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

意 图:引导学生通过做题,自主发现问题、揭示规律、 准确把握抽象原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IF语句的应用
IF语句的应用
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褶皱成因 褶皱类型 地貌名称 褶皱形态
背斜 向斜 背斜 向斜
山岭
山谷
山岭
山谷
IF语句的应用
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知识点②: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
设计:教师置疑—— 在学生总结出,一般情况下,背
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地形倒置的图片。
教师提供竹片——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利用竹片演示, 总结向斜槽部和背斜顶部的受力情况。 意图: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深入探究,使原先 肤浅的认知得以完善,是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IF语句的应用
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知识点①:褶皱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其分别会形成的地貌。
设计:教师自制教具展示—— 将几本比较厚的书摞在
一起,将每本朝着学生那面的书边上,用不同的粉笔涂 上颜色,代表不同的岩层,教师在两边用力挤压,学生 观察总结。
意图:高一学生对地形只有初步的了解,仅从感性上认
识到地形在变化,缺乏有关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 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 简单化。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在野外考察中. 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____,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 法是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D. 汾河谷地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处(填数码)打 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识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形。

2.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及其在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准确判断背斜与向斜;3.了解各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难点: 1. 背斜、向斜发生地形倒置的成因;2. 学会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与向斜。

三、教具准备:地质构造模型、PPT、导学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常常出现道路拥堵的情况,你会如何解决呢?修建地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很多大城市也修建了地铁,能够较大的削减路面上的交通拥挤状况。

好,现在要开始修建地铁了,假设你自己是地铁工程师,首先要做什么?要选择地铁的路线,我们要挖隧道,需要知道些什么呢?要具备哪些知识?那么要知道挖哪里,我们就要先进行地质勘测。

答1:修铁等……2:选址、选路、挖隧道等3:挖哪里和挖哪里比较省钱省力?提出情景假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地质工作中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如何选址。

过渡请同学们观察两个模型,这两个模型展示的是挖开后,地层的剖面形态。

大家认为如果地底下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在什么地方挖隧道呢?答:略1. 学习褶皱,给出褶曲、褶皱的概念。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有的同学选择了在这种岩层上挖隧道(褶皱模型),有两种选择,要么在这种岩层上弯的,要么在这种岩层下凹的地方。

那这种形态的岩层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拿出一本书,将它当做一个地壳板块,大家试试看我们怎样是它出现模型上的这种情况。

请一个同学为我们示范一下。

如果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是不是也向书本一样发生了弯曲变形,这样的岩层类型像不像我们衣服上的褶皱呢?因此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构造叫做褶皱。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高一地理朱燕林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并学习了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所以对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综合作用还是知之甚少。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地质构造(褶皱)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了解地质构造(褶皱)的实践意义2、过程与方法(1)学会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质构造(褶皱)的实践意义难点:从内外力的综合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歌曲《珠穆朗玛》,解释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如果我们置身于这些山脉中会发现这里的地层发生倾斜、弯曲,甚至的断裂的情景,这些就是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我们把这些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位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是继第1课时之后进一步讲解地球表面形态。

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广泛的联系,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活动,掌握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对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说学情1、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基础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构造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表格归纳法、读图分析法、实物及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

正是本着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质构造和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和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的影响。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 通过欣赏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竹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图片展示,学生看图思考,教师引导和评析,引入课题.[新授]【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有地垒和地堑两种组合形态。

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完成课本P39思考题。

【总结归纳】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1.褶皱背斜:向上隆起的褶皱向斜:向下凹陷的褶皱地表形态:一般情况背斜成岭,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而成山岭(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

2断层地垒:两条断层间相对上升的部分地堑:两条断层间相对下降的部分(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及书本、橡皮泥。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视频导入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山形态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风景秀丽……过渡: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不断变化,我们前面学习的板块运动塑造着宏观地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则是由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推进及课堂设计:大家把书打到38页,看一下什么是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提问:地质构造的定义教师讲解:地质构造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

我们首先来学习褶皱。

板书:一、褶皱教师讲解并用书本演示: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岩层是一层一层沉积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在地壳运动活跃的时候,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其中一个弯曲叫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第一篇:《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练习检查与反馈。

新课导入:世界十大地貌奇观欣赏切入主题地质构造。

一、褶皱动手观察与思考:1.取出一本书,假设每页书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书本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2.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3.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4.试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5.在纸上画出一个褶曲(背斜和向斜)图,作一条剖面线,分析A.B.C.D.E五点的新老关系。

小结和练习。

二、断层1.什么是断层?2.我国有哪些典型地垒和地堑分布? 小结和练习三、实践意义分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下列选址,为什么?1、采石场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2、石油勘探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3、地下水开采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4、隧道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5、水库大坝建设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小结和练习课堂小结、练习和作业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褶皱1、背斜2、向斜二、断层1、地垒2、地堑三、实践意义该教案已用于校内公开课教学,科组评价认为:课时内容条理性比较清晰;教案、课件的知识体系性很完整;注重讲练结合,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讨论的时间较多;在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迁安市第三中学张艳飞【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1、地表形态的变化,重心应放在“变化”而非地表形态本身。

要认识变化必须考虑其力量来源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变化,从内力作用的层面可以从两个角度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主要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3、结合实例分析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面对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应列举典型的地形地貌加以分析,从中学会地形成因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1、引起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材从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加以阐释,清楚地点明地表形态及其变化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本节课主要涉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教材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角度阐述。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前世界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和运动方式。

因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内容已有接触,因此教材对这一内容只作简要地介绍,重点放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说明。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介绍了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着重说明了这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断层,教材简要介绍成因后,展示示意图和景观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形表现,随后又介绍两条断层之间不同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
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练习检查与反馈。

新课导入:世界十大地貌奇观欣赏切入主题地质构造。

一、褶皱
动手观察与思考:
1.取出一本书,假设每页书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书本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2. 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 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4.试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
5.在纸上画出一个褶曲(背斜和向斜)图,作一条剖面线,分析A.B.C.D.E五点的新老关系。

小结和练习。

二、断层
1.什么是断层?
2.我国有哪些典型地垒和地堑分布?
小结和练习
三、实践意义
分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下列选址,为什么?
1、采石场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2、石油勘探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3、地下水开采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4、隧道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5、水库大坝建设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小结和练习
课堂小结、练习和作业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褶皱
1、背斜
2、向斜
二、断层
1、地垒
2、地堑
三、实践意义
该教案已用于校内公开课教学,科组评价认为:课时内容条理性比较清晰;教案、课件的知识体系性很完整;注重讲练结合,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讨论的时间较多;在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教案设计还有如下方面需要改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应尽可能再给多一些时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已的选择理由,同时详讲相应知识点。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