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1)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萧红的创作
•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原名张迺莹, 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由于对封建 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历经磨难。 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 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 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蜚声文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 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1942年1月22日在 一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四)、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一批流亡到关内的青年 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再现了沦陷区人民的抗争,表达抗日救亡的强烈要求,风 格雄浑粗犷。文学史上将这些作家称为“东北作家群”, 包括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白郎、罗烽、李辉英、 骆宾基等。
萧军的成名作是《八月的乡村》,其后的重要作品有长篇 小说《第三代》. 端木蕻良的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 舒群的代表作品有《没有祖国的孩子》 骆宾基的代表作品有《边陲线上》、《姜步隈家史》等
丁玲(1904~1986)
(一). 丁玲30年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 • (1)追求个性解放的痛苦的 叛逆女性。 • 处女作《梦珂》和成名作《莎 菲女士的日记》,表现了女知 识青年与周围现实格格不入的 痛苦心灵。接着,她又发表了 一些以不同的阶层的女性为主 人公的小说,表现了现代女性 的人生困境和痛苦、彷徨、孤 独的心理状态。
丁玲早期小说的主题
1、女性的情欲。 她是近代中国文学中最早而且尖锐提出关于“女人” 的本质、男女的爱与性的意义问题的作家。 2、女性的孤独。 丁玲作品的出发点是面对人的孤独。 “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 如若不等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我 真愿意这种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 快乐而骄傲了。”
试论_乡土小说_向_农村小说_的转换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1 - 20. 作者简介: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基地班本硕连读生. 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陈晓涛,方 霞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村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47-04 在一般的使用中,把“乡土小说”称为“农村小说”似乎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乡土小说显然也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但把解放区到新中国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称为“农村题材”以区分于二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
人们或许可以在直感上意识到“乡土”与“农村”是有区别的。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乡土中国》,在近40年后重印时他解释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乡土”就应该是指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传统社会了。
这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其经济形态是以土为生、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其文化观念是在传统礼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这个自然村社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2](p.5)。
新时期乡土叙事的生态解读——以路遥、贾平凹的小说为中心

路 遥 与 贾平 凹 等人 的 创 作 , 精 神 生 态 与 文化 生 态 着 手 , 社 会 转 型 期 乡村 知 青 的 生存 焦 虑 与 精 神 成 长 进 行 了 有 从 对
益 的探 索 , 自然 万 物 赐 予 人 类 生命 的精 神 资 源进 行 了肯 定 与 赞 美。 新 时 期 乡土 小说 所 蕴 涵 的 生 态 意 识 对 当今 社 对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与 如 何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文 明起 到 极 大 的启 示作 用 。 关键词 : 乡土 小说 ; 遥 ; 平 凹 ; 路 贾 乡村 知 青 ; 神 生 态 ; 精 文化 生 态
中 图分 类号 : 0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5 ( 0 2 0 —0 60 1 74 2 A 10 — 1 2 2 1 ) 2 0 7 -4
人 类从 自然 中走 来 , 乡土社会 与 乡村 生活 中 , 在
存 在 , 仅仅 是社 会性 的存 在 , 同时还 是精 神性 的 不 人 存 在 。… …精神 性 的存 在 是人 类 更 高 的生 存 方 式 , 人 类 的精神 因素 注定 要对 人类 面 临的 生存境 遇 产生
农村 有 志青 年指 引 出了一 条 自立 、 自强 的人 生之 路 。 与 高加 林相 比 , 少 平 、 禾 、 狗 等 人 对 生 存 孙 禾 金
现实 的认 识 深入 与 实 际得 多 。贾 平 凹的小 说 《 窝 鸡
洼 的人家 》中的 禾 禾 , 伍 回乡 后 他 一 心 想 利 用 山 退
第 3 卷 第 3期 l 21 0 2年 6月
江汉 大 学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 人 Junl f i ga nvrt( u nt s cec dtn ora o a h nU i sy H maie i eE io ) Jn ei i S n i
当代文学作业1答案

作业1答案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传承与超越:四川乡土文学80年

第3 2卷
第1 期
传承 与超越 : 四川乡土文学 8 O年
向 荣
( 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文 学研究所 , 四川成都 摘 6 1 0 0 7 1 )
要 :2 0世 纪 以来的 中国新文学 , 乡村 中国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叙述对 象。因此 , 对 乡村 中来中国的主流 文学。四川的 乡土文学与 中国乡土文学可谓 同步发展 , 也是迄今 为止取得 最 大艺术成就 的 文 学类型 。本 文通过对 四川 乡土文学发展 历史的理论化梳理和对部分富有代表 意义的作 家作品 的分析 , 旨在探 求 其对 中国乡土 文学发展 的历 史贡 献及 其独特 的审 美价值和 文化 意义。
关键词 :四川 乡土文学;8 0 年 ;传 承与超越 中图分 类号 :I 2 0 9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3 ) 0 1 — 0 0 0 1— 0 6
2 0世 纪 以来 的 中国新 文 学 , 乡 村 中 国 一直 是 最 重 要 的叙述 对 象 。因此 , 对 乡村 中国 的文学 叙述 , 形 成 了百年来 中国的主流文学。这 个主流文学 的形 成, 一方面 与中 国社会 在本质上是 “ 乡土 中国” 有 关, 2 O 世纪以来 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 自乡村 , 或 有过乡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 文化记忆 。另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力 量是农民, 新政权 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 与 是不能想象的。因此 ,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 不仅 有中国本土的历史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或者说 , 它既有合理性 又有合 法性。一部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史, 可 以说 就是 一部 中 国乡土文 学史 。迄 今 为止 , 中 国现当代文学最杰 出的贡献 和艺术成就 , 也几乎是 由鲁迅开创 的乡土文学独步天下。2 0 1 0年底贾平 凹发表长篇小说《 古炉》 , 将中国乡土小说 的艺术成 就 推进 到 一个新 的艺 术 高峰 , 有 评论 家 认 为 这 部 小 说是“ 中国的伟大小说” 。2 0 1 2年莫言获得诺 贝尔 文学奖 , 在莫言迄今为止的文学创作中, 也是 乡土文 学的成就最为灿烂瞩 目, 其代表作 《 红高梁家族》 、 《 丰乳肥臀》 、 《 生死疲劳》 和《 蛙》 都是 经典意义上 的乡 土文 学 。 四川 的乡土 文学与 中 国乡土 文学 可谓 同步 发展 , 而且 也 是 迄 今 为止 取 得 最 大 艺术 成就 的 文学类型。《 死水微澜》 、 《 淘金记》 、 《 南行记》 、 《 尘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摘要】新时期乡土小说在对城市形象的书写有一嬗变,即由80年代的赞美与向往到90年代后的“丑化”。
其原因与时代文化经济的转型、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相关联。
【关键词】乡土小说;城市形象;嬗变及成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下共生发展。
在此背景下,乡土小说中所书写的城市形象,随着经济的转型,时代的进步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对城市的向往与追求,发生了新的转型和嬗变。
一、向往与想象:八十年代的城市形象改革开放后,城市文明风吹进乡村,对城市的向往与想象成为这时乡土文学创作的共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谈到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1]作家们看到城市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创作时不自觉地把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关系的理解赋予其中,致使80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乡村人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与赞赏。
对长期受束缚压抑的乡村,城市新物品的出现不仅是一种视野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向往。
“8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
当时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条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追求新的空间的努力。
”[2]此外,铁路、公路、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使80年代封闭落后的村庄受到了一次新的城市文明的洗礼,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想象与追求便有了途径。
铁凝《哦、香雪》、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张一弓《黑娃照相》中,大量出现代表城市意象的物品:牙膏、牙刷、香皂、电话、皮鞋、衬衫等,冲击着乡村固有的生活及观念。
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城市夜景的灯火等景观,“现代城市常常被人们形象称作钢筋水泥的森林。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乡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有人甚至说,中国当代文学史就是乡土文学史。
回头看看汗牛充栋的乡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赞歌,二是挽歌。
赞歌,主要是描述田因景色,讴歌风土人情,作者们回忆过去,被那种生活和经历所陶醉,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情不自禁地写出来。
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精品,有佳作,作品中的那些淳朴和美好,的的确确地打动了很多读者。
这是一种写法。
但是我们也看到,农耕时代已经过去,田园生活正在改变,传统秩序正在塌陷,美好事物正在消失。
作家怎么办?就开始唱挽歌了。
挽歌型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大多是写过去的旧风俗、旧事物,表达出无限的惋惜,无比的沉痛。
乡土,在今天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农民从上万年的农耕时代走来,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挟,所推动,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着变化。
也可以这样说,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进入终结阶段,原来的乡土已经改变了模样,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
今天写乡土,一定要写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目前在农村,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变化非常之大。
很多年后,后人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年轻人体会不到,需要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他们。
譬如,宗法制度的权威在塌陷。
过去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辈分分明。
遇见长辈,虽然他是个小孩,在晚辈眼里却是个应该尊敬的长辈。
对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更是毕恭毕敬。
到了族老跟前,更是大气不敢喘。
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不管是什么叔伯大爷,只要他看不顺眼,照样敢骂敢打。
过去家族里有事,就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去调解,族老咳嗽一声,大家噤若寒蝉,唯族老马首是瞻。
现在不行了,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
(摘编自赵德发《乡土与文学》)材料二:《乡土本色》回答了中国乡村的基本性质。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谷显明(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摘要]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
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现代性;乡土小说;发端;变调;转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1]千百年来,在传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村落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常年以种地为生。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2],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因此,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也指出,中国“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与五百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3]。
可见,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社会极具乡土性,因此被学者谓之“乡土中国”。
但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近代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体化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城乡分离的局面。
这为文学发现农村、发现农民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广阔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