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策略研究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传统的“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运用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以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知人论世”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运用这一策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认识“知人论世”的概念和意义“知人论世”原本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待知识和认识方式的态度。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概念被引申为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历史时代,来理解和品味诗歌作品的内涵。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通过诗人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传达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人论世”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补充诗歌的历史背景知识古典诗歌大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
在讲解杜甫的《登高》时,可以介绍唐代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体会诗歌中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通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内涵古典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通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在讲解苏轼的《题西林壁》时,可以介绍苏轼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和对墨客生活的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了解社会风貌古典诗歌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来展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帮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部编版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沁园春长沙》知道1.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引发对青春的理解思考。2.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3.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
第四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理解1.联系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诗歌新颖的内涵与形运用式特征3.感受诗歌的节奏美4.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5.感受诗人借助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所抒发的情感6.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部编版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单元名称
《诗歌》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的5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求理想,拥抱未来。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百合花》1.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体会革命年代特理解有的崇高情操。2.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内涵3.赏析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4.感受作品中呈现的青春美、人性美。
第二课时:
《哦,香雪》(泛读)知道1.关注小说所呈现的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所折射出理解的山村生活的变化2.体味小说对香雪等几位姑娘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的细致描绘3.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及文字中的诗情画意4.将《百合花》与《哦,香雪》作比较,结合写作背景,发现两篇作品在表达、主旨、艺术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共性与独特之处。
单元目标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

反 映社会 生活 的文学样 式 ,除 了在 形 式上 具有 其特定 的声 韵 、节奏 、格律 等要 求外 ,好的诗 歌还 必然表 现 出艺 术思 维 和艺术语 言高度 的创造 性 的特 征 ,以便调 动读者 的创造 性思 维再创 诗境 。这就要 求语 文教师 针对这一 特 点 ,探 究诗 歌教 学 中的方 式 、方法 ,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知人论世鉴赏法 . 创作往往 “ 于哀乐 , 感 缘事 而发 ”, 诗词 作 品常常是 作者经 历 ,思 想感情 的外观 。 “ 知其 人 ,方 能解 其 言。” 只有 了解 诗人所 处 的时代 ,了解他 的 为人 和经 历 ,才能 更好 地理解 他们 的 作 品。这种结 合作者 的生 平和 时代 背 景来 理解作 品 的方法就 是所 谓 的 “ 知 人论 世 ”。它既是 阅读欣 赏文 学作 品 的前提条件 ,也是一种基本 方法。 如 :我 们 了解 了杜 甫一 生 中的 四 个 阶段 的经 历 ,怀 才不 遇的遭 遇及忧
一
、
过程。
诗歌是 想像和激 情的语 言。它或 寄情 于花 草 ,或抒 发个 人情感 遭遇 。 诗 歌所 特有 的含蓄 和意境 ,给我们 带 来无穷 的审 美享受 ,同时也 给我们 的 教学 带来 了一 定 的困难 。如 何让 学生 把握诗 歌 的感 情 意蕴 ,由文字感 知上 升到 心灵 的体 味 ,与 诗人产 生感 情上 的共 鸣,成为 诗歌教 学 的一个难 点。 而恰 当地运 用多媒 体辅助 教学 ,能有 效地 弥补常规 教学 的不足 ,调动 学生
者:
背景 、社 会现 象等等 的认识 了解 ,并 成为 自身知识 的积 累 ,为 自己 以后再 去赏读 该人之 作及他 人该 时期之作 打 开Fra bibliotek方便 之 门 。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做法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做法现代诗歌高考不考,但在价值观确立,情感熏陶;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品位的提升,现代诗都有其重要价值。
为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现代诗歌学习的切入口,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现代诗中的古典意象;将现代诗改写成古诗;到现代流行歌曲中寻觅古诗踪迹等方法,让学生受到振撼,看到中国古代诗的现代魅力;认识古今文学鉴赏的相通性;这不仅引起学生的学诗兴趣,还让学生看到古诗今用的意义与价值,也真切感受到中国新诗作者就是在这种传统题材的底布上绣出的最富有特色的千变万化的作品。
现代诗歌虽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学习的必要。
无论是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情感的熏陶,无论是想象,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品位的提升,现代诗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在功用意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互补中找到切入口,笔者力求引导学生找到古今诗歌共同特点。
以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是有着很强的记录性的艺术,在几千年中国诗歌史中,从《诗经》《楚辞》直至清代诗歌有着清楚的一贯线索,而且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新诗虽然突破了格律束缚,但由于民族潜在的审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古代诗歌的传统。
现代格律派诗,新诗中意象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再者,新诗体制上虽然欧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员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规律的认识和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处,所以新诗的表现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间和古典,在许多新诗中都有传统意象的运用。
因此在新诗的学习中也能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我们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诗歌,除了实现了各种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外,还实现了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在我们的新文学中没有死去。
诗学的永恒性告诉我们,诗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千里明月来相思”是共同拥有的心态,古人对明月的感慨与今人对明月的体会是一脉相承的。
古诗是古典文化的灿烂星辉,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学古诗与现代诗都具有当下现实意义。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对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难以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内容相对传统,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和思考。
诗歌鉴赏教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有必要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兴趣。
通过对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的探讨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其文学视野,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研究背景】部分完。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通过分析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二是分析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诗歌理解能力欠缺等方面,为提出改进策略提供有效的依据;三是提出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展鉴赏内容以及注重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策略,以期引领诗歌鉴赏教学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字数200】1.3 意义诗歌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诗歌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和含蓄的文学形式,通过鉴赏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品味。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技能,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等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古代诗词教学工作。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古代诗词的语言古奥难懂,很多学生对古代诗词没有太大的兴趣,觉得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脱离太远。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就成为了教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从而增加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加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参与诗词创作。
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词的魅力,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体诗歌创作活动,或者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古代诗词的意境,从而增强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的问题古代诗词的鉴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文学常识和修养素养,然而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导致他们无法真正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1. 加强语言基础训练。
古代诗词的语言古奥难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释、句式的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加强语言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增加文学常识的教学内容。
古代诗词的鉴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如历史、文学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时的社会环境等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本文“诗歌鉴赏”是关于“古典诗词曲的鉴赏”。
诗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精巧凝练的文字和壮阔深远的意境屹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上,历经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辉。
受到诗歌及其背后所蕴含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的心灵能够受到洗涤,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诗歌教学中的重难点,保证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简要概述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引言:抒情言志、意境深远是诗歌文化的主要特色。
诗歌的体裁固然短小精悍,但一首诗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浩如烟海。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多困难,往往不能体会到诗歌真正的价值,对鉴赏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因此,应针对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应用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遇到的阻碍(一)文学常识薄弱,不能有效获取信息鉴赏诗歌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常识,包括辨别诗歌的格式和平仄韵律、熟知常见作者的生平典故和理解诗歌中特定的意象[1]。
然而,部分高中生的语文常识较为薄弱,在鉴赏诗歌时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习惯用现代的思想曲解古人意欲表达的内容,导致诗歌鉴赏失分过多。
因此正确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是鉴赏诗歌的首要条件,弄清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前提,从而避免学生考试因缺少文学常识而导致犯下基础性的错误。
(二)缺少答题技巧,表达不合规范由于试卷版面空间和得分点的限制,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时需要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仔细审清题目的关键词和要求。
思路不明确、不围绕要点组织答案都是缺少答题技巧的表现,学生不能以规范的形式鉴赏诗歌,表达时会错过或漏掉要点,降低了答案的准确率。
(三)教学方法单一,未能传达诗歌美感就诗论诗、题海训练好像能从表面上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但不能使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导致割裂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联通。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诗歌鉴赏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把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能够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中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境;诗歌特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一方面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诗歌修养和品味:另一方面,以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前提,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使学生在诗情的熏陶下。
接受美感教育。
提高审美情趣。
分析初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
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
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
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一、诗歌教学前的导入及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在系统教学诗歌前。
开几节鉴赏课或辅导课,举出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在分析中尽量多地展示先前少被人论及的精妙之处,从而开辟一个学生闻所未闻的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引起学生接受的心理机制。
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什么是平仄、粘连、意象、意境、表达手法等等。
在系统讲解诗歌前,应让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与其让学生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囫囵吞枣”,不如在学习之始就告诉他们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期在学习时“既知然”又“知所以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生
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
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首要目标。换言之,就是要摒弃教学
实践中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修正较纯粹的架空分析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作品的审美符号
功能,注重诗歌自身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逐渐掌握诗歌鉴赏
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从中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审美思想和语文能力,进而塑造高
尚优美的灵魂和完整健全的人生修养。
明确了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那么,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则是诗歌教学
本身的要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鼓励从
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呢?这就需要诱导学生
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比较、联想和鉴别,使学生思维呈现新颖、独特、有意义
的趋向。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
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完
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从而锻炼出整体把
握诗歌的能力。
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诗歌欣赏”题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等方
面的看法。目前的高考全国卷、上海卷等均要求考生用文字来表述,对诗歌欣赏的表达已不
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了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察。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合,不
可言传”,要能把“壶里的汤圆儿”倒出来,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
出来;读懂了,弄清楚了,还得写通顺了,且表达准确了,才可能得高分、得满分。与过去
的客观试题相比较,这种主观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必要的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必
要的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
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也是答不对问题、得不到高分的。它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
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概括性强,讲求炼字、炼句。要
鉴赏诗,就要读诗,要由浅入深地读,要细心地读、反复地读,还要带着激情去读。要鉴赏,
就要深入地体味诗歌深邃的意境,要由表及里分析诗歌间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深
刻的涵义。阅读是鉴赏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性的阅读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没有鉴赏就
谈不上答题、答好题。这个认真细致阅读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
物奥秘的能力的过程。
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
人的是非观念并非生而有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谁是,谁非,什么是应该褒扬的,
什么是应该抨击、摈弃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未必都清楚、明白。他们的是
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下,金钱
论、“读书无用论”常泛滥成灾。让学生多读诗、多鉴赏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培
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其效果很显著、很神奇。
常言道“知书达理”,一个通情达理、心胸豁达的人,一般没少读哲学方面的书籍,没少
读富有哲理的诗歌。“怀古诗”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
感叹,充满了人情味;“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对亲人的
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诗多表现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表达报
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诗歌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尤其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歌,能让
人胸襟开阔,气量大增,热爱生活,珍分惜秒,有利于身心健康。
“读诗使人明智”,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
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
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
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
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归根结底,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
明才智,让他们接受诗歌并参与诗歌意境的诠释,才能实现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