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
第十一讲:新时期中短篇小说

《班主任》刘心武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 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 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 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 拉开了人们回顾苦 难的序幕。 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 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 年的纯洁心灵。
3.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 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 "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 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 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 《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 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在他们的作品中,"人"在面对自然、社会、 历史时保持着自觉的、能动的思考,并与所处的 逆境做着顽强的抗争。在这样的主人公身上,体 现着闪光的生命力量和英雄主义精神;阅读这类 作品,往往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动和 精神升华。
背景: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 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 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 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 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代表作: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其中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反响最大
第十一讲:新时期的中短篇小说
1.小说产生的背景p78 2.新时期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时期小说 (1)

《班主任》——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标志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以一个班主任的视角,来看几位学生在 文革结束之初的精神状态,真实、大胆 地表现了文革所造成的“心灵的灾难”, 表现了愚民教育下扭曲的灵魂。 人物:认真负责、勤于思考的班主任 张俊石; 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小流氓宋宝琦; 纯朴上进而愚昧盲目、思想僵化的团 支书谢惠敏; 有思想、不盲从的理想化班干部石红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 思潮。一批作家在历史和主题上都向纵深挖掘, 追溯极左思潮在“文革”之前恶化的脉络,探究 动乱产生的根源,以文学的形式对当代历史进行 严肃的回顾与反思。 代表性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方 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 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张一 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自由联想与意识跳跃
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 了光束,是落日的余辉还是站台的灯?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 严了呢?黑咕隆冬,好象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门咣地一关,就和 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 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 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 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 ,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呼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 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 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 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 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 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 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 希望。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或者许多许多的下一站以后 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 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都是回家过年 的。过春节,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谢天谢地,现在 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 消春节了。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 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 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 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也要坚强的忍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 性的寓言。《许 三观卖血记》用 朴实而洗炼的笔 墨,冷静而集中 的笔法,讲述了 丝厂送茧工许三 观一生十次卖血 的故事。
有人说苏童成为先锋的“叛徒”,
苏童说:“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 如游泳的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会 考虑姿势。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 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
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 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 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 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 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 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 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格非
格非,原名刘勇, 1964年出生,江苏丹 徒县人。 1981年考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1985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 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 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 文系。
格非的小说
格非主要著作有《格 非文集》、《欲望的 旗帜》、《塞壬的歌 声》、《褐色鸟群》、 《锦瑟》、《湮灭》、 《暗示》、《风格合 并》、《似曾相识的 精灵》、《人面桃花》 等。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二章新时期小说3

• c其关于文学观念与文本形式的 革命、反叛、探索、创新,极 大地解放了中国作家的文学想 象力与主体创造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身矛盾:
• a、反叛与这反叛对他们的制约。形式和技巧的 极端化,构成对其自身写作自由的限制。 • b小说观念上对个性的张扬,实际创作中陷入一 定的模式化。 • c形式与语言的创新与实验,负面是文本的游戏 中语言的膨胀和消解。 • d以“历史”为保护伞巧妙隔开意识形态而获得 一个相对自由的审美空间,但另一方面,又多少 回避了当下的生存真实,造成对当下的“失语”。
• 余华主要的作品: •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鲜血梅花》 •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 事如烟》等 •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 卖血记》《兄弟》
•
•
• • • •
余华的先锋小说特点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残雪、马原、苏童、余华、
洪峰、格非、孙甘露等。
• 作品《你别无选择》、《苍老的浮云》、《黄泥
街》、《冈底斯的诱惑》、《褐色鸟群》、《在
细雨中呼喊》等等。
二、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发展阶段
• (一)主要特点:
•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 式的反叛与消解,放弃了对生活 的象征、转喻,以及本质的抽象 和形而上的把握,作品不再具有 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消解深度。
第一节
•
先锋小说
• 一、“先锋小说”概念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
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喧嚣与骚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 新潮小说( 2、喧嚣与骚动 新潮小说 现代派小说)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 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 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 陈建功的《筹毛》 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筹毛》、刘西 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 鸿的《 你不可改变我》 王朔的《 橡皮人》 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说更多受到西方 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了当代青年青春 心理的骚动不安、 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 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 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新潮小 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 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部分作品还表现出口 语化倾向。 语化倾向。
4、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 60年代 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 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 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二、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 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 展开(1985——1989年) 1989年 展开(1985 1989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第二节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文学院张喜田新时期小说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改换文学”。
这是指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所出现的一类小说。
(1)主要表现对象:“十月的欢腾,一月的哀思”——集中的内容就是揭发批判“四人帮”,歌颂革命老一辈。
(2)作家在思想上、精神上仍受“四人帮”一套的束缚,带着镣铐跳舞,似乎是“放了脚的女人”。
(3)这时期,要想创新,必须来一个拨乱反正、除旧迎新的斗争,但是此时旧的不想用、不愿用,新的不知如何走、怎么用,就处于徘徊阶段。
(4)内容较好,但仍有着帮风帮气,还受“四人帮”所制定的创作模式束缚,极左思潮仍起作用,更有人制造新的“个人迷信”。
但这些,并不是原地踏步,新的文学在酝酿,是准备时期,因为这毕竟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序幕。
具体创作贾大山:《取经》(“农业学大寨”)萧育轩:《心声》徐光耀:《望日莲》一、伤痕文学(一)原因(1)生活变化、认识深入与文学变化;(2)咀嚼伤痕时期。
伤痕文学开始的标志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而卢新华的《伤痕》则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前者是“奠基作”、潮头文学,后者是名字的由来、代表作。
刘心武:《班主任》(张俊石、宋宝琦、谢惠敏、石红)卢新华:《伤痕》(王晓华、母亲)伤痕文学主要反映长期的极左路线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肉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由冤案造成的伤痕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敌我不分、敌我颠倒,造成了很多悲剧。
莫应丰:《将军吟》(彭其、陈镜全)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公伯、白舜、林芳、杨琼—艾华、杨大榕)王蒙:《光明》顾工:《翻案》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2)由株连造成的伤痕“株连九族”本为封建现象,但在10年动乱中,株连九族的现象十分明显,一人犯罪,全家遭殃,以反动的血统论为根据,即以出身定政治身份,体现出宗法社会的特点。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克)宗璞:《弦上的梦》(慕容乐珺、毛头)孔捷生:《在小河那边》(谷凉-严凉、谷兰-穆岚)叶辛:《蹉跎岁月》(柯碧舟、杜见春)(3)由个人崇拜而造成心灵上的创伤由于个人迷信,使群众与领袖的关系颠倒、混乱,使二者的关系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成为人与神的关系。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A、结合小说流派的发展,谈一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的超越?新时期小说流派繁多,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融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的思想观念,文学价值观多样化,创作方法多元化。
使得现实主义得到升华。
一.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深化。
由于“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始终是主导性潮流。
从70S后期到80S初期,相继出现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热潮,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
但这种“复归”并不简单地复归到“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而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大胆的批判来重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因此这种复归也是一种深化。
《班主任》、《伤痕》都通过现实主义对真实生活做了真实的再现。
尽管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尽完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但它们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伤害,反思社会,追求现实性,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
《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并不是被动地阐释政策图解口号,一味地讴歌赞颂,而是能动的介入现实,批判现实,改造现实。
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绘和评价。
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向生活真实的挺进中,也促进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断深化。
二、寻根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
寻根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学创作朝多元化发展,“寻根文学”及吸收了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又包含现代艺术表现方法,更注重艺术探索,是文学自觉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鲍庄》、《人生》在艺术表现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表现技巧上也采用象征、寓言等。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征的现代主义叙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这一形象来代表文化畸形、丑陋、愚顽的一面。
对于原始部落鸡头寨的构建,也是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耿富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
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
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
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
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
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的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后涉及到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后着意描绘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
张贤亮
王蒙
三
改革文学
• 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
•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 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 道德观念的变化。
•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 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 “改革文学”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这主要 体现在: • 一是高晓声、贾平凹、 “山东作家群”等作家对 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对改革进 程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如:
• 第二,“根”有区别。
• 李杭育认为,传统文化有正统规范与非正统规范 之分,寻根文学不能对其一概认同,而应选择正 统规范之外的文化。
• 第三,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 “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 掘之中。没有一个强大的、独特的文化限制,大 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同样也 是与世界文化对不起话的”。
4)生命力顽强 仲满裁缝用毒药结束鸡头寨所有弱者的生命,丙 崽居然复活。
• (二)、鸡头寨世界 1)它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停滞封闭的原始部落。 寨子落在大山里,白云上,常常出门就一脚踏 进云里,你一走,前面的云就退,后面的云就跟, 白茫茫的云海总是不远不近地团团围着你,留给 你脚下一块永远也走不完的小小的孤岛,托你浮 游。 2)鸡头寨人们的思维方式:崇巫拜神,乱设因果, 非此即彼。
一
伤痕文学
• 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 《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班主任》 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 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 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 便源于此。
•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 拓性意义: • 第一,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 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 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 现实主义的再度“回归”——“新现实主义”小说
• 如谈歌的《大厂》、《大厂续篇》,刘醒龙的 《分享艰难》,何申的《年底》、《年前年后》, 关仁山的《大雪无乡》、《破产》,李佩甫的 《学习微笑》和许建斌的《乡村豪门》等。
• 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周梅森 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张宏森的《车 间主任》、张平的《抉择》等。
• 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古船》等作品从农民 自身中挖掘、寻绎那些可以冲破现状、引领未来 的正面因子。
• 二是蒋子龙和柯云路等对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 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 柯云路的《新星》:李向南身上几乎凝聚了同时 期改革者形象身上的一切优秀品质,其对现实社 会的批判以及对旧有官僚体系的冲击,在当时富 有震撼性,从而将改革小说推向了一个高峰。 •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2)行为龌龊、心理阴毒 有一回,小老头(丙崽)怯怯地来到仲裁缝 家门口,研究了一下他脸上的麻子,把绿色的一 团鼻涕抹在条凳上的一段布料上。 丙崽还在那里跪着,半天发现周围已没有人影, 他爬起来朝四下看看,咕咕哝哝,阴险地把一个 小娃的斗笠狠狠踩了几脚,再若无其事地跟人群 看热闹。 3)思维简单,只会说两句话:“爸爸”、“X妈妈”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对文化岩层的广泛而深厚的 文化开凿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郑万隆《我的根》
• 第四,寻“根”在于促进时代变革。 • 郑义指出,当代作家寻“根”,应该“力求从各 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身上,揭示我们整个民族 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
• 下棋:是养性,体现返朴归真、无欲无求、超越世 俗与苦难的庄禅思想,道禅精神中蕴含着儒家的 进取精神。 王一生的棋道:以柔克刚,无招胜有招 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 手入你的势。这势要造,需无为无不为。 王一生下棋的状态:入无人之境,形同枯槁,物 我两忘,神游宇宙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 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 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 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 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 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二
反思文学
• 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 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 起步标志。
• "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 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 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 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 《小鲍庄》 • 王安忆描绘的是儒家文化的神韵。 • 《小鲍庄》以新的视角描写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现
象,充分肯定了支配这些现象的儒家文化的人文
价值。
• 小鲍庄是仁义之乡,大禹的后代;捞渣是仁义的
化身
• 2、文化批判类作品,以揭示传统文化的痼疾、呼
唤现代文明为已任,呼唤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批
判。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贾平凹的《腊
月· 正月》、郑义的《远村》等
• 《爸爸爸》:寻根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 (一)、丙崽形象: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和 白痴,退化返祖,兽性大于人性的怪物,集一切 肮脏、丑陋、蒙昧、粗鄙于一身的民族劣根象征 体。
1)形象丑陋
出生就是一副死人相,眼目无神,行动呆滞,脑 袋畸形,永远只会说两句“爸爸”、“X妈妈”
新时期小说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
• 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思潮中。
• 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异,主要表现在王蒙的意识流 小说和寻根文学中。 • 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渐显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 期和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 • 现实主义的再度“回归”——90年代中后期的出 现“新现实主义”小说。
“从中找出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
量”。
•
•
三,寻根文学的价值倾向
寻根文学作品,一般体现出三种价值倾向: 第一:播扬传统文化之精髓,展示民族之健旺 的生命力,旨在“文化回归”;
第二:批判文化之劣根,倡导现代文明,致力 于“文化批判”。 第三:对传统文化持矛盾的态度。
•
•
• 1、文化回归类作品,以发掘民族文化之精华、批 判现实社会为己任,呼唤的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播与弘扬。 • 以阿城的《棋王》和王安忆的《小鲍庄》最具代 表性。
• 一、 寻根文学兴起的背景
• 第一,文化热的大背景。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掀起的文化热潮为中国文学寻找文化之根提 供了借鉴。
• 第二,文学自身现代化的要求。
• 第三,1984年的杭州会议 1984年12月在杭州召开了一次名为《新时期文学: 回顾与预测》会议。
• 二,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有着明确理论主张的文 学思潮。
• 3、对传统文化持矛盾的态度。 如: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福奎坚持老一代渔民传统古老的生存方式, 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却养不活家人,永远不 能走向富裕。 冯骥才的《神鞭》等
• 四、寻根文学的特点:
•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 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如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 “商州” 系列小说,张承志的“草原文化”系列小说,韩 少功“湘楚文化”系列小说,郑义的“晋文化” 系列小说,冯骥才的“津门文化”系列小说等等。 •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 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 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四
寻根文学
• 在1982年2月号的《新疆文学》上,汪曾祺发表 了一篇题为《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的 理论文章,之后创作了实践其理论主张的《受 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此举首开寻根文学 家加盟,创作了大量 的作品,而且在理论上正式提出“文学寻根”的 主张,寻根文学的大潮终于形成,并在1985年间 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 1985年,在全国几家文艺刊物上先后发表了几位 年轻作家的文章:韩少功的《文学的“根”》,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 根》和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这些文章被 人们称之为“文学寻根”的“集体宣言”。
韩少功
阿城
• 李杭育
郑万隆
• 第一,“文学有根”。文学有“根”,“根”是 文化,深植在民族的土壤里,是寻根文学理论的 首要含义。 •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 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 还有汪曾祺、张承志、莫言等。
• 《棋王》
• 阿城着重突出的是王一生那渗透着浓重中国传统 文化精髓、闪耀着道家精神与老庄哲学之光的 “人生”形式,以及这种“人生”形式对于时代 环境的超越,传统文化在此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
精神提升力量。
• 小说描写了王一生的吃(物质生活)和下棋(精 神生活): • 吃:是养生,是生命存在最基本的方式,是对生 命的尊重。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 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 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 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 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 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 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冲满, 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带着安全抵达的神色 小口小口地呷。
• 五、寻根文学的意义和不足:
• 寻根文学的意义 • 寻根文学消弥了文学的社会政治色彩,使现实主 义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加开阔的思想 视野。 • 寻根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渐次开放,使新时期文学 的艺术形态和艺术手法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