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表形态及演化
3.1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初生的地球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 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 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 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 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 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 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 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
古 生 物 定 年 法
2.化石
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 标准化石:能够用来确定特定地层时代的化石称为 标准化石。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分布广,特征明显的 特点。
化石的研究意义
• 确定地质年代。 • 研究生物演化规律。 • 建立地质年表进行地层对比。 • 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
古生代
地壳运动,亚欧 重要的造
大陆形成。
煤时期。
鱼类 演化为两栖类,蕨类为主 的陆生植物 。
元古宙
多次地壳运动, 形成陆地 。
植物界大发展 ,出现高级藻类。
2.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 研究之中。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 几种:
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 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 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 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 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 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影响
大量使用 矿物燃料
温候 升变 高暖
冰川 融化
海水 膨胀
海 平 面 上 升
淹没 沿海 低地
植被
大气
水
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地表形态与地貌演化分析

地表形态与地貌演化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貌演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貌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演化的分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规律和影响因素,并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灾害防治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地表形态与地貌演化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探索地理学背后的科学奥秘。
一、地表形态的概念与特征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貌特征。
它受地质构造、气候、水文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
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沙漠和海洋等不同类型。
在地表形态的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地形的高低变化、斜度、曲率以及河流、湖泊与降水情况等因素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二、地貌演化的过程与机制地貌演化是地表形态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它是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地貌演化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1.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当地壳发生隆升或下沉时,地表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壳运动使得地表出现山地、高原和盆地等地形,而地震则会导致地表发生破裂、抬升或塌陷的现象。
2.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自然力量的作用。
风蚀通过风吹动植被和沙尘的力量,使得地表形成沙丘、露头和正面风蚀等地貌特征。
水蚀是指降水通过径流、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溪流、河流、瀑布、洪水平原等地形地貌。
冰蚀则是指冰川作用通过磨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冰川、冰碛、冰川湖等地貌特征。
三、地表形态与地貌演化的影响因素地形和地貌不仅受内力和外力的作用,还受到气候、水文过程、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1. 气候与地表形态气候是地表形态和地貌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例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蚀和风蚀的发生,而冰雪覆盖的地区则容易形成冰蚀地貌。
气候的季节性、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 水文过程与地貌演化水文过程包括降水、径流、地下水和海洋过程等,它们对地表形态和地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地理(第一章1全球地表形态)

教学提纲:
一 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二 大陆和洋底地形 三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一)大陆和海洋
地球表面总面积?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海洋的总面积? 陆地的总面积?
1.海陆面积
地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地球表面水陆面积之比大体是7∶3。 海水约占71%,陆地约占29%。 海洋的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地 球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的总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包 括100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
北冰洋占:3.6%
四大洋
平均温度最高: 太平洋 岛屿最多:
图 水量最多:
太平洋
太平洋
渔业最发达: 太平洋(西北渔场和东南渔场) 深度最大:
太平洋
大洋的平均盐度为: 35 ‰ 盐度最高的海区: 红海,盐度40‰ 盐度最低的海区: 波罗的海10‰
世界海洋的分布 太平洋范围:
北界:俄罗斯迭日涅夫角—白令海峡北端—美国阿拉斯加洲的威 尔士太子角。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 卑斯运动)的产物,陆地上最高峻、最宏伟的年 轻山脉几乎都集中于此。 它们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地球上 约95%的地震和大多数活火山也分布在这里。 古生代加里东和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由于年代 已久,历经风化剥蚀,与上述两大高山带相比, 山势大为逊色。
世界地 理
张启慧
世界地理总论
大洲
大洋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及其演化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海陆分布的特征, 陆地与海底地貌的类型,并着重分 析地表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是 学习各大洲地质构造基础的基础。
教学重点:
1、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3、地表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如何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

如何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是地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地球的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测量和分析对于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形地貌测量的方法和地貌演化分析的步骤。
地形地貌测量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有测量仪器和遥感技术。
测量仪器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形测绘仪、测量雷达等。
这些仪器能够准确测量地表的高程、坡度等参数,从而获得地形地貌的数据。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或卫星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数据,对地貌特征进行分析。
地貌演化分析是对地貌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
地球表面的地貌是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地貌演化分析的目标是通过对地貌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
地貌演化分析一般分为观察、测量、分析和模拟四个步骤。
首先,观察是地貌演化分析的第一步。
通过对地表地貌特征的直接观察,可以了解地貌的形态和特点。
观察包括实地考察和遥感图像分析两种方式。
实地考察是对特定地区的实地勘查,通过观察地貌现象和采集地貌数据来揭示地貌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遥感图像分析是利用卫星或航空影像进行地貌观测,通过分析地表图像来了解地貌现象和变化。
接下来是测量。
测量是地貌演化分析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实地测量或遥感技术来获取地表地貌数据。
实地测量可以使用地形测绘仪等仪器进行高程和坡度等参数的测量。
遥感技术则可以利用卫星或航空传感器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数据,包括高程、地貌类别等信息。
然后是分析。
分析是对测量得到的地貌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揭示地貌演化的规律。
分析地貌演化过程可以结合地表地貌特征和其他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如地质学、气候学等。
通过将地貌数据与地质、气候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推断地貌演化的原因和过程。
最后是模拟。
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地貌演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地貌演化的数学模型,并输入地貌数据和其他参数,可以模拟地貌演化过程,并预测未来的变化。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原创版)目录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正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
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发现地球的变化地球的地貌和气候变迁

发现地球的变化地球的地貌和气候变迁发现地球的变化——地球的地貌和气候变迁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地球的地貌和气候变迁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地貌和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化石、地质构造、气候数据等手段来揭示这些变迁。
一、地球的地貌变迁地球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结果是形成了大规模的地质构造,如山脉和高原。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有关。
而地震活动则常常导致地表的抬升和变形,如中国的唐山大地震导致了部分地区地表沉降。
2. 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地表形态演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使得地球表面的水文循环、风蚀和冰蚀等作用发生了改变。
例如,冰川的形成和消融会导致地表的剥蚀和堆积,形成冰川地貌特征。
而长期的风蚀则会形成沙漠和沙丘等景观。
二、地球的气候变迁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大气系统的长期平均气象状况。
气候变迁可以分为自然气候变迁和人为气候变迁两种。
1. 自然气候变迁自然气候变迁多由地球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自然因素引起。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气候变迁事件是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冰期是地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冷的时期,而间冰期则是气候变暖的时期。
这种变迁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地球自转轴倾角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
2. 人为气候变迁人为气候变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
工业化和能源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引起地球气候的升温。
这种人为气候变迁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地貌和气候的变迁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受到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部分挑战
1、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2、板块内部是否存在运动? 3、板块边界的距离问题?
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的解释:
(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
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 ( 5 )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 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 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
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见下图)
北 美 板 块
欧 亚 板 块
加勒比 科科斯 板块 板块
阿拉伯 板块
菲律宾海 板块
非 洲 板 块
纳兹卡 板块
南美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2.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的解释:
(1)早期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 (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 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 驱动。 (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深度大、高差大
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
800 m 。最深处(马里亚纳海
沟)深11 034 m,最高处(夏 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 拔4 170 m,高差为15 204 m。
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 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
(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南极上空看地球
北极上空看地球
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 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运河
白 令 海 峡 巴拿马地峡
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二、大陆和洋底地形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 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 欧洲: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
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
边缘地区;
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
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过程,大陆相继发展演变,同时产生各地质时期的褶皱带。
前寒武纪
.寒武纪
上二叠纪
中生代早期
泥盆纪
上石炭纪
上白垩纪
新生代
世界海陆演化模式(所绘缝合线表示陆地板块的合成)
(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对于地球表层的运动有两点基本的假定: ①板块的内部是刚性的,是没有相对运动的。 ②运动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而板块的边界是狭窄的。 未来构造活动的研究应突出两个内容: (1)关注大陆。大陆是记录地球全部历史的档案馆; 主要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大陆,且破坏性大。 (2)关注大陆当前的活动。
1968~1970
格罗玛挑战者探勘船的深海钻探 板块构造说由地质上的假想变为多数学 者所接受的全球构造学说
1970
大陆漂移(魏格纳)
海底扩张(赫斯和迪茨)
板块构造
赫斯在思考山顶为什么那么平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1、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 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 2、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 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 3、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
风化
内 力
地 表 形 态
崎 岖 不 平
外 力
流水 冰川
波浪等
(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板块的划分
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
下的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 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 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增生边界)、汇聚型板块 边界(消亡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洲
亚洲4 400
非洲3 000
北美洲2 400
南美洲 1 800
南极洲 1 400
欧洲 1 000
大洋洲 900
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单位:万平方千米)
各大洲分布示意图
海 洋 ——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 峡。根据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陆分开的情况,全球大洋分为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北 冰 洋 太 大 太 平 洋 西 洋 印 度 洋 平 洋
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
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
洋盆,海沟等。
示意图见下页
海 岸 大 陆 架 大 陆 坡 大 洋 底
洋脊贯通四大洋
大 洋 中
脊
第二讲
地表形态的演化
趋 于 平 缓
夷平高山、充填洼地
放射性元 素蜕变能 地幔物质 的热对流 地球自转 产生动能 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
全球地表形态及演化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王 勇
如果我们对过去的一无所知,那么现在就 会显的迷茫而未来会变得可怕。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地理大发现
达.伽马(1497)
克里斯托夫.哥伦布(1492)
麦哲伦(1521)
下;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 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 5、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 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 基本格局。
据勒皮雄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 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离散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经过
年份 主要事项 有关科学家 Wegener Du Toit, Holmes Ewing, Heezen Blackett, Runcorn
1912~1915 大陆漂移说的创立 1915~1950 大陆漂移说的争辩,多数科学家并不赞同 海底地质研讨和探勘,中洋脊的发现;古地 1950~1960 磁和磁极移动路线研究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陆地平均海拔为840 m。最高点为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43 m,最低点在死海,海拔为-392 m, 高差约为9240 m。
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 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 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另一条 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
(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岩石圈表面是由若干变动着的洋盆和漂移着的大陆组成 的。 1.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 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2.大陆的分合(见下图:世界海陆演化模式图)大陆自
距今7亿年的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合、分、再合、再分的
弗朗西斯.德雷克(1577)
第一讲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 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 和大洋洲。 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 km² )作为最小 的大陆,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 km² )作为世界面积最大 的岛屿。
1960~1962 海底扩张学说
1963 海底地磁异常的发现
Dietz, Hess
Vine, Mathews Wilson, Sykes
1965~1966 转形断层和地震的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经过
年份
1967~1968
主要事项
由大陆漂移及海底扩张两学说演化成板 块构造学说
有关科学家
Mckenzie, Parker Morgan, Le Pichon Isacks, Oliver Sykes, Maxwel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