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的审美思想分析

鲁迅作品的审美思想分析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
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先生不愿意称自己为思想家,却愿意看自己为一个战士。
和一个平常所说的思想家或理论家相比较,他确实更像一个战士或斥堠,一面战斗着一面探索着前进道路,而这个战斗和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就是结成他的珍贵的思想果实的基本东西。
笔者认为:鲁迅的思想不是写在阐述思维哲学的论文里,而是大量体现在他的评人论世的著作和待人处世的活动中,或者说,他的所有著作和实践,无不渗透着他观察、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当然不是把他当作“范本”,到处乱套,而只是从他那里汲取营养,得到启示,开拓视野和思路,使我们能更好地去思考当前所面对的种种老问题、新问题。
他的睿智和成就,不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但他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探索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研究的。
在这里,我想着重研究一下鲁迅作品审美思想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一、鲁迅作品审美思想的独特性鲁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国文化舞台的主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旧中国最清醒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
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以及他通览古今中外的渊博知识和刻苦用功的毅力,使他的许多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冲破了陈旧观念和思维习惯的束缚。
他的作品审美思想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求新的思维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是因为他冲破了许多“老例”和崇古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方法的变革而勇猛呐喊,开拓了新思路。
他在《科学史教篇》中有一个基本观点为:“居今之世,不与古同。
”在《无声的中国》中他说道“时代不同,情形也两样”,现代人不能像古人那样思想,也不能像古人那样说话、作文。
鲁迅以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了解和体验,独特而深刻地揭示了崇古思维对中国进步的障碍。
他认为,崇古思维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思想疆化,文化停滞,社会倒退,以致国家衰王。
为了唤起中国人的醒悟,鲁迅对“拘于先例”、“修补老例”的崇古积习的种种表现,作了多方面的具体生动的剖析。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审美价值。
以下将从鲁迅作品对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塑造正确审美观念和启发人们审美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鲁迅的作品对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与格调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力量。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鲁迅作家自身的独到视角,展现了一个疯狂而荒诞的世界。
这种审美刺激和冲击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兴趣和感受力,培养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鲁迅的作品能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
他以严谨的思维和犀利的观察力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通过对现实的揭示和探索帮助读者认识现实世界,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鲁迅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药》中的药店老板曾几何时:”可是,找也找不见曾几何时。
” 这句话紧密结合了社会现实和自身沉重的内涵,给人们以审美的震撼和思索空间。
鲁迅的作品还能够启发人们的审美思维。
他的作品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突破性,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思维,引发人们对于艺术形式和文学风格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狂人日记》将文学与报告文学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创作的境界。
鲁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引导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们对人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塑造正确审美观念和启发人们审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教学作用。
通过对其作品的学习和理解,人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同时也能够开拓自己的审美思维和领悟深刻的审美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具有独特的复调艺术。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特点。
在小说中,鲁迅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的叙事风格简洁有力,深刻而富有张力,引人深思。
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倡导进步和改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多方面,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文学价值、总结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复调艺术而闻名。
复调艺术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调子和风格,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维的、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使人物更加真实和具有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鲁迅常常运用夸张、夜郎自大、寓言等手法,使故事更具激烈的张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也是复调艺术的一大亮点,他通过小说对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旧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呼吁社会变革和人性觉醒。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也在复调艺术中得到体现,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生动鲜明。
他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包括孔乙己、阿Q、药、小娃、阿四等。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是一个酒店酒保,被人定义为一个“醉汉”。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关键词〕对比艺术;审美价值;写作能力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动读者并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而应用对比艺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在艺术构思上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展现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景物描写的对比小说常通过对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请看《故乡》中两段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两段景物描写,色彩迥然不同。
前者展现的是一幅阴晦悲凉萧条败落的景象,令人心灰意冷;后者描绘的是一幅美丽明朗、生机盎然的西洋式版画,令人心驰神往。
这两幅不同色调的画面,形成极强烈的反差,体现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显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第一幅画面是现实中的故乡,它既写明“我”离家二十余年,“我”这个辛苦辗转在异地谋食的知识分子非但没有兴旺起来,反而要使老屋“易主”,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同时,也深刻说明了二十年来故乡凋敝不堪,正是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写照;另外,也反映故乡的颓败,一方面使我的心悲凉,一方面也促使“我”由关切故乡风物的变化转到更关切故乡人的状况,促使我去寻找改造旧社会,探索新生活之路。
第二幅画面,是美丽神奇的田园风光图,是“我”理想中的故乡。
它既烘托了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来和中年闰土“木偶人”对比,又借幻想中的圆月、蓝天、绿地,来象征和谐美满的社会和人生;并以此为背景,表露出了作者对踏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希望之路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闰土形象的今昔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中。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之于审美的教学价值鲁迅的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审美教育具有极高的价值。
鲁迅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启迪,培养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鲁迅的作品在形式上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手段,如夸张、讽刺、比喻等,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矛盾,给人以深深的反思。
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了艺术享受,同时也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鲁迅的作品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了读者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
鲁迅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揭示。
他深刻地思考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提高了读者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驳斥谬误的能力。
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培养了读者独立的审美情趣。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方式,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特看法,将个人生命和社会的命运相结合,彰显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这种独立的个性特点,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读者独立审美情趣的能力。
鲁迅的作品对于塑造读者人格和培养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残酷,通过对社会中不公和压迫的抨击,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和尊严。
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人性的探讨,培养了读者的正义感和良知,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教育价值,对于塑造读者的人格和培养读者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直接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现代主义养分之例证也不胜枚举。
且不论留日时期鲁迅置为案头书的尼采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便是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三十年代他就曾翻译了波特莱尔的散文诗——波氏可谓法国象征主义的远祖;且不论他对梅特林克的熟悉,对荷兰象征主义诗人望蔼覃的《小约翰》的非常神往……即便从新俄文学中,鲁迅也并非偏食地尽然吸收现实主义养分,他还接触了不少现代主义流派并择取了一些现代艺术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较之对西欧等国现代主义趋势的敏感,鲁迅似乎更关注苏俄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潜流。
在前期的《呐喊》、《彷徨》中,鲁迅便着意“嫁接”:《药》、《明天》、《长明灯》、《鸭的喜剧》等篇,分明体现了鲁迅在评论安德列耶夫、望·蔼覃作品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象征,却不失其现实性——具象与抽象浑如一体;《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头发的故事》依稀留有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影响痕迹:既是主我的,又是写实的——客观呈示与主观表现并存并立。
而《肥皂》、《高老夫子》等篇则宛然可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
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
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
例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正面描述与歌颂,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而还有一些作家则是另辟蹊径,他们通过对现实的丑的揭露,对人性的批判,通过审丑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如鲁迅、李宝嘉、果戈理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鲁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辞犀利,善于挖掘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黑暗面,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下面笔者就结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审美分析。
一、鲁迅文学潜在的审美特性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黑暗,人民麻木,鲁迅先生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具有批判性的。
先生心怀民生,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可奈何却又不甘于现状,屡屡大声的呐喊,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徬徨,在傍徨中探索前行。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被看做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愚昧落后的代表,同时也是揭露愚昧最深刻,同封建专制做斗争最全面、最持久的一位作家。
其小说《伤逝》《祝福》《故乡》等作品中就深刻批判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倾向也格外醒目。
《故乡》是先生较为喜欢的一篇文章。
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上,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与饱满的故乡情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脑海里。
犹记得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多么真实、自然、温馨、惬意的乡村晚景!从先生对儿时故乡的优美图景和幼时玩伴闰土的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心中对家乡、对伙伴、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和怀念,无一处无不闪烁着对美的渴望。
先生作品中的美正是通过对比,通过对亲眼所见到的故乡的破败与作者脑海中故乡的美好记忆的对比与反衬,来传递先生深沉的审美视野与理想。
鲁迅是思想者,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的态度都是通过对其的冷峻剖析,通过内敛审美情感、隐蔽审美情趣而进行传递,表现出外冷内热的情感,而这正恰恰说明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
二、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反向性分析
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创作于1918年至1922年间的《呐喊》,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通过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批判了旧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黑暗和腐朽。
通过批判与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变革的追求。
正如先生自己所表达的那样,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表现作家的审美精神。
孔乙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
他深受封建礼教及封建科举的荼毒,麻木、迂腐,通身透着文人的穷酸气,是个深受旧社会摧残的可笑、可恨又可怜的滑稽形象。
但我们发现先生对孔乙己表现出更多的则是同情和怜悯,是对社会的批判,是对腐朽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践踏、蹂躏和摧残地强烈控诉,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郑重维护、追求和肯定。
《傍徨》中的阿q更是这一思想的强烈体现。
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对他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阿q是一个由于黑暗社会造成的可怜者的形象。
他是一个自欺欺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的人。
先生通过对这么一个人物的否定,另辟蹊径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先生作品的审美反向性成了他作品的独特性。
他不是按部就班的来进行审美塑造,而是通过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从反方向上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三、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
除此之外,先生作品的美,不侧重于其形式(画面的优美、语言的华美),而在乎其内容与思想。
作者往往把对美的追求放在作品人们对社会对思想的认知层面。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对待读者乃至于对待自己,他都渴望人们对于他们的解读是基于对社会、事物的深度理解和探寻上,而并非表面的暂时的解困。
而这才是真正对美满、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鲁迅作品的审美情感的深刻性也正体现在这里。
《伤逝》中,对子君和涓生这对毅然从封建礼教家庭中走出来,走向自由恋爱生活的年青人,文章并没有给予十足的肯定,甚至还有更多的疑虑。
在先生看来,冲出封建家庭只是迈向新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结局,盲从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先生正是通过对子君悲剧命运的呈现,来引发世人的冷静思维和深刻反省。
美好自由的新生活从来不是简单能获得的。
先生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也由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先生对养育他的祖国的深厚情义,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渴望她更强、更美,才为她深深地思虑和担忧。
一个光明、美好、和谐、强大的国家正是在无数个像鲁迅这样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儿女的缔造中诞生出来的。
这样的作品还不够美吗!
四、结束语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具有伟大的审美价值与深刻的审美意义。
如果我们单单从其文章的思想性与革命性方向来解读他的作品,显然是对他的误读,也有损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他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情感,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奉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