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

合集下载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人们对文学的需求不断增加,小说的流派也不
断发展和演变。

在新时期,小说的流派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不同的
题材和主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1.社会派小说
社会派小说是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的小说。


以展示和分析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弱点、表现社会现实为特点。

这类小说
常常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注重写实和真实性。

代表作有张爱玲的《色,戒》、余华的《活着》等。

2.恋爱小说
恋爱小说是以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为主题的小说。

它表现了人
们的爱情梦想和情感世界的丰富多样性。

恋爱小说通常追求情感真实和细腻,具有浪漫和幻想的色彩。

代表作有鲁迅的《阿Q正传》、王朔的《黑洞》等。

3.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小说。

它通过对历史事实
的改编和虚构,展示历史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历史小说通常需要对
历史素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代表作
有明宪宗的《明朝那些事儿》、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

4.科幻小说
5.奇幻小说
6.军事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1977-1999)
新时期小说概观
一、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学呈线 性向前发展(1977——1984年)。
小说创作经历了伤痕小说(刘心武 、卢新华等) →反思小说(王蒙、张贤亮、茹志鹃等)→改革小说 (蒋子龙、何士光等)三个阶段。它们以反映社会时 代的变动,展示社会中人的命运而归属于现实主义创 作潮流。
三、90年代文学状况
1、新女性小说 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的“私人化小说”。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恋”情绪,一种对女性身体和 情感的眷恋。女性小说的极端是“另类小说”(卫慧、 棉棉的小说),表现自虐和放纵的情感。 2、新历史小说
它不再严守“写史”的创作准则,而强调对历史的 拆解和颠覆。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 《故乡相处流传》。
卢新华的《伤痕》通过知识青年王晓华在主流意 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叛徒”母亲决裂但仍然无法被主 流意识形态真正接受的故事,反映了“血统论”思想 对两代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无法愈合的心灵伤 痕) 。作品不仅表达了“伤痕”主题,而且对当时文 学界的几大禁区如悲剧、爱情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有力 的突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具警世作用。
5、长篇小说的兴盛——“陕军东征”引 发的创作热
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 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
/xiandai/bailuyuan/
3、形式的追求——先锋小说 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 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 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 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 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 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 情绪。

新时期小说 (1)

新时期小说 (1)

《班主任》——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标志
发表于 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学》 以一个班主任的视角,来看几位学生在 文革结束之初的精神状态,真实、大胆 地表现了文革所造成的“心灵的灾难”, 表现了愚民教育下扭曲的灵魂。 人物:认真负责、勤于思考的班主任 张俊石; 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小流氓宋宝琦; 纯朴上进而愚昧盲目、思想僵化的团 支书谢惠敏; 有思想、不盲从的理想化班干部石红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 思潮。一批作家在历史和主题上都向纵深挖掘, 追溯极左思潮在“文革”之前恶化的脉络,探究 动乱产生的根源,以文学的形式对当代历史进行 严肃的回顾与反思。 代表性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方 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 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张一 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自由联想与意识跳跃
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唯一的小方窗里透进 了光束,是落日的余辉还是站台的灯?为什么连另外三个方窗也遮 严了呢?黑咕隆冬,好象紧接着下午便是深夜。门咣地一关,就和 外界隔开了。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 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 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 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 ,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呼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 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 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 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 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 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 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 希望。下一站,或者下一站的下一站,或者许多许多的下一站以后 的下一站,你所寻找的生活就在那里,母亲或者孩子,友人或者妻 子,温热的澡盆或者丰盛的饮食正在那里等待着你。都是回家过年 的。过春节,我们的古老的民族的最美好的节日,谢天谢地,现在 全国人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年了。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 消春节了。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 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 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 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也要坚强的忍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 性的寓言。《许 三观卖血记》用 朴实而洗炼的笔 墨,冷静而集中 的笔法,讲述了 丝厂送茧工许三 观一生十次卖血 的故事。
有人说苏童成为先锋的“叛徒”,
苏童说:“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 如游泳的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会 考虑姿势。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 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
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 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 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 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 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 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 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格非

格非,原名刘勇, 1964年出生,江苏丹 徒县人。 1981年考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1985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 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 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 文系。
格非的小说

格非主要著作有《格 非文集》、《欲望的 旗帜》、《塞壬的歌 声》、《褐色鸟群》、 《锦瑟》、《湮灭》、 《暗示》、《风格合 并》、《似曾相识的 精灵》、《人面桃花》 等。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喧嚣与骚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 新潮小说( 2、喧嚣与骚动 新潮小说 现代派小说)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 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 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 陈建功的《筹毛》 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筹毛》、刘西 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 鸿的《 你不可改变我》 王朔的《 橡皮人》 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说更多受到西方 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了当代青年青春 心理的骚动不安、 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 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 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新潮小 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 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部分作品还表现出口 语化倾向。 语化倾向。
4、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 60年代 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 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 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二、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 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 展开(1985——1989年) 1989年 展开(1985 1989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

第二节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文学院张喜田新时期小说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改换文学”。

这是指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所出现的一类小说。

(1)主要表现对象:“十月的欢腾,一月的哀思”——集中的内容就是揭发批判“四人帮”,歌颂革命老一辈。

(2)作家在思想上、精神上仍受“四人帮”一套的束缚,带着镣铐跳舞,似乎是“放了脚的女人”。

(3)这时期,要想创新,必须来一个拨乱反正、除旧迎新的斗争,但是此时旧的不想用、不愿用,新的不知如何走、怎么用,就处于徘徊阶段。

(4)内容较好,但仍有着帮风帮气,还受“四人帮”所制定的创作模式束缚,极左思潮仍起作用,更有人制造新的“个人迷信”。

但这些,并不是原地踏步,新的文学在酝酿,是准备时期,因为这毕竟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序幕。

具体创作贾大山:《取经》(“农业学大寨”)萧育轩:《心声》徐光耀:《望日莲》一、伤痕文学(一)原因(1)生活变化、认识深入与文学变化;(2)咀嚼伤痕时期。

伤痕文学开始的标志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而卢新华的《伤痕》则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前者是“奠基作”、潮头文学,后者是名字的由来、代表作。

刘心武:《班主任》(张俊石、宋宝琦、谢惠敏、石红)卢新华:《伤痕》(王晓华、母亲)伤痕文学主要反映长期的极左路线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肉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由冤案造成的伤痕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敌我不分、敌我颠倒,造成了很多悲剧。

莫应丰:《将军吟》(彭其、陈镜全)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公伯、白舜、林芳、杨琼—艾华、杨大榕)王蒙:《光明》顾工:《翻案》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2)由株连造成的伤痕“株连九族”本为封建现象,但在10年动乱中,株连九族的现象十分明显,一人犯罪,全家遭殃,以反动的血统论为根据,即以出身定政治身份,体现出宗法社会的特点。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克)宗璞:《弦上的梦》(慕容乐珺、毛头)孔捷生:《在小河那边》(谷凉-严凉、谷兰-穆岚)叶辛:《蹉跎岁月》(柯碧舟、杜见春)(3)由个人崇拜而造成心灵上的创伤由于个人迷信,使群众与领袖的关系颠倒、混乱,使二者的关系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成为人与神的关系。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新时期小说流派及其特征

A、结合小说流派的发展,谈一谈新时期文学创作对现实主义的超越?新时期小说流派繁多,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融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的思想观念,文学价值观多样化,创作方法多元化。

使得现实主义得到升华。

一.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深化。

由于“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始终是主导性潮流。

从70S后期到80S初期,相继出现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热潮,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

但这种“复归”并不简单地复归到“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而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大胆的批判来重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因此这种复归也是一种深化。

《班主任》、《伤痕》都通过现实主义对真实生活做了真实的再现。

尽管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尽完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但它们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伤害,反思社会,追求现实性,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

《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并不是被动地阐释政策图解口号,一味地讴歌赞颂,而是能动的介入现实,批判现实,改造现实。

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绘和评价。

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向生活真实的挺进中,也促进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断深化。

二、寻根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

寻根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学创作朝多元化发展,“寻根文学”及吸收了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又包含现代艺术表现方法,更注重艺术探索,是文学自觉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鲍庄》、《人生》在艺术表现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表现技巧上也采用象征、寓言等。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征的现代主义叙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这一形象来代表文化畸形、丑陋、愚顽的一面。

对于原始部落鸡头寨的构建,也是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新时期小说笔记 文理学院版

新时期小说笔记 文理学院版

绪论一、新时期小说概况(一)新时期小说的特征(自由、自觉、文体自觉)(二)新时期的小说主潮1、现实主义的复归(1976—1979)第一阶段伪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特点:反传统、反理性第二阶段(1980—1985)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从再现到表现,从现实真实到心理真实,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崇高、反自我、反中心、反结构创造英雄—消解英雄贵族化—平民化雅文学—俗文学二、新时期小说的小说流派1、现实主义小说流派(1977—1984)(1)伤痕小说(复归)——反思小说(深化)——改革小说(张洁《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开放)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郑万隆的《异乡异闻》、张承志《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2)什么是新写实小说: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但抛弃了传统现实小说的典型化,注重写生活流,消解了英雄,写普通的人民众生,它融合了现代派小说的特点,学习了荒诞变形等,它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零度情感。

新现实主义小说:(陈思和把90年代后小说命名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题材以工厂和乡镇为主。

代表作家: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关仁山《九月还乡》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湖北刘醒龙的《天行者》《分享艰难》新官场小说:王跃文《国画》李佩甫《羊的门》阎真《沧浪之水》2、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小说流派新潮小说:广义的现代主义小说,包括意识流小说—象征哲理小说—意象小说张承志《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荒诞小说:宗璞《我是谁》陈村《美女岛》黑色幽默小说:徐星《无主题变奏》魔幻现实主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扎西达娃《西藏,隐密的岁月》和《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3、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小说流派的特征(1)反传统、反自身、反英雄、反结构、反中心、反崇高;(2)消解深度模式,认为事物没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能指和所指的不同,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分;(3)零度情感介入;(4)零散化、指故事情节被分散了;(5)语言的粗鄙化4、先锋小说(80年代后期):狭义的现代小说,代表作家马原、洪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时期小说中国当代文学成教特色课程第三章新时期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第三节“改革小说”和社会历史问题小说第四节市井乡土小说和“寻根小说”第五节“中国式现代派小说”与先锋小说第六节新写实小说与新现实主义小说第七节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第八节女性小说与新生代小说第一节概述一、新时期的小说浪潮 1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2 、“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3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4 、“晚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通俗小说”二、新时期小说的作家群体1 、复出作家群2、知青作家群3、新生代作家群4、女性作家群5、80 后作家群三、小说的繁荣局面1 、题材的开放2、变化多样3、艺术自觉4、少数民族作家崛起新时期作家群体“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流沙河、公刘、昌耀“知青”作家: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李晓、多多、芒克、江河、杨炼、舒婷、北岛“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第二节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一、伤痕小说1 、伤痕小说的特点:政治批判意识、宣泄情绪、肤浅2 、《班主任》、《伤痕》分析二、反思小说 1 、反思小说的特点:历史大事反思、政策失误清理、理性色彩、艺术变革 2 、反思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分析:从维熙:“大墙文学”张贤亮:“唯物论者启示录”王蒙:“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自我批判”关于“伤痕”的讨论黄安思:《向前看啊!文艺》,――1979 年4月5日《广州日报》李剑:《“歌德”与“缺德”》――1979 年第6期《河北文艺》两篇文章认为文艺应有党性原则,应“歌德”。

“伤痕”小说暴露太多,“情调低沉”,“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志”,是“向后看”的,“用阴暗的心理看待人民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但很快,贬义含义逐渐消褪,辩护者认为它有“使人警醒起来,感奋起来”的社会功能。

《班主任》分析:文革模式英雄路线斗争胜利张俊石:正确正确路线,知识(反“革命”)宋宝琦:无知识谢慧敏:反知识文革意识形态(“革命”信仰)《伤痕》故事分析:王晓华错误的认同信仰的伤痕,母亲平反获得政治解放,但心不能平静,个人命运的小故事,悲剧性冲击了“文革”模式,揭开了“伤痕”、“为落实政策而写”。

反思文学的主体:归来作家“五??七”派作家:王蒙、张贤亮、丛维熙、张弦、高晓声“五??七”诗人:艾青、邵燕祥、公木、公刘、白桦、流沙河、牛汉、绿原、曾卓、鲁黎重要特点:亲身经历历史的遭难,将生命的挫折与历史的挫折联系在一起。

归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伤痕文学阶段),而是将文革的悲剧与中国当代的政治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投射出历史反省的冲动,即出现了“历史反思文学”。

《天云山传》(1979 )人物表宋薇地委组织部长(天云山区综合考察队队员)吴遥地委副书记(考察队政委,特区党委,运动办公室负责人)罗群“老反革命”考察队政委,特区党委书记,地区规划小组负责人。

冯晴岚教员,考察队队员周瑜贞中央某部负责人之女历史反思:《天云山传》分析:一、大众眼中的文革叙述。

人物受难,个人陷害,坏人道德品质低下,揭示大众对文革的朴素认识。

二、黑白分明的人物。

罗群始终是优越者,与是否平反无关,三个女性进述知识分子感受苦难的故事。

三、国家话语。

小人得志,但没有深入小人得志的历史文化根源,人治必然出现极左政治。

古华(1942―)电影编剧、作家。

湖南嘉禾人。

原名罗鸿玉。

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当过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

1962 年发表作品,后曾在郴州歌舞剧团、郴州地区文联工作,1980 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

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5 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现旅居加拿大。

被简化的历史反思:《芙蓉镇》《芙蓉镇》人物分析:胡玉音――“天底下最心好的是女人”李国香――“最歹毒的也是女人”谷燕山――“长了副凶神相,有一颗菩萨心”王秋赦――“政治运动需要他,他需要政治运动”秦书田――“坏人里头的乐天派”黎满庚――“无奈的正义者”黎桂桂――“懦弱的男儿”张贤亮华夏西部影视城1993 年张贤亮下海办华夏西部影视城(镇北堡影视城),那里拍摄了《牧马人》、《红高粱》、《大话西游》、《黄河谣》、《老人与狗》、《新龙门客栈》等七十多部影视剧。

一部部经典影片从这里诞生,以它的古朴、原始、粗犷和荒凉,叙写着中国影视文化的辉煌。

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已成为国家4A 级黄金旅游点,每年能吸引33 万游客,盈利上千万元,仅固定资产已经价值上亿元。

2004 年,镇北堡影视城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文化产业最杰出的十大项目之一。

从个体反思到人性反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分析1、生物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冲突2 、生理畸形:对专政时代的批判控诉3 、两性差异的永远战争:建立在性饥渴上的爱情个体反思:“回顾过去所受的凌辱,与所有不幸的人所有的不幸遭遇比较,惟独这种屈辱我还没有受过,没有受过这种屈辱倒使人感觉惊异,感到意外,不相信命运如此厚待我,似乎我从生下来就注定了必须经历一切痛苦,要穿过水与火、剑与蛇筑成的全部炼狱。

”反思人民公仆的异化:王蒙的《蝴蝶》1 、在当时许多刚刚复出或受到迫害的人们还在悲苦地咀嚼着别人给予自己的不幸的时候,王蒙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自我,这种颇有忏悔意识的内向反思,应当说是相当有力和深刻的。

而这正是王蒙“反思小说”的独到处。

在形式化的革命与革命当中,王蒙思考了个体与理想与社会的关系,也真实地表现了人的异化的现实与回归的痛苦、艰难、努力和勇气。

2 、艺术上运用意识流手法,借助于电影蒙太奇手法,利用时空割裂、时空交错,按人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来组织故事,通过全知叙事与主人公内心独白的结合,对人民公仆异化为人民的主人进行沉痛的审视第三节改革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一、改革小说1 、改革小说的内涵2 、发展阶段:A 、前期改革小说(1979――1981 )艰难的改革历程、改革英雄者形象、改革与反改革的冲突B 、后期改革小说(1982――1985 )精神震荡与道德困惑、普通人 3 、蒋子龙、张洁的改革小说二、社会问题小说1 、题材领域:社会机制造成的弊病,文化精神痼疾2 、代表作品:《人到中年》、“陈奂生系列小说”、《老人仓》蒋子龙(男)(1941 -),河北沧县人。

1950 年入农闲时的"季节性小学".1955 年入天津市第四十中学。

1958 年毕业考入天津重型机器厂技工学校。

1960 年毕业在工厂当见习工。

同年加入海军,在部队的宣传部工作。

开始文艺创作,1962 年始发表杂文通讯等,1964 年第一篇散文《老崔》发表在《光明日报》。

1965 年复员回天津重型机器厂。

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新站长》。

1972 年发表小说《三个起重工》。

1976 年发表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人民文学1976.1 ,复刊第一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却因所谓"走资派路线"受攻击。

后在压力下写了应时的《铁锨传》。

1979 年以改革为背景,描绘新时代的英雄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1979 年全国优秀小说评奖中以压倒性票数获奖,引发了"改革文学"的热潮。

1980 年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班毕业。

后历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涯》主编等职。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集》、《拜年》、《蒋子龙创作精选集》等,长篇小说《蛇神》等,散文集《过海日记》、《国外掠影》,文艺论集《不惑文谈》等。

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前期作品充满"开拓者"的热情。

《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形象分析主动请命受命于危维之间上任(一)童贞,美人衬托英雄(二)批评杜兵,下车间(三)冀申对乔的衬托主角(四)考核,幼儿园,奖金,辞掉“临时工”“服务大队”(五)乔与冀申的对比(六)霍大道与乔厂长的烘托映衬,乔陷入诋毁和控告乔厂长:刚强果敢,敢斗敢闯,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正直高尚,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艺术特点:不足是理想色彩过重,形象欠丰满,类型化(议论过多)。

好处是阳刚、大气、辽阔,剧烈矛盾冲突,少心理活动,细描、语言崇尚气势的雄浑和雄辩力。

艺术感染力强,生活气息浓。

作家蒋子龙张洁(女)(1937 -)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幼年丧父,从母姓。

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

1956 年高中毕业,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

1960 年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 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北京文艺〉1978.7 ),引起文坛注目,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 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引起文坛的大反响。

1980 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现旅局美国。

初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初版,修改本)、《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

其中《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 、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1983 -1984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反映改革的代表作品,发表后争议很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享有国际声誉,曾获意大利1989 年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

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作家张洁那本书是我一九八一年春天写就的。

我曾在书中预言,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