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
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认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
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
“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
中国大陆的新时期文学

中国大陆的新时期文学,是指1978-1988年这十年的文学断代史。
它始于伤痕文学;而伤痕文学始于刘心武。
写伤痕文学作品的人很多,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最早,影响最大,使他在这一段文学史上,便有了特殊的地位。
刘心武的小说,艺术成熟,思想深厚,受到当时读者广泛青睐。
但作品“直白”的特点,也是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
王蒙就说过:“在作家当中,我觉得刘心武是最明白的人。
就是说文学理论也好,题材也好,讨论什么事也好,他最善于清清楚楚地指导概念把意思讲清楚。
但他小说如果有什么令人遗憾的地方,是不是恰恰在于这种明白呢?”(见1989年6月3日《文艺报》)。
可见,出身教师的刘心武,笔下是有职业印迹,写作时难免会直接表露观点。
刘心武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发表在1977年11期《人民文学》杂志。
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声。
藉此一呼,万众响应。
随之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以后又出现了青年大学生卢新华写的《伤痕》,“伤痕文学”遂由此得名。
刘心武的《班主任》作为全国最早问世的伤痕小说,当初发表时,经历了一些曲折。
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辽宁教育出版社)回忆:《人民文学》杂志接到这篇小说的投稿时,“编辑部负责人持模糊不定的看法,他觉得发表这样的小说‘没有把握’。
故下一个步骤是将小说稿送给(主编)张光年,请他裁决”。
张光年看完稿件,编辑部三级审稿人便齐集张光年家里,再进行讨论。
最后的结果是,张光年“肯定了《班主任》这篇小说揭批‘四人帮’的尖锐性(同时含有深刻性)”,但同时又要求,“小说人物描写的分寸要掌握更准确。
他特别指出,对谢惠敏描写的分寸掌握准确是重要的;另外,对宋宝琦父亲———园林工人的描写分寸也可注意一下。
编辑部遂在张光年的指点下统一对这篇小说的看法。
”之后,刘心武根据编辑部要求,对小说进行了局部修改,“略略加强了石红那个女孩子的形象”。
新时期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作者: 王邵军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03-105页
主题词: 长篇小说;研究综述;研究阶段;中篇小说创作;建国后;研究状况;小说研究;新时期;作家;题材
摘要: <正> 新时期长篇小说发表1000多部,相当于建国后17年的6倍,但人们对它的研究远没有象对中篇小说那般活跃。
可以说,在长篇小说的领域内,创作数量与研究状况呈现着明显的不平衡。
10年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潜研究阶段(1979—1981): 新时期之始,批评家们可能还来不及专门注意长篇创作。
那时,文学是个总的话题。
比较早地关心长篇创作的文章,多属随感。
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在题材上强调长篇应比别的样式。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 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 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 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也要坚强的忍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 性的寓言。《许 三观卖血记》用 朴实而洗炼的笔 墨,冷静而集中 的笔法,讲述了 丝厂送茧工许三 观一生十次卖血 的故事。
有人说苏童成为先锋的“叛徒”,
苏童说:“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 如游泳的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会 考虑姿势。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 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
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 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 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 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 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 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 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格非
格非,原名刘勇, 1964年出生,江苏丹 徒县人。 1981年考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1985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 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 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 文系。
格非的小说
格非主要著作有《格 非文集》、《欲望的 旗帜》、《塞壬的歌 声》、《褐色鸟群》、 《锦瑟》、《湮灭》、 《暗示》、《风格合 并》、《似曾相识的 精灵》、《人面桃花》 等。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

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新时期小说创作成就和发展耿富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新时期短篇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一支最突出的部分,它取得的成就是建国以来无与伦比的。
如果我们把建国后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原则概括为有限的革命现实主义,把“文化大革命”十年概括为反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则完全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且表现了相当充分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
具体来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突破禁区之一———写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时期即文革造成的伤痕,所谓“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文革十年”里“四人帮”罪行的揭露。
作品的主旋律是写苦难,写悲剧,写哀痛,是对“四人帮”累累罪行的控诉;对无数受害的干部、知识分子、“知青”以及一些普通群众的不幸给予同情和抚慰。
这类文学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另有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牧马人》、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叶辛的《蹉跎岁月》及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二、突破禁区之二———反思历史的“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主旋律是感情的愤怒的发泄,激动有余而思辨不足。
它继承了伤痕小说大胆揭露的特点,但是它的内容深度和涉及时间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了伤痕小说。
它反映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曲折性,写出了贯彻“左”倾政策而制造的人“妖”颠倒的现实,也描写了老干部的自省意识。
如古华的《芙蓉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张弦的《记忆》等。
三、突破禁区之三———改变“车间文学”的模式,反映当前改革内容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主要反映企业管理的改革,如蒋子龙的系列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后涉及到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再后着意描绘改革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

这些小说常常运用鲜明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如街头俚语、俗 语、网络语言等,以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使读者有身 临其境之感。
人物塑造和心理描绘
人物塑造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 也有虚构人物对历史的独特诠释。
心理描绘
这些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绘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人物在特定历史 背景下的情感、动机和心理变化。
作家
代表作家有陈忠实、贾平凹、藏族作家杨志军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洞见,不 仅展示了历史背景下人物的沉浮起伏,也揭示了社 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03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艺 术特色
Chapter
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
叙事结构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常采用复杂而精致的叙事结构, 如倒叙、闪回、多重视角等,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 人物内心的矛盾。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揭示社会问题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过 揭示社会问题,呈现了现 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批判社会不公
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 批判,反映了作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思考。
呼唤公正与正义
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社会 现实,表达了对公正与正 义的呼唤。
对人性和生命的探索和表达
探索人性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过对历 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
02
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中国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深入探讨。
02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概述
Chapter
发展历程和特点
• 发展历程: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到20世纪 90年代的市场经济转型,再到新世纪的全球化趋势,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理论资料汇编》导言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期 , 小 说 理论 开 始 发 生 变化 。 王 蒙 的小 说 理 论 , 显 然 是这 种 变 化 的 最 直 接体 现 。 王 蒙 小说 理 论 追求 “ 摆 脱 了戏 剧 性 的小 说 的写 法 ” , 重视 “ 写 主观 感觉 ” _ l J 。 王蒙 认 为 , 小说 要 表 现 人 的精 神 世
第4 l 卷 第 2期
新时期小说理论综论
— —
《 中 国新 时期 小说 理 论 资料 汇 编 》 导 言
周 新 民
( 湖北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2 )
[ 摘
要 ]2 0世 纪 8 0年 代伊 始 , “ 十七 年 ” 时期 确 立的 小说理 论规 范 受到 冲 击 , 王 蒙、 高行健 等人 的 小说理
研究 。
第 2期
周新 民 : 新 时 期 小 说 理论 综 论
说理论来说 , 尤为重要 。 西方小说理论的译介 , 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理论 的裂变 。 小说人 物理论 、 情节 理论 、 主题理论 、 语言理论 多个领域 , 都有新的创建 。 现实 主义小说理论把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理论 的中心。 但是 , 2 O 世纪 8 0 年代小说理论对人 物理论的关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何为人物形象 , 成为小说人物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 王蒙曾说 : “ 文学 要写人 , 这是不成问题 的, 但人是否就等于人物 ? 人物是否就等于性格? 不见得 。 我们可 以着重写人的命
识 流小说理论 。 王蒙的《 夜的眼》 、 《 海 的梦》 、 《 春之声》 等小说 , 广泛 地深入 到人物 内心心理活动 , 引起批 评界的惊呼 : “ 王蒙如此热衷于 ‘ 意识 ’ 的流动 。 ” [ 3 1 高行健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中专章介绍了“ 意识 流” 。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
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
《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7828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一一年四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段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三、课程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段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借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化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如何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散文﹑诗歌,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流派,代表作家的基本情况,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美学价值。
同时,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达到陶冶其情操的目的,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成就的认同意识。
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文学史知识,提升学生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
四、教学要求介绍现当代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创作情况,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现代作品在现代文学当中的中心位置。
五、具体单元教学大纲本课程讲授一学期。
附后六、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月出版七、课程考试与评估本课程的考试按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八、课程教学内容要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作家研究概况(二)作家文学主张及作品的艺术特征(三)作家代表作品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单元教学大纲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中国现代小说(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部分主要介绍九位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情况,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所在,以及小说在现代文学当中的中心位置.(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鲁迅研究第二节茅盾研究第三节老舍研究第四节沈从文研究第五节张爱玲研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鲁迅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鲁迅创作概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鲁迅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位置.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4.《呐喊》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
5.《彷徨》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简单应用”层次。
6.茅盾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7.《子夜》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
8.老舍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9.《骆驼祥子》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
10.沈从文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11.《边城》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
12.张爱玲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13.《传奇》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
第二章中国现代诗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部分主要介绍九位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诗歌理论主张,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诗歌理论主张,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的变化很明显,自由体﹑现代格律体交叉出现;在诗歌内容上,爱国主义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但表现方法各不相同.本章所介绍的诗人都有自己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应具体掌握他们的独特之处.(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郭沫若研究(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郭沫若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女神》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
第三章中国现代散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文学革命从诗歌和小说开始,但公认的取得成就最高的是散文.本部分主要介绍六位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散文理论主张,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散文理论主张,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特点.课程内容第一节早期重要散文家:冰心郁达夫何其芳第二节周作人散文创作(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冰心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冰心体”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3.周作人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第四章中国现代戏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独幕喜剧翘楚—丁西林,新浪漫派代表田汉,把中国话剧推向成熟的曹禺等现代戏剧家的戏剧创作情况,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现代话剧的特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曹禺话剧创作(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 曹禺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雷雨》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综合应用”的层次。
第五章中国当代小说(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部分内容较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长篇小说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都包含在内.本章主要介绍革命历史小说﹑成长小说﹑革命英雄传奇﹑寻根文学﹑新写实﹑先锋小说等各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家作品.学生应了解各个创作流派的不同特点,代表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掌握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特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规范和对历史与现实的叙述都有很大的不同,应具体掌握不同作家的独特之处.(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赵树理小说创作第二节王安忆小说创作第三节余华小说创作第四节王朔小说创作(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王安忆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2.《长恨歌》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
3.王朔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4.王朔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
5.王朔艺术特色.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第六章中国当代诗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丰富,从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到朦胧诗,到朦胧诗之后的诗人都有涉及.本部分主要介绍九位成就突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诗歌理论主张,欣赏这些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应了解这些作家的基本生平经历,创作概况,诗歌理论主张,掌握代表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各自艺术特色.通过代表作家作品的赏析,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特点.本章所介绍的诗人都有自己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应具体掌握他们的独特之处.(三)课程内容第一节朦胧诗创作(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朦胧诗的基本情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在本大纲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中,对各个知识点按五个能力层次(“了解”、“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分别提出了要求,这些层次间具有递进等级关系。
五个能力层次的含义如下:了解:要求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定义、方法、特点等),并能根据考核的要求,做出正确的选择。
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概念、方法、原则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和选择。
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解释、说明和论述。
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
如简单的问答。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
如写作。
(二)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二)自学方法指导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
为帮助应考者提高自学效果,以下几点方法仅供参考:1. 在学习时,要始终结合本考试大纲。
在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参照考试大纲中的该章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了解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把握住学习内容的要点和自学进度。
2. 阅读教材要循序渐进,先粗读后细读。
对大纲中指出的重点和难点要精读,吃透每个知识点;对概念性的知识要理解深刻;对基本的方法和要求要熟练掌握并融汇贯通。
3. 应考者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析,自己做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4. 应考者应注重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同综合应用实践相结合。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 应以本大纲指定的教材为基础、本大纲为依据进行辅导,不能随意删改内容和更改要求。
2. 应熟知本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正确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 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仔细阅读教材,主动获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的学习方法。
4. 应注意对考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在自学过程中要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关于命题考题的若干规定1. 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均属于考核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 试卷对不同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占3%,“识记”占25%,“理解”占17%,“简单应用”占10%,“综合应用”占45%。
3. 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
一般地,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依次为2:3:3:2。
需要指出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
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能给出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
4. 试题的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
5. 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时间为150分钟;试题份量以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事件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只允许带笔和橡皮,答卷必须用同一颜色的钢笔或圆珠笔,颜色为蓝色或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