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6_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选题依据
虽然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无时不在启迪着人们的智慧,但是西方文化亦有其迷人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做“两希文明”,意思是指西方文明有两个文化根源,即“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
很显然,后者是一种宗教文化,本文暂不探讨,本文旨在前者领域内探讨某一个小的方面,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启迪。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璀璨的瑰宝很多,希腊哲学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近现代哲学家的学术训练背景都是专门的希腊哲学,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也是如此。
希腊哲学有两大路径,一条是柏拉图路线,另一条是自然哲学路线,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深刻性和魅力。
柏拉图路线在伦理学方面侧重于社会性要求,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张,人的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参与城邦生活才能实现,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意思是说人天生是政治的社会的动物。
而自然哲学路线在本体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在伦理学上又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呢?伊壁鸠鲁学派代表着希腊自然哲学的伦理精神的最完善状态,他们的哲学侧重于个体性要求,倡导个人价值,充分肯定个人美德,以不同的形式高扬个人的独立生存价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就是他们的重要代表。
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倘若我们不从所谓本体论或认识论一类形而上学的体系原则去研究,而是关注伊壁鸠鲁的有关人的生存状态,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方面,我们会发现,伊壁鸠鲁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中具有范式变革的重大意义。
这种哲学表面不关心政治哲学,专注于本体心性治疗之学,但是其思想从几个根本的方面撼动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公共生活、内在大序、共同体本性和政治神学等。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文明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块。
当我们回顾两千多年以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物质文明领域内,其发展的速度极其惊人。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把自己从艰辛低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人类生活的世界完完全全变了样,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舒适和方便。
然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相同比例的幸福感。
人类依然感到非常的压抑、恐惧、迷茫、空虚、抑郁,人们依然觉得快乐、幸福、自由、民主、平等离自己很遥远。
人类的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实现呢?人类文明史上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虽然伊壁鸠鲁是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但是当时的他十分关注人的幸福快乐,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指导人们幸福生活的。
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类的主体并没有把他的人生哲学作为追求幸福的指导来重视。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在追求幸福的征途中依然迷惘,依然一无所获,这就促使人们再回溯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来寻求答
案。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重视经济建设,也要重视社会建设。
而社会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的幸福问题。
现在我党也在关注人民的幸福,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学界也提出了很多幸福指数。
幸福不仅要有物质的保证,幸福更是精神的满足。
在精神指导方面,伊壁鸠鲁没有过时,他的快乐主义依然有指导意义。
伊壁鸠鲁的人生哲学给我们寻找幸福实现幸福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本论文旨在从伊壁鸠鲁的人生哲学的角度来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
文献综述
我国有好些个西哲专家研究过伊壁鸠鲁的哲学伊壁鸠鲁的完美解释者卢克莱修的著作《物性论》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汉译本《物性论》(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 1981年),由于伊壁鸠鲁的著作散佚过多,不大成系统,主要只留下三篇纲要和一些格言,卢克莱修的《物性论》通常被看作伊壁鸠鲁哲学的完美、系统的表达。
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里,伊壁鸠鲁被认定为朴素唯物主义者。
我国当代学者,大多数是从三个视角研究伊壁鸠鲁哲学。
一、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在伦理学方面以对快乐主义的论证最为著名,伊壁鸠鲁将快乐视为最高的善,坚持认为快乐与痛苦是人们衡量善恶的尺度,认为快乐是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此有些学者认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实际是享乐主义,但另有不少学者认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同于那个居勒尼学派创始人亚里斯提卜的快乐主义。
亚里斯提卜相信,只有现实的、眼前的感性肉体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因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强烈,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
伊壁鸠鲁则相反,对于灵魂的快乐和身体的快乐他都承认。
并且他认为灵魂的快乐比身体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
所谓灵魂的快乐是一种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伊壁鸠鲁有句名言:“凡是必要的,也就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可见他所说的快乐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指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二、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因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了透彻的、独特的阐发。
国内很多学者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要探究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真正意图。
书名虽然是《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但是讲的并不是德谟克利特,而是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只是被拿来作为讲伊壁鸠鲁的一个参照系,主旨也不是自然哲学,而是人的哲学。
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并不是像许多攻击他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抄袭德谟克利特,了无新意,而且抄还抄错了,荒谬不通之处让人莫名其妙。
相反,他们两人在貌似相同背后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伊壁鸠鲁的“原子的偏离”。
所谓“原子的偏离”,也就是原子在直线下降过程中会发生毫无原因的偏离运动。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下降过程中不会偏离,只会直线下降。
马克思认为原子的这种偏离运动象征着,自我意识。
而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自由。
原子在必然性的直线运动中象征着它
丧失了个体性、坚实性或独立性,自由正是在外在的划一的行动中丧失了自己,自由的本质是从束缚中独立解放,为了从否定中解放出来,就必须经历否定之否定,用偏斜运动否定直线运动。
崇尚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是伊壁鸠鲁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
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阐发;充分论证和确定了“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和自由的哲学原则,从而建构了青年马克思自由观的第一个理论形态――“自我意识”的自由观。
三、从伊壁鸠鲁对于哲学本质的诠释角度来研究。
哲学到底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并且几乎被整个西方哲学史认同的理念。
哲学是纯粹自身目的的,纯粹理论性的,哲学必须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
然而伊壁鸠鲁却打破了这种框架,认为“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病就是空洞无益的。
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
可见伊壁鸠鲁毫不含糊地把“哲学”定位为“治疗”,这当然是与亚里士多德完全不同的意向性。
在这一定位的背后,是伊壁鸠鲁对于人类“疾苦”的深重的极为敏锐的痛感,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格调基本上是满足的,虽然社会和人也有很多问提,但是根本谈不上什么灾难深重。
但伊壁鸠鲁却让大家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反思一下别人,反思一下社会。
我们会发现许多疯了一样追逐钱财、名誉、享受、情爱的人。
这个社会把钱财和奢侈生活看得比灵魂的健康重要。
人类的疾病体现为欲望、激情体系的紊乱和无度,但是根子在于错误虚假的观念。
所以,必须以观念治疗观念,真正的哲学必须明白自己的唯一使命就是担当观念治疗的任务。
现时代国外研究伊壁鸠鲁哲学的有几个角度,有从政治哲学角度研究的,有从精神治疗角度研究的。
一、意大利学者詹姆斯•尼古拉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研究伊壁鸠鲁派的哲学。
他从卢克莱修着眼,他意图纠正那些认为伊壁鸠鲁哲学不存在政治哲学的观点。
那些把伊壁鸠鲁哲学与同时期以及后来的其他哲学教义相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尤其是非政治的,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似乎教导人们敌视政治,怂恿人们逃避政治生活。
詹姆斯•尼古拉斯在他的著作《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一书中阐明,他认为存在一种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
伊壁鸠鲁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学理论,对伊壁鸠鲁而言,伦理学优先于物理学,最重要的是人的幸福。
既然大多数人与他人共同生活在政治社会中,对于任何以幸福为目的的哲学来说,至关重要的部分都必须关涉人与他人的关系,关涉政治。
政治社会对人施加了各种要求,因此关注最佳生活方式的人必须清楚地懂得政治社会。
二、美国学者纽斯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伊壁鸠鲁哲学。
认为人类疾病深重,社会极其病态。
这个社会把钱财和奢侈生活看得比灵魂的健康重要。
这个社会关于爱与性的病态教导把它的一半成员变成既被人崇拜又被人仇恨的财产,把另一半人变成受虐待式的守财奴,整天在焦虑中煎熬。
这个社会用日益精巧发明的武器屠杀成千上万的人,以躲避内心深处对于不安感的恐惧。
可怕的是人们并不觉得自己有病。
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动机和真实信念。
疾病表现为欲望、激情体系的紊乱和无度,但根子在于错误虚假的理念。
所以必须以观念治疗观念。
纽斯邦看到伊壁鸠鲁派的许多哲学实践从
心理治疗的程序的角度看的可理解性或合理性(如治疗的长期性、疗法的因人而异性、观念的治疗路径与情感的治疗路径等等)。
第一章 导论
伊壁鸠鲁生活于古代希腊的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破坏了古典希腊城邦的独立,希腊的城邦共和体系瓦解。
在亚历山大东征的余威之下,希腊文化超出了自己的城邦地域,大规模地影响着从希腊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同时也多少吸纳了西亚北非等东方文化因素,所以这一时代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
①希腊化时代之前是希腊的古典时代,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哲学成就辉煌灿烂,产生了许多著名哲学家,形成了不少哲学体系,其中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最著名。
公民们生活安定,思维活跃,由于生产劳动主要交由奴隶承担,公民们普遍注重社会性,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而到希腊化时代,“由于希腊生活的理想世界已分崩离析,由于民族的宗教日益淹没在客观世界的习俗中,由于被剥夺了独立性的和破碎性的政治生活不再唤起虔诚,每个人在心灵深处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因此更迫切需要人生目的的科学理论,更迫切需要保证个人幸福的智慧了。
”②这是一个在巨变之下,人特别关心自己的幸福、宁静、命运、个性、自由等等的时代。
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惧怕在广泛流传着,恐惧代替了希望,生命的目的与其说是成就某种积极的善,还不如说是逃避不幸。
所以,很多的哲学流派开始为个体的人生幸福寻找新的依据,力图拯救人的心灵苦难。
这一时期的哲学流派主要有犬儒派、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
伊壁鸠鲁派主要由伊壁鸠鲁创建,其思想主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昔勒尼派的快乐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1.1伊壁鸠鲁的时代与生平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生于希腊的萨摩斯岛。
父母本是雅典公民,后来来到萨摩斯。
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师,母亲据说是女巫,靠给人画符念咒祷告获取微薄的钱财。
伊壁鸠鲁从小聪颖过人,喜欢哲学,曾跟一位名叫Pamphilos的柏拉图门人学哲学。
因儿子对这位柏拉图信徒的授课不满意,父亲便送儿子到Nausiphanes (诺昔芬尼)——一位德谟克里特的追随者主持的学园学习。
当然,他从这位德谟克利特信徒那里学到了原子论的知识。
在18岁的时候,大约是亚历山大逝世的时候,为了确认自己的雅典公民身份,他来到雅典。
当他在雅典学习时,雅典的殖民者被赶出萨摩斯,父亲带着全家逃到了小亚细亚,他也到那里和家人团聚,他在那里继续学习哲学。
伊壁鸠鲁学习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比学习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要多。
后来在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创立了他的学校讲授哲学,先是在米特林,后来在兰普萨克,但是听众不很多。
自公元前307年,他回到雅典这个真正的哲学中心,购买了一座花园,他就在这个花园里讲学。
他全心全意的从事学术工作,不作其它事,他的学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世界各地到花园来聆听他的教诲,而且从此大多痴迷不改,再也不肯离去。
这些人里
①沈坚 . 金志霖著,《世界通史》第一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21
②【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