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笔记

南京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笔记
南京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笔记

南京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笔记

西方经济学笔记(一)

西方经济学笔记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经济问题

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这一制度的特征首

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

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

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

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特征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

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的含义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

制度。

混合经济的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

是社会目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四)混合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

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

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混合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它经济组织

如何作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单个经

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途径,其中心理论

为" 看不见的手" 价格机制。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效

用,单个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的经济决策取得最大利润。

第二层次,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是作为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和

供给双方)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层次,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又要取决于所有单个市场(如产品市场、

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

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总需求。

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

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第二章、第一节微观经济学概览(一)经济系统的构成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

本方式的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

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把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

商或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

(二)微观经济学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供给、需求及价格理论;第三章:介绍消费者行为

理论;第四章:分析生产第五章:厂商的利润和成本第六章:厂商的市场供给第七章:分配理论第八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九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二章、第二节需求(一)需求需求的

定义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

序列表,如表(2-1 )

如表(2-1 )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

条曲线如图(2-1 )

图(2-1 )

需求函数:假定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

求量作为依变量,则:D=f (P )。即为需求函数。

(二)需求规律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

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规律。

需求曲线的特例

(三)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

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

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是。

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

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

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

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人口规模正常商品与劣质商品的区分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则为

正常商品。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则为劣质商品。

替代品和互补品第一,替代品,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

的价格上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第二,互补品,这是指两种互相补充使用商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

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

需求求函数的扩展形式Qd=D(P ,m ,P1)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m 代表消费者的收入,P1代表其它商品的价格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含义需求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

价格水平上,居民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购买量的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

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

曲线的移动。

(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某一特定时期所有家庭需求的总和根

据单个家庭的需求曲线求取市场需求曲线的过程如下图所示:第二章、第三节供给(一)供给供给的定

义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供给的表示: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供给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供给量

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如下表(2-2 )

表(2-2 )

供给曲线:它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如

图(2-2 )

供给函数:假定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具有无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

把供给量作为依变量,则S=f (p )即为供给函数。

(二)供给规律供给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

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供给曲线的特例

(三)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

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了产量就越小。

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

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如,在玉米价格不变小麦价格上升时,农户就可能多生产小麦而减少

玉米的供给量。

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

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技术水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

供更多的产量。

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价格上升,则制订生产计划

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反之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

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Qs =S (P ,T ,P1)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T 代表生产技术水平,P1代表相关商品的价格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含义供给量是指某时期内在某一价格

水平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扩大或缩小,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它表

现为沿供给曲线变动。

供给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

的产量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称之供给的变动,

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用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供给增加或减少。

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增加是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供给量减少是向左下方移动

;供给的增加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五)从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到市场供给一种水平的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提供该水平的数量之

和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第四节市场均衡(一)均衡的含义经济均衡的含义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务处在

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务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

么该经济事务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将保持该状态不变,此时我们称该经济事务处于均衡状态。

市场均衡的概念在市场上,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称之为市场均衡。

均衡的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含义

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或者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带着各自的盘

算,消费者与生产者一起进入市场,最终决定市场的均衡。

图(2-3 )DD线表示需求曲线,SS曲线表示供给曲线。我们把供求相等的点E 定义为均衡点,

把与E 点相对应的价格水平定义为均衡价格(Pe)即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把与E 点相对应的产量定义为

均衡产量Qe. 即供求平衡的产量。

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过程1.设市场价格P1>Pe ,如图:此时,QS>QD

,QDQS 的距离为供大于求的产品数量即过剩的产品的数量,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过剩产品的存在必

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E 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少

市场的产品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2.设市场价格P2>Pe ,如图2-3 此时QDQS的的距离即为短缺的量(供不应求)。此时,价格的

上升可以扩大生产的产量,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有供求

保持一致。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求减产引起均衡产量减少。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供求规律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供求定理第二

章、第五节弹性理论(一)弹性的概念弹性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

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变量之间的变动的敏感程度,如价格变动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 y 变动的百分比/x 变动的百分比。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

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我们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需

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设:Q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该商

品的价格;DQ表示需求量变动值;DP 表示价格变动的数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则: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完全无弹性、

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富有弹性和无限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商品代用品的多少,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

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

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

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其价格的变化,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

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

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

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弧弹性和点弹性含义及其表示

1 )弧弹性是以某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

假定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上的两个点分别为A 和B ,其价格与购买量的组合分别为

(P1Q1)和(P2Q2)如图所示,于是DP和DQ马上可求得,但是在考虑价格和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时,是

选取P1,Q1,还是P2,Q2其结果不一样。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采用了一个变通但却非常有效的方案,

即取AB之中点作为代表,这样由于则

2 )点弹性衡量了在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相对应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的反

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弹性系数只与需求曲线上的点(P ,Q )的斜率dQ/dP 有关,故被称为点弹性,它可以精

确地反应出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值。

(三)其他的需求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和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

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 需

求变动百分比/ 收入变动百分比用Em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M 表示收入,DM表示收入增减量。

对正常商品而言Em>0,如果Em<0,则表明收入增加,该商品的需求减少,该商品为劣等品。如

果Em>1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该商品为奢侈品。0

收入增加幅度,该商品为必需品。

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程度对需求量变动程

度的影响。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式中,Ec 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DPx 表示X 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成小量Qx表示X 商品需求量DPy 表示Y 商品的价格变化量,Py

表示Y 商品价格。

如果Ec>0,则二种商品X 、Y 为替代品。

如果Ec<0,则二种商品X 、Y 为互补品。

如果Ec=0,则二种商品X 、Y 为互不相干。

(四)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供给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1%,供给量变

动X%,我们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衡量供给弹性的大小。

供给弹性系数=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我们用Es= 表示供给弹性系数,P 表

示商品的价格,Q 表示供给量。

(DQ、DP分别表示供给量和价格的变动数值)

由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供产量,所以Es一般是正数。

供给弹性的分类①Es=0,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它表明价格任意变化,供给量不变(DQ=0)其

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下垂直的线。

②Es=1,称为供给的单位弹性,此时,价格量变动1%,供给量随之变动1%,其供给曲线是一条

450 线。

③Es= ,称为供给其有无限弹性。此时当DP=0 时,商品供给量任意变动,其供给曲线是一条

水平线。

④0

变动小于1%,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灵敏。

⑤Es>1,称为供给富有弹性,它表明如果商品价格变动1%,供给量的变动超过1%,供给量对价

格的变动反应较敏感。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生产技术类型,一般而言,生产技术越复杂、越先进,固定资本,占用越大生产周期越长,供

给弹性越少,在价格下降时,这类生产要素不能方便地转移。

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对拥有相同技术的生产者而言,拥有多余生产能力的生产者的供给会更

高有弹性,因为它在价格变动时,特别是价格升高时,更容易调整产量。

生产成本的因素,当产量增加时,成本迅速增大,供给弹性越小,反之,生产扩大成本增长慢,

供给弹性就大。

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生产时间),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对供给量进行调整需

要一定时间,时间越短,生产者越来不及调整供给量。如在一个月内,考察西瓜的供给,它可能缺乏弹

性,但如果跨年度考察西瓜供给量的变化,则其供给弹性可能很大。因此对象农产品这样生产周期较长

的产品,有:Pt=f(Qt);Qt=f(Pt-1),简单地说,就是今年的价格由今年的产品决定,今年的产量

由去年价格决定。(有兴趣的学员可以去查阅一下有关教材的蛛网原理可能会有很大的启发)

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

①弧弹性的计算,一种商品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是以该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供给量

为基础计算出来,其公式为:

②点弹性,供给的点弹性是在供给曲线某一点上衡量的相应于价格无穷小的变动量,供给变动

率的反应程度,其计算方式:第二章、第六节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

的含义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

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限制价格的含义限制价格又称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过高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

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

黑市交易。

(二)税收负担分析对既定的定量税而言,消费者和生产者负担的比例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的形状直接相关(如下图)。在下图中,定量税为(P1-P2 ),消费者承担的部分为(P1-Pe ),生产

者承担的部分为(Pe-P2 )

(三)需求弹性和销售收入需求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其需

求弹性之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出售该商而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总收益

(TR)等于销售量(Q )乘以价格(P )。

PR=QxP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

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

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增加。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

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

例:设电视机的|Ed|=2,原来的价格500$,此时,销售量Q1=100台。

TR1=P1xQ1=500$x100=50000元现价格下降百分之十,即P2=450元,因|Ed|=2,所以销售量增加

20% 即Q2=120台,此时,TR2=P2xQ2=450 ×120=54000 元TR2-TR1=54000 元-5000=4000元此时,电视机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的例子学员可自己寻找。

结论:结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

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②如果某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

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

而总收益会增加。

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 =0.5 ,原来的价格P1=0.2,此时,销售量Q1=100斤,

TR=P1xQ1=0.3×100=20元。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第一节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 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 2 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 3 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 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 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格鲁尼格教授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1公共关系的形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2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大众 3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4 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5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二节 一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1公共关系状态——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 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2 公共关系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 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的工作 3 公共关系观念——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 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另还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 二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组织、公众、传播※ 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2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3 传播——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三关系、舆论、形象 1 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与“私人关系”相对应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2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体会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自立更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而对于学习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这门学科本身,而是自己。如果总是告诉自己难、难、难,你就越会觉得难,但如果告诉自己很简单,并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觉得很简单,反而觉得学习成了一个享受的过程。这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也深有体会。 刚开始学习时老师就说过,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来自于一个基本的生活事实,学习经济学可以让你解答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例如GDP、价格歧视、成本分析等等。随着对经济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听新闻和读报纸时,你将对当前的时事有更深的理解。面临经济决策时,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正在学习的经济学。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每个人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认为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每个星期一次经济学课,一次是三个课时,也就是135分钟,所以一节课的强度很大,如果落下一次,而你想自己在课堂下补回来的话,13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 其次,学习贵在理解。上课仔细听讲是一个关键,不要试图写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听讲比记笔记更重要,理解在心里比在笔记本上茫然地记下一堆更实际。 而且,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经济学的名词定义比较多,理解并熟记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就比较方便,不必在遇到某个不知道的名词的时候把时间浪费在翻笔记上。能预习明天的内容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我们往往学了就过去了,导致基础不扎实,经济学的框架还没建好就想建房,最后松松垮垮什么也没掌握。要想薄发首先就得厚积。 就学习的内容而言,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经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与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刚开始以为是一个偏文的学科,然而不全是。首先要想学好经济学,就要有很好的数理修养;其次不仅要求理解,很多概念都必须熟记;还有就是结合实际生活加强理解;端正学习态度这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这个学科综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也要特殊对待。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学习体会最深的就是结合图表学习。举个例子“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用文字表达: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用图表表示: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 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 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 好的社会环境。 3. 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 ?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 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 ?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 ?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个人总结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在其自身的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病。 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自发性、滞后性、不稳定性 市场失灵的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2、公共产品与搭便车3、外部效应4、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5、垄断与自然垄断 6、信息不对称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是论述公共部门所需资源量、公共部门各领域的资源分配以及如何监督资源使用等问题,回答公共部门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公共经济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第二章 公共品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或无法全部生产的,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政府参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是共生和互补的关系,由于资源稀缺,必须取舍权衡。 私人品:排他的、具有很强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竞争性、排他性) 公共品:有共同受益特征的物品或服务。(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竞争性:人数增加需求增加。无法使每个消费者在利益完整的条件下得到满足。 排他性:拥有者可以完全排除其他人收益 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每个消费者都可以享用,任何消费者无法排除其他消费者从公共品获得利益 私人品的有效供给(横向相加)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纵向相加) 公共品提供存在的问题: 1、搭便车:指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公共品的好处。 2、强制乘车:政府使用强制性力量使人们为公共品买单,结果对公共品没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也将被强制征税。公共品的攻击方式:政府、私人部门、自愿 公地悲剧: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不能排他,但本身又是竞争性的,可能会存在资源被滥用的问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经济增长 19.1复习笔记 一、经济增长的概述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 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1t Y -表示(1t -)时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y t y y g y ---=式中,y g 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量,1t y -表示(1t -)时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 1 t t y t y y g y ---=式中,y g 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二、增长核算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学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区分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为了说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学者提出了如下生产方程: () ,,,,t t t t t t Y f K R N A S =其中,t Y 为一个经济的总产出。t K 、t R 和t N 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t A 表示该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变量t B 代表基本因素,或称其为“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能力”,这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 2.增长核算方程 假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1Y AK N αα -=借助于增长率的结论可得增长核算方程: ()1Y A X N g g ag a g =++-式中,Y g 总产出增长率;A g 技术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X g 资本增长率;N g 劳动增长率。 增长核算方程表明,产出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加上资本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即: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8——34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失效。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

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 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 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4.1 复习笔记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如下:产品市场总产出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上升,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不是相互独立的,即货币对经济非中性。 一、投资的决定 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设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等只能视为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1.实际利率与投资 在决定投资量的诸因素中,实际利率是首要因素。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 2.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则此投资就值得;否则,就不值得。 3.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其表达式为i=i(r)=e-dr,其中e为自发性投资量(又称自主投资,即利率即使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d表示投资量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r表示引致投资。 4.托宾的“q”说 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时,即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投资需求增加。 可以看出,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也就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 二、IS曲线 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情况。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IS曲线的推导 (1)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与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就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她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与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与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瞧不见的手”与“瞧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与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与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与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就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与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完整)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从经营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关作为实施推广,影响环境的手段,突出公关的谋略、技巧、艺术的实用研究; 2.更重视信息和形象的商业价值,将信息、形象关系作为重要的经营要素和资源,将公共关系作为经营投入的一部分,并努力使其转化为实际财富,产生出经济效益。 三、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按传播的基本模式分析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2.从公众舆论的角度研究、处理组织的公众环境和公众形象问题; 3.研究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效果; 4.直接引入传播学中有关传播媒介与技术的研究,对公共关系各种媒介的特点、功能进行分析。 第三节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方面要不断了解世界,汲取对自身建设和发展有利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要传播自己,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二、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 体制改革使公共关系日益成为组织自身的一种行为机制和经营管理方式。 三、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形象竞争手段,对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作用日益突现。 四、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组织在日常运转中非常需要运用公共关系了解舆论,影响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五、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稳定离不开沟通。社会、政治、人心稳定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发展环境。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本质一、确认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1.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组织、传播、公众(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和行为者。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需要把自身的公关行为和公关机制通过一定的、可控制的职能系统体现出来,使公共关系按照组织的总体目标和需要发挥作用。公共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

帕累托效率效率最大化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否则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重点) MSB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MSC则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MSB=MSC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种条件,即每一种物品和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总效益(total social benefit,TSB)是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则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外部效应的存在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税制设计的巧妙安排各种类型转移性支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如造纸厂在生产纸张时,除了生产的纸张以外,对于河流的污染,空气的污染也是一种成本)。 只要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企业,而后者没有为此付费或者收费,外部性就会出现。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正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 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影响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导致国际局势不稳定甚至冲突。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不适用于中美关系的现实,应该将崛起中的中国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建构主义学派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为此,一套较完整的大国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关键词:大国崛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大国崛起理论 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也是“经典现实主义之父”。他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为权利与和平而斗争》(1948)中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宣告了美国二战后外交思想范式转型的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是由对权利的追求驱使的,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国际政治的动因就是对权利的追求。因此,权利之争是“世界政治的核心内容”。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现实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国家的逐步崛起,演绎出新现实主义学派。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是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华尔兹认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国家不应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应寻求权力的平衡。均势理论的实质是主要大国间实力平衡的分配。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1971)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稳定论,后来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制度、提供世界经济的稳定器、提供公共物品等从而实现均势,从而保持国际局势稳定;而新兴大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引起不稳定。 米尔斯海默认为,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中心,它必然会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并主宰东北亚。当中国不断增加权力时,中国的邻国和美国都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很可能通过组建一个均势联盟的方式达到此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