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ISO14001:2015 to ISO 14001:2004

b)4.2所提及的合规义务;

`$B27020 698C 榌30145 75C1痁37374 91FE 釾25680 6450 摐b

c)其组织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d)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e)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 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4.1和4.2获得的知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

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

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

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38544 9690 隐20853 5175 兵27551 6B9F 殟30676 77D 4 矔22555 581B 堛n39522 9A62 驢

环境方针应:

——保持文件化信息;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可为相关方获取。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可为公众所获取。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

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C21300 5334 匴31569 7B 51 筑p20491 500B 個200 45 4E4D 乍36927 903F 逿&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

a)4.1所提及的问题;

b)4.2所提及的要求;

c)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并且,应确定与环境因素(见6.

1.2)、合规义务(见6.1.3)、4. 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相关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

ss21384 5388 厈\31207 79E7 秧26742 6876 桶40053 9C75 鱵

——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

——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特别是那

些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

组织应保持:

——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文件化信息;

——6.1.1至6.1.4中所需过程的文件化信息,其程度应足以确信这些过程按策划实施。

6.1.2 环境因素

组织应在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此时应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必须考虑:

a)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b)异常状况和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组织应运用所建立的准则,确定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

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

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适当时,组织应在其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保持以下内容的文件化

信息:

——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用于确定其重要环境因素

的准则;

——重要环境因素。

[37651 9313 錓31123 7993 禓26573 67CD 柍26127 660F 昏<22193 56B1 嚱

注: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与有害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环境影响(机会)相关的风险和机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6.1.3 合规义务

组织应:

a)确定并获取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义务;

b)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义务应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

用于组织;

c)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这些合规义务。

组织应保持其合规义务的文件化信息。

注: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24872 6128 愨-34164 8 574 蕴

Nq1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

6.1.4 措施的实施

组织应策划:

a)采取措施管理其:

1)重要环境因素;

2)合规义务;

3)6.1.1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

b)如何:

1)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见6.

2,7,8和9.1)中或其他业务过程

无此要求

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7.2能力

组织应:

a)确定在其控制下工作,对组织环境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的能力有影响的人员所需的能力;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

c)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

d)适当时,采取措施以获得所必需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注:适当措施可能包括,例如:向现有员工提供培训和指导,或重新委派其职务;或聘用、雇佣胜任的人员。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被确定为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35503 8AAF 誯28444 6F1 C 漜{37736 9368 鍨\i}d

组织应确定与其的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

7.3 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

a )环境方针;

b )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

c )他们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对提高环境绩效的贡献;

d )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未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重要性;

b)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

因素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

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 c)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符合性方面的作用

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7.4信息交流 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

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

收、形成文件和回应。

7.4.1 总则

25318 62E6 拦 28528 6F70 潰40777 9F49 齉23001 59D9 姙30230 7616 瘖c26296 66B8 暸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所需的过程,包括: a )信息交流的内容; b )何时进行信息交流;

的能力。

7.5.2 创建和更新

25849 64F9 擹^34610 8732 蜲g 30761 7829 砩:32378 7 E7A 繺

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a)识别和描述(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文献编号);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图表)与载体(例如:纸质、电子);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4.4.5 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按照4.5.4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规定:a)在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能得到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易于识别;

f)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

以控制;

g)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须将其保留,要做出适当的标识。

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其:

a)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均可获得并适用;

b)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完整性受损)。

&35057 88F1 裱24425 5F69彩23448 5B98 官34248 85 C8 藈33802 840A 萊1

为了控制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对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符合,以及所实现的结果。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具有可追溯性。

注:控制可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控制可按层级(例如:消除、替代、管理)实施,并可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

组织应对计划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任何有害影响。

组织应确保对外包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内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

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a)适当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并提出环境要求;

b)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c)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其相关环境要求;

d)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

c)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并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16篇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16篇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16篇)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一):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它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也有人说:“成功的依靠,唯有自我!”它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地位;而我认为,若想成功,适宜的环境与个人的努力缺一不可。 就像那颗永居深山的大树,被修剪之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在沉寂了数年之后,最终被人赞叹,受人赏识,是环境改变了它的命运。 的确,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孟母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三次搬迁,最终选择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学堂。正是在这种浓重的学习环境熏陶下,孟子得以博览群书,最终成为影响后世的哲学家。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热带雨林的植物带到北极去会被活活冻死;而温室虽然温暖,若将企鹅放在温室中饲养,企鹅也必会因环境的不适而死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我的生存环境。比尔·盖茨发现哈弗并非他成就事业所真正需要的环境,便毅然决定离开哈佛,走向社会自主创业,终究成为世人崇拜的世界首富。对于我们自我,也正是需要为自我找一个适合自我的环境。 虽然是环境改变了大树的命运,但究其根源,若不是大树有着茂美的枝叶,多姿的形态,又怎会被人相中不是在移栽之后,大树重新扎根生叶,努力适应环境,怎会有优美丰姿的坚持和人们的赏识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没错!大树正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它自身的优越条件是它“发光”的根源。可是,对于不是“金子”的人们来说,命运就只能暗淡吗 爱心形象大使濮存昕以往说过:“人说‘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们先做千里马,管他伯乐在哪儿!”无人赏识时,不要懈怠,要坚信,经过自我的努力,我们最终会将自我历练成那颗闪光的金子和那千里马。想想当今正红的歌星影星们,哪一个不是从卑微的小草一步一步不懈奋斗,最终成为娱乐圈灿烂星空的泰斗。很多情景,仅凭自我的力量,你是无法改变环境的,那就试着去改变自我,适应环境,经过自我的艰苦奋斗最终走向成功! 为自我选择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经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为梦想而拼搏,终会将你引向成功!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二):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在强调环境对人影响之大。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错,但相比之下,我觉得环境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全部因素。 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并不由自我控制。有的人生在农村,有的人诞于皇宫,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悬殊之至,但他们却能同样的平庸,也能同样的成就非凡,这是最典型的例子。每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努力,是否有坚韧的意志力。 有的人觉得,我是贫苦家庭的孩子,生下来就注定要面朝黄土一辈子,但同样出身底层、生活贫困的林肯,几乎没有理解过正规教育,

浅谈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

浅谈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环境成为一个问题的前提──“发展”的观念是从何而来的,然后看看历史上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现实关系,最后再结合当代的环境问题的特点谈谈人的发展在当代环境问题背景下的可能性。关键词环境人的发展和谐关系1发展的观念 对于现代思想来说,发展的观念是一种基本性的观念,但是对历史的考察我们却可以看出,这个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其实是一种非常晚近的观念,而在这个观念流行之前,各种类型的社会并不这样来看待世界。 古代世界没有什么进步或发展的观念,历史通常被视为根本没有什么特定的方向,如果它有的话,那也是一个从黄金时代衰败下来的过程。中国道家的思想家老子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看作最理想的社会,孔子对周礼的崇拜也带有同样复古的因素。对于色诺芬、赫西奥德等古希腊思想家来说,人类社会是逐步从黄金时代退化到白银时代,再退化到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黑铁时代的。而早期的和中世纪的基督徒们,都把世界的历史视为是一种衰败:即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失去了天真以后,在地球上再也不能恢复人类的乐园了。他们还相信会有最后评判的那一天到来,这一天将不但是对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最后审判,而且也是所有现世历史的结束。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也相信,尽管他们重新发现了古代世界的许多文化,但是在道德和文化上,却是远次于令人崇敬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在这样一种认识框架内,要把人类的历史解说为一种持续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7世纪,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技术上的持续进步,这才使得一些思想家开始相信历史可能会是一种编年史式的进步,而不是衰败。渐渐地,在欧洲知识分子中就有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历史是一系列朝向一个方向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就是说,持续的进步和发展。这样,整个18世纪就被一种对于未来和每个领域内必然进步的乐观主义所席卷。1793年,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中表达出了对人类潜力和人类进步无限前景的信心。 然而,同时代的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中争辩说,历史中有着一种永久的循环,在这种循环中,人口数量会—直增长到所能得到的食物无法负担时为止,到了这时,饥荒、瘟疫和战争就会降低人口数量,直到与所生产的食物的数量再次达到平衡。马尔萨斯看不到有什么出路可以逃脱这种可怕的循环。他的观点第一次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发展问题,但他所得出的结论无疑是反对发展的可能性的非常悲观的观念。 在19世纪,城市进一步增加,新的发明不断出现,工业继续向前发展,马尔萨斯式的历史观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而进步和发展的观念作为一种自然的、不言自明的观念被普遍接受,并由于巨大的物质进步而进一步使人们觉得是有道理的。这种观念一方面从西方传到东方、从欧洲传到全世界,而且其影响一直延伸到21世纪的现代社会,而在这个传播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的始终是人类文明特别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物质文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几乎可以成为发展的代名词,并成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既定目标。然而文明特别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环境作为前提条件的,而且也是以环境的改变(且不说破坏)为代价的,这一点从环境史上文明发展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 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2.1环境影响的全面性 当代环境问题涉及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类:(1)人口问题。这里要重点提及的是,人口问题并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每生养一个孩子,其所使用的资源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所使用的资源。

在组织行为学中

第1题(1.0) 分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社会惰化效应 第2题 (1.0) 分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霍桑试验 第3题 (1.0) 分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调查法 第4题 (1.0) 分行为测量的有效性,既反映某种行为特征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被称为测量的()。 C、效度 第5题 (1.0) 分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第6题 (1.0) 分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 )。A、分工、竞争和反应性 第7题 (1.0) 分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于()C、意志型 第8题 (1.0) 分提出认知的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菲斯廷格 第9题 (1.0) 分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本我 第10题 (1.0) 分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D、人才 第11题 (1.0) 分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第12题 (1.0) 分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C、ERG理论 第13题 (1.0) 分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 第14题 (1.0) 分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C、无序群体 第15题 (1.0) 分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方法称为()。D、案例研究法 第16题 (2.0) 分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第17题 (2.0) 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个体 B、群体 C、组织 E、环境 第18题 (2.0) 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A、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第 19题 (2.0) 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第20题 (2.0) 分人的行为特征有:( ) A、自发的 B、有原因的 C、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第21题 (2.0) 分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E、抑郁质 第22题 (2.0) 分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 ) A、人机关系 B、人际关系 C、思想教育 第23题 (2.0) 分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 ) A、理智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 第24题(4.0) 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常受到各自的职务、心理特征的制约,并伴随一定的心理体验和反应。这种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沈阳工业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验项目:文档编辑与Internet应用 专业班级:法学1201班 姓名:孙琳煊学号:120601128 实验室号:实验组号: 实验时间:批阅时间: 指导教师:倪天宇成绩: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一丶人类破坏环境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环境破坏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 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 3,人对自然的自由阶段

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

改善我区人才工作环境,激发人才工作效能(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牢固树立汤旺河发展靠人才的观念。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先于、优于、重于其他资源开发的地位。同时加强宣传,使我区全社会各阶层都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汤旺河发展靠人才”的思想,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使用”,克服人才使用中的“近视病”与“武大郎开店式”的妒才心态;克服人才任用论资排辈,要敢于不拘一格选人才,推动人才的良性流动。 2、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树立辨证看待人才的观念。教育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从国内外众多发达城市发展规律可以看出,经济越发展对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要求就越高。当然,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导致人的能力千差万别,个别人才学历高但工作差的现象也客观存在。但首先,我们要合理配置人才,要认识到人才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才而非通才,这就有一个量才适用的问题,正所谓用人所长即为人才,用人所短即为庸才。对于确实不适应目前岗位的人才,可以根据个人特点、特长和专业等进行交流,把人才调整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应容才之短。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人才没有短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才的短处和局限性,领导者要能够谅解,区别大节和小节。能不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人才的个性甚至缺点,是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体现。个性不

一定是缺点,个性往往包含专长。领导者要有兼容并包的胸襟,要给人才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鉴别和评价体系。 春秋时代晏子说过一句话: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可见对人才第一位的就是要知。有些人在这个单位是棵“草”,到另一个单位就变成了宝,在这个部门是条“虫”,到另一个部门就成了条“龙”。如何识才用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第一要务。 品德、知识、创造能力、业绩四者有机统一是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一般来说,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人的知识、视野、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人的才能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应该说大学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有较好的人才潜质,但是由于现行高教体制缺少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导致学生一出校门只是一个半成品,还需要实践向成品转变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是成才的重要环节。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干部哪些是“虫”,哪些是“龙”,在“使用”中确定人才,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三)创新人才引进、培训和激励机制。 1、依托项目和事业吸附人才,激活人才引进机制。实践证明,项目是人才施展才干最为重要的支撑。汤旺河城市规模过小,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行业发展不充分,依靠地方经济实力支撑优秀人才创业与施展才干的平台脆弱而狭小。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环境的产物 ——对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自身的产物”的讨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出自法国人罗伯特·欧文。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就算是人类诞生之后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但另一方面,虽然说环境是客观的,但并不说明人面对环境就束手无策了,被动适应环境。恰恰相反,人类具有生存生活意识,人类以客观环境和规律为基础,还可以去主动地改变条件,创造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人能改造环境,但不等于说人就是自身的产物,只能说人是以主动性去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联系、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这正是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从呱呱坠地到如今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环境之中,如果说朋友的交流范围圈是一个小环境,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环境。一个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甚至是终身的思想。就拿我们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来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向父母学习的过程。孩子的很多观念都是父母给予的,比如学习,就业,结婚生子等。有些家长很有钱,把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好,就连老婆都找好,孩子就只需每天去公司报个道,然后就可以回家享乐去了。这些人的思想便会停留在如何花钱上,而不是如何奋斗拼搏,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些孩子没出生多久,父母便离异,这种孩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爱,自然而然心理也不会健全,因此社会上犯案的大部分还是这些人。又如我自己,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以后爸妈就靠你了”的思想,于是,我每天每夜的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小学为了考上初中重点班而努力,初中又为高中考上重点班而奋斗,到了高三,便想着如何才能考上重点大学。如今,就该思考毕业以后的出路了。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给我灌输的思想,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上就业压力之大,我们这些老百姓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从小做打算。 如今,大家都在评价大学生的无能和无知,但是社会又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呢?不是杀人放火就是贪官污吏,不是小孩早恋就是父母婚外恋。企业也是如此,老板一天到晚抱怨员工不负责任、斤斤计较、鼠目寸光,可是你又给了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呢?所以说,我们需要净化我们周边的环境,让人们生活在文明、健康、正义的环境中,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人。所以,在这里,我总结出,人是环境的产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人虽然是环境的产物,尽管环境影响着人,但是我们也可以试着去创造适合我们生存的条件,来适应环境。虽然我们生出来所存在的家庭不能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乐观的对待任何事,选择快乐健康的活下去。虽然如今的社会远不如我们的理想社会,但是我们依旧要淡然的生存下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管我们所处怎样的环境,我们都不能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应该以正确的思想主动的认识环境、甚至是改造环境。 下面正是哲学上来评价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并非是自身的产物。 何为天人合一?为理清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从何谓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开始。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传统。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与奠基于笛卡儿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世界观态度密切相连的。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态度”的核心在于把世界分成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或者从主体出发建构世界图景或者从客体出发建构世界图景。而它落实在伦理观上,就表现为把人与环境分割开来,并以主体为标准去判断和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性,即认为只有人才是目的,而其他一切事物如岩石、草地、山川和动植物等都只是手段,或者说,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而人之外的其他一切非理性存在物都只有工具价值,即道德的主体只限于人、人只对人负有道德义务。所以,这种近代以来的人类中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注,到中晚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考察和哲学反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探索了其解决途径,并展望了人与自然真正统一的未来美好社会,形成了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论。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就后一方面而言,“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却又是对人的活劳动的巨大浪费,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机器对人的奴役等,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背离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异化,它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解决关键,在于人与人(社会)的异化的解决,即人与社会冲突的解决。这就是马克思曾经设想过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

管人不如管环境读后感

《管人不如管环境》读后感学习了《管人不如管环境》,我发现,我们的环境有好有坏,好的环境我们需要一起来保持和发扬,坏的环境我们要调整和改善。 企业的硬环境我这里就不说了,从软环境看(企业软环境是指:企业的高层、中层、基层的言、行、表和企业的文化合力形成的氛围),我看到我们的企业环境有这些好坏: 一、好的环境——推动环境 1、公司发展目标明确,全体员工都各施其职,为公司目标努力的工作; 2、多数员工非常认可公司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和公司的价值观一致; 3、多数员工都能自觉的严格遵守公司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4、多数员工心态调整得非常好,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5、公司上下关系和谐,多数员工都在推动公司“感恩、关爱、包容”的企业文化; 6、我们团队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不低头; 二、坏的环境——破坏环境 1、部分员工还没有从心理上、工作上、生活上、事业上为自己定好位,一天上班无精 打采,心不在焉,不作为,不主动; 2、部分员工不够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有的是小错家常便饭(迟到、随地吐痰、穿戴 不整齐等等);有的甚至大错不断(不服从管理、推卸责任、拖延工作); 3、小部分员工对待同仁漠视、冷淡甚至粗暴,根本谈不上关爱、包容; 4、质量方面出现: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同样的投诉反复出现,体现了有些同仁对质 量意识的不重视; 5、老师说:人人向内看,团队产生力量;人人向外看,团队产生消耗。有些同仁在问 题面前养成了找外部原因的习惯,出了问题就说这个部门没怎么怎么样,那个人没怎么怎么样,而不好好找找自己或自己部门内部的原因,使企业产生内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何把我们好的环境发扬光大,如何把我们坏的环境努力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和企业一起成长。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环境的产物亦或是人是自身的产物这个问题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各个流派因此论战颇多。本文仅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论证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大致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自然环境是可观的,是先于人类存在的,就是人类诞生后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然界中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的,至于精神,不过是物质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物质不依赖于精神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精神意识确依赖于物质。地球有几十亿年的历史是在没有人类,甚至没有任何生物的情况下度过的,现代科学也证明,精神是大脑的机能,是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如果没有反映者大脑和被反映者客观现象,就不会有精神现象。离开物质的精神是没有的,所以从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物质即环境,是占主导地位的,并且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然而这种早期的唯物主义论断存在缺陷,其结论基本上是基于古典力学的成果概括出来,把自然科学中物质于哲学中的物质混淆起来,乃致被唯心主义即——人是自身产物的论断,抓住了把柄。例如,十九世纪末发现了电子,因而改变了关于物质结构的机械观念时,唯心论者就做出了“物质消灭了”的结论。当时流行的是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具有固定不变的质量和不可分割的属性等观念,然而电子不具有原子的非物质属性似乎说明电子是非物质化的,从侧面论证了唯心主义。又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了电子和其他微粒具有波的性质,按他们的说法,波不是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观的东西,这就证明了他们存在于我们的“智慧”中。但是这很明显可以看出是毫无根据的,首先混淆了自然科学于哲学上的物质就是一种错误,然后就算电子,波等微粒是意识,那么他们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些东西是存在意志之外的。难道宏观的东西存在于意识之外,微观的东西就不是吗?所以这些论断不能成立,也不能证明意识的优先性——人是自身的产物。再者,就算这些论断成立了,那也不恰恰说明了正是这环境——科学的发展,改变,促使了人类的发展——发展出新的想法思路,这正不就是本文所想看到的么?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综上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物质的优先性即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论断已经被证明了的话,那么社会环境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是,自然环境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社会中起作用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人们的一切过程都是在某种动机,目的或理想的推动下进行的。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就会得出结论,社会环境中一切过程都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这不是证明了人是自身的产物么?不,这种唯心的看法是错误的。 首先,社会环境中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肉体和意识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从古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通过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实践虽有意识指导,但它本身却并不是停留在精神领域的活动,是引起自然界物质变化的物质活动。 其次,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不是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其表现在1,每个人在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所碰到的总是在以前形成的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以主观愿望来改变。就比如我们出身在中国,这是不能变的。比如我们出身在一个家庭,如果你否认了民族关系,家庭关系,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等着你:如果你的母亲(你已经否认了自己的家庭关系)和一个陌生人掉进了水里,你会救谁?如果你不承认家庭不承认民族和这之间的关系,你又何来意识?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2,虽然每个人生产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生产活动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反驳了唯心经验主义。所有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个论据是根据经验得来的,是由人们意识所产生的,但是当人们发现黑天鹅的时候,才知道这是错的。3,生产关系的变化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主观愿望。因此,尽管进行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而作为这种活动的总结果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不依赖于人

环境对人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作用 人从出生到天年归西,他需要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常称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从广义上可分为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环境氛围。大的社会环境是指国家的政治状况、社会形态乃至国际形势等等。社会这个大舞台能造就英雄,也可以毁灭人才。社会稳定,就会有治国安邦者应运而生;局势动荡,有可能乱世出豪杰,也可能小人得道,无德之辈鸡犬升天。如果说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不能说明许多具体问题或者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得到印证的话,那么小的环境氛围则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小的环境氛围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居住区等,主要表现为人对人的影响。例如一个人的秉性,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家庭之中,亲人共居,朝夕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人不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大自然创造了人,但发展和形成人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很大,人是无法抗拒的。在一般情况下,人是不能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但环境可以改变人。因此,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人这种想尽办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做法,可谓“适者生存”。大

家所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到“学宫之旁”可见她多么重视环境的选择。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例子,无不说明人要适应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从易学的平衡观点角度来看环境,是由“能量”和“信息”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信息”是指事物的特征,或者事物的模式,每一事物都包含有潜在信息和显现信息两部分。潜在信息和显现信息构成了事物的信息总和。“能量”的概念人们就不太熟悉了。科学家们暂时把能量当作一种能够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东西。由于能量的存在形式很多,一时很难说清“能量”是什么。但易学是这样阐明的:有运动就有能量,有能量就能创造物质,故道和易的互补运动就是一种具有互补能量的运动;互补能量演化就能生成五彩缤纷的万物世界;这说明道和易是创生宇宙及其万物的原始本质要素。故此圣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告诉人们事物从“无”到“有”的生成演化过程,形而上是指事物生成之前所处的“无”状态;形而下是指事物生成之后所处的“有”状态。“道”和“易”是事物在生成之前,处于不可见的“形而上”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 或者说的“能量”。“形上”世界是看不见的无形世界,须用“心”来感悟;“形下”世界是可见的有形世界,故这种互补平衡秩序称“心形互畜”。这并非几句话能够讲明白的,只能给大家有点感性认识和初步了解。 环境对人的作用,有时人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但更多的作用人是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室内设计的发展(1)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室内设计的发展 (1)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向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环境的感知效应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作为室内空间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生存活动而对环境进行改造,创造

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以支持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室内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应有舒适的功能设施、良好的空间视觉形象、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的不利影响。要想室内达到好环境,就必须使人的感觉效应达到最佳的状态。 室内环境具有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它是由特定的环境空间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而环境的感知效应是人与空间环境的媒介。它所产生的形式特性与其主题的象征性、文化内涵有着必然地联系。我们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只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室内的空间形态、界面、结构、陈设等感觉体上,使得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感知效应,成为了一种载有人的情感意识的感觉空间。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空间中,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使人不自觉地将该空间与历史进程、社会环境、文化心态等模式联系在一起,当形式和内容与人们活动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时,该室内空间便能支持人们活动时的情感,使心理的结构稳定。此时的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会产生归宿感、安全感、舒适感。 要处理好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室内设计师的精神创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

【世界地球日】呼吁保护环境的句子唯美经典

呼吁保护环境的句子唯美经典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呼吁保护环境!呼吁保护环境的句子有哪些?下面是由整理的关于呼吁保护环境的句子,希望大家喜欢。 1. 拣回垃圾分类老传统,倡导绿色文明新时尚。 2. 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3. 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4. 我是环保一员 5. 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减少水土流失。 6. 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8. 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9. 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10.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11. 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12. 全员参与改善,持续环保社区。 13. 生产绿色产品,节约地球资源。 14. 贯彻环保教育,宣导环保资讯。 15.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1.工资你高我也高,环保意识要提高。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拯救地球,一起动手。 4.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5.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6.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7.保护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8.保护环境,保存希望。 9.保护戈壁植被,防止沙尘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10.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1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12.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13.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14.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15.促绿色消费,做绿色选民。 16.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 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是他们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围环境的产物(欧文) 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欧文) 就所有的生物而言,即使最强烈的内在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出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造成的(乔治·爱略特) 人的素质都相同,只是环境产生差异而已(利希滕伯格) 庄严的大海产生蛟龙和鲸鲵,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美味的鱼虾(莎士比亚) 住在什么地方,习惯就随什么地方(阿富汗) 在南瓜里度日,就成圆形;在竹子里生活,就成长形(越南) 生命力盘圆水则圆,盂方水则方 橘生江南,逾江北为枳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怎样的模,印出怎样的糕 风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无激流 人挪活,树挪死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 环境我一手创造了环境(拿破仑) 人类不是环境的创造物,环境是人类的产品(迪斯累利) 一个人是在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反抗中创造成功的(苏联) 宝石即使混在沙石堆里,仍然晶莹夺目 世界上有成就的人都是能放开眼光找他们所需要的境遇的人,要是找不着,就自己创造(肖伯纳)

●山高藏猛虎,峡深藏蛟龙 ●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水宽养大鱼,畦高长大薯 ●湿柴怕猛火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山里孩子不怕狼 ●大船要在深水行(英国) ●草原好养千里马,高山好长万年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雨果) ●地是大的,可是地在我的脚下(里维拉) ●破瓮里腌不出好咸菜-腥锅里熬不出素豆腐●狗窝里养不出金钱豹 ●喜鹊窝里掏不出凤凰来 ●老鼠巢内地善鸟 ●糊泥水里洗不出白萝卜 ●井水里没有鱼,枯树上没有叶(蒙古) ●冷水里做不出热豆腐来 ●冷锅里跳不出热粟子来 ●染缸里倒不出白布来 ●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路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

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据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优生优育问题。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受国家的委托,对新生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家庭和社会虽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责任,但不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从普通教育来说,小学、初中、高中均有统一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它所培养的人,要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严格的规格要求。为实现这种规格要求,有一套完整

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是人们必须重视的课题。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环境问题所给我们的警告。人与环境的关来具有辩证性质,但人类对它的反思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成熟起来。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传统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的真正贡献,不在于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茉系,而在于揭示了消解人与环境之间悖论的契机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要真正走出人与环境的悖论所造成的怪圈,必须诉诸于人的现实活动,亦即实践。这正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于也优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与环境之间异化关系的彻底扬弃,只有通过历史的无限发展才能完成。而历史的发展又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实现。因此,人与环境矛盾的最后克服,只能诉诸于实践及其发展。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自身的产物? 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国]罗伯特·欧文 具体思想是:用优良的环境代替不良的环境,是否可以使人由此洗心革面,清除邪恶,变成明智的、有理性的、善良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苦难重重,是否能够使其一生仅为善良和优良的环境所包围,从而把苦难变成幸福的优越生活。,”人”既可指整个人类,或一个人群,也可以指“个人”。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我们可以“遭遇”到的一切。因此,“环境”的最大项就是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内的社会文明程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意味着在人的发展上,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种的进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寒冷地带的人鼻翼比较长,而热带地区的人们鼻翼则比较短。这是因为,前者从体外吸入空气进入体内,需要通过比较长一点时间的温暖,而后者却不需要。还如,热带地区的人们嘴唇比较厚,而寒冷地带的人们嘴唇则比较薄。人们的嘴唇之所以是红“红”的,是因为它布满了血管。嘴唇厚有助于从人体内散发出更多的热量,嘴唇薄则有利于保存人体内的热量。赤道地区人们自然卷曲的短发则是为了形成一个空气层,更好地保持大脑免受过于强烈的阳光的暴晒。从社会学关系的角度来说,环境改造着人,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但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譬如孟母三迁,刘备乐而忘蜀,逆境使人成长,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学生,他在向环境这位老师不停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但任何问题都不是单方面产生,也不可以用一种说法可以解释它的发展和形成。就像是一个硬币有两个面。对于人的发展和形成,也有部分人认为是“自身因素”决定的。 事物的外因影响人的形成与发展,但事物的本质是由自身决定的。虽然,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但从根本上说都是橘。虽然环境是客观的,是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说明人面对自然界以及环境就束手无策,被动适应环境。恰恰相反,人类具有生存生活意识,人类以客观环境和规律为基础,还可以去主动地改变条件创造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 .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的命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可以锻炼青少年良好的人生品质,使得青少年从小就练就了顽强的人生毅力,在大幅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更锻炼了青少年自身尊重规则的公民意识、尊重他人的公共道德意识、为周围的人树立了道德规范的楷模形象。让这些优良的生活习惯化入自身的行为之中而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让自己始终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及饱满的战斗力,为自己的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军队中始终都将纪律严明放在首位的原因吧,因为只有纪律严明才是保持顽强战斗力的根本所在。 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他既不是单方面的由身边的环境所决定的,也不被自身因素牵着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