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

冯秀成

(邵阳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6级学生)

摘要: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正确的婚恋观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纯洁化的过程。婚恋观积极与否,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否、学业成功与否等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国家未来社会知识分子群体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和谐社会在初级群体中的构建。因此,研究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极其重大。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做一个综述并做出简评。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爱情家庭性观念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千百年来就有很多古圣先贤研究过爱情和婚姻,不少文艺作品表现爱情,并且留下了不朽的杰作。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地位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境界不同,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把爱情归结为“宇宙灵魂”的表现,男女间正常的生理要求被他们视为邪恶的,完全不承认爱情的自然属性。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休漠则声称:爱情是由“美貌”,“肉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一些资产阶级纵欲主义者更直言不讳地把爱情和性欲等同起来,说什么“食欲付诸实践叫吃饭,性欲付诸实践叫爱情,因此,爱情同吃饭一样,是属于正常的生理机能”。完全否认了爱情的崇高精神内涵和社会属性,这是功利社会经济社会对爱情的看法。

恩格斯第一次对爱情做了科学的概括,认为爱情(性爱)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他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爱情的本质,为我们理解无产阶级爱情和婚恋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情“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面貌。纯洁的爱情具有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巨大力量。因此在古代和近代社会学者们就意识到了爱情价值观和婚恋观的重要意义。

国外对爱情、婚姻、家庭、性心理等相关课题的现代科学性的研究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Knox&Zusman研究表明恋爱在高校中是很普遍的,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报告说自己正在和一个约会对象恋爱,而且有2/3的人认为爱情很重要,爱情是一个幸福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基础。

国外大学生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态度很积极。Paige D Martin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年轻人表示出了对不良婚姻的否定态度和把婚姻作为一生责任的观点,同时,仅有1/3的年轻人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出了积极的态度,但是,却有一半的年轻人对未婚同居表示积极的态度。Salts, Connie J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女生比男生对婚姻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国外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Rubinson, Laurna等在1972, 1977, 1982, 1987十五年间,对86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对婚前性行为无论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都更加开放。Huang Karend等对旅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有58. 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性行为,60%以上的被试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且在容忍程度上无性别差异。Mayyekiso,Tokozite V对90名16-35岁南非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在Western and Bennett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高校中88%的男生和84%的女生表示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支持。Murphy & Boggesssa的研究发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许是因为艾滋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美国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少有婚前性行为,有过性行为的人从1988年的60%下降到1995年的55%,到2001年,大学生的性行为仍在下降,降至男生占48%左右,而女生占43%左右。这说明在大学生中间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观念较女生更为开放。

美国社会学家金西研究指出,社会精英阶层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恋爱和婚前性爱问题上相对比较保守,而下层社会的态度较为开放。例如,在金西报告调查中,2/3的大学程度的人在结婚前保持贞洁,而下层社会的男子几乎人人在恋爱期间发生过性行为。

国外在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研究起步较早,己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White and DeBlassie发现一些因素和年青人的性态度与行为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信仰、来自的家庭(是破裂的或是完整的)、父母的交流、同胞群体的关系及数量、社会政策、个性品质。这同Feigenbaun etal,H affner,Hetyerington etal,Hom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Salty ,Connie J等人用修订后的FAMS量表(Favorableness of Attitudestow and Marriage Scale)对大学生婚姻观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新生中女生比男生有更为有利的婚姻态度,这与Hill,Walters and Parker的结论一致。Kahn and London也认为人的个性会影响婚姻观,有更为保守的婚姻态度的人比婚姻态度开放的人更为强调婚姻的责任与牺牲精神,而目会有更少的婚前性行为、离婚率。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者发现影响婚恋观的因素包括:(1)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身份、个性品质、个体受教育程度、信仰等;(2)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情况、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婚姻状况、父母对了女的养育方式等;(3)社会因素: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氛围、社会政策等。2

二、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根据我国婚恋观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婚姻毫无爱情可言,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着自由恋爱,婚恋问题并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家庭、父母和社会的事,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人则必须“从一而终”,“烈女不嫁二夫”,此为传统时期。这种严厉的禁锢扼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与婚姻。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就一直大力提倡婚姻、恋爱自由,但真正实现婚姻恋爱自由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的传播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人们的情感生活需要才提上了日程。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禁锢给人们造成一种普遍性的盲从心理和政治变态心理,谈恋爱、找对象打上了深

深的阶级烙印,人们的情感被一种“革命同志式”的关系所取代。但这时恋爱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大,多为先结婚,后恋爱,这从某种意义上埋下了家庭不稳定的种子。但大多数人都“懒得离婚”,此为传统婚恋观向现代婚恋观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渴望爱情、肯定爱情、尊崇爱情的氛围,大多数青年追求组建感情丰富的精神型家庭,生活节奏加快,恋爱结婚多为闪电战,周期大大缩短。爱是火辣辣的,“爱你没商量”,在婚恋次序上多为先恋爱,后结婚,亦有边恋爱边结婚的。此时强调双方平等,自由,注重爱的情趣与质量,是婚恋形态和观念发展的现代期。

国内对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起步较晚,在建国初期个人生活要求公开化,因此谈恋爱、成家等均需要向组织上汇报,恋爱的价值取向是以共同的革命理想为指针。恢复高考招生以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