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口片区旧城更新的特征分析——以天一广场及外滩地块的改造复兴为例

合集下载

融入传统建筑本土形态特征的宁波城市街廓管控规定优化对策

融入传统建筑本土形态特征的宁波城市街廓管控规定优化对策

0引言伴随着全球城市化发展,人类面临的迫切难题是缺乏具有本土文化和适居的城市环境品质[1]。

我国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历史记忆和地域特征丢失等问题,通过城市设计管控城市形态,对创造以人为本、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城市环境品质尤为重要[2]。

宁波早在7000年前就有河姆渡文化,以保国寺、天一阁、祠堂、民居等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使这座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精神[3]。

然而,在宁波城市建设中,传统建筑所孕育的依水而居、归属感院落空间、祠堂交流空间、青砖砌筑等乡土记忆越来越少,在城市更新转型中,对于传统建筑的传承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融入性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城市街廓由主次干路和支路围合而成,其地块、建筑、界面等要素及其关系的关键指标是优化控制与识别城市形态的主要操作工具[4-5]。

街廓形态属性包括:用地性质、地块划分数、地块权属边界、沿街建筑面宽、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等[6]。

而传统建筑是最能体现街廓本土特征的典型代表[7],因此,研究在城市设计导则等规定中加载具有地块原有肌理、传承当地居民生活、融入地域特征等本土优化的形态评价指标,可以为科学认知城市形态、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设计有机融合、补充相关城市建筑规定的指标完善等提供参考依据。

1样本选择与地块属性分类1.1宁波传统建筑所在街廓的概况与分布类型宁波地处三江交汇口,呈山地、丘陵、河道纵横交错的地形,湿润多雨,历史悠久,受典型的本土文脉、通风防潮等影响,城市街廓形态复杂多样。

宁波城市街廓主要包括传统历史街廓、更新整治街廓和新建街廓三大类型,尤其是海曙区、江北区和鄞州区等是明清以来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祠堂牌楼、寺庙、书院等类型的传统建筑最集中的地段,如明范宅、清林宅、清陈家祠堂等[8]。

根据《宁波历史建筑名单通知》,海曙区现有清代建筑达160座以上(约占38%)、民国建筑96座以上(约占23%);江北区清代建筑达26座以上(约占6%)、民国50座以上(约占12%)、慈城古镇明及以前建筑达87座以上(约占21%),上述建筑仍保留着本土属性特征。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黄伟锋,丁钧元,缪丹摘要:本文从“街”与“街区”本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城市街区的特征、尺度等,总结影响古今中外城市街区尺度的主要因素、认知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这里以江南水乡城市——宁波为研究样本,选择三个不同时代片区进行数理实证研究,总结出城市街区尺度变化大体上遵循“传统小尺度街区——大尺度街区——回归小尺度街区”的历史演化规律,提出尺度为200m ×150m左右、面积为2~3公顷大小的小街区尺度比较适宜。

关键词:街区尺度,街区划分,宁波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并明确“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立即围绕“拆除小区围墙,推广街区制”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拍脑袋决定展开激烈争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街区制”、城市街区是如何形成演化的、什么样的街区又是“尺度适宜”的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街”与“街区”本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城市街区的特征、尺度等,总结影响古今中外城市街区尺度的主要因素、认知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并以江南水乡城市——宁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水乡特色城市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1 街与街区1.1 何谓“街”“街”汉语的意思是指居民区、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

从中国汉字来构成来看,它是个会意字,双人旁构字,以行人为主,强调人流熙熙攘攘,人气很旺。

“街”对应的英语是“street”,它解释一为“A public way or thoroughfare in a city or town, usually with a sidewalk or sidewalks”,即城市或城镇中的公用路或大道,通常有一或多条人行道;解释二为“A public way or road along with the ho uses or buildings abutting it”,即街道两侧有房屋或建筑物的公用道路。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的城市更新策_省略__以宁波市大梁街片区城市更新为例_赵怡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的城市更新策_省略__以宁波市大梁街片区城市更新为例_赵怡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宁波市大梁街片区城市更新为例赵怡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的建设对城市中心区更新带来的影响,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相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引导下城市中心区更新的特点。

以宁波市大梁街片区的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计算分析提出合理的发展容量建议,并对土地利用模式、空间利用方式、交通体系构建等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为我国今后这类城市更新模式提供前瞻性意见。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城市更新;大梁街1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开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大量城市轨道站点开始出现在城市中。

运量大、速度快、且便捷的优点使得轨道交通大大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改变了人流集散的方式,从而提高了站点周边的土地价值,给站点密集的旧城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轨道交通有别于传统传统交通要素对城市的单纯作用,它对站点区域的发展容量、空间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鉴于国内城轨站点地区的开发尚未成熟,缺乏结合中心区更新的经验,因此本文首先从几个研究要点做了分析;然后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用宁波市大梁街区做了理论经验应用的探讨;最后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2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对城市更新的影响2.1促进城市中心用地性质的调整我国城市更新主要依靠市场化的土地开发,许多城市中心区拆迁的高成本使旧城改造进程变得缓慢艰难。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通过经济杠杆促进土地利用的置换,激励旧城范围内的再开发建设活动。

居住、文化、教育、工业等用地将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将是获利能力较强能承受较高地价的办公商业等设施。

2.2促进城市集约化立体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在站点区域汇集大量人流,从而引起用地的集中布置。

在一定限度之内,这种集中能够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以站点开发为主导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利用不同空间位置的分布,可以使不同的城市功能组合交错,也促进了文化、交通、购物、娱乐等职能的发展,使周边区域日益成为网络系统错综复杂的有机实体。

例谈滨水城市天际线的控制措施

例谈滨水城市天际线的控制措施

例谈滨水城市天际线的控制措施1. 引言西方人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若把城市当做一个人,天际线则是他的服饰和包装。

那么我们就可以最通俗的去理解天际线,城市天际线就是城市的曲线,城市向人去展示自己的一种肢体语言。

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前沿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其特有的“三江六岸”空间格局是形成良好天际线的积极要素。

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与建设,三江六岸沿线天际线形态与高度控制上的对立与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有效的控制沿江天际线并通过手段来缓解城市发展与理想蓝图之间的矛盾进而形成宁波良好的天际线形象,已经成为宁波提升城市发展绩效、塑造对外旅游品牌与形象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宁波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设计的研究,以甬江段为例对宁波天际线进行分析,并基于天际线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宁波天际线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控制措施和建议。

2. 天际线的定义和演变和构成在《牛津英语字典》中,天际线被定义为建筑物、树木、山峦等以天空为背景所显现的轮廓,这显然是一个宽泛的定义。

实际上城市天际线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主导因素因不同阶段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新(图1)。

城市天际线大多数情况下所体现的是这多种景观要素的叠加组合效果,而且更强调整体性而非局部或者细部。

它不仅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城市在高空和远距离的城市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沿革。

在本质上,天际线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千百年逐渐形成的。

3城市天际线的管理及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殊性现代都市规划,应着眼于城市美学与街景的历史性空间结构特征,建立包括街景和眺望点在内的城市景观控制规划导则,塑造良好的城市意象。

而滨水城市天际线又有别于其它,它本身已经形成完整的前景空间,开放的滨水空间会让天际线的前景丰富而多参与性,丰富和人性化的滨水城市天际线会让这个城市的亲民度和记忆度进一步增加。

4 宁波甬江两岸城市天际线研究4.1甬江天际线研究背景作为“依水而生”、“以水为魂”并“因水而得名”宁波,三江一直是宁波的标志。

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第二部分宁波市城市绿地构建分析1宁波市概述1.1宁波市基本概况1.1.1自然地理概况宁波,简称甬,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经120。

55’至122。

16’,北纬28051’至3o。

33’)。

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县、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洲的三门、天台相接。

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

市区设海曙、江图1宁波市区位图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区。

全市总面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

(图1)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南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

市域内遍布丘陵山地,构成复杂多变的山地景观。

大多维持良好的植被状况,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多样。

境内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四明山、达蓬山绵延西北,尽于杭州湾,太白山迤俪南部、东南部海岸线曲折绵长,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

宁波城市地处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的河网平原,奉化江自南而来,姚江自西至,在城市中心“三江口”汇合而成甬江,东流至镇海招宝山人海。

市区河网水渠纵横密布,主要有市区东侧的鄞东南河网,市区西侧的鄞西河网区,市区北面的江北河网区,以及北仑大图2宁波市区地图11第三产业804.33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o%和37.3%,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

良好的经济条件为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经济保障。

近几年来,宁波市还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骨架,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一小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一一副中心城市一一中心镇~般镇多层时交通区”的目标。

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多平方公里。

次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5%,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同步提高。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中山路 全 线 超 过 5 0 % 的区段 两侧为居 住 区,街道后退空间与居住区入口、围墙或底层
功 能 薄 弱的 节点 绿 地—— 中山路 沿 线 分 布有塘河公园、望京门绿 地、樱花公园等公 共绿 地以及较多的口袋绿化空间;这些节点 大多为防护性绿化所覆盖,缺乏养护、功能单 一,与主街联系薄弱(图2d)。
综上所 述,中山路街道现状存在的问题 是多个方面的,其实质是当下语境中,核心城 区日益 缺 失 的 社 交 活力,这也 是 迈 入 轨 交 时 代的宁波中山路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空心 化 的商 业 街 区—— 中山路 核心 段 , 以天 一广 场为 代 表 的 传 统 繁 华 商圈 正日益 空 心 化,鼓 楼 广场以 及作为 地铁 换 乘 枢 纽 的阳 光广场,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缺乏集散与驻留 空 间。宽阔的 街 道 被 随 意停 放 的 社会车 辆 侵 占,人们匆匆路过,难以驻足停留(图2c)。
“慢 速 交 通 意 味 着城市活力。”[5]中山路 街 道 活力营 造 的 核心策 略 包 括 扩 容 、降 速与 提质,力求增强沿街功能复合性,形成活跃的 空间界面。
扩 容 ——对 街 道 空 间 进 行 整 合 设 计;核 心路段 两侧后 退 空间宽 度与车 行 道 路 断 面宽 度 基 本 达 到1:1,形 成 双街夹 路 的 格局,保证 了街 道人行空间的独立性,为街区活 动的发 生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综合性街道景观更新的实践
——以宁波中山路项目为例
Renewal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Street Landscape:Taking Ningbo Zhongshan Road Landscape Improvement Project as an Example

收缩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路径——以宁波市镇海老城地区更新

收缩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路径——以宁波市镇海老城地区更新

2017年5月下【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收缩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路径——以宁波市镇海老城地区更新规划为例翁晓龙(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摘 要:文章以宁波市镇海区镇海老城为样本,通过对收缩城市基本概念的解读,界定出镇海老城出现城市收缩的现象,并进行收缩原因的深层次分析。

通过国际案例应对收缩城市的经验比较分析,总结出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应对收缩城市的空间策略。

在镇海老城招宝山街道板块的规划实践中将空间策略进行应用。

关键词:收缩城市;空间策略;城市更新;活力增长点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5-0165-0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入新的阶段,中国的部分城市显现出收缩的现象,收缩城市这一主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关于收缩城市的界定国内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将人口流失作为评判收缩城市的标准。

涉及到人口流失的衡量标准上,根据德国学者Olswalt 的研究,收缩城市是已经暂时或失去了大量居民的城市,收缩城市人口流失的数量应占总人口至少10%,或年均人口流失率大于1%。

而另一位德国学者Wiechman则认为,收缩城市是人口数量一万人以上的聚居区,由于经历某种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导致这一地区的人口流失超过两年以上。

目前学界对收缩城市的研究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其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收缩城市的理论框架、针对国外某一收缩城市的案例研究、国外多个收缩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全国收缩城市或单一样本城市的定量分析研究等方面,而在收缩城市的对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以直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的内容更是不多。

笔者近些年在宁波市镇海区接触了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当地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产业转型下的城市发展停滞或局部衰退,而这种问题的征兆则是表现为社区的老龄化和人口的流失。

因此,本文结合镇海区城市更新改造的一系列实践,试图从收缩城市的视角下提出城市更新规划的路径。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范文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范文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范文宁波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交汇处,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从近代史上来看,宁波外滩的诞生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有关专家认为宁波老外滩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旧址(1842年)、巡捕房旧址(1864年)、浙海关旧址(1865年)、天主教堂(1872年)、江北耶稣圣教堂(1898年)、侵华的日军水上司令部(1903年—1908年)、宁波邮政局(1927年)、通商银行旧址(1930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

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二、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

英国领事馆随着上海这一全国航运中心的形成,宁波商帮便以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最终在上海得以成熟。

从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况来看,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三、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

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

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宁波邮政局旧址。

四、新事物、新观念的实验场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灯都成为了时尚。

宁波的老百姓正是从外滩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触了西方文明,天主教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信息宿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micheUe_11121@163.com曹震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懒毫日期:2013—04-09

宁波三江口片区一一以天一广场及外滩地块的改造复兴为例TheCharacteristicAnalysis

ofHistoricDistrictRevivalinSanjiangkou:

ACaseStudy011TianyiSquareandtheOldBund

宿也SuYe

徐雷XuLei曹震宇CaoZhenyu

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13)1卜0085—05

【摘要】三江口城市片区是宁波城市的发源地,其在历史上的几度兴衰对宁波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珍视历史文脉及保护性建设城市遗存的社会背景之下,三江口片区的改造更新成为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基于对三江口片区历史变迁的概述,分析其中典型片区(天一广场地块及外滩地块)的空间结构演变、现状使用性质和改造更新策略,凝练出其中蕴含的当前中国旧城改造的若干重要的特征:消极静态、片面单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和“可持续”的改造思路,为我国旧城改造更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f关犍词1宁波三江口旧城改造与更新案例研究

【Abstract]SanjiangkouisthebirthplaceofNingboCity,theriseandfallinhistoryhasgreat

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0fNingboCity.Inthecontext0fincreasingsocialdemandforcherishingthecity’Shistoricalrelicsandrevivingtheurbanremainsthroughactiveprotectiveconstructions,SanjiangkouisoneofthereDresentatiVeachievementscompletedduringrecent

years.BasedonanoverviewofthehistoricalchangesinSonjiangkouarea,thisarticlechooses

twotypicalblocks(TianyiSquareandOldBund)andanalyzethespatialstructuralevolution,the

statususageandtherevivalstrategies,inordertosummarizesomeup—to—datecharacteristics(1ike

negatiVe/static/single/one·sided)whichareindispensableduringtheprocess

ofoldChinesecities

revival.Meanwhile,weputforwardthe”localconditions”and”sustainable”astherevivalideas,

andprovidereferenceandreflectionforthecurrent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ofthe

revivalofoldChinesecities.【Keywords】Ningbocity,0Idcityrenovation,Case

study

1背景三江口片区因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而得名,是宁波城市的发源地,城市的缘起正是得益于三江口港区的繁荣。自唐代在三江口建明州城并在此设明州港,这里从此成为今天宁波城市的源头,迄今已有1180余年。北宋宁波的城市形态趋于完整,形成以三江口为中心,江东、江北、明州城三区依江拓展的格局。鸦片战争后,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开始现代化的进程。自此,因港区功能强化,城市功能随之繁荣,三江口片区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龙头。解放后,因港区功能开始外迁,三江口片区逐渐失去昔日的繁荣。虽然在解放后几度改造调整,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三江口片区的落后日见明显(图1)。

HUAZHoNGARCHITECTURE万方数据表1改造开发模式对比片区占地面积原建筑容量规划建筑容量规划定位改造策略开发效应

夭一广场20hm222hm223hm‘商业中心保留药王殿、天主教堂两处历史建筑,由原先破旧棚户区转变为现拆除其余破损民居,对原有商业格局进代城市中心行置换和重组老外滩7hm27hm275hm2旧城保护及引入了现代化“Block”特征,控制建筑形成重要的历史保护区和滨

滨水岸线再高度和风貌,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取保水旅游景区开发留、保护、维修、改造、更新等方式

表2改造更新范围编号区域模式1≠≠中t心广场2≠≠精品商业区3≠≠休闲娱乐区4≠≠大卖场新建5#办公区

6#儿童游乐区7#老字号商业街8#服装区

9#哥特式天主教堂文物保护10≠≠药皇殿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高速现代化发展导致三江口片区逐渐成为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几何中心,其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样的变化相对应的是三江口片区长期无序的存在状况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造与更新势在必行。2000年,宁波市政府开始着手对三江口片区进行改造与更新。作为往日三江口片区的核心区,天一广场及外滩地块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其城市肌理、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依然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征。该地块东为曙光路,西为解放路一大庆南路,南为百丈路一大沙泥街,北为惊驾路,面积约350hm2。天一广场及外滩地块作为三江口片区改造与更新的第一期,分另0于2002年和2005年完成(图2)。2夭一广场及外滩地块改造与更新概况

2.1天一广场片区“天一广场”所在地块清代已经是宁波的商业中心,称“东f3口”。改造与更

HUAZHONGARCHITECTURE

新涉及用地约20hm2,建筑面积22万m2。2002年10月1日,天一广场地块改造与更新完成投入运营,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站式”购物商业广场。天一广场片区改造与更新注重现代与历史的融汇:由中心广场和周边22座现代建筑群组成,其中保留了清代药皇殿和天主教堂。在空间规划上,大尺度中心广场是市民聚集的大型公共空间:周边小尺度的商业建筑通过保留传统的街巷格局,为市民体验传统城市韵味、满足“吃、行、娱、购、游”多样复合的功能需求提供场所。如今,该地块已是宁波城市最具活力的商业广场。

2.2老外滩地块随着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开埠,老外滩地块成为宁波旧时港区所在地,并于随后发展成“外人居留地”,由此形成今天的格局。目前,地块内依然遗存有大量殖民时期的建筑。由于长期年久失修,改造前的老外滩地块成为一块城市的“低洼地”,每年台风汛期,居住其中的居民深受水淹之苦。2002年,宁波政府着手进行改造,并于2005年1月1日完成改造与更新,正式投入运营。今天,该地块拥有城建展览、国际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行业会馆、生活天地等多种功能,成为集滨水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长廊于一身的又一处颇具城市活力的城市商业街区。老外滩改造与更新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拆除了阻碍I临江通道的建筑,营建优质滨水走廊,引导带动整个外滩改造。第二阶段保护和修复了历史建筑,营建空间节点,记录老外滩发展变迁。第三阶段在保护历史风貌和保存街区格局的条件下,植入和拼贴现代建筑,将不同历史文脉的新、旧建筑有机结合,通过建筑风格、整体业态的统一调控,确保老外滩整体协调发展。这样的改造策略使得历史建筑和街区风貌得以保留和修复,通过合理的规划调整,有效将历史与发展高度统一,造就一个多元的城市空间,形成高档次、多元化的商业街区。其次,其针对滨水空间进行了业态调整和岸线设计,将休闲旅游作为主要定位方向,使得岸线码头重获新生。目前完整保存了54处历史建筑,包括来英国领事馆、巡捕房、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浙海关、天主教堂、江北耶稣圣教堂、宁波邮政局、通商银行等文物建筑,及“宏昌源号”、商人私宅“严氏山庄”、“朱宅”等的民房建筑。

3天一广场及外滩地块改造与更新模式解析

天一广场和老外滩皆处于三江口核心区内,最初都为低洼平房,城市配套设施落后、交通与治安情况较差,同时区块内部存有历史建筑,拆迁建设成本高昂。随着现代生活需求的提出,两片区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亟待解决,因此根据场地特征的差异性,地块改造与更新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应对策略,以一种有机更新的理念和保留历史街区“真实性”原则来指导地块再生。在改造模式上两者都兼顾历史和发展的关系,遵循着一定的设计原则。即对现状进行分析判断,针对不同性质和损毁程度的建筑采取清理拆除、复原重建、修缮保留等策略,做到“保证代表各历史时期的建筑的共存”,实现了政府、开发商、经营户、消费者的多赢共生(表1)。

3.1天一广场地块天一广场片区根据基地条件,仅保留两处历史建筑,拆除破损以及建筑质量较差的民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