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1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80年代小说(1)

80年代小说(1)

3、《钟鼓楼》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对城市文化的渴望与批判小月前本门门才才小月浮躁金狗小水英英石华福运废都庄之蝶废都庄之蝶唐宛儿牛月清柳月阿灿3精神返乡对乡村未来的忧虑唐宛儿牛月清柳月高老庄子路西夏菊娃蔡老黑苏红秦腔引生白雪夏风夏天义夏天智夏君亭高兴刘高兴孟夷纯五福张洁p103?创作三个阶段p103104美的追求女性命运思考荒诞感受美的追求女性命运思考荒诞感受?爱是不能忘记的?母亲钟雨老干部?沉重的翅膀?新时期第一部反映改革的长篇小说?郑子云陈咏明?田守诚保守派改革派四寻根小说?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汪曾祺的诗化小说




刘绍棠——80年代高举“乡土文学”大旗

九、军旅小说
徐怀中P129 战争题材——军旅小说 战争过程 人物内心 塑造英雄 普通人“英雄”——复杂的英雄 代表作《西线轶事》 刘毛妹——英雄+玩世不恭的小青年 六个女兵——逐渐成熟的战士+英雄行为

高晓声P98
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反映改革过程中农民文化心态有: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包产》《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出国》等 农民的奴性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缺乏做主 人的能力和意识 农村改革农民富裕能使农民恢复主人公意识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 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 《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 《青天在上》、《收田财》、《走上新路》、 《解约》、《不幸》、《陈奂生上城》、《79小 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 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 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 年小说集》、《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 记》、《钱包》。
二、改革文学的理解要点:
1.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进程作出迅捷反映和描写,就连 长篇创作也努力与时代同步。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张洁的 《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 《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鸡窝洼 人家》等作品。
2.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与社会。或者从正面描写 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及冲突;或者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变 化入手,透露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有力 冲击;或者从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尺度等方面表达 人们对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1.高晓生延续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么?
2.谁在书写农民:知识分子立场还是以农民 意识来书写农民?
3.文学与实现、历史、时代的关系:怎样书 写,如何表达?写史诗的欲望?
第三节、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
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 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 视的创作潮流。
这一时期的“伤痕小说”创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有表现“文革”所造成的家庭悲剧的《伤痕》(卢新 华)、《枫》(郑义)等,表现“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肉 体折磨和精神戕害的《我是谁?》(宗璞)、《啊!》 (冯骥才),也有表现“文革”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心灵创 伤的《班主任》、《醒来吧,弟弟》(刘心武),《最宝 贵的》(王蒙),还有表现知青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和不幸命运的《在小河那边》(孔捷生)、《蹉跎岁月》 (叶辛),表现十年动乱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的摧残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月兰》(韩少功), 以及表现“文革”期间监狱“大墙”内的生活和斗争的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神圣的使命》(王亚 平)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文革”进行了彻底 地批判和否定,在社会上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社会效应, 并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 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 话。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 和的心境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 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 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 剖析与针砭
第二节 反思文学
1、兴起 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
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从一般地揭 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内容更为丰富深厚,带有更强的理性色 彩。 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古华的《芙蓉镇》等。
2.反思内容
(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 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新时期文学是经历 了一场浩劫之后重 新崛起的文学,也 是处于改革开放中 不断变革的文学。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一走向多元
第一节 伤痕文学
生动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中国 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 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 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 展中的第一个高潮。如:卢新华 《伤痕》等。
1、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表 现出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
救救孩子——谢惠敏 宋宝琦 《爱情的位置》
《醒来吧,弟弟》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人性美和人情 美的闪光
《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 石 义海
3、对世相心态的文化思考 《钟鼓楼》 橘瓣式结构 《栖凤楼》 《四牌楼》 纪实小说《5·19长镜头》 理智型作家,思想大于形象。
一、“伤痕小说
1.兴起 2.原因 3.伤痕的内容 (1)蒙冤受难 (2)命运悲剧 (3)精神扭曲 4.意义
卢新华《伤痕》 刘心武《班主任》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
二、刘心武
1979年11月期 《人民文学》发表 了刘心武的《班主 任》,标志着新பைடு நூலகம் 期小说创作的新突 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