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最全版

合集下载

新旧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对比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会计科目也在逐渐改变和更新。

新旧会计准则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科目的分类、命名以及核算方法的差异。

首先,新旧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

旧会计准则通常采用公式法进行科目分类,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五大类进行分类。

而新会计准则则采用更加细致的分类方式,科目更加多样和细分,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

其次,新旧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命名方式也有一定的变化。

旧会计准则的科目命名通常比较简单明了,而新会计准则的科目命名更加规范和统一,更加符合会计原则和规范。

再次,新旧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也有所差异。

旧会计准则强调实物计量和实物核算,即以实物的价值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注重货币计量和货币核算,即以货币的价值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此外,新准则还对一些特殊的科目设置了特殊的核算规定,例如有形资产的净值调整、增值税抵扣、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等。

另外,新旧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计量要求也有所不同。

旧会计准则通常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要求资产按其购买成本确认,负债按其发生时的金额确认。

而新会计准则则更注重公允价值原则,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市场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以反映真实的经济实际情况。

最后,新旧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编制和披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编制和披露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企业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综上所述,新旧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的分类、命名、核算方法、计量要求以及编制和披露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准则更加精细和规范,更加符合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但是,旧准则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和企业来说,旧准则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业务实质。

因此,企业在采用会计准则和编制会计科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并确保准确、真实和合规地表达财务信息。

新会计准则和旧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和旧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和旧会计准则哎,说到会计准则,大家是不是都有点头大?听起来高深莫测,实际上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管你是公司老板,还是做账的小会计,甚至是普通的员工,都会和会计准则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联系。

今天咱就来聊聊“新旧会计准则”的事儿,既然是“新旧”,就好像一对老夫妻,老是被拿来比较,今天就咱们来看看到底是啥样的对比!先说旧会计准则吧。

这个东西呢,说起来也挺有历史的。

以前的准则,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就是大家按规则走,没有那么灵活。

如果你想要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光看财报上面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你可真得下点功夫。

拿去给会计看,人家会告诉你,“哦,这些数据代表的是这些事儿,至于它们怎么影响公司的整体健康状况,那就得你自己琢磨了。

”就这么简单。

那会儿,大家喜欢什么呢?就是大致知道个方向,然后做好自己的事儿。

想做得更好,那就得在“数字”之外找点窍门。

不过,这一套也不是万全的,毕竟在现代商业社会,光有一堆死板的数字,咋能满足大家日益复杂的需求呢?所以,慢慢地,新的会计准则就开始有了。

换句话说,时间不等人,变化也随之而来。

新的会计准则就像是那种有点“科技感”的东西,你看上去觉得它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它的核心思想是,咱得更透明,也得更灵活——你想要反映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能光靠冷冰冰的数字,得结合实际来做出调整,甚至是让财务数据更贴近实际经营状况。

你会发现,新的准则不再让你只是看个账面,而是要让你在报告里看到更多的故事。

就拿资产负债表来说,老准则那会儿,资产和负债就像是两条铁轨,一根接一根地排好,谁也不能超越谁。

可是新准则呢,就有点儿灵活了。

它提倡按公允价值来衡量资产和负债,这样一来,如果有变化,大家就能更早地看到。

这就像买房子,旧准则就像你只看房子原来的价格,而新准则则是看市场上类似房子的实时价格,哪儿还有那么大的浮动空间,一眼就能看出变化。

你别说,新会计准则的引入,确实给了财务人员更大的发挥空间。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全部-59页word资料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全部-59页word资料

新旧会计准则对比编写单位:NC产品管理部时间:2006年8月说明:1、本研究资料是基于新会计准则及新会计准则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2、新会计准则实施细则正式稿发布后可能本研究资料的内容会发生变化;3、NC产品管理部将在实施细则正式稿发布后正式发布本资料。

现在发布的资料仅作参考。

第一部分我国会计标准体系我国企业会计标准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准则体系,在这次新会计准则颁布前,我国发布实施了17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39项新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第二层次是会计制度体系,我国已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

第三层次是适用于某些特殊行业的专业会计核算方法,比如:铁路、航空、邮电、施工、农业、文教企业等。

第二部分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财务会计目标原准则:无新准则: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一般原则原准则:12项基本原则,其中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新准则:8项基本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再作为一般的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的原则,将“可比性”和“一致性”合并为“可比性”。

新增“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3、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原准则: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余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新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的差异
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更加明确,而旧会计准则对此较为模糊。
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对无形资产、商誉等项目的详细披露,而旧会计准则对此并未详细列示。
新旧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更加全面、详细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2
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会计准则逐渐走向趋同,以降低企业跨国融资的成本。
趋同背景
新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如对收入确认、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问题的处理。
趋同内容
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
新旧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2023-11-03
目录
contents
新旧会计准则概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制度的变化
CHAPTER
01
新旧会计准则概述
会计原则
旧会计准则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传统会计原则,注重可靠性、客观性和谨慎性。
会计目标
旧会计准则的会计目标主要是满足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侧重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更加完善,对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更加详细,如将金融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并对其分类进行明确规定。
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对无形资产、商誉等项目的详细披露,提高了报表的信息含量。
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还增加了对所有者权益的详细描述,如股本、留存收益等,使得报表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情况。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首先,新旧会计准则在编制原则上存在一些差异。

旧会计准则强调以税务为依据,对偿付能力、续经营能力等要求较高;而新会计准则更注重信息披露,强调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对确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

其次,在会计处理方面也存在差异。

旧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实物计量和历史成本原则,计入营业收入时通常以货币形态的实物或货币等价物作为衡量依据。

新会计准则则更加注重公允价值,尤其是对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交易性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并计入利润表。

此外,新旧会计准则还存在在财务报表的结构和格式上的差异。

旧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新会计准则将资产负债表分为两个部分,即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经营性)和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金融性)。

此外,旧会计准则对几个特殊经济事务处理的规定与新会计准则也有差异。

例如,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出租资产时的会计处理,要求将资产负债表的出租资产调整为“出租资产”和“出租负债”,而新会计准则则将其视为经营租赁并按照租赁合同的性质进行分类和会计处理。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细节上,更涉及到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更注重准确性和可比性,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使财务报表更加真实可信。

总而言之,新旧会计准则在编制原则、会计处理、财务报表结构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用的会计
准则,并确保财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一)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原《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相比,本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这一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二)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投资成本,这主要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协调。

(三)重新规范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上述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母公司应以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即俗称的“表上权益法”,完全不同于我国原来使用的“账上权益法”。

关于成本法与权益法适用范围的变化,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

(四)取消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一)投资性房地产须单独列报。

企业持有的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非自用的部分,应按本准则的规定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二)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类似,应提取折旧(或摊销)及减值;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此时不再对该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或摊销。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新旧会计准则差别剖析比较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美,大多数规定和原准则同样。

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别,二者的主要差别(并不是所有差别)以下:1.《公司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①存货发出计价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均匀法、挪动均匀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均匀法②借钱花费原准则:不可以计入存货成本新准则:切合条件的能够资本化2.《公司会计准则第 2 号——长久股权投资》①规范的范围原《投资》准则包含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区分为长久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久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归入《公司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使用范围原准则: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单位拥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要影响的,长久股权投资应采纳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 1、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单位拥有共同控制或重要影响的,长久股权投资应采纳权益法核算;2、投资公司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行控制的长久股权投资采纳成本法核算;3、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不拥有共同控制或重要影响,而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可以靠谱计量的长久股权投资采纳成本法核算;4、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不拥有共同控制或重要影响,公允价值能靠谱计量的长久股权投资依据《公司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公司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财产》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别出部分固定财产由《公司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立固定财产成本时,应该考虑弃置花费要素。

③新准则撤消了后续支出确实认原则固定财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财产的原则:该固定财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公司;该固定财产的成本能够靠谱地计量。

④利息原准则:不考虑购置固定财产缓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新准则:购置固定财产的价款超出正常信誉条件缓期支付,本质上拥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财产的成本以购置价钱的现值为基础确立。

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整理

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整理

有。期末余额减 去投资性房地产 减值准备和累计 折旧(摊销)。
不计提折旧或摊销,期末以公允价值余额填列, 其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投资 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 损益

:分期付款购入资产,有尚未支付款项折现后的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未确认融资费用
长期借款
54
应付债券
55
长期应付款 56
专项应付款 57
其他长期负债 58
长期负债合计 59 递延税款贷项 60 负债合计 61
*少数股东权益 62 实收资本(股本) 63 资本公积64 盈余公积65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以“-”号填列) 66 未分配利润 67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68 所有者权益小计 69 减:未处理资产损失 70 所有者权益合计(剔除未处理资产损失后的金额) 71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72
项目 短期借款
行次 核算内容 差异 37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付工资 应付股利 应付利息 应交税金
38 39 40 41 43 44 45
应付福利费 42
其他应交款 46
其他应付款 47 预提费用 48
预计负债 递延收益
49 50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51
其他流动负债 52
流动负债合计 53
14
公允价值+相关税费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
15
公允价值+相关税费
长期应收款
16
长期股权投资
17
18
投资性房地产
固定资产原价
19
1:为生产商品、 提供劳务、出租或 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 过一个会计年度。
按成本计量1:外购 价款+相关税费+运 输费+装卸费+安装 费+专业人员服务费 等。(注意:具有融 资性质的,以购买价 款为基础,价款与价 款现值之间的差额除 按照17号-借款费 用原则应予资本化的 以外,在信用期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会计)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这壹决定且不排除和后进先出法相似的能够反映存货流转的特殊成本法。 2、关于存货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第十条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第四条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 这壹问题将由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予以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1、母子X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 第五条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七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壹)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对子X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编制合且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 第九条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举例说明:企业将壹批闲置不用的材料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占被投资企业20%的股权。材料公允价值为l20万元,账面价值100万元。则投资成本=120+120*17%=140.4(万元),被投资企业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500万。 按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万(500*20%) 商誉40.4万 贷:原材料1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20.4万 营业外收入20元 旧准则处理:投得多占得少计入股权投资差额,按期摊销;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万 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20.4万 贷:原材料1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20.4万 企业将壹批闲置不用的材料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占被投资企业20%的股权。材料公允价值为l20万元,账面价值100万元。则投资成本=120+120x17%=140.4(万元),被投资企业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800万。 按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60万(800*20%) 贷:原材料1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20.4万 营业外收入20万 投资收益19.6万(160-140.4) 旧准则处理:投得少占得多计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60万 贷:原材料1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20.4万 资本公积39.6万 3、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第十四条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第十七条资产减值损失壹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4、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该准则是壹项新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在会计报表中将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处理能够采用成本模式(和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同时规定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且能可靠计量,也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者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1、固定资产的范围变化 第二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壹)经济林木和产役畜等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二)矿区权益和石油、天然气矿产储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三)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固定资产的确认,只有俩个特征,删除了单位价值较高的规定 第三条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俩个特征的有形资产: (壹)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运营管理而持有的; (二)使用寿命超过壹个会计期间。 3、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第六条企业和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条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壹)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4、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中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且处于使用寿命终 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也就是说在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在这种情况预计净残值通常应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5、折旧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等除外。 6、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其明确规定,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确保财务状况和运营业绩更加真实、可靠,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二十条固定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资产减值损失壹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1、准则适用范围不同。 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且中产生的商誉,但同时规定,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这样在内容的表述上前后就有了矛盾,到底包不包括商誉就有了疑问,概念不清晰。 修订后,明确规定本准则不包括商誉,商誉在企业合且相关准则中规定。 第二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壹)企业合且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且》。 (二)矿区权益的确认和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三)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准则定义不同 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把商誉排除在外。 3、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 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能够资本化。 第八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第九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壹)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且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且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4、增加了借款费用的处理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为其等值现金价格。实际支付的价款和确认的成本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利息费用。 5、取消原准则中的“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