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回族人群在城市融入中的研究导论(1)

回族人群在城市融入中的研究导论(1)

03
影响回族人群城市融入因素分析
政策法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政策法规对回族人群城市融入的直接影响
01
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直接决定了回
族人群在城市中的权益和待遇。
政策法规的执行与监督
02
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机制对回族人群城市融入的影响,
包括政策宣传、执行效果评估等方面。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调整
教育资源获取与就业机会
教育资源
回族人群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存 在一定困难,如优质学校名额有 限、教育投入不足等,导致部分 回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 。
就业机会
受职业技能、语言沟通等因素影 响,回族人群在就业市场上竞争 力相对较弱,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
政策扶持
政府针对回族人群制定了一系列 就业扶持政策,如提供就业培训 、创业扶持等,但政策落实和执 行力度有待加强。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02 03 04
深入研究回族人群的城市融入过程,揭示其融入机制和影响因素。
关注回族人群在城市融入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提出有效的 干预措施。
比较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回族人群融入状况,总结经验和教训。
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
THANKS
参与观察
研究者深入回族社区,参与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观察其城市融入 的实际情况。
典型案例分析
成功融入案例
选取成功融入城市的回族个体或家庭,分析其融入过程、策略和经 验。
融入困难案例
选取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回族个体或家庭,探讨其融入障 碍、原因和解决方案。
跨地区比较案例
选取不同地区的回族人群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地区差异对城市融入的 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由于它所具有的明显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功用,使它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心理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神话色彩,而且由于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

为了让这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人类学和服饰心理社会学意义上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本文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剖析解读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的在于推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一、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现代,都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会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同地理环境内的经济文化类型来发生作用的。

所谓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相同生活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类型的综合体。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篇一: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民族众多,现仅就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一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表现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复杂而特殊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之处的风格.这些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一、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特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们接受,它就会被普遍认同.进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传承,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林区、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善于打猎采集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鹿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缝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袍服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属于草原畜牧类型的蒙古、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属于农耕经济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其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作为主要原料,加以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并以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二、形态结构类型三、色彩装饰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始于原始宗教信仰,随着民族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在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用色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装饰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作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蒙古族妇女不仅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头饰等物件,也都绣有精美的纹样,强化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扩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并加强服装整体包装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像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色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也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而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盖头、上衣、领褂、围腰、长裙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追求庄重深沉色彩的类型.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的互融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服饰色彩的丰富形式.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那些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自觉与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崇尚.可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特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区域关系.四、审美情趣表达如果说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间,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反映到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他们具有追求形式美、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特征.这就使得他们的服饰带有某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遵循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表现在服装式样的对称,服饰上的镶嵌、绣制的纹样、图形的对称以及饰物的对称等诸多方面.如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喜欢穿着镶嵌宽边的对襟长袍.不仅整个袍子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就连装饰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边也是严格对称的.撒拉族妇女为儿童缝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缝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但缝制者在拼接时仍特别注意到了图案、花色的严格对称.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遵循了对称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则.这一法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但从对称形态的安排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上下两方.假如把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那么它有别于绘画、雕塑或其他造型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在审美价值上更给人一种不同风格与韵味的立体感和生动感.如果说我们在谈到色彩和形式时,可以相对脱离服饰主体的话,那么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饰的风格与韵味时,却不能忽略不同服饰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本民族服饰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吉祥图案寓意北方少数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图案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之中.这里除了沿用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要纹样,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服饰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服饰中的红缨帽,其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喻意不同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还常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腾崇拜.崇拜观念往往是与某种自然动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甚至于某种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及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民族服饰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图案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属于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图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这种文化品格趋向艺术化,从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饰行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会化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样式、首饰造型、色彩表现、装饰纹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特定含义.它们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传递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激励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员.综上所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补充: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裘南丝,北厚南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彩云之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篇二: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六十年代:建国初期,资源匮乏,社会结构简单,所以服装以粗布、棉布为主,品种单一,色调单一,补丁衣服极为普遍。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根据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通常被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

以下是对这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比较。

一、自然地理比较1、北方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和黄淮海平原等,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南方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岭南等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和平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

3、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多为高原和盆地,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4、青藏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等地区,气候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植被以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为主。

二、人文地理比较1、北方地区: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

同时,北方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海派文化、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等。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

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丝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等。

4、青藏地区:青藏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藏族、羌族等民族。

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藏传佛教文化、唐卡艺术等。

中国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各具特色。

北方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政治地位而著称;南方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而闻名;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景观而引人注目;青藏地区以其神秘的高原山地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而令人向往。

这些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地理多样性。

中国,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地域的国家,其自然地理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令人惊叹。

文化地理学: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影响

文化地理学: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影响
地域文化传承的途径
• 文化活动:通过节庆、庙会、演出等文 化活动进行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通过非物 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项目进行传承 • 文化传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传 媒渠道进行传播和传承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民族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
•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促使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 民族融合是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
语言:地域文化特色在语言上得到体 现
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 色在风俗习惯上得到体

信仰:地域文化特色在 信仰上得到体现
• 方言、土语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表 现形式 • 语言反映了地域内的历史变迁和 文化传承
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地域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艺术创作的主 题和风格不同 • 地域文化保守性可能限制艺术创作的 创新和发展 • 地域文化冲突可能影响艺术创作的正 常进行
0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地域文化交流的方式与途径
01
地域文化交流的方式
• 语言交流:通过方言、普通话等语言方 式进行交流 • 文化活动:通过节庆、庙会、演出等文 化活动进行交流 • 教育交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 教育方式进行交流
地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制约作用
• 地域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地域内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 地域文化保守性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和改革 • 地域文化冲突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促进作用
• 地域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 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艺术风格和流派 的发展 • 地域文化对文学、音乐、舞蹈、绘画 等艺术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管彦波世界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殷商开拓边地,西周狁南下,秦汉移民戍边,两汉匈奴内附,东晋五胡问鼎中原,南北朝隋唐民族大融合,五代以降,契丹女真南下,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以及因战争、屯垦、商贸、移民等社会原因所导致的民族迁徙、汇聚、分解、融合和人口的分布与再分布,加之中国大陆地理连接的整体性、辽阔性,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历史的悠久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建国后各民族的相互支援、进一步融合与交往,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互相插花、交错分布,是中国民族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

从民族的空间表现形式——民族人口分布来看,中国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与扩散,呈现出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态势。

主体民族遍及全国,但主要密集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各省市以及东南沿海各省市;55个少数民族分布也很广泛,但又主要呈“C”字型地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到新疆、西藏至云、贵、川、两广、海南、台湾这一占中国国土总面积62.5%的广阔地带,其主要部分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

各民族的水平空间分布形式,亦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

汉、满、蒙古、藏、维吾尔、回、壮等民族具有广阔的分布面和较为完整的聚居区。

如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部分地区,但分布于回族自治地方的回民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散居全国各地。

满族近一半的人口分布于辽宁省,其余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苗、瑶、彝等民族分隔在互不相连的地域上,有聚居区又散居各地。

布依、白、傣、哈萨克等民族的主体(98%以上)有着明显的聚居区。

畲、仡佬、乌孜别克等族分散居住在各地。

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马冬梅

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马冬梅

2 结果与分析
2. 1 乡镇层级: 分布密度差异性明显 人口与居民点有密切的对应关系,两者的空间分
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西海固回族聚居 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回族人口惯有的" 大分散、小 集中" 特征。在研究区域 90 个乡镇中,除了 11 个纯 汉族乡镇外,其余 79 个乡镇都有回族居民点分布,其 中 50 个乡镇为回族聚居区,29 个乡镇属于回汉杂居 或回族散居区。回族聚居区分布最少的是隆德和彭 阳两县。隆德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杨河乡和张程 乡; 彭阳县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古城镇、新集乡和交 岔乡。
第 30 卷 第 4 期 2016 年 4 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30 No. 4 Apr. 2016
文章编号: 1003 - 7578( 2016) 04 - 001 - 07
doi: 10. 13448 / j. cnki. jalre. 2016. 104
西海固回族 聚 居 区 空 间 分 布 密 度 北、西、南 三 面 高,向东逐渐变低,呈现出一" 扇形" 分布形态( 图 2) 。 北部的同心,西 部 的 海 原、西 吉,南 部 的 泾 源,四 县 回 族人口占西海固回族总人口比重达 75. 1% ,四县所辖 的回族乡镇也较多( 表 1) 。以海原和泾源两县为例, 海原所辖的 17 个乡镇中有 12 个是回族乡镇,其中 7 个乡镇回族人口比重超过 80% ,郑旗、九彩坪为两个 纯回族乡。泾源县所辖 7 个乡镇中,回族人口比重超 过 90% 的乡镇就有 5 个。
响因素。结果表明: 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 大分散、小集中" 的特征,分布密度呈现北、西、南三

讲白语的回族人——白回

讲白语的回族人——白回

讲白语的回族人——白回云南是一个多族群共生的地方族际社会,许多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每一个族群的文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

在同一地域内的各族群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格局,这种互动格局所造成的社会事实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强势族群文化对弱势族群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同化力,一些弱势族群在这样的多元文化生境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族群性,被同化到了主体族群中,但也有一些族群却能有效地维系着自己的族群边界,保持着自己强烈的族群自识。

生活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坝子的“白回”族群便是一个在强势族群文化生境中仍能有效维系着自我族群边界,保持着强烈族群自识的一个例子。

在多族群共生的文化生境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里,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白回”族群的边界,从而使他能始终保持着自我族群意识?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走进“白回”族群主要聚集地——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邓川坝子。

一、地方族际社会中主要族群(一)“白回”族群的界定与族源“白回”族群是一个兼有明显伊斯兰文化、白族文化的独特族群,他们的主要特征为:口操白语,一些妇女身着白族式的服饰,居住白族式的民居,在宗教信仰方面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

关于“白回”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民间有不同的看法:在大理境内的其他回族称他们为“北头回回”,即居住在大理北部会讲白语、妇女身着白族服饰的回族;有些人认为“白回”是指生活在白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有人认为“白回”是指改信了伊斯兰教的白族穆斯林;也有人认为“白回”是丙辰事件后部分虎口余生的回族为了逃避清军的残杀,躲进白族地区改穿白族服饰、学说白语、居住白族民居后形成的边缘族群。

但笔者经过调查后,认为以上看法都不科学或不全面,他们今天更认同“白回”是生活在白族地区的回族穆斯林这一说法。

“白回”族群主要分布在大理、洱源、剑川三个市县,其中大理市有珂里庄、上兴庄、喜洲镇回族社、峨琅哨、美坝村;洱源县有士庞村、鸡鸣村、三枚村、回果、大营、小街;剑川县有桑岭、西凤两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回族文化起源于干旱地区,通过文化迁移逐渐影响全国各地。

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回族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当然回族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

研究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素质的提升都会带来促进作用。

标签:回族文化、地理环境、关系
回族是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并融入的大量汉族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维等民族的穆斯林民族[1]。

隋唐时期亚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华,从事商贸往来,十三世纪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亚、西亚一带的各族人迁徙到中国内地或边疆,他们和原来就定居在我国内地的回回以及当地原住民族女性通婚,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外来民族中以波斯、中亚诸族和阿拉伯男性为主体,构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在本土民族中以汉族女性为主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

共同地域、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两个基本特征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前者是民族文化,后者是地理环境,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地理环境影响甚至决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反过来也影响地里环境,回族文化也不列外。

回族文化是回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丧葬、建筑、农业、名族意识等方面。

自然地里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都有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回族的先民主要是来自中亚、西亚和中国的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回族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干旱,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加之气温日较差较大,在绿洲地区适宜种植蔬菜瓜果及少量的旱作作物。

这种农业结构对回族的饮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如回族不吃猪肉,主要吃牛羊肉和禽类以及鱼肉等,因为干旱的环境下粮食作物的产量很低,没有较多的淀粉类的饲料来养猪,但有广阔的草场饲养牛羊等大牲畜,而且畜牧业的很粗放,主要是逐水草而居,所以捕鱼和狩猎是获取食物的辅助性措施,因此肉食中还包括禽类和鱼肉。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导致对浓茶、苦李等食物的需求。

干燥晴朗的天气,太阳辐射较强,风沙较大,回族同胞为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服饰的设计上多采用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而且戴小帽和头巾减轻风沙的危害。

在农业社会,干旱环境下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导致回族的丧葬形式很简单。

回族的普通建筑(民房)也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游牧地区回族像蒙古族一样采用了可移动的蒙古包式的建筑,在绿洲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建筑相应变成屋顶可积
水的平顶楼房,以适应以种植业为主的干旱自然环境。

随着民族的迁移,回族文化被带到了湿润半湿润地区,为适应新的地理环境,回族文化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地势低洼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回族的农业生产方式变成季风水田农业,在地势较高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生产方式变成旱作农业等。

人文地理环境也深刻的影响着回族文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人文地理环境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却逐渐增强,这种变化在两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

1.回族的寺庙建筑—-清真寺,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与拜占庭的建筑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或者没有专业人员的指点,很难看出两种建筑风格的差别。

为什么这两种建筑的风格是如此相似?这是因为作为回族先民的阿拉伯人,在攻破拜占庭帝国之前,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攻破拜占庭帝国之后,拜占庭建筑是阿拉伯人见到的最好的建筑,加之早期穆斯林的宽容政策,很多拜占庭的学者进入阿拉伯帝国,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建筑师,这些建筑师结合穆斯林文化改造拜占庭建筑,最终形成了清真寺的建筑风格[3]。

2.回族文化的汉化。

与汉族相比回族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在中国的分布态势是大杂居小聚居,可以说回族的周围到处都是汉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回族逐渐接受汉族的语言、服飾、以及节日、民居建筑风格等汉族文化,这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回族文化也不断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回族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回族文化影响区域地理景观。

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常可以看到直插云霄的清真寺、伊斯兰风格的民居、成群的牛羊、民居周围种满苦李树、头戴白色小帽的老年人等。

2.是回族的优秀精神文化,如回族的简葬仪式,和团结意识逐渐被被其他民族接受。

3.是清真饮食也风靡全国,清真餐馆在各民族分布区都广泛存在。

地理环境不断地影响或决定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也不断改变着地理环境。

从较长时期来看,地理环境和回族文化都不断发生变化。

承认、认识、理清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因地制宜的发展回族文化。

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开发伊斯兰风格的建筑;2.消除民族偏见,加强民族团结。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要与地理环境协调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优秀文化不只是某个民族独有,回族也不列外。

3.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发展。

如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4.提高个人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增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欣赏回族聚居区旅游资源的人文美,从而减轻自然景区的压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回族和任何民族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们承认、认识、理清这些关系,不论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都会带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回族.[DB/OL].https:///doc/2620102-2766592.html/2019.04.26
[2]那日苏,阿思根.蒙古族语言文字保护问题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一期:43-45.
[3]王其钧.永恒的辉煌外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