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规划的风水准则

北京城市规划的风水准则
北京城市规划的风水准则

北京城市规划的风水准则

营建之事我国古人笃信风水,所谓风水实际上就是建筑之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我们的先人在兴建村落、宅居、坟墓及其他重要工程时,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取得某种统一与和谐,这样才能平安康健,诸事和顺。《阳宅十书》说:“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说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相通。

古人认为风水与人的生活和命运具有重大关系,营建宅居、村落与墓地,择其吉而避其凶,就会给人们带来鸿运,反之则会带来殃祸。《宅经》(托黄帝撰)卷上对住宅之优略有这样一段论述:“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大者大说,小者小论,犯者有灾,镇而祸止,犹药病之效也。”所以无论是住宅、村落或茔墓选址之际,为取得某种理想结果,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通行的准则,这就是古人的风水观。即以风水原则为指导对建筑选址,方位等进行调整,以谋求与周边环境相一致。凡与风水观相合者,吉;不和者,凶。

风水观在古人的心目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然由于时代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可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只能从主观上加以幼稚的想象,因而使其具有了强烈的神秘色彩。在风水中虽有古人的某些智慧光芒,但也有愚昧的迷雾,就总体而言风水不属于科学范畴,但其中确实也包含了某些可取的成分。风水所涉及的内容用现在的语言说,主要是建筑环境、建筑选址、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式等内容,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风水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一直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到具体房屋、庭院、村落与墓葬的兴建,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建设往往也与风水有关。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人们从客观的地理环境出发,结合通行的社会理念,根据实际需要规划设计的,但作为时代的产物,它的规划与发展自然也不可能脱离风水观的潜在影响。

风水又叫“堪舆”,“相地术”,属古代“数术”范畴。从西安半坡遗址、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等考古发掘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出现了风水思想的萌芽,到了周代,风水观在建筑选址上的应用已比较普遍,《礼记·王制》说:“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量地制邑,度地居民就包括风水方法。《诗经·大雅·公刘》描写了周人在公刘的率领之下迁居豳地定居的情况,诗云:“逝彼百泉,瞻彼溥原。”“相其阴阳,观其泉流”,说的就是量地选址“营立都邑”之事。到了汉代,风水思想已相当成熟。《汉书·艺文志》说:“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声气,贵贱吉凶,”可见城市规划与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宅经》卷上也说:“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岗,并同兹说。上至军国,次及州郡县邑,下至村坊署栅乃至山居,但人所处,皆其例焉。”同样说明风水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影响。所以人们在工程兴建之际,查看风水,寻找趋利避害的最佳位置,一直是一项重要程序,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程序,风水观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固定观念,在社会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明初,朱元璋虽然定都于南京,其实对定都南京朱元璋并不满意,到底定都在什么地方一直犹豫不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京宫城的风水不好。南京宫城的北部是填没燕雀湖之后建成的,地势南高北低,从洪武门入皇城后越走越低。所以朱元璋对“宫城前仰后洼,形势不称”的地势每每为之后悔,“本欲迁都”,但因年岁以大,“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23)可见风水影响之大。

风水讲的主要是建筑群体或建筑物兴建时的位置、方向、地势、水流、风向及与周围环境相关的其他事宜,大到宏观环境,小到微细景观,风水之说无所不在。风水的观察比较复

杂,而通过观察阴阳五行、九宫八卦、风气水流之向、地势地貌的优略、建筑外形等是判定风水好坏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北京作为我国少有的大都会,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大环境观察北京的风水形胜,是古人评价定位北京地理形势的主要标准。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历来为形胜家所称道,战国时苏秦游说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战国策》卷二十九)苏秦在这里对燕的地理位置优势给与了充分肯定。

司马迁对北京地理环境优势的评价则为:“勃、碣之间一都会”,它“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史记》卷一百二十九),所以桓宽说北京乃“为天下名都”(《盐铁论》卷一)。

北京地理位置的优势,万历《顺天府志》还有如下记述:“淮南氏谓地有九薮,则燕之昭余一焉。薮者聚也,王者以聚民蓄国。夫燕天下之上游也,甸服西北,控御东南,若建瓶焉。泰岳峙其南,华山环其右,前则三案重围,”“后则九河归宿”,“诚四塞之国也。然议者以为汉之边在北,咸阳去朔方千余里;唐之边在西,去吐蕃亦千余里”。今京师关隘,“近者百里,远不过三百里。居庸吾之背也,紫荆吾之喉也。卒有急则搤我之喉而拊吾之背。噫是不然,辟之一身焉。幽燕天下之元首也。牵左则左肘动,掣右则右掖奋。无事则坐享长河之利以为转输;有事则席卷燕赵之兵以为犄角。所谓天下之势莫重于燕,其以此耶”。

万历《顺天府志》在这里所说的就是北京的风水外局。正由于北京可以“甸服西北,控御东南”,掌驾天下之势,因而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关于北京的地理区位优势,孙承泽将前人的观点汇总之后,在《天府广记》卷一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论述:

“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杨文敏谓西接太行,东临碣石,钜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势拔地以峥嵘,气摩空而崱屴。又云: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桂文襄云: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盖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聚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尤著。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太行自西来,演迤而北,绵亘魏、晋、燕、赵之境,东而极于医佾无闾。重冈叠阜,鸾凤峙而蛟龙走,所以拥护而围绕之者,不知其几千万里也。形势全,风气密,堪舆家所谓藏风聚气者,兹地实有之。其东一带则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则九河既道所归宿之地,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广大也。况居直北之地,上应天垣之紫微,其对面之案,以地势度之,则泰岱万山之宗正当其前也。夫天之象以北为极,则地之势亦当以北为极。易曰:艮者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也。艮为山,水为地之津液,而委于海。天下万山皆成于北,天下万水皆宗于东。于此乎建都,是为万物所以成终成始之地,自古所未有也。

“夫以北辰为天之枢,居微垣之中,而受众星之所向,则在乎南焉。今日京师居乎艮位,成始成终之地。介乎震坎之间,出乎震而劳乎坎,以受万物之所归。体乎北极之尊,向乎离明之光,使夫万方之广,亿兆之多,莫不面焉以相见。则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者,无不在于照临之中。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朱文公熹曰: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

孙承泽根据地理与风水的观点从宏观的角度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北京的地理位置优劣长

短,以及于北京立都的风水条件。从地理位置看,北京东边不远而临渤海,西边耸立的是太行山,南有黄河,北边是燕山山脉。因其内跨中原,外控朔漠,故形胜甲天下,乃有金汤之固。从风水角度看,太行自西来,演迤而北,乃为北京的龙脉,拥护而围绕之。形势全,风气密,易于藏风聚气。按照后天八卦,艮在东北,为山,而水委于海。就全国而言,北京恰恰处于艮位,天下万山皆成于北,天下万水皆宗于东,于此建都,实乃万物成终成始之地。正因北京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所以朱熹说:“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

从北京城的近地环境看:北京的地理环境同样相当优越。《宸垣识略》卷一说:“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乾,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馀,高梁、黄花、镇川、榆河、俱绕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京师前挹九河,后拱万山,正中表宅,水随龙下,自辛而庚,环注皇城,绕巽而出”,此乃“天造地设”十分理想。

阴阳是风水观中的重要观念,“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礼记·礼运》)所谓阴阳就是万般事物的两大对立面,是我国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经》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的就是这种对立的统一。在古人看来阴阳是宇宙间万物变化的功能属性,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相对,如日为阳,月为阴;夏为阳,冬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黑为阳,白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所以《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即阴与阳是宇宙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动力。阴阳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两者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消长,互相转化。阴极而阳生,阳极而生阴,世界就是在这种阴阳转化中发展而变化。

阴阳观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大,这种观点充斥于我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医学、美术等各方面,往往成为人们判定事物优略好坏的重要标准,风水同样也注重阴阳。

阴阳观用于风水之后,就形成了一系列阴阳关系,如山为阳,水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风水观念在建筑选址中讲究的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水要东南流。阳盛则阴病,而阴盛则阳衰,所以风水家所追求的是阴阳合和与阴阳平衡。《宅经》卷上说:“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阴阳之宅者,即龙也。”讲的就是阴阳平衡。从宏观的地形地貌与地理区位看,永定河自西而东,绕北京城之南,自东南出境;北京城的西部与北部是太行山与燕山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顺阴阳二气,正好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条件。

“气”是风水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原指构成万物的本原,为客观存在。古人认为天地和自然界都是由元气构成的,这种“气”就是原始物质的基础,东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王充《论衡·谈天》),他还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王充《论衡·自然》)也就是说天地元气产生万物乃是自然生成的。“气”这种概念的提出在哲学上本来具有进步意义,但被引用风水之后,却成为相地的重要准则。如唐长安城,其九坊只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盖以在宫城正南,不欲开北街,恐“泄气以冲城阙。”(《长安志图》卷上)

《管子·枢言》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即人之生死,皆在于是否有气,有则生,无则死,世间万物都是气的生演结果,世间万物和人的生存环境都与气有关。环境、地势适宜,就有利于聚气,诸事大吉大利,人丁兴旺。《葬书·内篇》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意思是“气”遇风则散,遇水遮挡就会止住。对这种“气”,“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则有止,故谓之风水”。所以古人建城安居择墓,必先选择“藏风聚气”的兴旺之地,“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

元大都兴建之际,按《考工记》的规定,每侧城门应为三座,独北墙只开安贞、健德二门,对此史籍并无解释。元大都是我国古代体现《考工记》规划思想最彻底的一座都城,然

北侧城门又为什么与《考工记》不相合呢?究其原因也应该是风水观在起作用。元大都是四面规整而对称的城市,如南北两垣都辟开三门,且每座城门南北相对,那么阳气从南门进入大都城后,沿中轴线北行,经过皇城、宫城,再北就是北墙中门,气即穿城而过由北门泻出,因而破坏了“藏风聚气”之目的,按照风水观点即属不吉之形。

元大都北墙只开二门在风水上还有一种含义。我国古人认为:在一至十这些数字中,一三五七九等五个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等五个偶数为阴数,而南为阳,北为阴,故大都南垣取阳,开设三门,北门取阴,开设二门。

忽必烈登基之后,采用汉制,尊用汉法,负责进行大都规划建设的是元代的著名学者刘秉忠,他自幼熟读经史,“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元史·刘秉忠传》)“且通秘术,用兵之际,役使鬼神,多著奇效”。(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四《太一篇》)因此刘秉忠为了达到风水上“藏风聚气”与阴阳就位的要求,遂将大都北侧城门改为二门,以错开南北二墙城门的位置,以合风水之意。忽必烈建国号元,之所以取名为“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元史》卷七)忽必烈的年号有两个,一个是正统,一个是至元,“至元”这个年号也源于《易经》的“至哉坤元”。元大都的宫殿有大明、咸宁之名,大城城门有文明、健德、顺承、安贞之名,宫城城门有厚载、云从之名,这些名称都来源于《易经》的乾坤二卦。之所以“必有美名”,主要目的是以显示“绍百王而纪统”(《元史》卷七)的受授正统,也是忽必烈“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元史》卷一百二十五)的结果。

在明北京城兴建过程中景山的堆砌也与这种“气”有关。明初,朱棣定都北京后,将开挖筒子河及西苑的泥土在宫城北测堆积成山,即今之景山。关于景山为什么堆积在故宫的正北史籍无载,但我们可以依据风水观对景山的位置做些分析。景山以开挖筒子河及西苑之泥土堆积而成,将开挖河湖的泥土就近堆积造景,从工程上讲是可取的,即可以节省大批工力,又解决了泥土的清理问题。但是从人造景观上讲,这座土山完全可以放于积水潭的周旁或任意它处,但现实的情况是这座土山被堆置于故宫之后,共有五峰,中锋不仅是全城的最高点,而且还处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显然景山选址是一种刻意布局。之所以采取这种布局,同样也是为了符合风水“藏风聚气”的要求。

景山在宫城之北,古人认为:北为玄武,属水,“天之象以北为极,则地之势亦当以北为极。易曰:艮者东北之卦也”,“艮为山”,“天下万山皆成于北。”(《天府广记》卷一)所以按照风水的选址观点,在宫城的北部应该有一座山才为好形。永乐兴建宫城之际,为了追求风水上的理想之形,求取大吉,于是在宫城之北人为的堆建了一座土山,以解决城北无山的风水要求。景山堆积之后,由丽正门,外城建成后由永定门进入的气,沿中轴线北行,经丽正门、承天门(清改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北行出玄武门(清改神武门),正好遇到景山。古人认为:在方位上,南为阳,北为阴,所以景山的堆砌不仅挡住了西北来的刚风,而南来之阳气也被汇聚于镇山的南侧,而这里正好是紫禁城的所在地,由是形成风水上的绝妙好形,乃大吉之作。古人还认为:“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葬书·内篇》)可见保存这种无形之气是何等重要。

既然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所以古人又认为山环水抱的地形地势必有气,《管子·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正是水的重要性。宫城的西北正好是积水潭,在北京城内这已是一片非常宽阔的水域,宫城的四周还修建有筒子河,这些都符合水抱的要求,因此在宫城之北,积水潭的东南堆砌一座土山,也就满足了山环水抱的条件。

五行也是风水中常用的重要概念。五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对世界的物质构成与运动变化的基本认识,也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而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也是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具体的作用方式就是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循环,彼此相克,生生不息。五行本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后来也成为考查风水的重要要素,即选址的各项条件必须注意五行相克之说。景山的堆砌之所以形成五座山头,其目的就在于以应五行之数。其中中峰正处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乃是最佳位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所以居中乃是至尊之位,居中才能公正不倚,故景山中峰居中完全合乎古人的居中观念,而居中也使景山更具有神圣感。

五行还与方向、颜色相对应。东,属木,色青;西,属金,色白;南,属火,色赤;北,属水,色黑;中,属土,色黄。这里的黄色就是土地的颜色,土为万物之本,故而居中。关于古代都城的规划,《考工记》将宫城安排在大城的中部,宫城居土位,这里也含有风水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不仅皇帝的服装是黄色,皇家建筑的屋顶也都采取黄色的琉璃瓦。

清代,除坊之外还依满族八旗制度在内城“分列八旗,拱卫皇居”。(《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七转引《八旗通志》)其分布方位,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在这里八旗方位所遵循的是“五德兼全,五行并用”的风水准则,两黄旗位正北,盖取黄属土,而土克水;两白旗位正东,盖取白属金,而金克木;两红旗位正西,盖取红属火,而火克金;两蓝旗位正南,盖取蓝属水,而水克火。

风水在方向上也讲究阴阳关系。我国的古制,祭天在南,祭地在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幽明,以制上下,达到以致天下之和的目的。这里的阴阳关系与方位完全相对。按照风水的观点,南为阳,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所以祭天必在南郊,乃就阳之意;祭地必于北郊,乃取阴之象。东方为阳升之地,故日坛在东;西为阳落之处,故月坛在西。根据这种方位要求,明初永乐兴建北京祭坛之际,遂将天坛设于北京南郊,地坛设于北京北郊,日坛设于北京东郊,月坛设于北京西郊。

北京的紫禁城同样充满了阴阳关系。紫禁城的基本格局是前朝后寝,以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为界,三门之南为前朝,三门以北为后寝。按照阴阳关系,外朝为阳,为皇帝大臣举行大典和重要政治活动的地方,即皇帝向阳出治之地,故外朝的建筑一般都高大雄伟。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外朝主殿,所以都安排在南部阳区。三殿名称均带和字,以体现天地阴阳和谐之意。乾清门为内廷正门,内寝为阴,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为内廷正寝,又称后三宫,是皇帝处理政务与帝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即皇帝向晦晏息之所。所谓乾、坤者,主要取“法象天地”之意,与外朝三大殿合称“三殿两宫”。之所以又称后三宫,是因为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又兴建了一座亭式方殿———交泰殿。在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之名都与《易》有关。《易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而交泰之名亦与《易》有关。《易经》中的泰卦即由乾卦与坤卦合成,乾上坤下,乾内坤外。在这里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只有天地交泰,阴阳合和,才能万物有序。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则取自九五之尊之说。数字奇妙的排列组合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他们把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视为阳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视为阴数,《易经·系辞上》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后汉书·公孙述传》又说:“天数有违,江山难恃”。作为男性的皇帝为阳,而在阳数中又有两个数字比较特殊,九为最大,五则位居五个阳数的中间,所以皇帝又被称为九五之尊。太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与九五之数相合,皆表示其为最高等级。其实在紫禁城中“九”是一个很神圣的数字,整个紫禁城共有九千多间房屋,房屋间数取自于九;宫殿的门钉数也以九为一行,共有九行,总数八十一个,同样取自于九。

北京城内有几座古塔,最著名的是阜成门内大街妙应寺的白塔,西四南侧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俗称砖塔,除此之外,西长安街路北电报大楼附近原还有双塔庆寿寺的双塔。阜

成门内路北青塔寺胡同有青塔,西直门内大街路北有一条胡同叫黑塔寺胡同有黑塔。但奇怪的是这些塔都在西城,东城则一座也没有。有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则与四象有关。按照四象方位,青龙位于东方,白虎位于西方。龙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神,在东方建塔将会影响青龙的活动;白虎则是凶神,塔形似鞭,将塔建在西城就可以有效的镇吓白虎,这就是东城无塔的原因。

九宫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名,它源自《洛书》。《河图》《洛书》是古代的两个传说。《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书即指《洛书》。据说大禹治水时,洛水中忽现一神龟,背驮一书献给禹,此即《洛书》,书上有九个数,谓之九畴。这九个数分布的位置是戴九覆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此即九宫之图。

依现代数学来看,九宫图实际上是一最简单的数字排列组合现象,然而古人却认为这些数字现象非常神奇奥妙,它反映的是天地万物变化的基本图式,因而推崇备至,被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之法。九宫图的排列方式用数字表示就成为下图:

在这张图式中,一三五七九几个奇数居四正与中央,二四六八几个偶数居四维,与《河图》一样阴阳相配。五居于中,占据核心部位。

按照《考工记》所指定的城市规划制度,我国古代的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即都城、侯城与采邑,以后这三个等级演变为都城、府城与县城,这些城市都采取方形形制,而九宫图正好与侯城或府城的规划形制完全一致。在上面数字图式中,全城被划分为九部分,四周即城墙,而划分数字的横竖两条格线即代表府城中的横竖两条主干道。按《考工记》规划制度,都城每侧三门,共有横向干道三条,竖向干道三条,着重布局可以看作是九宫图的一种外阔,即将横竖两条线改为各三条,全城被划分为十六块,可以看出无论是都城还是府城形制的确定,与九宫图应该有某种潜在的联系。

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

北京规划展览馆 参观报告 根据建筑学学习计划和要求,2011年10 月26号上午,老师组织了参观学习北京规划展览馆的活动,感受发展中的北京,同时初次感受下建筑与城市规划。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展示内容包括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奥运场馆规划,以及未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等方面的规划蓝图。 一进一楼大厅,一件“北京湾”铜雕呈现在眼前,作品以1:60000的比例真实再现了北京小 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的地理环境特征。上面清晰 地展现了浓缩的北京。 第二层为北京市区县规划、临时展区等,在二三层间悬 挂在墙上的是《北京旧城》青铜浮雕,立体反映1949 年的北京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共表现房屋11.8万 间,树木6万棵, 大量胡同和河湖 水面,活脱脱的展 现了旧北京的风 貌。 第三层为北 京古城变迁区,模 型展区。有一个巨 大的北京城市规 划模型,据介绍,这是200多人工作六个月,暗战1比750的比例尺,将北京每一栋房屋都搬上来的模型,展现了未来北京的现代化风采,也表现了历史名城的古老风韵。 第四层为北京城市总规划展区,低碳生态城市展区、和多媒体影厅等。 有一个低碳房屋的展品,该厅内墙采用的原生态稚内层硅藻页岩壁材,具有深呼吸、高吸放湿、隔热保温等特殊功能。炎炎夏日,如果将空调温度设定为28摄氏度,由于该墙面的放湿作用,室内可以达到26摄氏度的制冷效果。这样一来,可以适当降低能源消耗,进而减少碳排放。 墙上的一扇新型双开窗也是亮点之一。笔者体验了一下,通过旋转开关把手,可选择平开和下悬两种方式。所谓平开就是整扇窗户向内打开,下悬则是指窗扇下端固定、上端向内侧倾斜留出约10厘米的缝隙。平时,当室内需要快速通风的时候,只要选择平开,呼呼的风就能够穿堂而过。而夏天室内一直开着空调时,人们会为开窗太热、不开窗又太闷而烦恼,无奈之下往往大开着冷气也大开着窗,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现在,只需要转动把手开一点点窗,新鲜空气就能从缝隙中缓缓流入,而室内的冷气下沉也不会从上面跑掉,这样不仅提高了室内舒适度,也在无形中节约了能源。除此之外,低碳保温墙面、地热供暖系统、节能马桶等都一一展现了现代北京提倡的低碳居住方式。在“低碳生态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 与此同时,在此次规划编制当中,“重点区域规划”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其中包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共4项专项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城八区功能定位 (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2)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崇文区是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 宣武区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 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 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 石景山区与门头沟新城共同构成城市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娱乐中心和重要旅游地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2016年北京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题

2016年北京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对于元大都采用的基本格局,错误的是。 A:三套方城 B:宫城居中 C:方格路网 D:轴线对称 E:综合治理 2、对镇域规划主要内容,概括错误的是。 A: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B: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C: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D: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E:综合治理 3、在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设施的技术规定中,草皮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 A:0.5 B:1.0 C:1.5 D:2.0 E:经济政策 4、在公共设施开发的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各项公共设施分步骤地纳入到各自的建设计划之中,并予以实施,尤其是对于发展性公共设施开发。 A:项目设想 B:可行性研究 C:项目决策 D:项目实施 E:综合治理 5、在城市规划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难以定量分析又必须量化的问题,对此可采用找出其规律性。 A:因果分析法 B:比较法 C:层次分析法 D:系统评价法 E:综合治理 6、适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的组织方式是。 A:无交通管制 B:实施交通指挥 C:采用渠化交通

D:设置立体交叉 E:经济政策 7、既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的是。 A:修建性详细规划 B:城市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总体规划 E:综合治理 8、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辆/h。 A:1 000 B:1 200 C:1 800 D:2 000 E:经济政策 9、城镇体系规划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划分的类型中,不包括规划。 A:全国城镇体系 B:省域城镇体系 C:市域城镇体系 D:县域城镇体系 E:综合治理 10、对周边受本规划建筑物日照影响的住宅、医院、学校和幼托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满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要求,属于。 A:场地现状建筑情况分析 B:区位条件分析 C:城市发展研究 D:建筑日照影响分析 E:综合治理 11、在城市工程管线的分类中,地埋管线属于按进行的分类。 A:不同性能和用途 B:不同的输送方式 C:敷设方式 D:弯曲程度 E:经济政策 1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区位及规划要求 B:用地规模 C:场地及环境条件 D:经济性 E:综合治理 13、城市发展主动、主导的促进因素是。 A:城市基本职能 B:城市非基本职能 C:经济发展目标 D:社会发展目标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北京市天然气近期规划简介

一、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要“将北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前些年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环境能力,因而使得环境质量仍有恶化的趋势,距离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特别是大气质量,目前还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二级标准。对此,中央要求北京市采取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力争在2002年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天然气是优质高效能源,污染物排放很少,由于用管道输送减少了城市内运送燃料、灰渣等的车辆,从而减少了因车辆过多引起的大气污染、噪音、交通事故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纵观世界大城市的经验,只有大力发展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才是改善大气环境的根本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对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极为重视,北京市为发展天然气制定了多项方针和措施,l998年11月给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紧急请示》,获得国务院及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和赞成。同时市政府责令二环路以内燃煤的茶炉、大灶必须于l999年2月l5日以前全部改用天然气或其他气体燃料,逾期不改加倍罚款。1999年3月市政府又颁布了治理环境的28项措施,其中明确规定: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l999年底前,全市要形成消纳7亿立方米年天然气的能力,加快无燃煤区建设。 至目前北京市政府分四个阶段,共颁布了93条环境治理措施。由于紧急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阻止了大气质量继续恶化。为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申办2008年奥运会准备条件。同时,也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创造了条件。 目前引进陕甘宁天然气市内工程中的外围骨干工程(如公路一环超高压管线、门站、罐站、高中压调压站等)已经进入设计施工阶段,有些已投入运行,下一步重点将是市内高、中压干线的建设及燃气用户发展。 当前,北京市燃气集团上报的陕甘宁天然气用量从7亿立方米/年增加到l 8亿立方米/年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得到批准,主要内容有:编制2002年前增建、扩建城市管网输配系统设备;发展天然气用户、置换人工煤气用户;现有天然气、人工煤气管网及调压站升压改造;增加天然气管理设施等。 二、燃气供应现状 北京的城市燃气事业起始于l958年。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北京市已经形成完整的“三气”(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输配、供应系统。截止l999年底,使用“三气”的居民用户为265万户,城、近郊区居民气化普及率约95%以上。两个管道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的管网总长度为44l3公里,液化石油气输油管线及小区管网总长度约176公里,各自独立运行,管网覆盖面为规划市区的85%左右。 两个管道气调节日用气不均衡的储气设施总能力为ll0万立方米,城、近郊区液化石油气总有效储存量1.8万吨,这些设施有利的保证了城市用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北京市的天然气由华北油田和陕甘宁长庆气田二家双路供应。华北油田共有20余口气井,分散在永清县、霸县、文安县、苏桥、雄县地区。50%是采油伴生气,50%是气井气。经过三级处理后,汇集到永清处理站。从l987年底开始,分别由东线和南线两条输气管线送到北京市。东线管径φ2l9x8,全长69公里,输送到北京市东郊(垡头)门站。南线管径φ529x8,全长64公里,输送到北京市南郊(潘家庙)门站。目前华北油田平均日供气能力4l万立方米,最大日供气80万立方米。l997年9月位于陕西省的长庆气田开始向北京市供应天然气,成为北京市第二个天然气气源。长庆气田共有l00余口气井,经过靖边集气站净化厂净化处理后,加压到4.5兆帕(预计l999年底加压到6.4兆帕),由长输管线送到北京市。输气管线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39081121 陈竹l949~l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l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央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首都地位的确定自然就面临新中国首都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首都规划明确方向。故制定了以下规划思路: 第一.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 业城市。。当时北京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60多万城市人口有30万人失业(占就业年龄人口的40%左右),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生计.就无法巩固政权。因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从接管政权的第一天起首先抓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作.认为城市要摆脱贫困必须从实现工业化开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第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首都规模不可能太小,规划应该留有余地.定为500万人。 第三.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标准不宜过低.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道路过窄造成交通阻塞、绿化过少使得环境恶劣等教训.要为后代子孙留有余地。至于勤俭建国方针是要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在近期建设中采取由内向外紧凑而有重点发展的措施加以落实。 第四.要保留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与优点.但必须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部分.以适合社会主义城市的需要对古建筑采取一概保留.甚至使古建筑束缚我们发展的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虽然由于各方面意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大体经历了四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北京市聘请的前苏联专家工作组到京后开始的。为此,北京市政府撤消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即都市规划委员会),经过l955~l957年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初步方案。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作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和定量分析,在l953年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方案的基本思路与l953年大体一致,只是根据当时国家面临”大跃进”前夕的背景建设现代化大工业基地的决心更大,改造旧城的心情更急,对各项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市区城市规模扩大到600万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要求把北京建设成全国和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也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城市: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还要做到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经济建设要适合首都特点.重工业基本不再发展。据此.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于1982年上报国务院。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个总体规划.并作了重要批复。这个总体规划可以说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全盘继承了前17年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一切好的经验.在这个总体规划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首都建设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机制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矛盾,产生许多新问题。1993年IO 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设想以北京的中轴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的比较和历史和对未来的对比,进行阐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魏成林曾说,: 主要应说明中轴线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不同于西方,以西方城市的景观,透视理论无法理解中国城市的轴线。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崔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 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却是很明确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且大多存在过城市中心的轴线。 中国古代素有很强的方位思想,而且方位是与权力尊卑联系在一起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一吕氏春秋“择中” 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住宅,村镇,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空间已在宏观上产生出堆成的空间形态,心里轴线已经形成。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加以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按着一个理想的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教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最终达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与和谐性。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文明的重心转到了罗马。虽然中世纪在罗马灭亡后阻碍了他的发展,但他中意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意大利再度崛起,并在法国有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现在的西方世界。这个温室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明所不断提高补充、发展向前的,这种情况造就了它的丰富多彩、民主宽容的特点。城市是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不是宗教通知的工具,其中轴线系统的发展,贝便多的是对使用、精神、美观的追求。 北京的中轴线也在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自然来自城市性质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心成为共和国的首都,国的政治文 成为新中化中心,解放以来,北京中轴线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原来的全城中心故宫随 着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而退居从属地位,使后者成为全城新的中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中轴线在成长 中的定位不再是为反映皇权通知服务,而增加了人民性的内容。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旧城8千米的中轴线已经发找到南起南苑北至北五环路,长约32千米的范围。在这32千米长的范围内,在这32千米的范围内安排符合中轴线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丰富 的远见设想来填补。例如北部奥运公园用地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 划中明确保留的。南苑也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要建设成首都南大门的形象。随着轴线上城市道路向南北方向的延伸,两侧的城市形象的确定就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

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 财联社29 日讯,9 月29 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 年控制在2300 万人以内,并长期稳 定在这一水平;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 年减到2860 平方公里左右, 到2035 年减到2760 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 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 平和房山的山区。

、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2009年5月22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9年3月29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全部为规划区。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和相关城乡建设活动。 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专项规划。 第三条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依据城市战略定位,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本市建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统筹各级各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遇有重大事项,应当依照相关规定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第五条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强精治、共治、法治,治理“大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第六条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注重减量集约,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集中建设、限制建设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