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的发展史
公元前5000年至今的机械发展史

公元前5000年至今的机械发展史来源:百度百科➢公元前~公元元年公元前5000年,中国出现原始耕地工具——耒耜。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开始使用青铜器。
公元前2800年,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留存锡青铜铸成的铜刀。
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和埃及用失蜡法铸造金属饰物。
公元前2400年,埃及出现腕尺。
公元前2000年,中国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留存经过冷锻的红铜刀、凿。
埃及等地出现树木车床。
中国开始制造以圆木板为行走部件的车辆。
公元前1600年,中国用天然磨料磨制铜器和玉器。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县留存经过热锻的铁刃铜钺。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南安阳殷墟留存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
中国河南安阳殷墟留存经过再结晶退火的金箔。
中国出现象牙尺。
公元前1400年,小亚细亚的古国赫梯王国开始使用铁器。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000年,中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用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
中国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公元前700年,中国发明滑轮。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世界上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公元前476年,中国已有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割草机的设计分析

割草机产品设计分析工设0921 陈璐 06号一、定义:割草机是切割牧草作物的机械产品。
二、发展史:19世纪以前,人们手握长柄大镰刀来割草。
这是一种费力活,而且需要把草弄短的许多技能。
一个名叫托马斯·普拉克内特的英国工程师是第一个想出制造割草机的人。
他在1805年英国人普拉克内特发明了第一台收割谷物并可以切割杂草的机器,由人推动机器,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旋刀割草,这就是割草机的雏形。
获得了第一台割草机的发明专利。
那是一台装有环形刀身的笨重机器,而且运转不很理想。
其他发明家看到普拉克内特的机器后,认为他们能够干得更好。
最成功的是埃温·巴丁。
他是一家纺织厂的工程师,从工厂的某一机械上获得了关于割草机机械结构的想法。
他在1830年制造的割草机取得了滚筒剪草机的专利,它已经非常类似于今天使用的那些机器。
1832年,兰塞姆斯农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滚筒式割草机。
1902年英国人伦敦恩斯制造了内燃机作动力的滚筒式割草机,其原理延用至今。
三、工作原理:总的来说割草机的工作原理是由二冲程汽油机然后通过离合器带动传动轴,再由传动轴在带动圆盘刀片。
切割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与谷物收获机械的切割器基本相同。
所用刀片有光刃和刻齿刃两种,一般采用光刃动刀片。
割刀传动装置也和谷物收割机类似,多采用偏置式曲柄连杆机构和摆环机构。
由于牧草生长密度大、含水率高,动刀的平均速度高于谷物收割机,一般为1.6~2.0米/秒。
切割器提升装置一般由液压系统操纵,提升迅速、方便,能保证切割器对复杂地面的适应性。
安全装置主要是保证传动装置和切割器的安全。
对作业速度较高的割草机,一般采用脱钩式安全装置。
当切割器阻力过大时,安全装置即自动脱钩,切割器向后摆动,同时切断切割器的动力。
有的割草机的割刀传动装置采用木制连杆或胶带传动方式,在超负荷时连杆折断或胶带打滑,以保护其他传动零部件和切割器不遭损坏。
挡草装置通常是装设在切割器两端或外端的挡草板,其作用是将割下的牧草向切割器中部推移一段距离,留出供下一行程拖拉机轮子通过的通道,避免或减少对已割牧草的碾压。
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规律

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规律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收割方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规律。
一、手工收割时期 在古代,人们采用手工收割的方式收割小麦。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手工收割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收割效率低下,往往需要耗费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此外,手工收割还容易造成小麦的损失,影响粮食产量。
二、机械收割时期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麦收割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小麦收割,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小、效率高、成本低。机械收割可以大大提高收割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小麦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
机械收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的机械收割器是由美国人麦考密克发明的,它是一种带有刀片的机器,可以将小麦割下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联合收割机,它可以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理等多个工序,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收割器的性能也不断提高,如今已经成为小麦收割的主要方式。 三、智能化收割时期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小麦收割方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智能化收割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效率高。智能化收割可以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小麦的自动识别、定位、收割等操作,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和精度。
智能化收割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智能化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投资。其次,智能化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需要专业技术和人力成本。最后,智能化设备的适用范围有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使用。
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规律是由人类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收割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收割方式也将不断地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史)

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
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
史学家认为,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原始农业时代的特征是:
1、石器农具的应用;
2、动植物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
4、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猎。
二、传统农业即经验农业时代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农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
1、金属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的应用;
2、精耕细作和养殖技术;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如风力、水力。
农业机械基本概念

农业机械基本概念农业机械基本概念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设备和设施。
它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农业机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机械体系。
首先,农业机械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设备和工具,如拖拉机、大型收割机、播种机、农田灌溉设备等等。
这些设备的作用是减轻人力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环境等。
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机械设备之一,它可以用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等多种作业。
大型收割机则可以将庄稼快速地收割和打捆,极大地提高了庄稼的收割效率。
此外,农田灌溉设备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等。
其次,农业机械的基本原理包括了机械运动、动力传递和控制系统等。
机械运动是指农业机械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各种运动,如旋转、回转、上下运动等。
这些运动通过机械设备上的齿轮、齿条、链条等进行传递。
动力传递是指机械设备需要动力来运转,常常是通过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来实现的。
发动机可以是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等,传动系统则包括了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等。
控制系统是指农业机械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各种动作的控制,如启动、停止、转向等。
控制系统常常由控制台、控制杆、电子控制装置等组成。
最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大幅度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农民可以少挖、少担、少耕、少负重物,从而节省了大量体力劳动时间,使农业生产工作更加轻松高效。
其次,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由于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高、稳定性好,可以减少因为人工操作而带来的误差,保证农作物在生长和收获过程中的质量和产量。
再次,农业机械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环境。
农田灌溉设备可以灵活地控制水的供应,使农作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分条件下生长,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垦区农业机械装备 结构得到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善,不仅在数量上空 前发展,而且在科技含量上不断提高。1999年,垦区 利用日本政府2亿美元贷款项目,通过国内外公开 招标,采购了国内外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种 农业机械1万多台(件),实施了“24111”工程(即建 好2个示范区、4个现代化国有农场、1个旱田现代 机械化分局、100个旱田现代机械化生产队和100个 水田现代机械化生产队)。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 入,垦区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出“以稻治 涝、发展水稻”的重要举措.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 力,特别是“九五”期间发展较快,现水稻种植面积已 达66.7万hm2,平均公顷产量超7500kg.总产超】00 万t。到2000年底,垦区拥有农机总动力331.6万 kW,平均每个种植业工人年生产粮食2万kg,有大 中型拖拉机2.35万台(履带和轮式各占50%)、各种 配套农机具9万多台(件)、大型联合收割机70.15 台、喷灌机1406台、挖掘机369台、插秧机2万台、 粮食处理中心1 74座、各种农用汽车1.67万辆;旱 田作业机械化率达95%、水田达60%。水旱田作业 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同时农业机械化不断向 产前、产中和产后延伸,种子加工机械化、粮食处理 机械化、农业航空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形成 了18l条产业链和18个产业化集团,农畜产品年加
垦区从1985年开始兴办家庭农场.逐步建立和 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 理体制,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使农机经营管理 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过去国家出钱买机 械。职工负盈不负亏的状况,使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家庭农场和职工成 为农机经营和投入发展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家庭 农场和职工使用、管理农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
二年级语文农具课件

04
CATALOGUE
农具的维护和保养
定期检查
总结词
定期检查是农具维护和保养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故障,确 保农具的正常使用。
详细描述
定期检查包括对农具的外观、结构、工作性能等方面的检查,如查看是否有磨 损、松动、锈蚀等情况,以及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具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农具也不断更新换代,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 代化和规模化。二年级语文农具课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具的演变历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 相互促进。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二年级语文农具课件,学生可以了解农业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农业现代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正确使用
总结词
正确使用农具是维护和保养的关键,可以减少农具的损坏和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
详细描述
正确使用农具包括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避免超负荷使用、不随意改装等,以防止 农具损坏或发生安全事故。
保养与维修
总结词
保养与维修是农具维护和保养的重要 环节,可以保持农具的良好工作状态 ,提高使用寿命。
详细描述
农业文化的传承
农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具作为农业文化的物质载体,承 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二 年级语文农具课件,学生可以了解农 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认识不同地区 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农具特点,从而深 入理解农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VS
农业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 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二年级语文农具课件,学生可 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割机的发展史
1799年英国最早出现马拉的圆盘割刀收割机;1822年在割刀上方增加了拨禾装置。
1826年出现采用往复式切割器和拨禾轮的现代收割机雏型,用多匹马牵引并通过地轮的转动驱动切割器。
1831~1835年,类似的畜力小麦收割机在美国成为商品;1851年出现能将割倒的禾秆集放成堆的摇臂收割机;1920年以后由于拖拉机的普遍使用,同拖拉机配套的收割机开始取代畜力收割机。
中国于1952年开始生产畜力摇臂收割机和其他类型的畜力收割机;1962年开始发展机力卧式割台收割机和机侧放铺禾秆的立式割台收割机。
为适应北方小麦、玉米间套作地区收获小麦的需要,于1977年研制成机后放铺禾秆的立式割台收割机。
种类便携式收割机
又分为侧挂式和背负式两种:
①侧挂式自动收割机采用硬轴传动,主要由发动机、传动系统、离合器、工作部件、操纵装置和侧挂皮带等组成。
在传动轴的一端配置0.75~2千瓦的单缸二冲程风冷汽油机和离心式摩擦离合器;另一端安装由减速器和切割刀具组成的工作部件。
工作部件的类型很多,常用的为圆锯片、刀片或尼龙丝。
作业时,将传动轴的铝合金套管上的钩环挂在操作者肩下的背带上,握住手把,横向摆动硬轴,即可完成切割杂草、灌木等作业。
机具重约6~12千克,转速约4500~5000转/分。
②背负式自动收割机。
用软轴传动,一般构造与侧挂式割灌机相似,不同的是其发动机背在操作者背上,切割部件由软轴传动,发动机功率一般为0.75~1.2千瓦。
发动机与背架之间以两点联接并装有特制橡胶件以隔振。
软轴为套装
在软管内的钢丝挠性轴,用以传递扭矩。
软管为敷有橡胶保护套的金属编织网包住的钢带缠卷的螺纹管,以防尘土侵入轴内并保持轴表面的润滑油。
割幅一般在1.5~2米之间。
手扶式收割机
由行走轮支承机具重量,由人推动机器前进,由发动机驱动工作部件进行切割灌作业。
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同便携式割灌机相似。
悬挂式收割机悬挂在拖拉机后面,由动力输出轴驱动工作部件旋转,适用于大面积割灌作业。
主要由机架、锯片、传动装置、悬挂装置和推板等组成。
割灌作业时,拖拉机后退行驶,工作速度为5公里/小时,可锯直径为10厘米的灌木。
卧式割台收割机
由拨禾轮、一条或前、后两条帆布输送带、分禾器、切割器和传动装置等组成。
作业时,往复式切割器在拨禾轮压板的配合下,将作物割断并向后拨倒在帆布输送带上,输送带将作物送向机器的左侧。
双条输送带由于后输送带较前输送带长,使穗头部分落地较晚,而使排出的禾秆在地面铺成同机器行进方向成一偏角的整齐禾条,便于由人工捡拾打捆。
卧式割台收割机对稻、麦不同的生长密度、株高、倒伏程度、产量等的适应性较好,结构简单;但纵向尺寸较大,作业时机组灵活性较差,多同15千瓦以下的轮式或手扶拖拉机配套,割幅小于2.0米,每米割幅每小时可收小麦4~5亩。
立式割台收割机
被割断的作物直立在切割器平面上,紧贴输送器被输出机外铺放成条。
有侧
铺放和后铺放两种:侧铺放型收割机由分禾器和拨禾星轮(或拨禾指轮)、切割器、横向立式齿带输送器等组成。
割下的作物被拨禾星轮拨向输送器上下齿带,输送器将其横向输送到机器一侧铺放。
后铺放型收割机在两分禾器间每30厘米增设一组带拨齿的拨禾三角带、星轮和压禾弹条,使禾秆在横向输送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直立状态,到达机器右侧后由一对纵向输送带向后输送,禾秆在压禾板的配合下在机器后方铺放成条。
这种机型在套种玉米的情况下可不致将禾条压在玉米苗上,其割幅等于两行玉米间的小麦畦宽。
立式割台收割机结构紧凑,纵向尺寸小,轻便灵活,操纵性能好,适于在小块地上收割稻、麦。
多同7~9千瓦的手扶拖拉机或15千瓦左右的轮式拖拉机配套,割幅1.1~1.2米;还有同2~3千瓦手扶专用底盘配套的小型自走式收割机,割幅1米左右。
发展趋势
收割机的发展趋势是用新型材料以进一步减轻重量;采用低振动发动机和先进的减振隔振装置并合理配置机件,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提高机械的加工和装配精度、改进吸排气系统,以减低噪声;增设各种安全保护装置,以提高作业安全性;在悬挂式割灌机上增设灌木切碎装置,简化割下灌木的清理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