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初探

作者:李臣之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10-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依据,它既是活动的相对终结,也是活动的持续起点,更是活动的循环过程。科学认识、有效实施和妥善利用“评价”,关系到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判断活动价值、改进课程实践、促进整体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一个衡量价值的尺度,“价值的真正尺度,照一般的说法,是不可能有争论的。”[1]然而,实际上任何评价难免引起争议,争议的程度与效果不仅取决于“尺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更取决于运用这些“真正”的尺度要回答的有关价值判断的问题。下述问题大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回答的。

l 谁来评价?

l 评价什么?

l 采用什么标准?

l 如何评价?

l 评价怎样?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

一、谁来评价?评价什么?

由谁评价?评价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谁”的素质、评价方式与方法首先影响到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而“评价什么”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整体概括。

(一)评价者的界定

课程应该由什么人来评价?对此,看法各异,分歧严重。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将课程评价视为具有课程评价方面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特殊人群。佩恩(Payne,)于1974年提出,课程评价者应该能够从事22方面的工作,方能胜任课程评价。[2]这显然是从课程评价内部,本着“科学”评价取向,决定“谁”可以评价。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涉及到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是由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评价共同体。

1、学生:实践活动价值的自我认定

通过自我反省,发现活动的意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想追求。在评价环节,没有学生的“反求诸己”,活动的价值恐怕难以显现。

2、学生活动小组:实践活动价值的同际认定

在交往中学习与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运行的中介渠道。站在活动小组中“对方”的立场审视“自我”活动的价值,容易将“自我”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3、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督导者和参与者的价值判断

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直接的、经常的合作者和督导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度理解者,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判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整体认定将无法实现。同时,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4、学者、专家:学术界的专业判断

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价值判断,难免涉及“专业”问题或专业的“知识”,如果教师、学生难以判断,寻求专家、学者的帮助,是完全必要的,有时还是完全必须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学者、专家直接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尽管,从总体上讲,专家学者参与面不及教师和社会社区人士宽广。

5、社区人士:“非旁观者”的价值判断与活动体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与社会、自然、文化、自我的整合,社区是学生活动的经常性范围,社会人士并非学生活动的“旁观者”。因此,活动价值判断离开社区人士的看法,恐怕难以全面。

6、家长:活动的合作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消除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围墙。活动主体相容,活动空间延续,活动内容共享。因此,家长,理应成为活动价值判断的“同际观察者”和“自我反思者”,因为,家长时常参与学生过程,甚至,作为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评价什么?

评价什么?似乎不需要更多的讨论。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人们似乎很容易将活动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更有甚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过程中某一特定活动范围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全部。如,在部分学校看来,除“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果值得评价之外,便没有其他。

实质上,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范围的广泛性。

1、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而言,可以分为:活动设计评价、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结果评价;

2、从实践活动效果而论,可以分为:学生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学校整体发展评价和课程发展评价;

3、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可以分为: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质量评价、评价者的评价。

概括地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直接地表现为三方面:课程自身的评价,包括课程目标、活动设计、活动组织评价;发展绩效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学生活动参与度、活动结果评价包含于此;元评价,即,对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对评价者素质、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评价。元评价,实际上是回答“评价怎样”问题。

二、采用什么标准评价?

需要从“评价什么”所包括的三方面内容,演绎出有真实意义的系列问题,再就这些问题的回答,拟订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因地、因校制宜,根据课程开发情境具体分析。一般意义上,共性的问题可以包括下述部分,其中,关于“元评价”内容,作为“评价怎样”问题处理可能更便于阅读。(一)关于“课程自身”评价

一种“好”的“结果”,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而一个好的开始却未必一定有一个好的结果。毕竟,影响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仅仅关注“好”的“结果”,可能容易忽视“好”的“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好”,还是“不好”,自然可以通过“结果”去检验,但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关照“课程自身”。

课程目标设计、活动领域规划、主题安排、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间安排、活动督导设计、管理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评价的重要内容。下列问题的回答对评价十分重要。

(1)目标设计是否与国家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保持一致;

(2)目标设计是否与地方课程开发思路相一致;

(3)目标设计是否从学校课程开发现实情境出发;

(4)目标设计是否充分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

(5)目标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6)目标设计人员构成是否合理;

(7)活动领域规划是否与地方课程开发保持内在联系;

(8)活动领域规划是否与校本课程开发思路融为一体;

(9)活动领域是否反映学生现实生活需要;

(10)活动领域是否反映了地方与学校特点;

(11)活动领域开发人员构成是否合理;

(12)活动主题设计是否与学生兴趣、爱好保持一致;

(13)活动主题是否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14)活动主题系列是否体现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

(15)活动主题时间设计是否合理;

(16)活动主题设计人员构成是否合理;

(17)活动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

(18)活动督导计划是否健全;

(19)学生活动情况登录措施是否配套;

(20)活动指导制度是否配套;

(二)关于发展绩效评价

发展绩效既表现于主题活动展开过程,又显现于活动结果。内容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课程发展四方面。

1、学生发展:[3]

(1)能够主动参与活动;

(2)围绕活动要求主动地同他人交往;

(3)置身于问题情境能否自觉发现问题;

(4)能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

(5)围绕问题解决能否顺利找到相关资料;

(6)能够自发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7)常常主动关心他人的活动状况;

(8)乐于将自己的感受公开“发表”;

(9)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表自己的看法;

(10)按照规定概括自己的活动经验;

(11)能够将活动心得有效地公开报告;

(12)对学习更有兴趣了;

(13)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比以前更喜欢了;

(14)通过活动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5)敢于标新立意;

(16)总想找到“另外的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17)很愿意与同学一起解决问题;

(18)通过主题活动,大家更喜欢所在班级和学校;

(19)一有机会就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20)对一些社会问题,总是想一些办法去解决;

(21)常常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有无更理想的做法;

(22)善于倾听同学意见;

2、教师的发展

(1)对课程规划是否不再束手无策;

(2)对活动主题设计是否更有把握;

(3)是否能够自觉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学生活动;

(4)与社区人士、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是否更加得心应手;

(5)能否顺利协调学生活动各部门的关系;

(6)经常喜欢就某些现象问“为什么”;

(7)能否顺利获取开展活动的信息资料;

(8)常常从活动组织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陷;

(9)是否主动向相关杂志投寄论文、报告、叙事文章;

(10)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11)同学生一道解决问题十分快乐;

(12)在遇到困难时,很顺利争取到同事的帮助;

(13)能够将一些活动经验作富有逻辑性的概括。

(14)能够果断处理应急事情;

(15)能够联合相关学科教师协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6)通过主题活动,眼界更加开阔。

3、学校的发展

(1)社会对学校的总体印象更好了;

(2)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

(3)家长对学校的投诉减少;

(4)对孩子学习上的退步,家长开始寻找自己的问题;

(5)学生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

(6)社区以学校为荣耀;

(7)社区人士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活动;

(8)学校老师以为自己的学校感到骄傲;

(9)学校教师能够站在学校立场思考学校发展;

(10)老师、学生、校长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增多了;

(11)学校优质课比例有了明显提升;

(12)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活动故事,常常在报章杂志上发表。

4、课程发展

(1)老师们谈论“课程”多于谈论“课”;

(2)能够从“课程”视野设计“教学”;

(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科之间的协同增多了;

(4)结合本土与学校实际改造课程内容的老师增多了;

(5)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们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6)老师们能够将社会中出现的新知识、新信息有机地融入学科单元学习过程之中;

(7)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选修课程的老师开始增加;

(8)老师们能够将一些学科中共性的活动结合起来,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9)有老师将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10)学校“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结合得更加紧密。

上述评价范围,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认定和判断。诸如:通过观察和活动记录描述发展绩效;利用外在评价成果(论文发表刊物级别、发明专利价值、专家对模型制作的评价、获奖证书等级、校本课程开发成果鉴定……);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定等等。其中,量化评定已经成为衡量评价科学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使课程评价标准具体化,各评价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具体体现,避免评价标准的笼统和零乱,利于评价者准确地理解、把握和实施。法国在“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的评估过程中,对“书面交流的掌握”和“口头答辩”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细致,操作性强,值得参考和借鉴。[4]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对所有评价对象的评估都采用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并予以量化的方法,如果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评价环节,而把重要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过程放到了次要的位置。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究竟为何呢?如何使评价更为有效?使评价本身也成为一种活动呢?成为一种学生、教师、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呢?这需要研究“如何评价”。

三、如何评价?

“如何评价”是保证评价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环节。其内容涉及到评价组织的建立、评价程序的遵守、有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结果的表述和使用。

(一)评价的组织

组建评价组织需要在确定的原则下进行。首先,有利于在学生活动情境中评价;其次,有利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价;第三,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第四,有利于评价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估组织类似“课程审议”小组,主要从“实践”意义上选择评估人员,由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教师、校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

由这些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既是评价者,也是促进者。时时处处难免会遇到“两难冲突”,一方面需要保护课程开发和实践者的“原创”,另一方面又要提出批评,引导活动进一步有效展开。这样,在什么时候对活动予以评估,意味着在什么时候对活动进行引导,做出怎样的评价意见才能使课程目标有效实现?才不会干扰课程开发者和活动实施者的计划、观察和反思?尽管问题这些是评估组织建立之后的才可能遇到的,但却直接与评估组织成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二)评价的程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程序遵循一般评价的步骤,但是需要更加注重“过程中激励”原则。

1、界定课程评价对象和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是因为对象存在而存在。准确界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评价报告的内容,也关系到受“激励”的范围。如前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对象来自“课程本身”、“发展绩效”和对“评价的评价”(在

本文中,“评价的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独描述,)。针对每一方面,均需要立足学校实际,认真回答相关问题,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界定评价对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可以率先体现“过程中激励”原则的内在意义。通过对评价对象的特别描述,可以将“过程中激励”放到显著的位置。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诸如,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活动气氛、合作互助、兴趣拓展、新知识的增加等,可以特别描述;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如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情感态度变化等,可以特别描述;学校发展与课程发展方面,如学校师生凝聚力、课程意识、协作能力等,需要特别描述。部分标准“权重”系数的特殊规定,更是能够直接赋予“过程中激励”以重要地位。如有的学校在“课题研究”评价过程中,对“实施过程”赋予50%的权重,突出了对实施过程的重视。[5]

2、设计评价工具

量表、反思单、综合评定表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重要工具。如上述法国对“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的评估”(书面交流的掌握)和法国对“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的评估”(口头答辩的评估)就是学生论文及答辩评价的量表。不论是何种评价工具,在编制过程中都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量表如何将学生活动过程予以科学有效评价呢?因此,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活动结果,诸如“成果展示”、“研究报告”等终结性评价,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2)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关系。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量地通过小组或集体展开,个人的独立活动相对较少。即使是以课题为单位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常常以小组为多,毕竟,学生的课题研究与专家的的课题研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因此,量表编制需要以小组为基础,考察学生个体的成绩。

(3)“发展”与“评价”的关系。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了管理和督导,最终为了活动参与者的发展。因此,量表的编制要有利于诊断、考核、激励、导向功能的发挥,与管理、督导、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自然,设计评价工具需要遵循有关编制法则。需要参考相关统计与测量研究著作和实践经验,不再赘述。

3、收集评价信息和资料

上述评价工具可以收集评价信息。此外,透过下述途径能够可以收集

到大量有效的相关资料。第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通过座谈,在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讲述自己的“话语”,发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困惑以及如何完善课程开发的看法和意见,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话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第一手材料。第二,学生活动日志。学生在活动中各种体验与收获均可以通过“日志”方式得到反映,经历的挫折与失败,团队合作的喜悦,走出“书本世界”、步入走进社会的收获,问题解决的艰辛、获取资料的困难,……如此等等,可以从学生的日志中解读出来。第三,问卷调查。学生对主题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主题活动对学生发展有哪些影响?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得到了何种感受?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第四,观察记录单。教师可以设计一观察记录单,及时记载相关活动情况,成为评价的依据。第五,学生活动卡。事先设计学生活动卡,将活动过程、活动反思及时记载下来,是评价资料收集的便捷途径。

在收集学生活动状况的资料时,需要审视下述问题:[6]

l 与学生活动过程相关的所有方面数据和信息都收集到了?

l 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是否被恰当地分组,是否便于进一步的分析?

l 数据和信息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全部活动情况?

l 学校是否能够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清楚地描述学生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除学生活动情况资料收集之外,教师、课程、学校整体发展方面的资料也需要全部占有。因为,评价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同样可以借助座谈会、教师日志、问卷调查等等。

4、作出个性化分析和判断。在全面掌握评价相关数据和信息之后,评价小组需要汇集数据和信息,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需要的时候,可以就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发展变化过程,利用图表、表格显示出来。不过,评价小组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分析和判断,指以学生个体发展历史过程为参照系,比较学生某一阶段发展在整个历史发展中的位置,也即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让自己今天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发现进步与退步。评价者的重要任务是描述学生个体发展的轨迹,展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示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学生某一方面发展水平在学生群体中的位置自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内容,但这不属于

个性化分析与判断的重点。个性化的分析和判断,不是侧重共性的分析,更不是单纯的排名次、累计获奖次数、公布获奖名次。教师、课程、学校整体发展评价也需要以“个性化分析和判断”为重要内容。

(三)评价的方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典型的三级共管的课程形态,地方、学校课程开发情境迥然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其评价方法具有“多元”特征,不可能用唯一的方式方法评价学生的活动。从评价形式上看,有个人报告、学生活动小组评定、评价小组综合评定。从评价方式上看,有成果汇报、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竞赛、专家审议、等等。常常会运用的评价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个人报告。学生或教师写出书面总结,介绍自己活动过程、活动经验与教训、问题与发展思路。在报告过程中,可以借助投影等电教手段,以节约时间。报告时,可以介绍模型制作的优势、特点、用途等,也可以报告设计思路,还可以展示获奖物品及证书。在个体报告过程中,评价小组成员依据评价工具,写下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2、专家审议会。有的“设计”、“模型制作”、“建议”涉及到专业的知识,需要专家的支持,才能保证评价意见的公正合理。因此邀请活动相关专家,对活动相关资料做“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形成“专业”的建议。

3、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汇集有关学生活动情况,表现学生在较长时期的时间内取得的进步、学业成就及感受心得。成长记录待注重反映学生反省过程和学生个别差异的学习成果。在具体操作中,每一活动小组制作一个档案袋,每一次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学习体会等与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积累起来,由此看出学生发展的心路历程。让学生的活动记录中体验评价的意义,于自我反思中求发展。

4、表评价。运用所编制的量表定量分析,描述趋势。

5、综合性分析。将运用评价手段所得到的结论综合起来,从

总体上分析,得出总的判断、总的结论和总的改进建议。

(四)评价结果的表述与使用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评估小组需要将分析结果运用学生能够、愿意接受的语言或方式表述出来,有利于活动指导教师合理正确使用,让学

生明确改进要点,帮助学生提出活动改进建议、制定改进计划。同样,需要谨慎对待评价结果,如果对有关评价结果描述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提高学生(或教师)进一步活动的积极性,反而会挫伤学生(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就会丢失评价的终极目的。因此,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第一,评价结果的表述,要实事求是,无论优劣,都不能夸大其词。

第二,描述的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第三,尽量从学生或教师个体历史发展角度,肯定成绩,查找原因。

第四,与学生或教师群体比较,需要依据对象的心理特点,谨慎表达。

第五,评价结果,最好征求学生或教师个体的意见,决定是否公开。

第六,致始致终,将激励教师或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作为评价的理想追求。

四、评价怎样?

对事物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检测价值的手段和方法所左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评价和活动结果评价从根本上取决于评价手段和方法的恰当性和科学性。因此,需要对“评价”予以评价。评价范围的确立,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选择,评价资料来源、客观性、代表性和概括性,评价者的专业素养与伦理,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考虑的内容,或者是评价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评价“评价”过程中,下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回答。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2、在所界定的范围内收集评价资料所花费的代价是否合乎情

理?

3、对评价方法是否有助有助于非预期结果的描述?

4、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是否有清晰的描述?

5、评价方式是否适合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的特点?

6、评价工具是否可靠?

7、评价资料收集的工具是否适合于评价的目的?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资料的信度是否有保证?

9、评价信息来源是否有效?或,对评价信息的来源有无明确规

定?

10、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各种因素是否说明?

11、是否具备完成评价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经费、人力等?

12、描述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清楚,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

13、对评价者是否存在偏见有无认真考察?

14、评价的程序是否遵守专业的伦理标准?

15、评价资料收集的方法是否切合相应的文化背景?

国内外综合实践课程研究

标准 文案国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启示之一 、境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 (一)境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 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sts)。《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 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 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

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 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这是一门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 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 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 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 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1 尽管美国各州围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or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汇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走进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喜爱、向往、崇拜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言情武打剧等。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必须采用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上网、竞赛、表演等。为此,我们搞了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宗旨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3、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习鉴赏戏文。 4、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为振兴、光大戏曲事业而努力。 三、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 3、能理解戏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6、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四、准备活动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5-8人为宜。 2、查阅资料。可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还可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调查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家乡地方戏曲(锡剧)的现状,思考发展良策。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 五、集体活动步骤 1、交流材料。把各人收集的资料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互通有无,使每个人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介绍。重点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中脸谱、行当的含义,京剧旦角流派等。 3、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的现状,并讨论发展地方戏曲的良方,写出方案。 4、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播放碟片),有京剧《苏三起解》,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花鼓戏《刘海砍樵》等。 5、优秀戏文鉴赏。印发《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中的精彩唱词选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6、戏曲知识竞赛。可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也可整个年级一起进行。我们采取的是后者。各班派三名选手参赛,其余300多个学生既是自己班级的拉拉队,又是观众,气氛相当热烈。(附) 7、粉墨登场,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各小组(或班级)都上台表演。演唱内容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孟姜女》选段“十二月调”,锡剧《双推磨》选段“推呀拉呀转又转”,黄梅戏《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价,它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素质和品质发展状况。一般应采用质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加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理念:立足整体、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 一、评价内容 (一)活动方案的评价 1、活动主题的评价:时代性、切合性、可行性。 2、活动方案的评价:完整性、科学性、操作性、特色。 (二)实施过程的评价 1、学生活动的参与态度。 2、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投入。 3、学生在过程中的合作情况。 4、学生在活动中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情况。 (三)活动结果的评价 1、对学生活动结果的评价:知识、活动技能、情感态度。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二、评价形式 1、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采用测量、问卷等方式,用数值即分数加以表示。

质性评价:通过自然观察、调查访谈,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 2、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 口头评价: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评价形式。 书面评价:评价表(表格)、分析性评语(鼓励或提示性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期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参与动机)。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成绩与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评判。 学生评价:学生充分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的交换意见。 4、表演评价与实践评价 表演评价:如通过学生技能表演、角色表演、专题汇报等形式,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察。 实践评价: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行动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 (1)让学生随意放 (2)有指导的放 (3)展示性的放 (4)设计小栏目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 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作用,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所谓课程目标的能力取向,就是指课程实施对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视,把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瞧,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说“通过某某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来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预设,而需要明确地提出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分解为哪些类型与层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实施中,要达到哪些质性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与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的能力,而且涉及综合能力。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就是单一维度的,而就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社会活动等维度。 1、认知与思维能力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问题解决领域的目标,直接指向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能力,可分为以下具体层面的能力。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搜集处理信息就是就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与利用各种信息或资料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2)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就是学习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之一。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为目的,但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认知目标的一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就是一种“无知”的课程。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提炼观点,形成见解的能力;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区分自己的观点与她人的观点的能力;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等方面。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目标具体分解与落实到主题活动的操作过程之中。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目标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系统化与综合化能力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表述问题与分解问题的能力,如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问题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将问题表述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的能力等。 2、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利用工具与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或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具体地分解问题,运用基本的逻辑方法分析问题。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是研究活动始终应把握的基本要素。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一定强调得出某些正确的、科学的研究结论,但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过程的完整亲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科学研究活动,都强调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都十分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它的意义在于: 1.课程代表了新的课程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注重传授给学生规范的,系统的书本知识,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掌握和运用生活知识、实践知识。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生活知识、实践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与书本知识同等的价值。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也区别于学科教学,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自由、

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多次的尝试甚至是多次的失败当中自己“学”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使之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教 学改革,那就是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内容于实施方式的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该课程代表了新的课程设计理念。 2.该课程所倡导的课程发展方向,与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由过去对“百科全书式”人才的需要逐渐转变成对“创造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蓝领,有时候往往比初出茅庐的白领更受欢迎。人才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有教强的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善于沟通合作,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里品质。人才观的变化带来了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为了增强综合国力,世界纷纷将目光投降教育改革,而改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注重实践教育,而实践教育的本身就需要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所以教学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恰好在于综合与实践,因此,该课程代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 3.该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实施的依据及主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八大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由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它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三个科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施于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中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又要适合高中教学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地理解课程的价值取向。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庸,而是基于全体学生,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独立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持续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在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把它异化为其他学科的活动,或将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降低为某种一般化的课外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材料: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案 睢阳区宋集镇中心小学 2016.03

宋集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案 一、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地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情感。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

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我成长。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各年级要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年级要制订好年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式开展活动,记好“成长记录袋”,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导处。 5、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导处会通过有效的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6-10-9 10:58:03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突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日益受到的关注程度日益突出。《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需的生活技能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分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确立“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及合作学习。它在扩大学生视野,增长才干、发展个性特长、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往课程外活动的升华和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它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与学生自愿选修的学校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有机的构成活动教育系列。 可是,人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远不如对学科课程的认识来的深刻,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把活动课程理解成“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或将其视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且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无本可依,随意性较大,有名无实,时有时无,时间得不到根本的保证,内容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结合“八五”、“九五”劳技课题研究,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紧紧依托社区经济,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进行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实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课程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新型的课程,主要是体现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增强学生操作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它是各门课程的整合。以劳动与技术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是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具有界牌特色,学校特点的学校教材,能够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一)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得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且也更加要求学校加强同社会、同生活的联系;不仅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品质。这一切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急切需要一种更新的、更有活力、能给社区和学校,给自身的持续发展,能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能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以他们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为进一步发挥实验中学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并使实中学生既有比较深厚的学科知识,又具有综合实践能力,拟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年级、科目及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开展多年,在原开展的基础上,为体现活动的连续性和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拟分别安排: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信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初二年级:信息、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初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和信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数不仅要确保,而且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时间,抓住学生年龄小,喜欢动,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多安排活动,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打好基础。 初二年级,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一基础上提高内在质量和层次。 初三年级,结合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实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课内学习和课外知识运用的整合,开设学科活动课程和开设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科目:所有学科 教师:全体教职工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实验中学综合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活动课程中三大板块的基本目标是: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活动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

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案

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业评价方案 一、评价的原则 1、参与性。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通常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 三、评价的形式 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或考试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四、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其中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具体评价方案可以由学校或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与活动情况加以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 要成立评价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职能小组(如专家组、考核组、评审组等),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制度,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评价的方法 学分制具有涵盖多元教学要素的管理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故试行利用学分制评价、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包括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学年学分与总学分。其中基本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分量和质量;奖励学分是嘉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特别优秀,取得突出成绩学生的学分;学年学分为一学年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之和;总学分为初中三学年学分的平均值,表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绩。总学分结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活动全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探究、创新以及实践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取得相应学分后方可毕业。 (一)学分的评定 1、基本学分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必须达到的教育教学量,以及学生在活动全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意识、探究实践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评定 1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 ”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参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二)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

中学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

2020年整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我校深入开展 第三小学路建平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2、课程体系: 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 5、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目前,不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小学,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每周二三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班级或活动小组的活动。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 (1)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和社会现象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定稿

江都区第一中学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

教育部2017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指导和()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和()四大领域。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 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2、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三条主线的是() A.学生与自我 B.学生与他人社会 C.学生与家庭 D.学生与自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知识性 D.自主性 E.生成性 F.开放性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本课程 5.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B.面向学生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 C.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学生发展 D.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不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尊重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 B.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特色 C.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D.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学校中哪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或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活动主题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2、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