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效能相关综述

组织效能相关综述
组织效能相关综述

基于统计分析的作战行动效能评估方法

基于统计分析的作战行动效能评估方法 摘要:由于作战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作战行动效果数据表现出显著的随机性。为了探索效果数据背后隐藏的作战规律,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作战行动效能的评估问题。分析了作战行动及其效能的基本概念,针对增强最简半自治适应性作战神经网络工具箱(enhanced irreducible semi-autonomous adaptive combat neural simulation toolkit,einstein)产生的仿真数据采用单次、单组以及多组实验分析的手段,研究进攻行动效果数据的统计特征,发现对于具有作战优势的一方,相比通过增加作战人数而言,提高火力半径能够取得更好的作战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作战行动效能的评估方法,并结合仿真数据进行了验证,从而为基于实际训练效果数据的效能评估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作战行动;效果数据;einstein工具箱;统计;效能评估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perations cheng kai1*, zhang rui1, zhang hong.jun1, che jun.hui 2

1.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corps of engineers,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7, china ; 2. nanjing army command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45,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 data of actions show a significant randomness because of lots of uncertain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a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ules of warfare which hide behind the data, research 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problems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analyze the basic concept of action and its effectiveness. with the simulation data produced by enhanced irreducible semi.autonomous adaptive combat neural simulation toolkit(einstein), use a single, a group and multi group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study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ffensive actions and find that to a party who has a combat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increased number of personnel, the increased radius of firepower can achieve better operational results. on this basis, an evaluation method of action effectiveness is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摘要:管理学家詹姆斯?哈林顿曾在《商业过程改进》中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它,就不能控制它。如果不能控制它,就不能管理它。如果不能管理它,就不能改进它。”n,可见评价在一般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样,人力资源管理 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 效能评价方法,以供参阅。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 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团队效能评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的效能评价中还是 存在很多问题,因被进化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重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与企业 高层相合作共同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加深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效果,促进企业 的建设发展。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内涵 要界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首先要界定效能的概念。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的观点认为,效能是达成目标的程度(Hitt、Middlen、Mathis,1986和Robbins,1994)。以此为基础,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尝试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概念进 行界定:一个角度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Ulrich(1989)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部门服务对象对入力资源管理职能或部门的感知”,而Richard和Johnson(2004)则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为组织对其人力资源管理 的满意度,这两个定义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部门服务对象的感知,倾向于用 主观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另一个角度是从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活 动产出的角度,Huselid和Jackson等人(199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是“高质量技术性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交付”,国内学者周文成和赵曙明(2004) 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看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产出,这种界定更加强调人力资源 管理评价的客观依据。虽然学者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的角度不同,但国内 外研究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放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上,而且开始注重人力 资源管理活动的产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定义 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成组织目标的程度。 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分类评述 2.1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审计评价法评述早期人力资源管理 效能评价方法带有审计的特点,主要采取将人力资源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与 既定目标相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来获得评价结果。标准和比较评价法。其中,既 定目标,可以是预定完成工作的目标,也可以是行业内的标准。审计评价法主要 包括: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目标管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和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审计,是传统审计的延伸。首先确定组织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中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成效与这些目标进行比较,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较长时期内的深度数据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人力资源审计可以 改善人力资源工作效率。保证有效计划的所有部分各就其位、各负其责。人力资 源目标管理,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创立的目标管理发展而来,根据组织 目标要求,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或个人,确立一系列的目标并根据执行情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 1、人均效益分析 人均效益主要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造效益的情况,主要由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构成。 (1)人均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收入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收情况。 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全年平均人数 (2)人均利润 人均利润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利情况。 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全年平均人数 (3)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增加值/职工人数 2、人工成本总额分析 (1)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反映工资总额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人工成本*100% (2)人工成本含量 人工成本含量反映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比重。 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成本费用总额*100% (3)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影响,又反映企业新创

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企业增加值*100% (4)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100% (5)人工成本产出系数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企业增加值/人工成本 (6)人工成本利润系数 人工成本利润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成本可以产生多少利润。 人工成本利润系数=利润/人工成本 (7)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 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成本可以产生多少营业收入。 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营业收入/人工成本 3、人均人工成本分析 (1)人均人工成本 反映人工成本水平的指标。 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全年平均人数 (2)人均工资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广告ROI效能评估方法

广告ROI 效能评估方法 |来源:客户世界| 2007-03-29 09:51:46随着新媒体(网络和手机)的快速发展,各种广告模式 令人眼花缭乱,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了实用广告效能评估公式(所谓效能, 就是 指投入产出比),相信会对大家用最短的时间判断媒体广告价值,合理进行媒体投放提供帮 助。 广告费用 接他人数X 有效到达率X 接触深度 x -------------- V -------------- 目标受众 一、评估广告活动的目标人群。 不同类型的广告活动的目标不同,因此, 需要准确介定目标人群的特点和范围,例如, 品牌 活动注重的社会影响力, 则目标人群甚至有可能大于目标消费人群, 而促销活动以达成直接 购买为目的,则介定的目标人群是现在就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这部分人。 前者偏向于关 注到达人数,后者偏向于有效到达率。 二、评估目标人群所接触的媒体是哪些。 广告主经常犯的错误是, 看到哪里热闹或者媒体业务员的鼓惑, 盲目选择媒体。 例如超女热 闹,但未必适广告效能 (ROD = 费用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广告的本质,就是:寻找到你的目标人群, 吸引他们的注意, 然后有效的传递相关信息。 因此,广告投放的首要考虑, 就是评估该投放能够给你带来的目 标人群数量有多少?其次, 是评估用户对广告的接触深度如何?所有广告投放, 万变不离其

合你,因为你的目标人群可能是中老年人。因此,到达人数高的媒体,未必是有效到达率高的媒体。单个媒体的广告价格,是由供需情况决定的。而媒体的广告价值,对于不同的广告主的需求则是相对的。 三、评估目标人群接触不同媒体的深度如何。现在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具体的广告位也五花八门,但是把握一个原则很重要,就是“目标用户在这个广告位上的注意力停留时间究竟会有多少?”,这和广告位环境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新浪的流量虽然很大,但是眼球都集中在对新闻信息的关注上,页面上广告眼花缭乱,广告干扰度就很大。反过来,百度的广告位环境干净,虽然目标人群的流量可能比不上新浪,但其广告干扰度小,有效接触的深度就高。因此,我们还可以判断下,路牌广告、报纸广告、电视广告等,接触深度到底如何。 四、评估主动关注和被动关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媒体从用户习惯上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关注和被动关注。比如,新浪网比较热闹,上去无聊闲逛的人就比较多,不经意间看到广告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百度的主动信息需求性就非常强,用户需求明显,对相应的广告的接触深度就高。 五、评估媒体广告投放的边际效能。 实际上,每个媒体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效用,长枪短炮,如何整合利用,相互补充,才是最重要的。就任何广告战略而言,通常是先选择“大炮”轰炸,利用暴光度高的媒体打响品牌, 然后再利用“步枪”针对性的定点打击,解决个性化或者区域化的促销问题。 1、不同的媒体针对不同人群,实现不同的目标,达到组合拳的效果。 2、由于目标人群的数量是特定的,因此媒体投放的边际效用先升后减,这在评价广告产能 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当边际成本接近边际产能的时候,就不要考虑投放了。 3、帕累托最优化法则。在经费恒定的假设前提下,选择不同媒体,必然要先考虑边际产能高的媒体,而后选择边际产能低的媒体,作为补充,扩大到达目标人群和接触频次。 六、评估广告媒体选择对“话题营销”的贡献。 最简单的广告投放方式是什么?就是传单。数据库营销,是边际产能最高的广告投放方式,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摘要:介绍了网络经济下组织结构应该具有的新特征,提出了网络组织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探讨了从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向网络组织转变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研究员认为,从理论上说,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形式上看,它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带来了企业组织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其中,组织结构的变革最为明显。 1.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以及技术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传统的企业内与企业间组织形式正是着眼于实现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设计的。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积累则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自然需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来保证新的核心要素的有效配置。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也使得传统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这就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与组织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总的来说,网络经济要求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1 扁平化 扁平化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组织结构都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分工明确、等级森严、便于控制,但是,这种组织结构在网络经济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由于管理层次多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进而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同机构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管理效率低下;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不畅等。为了克服传统组织的这些缺点,组织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变了传统命令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精简了结构层次,从而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 1.2 网络化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广告ROI效能评估方法

广告ROI效能评估方法 | 来源:客户世界| 2007-03-29 09:51:46随着新媒体(网络和手机)的快速发展,各种广告模式 令人眼花缭乱,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了实用广告效能评估公式(所谓效能,就是指投入产出比),相信会对大家用最短的时间判断媒体广告价值,合理进行媒体投放提供帮助。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广告的本质,就是:寻找到你的目标人群,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有效的传递相关信息。因此,广告投放的首要考虑,就是评估该投放能够给你带来的目标人群数量有多少?其次,是评估用户对广告的接触深度如何?所有广告投放,万变不离其宗。 一、评估广告活动的目标人群。 不同类型的广告活动的目标不同,因此,需要准确介定目标人群的特点和范围,例如,品牌活动注重的社会影响力,则目标人群甚至有可能大于目标消费人群,而促销活动以达成直接购买为目的,则介定的目标人群是现在就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这部分人。前者偏向于关注到达人数,后者偏向于有效到达率。 二、评估目标人群所接触的媒体是哪些。

广告主经常犯的错误是,看到哪里热闹或者媒体业务员的鼓惑,盲目选择媒体。例如超女热闹,但未必适合你,因为你的目标人群可能是中老年人。因此,到达人数高的媒体,未必是有效到达率高的媒体。单个媒体的广告价格,是由供需情况决定的。而媒体的广告价值,对于不同的广告主的需求则是相对的。 三、评估目标人群接触不同媒体的深度如何。 现在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具体的广告位也五花八门,但是把握一个原则很重要,就是“目标用户在这个广告位上的注意力停留时间究竟会有多少?”,这和广告位环境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新浪的流量虽然很大,但是眼球都集中在对新闻信息的关注上,页面上广告眼花缭乱,广告干扰度就很大。反过来,百度的广告位环境干净,虽然目标人群的流量可能比不上新浪,但其广告干扰度小,有效接触的深度就高。因此,我们还可以判断下,路牌广告、报纸广告、电视广告等,接触深度到底如何。 四、评估主动关注和被动关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媒体从用户习惯上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关注和被动关注。比如,新浪网比较热闹,上去无聊闲逛的人就比较多,不经意间看到广告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百度的主动信息需求性就非常强,用户需求明显,对相应的广告的接触深度就高。 五、评估媒体广告投放的边际效能。 实际上,每个媒体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效用,长枪短炮,如何整合利用,相互补充,才是最重要的。就任何广告战略而言,通常是先选择“大炮”轰炸,利用暴光度高的媒体打响品牌,然后再利用“步枪”针对性的定点打击,解决个性化或者区域化的促销问题。 1、不同的媒体针对不同人群,实现不同的目标,达到组合拳的效果。 2、由于目标人群的数量是特定的,因此媒体投放的边际效用先升后减,这在评价广告产能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当边际成本接近边际产能的时候,就不要考虑投放了。 3、帕累托最优化法则。在经费恒定的假设前提下,选择不同媒体,必然要先考虑边际产能高的媒体,而后选择边际产能低的媒体,作为补充,扩大到达目标人群和接触频次。 六、评估广告媒体选择对“话题营销”的贡献。 最简单的广告投放方式是什么?就是传单。数据库营销,是边际产能最高的广告投放方式,适合于街边小店这样的小规模企业。但是对大企业而言,到达规模是无法提升的,因此还是必须利用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到达人群广泛;第二个特点是,有利于“话题营销”的开展。而人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 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 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的钱铭怡教授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极端的教育方式以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行为与子女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王才康、何智文(2002)等人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效能评估与绩效评估的异同

效能评估与绩效评估的异同 ——以土地督察效能评估为例 【摘要】在实践中公共部门的效能评估与绩效评估是一对容易被混淆使用的概念,但也有学者认为绩效评估范围更广,应包含效能评估。本文通过同时开展的两个评估:“土地督察效能评估”、“土地督察绩效评估”对比分析,归纳了公共部门效能评估与绩效评估的异同。 【关键词】效能评估、绩效评估

一、效能评估与绩效评估概述 (一)绩效与效能 1、绩效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绩效”一词被广泛熟知,绩效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部门绩效的研究不管是在学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成果颇丰。“绩效”(performance)最早来源于企业可计算的利润来表达。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绩效的含义逐渐拓展为“组织对资源的有效、高效及安全的运用,与运营和功能的有效性相关”。① 朱春奎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与应用》一书中,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绩效”进行了考察,管理学角度,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经济学角度,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作为对等的承诺关系,薪酬便是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其本质就是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关系;社会学角度来看,绩效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分工所确定的角色承担他的那一份职责。②学者卓越③通过对绩效与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效率是一个单向度的概念,而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并且将公共部门绩效定义为:公共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和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德国政治学家汉斯?班贝格对绩效单从经济角度来考量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节约开支是首要任务而非所为提高效能,成本核算和绩效指标体系将会导致忽略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④可见,绩效被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后,其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代国家建设中顾客至上,服务政府的理念。 2、效能 ①胡税根著.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 ②朱春奎等著.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09. ③卓越主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④ [德]汉斯?班贝格.德国的行政现代化:新瓶装旧酒[M],转引自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 行政学院出版,1998.

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评估研究述评

在我国,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历来备受关注。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从规模数量递增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的背景下,对旨在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质量之关注也越来越倾向于效能意识,即聚焦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改进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工作行为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在培训完整周期后对项目实用性和需求满足服务性的“评价”和“估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评价与分析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对优化项目有积极意义[1],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评估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关于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聚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效能评估”展开文献综述,通过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和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两个英文数据库来进行检索。中文数据库使用两类检索词:(1)“培训效能”;(2)“效能评估”。英文数据库使用两类检索词:(1)“teacher training effectiveness/assessment”(2)“teacher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teacher efficiency evaluation”。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时,同类内的检索词使用“或”进行组合,类间的检索词使用“并含”进行组合。按照这一规则,从检索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四个方面检索得到近二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共计108篇。本文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评估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归纳,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总结、反思与展望,以期为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评估研究以及提升幼儿园教师培训效能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培训效能评估的理论研究 培训效能评估理论多源于西方,主要围绕培训满意度、培训成果、成果转化三方面展开。其中,关于培训满意度的效能评估,主要以满意度指数模型[2]、瑞典客户满意度晴雨表[3]、美国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4]、欧洲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5]、中国顾客满意指数[6]、不满意度调查等为代表;关于培训成果的效能评估,主要以诺伊(Noe)的培训成果评估模型[7]、伯曼(Borman)和莫特维多(Motowidlo)等人的绩效理论为代表[8];关于成果转化的效能评估,主要以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认知转化理论[9]为代表。 (一)关于培训满意度的效能评估 自1965年美国学者卡多佐(Cardozo)首次提出“顾客满意”[10]概念后,满意度成为效能评估的重要指标。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与效能理解的深入,产品的“客观质量”和与顾客背景、偏好有关的“感知质量”逐渐被视作培训效能评估的关键要素。1988年,美国学者费奈尔(Fornell)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分类号:B H E 中国企业报/2001年/10月/24日/第006版/ 管理前沿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西方 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西肖尔认为,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衡量标准 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为:目的与手段、时间范围、长期与短期、硬指标与软指标、价值判断等。 指标层次体系 全面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组织的长期总体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第二,由若干项短期指标衡量的短期经营业绩,这些指标通常代表着经营的成果,可以由其自身的数值加以判断,将它们综合为一组指标后,往往决定着组织的最终经营情况;第三,许多从属性低层次子指标群所反映的当前经营效益状况,这预示着实现最终目标或结果的可能性和迄今所取得的进展。西肖尔提出,衡量组织经营活动的标准可以组成一个呈金字塔型的层次系统。 位于塔顶的是最终标准。它们反映了有效地运用环境资源和机会以达到其长期和正式目标的程度。一般而言,最终标准除非由历史学家们去作结论,否则是无法衡量的。但是最终标准的概念却是评价那些直接衡量组织经营业绩的较次要标准的基础。 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是一些中间标准。这些标准是较短期的经营效益影响要素或参数,其内容不超出最终标准的范围,它们可以称作结果性标准。这些标准的度量值本身正是企业要追求的成果,在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权衡和取舍。将它们以某种方式加权组合起来,其总和就决定了最终标准的取值。对经营型组织来说,在这一层次上的典型指标或变量是:销售额、生产效率、增长率、利润率等,可能还包括通常行为学方面的软指标,比如职工满意度、用户满意度。而对于非经营型的组织来说,这些中间标准可能主要是行为学方面的。 位于塔底的是一些对组织当前的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些标准是经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践经验确定下来的,它们大体上反映了顺利和充分实现上述的各项中间标准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在这些标准当中,有一部分是将一个组织描述成一个系统的变量,有一部分则代表与

组织变革

?1、杜邦公司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是什么(结合组织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及变革实践),这个案例对于当代中国家族企业及其他企业的的组织变革有什么启示。 变革的原因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诸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 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 (1)技术条件的变化,如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引进新的设备要求技术服务部门的加强以及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调整。 (2)人员条件的变化,如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 (3)管理条件的变化,如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行优化组合等。 企业本身成长的要求 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小企业成长为中型或大型企业,单一品种企业成长为多品种企业,单厂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等。 1、组织文化和员工素质 例如,企业员工结构改变;员工素质及理念的改变,如:学历、经验、技能、工作态度、作风、期望值、价值观等发生变化;人员数量、规模的增减等都会是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 2、决策层的变化 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的人事变动及企业股权结构的变更而导致的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的决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势必会对组织进行调整。 3、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使用和升级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和升级,企业就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4、战略需求 企业战略调整和新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和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正所谓战略决定结构。 5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创建后,由于外部及本身的原因,企业必然要争取成长壮大,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生理周期的变迁过程,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之相配套。 到了1974年在杜邦公司的董事会中,只有5个人和杜邦家族有血缘关系,而整个董事会有24名成员。家族成员也对公司将自己的财产集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广告ROI效能评估方法

广告ROI 效能评估方法 |来源:客户世界12007-03-29 09:51:46随着新媒体(网络和手机)的快速发展,各种广告模式令 人眼花缭乱,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了实用广告效能评估公式(所谓效能,就是 指投入产出比),相信会对大家用最短的时间判断媒体广告价值,合理进行媒体投放提供帮 助。 广告费用 接触人数X 有效到达率X 接?潮度 K. __ y > 目标受众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广告的本质,就是:寻找到你的目标人群,吸引他们的注 意,然后有效的传递相关信息。因此,广告投放的首要考虑,就是评估该投放能够给你带 来的目标人群数量有多少?其次,是评估用户对广告的接触深度如何?所有广告投放,万 变不离其宗。 一、 评估广告活动的目标人群。 不同类型的广告活动的目标不同,因此,需要准确介定目标人群的特点和范围,例如,品 牌活动注重的社会影响力,则目标人群甚至有可能大于目标消费人群,而促销活动以达成 直接购买为目的,则介定的目标人群是现在就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这部分人。前者偏 向于关注到达人数,后者偏向于有效到达率。 二、 评估目标人群所接触的媒体是哪些。 广告主经常犯的错误是,看到哪里热闹或者媒体业务员的鼓惑,盲目选择媒体。例如超女 热闹,但未必适合你,因为你的目标人群可能是中老年人。因此,到达人数高的媒体,未 必是有效到达率高的媒体。单个媒体的广告价格,是由供需情况决定的。而媒体的广告价 值,对于不同的广告主的需求则是相对的。 三、 评估目标人群接触不同媒体的深度如何。 现在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具体的广告位也五花八门,但是把握一个原则很重要,就是 目 标用户在这个广告位上的注意力停留时间究竟会有多少? ”,这和广告位环境息息相关。举 个例子,新浪的流量虽然很大,但是眼球都集中在对新闻信息的关注上,页面上广告眼花 缭乱,广告干扰度就很大。反过来,百度的广告位环境干净,虽然目标人群的流量可能比 不上新浪,但其广告干扰度小,广告效能 (ROD = 费用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xx大学课程作业 题目: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以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作为切入点,在本文中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形成因素、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对该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不是一种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123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 (2)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Richard I. Evans.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 Hilgard Praeger,1989. 2金引丽.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 3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91——1800

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方案

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案 目录 一、组织变革基本框架··············································P03 二、部门组织职能设计··············································P08 三、相关配套问题说明··············································P31 四、组织变革保障体系··············································P38 附件:各部门权限规定 本实施案依据前期《战略定位与组织变革》的相关指导思想,就公司未来组织的相互关系和业务运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具体阐述,以建立起组织运作的操作原则和实施基础,亦是后期相关材料制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组织变革基本框架 1.1 组织变革思路

?职能部门按占用的资源分类,考核相关资源的配置开发效率 ?业务部门按照产品系列划分,对业务活动的价值链横向切割 经营体制转型: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实行订单式生产和外向主导型的市场开拓,将公司资源进一步向市场一线倾斜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需求 组织变革说明 培育核心人才: a. 通过建立事业部,为公司优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培育和形成一大批骨干力量,支撑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 b.打破国企的裙带关系和论资排辈等旧有不良习俗,塑造新的企业文化。放权自主经营:a. 强调有效监控下的权力下放,改变现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促进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b. 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有利于分清各业务单位的经营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