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合集下载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意象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意象
他 “ 像 等 于 没 有 这 个 人 ” 就 因 为 在 城 里 坐 过 就 ,

的局 面也 随之 形 成 。乡村 题材 小说 中城市 意象 开
始 出现 。 1 9 9 0年 代 以后 ,随 着 中 国现 代 化 进 程
的加 剧 ,中国 的城市 化进 程 也 明显加 快 ,这 不但 表现 在 城 市 群 ,城 市 带 大 量 出 现 ,城 市 数 量 增
基 金 项 目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0 8 k 7 ) 2 0 s 2 7 作 者 简 介 :瞿 华 兵 ( 9 8一 , , 徽 枞 阳人 , 师 , 学 硕 士 。 17 )男 安 讲 文
安 徽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2 1 第 3 卷 00年 8
工 ,而 来 年 又 回 到 这 个 群 体 当 中 , 生存 决 定 了 这
条 道路是 他们 的惟一选 择 。 相对 于农 业 文明 ,城 市文 明具有极 大的侵略 性和诱 惑性 ,农 业 文 明在 其 面前 只 能亦 步亦 趋 、
步 步 退 缩 ,并 最 终 溃 败 。农 业 文 明 与 工 业 文 明 碰


之间冷漠 、隔膜 、欺压 的主题 ,但 民工们 在城市
的苦难生 活也得 到 了尽情 书写 :那个工 头三点过 五分 就 叫醒他们 去扛二百 多斤 的水泥包 ,民工掉 进石灰 池就 回家等 死 ,掉 下脚手 架就 当场 毙命一 就像 灰 子 叔叔 一 再 赌咒 发 誓 不 再 到城 里 来 打
了一 次 “ 亲密接 触” ,城 市在 农 民心 目中 的地 位
可 见 一 斑 。最 为 极 端 的是 在 城 里 捡 垃 圾 生 活 也 比

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

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

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20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小说创作新的焦点性题材向度,除了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小说,还有大量作家作品对“城市异乡者”的观照。

这一命名隐含着一个动态的过程——“乡下人进城”,“乡下人进城”是伴随着晚清中国现代化追寻的步伐就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但浩浩荡荡的两亿多农民进入城市确实是到20世纪末才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转型景观,它标志着稳态的乡土农耕文明社会结构正在加速解体。

“城市异乡者”成为当下中国城乡社会结构中一个新社群、新阶层,这个身份界定有其形象性和科学性:他们是突入城市的“异质”,城市将是他们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异乡”,而乡村也将不能再安妥他们被城市文明招安的灵魂,他们遭遇到了空前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在自愿非自愿、自然非自然地接受着身份的“异化”,本质性的一个“异”字恰切地凸出了这一介入、冲突、挣扎的精神历程。

农民的迁徙流动是人文学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文学史上关涉“乡下人进城”的文本自鲁迅始香火不断,更有人往前追溯到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但最近几年,呈现农民进城赶生活的历史情景以及期间所遭逢的精神挫折才真正成为小说家无法回避的表述时代的入口。

“城市异乡者”书写拓展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阈限和内涵。

前此的乡土小说多是以乡下“本土”上发生的故事为“本事”,或者以浪漫的姿态表达对乡土依恋的“根性”,或者站在启蒙的立场强调对乡土愚暗的批判,那些出入于乡土、落脚于城市的“乡下人”在精神气质上属于现代文明、常常是以乡土作为精神还乡地的知识者,所以乡土小说所传达的风情、风俗和风景是较为纯粹的乡土气息;而以农民工为书写对象,注重的是投生于城市角角落落的乡下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空间,对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矛盾冲突的揭示适时地反映了“乡土中国”嬗变为“工业化中国”的艰难历程,也描画了乡土文学转型的轨迹。

当下阎连科、王安忆、铁凝、刘震云、刘庆邦、方方、孙惠芬、魏薇、墨白、尤凤伟、荆永鸣、吴玄等一大批作家作品把进城农民作为描述对象,丰富了新世纪文学的表现空间和精神蕴藉,但总体上,此类创作还需要更为坚实的现代理念和审美情感的支撑。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塑造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塑造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塑造摘要: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对城市的塑造有着严重的两极化趋向,即198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基本以正面形象出现,而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却以反面形象现身。

两极化的城市形象塑造有着复杂的成因,折射出乡村题材小说作家和时代、历史之间的复杂纠葛。

关键词:乡村题材小说;城市形象;成因;价值视阈以乡村为表现对象的乡村小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和城市有着不解之缘。

乡村小说得以确立正是人类社会向城市文明发展的结果,正如王德威所说:“没有城市,何来乡土?乡土意象的浮现离不开都会的对应存在”,它们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对城市的描写一直是乡村小说的重要范畴。

一乡村题材小说中城市形象的塑造考察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形象,我们发现不同时期的小说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作家在处理这一形象时,往往容易形成两极书写,即198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中城市基本以高大、洁净、文明的正面形象出现,而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却以喧嚣、冷漠、肮脏的反面面目现身。

城市形象的变化折射出乡村题材小说作家和时代、历史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中国现代性的内在焦虑,并由此显示出乡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缺陷和不足。

1980年代的乡村题材小说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正面的城市形象。

城市成为文明、进步、开放的象征,昭示着乡村的愚昧、落后和封闭。

《陈奂生上城》(高晓生)通过陈奂生上城的“奇遇”对新时期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进行批判,揭示出“当代农民还没有从阿q的阴影下走出,新时期的问题仍然是教育农民”。

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是通过进入城市彰显出来的,城市就具有了不言而喻的进步意义。

虽然陈奂生在城市遭遇到一系列尴尬,但这丝毫没有损毁城市的高大形象,最后陈奂生病倒街头,还得到县委书记的救助,这是城市善的体现。

《哦,香雪》(铁凝)中的城市形象是通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描写体现出来的。

“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的列车员是乡村姑娘对城市的认识,是城市所显现出来的面孔,“北京话”无疑是城市的化身,代表着城市对乡村的启蒙。

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探微

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探微

城市,作为与乡土相对立的元素,20世纪初在乡土小说兴起之初就为作家们所关注,当时的城市已经对乡村产生了重要影响,逐渐瓦解了乡土世界自足封闭的状态,因而,城市作为一种叙述元素进入了乡土作家们的视阈。

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研究较多,但对于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则关注不够,尤其是对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关注不够。

因此,本文试图以部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作为解读对象,分析其中的城市书写内容和模式,并由此勾勒出城市书写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轨迹及对后世城市小说的影响。

一一提乡土小说,人们总会想起开乡土小说创作风气之先的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序言》中对“乡土文学”的定义:“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从中可见作家强调“在都市”的心境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土小说独有的氛围与艺术基调,然而这是不够的。

细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我们发现在他的乡土小说里已经有城市书写的印迹,一方面其乡土小说从“城里人”的眼光审视乡下人生活,如《故乡》、《祝福》、《孤独者》中的“我”由城里回到离别多年的乡下,在“我”的眼里乡村呈现一幅衰败的景象,乡村充满生机的原始画像丝毫没有擦亮“我”内心的欲望,反而背负了更沉重更痛苦的包袱。

一个久居城市的知识分子从乡下人生活艰难的画面里感受到一种痛苦和震惊。

从叙述策略上讲,其乡土小说具有城里人居高临下审视乡下人的立场与姿态,因而国民的愚昧、麻木成为鲁迅先生描写的重点,另一方面他又描写了“乡下人”眼里的城市,最典型的就是《风波》和《阿q正传》。

20世纪初,虽然进城的乡下人还为数不多,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已处于变革之中,原先封闭自足的乡土社会也因此有了一些震荡。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意象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意象

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意象
瞿华兵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8)004
【摘要】新时期以来城市获得快速地发展,乡村题材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城市意象,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城市意象的出现和变异给乡村题材小说带来许多重大影响,同时,乡村题材小说中城市意象的大量书写也承载着特别的文化意义.
【总页数】7页(P485-491)
【作者】瞿华兵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铜陵,2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城市意象与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的创作 [J], 瞿华兵
2.论江苏作家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意象 [J], 盛翠菊
3.乡村题材小说中城市意象的创作得失及文学史意义 [J], 瞿华兵
4.新时期以来匪盗题材小说中的色语阐释 [J], 罗维
5.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塑造 [J], 瞿华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摘要:乡土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表现农民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作品。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在当时相处文学的定义尚不明确,但从鲁迅先生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乡土文学产生于城乡发展巨大的差异中,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乡土文学的产生。

关键词:乡土文学;当代文学早期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为鲁迅。

其短篇小说《故乡》是我国乡土文学的开山之作。

小说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展开情节,通过对农村人物举止及心理的刻画,反应了清代末期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打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改造旧社会的愿望。

茅盾与沈从文是鲁迅乡土文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上次与鲁迅有了一定的发展。

茅盾乡土文学代表作为《农村三部曲》,每一部相互独立,又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时代背景与《林家铺子》大致相同,以其惯有的宏大笔调反映了广大农民随着痛苦的逐渐加深而觉醒反抗,体现了中国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湘西地区自然风光与社会民俗的描绘,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通过对农家女孩翠翠的刻画,表现了人性本身的美好与对纯洁、善良等品质的呼唤。

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相比,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整体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纯朴自然生活方式的追求。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山西太行山区作为我国较早的解放区,其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带有政治性。

乡土文学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逐渐产生了两种流派。

《小二黑结婚》是我国乡土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此后的30年间,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几乎都具有受赵树理影响的痕迹。

从“清风街”到“兴隆街”——贾平凹小说新变解读

从“清风街”到“兴隆街”——贾平凹小说新变解读
从 “清 风 街 ”到 “兴 隆 街 ”
从 “清 风 街 ’ ’ 到 “兴 隆 街 , ,
贾 平 凹 小 说 新 变 解 读 马 平 川
摘 要 : 在 贾平 凹 的笔 下 , “ 清风 街” 、 “ 兴 隆街 ” 不再 是 一条 普通 的街 道 , 而成 为 中 国农 村 的缩 影 , 成 为人 与土地 关 系 的缩影 , 真 实地反 映 了急 剧变 革 时期 中国农 村 现 实 生活 中不 容 回避 的矛 盾和 迷 茫。 贾平 凹准 确地 触摸 到 时代 变革 与个人命 运 的错 位蜕 变 中的复杂 性和不 确定 性 , 呈现 了 中国现代 化 历 史
只 因我写
的是一 堆鸡 零狗 碎 的泼烦 日 子, 它 只能 是 这一 种 写 法 , 这如
同马腿的矫健是马为觅食跑 出来的 , 鸟声的悦耳是鸟为求
爱唱 出来 的 。 ” 丰 饶 鲜 活 的片 段 和 细 节 集 合 汇 聚在 一起 ,
者被裹挟淹没其中, 一时间透不过气来。这种粘糊不清 、 汤 汤水水的无序状态 , 正是当下农村 日常生 活本真状态的现 卖隋景 , 这也决定了《 秦腔》 细腻写实的叙事风格 。现代人 日 益缺乏阅读耐心和倾听能力, 习惯读“ 好看故事” 的读者
读起 来不 免有 些沉 闷拖 沓 , 冗长乏 味 。
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背井离 乡, 一去不返 , 逃向城市一切可以
赚 钱 的地方 。土地开 始荒芜 无 人耕 种 。夏 天 义感叹 道 : “ 后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 20 1 3. 6
小说不但 要好看 , 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本雅 明说 :
“ 写一 部小 说的意 思就 是通过 表现 人的生 活 , 把深广 不 可量 度 的带 向极致 。小 说 在 生活 的 丰 富性 中 , 通 过 表 现 这种 丰 富性 , 去证 明人 生的深 刻 的 困 惑 。 ” ( 垒 ) 这种“ 困惑 ” 其 实就 是

乡土眷恋·都市向往——论“城市化”进程下的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

乡土眷恋·都市向往——论“城市化”进程下的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乡土眷恋·都市向往——论“城市化”进程下的20世纪90年代
乡土小说 姓名:王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高永年 20080510
摘要
文学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初步确立,商品意 识不断强化,文学失去了往昔的轰动效应,已不再是社会推动文学,而是文学在 拼命地追赶社会,以防被抛弃。文学在纷繁多变的社会中,越来越边缘化、领域 化,文学固守自身,成了它的突出的别样的时代姿态。乡土小说也进入了20世 纪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历史时期。本文正基于这种混乱而带挑战性的情况,试图对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作一梳理,尤其侧重于“城市化”的影响以及乡土 小说对此作出的回应。即在现代文明参照系下,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乡 土的反叛与回归,眷恋与向往,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尤为突出,不是纯粹 的对峙,而是在不停的转换动荡。而“乡土”,作为文学聚集之所,早己冲破了 文学类型的概念,更多被看作广阔的文学地域,想象的资源,以及一种重建的策 略。“乡土眷恋”与“都市向往’’的划分,当然是不精确的,本文只是将此作为 阐述的切入口,以便于描绘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时存在的状态,并非一般的文化观 念,代表了变化的可能性、两种基本方向,同时提供了乡土文学的大场景。
时光流淌到30年代,沈从文延续了废名小说的创作基调,他的作品就像一 幅幅乡村风情画,优美、恬静、清新、自然,但又让人过目难忘,凸显出古老乡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土编:‘中固现代文学史(k册)》,岛等教育if:版}f:,1999年,第53页。

土大地上的人性美、人情美及浓郁的田园气息。他的“湘西世界”里供奉的是“人 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而抨击的是现代异化的人性。在一首首动人的旋律 中,翠翠似乎就在我们身旁,青春、饱满,向我们诉说着她的爱情,她在等着她 的爱人;萧萧也来了,她的大儿子在迎娶年长六岁的媳妇;对了,还有美丽的天 天。他把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情世故,都融进了他的小}兑,给了我们向往的理由, 那是湘水河畔的一座世外边城。至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义的乡土小说竞相开放,如同两朵同根的并蒂莲,各自风姿无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对城市形象的书写有一嬗变,即由80年代的赞美与向往到90年代后的“丑化”。

其原因与时代文化经济的转型、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相关联。

标签:乡土小说;城市形象;嬗变及成因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下共生发展。

在此背景下,乡土小说中所书写的城市形象,随着经济的转型,时代的进步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对城市的向往与追求,发生了新的转型和嬗变。

一、向往与想象:八十年代的城市形象
改革开放后,城市文明风吹进乡村,对城市的向往与想象成为这时乡土文学创作的共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谈到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1]作家们看到城市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创作时不自觉地把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关系的理解赋予其中,致使80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乡村人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与赞赏。

对长期受束缚压抑的乡村,城市新物品的出现不仅是一种视野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向往。

“8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

当时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条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追求新的空间的努力。

”[2]此外,铁路、公路、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使80年代封闭落后的村庄受到了一次新的城市文明的洗礼,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想象与追求便有了途径。

铁凝《哦、香雪》、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张一弓《黑娃照相》中,大量出现代表城市意象的物品:牙膏、牙刷、香皂、电话、皮鞋、衬衫等,冲击着乡村固有的生活及观念。

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城市夜景的灯火等景观,“现代城市常常被人们形象称作钢筋水泥的森林。

”[3]与低矮茅屋的鲜明对立。

生活在乡村的高加林,烟峰,禾禾,陈焕生们,熟悉乡村的一草一木,当他们进入城市时,花花绿绿的商店、各色的旅社酒店、卖小吃的小摊以及各种交易市场,整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让他们艳羡不已,充满着崇敬和憧憬。

作家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城市发展与改观,体验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享受着城市带来的物质成果与精神需求。

并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环境等城市文化的外现,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冲击来展开描绘和刻画。

二、存在与徘徊:九十年代以后的城市形象
进入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型,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开始成
为重要形态之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此背景下乡村人进入城市“体验与土地没有直接依赖关系的人生。

”并且“从乡村到城市的漂泊长旅中,物质上的‘移地’并不能保证他们精神上的安家”[4]。

与80年代相比,乡土小说中城市形象的描写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作家及作品数量大幅增多,二是对城市形象的构建,由赞美转变为批判为主,从精神层面的追求转变到在具体的城市实体中去审视。

三是从对城市客观实在物的描写转向了对城市人性的反思。

如刘庆邦《家园何处》中何香停进城打工,则是被城市嘲笑与玩弄,最后城市让何香停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各种形形色色男人的玩物。

贾平凹《高兴》中的刘高兴、五富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特殊的一员——捡破烂者。

在城市的生活中,刘高兴帮邻居开门,帮老太太搬袋米,换来的不是真心感谢,而是钱的回报。

张宇《乡村情感》中形象比喻到“我是乡下进城来的一只风筝”,与城市没有任何的真情。

城市另眼相看乡村,乡村人又何尝不是冷眼审视呢?城市虽有着华丽的外观,可进入其中的这些乡村人感受最深的则是城市的罪恶与污浊。

阎连科《黄金洞》中的城市女人来到农村,由于她的出现,金钱的力量,致使父子、兄弟之间人性沦丧、互相仇视。

刘醒龙《大树还小》中描写返回城市的知青,任意把农村进城打工的自己救命恩人的女儿玩弄成自己的小三。

陈应松《马嘶岭血案》中城市知识分子祝队长等人对去做挑夫的农村人的不信任、不理解、不同情的态度,最后因二十块钱,引发了一场血案。

这一系列城市人,也许正是农村与城市在现代性影响之下的结果,不仅表现出了城市人性的沦丧,也表现出了乡村人在城市社会影响之下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日益激烈。

三、审美与嬗变:城市形象变异的原因
从80年代起一直到新世纪,对城市形象的书写一直在发生着变异。

在紧跟时代步伐的乡土文学创作,对城市的审美观念、乡土人物的性格特征、艺术风格等的表现则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作家生活的体验及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致使城市形象也发生着嬗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户口管理等各项国家政策的松动,使长期被禁锢在土地之上的农民得以解放,可自由进城。

此时,广大农村对现代化下的城市的各种新事物的追求日趋迫切,城市成了农民们的理想生活之所,因此对城市形象的书写以赞美为主。

90年代后,随着已有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逐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城乡矛盾日益严重。

“农民工进城”成为了主要社会现象,进城后的农民对城市的姿态与审美情感因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较80年代乡村人眼中的城市而不同,甚至出现了厌恶与报复的心理。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作家们,也在创作中影射出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

“生活经验为艺术创造提供动力、酵母,艺术创造的过程也存在着激发、诱导从而为生活经验最终转化为艺术形象提供形式与可能。

”[5]大批乡土作家生活在城市,感受并体验着现代都市社会。

众多作家都把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思潮及变迁迹化在自己的创作中,如路遥的《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到《高兴》的变化,铁凝的《哦,香雪》到《谁能让我害羞》中香雪和城
市女人的形象,反应出了两个不同时期作家创作的变化。

另外,90年代的作家越来越感受到在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双重影响之下,人情的冷漠,世俗化、趋利化严重的现象,为此,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他们直面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从而去揭露城市人性弊端,如张炜《九月寓言》、《融入野地》的创作。

总之,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不仅与作家自身观念与审美有关,而且受其社会、时代变迁的影响。

但90年代以后的创作,在金钱、权力、欲望等的笼罩之下,城市成了欺骗、矛盾、冷漠的象征,丑化城市、揭露城市弊端太过极端化与个人化,与80年代对城市文明的赞美与歌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为此,乡土作家在质疑与反思现代性的各种弊端的同时也因对现代性下政治、经济、文化的所带来文明与进步进行合理的刻画与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