.凝胶过滤 8.固定化酶 9.非水酶学 10.液体发酵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Km值增加,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不变,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Km减小,其抑制剂属于抑制剂。 2.菌种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和培养法。 3.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 和等。 4.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有,,。 5.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是,,, 。 6.根据酶和蛋白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有法,法和 法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法,法,法, 法。 8. 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修饰和修饰。 9.酶与抗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酶能够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从而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而抗体结合的抗原只是一个态分子,所以没有催化能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生产实践中,对产酶菌有何要求? 2.对酶进行化学修饰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列出用共价结合法对酶进行固定化时酶蛋白上可和载体结合的功能团 4.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 倍数。 (A)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 1. 酶工程:又叫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

酶工程习题及答案

酶工程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 1. 酶工程:又叫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 2.自杀性底物:底物经过酶的催化后其潜在的反应基团暴露,再作用于酶而成为酶的不可逆抑制剂,这种底物叫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调节物与酶分子的调节中心结合后,引起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催化中心对底物的亲和力,这种影响被称为别构效应,具有别构效应的酶叫别构酶 4.诱导酶:有些酶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合成或很少合成,当加入诱导物后就会大量合成,这样的酶叫诱导酶 5.Mol催化活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酶分子中每个活性中心转换的分子数目 6.离子交换层析:利用离子交换剂作为载体这些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带有一定的电荷,当带相反电荷的分子通过时,由于静电引力就会被载体吸附,这种分离方法叫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束缚于水不溶的载体上,或将酶束缚于一定的空间内,限制酶分子的自由流动,但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8.修饰酶:在体外用一定的化学方法将酶和一些试剂进行共价连接后而形成的酶 9.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 10模拟酶:利用有机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的比酶结构简单的具有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分子叫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酶分子结构,二是反应条件。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双倒数作图法。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序列机制,另一类是乒乓机制。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竞争性,反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性; 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致病菌,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三是菌种不易退化,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胞外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终止反应法和连续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液体酶制剂,固体酶制剂,纯酶制剂和固定化酶制剂。 8.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 共价键结合法。 9.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表面修饰和内部修饰。 10.模拟酶的两种类型是半合成酶和全合成酶。 11.抗体酶的制备方法有拷贝法和引入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 解:优点(1)易将固定化酶和底物,产物分开产物溶液中没有酶的残留简化了提纯工艺 (2)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使用(3)反应过程可以严格控制,有利于工艺自动化(4)提高了酶的稳定性 (5)较能适于多酶反应 (6)酶的使用效率高产率高成本低 缺点 (1)固定化时酶的活力有损失 (2)比较适应于水溶性底物 (3)与完整的细胞相比,不适于多酶反应。 2.写出三种分离纯化酶蛋白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 解:.方法:透析与超虑离心分离凝胶过滤盐析等电点沉淀共沉淀吸附层析电泳亲和层析热变性酸碱变性表面变性等(原理略) 3.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 解:(1)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菌种多样 (2)微生物生长繁殖快,酶易提取,特别是胞外酶 (3)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4)微生物易得,生长周期短 (5)可以利用微电脑技术控制酶的发酵生产,可进行连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 (6)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和改造菌种,增加产酶率和开发新酶种 4 下面是某人对酶测定的一些数据,据此求出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和米氏常数 [S](mol/L) V0(umol/min) 0.5?10-628 4.0?10-640 1.0?10-570 2.0?10-595 4.0?10-5112 1.0?10-4128 2.0?10-4139 1.0?10-2140 解:最大反应速度140 ,Km: 1.0?10-5 酶工程试题(B) 一名词解释 1抗体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属于化学人工酶 2酶反应器:是利用生物化学原理使酶完成催化作用的装置,他为酶促反应提供合适的场所和最佳的反应条件,使底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物。 3模拟酶:利用有机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的比酶结构简单的具有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分子叫模拟酶。 4底物抑制:在酶促反应中,高底物浓度使反应速度降低的现象。 5稳定pH:酶在一定的pH范围之内是稳定的,超过这个限度易变性失活,这样的pH范围为此酶的稳定pH 6产酶动力学:主要研究细胞产酶速率及各种因素对产酶速率的影响,包括宏观产酶动力学和微观产酶动力学。 7凝胶过滤:又叫分子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在层析柱中填充分子筛,加入待纯化样品再用适当缓冲液淋洗,样品中的分子经过一定距离的层析柱后,按分子大小先后顺序流出的,彼此分开的层析方法。 8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束缚于水不溶的载体上,或将酶束缚于一定的空间内,限制酶分子的自由流动,但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9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 10液体发酵法:以液体培养基为原料进行微生物的繁殖和产酶的方法,根据通风方法不同又分为液体表层发酵法和液体深层发酵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Km值增加,其抑制剂属于竞争性抑制剂,Km不变,其抑制剂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Km减小,其抑制剂属于反竞争性抑制剂。 2.菌种培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 3.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温度,PH ,氧气,搅拌,湿度和泡沫等。 4.打破酶合成调节机制限制的方有控制条件,遗传控制,其它方法。 5.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分是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 6.根据酶和蛋白质在稳定性上的差异而建立的纯化方法有热变性法,酸碱变性法和表面变性法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交联法、包埋法,吸附法、共价结合法 8. 酶分子的体外改造包括酶的表面修饰和内部修饰。 9.酶与抗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酶能够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过滤态,从而降低了底物分子的能障,而抗体结合的抗原只是一个基态分子,所以没有催化能力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在生产实践中,对产酶菌有何要求? 一般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a)不应当是致病菌,在系统发育上最好是与病原菌无关 b)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 c)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不易感染噬菌体 d)最好选用产胞外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上应用,安全问题更显得重要 2.对酶进行化学修饰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解:(1)被修饰酶的性质,包括酶的稳定性,酶活性中心的状况,侧链基团的性质及反应性 (2)修饰反应的条件,包括PH与离子强度,修饰反应时间和温度,反应体系中酶与修饰剂的比例等 3.列出用共价结合法对酶进行固定化时酶蛋白上可和载体结合的功能团 解:(1)酶蛋白N端的α氨基或赖氨酸的∑氨基 (2)酶蛋白C端的羧基及天冬氨酸的β羧基或谷氨酸的γ羧基 (3)半胱氨酸的巯基1分 (7)丝氨酸骆氨酸苏氨酸上的羟基 (8)苯丙氨酸和骆氨酸上的苯环 (9)组氨酸上的咪唑基 色氨酸上的吲哚基 4.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倍数。 体积(ml)活力单位(u/ml)蛋白氮(mg/ml) 初提取液120 200 2.5 硫酸铵沉淀 5 810 1.5 解:(1)起始总活力:200?120=24000(单位) (2)起始比活力:200÷2.5=80(单位/毫克蛋白氮) (3)纯化后总活力810?5=4050(单位)2 (4)纯化后比活力810÷1.5=540(单位/毫克蛋白氮) (5)产率(百分产量):4050÷24000=17% (6)纯化倍数:540÷80=6.75

酶工程复习题及答案(1)

《酶工程》复习 一、名词解释…………………………………………… 1 酶工程:又称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包括化学酶工程和生物酶工程。 2酶的诱导:由于加进某种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者加速进行,称为酶的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 3 微滤:以压力差为推动力,截留水中粒径在0.02~ 10m之间的颗粒物的膜分离技术。 4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5酶的非水相催化:通过改变反应介质,影响酶的表面结构和活性中心,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 6 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植物、真菌或细菌细胞。 7超滤:超滤是采用中空纤维过滤新技术,配合三级预处理过滤清除自来水中杂质;超滤微孔小于0.01微米,能彻底滤除水中的细菌、铁锈、胶体等有害物质,保留水中原有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8 固体发酵:固态发酵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在有一定湿度的水下溶性固态基质中,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一个生物反应过程。 二、填空题………………………………………………. 1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 2酶活力是(酶催化速度)的量度指标,酶的比活力是(酶纯度)的量度指标,酶转换数是(酶催化效率)的量度指标。 3微生物产酶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四种。 4动物细胞培养主要用于生产疫苗、激素、单克隆抗体、多肽因子、酶等(功能性蛋白质)。 5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有机械破碎法、物理破碎法、(化学破碎法)、(酶促破碎法)。 6有机溶剂的极性系数lgP越小,表明其极性(越强),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 7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包埋法、结合法、交联法、热处理法。

酶工程期中思考题参考答案

1. 举例说明酶催化的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具有绝对专一性的酶仅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一种反应。 例如脲酶只能催化脲(又称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而对尿素的氯或甲基取代物都无作用。 相对专一性:有些酶的专一性较低,它们能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类化学键。这种专一性称为相对专一性。其又可分为族类专一性(或称基团专一性)和键专一性,前者对底物化学键两端的基团有要求。 例如α-D-葡糖苷酶作用于α-糖苷键,并要求α-糖苷键的一端必须有葡糖基团。因此,它可催化蔗糖和麦芽糖水解。键专一性只作用于一定的化学键,而对键两端的基团无严格要求,如酯酶可使任何酯键水解。 例子不唯一,尽量不要相同 第二版:P3-P5 第三版:P3-P4 2. 酶的生产方法有哪些?用于酶生产的微生物应具有什么特点? 酶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等。 产酶微生物应具有的特点有: 1.酶的产量高:通过筛选获得高产菌株,妥善保存并定期复壮 2.容易培养和管理:对培养基成分和工艺条件没有苛刻的要求,适应能力强 3.产酶稳定性好:能稳定生长并表达所需的酶,菌种不易退化 4.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分离提纯要比较容易,能获得较高纯度 5.安全可靠:菌种对环境及对操作人员安全,不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版:P22-P25 第三版:P20-P22 3. 固定化细胞发酵产酶具有哪些特点? 固定化细胞发酵产酶的特点有: 1.提高酶的产率:细胞固定化滞后,单位空间内细胞密度增大,因此加速了生化反应; 2.可以反复使用,可以在高稀释率下连续发酵; 3.提高基因工程菌质粒的稳定性; 4.固定化细胞对pH值、温度等外界条件的适应范围增宽,对抑制剂的耐受能力增强,因此发酵稳定性好; 5.可先经预培养再转入发酵生产,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6.固定化发酵是非均相体系,产品容易分离纯化 7.一般只适用于胞外酶的生产 第二版:P68-P70

酶工程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固定化酶: 2、原生质体: 3、超滤: 4、酶的催化特性: 5、生物酶工程: 6、酶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 7、诱导与阻遏: 8、酶反应器: 二、填空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酶的分类()()()。(三种即可) 2、酶活力是()的量度指标,酶的比活力是()的量度指标,酶转换数是()的量度指标。 3、微生物产酶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合成型,()中期合成型,()四种。 4、酶的生产方法有(),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 5、优良的产酶微生物所具备的条件:(1)()(2)()(3)()(写出三种即可)。 三、判断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空1.5分,共15分)。 1、酶是具有生物催化特性的特殊蛋白质。 2、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3、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4、培养基中的碳源,其唯一作用是能够向细胞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 5、在酶与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与辅酶之间都是互配的分子对,在酶的亲和层析分离中,可把分子对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 6、补料是指在发酵过程中补充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补料的时间一般以发酵前期为好。 7、酶固定化过程中,固定化的载体应是疏水的。 8、在酶的抽提过程,抽提液的 pH 应接近酶蛋白的等电点。 9、青霉素酰化酶不但能催化青霉素侧链的水解作用,而且也能催化逆反应。 10、亲和试剂又称活性部位指示试剂,这类修饰剂的结构类似于底物结构。 四、问答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45分)。 1、试述提高酶发酵产量的措施。(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酶失活的因素?(8分) 3、酶的提取方法有哪些?(8分) 4、酶分子修饰的意义有哪些?(6分) 5、试简述酶分子的定向进化。(5分) 6、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相比,有何优缺点?(10分,优缺点答五点即可) 答案 一、1、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2、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植物、真菌或细菌细胞;3、超滤:超滤是采用中空纤维过滤新技术,配合三级预处理过滤清除自来水中杂质;4、酶的催化特性:①极高的催化效率②高度的专一性③酶活性的可调节性④酶的不稳定性5、生物酶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对酶蛋白分子进行修饰、改造,改进酶蛋白的催化特性或酶蛋白的蛋白质特性等;6、酶的必需基团:指酶分子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活性中心:是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场所;7、酶合成的诱导是指加入某种物质使酶的合成开始或加速进行的过程;酶合成

酶工程习题96567

第一章 习题: 1、根据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的不同,酶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别。 2、核酸类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是________,蛋白类酶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是___________。 3、进行分子内催化的核酸类酶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 4、酶活力是_____的量度指标;酶的比活力是__________的量度指标;酶转换数是________的量度指标。 5、某酶的分类编号是EC2.2.1.10,其中EC是指_______。此酶属于_______类型。 6、醇脱氢酶参与的反应表明无氧气参与() 7、酶工程是_____________的技术过程。 8、酶的转换数是指() A、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数量 B、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数 C、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数 D、每摩尔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数 9、酶的改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转录、组成型酶、酶的反馈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生长偶联型

2、微生物产酶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合成型________、中期合成型、________。 3、可以通过添加()使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解除。 A、诱导物 B 激活剂 C、cAMP D、ATP 4、在酶发酵过程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 A、诱导酶的生物合成 B、阻遏酶的生物合成 C、提高酶活力 D、提高细胞通透性 5、为什么滞后合成型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 6、操纵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启动基因组成的。 7______________和______是影响酶生物合成模式的主要因素。 8、RNA前体的加工是指____________ 6、从如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 实验方法:将大肠杆菌细胞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37°C振荡培养,当OD550为0.3时,经培养液分装到4个小三角瓶中,每瓶17ml培养液。于4个三角瓶分别添加 (A)3ml无菌水 (B)1ml乳糖溶液(0.1mol/L)和2ml无菌水 (C)1ml乳糖溶液(0.1mol/L)、1ml葡萄糖溶液(0.1mol/L)和1ml无菌水 (D) 1ml乳糖溶液(0.1mol/L)、1ml葡萄糖溶液(0.1mol/L)和1mlcAMP 钠盐溶液 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于37°C振荡培养2h,分别取样测定β-

酶工程思考题(附答案)

酶工程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P25 1.何谓酶工程?试述其主要内容和任务. 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 主要内容: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 主要任务: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的催化特性得以改进,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2.酶有哪些显著的催化特性? 专一性强(绝对专一性——钥匙学说、相对专一性——诱导契合学说)、催化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 3.简述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浓度、抑制剂浓度等诸多因素 第二章P63 5.酶的生物合成有哪几种模式? 生长偶联型(同步合成型、中期合成型)、 部分生长偶联型(延续合成型) 非生长偶联型(滞后合成型) 7.提高酶产量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a.添加诱导物(酶的作用底物、酶的催化反应物、作用底物的类似物) b.控制阻遏物的浓度 c.添加表面活性剂 d.添加产酶促进剂 11.固定化微生物原生质体发酵产酶有何特点? 1.提高产酶率 2.可以反复使用或连续使用较长时间 3.基因工程菌的质粒稳定,不易丢失 4.发酵稳定性好 5.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6.产品容易分离纯化 7.适用于胞外酶等细胞产物的生产 第三章P84 3.植物细胞培养产酶有何特点? 1.提高产率 2.缩短周期 3.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 4.提高产品质量 5.其他 4.简述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的工艺过程。 外植体细胞的获取细胞培养分离纯化产物 6.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哪些工艺条件? 1.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2.培养基的配制 3.温度的控制 4.ph的控制 5.渗透压的控制 6.溶解氧的控制

《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酶工程基础 1.名词解释:酶工程、比活力、酶活力、酶活国际单位、酶反应动力学 ①酶工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是工业上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所需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地一门应用技术。 ②比活力: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蛋白质或RNA所拥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③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 ④酶活国际单位: 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内能转化1μmol底物或催化1μmol产物形成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即为国际单位(IU)。 ⑤酶反应动力学:指主要研究酶反应速度规律及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科学。 2.说说酶的研究简史 酶的研究简史如下: (1)不清楚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等。 (2)酶学的产生: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1822年,美国外科医生 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提出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1878年,德国科学家K?hne提出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3)酶学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192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独臂学者”萨姆纳博士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的性质;1930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Northrop分离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结晶,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 3.说说酶工程的发展概况 I.酶工程发展如下: ①1894年,日本的高峰让吉用米曲霉制备淀粉酶,酶技术走向商业化: ②1908年,德国的Rohm用动物胰脏制得胰蛋白酶,皮革软化及洗涤; ③1911年,Wallerstein从木瓜中获得木瓜蛋白酶,用于啤酒的澄清; ④1949年,用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法进行 -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序幕;⑤1960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通过酶的诱导和解除阻遏,可显著提高酶的产量; ⑥1971年各国科学家开始使用“酶工程”这一名词。 II.在酶的应用过程中,人们注意到酶的一些不足之处,如:稳定性差,对强酸碱敏感,只能使用一次,分离纯化困难等,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固定化。 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经历如下历程: ①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蔗糖酶吸附到骨炭上仍具催化活性; ②1969年,日本千佃一郎首次在工业规模上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 ③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固定化酶。 4. 酶的催化特点 酶催化作用特性有:

酶工程-期末试题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A)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0分) 1 酶催化的专一性: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2 酶催化的邻近效应、定向效应:底物彼此靠近、活性中心浓度增大、底物与结合部位按有利于催化反应的方向定位; 3 Kcat:催化常数,即在最适条件下,没摩尔酶每分钟所转化的底物摩尔数; 4 酶活力:酶催化活力,用酶催化反应速度表示; 5 酶催化周期:每mole酶蛋白催化每mole底物所需要的时间; 6 Ks盐析和β盐析 Ks盐析:即蛋白质溶液的pH值和温度固定不变,改变溶液的盐浓度(离子强度),以达到沉淀蛋白的作用;此法常用的盐是硫酸铵。 β盐析法:是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改变溶液的pH值和温度,以达到蛋白沉淀的目的。 7 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剂是借酯化、氧化或醚化等化学反应,在琼脂糖、纤维素或凝胶分子上某些极性基团,通过极性基团的静电吸附作用,对极性大分子进行分离。按离子交换剂上的活性基团的性质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两种。 8 生物酶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对酶蛋白分子进行修饰、改造,改进酶蛋白的催化特性或酶蛋白的蛋白质特性等。 本章主要介绍核酶、进化酶、杂合酶和抗体酶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 酶分子的定向进化: 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人为地创造特殊的进化条件,模拟自然进化机制(随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对酶基因进行改造,并进行定向选择,筛选出所需性质的酶蛋白。10 核酶:化学本质是核酸的酶,包括核酶和脱氧核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 ⑴按催化反应类型分,将酶分成6个大类,它们的名称及其代码分别是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连接酶; ⑵根据葡聚糖凝胶的交联度不同,软胶包括 G75 、 G100 、 G150 、 G200 ; ⑶酶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交联法、吸附交联法、共价结合法、微胶囊法; ⑷酶蛋白化学修饰的方法包括金属离子置换、大分子结合、肽链有限水解、 氨基酸置换、侧链基团修饰;

酶工程作业题及答案

?为什么滞后合成型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 滞后合成型的酶之所以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培养基中存在的阻遏物的阻遏作用。只有随着细胞的生长,阻遏物几乎被细胞用完而使阻遏解除后,酶才开始大量合成。若培养基中不存在阻遏物,该酶的合成可以转为延续合成型。该类型酶所对应的mRNA稳定性很好,可以在细胞生长进入平衡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进行酶的生物合成。 ?酶的发酵生产过程中,要使酶的产率提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使用优良的产酶细胞;使用优良的发酵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控制好工艺条件;采取某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添加诱导物对于诱导酶的发酵生产,在发酵过程中的某个适宜的时机,添加适宜的诱导物,可以显著提高酶的产量。例如,乳糖诱导β-半乳糖苷酶,纤维二糖诱导纤维素酶,蔗糖甘油单棕榈酸诱导蔗糖酶的生物合成等。诱导物一般可以分为3类:酶的作用底物,作用底物的类似物 ,酶的催化反应产物.控制阻遏物的浓度阻遏作用根据机理不同,可分为: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物阻遏两种。1.产物阻遏作用是由酶催化作用的产物或者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引起的阻遏作用。为了减少或者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应当控制培养基中葡萄糖等容易利用的碳源的浓度。 2.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是由分解代谢物(葡萄糖等和其它容易利用的碳源等物质经过分解代谢而产生的物质)引起的阻遏作用。较采用其他难利用的碳源,如淀粉等采用补料、分次流加碳源添加一定量的环腺苷酸(cAMP) 对于受代谢途径末端产物阻遏的酶,可以通过控制末端产物的浓度的方法使阻遏解除。 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加细胞的透过性,有利于胞外酶的分泌,从而提高酶的产量。将适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Tween)、特里顿(Triton)等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以加速胞外酶的分泌,而使酶的产量增加。由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尤其是季胺型表面活性剂(如‘新洁而灭’等)是消毒剂,对细胞的毒性较大,不能在酶的发酵生产中添加到培养基中。 添加产酶促进剂产酶促进剂是指可以促进产酶、但是作用机理未阐明清楚的物质。例如,添加一定量的植酸钙镁,可使霉菌蛋白酶或者桔青霉磷酸二酯酶的产量提高1~20倍;添加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可以提高糖化酶的产量。产酶促进剂对不同细胞、不同酶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现在还没有规律可循,要通过试验确定所添加的产酶促进剂的种类和浓度 酶发酵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 1.细胞生长动力学主要研究细胞生长速度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细胞生长速度影响的规律。 2.产酶动力学主要研究细胞产酶速率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产酶速率的影响规律。 3.基质消耗动力学主要研究发酵过程中基质消耗速率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基质消耗速率的影响规律。 ?简述酶沉淀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 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或添加某种物质,使酶或杂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与其它溶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酶活力 : 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 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反之活力 愈低。 2.酶的专一性 : 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 催化作用的性质,一般又可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3.酶的转换数 :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 底物转变为产物的摩尔数,是酶的一个指标。 4.酶的发酵生产 : 是指通过对某些特定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后,利用微生物生长发酵过程中 特定的代谢反应生成生产所需要的酶,最后通过提取纯化过程得到酶制剂的过程称为 酶的发酵生产。 5.酶的反馈阻遏 : 6.细胞破碎 :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酶解等方法,使目标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 壁得以破坏,细胞中的目标产物得以选择性或全部释放便于后续收集和分离的过程称为细胞破 碎。 7.酶的提取 :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 溶剂中的过程,也称作酶的抽提,是酶分离纯化过程常用的手段之一。 8.沉淀分离 : 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使溶液中某种溶质的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沉淀析 出,而与其他溶质分离的方法,常用语酶的初步提取与分离。 9.层析分离 : 亦称色谱分离,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 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 ),另一个相则流过此固定相 (称为流动相 )并使各组分由于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用力的不同以不同速度 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物理分离方法。 10.凝胶层析 : 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等。是指以各种多孔凝 胶为固定相,在流动相冲洗过程中混合物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大 小不同,在固定相凝胶微孔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依次从层析柱中分离出来,达 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11.亲和层析 : 是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将混合 物装入层析柱中利用流动相的冲洗作用和目标分子与固定相配基亲和作用力不同而 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12.离心分离 : 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物质分 离的技术过程。 13.电泳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过程称为电泳。利用 不同的物质其带电性质及其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在一定的电场中它们的移动方向和 移动速度也不同,故此可使它们分离,电泳技术是常用的分离技术之一。 14.萃取 : 是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分离的技术。 15.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是指某些高聚物之间或者高聚物与无机盐之间在水中以一定的浓度 混合而形各种不相溶的两水溶液相。由于溶质在这两相的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萃取 的方法称为双水相萃取。 16.超临界萃取 : 又称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欲分离物质与杂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 溶解度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萃取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