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酸钠溶液解析

合集下载

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通 过控 制 合 理的分 解 梯 度 抑制 局部 过 分 现象 , 连续碳 分产品产 量 和 质量 均 比较 高 , 尤其 通 过 降低 分解 速度 、 延长 分解 时间 , 从而使 产 品氧化铝 的粒度 明显 变大。在适 当的条件 下 , 提高 首槽 的分解 率 , 稳 定系统 的进料量 , 合适 的 分解 率梯 度 、 强化 搅 拌 、 放 慢分解 速度等 , 以减少 和 抑 制局 部 过分 现 象 。与 可 间断碳分 相 比连 续 碳分 生 产 流 程连 续 , 产 过程 易 生 实现 自动化 , 解 终 点 比较 稳 定 , 0z 分 c 吸收 率高 , 设 备利用 率和劳 动生产 率高 , 劳动强 度降 低 。
二氧化硅 的平衡 浓 度 与氧 化 铝 浓度 有 关 , 留在 母 残
液 中的氧化铝浓 度 不 能过 低 , 则 影响 碳分 氢 氧 化 否
铝质量 【 。
分解 原液 中的 总碱 浓 度对氢氧 化铝 中不可 洗碱 含量有 显著影 响 , 原液 中总碱浓度提 高 , 氢氧化 铝 中 碱 含量 随之增加 , 当碳 分 分 解 时同 短 时 , 为 明显 。 尤 许多试验 结果表 明 , 化钾 对 降 低碳 分 氢 氧 化铝 中 氧 杂质 含量 及改善 氢 氧 化铝 粒 度 有 良好 作用 , 氢 氧 使 化铝 中 sO 、 aO i2 N z K含量 减 少 , 度均 匀 , 粒部 分 粒 细
1 2 分解 原 液 的 成 分 .
槽进 料 , 各槽按 照一 定 的 比例通 ^ 二 氧化 碳 气 体进
行 分解 , 末槽分 解完 毕 出料 。连续 碳分 和 间断 碳分 只是操作 方式 的不 同 , 学 反 应机 理 | 2并 没 有本 化 1 -3
质 区别 。

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实验报告

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实验报告

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实验报告
碳酸钠的分解反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在半导体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选择了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来完成材料的分解,检测其中的氢化钠的变化情况,证明新材料的分解动力学路径。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氯化铝分解在碳酸钠溶液中,反应速率慢,最终形成了氢氧化钠作为反应物和碳酸氢钠作为副产物。

反应速率符合碳酸钠分解反应的一般动力学路径,当温度和碳酸钠的浓度提高时,反应的速率也会提高。

经过不断的操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数据,这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碳酸钠分解反应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阐明了碳酸钠溶液中氯化铝与碳酸钠碳酸化反应的动力学路径,提供了证据论证。

实验中,我们对反应环境下碳酸钠溶液中氯化铝分解溶液的形成情况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数据,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反应的本质特征。

铝酸钠溶液的粘度

铝酸钠溶液的粘度
sodium aluminate s01utions,which awfully obsmJct协e techn0109v
iImovation a11d the crafhvork breal(t11rougll of al唧血la produc矗on.
viscosny is a】】imponallt pbysjcal propeny of sDdium aluminate
3.溶液的粘度随硅量指数的上升而提高。这主要是由于A1(OH)4-四 面体和siO。(0H)。2一四面体结构相似,进而发生互换,形成较大的铝硅 酸根离子而造成。但硅量指数较高时,这种效应比较弱,粘度升高幅 度较小。 4.加入添加剂对铝酸钠溶液的粘度有一定的改善。加入的表面活性
剂和铝酸根离子相结合,从而改变溶液中离予的聚集形态,使铝酸钠
为了更好的适应电解炼铝的需要,砂状氧化铝日益地取代了粉状氧化铝,因 为前者具有在电解质中易于溶解、对氟化氢等气体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实 现铝电解含氟烟气的干法净化等诸多优点。目前西方国家生产的氧化铝中砂状的
已占80%。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文献综述
在氧化铝生产中,对于原料的综合应用和环境保护也比以前更加重视,正在 向无废料生产的方向发展。很多工厂在生产氧化铝的同时还制得了镓、氧化钒、 铬和水泥等产品,如我国山东铝厂就建有镓的回收工序。
我国铝工业是在解放以后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铝土矿资源丰富}3“, 目前探明储量己达20多亿吨,远景储量可达40多亿吨,居世界第五位,主要分 布在河南、山西、广西、贵州及山东等省。我国铝土矿绝大多数属于难处理的~ 水硬铝石型,约占总储量的98%,且主要为一水硬铝石~高岭石沉积型铝土矿p J。 其中大部分含硅量很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提取氧化铝方面能耗高、成本高。几 十年来,根据我国高硅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资源特点,成功地掌握和发展了碱石 灰烧结法。在工业上实现了混联法,而且在赤泥综合利用和镓回收方面也取得了 创造性的成就。目前我国氧化铝工业80%采用混联法,13%采用烧结法,仅有广西 平果铝厂采用拜耳法【“。氧化铝的总回收率,碱耗,综合利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 的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氧化铝产量逐年递增,2003年产量已达到605万吨, 但仍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需要,目前国内所需的氧化铝近50%要依靠进口。 近年来我国氧化铝产量和产能如表1 1和图1.2所示。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
3、铝酸钠溶液加种子分解工艺及设备
(1)种子分解的生产工艺条件
种分工艺条件的制定主要根据:
1)由于处理矿石类型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溶液成分(浓度);
2)对产品氢氧化铝物理性质的要求,是生产砂状氧化铝还是粉状氧化铝。

所以,不同工厂种分工艺条件差别可能很大。

(2)种子分解设备系统
种子分解设备系统包括:分解原液冷却,分解槽及氢氧化铝的分离和洗涤。

1)分解原液冷却:
经控制过滤后的铝酸钠溶液(95℃左右)进
行冷却,使之成为具有规定分解初温的过饱和
溶液。

近代冷却设备有板式热交换器和闪速蒸发
器(真空降温)等。

板式热交换器应用较广,用分解母液作冷
却介质。

闪速蒸发器使溶液自蒸发冷却到要求
温度,一般采用3 ~5级自蒸发。

二次蒸气用
于分解母液蒸发前的加热。

2)分解槽
现代种分用分解槽为单体容积1000~3000m3的大型设备,装有空气搅拌装置(空气升液器)。

一种较新的种分槽是MIG多桨式搅拌器的平底分解槽。

3)氢氧化铝分离和洗涤
氢氧化铝产品粒度较大,过滤性能和可洗性良好,故多选用过滤分离和洗涤,可有不同的流程和设备。

有的工厂用旋流器、弧形筛或分级器将氢氧化铝分级,细粒部分用作晶种,粗粒部分作为产品。

细粒部分按分级的粒级分别作为附聚用晶种和生长用晶种。

分离洗涤用的过滤设备有三种类型:转鼓过滤机适用于细粒氢氧化铝的洗涤;立盘式过滤机只能用于分离,不能同时进行洗涤;平盘过滤机最适用于粗粒氢氧化铝分离洗涤。

转筒真空过滤机。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精)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精)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从以上分析可知:氧化铝在氢氧化钠溶液 中的溶解度随氢氧化钠的浓度增加而增加, 但是当氢氧化钠的浓度达到某一限度后, 氧化铝的溶解度反而随着氢氧化钠的浓度 增加而下降,使氧化铝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的溶解度曲线出现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 的原因是不同浓度的溶液所对应的平衡固 相不同。 在氧化铝生产中,铝酸钠溶液的组成总是 位于状态图的Ⅰ、Ⅱ区内。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 就是根据 Na2O-Al2O3H2O 三元系平衡状态图中氧化铝溶解度等 温线的上述特点 ( 左段线 ) ,利用浓苛性碱 溶液在高温下溶出铝土矿中氧化铝(三水铝 石或一水铝石),然后再经冷却和稀释使氢 氧化铝(三水铝石)过饱和而结晶析出。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I 区 (OBCDO) :是氧化铝和含水铝酸钠的 未饱和区,它有溶解这两种物质的能力。 当其溶解三水铝石 (氢氧化铝)时,溶液的 组成将沿着原溶液点与 T点(如果是一水铝 石则是 H 点 ) 的连线变化,直到连线与 OB 线的交点为止,即这时溶液已达到平衡浓 度。原溶液组成点离 OB 线越远,其未饱 和程度越大,能够溶解的氢氧化铝数量越 多。当其溶解固体铝酸钠时,溶液的组成 则沿着原溶液组成点与 E点(如果是无水铝 酸钠则是 H 点 ) 的连线变化,直到连线与 BC线的交点为止。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状态图
实验测定曲线 溶解度等温线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结论:
(1)溶解度与碱浓度关系 • 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等温线包括两个线段 ,这两个线段的交点为该温度下溶解度的 最大点。它说明在所有温度下,氧化铝的 溶解度都是随着溶液中苛性碱浓度的增加 而增大,但当苛性碱浓度超过某一限度后 ,氧化铝的溶解度又随苛性碱浓度的增加 而降低。因此生产中需要合适的苛性碱浓 度,以便铝土矿中的氧化铝能更大程度的 溶解进溶液。

铝酸钠溶液碳分机理及产物研究

铝酸钠溶液碳分机理及产物研究
2 N a + 2 A I ( O H ) 4 - + 2 S i O 2 ( O H ) 2 一= N a 2 0‘ A 1 2 0 3 ’ 2 S i O 2’ 2 H2 O+4 0 H一 + 2 H 2 O( 5 )
1 铝 酸钠 溶 液 碳 酸 化 过 程 一般 机 理 的观 点
应式 ( 2 ) 析 出 AI ( 0 H ) 沉 淀 。该 过 程 可用 反 应 式( 3 ) 来
描述 。
2 0 H一+C O 2= C O 3 一 十H 2 O A I ( O H ) 一=A I ( O H ) +O H一 ( 1 ) ( 2 )
2 C 0 ,・ n H, 0 + 2 C 0 一 + ( 6 一 n ) n, 0
果 并 不一 致 。
2 AI ( OH) 4 一+2 Na +4 HCO3 一= Na 2 0。 A1 2 03’
坏机制和酸碱 中和直接作用机制。 所谓溶液稳定性 的破坏机制 , 即认为铝酸钠溶液 中的游离苛性碱被
通入 的 C O , 按反应( 1 ) 所 中和 ,导致体系苛 性 比降 低, 溶液过饱和度增大 , 其稳定性降低 , 然后按反
方面进行探讨 , 以期对碳分过程机理有更进一步的 认识 ,并对优化生产条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浓度变化较小; 第三阶段则由于溶液中苛性碱浓度 的降低 , S i O , 在溶液中平衡浓度大幅减小而基本上
全部析出 , 溶液中 S i O 。 浓度下降较快 , 此阶段发生
的反 应 如反 应 式 ( 5 ) 所示 。
1 . 2 S i O。 在 碳 分 过程 中 的行 为
在碳分过程 中, 普遍认为 S i O , 的析 出分 3 个阶 段:第一 阶段发生在分解初期 , 溶液 中S i O , 浓度下 降较快 ; 第二 阶段则 主要析 出A I ( O H ) , 溶液 中S i O ,

氧化铝生产工艺2-3影响铝酸钠溶液稳定性因素

氧化铝生产工艺2-3影响铝酸钠溶液稳定性因素
加晶种,使晶种悬浮,与周围溶液接触良好, 利于长大。
搅拌使铝酸钠溶液稳定性降低
影响工业铝酸钠溶液 稳定性能主要因素
5.晶种 过饱和溶液中,晶核很难自发形成。
加入晶核可避免这一困难阶段,直接长大。铝 酸钠溶液稳定性降低。
6.搅拌
不加晶种,加强扩散,浓度均匀,有利晶核生 成和长大。
加晶种,使晶种悬浮,与周围溶液接触良好, 利于长大。
搅拌使铝酸钠溶液稳定性降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影响工业铝酸钠溶液 稳定性能主要因素
3.浓度 稀和浓的铝酸钠溶液均很稳定。 稀铝酸钠溶液晶粒接触机会少。 浓铝酸钠溶液粘度大,妨碍粒子扩散。 过饱和度随浓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4.杂质 (1)Si02
铝硅酸根离子为体积庞大的复杂离子,会使溶液粘度增加。 例:烧结法,溶液中Si02含量5- 697L,MR=I. 25仍不分解。
(2)有机物 有机物生成有机物钠盐,使溶液粘度增加。 有机物钠盐被析出的晶核吸附,而使晶核失去活性。 有机物使铝酸钠溶液稳定性增加。
影响工业铝酸钠溶液 稳定性能主要因素
5.晶种 过饱和溶液中,晶核很难自发形成。
加入晶核可避免这一困难阶段,直接长大。铝 酸钠溶液稳定性降低。
6.搅拌
不加晶种,加强扩散,浓度均匀,有利晶核生 成和长大。
影响工业铝酸钠溶液 稳定性能主要因素
1.溶液的分子比: 常温下,
(1)MR在1附近极不稳定 (2)MR=I.4~1.8在生产中相当稳定 (3)MR=3以上极为稳定
2.温度: 温度升高,过饱和度降低,稳定性增加。温度降低, 则相反。但在温度低于30℃时,溶液稳定性增加。原 因:粘度增加,扩散受阻,不利晶核生成和长大。

铝酸钠溶液分解数学模型

铝酸钠溶液分解数学模型
式申 . A =2 8 . 4 6 7— 1 8 5 , 0 7 Cr  ̄
B=lE5 3 c E・A +E/ R) n 92 C ̄/ ( I ] 间断分解时 , 因温度 T变化范围不大 , 故设 C 为时间( ) A r 的单值线性函数 厂 r =r ( ) +C 故有 : =A/ B l( +C) [ nr据间断分解 的数学模型 , 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验证实验 ,表 1 ( 数据 )均获得较高的分解率 。 ,
3 结

() 1 氧化铝厂生产过程 中, 铝酸钠溶液的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过程 。对 于给定 的生产工艺条件 , 可将 大多数影响因素 : l 晶体数量、 GN 、 ( 溶液杂质含量等均视为恒定 , 作简化数学处理 。 ( ) 解 过 程 中温 度 的升 高 , 2分 可使 过 饱 和铝 酸钠 溶 液 粘度 降低 , 利 于扩 散 过 程 , 有 以加 速 分 解 析 出反 应 ; 同时亦可使过饱和铝酸钠溶液 的过饱和度降低 , 不利分解。分解过程确实存在着最佳分解温度。 () 3 从晶粒长大公式铝酸钠溶液平衡 浓度 方程 出发 , 我们建 立 了最佳分解温度与铝 酸钠浓度 的数学模
表 1 铝 酸 钠 溶 液 分 解 反 应 实 验 结 果
收 稿 日 期 :02—0 20 2—2 6
维普资讯
第5 期
陈 肖虎 , : 等 铝酸钠溶液分解数学模型
2 数 学 模 型 的建 立
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 , 分解率的大小取决于氢氧化铝在一定时间内结 晶体上的析 出速度。析 出速 度 越大 , 单位时间内的分解率越 高。析 出晶粒 的长 大速度 G 被两个 因素 决定 。一部份取 决于溶液 的过饱 和
显然 , 氢氧化铝晶体生长速度越大 , 铝酸钠溶液分解率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O 3

0 . 9623
W Na 2 CO 3
n Na 2 CO 3
K
二、30℃下的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90 80
0B线:三水铝石在氢氧化钠 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
T(65.4,三水铝石) H (Na2O· 2O3) Al
70
60 50 40 30 20 10 C 0 10 20 30 40 50 wt(Na2O)→ D(53.5) 60 B E (Na2O· 2O3· Al 2.5H2O)
溶液密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t = K·20℃ d
t/℃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K
0.995 0.991 0.986 0.981 0.976 0.971 0.966 0.960
若铝酸钠溶液的浓度以g/L表示,则需要进行浓度换 算:
N ( g/L ) N (%) d t 1000 100 A ( g/L ) A (%) d t 1000 100 10 N (%) d t 10 A (%) d t
cNaOH↑,三水铝石溶解度↑;
BC线: Na2O· 2O3· 2O Al 2.5H (水合铝酸钠)在氢氧化钠
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
cNaOH↑,水合铝酸钠溶解度↓; CD线:NaOH· 2O在铝酸钠溶 H 液中的溶解度曲线; C铝酸钠↑,NaOH· 2O溶解度↓ H (NaOH· 2O = 0.5Na2O· 2O) H 1.5H
二、铝酸钠溶液的粘度
铝酸钠溶液浓度↑,溶液粘度↑,且浓度越高, 粘度增速越快;溶液的αK↓,溶液粘度↑,见
图2-7。
αK=1.50
粘度(Pa·s) →
αK=1.87
αK=2.55
NaOH
Na2O(g/L)

图2-7
T↑,溶液粘度↓。且溶液浓度越高,溶液粘度随温 度升高而降低的幅度越大;另,在确定碱浓度条件 下,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关
(1)αK :即铝酸钠溶液中苛性Na2O与Al2O3的摩尔比
K
n Na n Al
2O
我国是采用这种表示方法
2O 3
Na2OC = Na2CO3, Na2OS = Na2SO4 Na2OT = Na2O + Na2OC
K
n Na
2O

W Na
2O
/M
Na 2 O Al 2 O 3
1 . 645
W Na
2O
n Al 2 O 3
W Al 2 O 3 / M
W Al 2 O 3
实际生产中,总是αK >1 (2)A/C:即铝酸钠溶液中Na2O与Al2O3的质量 比,Na与Al无论存在形式均化为Na2CO3与Al2O3, 并以质量计:
A C W Al M M n Al
3

2O 3

Al 2 O 3 Na 2 CO
90 80 70
T(65.4,三水铝石)
60 50
H (Na2O· 2O3) Al

E (Na2O· 2O3· 2O) Al 2.5H
40
30 20 10 Ⅰ 0 10 20 30 Ⅱ B Ⅲ

Ⅰ区:铝酸钠溶液单相区; Ⅱ区:三水铝石(Al2O3· 2O)与 3H 铝酸钠溶液两相区; Ⅲ区:水合铝酸钠与铝酸钠 溶液两相区; Ⅳ区:三水铝石、NaOH· 2O H 与铝酸钠溶液三相区; Ⅴ区: Na2O· 2O3· 2O与 Al 2.5H 铝酸钠溶液、NaOH· 2O H 三相区; 氧化铝生产过程就是在Ⅰ、Ⅱ 两个区域内穿梭。
相 图
Na· 2 AlO
H2O
NaOH
Na2O
可见,T↑, Al2O3在 碱液中的溶解度区扩大。
五、关于一水硬铝石的平衡溶解度
从前面的相图可见,T↑,溶解度区扩大,即 αK向减小的方向移动,在250℃以上,αK可降 到1.2左右; 另外,溶解度区扩大,在高温下可以选择低碱
条件进行Al2O3的溶出。

10
y 0 10 Ⅰ 20 30
远离y点,析出量越
C 40
D(53.5) 50 60
大。
wt(Na2O)→
三、各种温度下的Na2O-Al2O3-H2O系
★各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即,Al2O3的溶解度随碱浓度增 加,先快速增大,达到极值, 然后随碱浓度增加,快速减小; ★随温度增大,溶解度曲线变 缓,因而扩大了铝酸钠溶液的 单相区; ★拜尔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 铝土矿的溶出就需要高温,而 种分就不需要高温。
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的绘制就是 通过测定Al2O3在不同浓度NaOH溶液中的
溶解度来完成的。而溶解度的测定有两种
方式: (1)定温下,将过量的氧化铝或其水合物 加入到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之中,测出 其极限溶解度;
(2)定温下,使过饱和铝酸钠溶液分解,
测出溶液中氧化铝的最低极限值。
A C
wtB→
B
C
A
wtC→
B
一、相律、相图基本知识 及铝酸钠溶液中Na2O与Al2O3的比值
1. 相律
相律——确定多相平衡体系的独立组元
数、相数和外界影响因素个数与体系可独立 变化条件个数的关系: f = C –Φ + n C — 独立组元数: C = N- R = N-(N-M)= M Φ —相数:液态为1相,1种固体为1相 n —外界影响因素个数:通常为T 和p,即 n = 2或1
未饱和物种浓度变化将引起饱和物种的饱和浓度发
生变化;若Na2O或Al2O3都达到饱和,即Φ=3,则 f = 0, Na2O或Al2O3的浓度均不能变化。
2. 铝酸钠溶液中Na2O与Al2O3的比值 Na2O-Al2O3-H2O系的Na2O与Al2O3的比值反映 了铝酸钠溶液中氧化铝的饱和程度、溶液的稳定性, 是氧化铝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称为苛性比 (值) 。国际上有两种通用的表示方法:
工业铝酸钠溶液中的杂质往往会增加溶液的稳定性,
致使铝酸钠溶液的分解较为困难,加晶种可以破坏过 饱和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从而加速铝酸钠溶液的分
解——种分过程。
第3节 铝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铝酸钠溶液的密度
铝酸钠溶液密度与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 d20℃ = 1 + 0.0144N(%) + 0.009A(%) N(%)= wt(Na2O),苛性Na2O的质量百分浓度; A(%) = wt(Al2O3), Al2O3的质量百分浓度。
进行赤泥分离洗涤的过程时,体系的温度、压强都
降低了,由相图看,T↓, Al(OH)3的溶解度↓,理 论上, T↓, 就可使Al(OH)3析出,这样在赤泥分 离洗涤过程就会有大量的Al损失;实际上,由于新 相难成,可以使铝酸钠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而不析
出Al(OH)3,此时体系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的亚稳态。
wt(Na2O) →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wt(Al2O3) →
15
10
5
30
40
50
60
温度/℃

由图2-4可见,随着碱液浓度↑,转变温度↓。 即,碱浓度↑ ,三水铝石的溶解温度↓ 。
在AlOOH段,与溶液平衡的固相不是AlOOH,
而是水合铝酸钠(Na2O· 2O3· Al 2.5H2O ),但在 130℃以上, Na2O· 2O3· Al 2.5H2O将脱水,形成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有杂质存在,铝土矿 的溶解度与纯Al2O3的溶解度有差异,一般是 比纯Al2O3的溶解度低,因此,实际铝土矿的 溶出还应该是高温、高碱。
第2节 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
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是指铝土矿溶出液经赤泥分离 洗涤后获得的净铝酸钠溶液分解析出Al(OH)3所需 时间的长短。 铝土矿在高压釜中经高温、高压溶出处理之后,
一水铝石(AlOOH)有两种晶型,α 型(一水硬铝石) 和γ型(一水软铝石),一水硬铝石比一水软铝石更 为稳定,只是三水铝石脱水先生成一水软铝石,然 后一水软铝石再转化为一水硬铝石。
故同碱浓度下,三水铝石比一水软铝石溶解温度低,
一水软铝石比一水硬铝石溶解温度低。
图2-4
20
AlOOH段
Al(OH)3段
新相难成, 是因为新析出的固体颗粒极小,其溶 解度远远大于正常条件下的平衡溶解度,所以, 溶液浓度在达到正常条件下的平衡溶解度时,尚 未达到极小固体颗粒的“平衡溶解度”,也就不 会
有固相生成。
定温下,溶液的αK越低,其过饱和度越大,越 有利于Al(OH)3析出;反之, αK越高(Na2O与 Al2O3的摩尔比),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越高。在 确定温度、αK和碱液浓度的条件下,溶液开始产
第一章 铝酸钠溶液
第1节 Na2O-Al2O3-H2O系
∵ 铝酸钠就是NaAlO2,而:
2NaAlO2 → Na2O· 2O3 Al
∴ 铝酸钠溶液的主体就是Na2O-Al2O3-H2O系 Na2O-Al2O3-H2O →2NaOH-Al2O3 我们研究铝酸钠溶液的性质首先要了解Al2O3 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与碱液浓度和温度的 关系,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与溶液达到平衡的 固相组成——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理论上说,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但实际上做不到。因此,通常是将两种方法联合使 用,取平均值来绘制Na2O-Al2O3-H2O系平衡状态图。
三元系在定温下的相图(平衡状态图)通常采
用等边三角形表示,但是, Na2O-Al2O3-H2O系可以 说是考察Na2O和Al2O3在H2O中的溶解度,所以可以 转化成直角三角形
即:
d20℃ = 0.5 +[0.25+ 0.00144N(g/L) + 0.0009A(g/L)]1/2 当溶液中含有碳碱(Na2CO3)时,以上公式化为: d20℃ = 1 + 0.0144N(%) + 0.009A(%) + 0.01865NC(g/L) d20℃ = 0.5 +[0.25+ 0.00144N(g/L) + 0.0009A(g/L) + 0.001865NC(g/L)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