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作物,然而百合病毒病却是制约百合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百合致病病毒的种类和特点、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百合致病病毒的种类和特点百合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包括百合花叶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黄娆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百合黄化病毒(Lily mottle virus)、百合病毒A(Lily virus A)、百合病毒B(Lily virus B)等。

这些病毒会引起百合叶片出现病斑、娇黄、畸形、变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百合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百合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昆虫传播、植物器官移植、接种传播等多种途径,其中以昆虫传播为主要途径。

病毒通过昆虫叮咬、吸食汁液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导致植物感染病毒,进而表现出病毒病的症状。

二、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百合病毒病对生产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脱毒技术,以期实现对病毒的有效防控和清除。

1. 体外培养法体外培养法是通过在无菌条件下将百合植物组织进行培养繁殖,然后分离无病毒的组织,再对其进行定植,最终得到无病毒的植株。

该方法相对简单易行,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筛选,成本较高。

2. 生理脱毒法生理脱毒法是通过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来促进植物对病毒的清除,例如温度梯度处理、激素处理、幼苗接种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的含量,但是难以完全清除病毒。

3. 经育种选育经育种选育是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对病毒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是长期而稳定的解决途径,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

除了以上几种脱毒技术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被应用于百合病毒病的脱毒研究,例如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核酸测序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更精准、快速地对病毒进行检测和修复,为百合脱毒提供了新的途径。

百合花发育相关基因LLGLO1的RNAi载体构建

百合花发育相关基因LLGLO1的RNAi载体构建

第34卷 第1期2010年1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Vol .34,No .1Jan .,2010htt p://www .nldxb .com 收稿日期:2009-03-26 修回日期:2009-05-1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7KJA210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407) 作者简介:席梦利(1970—),副教授,博士。

3施季森(通信作者),教授。

E 2mail:jshi@njfu .edu .cn 。

 引文格式:席梦利,刘坡,吴小萍,等.百合花发育相关基因LLG LO 1的RNA i 载体构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1):1-4.百合花发育相关基因LLGLO 1的RNA i 载体构建席梦利,刘 坡,吴小萍,施季森3(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百合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是开展花卉分子育种的重要基础。

以麝香百合(L ilium longi 2florum Thu mb .)未开放的花蕾为材料提取总RNA 。

根据LLG LO 1序列的同源比对选取特异区段,设计引物扩增区段c DNA 并引入酶切位点。

将PCR 扩增片断连接到T 载体上,经酶切及PCR 验证后进行测序。

测序结果表明:用于RNA i 的c DNA 片断与LLG LO 1序列完全相同。

通过中间载体pSK +intr on 引入一段内含子间隔区,RNA 干扰片断经过多次的酶切和连接过程最终连入表达载体pCAMB I A 1301中形成ihpRNA 结构。

PCR 及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构建的RNA 干扰载体的ihpRNA 结构完整。

关键词:百合;LLG LO 1基因;RNA i 载体中图分类号:S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10)01-0001-04Con structi on of RNA i vector of LLGLO 1gene rel a ted toflower develop m en t of L iliumX IMeng 2li,L I U Po,WU Xiao 2p ing,SH I J isen3(Key Laborat ory of Forest Genetics and B i otechnol ogyM inistry of Educati o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D issecting the genes that are related t o fl ower devel opment are essential f or lily molecular breeding .The t otal RNA was is olated fr om the fl ower bud of L ilium longiflorum Thu mb .According t o the homol ogous align ment of LLG LO 1,the s pecific cDNA seg mentwas chosen,ont o which the restricti on site was inserted .The PCR a mp lificati on frag mentwas connected t o the T 2vect ors and sequenced after restricti on enzy me digesti on and PCR.The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 DNA frag ment used in RNA i and LLG LO 1were identical .RNA interference frag ment was finally connected t o the exp ressi on vect or pCAMB I A 1301t o f or m the ihpRNA structure thr ough subcl oning an intr on s pacer by inter mediate vect or pSK +intr on and the subsequent repeated p r ocesses of restricti on enzy me digesti ons and connecti ons .The result of PCR and double digesti on verificati on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ihpRNA of the RNA interference vect or was intact .Key words:L ilium;LLG LO 1gene;RNA i vect or 花是高等植物繁衍生命的重要器官,也是人类自然审美的一个聚集点。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百合是一种优美的花卉,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百合种植业受到了一些病毒病害的威胁,给百合生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们开展了大量的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百合致病病毒百合致病病毒是导致百合植株生长发育异常、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百合致病病毒主要有百合花叶病毒(LHV)、百合花叶病毒Ⅰ型(LHVS)、百合花叶病毒Ⅱ型(LHVV)、百合花叶病毒Ⅲ型(LHVVⅢ)等。

这些病毒对百合植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百合的生产和品质。

二、百合脱毒技术研究为了减轻百合致病病毒对生产的影响,研究人员们开始致力于百合脱毒技术的研究。

百合脱毒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将感染百合致病病毒的植株进行处理,达到去除病毒或减少病毒含量的目的,从而恢复植株的生长健康状态,提高产量和品质。

1. 百合组织培养技术百合组织培养技术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百合脱毒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将百合植株的顶芽、侧芽或叶片等组织进行培养,促使其生长出无病毒的新植株。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消除已感染病毒的植株,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繁殖速度,为大规模脱毒提供了可能。

2. 热处理技术百合病毒热处理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脱毒方法。

通过对百合植株进行一定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可将病毒杀死或减少病毒含量,达到脱毒的目的。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用于大面积生产的要求。

3. 生物技术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方法被引入到百合脱毒技术中,比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百合进行病毒抗性基因的导入,提高其抗病能力。

利用转基因的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传播,减轻病毒对百合的危害。

近年来,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们对百合致病病毒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病毒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花卉定向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花卉定向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1、疾病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测序、基因多态性检测 和核酸检测等。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实现对遗传性疾病、肿瘤 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核酸检测则是在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如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2、病原微生物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病原 微生物的DNA片段,从而实现快速诊断。
引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为医学检验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医学诊 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本次演示将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背景和 意义,以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未来发 展方向。
一、基因工程在花卉育种中的应 用
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来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在花卉育种中, 基因工程主要应用于花卉的品质改良、抗逆性增强以及花期调控等方面。
1、品质改良
花卉的品质是其观赏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基因工程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 引入特定的基因片段,以改善花卉的品质。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某些 特定花卉的香气、颜色、形状等优良性状转移到其他花卉上,实现品质改良。
感谢观看
2、抗逆性增强
花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殖的能力有限。基因工程可以通过转基因 技术,引入抗逆性相关的基因片段,以提高花卉对环境压力的抵抗力。例如,通 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花卉对干旱、高温、寒冷、盐碱等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其抗逆性。
3、花期调控
花卉的花期调控是花卉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基因工程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 引入花期调控相关的基因片段,以实现对花卉花期的调控。例如,通过转基因技 术可以延长花卉的花期,也可以实现花卉的四季开花。

百合种质资源鉴定与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百合种质资源鉴定与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百合种质资源鉴定与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合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和食用植物,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但是由于百合物种数量众多、遗传背景复杂,加之采集传统的种质资源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百合种质资源的鉴定和保护面临许多问题。

组培快繁技术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营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进行多倍体无性繁殖的技术,可以快速扩繁、改良和保护珍贵植物种质资源。

因此,应用组培快繁技术对百合进行繁殖和改良,是目前百合保护和利用中的热点研究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百合种质资源鉴定和组培快繁的技术体系,以提高百合的种质资源采集、挖掘、鉴定和保护,为百合的优化利用提供保障。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对百合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收集,筛选出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优良品种。

2. 利用组培快繁技术进行多倍体无性繁殖和快速扩繁,以获得大量优质苗木。

3.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百合进行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不同百合品种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基因组分布规律。

4. 建立百合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不同组织类型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探索组织培养对百合栽培和品质的影响。

5.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百合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建立百合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数据库,为百合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遗传素材。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百合种质资源鉴定和收集采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方法对野生和栽培品种进行鉴别和采集,包括形态学特征、病虫害检测、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并建立百合种质资源数据库。

2. 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以鳞茎为材料,建立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包括营养液配方、培养基配制、激素组合等方面的优化和探索。

3. 遗传变异和基因组分布规律研究通过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百合品种的细胞倍数、核型、染色体特征等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以及对基因组大小、组成和结构等进行分析和比较。

4. 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建立百合的愈伤组织、愈疮组织和植株再生系统,探讨百合组织培养对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百合植株质量和品质的变化。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百合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百合病毒病严重影响了百合观赏和生产。

目前已知的百合病毒包括玉米株矮缩病毒、百合花叶病毒、姬长卫病毒、百合花薄叶病毒、百合斑枯病毒等。

百合病毒的传播主要有昆虫传播和接种传播两种方式。

昆虫传播主要有百合象、白粉蚜、毛茸茸蚜等传播,而接种传播主要是通过人工操作,如嫁接、接穗接种等。

针对百合病毒的脱毒技术主要有热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基因工程法和协同生长技术。

其中,热处理法是最常用的脱毒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将带毒百合球茎放置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中进行处理,使病毒失活,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植株死亡率和不稳定性。

化学处理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带毒百合球茎进行消毒,如乙醇、漂白粉、过氧化氢等,但该方法对植株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基因工程法则是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百合,从而使其具有抗病性,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有限,目前在应用上还存在技术难题。

协同生长技术是最新开发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信号分子加速带毒百合球茎的愈伤组织生长,促进植物再生和提高脱毒效率。

随着科技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合病毒和脱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百合病毒的分类、传播和致病机制,为控制和治理百合病毒提供更有效的手段;二是探究脱毒技术在提高百合生产效益和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开发新型的脱毒技术;三是研究百合的基因组,寻找抗病性基因,并开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四是结合植物信号分子和生物体外培养技术,开展协同生长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高脱毒效率。

综上所述,百合病毒和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创新、发展,为保障百合生产和观赏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花卉植物,但近年来受到百合致病病毒的威胁。

本文对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百合致病病毒方面,文章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脱毒技术方面,文章探讨了脱毒技术的发展和原理,为保护百合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增进对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了解,为百合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百合致病病毒,脱毒技术,研究进展,特点,原理,未来展望,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百合是一种重要的鲜切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百合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病毒的感染,导致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研究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当前,关于百合致病病毒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深入探讨。

脱毒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提高植物健康和增加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保障百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助于促进植物病害防控技术的进步。

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提高百合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并探索相应的技术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百合病害问题,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和食用植物,但是受到百合致病病毒的威胁,导致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研究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对保护百合资源、促进百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百合致病病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为病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高效的脱毒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病毒对百合植株的危害,提高植株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脱毒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深入研究百合致病病毒及脱毒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对于推动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百合研究进展

百合研究进展

百合快速繁殖研究进展陈静,陈玲,陈秋燕,陈伟强,陈燕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09生物技术第一组)摘要:百合是一种极具观赏和药理价值的重要野生花卉。

根据该植物的繁殖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对百合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百合快速繁殖综述百合( L ilium .spp)是当前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切花之一。

我国是世界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约有47个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属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36个种、15个变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种类。

百合除具有观赏价值外,大多数可以食用、药用,是上等的滋补佳品。

中药百合中含有皂苷、生物碱、多糖、磷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淀粉和大量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1]。

中医认为,百合性味甘寒,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和精神恍惚等症[2]。

现代医学认为,百合多糖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的特性[3]。

百合既可入药又可作为保健食品,为药食共用之品。

但由于人类、非人类的影响,使一些分布地区窄或生态适应性弱的百合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传统的百合繁殖方法主要采用常规分球、分珠芽鳞片扦插、鳞片包埋等。

但采用这些方法繁殖,繁殖系数较小,特别是经多代分殖以后,常造成种性退化,甚至病毒积累,影响百合的产量和质量。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加快了百合的快速繁殖速度,缩短了百合的生育周期。

在百合杂交育种中也存在着基因库贫乏、种间杂交不亲和等局限性,而组织培养中的胚培养、花药培养等技术则可克服这些弊端。

因此,利用组织培养百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1 一般繁殖过程1.1无菌材料的建立取百合鳞茎流水冲洗1~3 h,取出加入10%的84消毒液浸泡20 min,取出后加入0·1%升汞浸泡10 min,最后用重蒸馏水冲洗5次。

1.2.2脱毒苗的获得及百合的病毒检测用上述消毒后的材料在无菌的条件下在显微镜下找出大小为0·2~0·3 mm的茎尖分生组织,并把剥离的茎尖分生组织接种到MS+ BA1·0+ KT0·5+NAA0·1培养基上,诱导出再生植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velopment Biology, Th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Abstract:Lil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lowering plants, with big flowers and high value for appreciation. Be cause of its big genome, lily is very little studied at molecular level. Recently molecular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s grow rapidly in lily. Now several genes have been cloned, including some MADS box genes involved in the devel opment of flower organs and other genes as LGC1 , LLA 23 , etc.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a brief depiction about part of genes cloned in lily.
来源 Source
L . longiflorum L . longiflorum L . longiflorum L . longiflorum L . regale L . regale L . regale L . longiflorum L . longiflorum
克隆方法 Clone method
将含全长的 LMADS2 基因的 cDNA 克隆到双元 载体 pBI 121 中, 转化拟南芥, 转基因植株呈现新的 表型, 新表型与转 35S AGAMOUS 的 植株相似, 即 植株矮小, 开花提前, 同时, 花萼转变成心皮状结构, 花瓣转变成雄蕊状结构。 1. 1. 3 LMADS3 和 LMADS4 基因 根据 ABCDE 模型, E 功能基因在花 的内三轮 器官中表 达, 与花 瓣、雄蕊和雌蕊的发育都相关。在拟南芥、矮牵牛上 都已克隆了 E 功能基因[ 18~ 20] 。拟南芥的 AG 基因 与内三轮器 官的发 育密 切相关, 在 sep1/ sep2/ sep3 的三突变体中, 所有花器官都变成类似花萼的结构, 与 B, C 基因的缺失双突变体的表型一致。
Key words: Lily; MADS box genes; LGC1 gene; LLA 23 gene; Gene engineering
百合是单子叶多年生宿根花卉植物, 有 球根花 卉之王 的美誉。由于其基因组较大, 传统的对百合 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类学、组织培养和利用传统技 术进行品种培育和改良等方面[ 1, 2] , 而对百合基因 组水平的研究很少。如党本元等曾以王百合( Lili um regale) 为材料建立了快速分离植物单条染色体 及扩增和克隆单染色体 DNA 的方法 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是 cDNA 的部分 序列, 可以作为表达的基因的分子标记, 目前在百合 中测定的 EST 序列仅有 140 条。另外, 有研究者已 试图构建百合的遗传图谱, 取得了初步进展[ 4] 。
关键词: 百合; MADS box 基因; LGC1 基因; LLA _23 基因; 基因工程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7091( 2006) 增刊- 0081- 05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Biology about Flower Development in Lily
用 35S LMADS1 转化拟南芥, 使 LMADS1 基因 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 转基因拟南芥的花瓣和雄蕊 变短, 但未发生不同轮器官间的同源异型转换。用 截短的 LMADS1 MADS( 即缺失了 MADS 盒结构域的 LMADS1 基因) 转化拟南芥, 转基因植株产生了类似 于 ap3 突变体的表型, 其中花瓣变为类似于花萼的 结构, 雄蕊转变为类似于心皮的结构。同时, 酵母双 杂交结果表明: LMADS1 MADS 能与拟南 芥的 PI 蛋 白互 作, 表明 百合 中的 LMADS1 基因 与拟 南芥 的 AP3 基因在功能上是对应的; 而且与其他的高等植 物的 B 功能基因相比, LMADS1 MADS 有很强的形成 同源二聚体的能力。其中 LMADS1 的 C- 端对其二 聚体化起重要的作用[ 16] 。 1. 1. 2 LMADS2 基因 D 功能基因是与 C 功能同 源性很 高的基因, 它控制胚珠 的发育。LMADS2 基 因也是 Yang 等在麝香百合中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得
拟南芥的 AP3 基因是典型的 B 功能基因[ 15] , AP3 和 PI 的异源二聚体对于花瓣和雄 蕊的发育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 水稻的 OsMADS16 基因和 玉米的Silky 基因也是重要的 B 功能基因, 由此推测 LMADS1 基因是百合花器官发育的 B 功能基因。实 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百合科植 物( 以百合 为代表) 花 的结构 也有 4 轮, 由外向内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与拟南芥、 水稻等的花器官不同的是, 百合花的花萼和花瓣十 分相似, 合称花被。为解释百合科植物花器官发育 的调控, 在 ABC 模型 的基础上, 1993 年 Tunen 等提 出了修饰的 ABC 模型 [ 11, 12] , 即 B 功能基因不只在 第 2 和第 3 轮器官中表达, 而且在第 1 轮器官中表 达, 这样, 第 1 轮和第 2 轮器官都表达 B 功能基因, 从而有相同的花瓣状结构。
登录号 Entry code AF50391 3 AY522502
AB0 71378 AB0 71379 AB0 71380 AF11077 9 AY101194
文献 Referen ce
14, 15, 16 17 21 21 23 23 23 24
25, 26
1. 1 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花的形成和花器官的发育是显花植物的重要性
全长 1 021 bp, 编码含 228 个氨基酸的蛋白。百合的 LMADS1 基因与拟南芥的 AP3 类基因有高度的序列 同源性, 他们都含有两个保守的结构基元, PI derived motif : YEFRVQPSQPNLH 和 PaleoAP3 mot if: YGSHDLR LA; LMADS1 基 因与水稻 的 B 功能基 因 OsMADS16 的同源性为 70% , 与玉米的 B 功能基因 Silky 的同源 性为 76% , 其中 MADS 盒结构域和 K 盒结构域的同 源性更高。三者都是 AP3 同源物。
华 北 农 学 报 20 06 , 21 ( 增 刊 ) : 81 8 5
百合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杨 梁1, 王爱菊2, 唐金富2, 陈振德1
( 1.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技术重点实, 其花朵硕大, 具有很 高的观 赏价值。由 于百合 的基因 组较大, 对其 分子水 平的研 究较少。近年来对百合花发 育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进展迅 速, 已 克隆了 多个相 关的基 因, 包 括与花 器官发 育相关 的 MADS box 基因, LGC1 基因, LLA_23 基因等。本文对百合 部分已克隆的与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做一简述。
同源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克隆 同源基因克隆 差异筛选法 筛选法功能 Function
B 功能基因, 与雄蕊和花 瓣发育有关 D 功能基因, 与胚珠发育有关 E 功能基因, 与花的内三 轮器官发育相关 同上 B 功能基因 B 功能基因 B 功能基因 与受精作用相 关基因 干燥相关基因 , 与花粉发育和成熟相关
1 百合的花发育相关的基因的克隆和
功能研究
目前克隆基因的方法有很多, 主要分为 2 类, 对
收稿日期: 2006- 09- 20 作者简介: 杨 梁( 1975- ) , 男, 山东潍坊人, 硕士,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工作; 陈振德为通讯作者。
82
华北农学报
21 卷
, 包括 法; 对新基因的克隆主要包括插入片断标签法和图 与花器官形成相关的基因和受精作用相关的基因等 位克隆法。迄今为止, 在百合上克隆的基因主要是 ( 表 1) 。
表 1 部分花发 育相关的百合基因
Tab. 1 Part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s in lily
基因 Gene
LMADS1 LMADS2 LMADS3 LMADS4 LRDEF LRGL OA LRGL OB LG C LLA_2 3
花的形成和花器官的发育是显花植物的重要性 状, 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和单子叶模式作物水稻的花 发育 的 分 子 调 控 机 制 研 究 已 取 得 了 重 要 的 成 果[ 5~ 7] 。由于花是百合的重要的经济性状, 对百合 花发育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对百 合花发育的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迅速, 已克隆了多 个相关的基因( 表 1) , 并进行了功能研究。本文对 部分已克隆的百合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做一简述。
状, 花器官的发育调控是由一套控制花器官发育的 基因协调控制的。1991 年 Cone 提出了解释花器官 发育的 ABC 模型 [ 8] , 即正常的花器官的发育是受 A, B 和 C 3 类基因控制的, A 功能基因控制花萼的 发育, A 和 B 共同控制花瓣的发育, B 和 C 共同控制 雄蕊的发育, C 功能基因控制雌蕊的发育, A 与 C 功 能基因相互拮抗。在 ABC 模型 的基础上, 又衍生 有 ABCD 模型 或 ABCDE 模型 [ 9, 10] 。D 功能基因 主要与胚珠的发育相关, 而 E 功能基因与花的内三 轮器官的发育都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