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评估
麻醉前评估

新晃县中医医院麻醉科

麻醉前病情评估标准

安全的麻醉始于手术前,全面的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工作能极大地降低手术麻醉风险,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发现一些影响治疗效果的未知病情,这样麻醉医生就能预见问题所在,并制定出相应计划来最大限度地减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术前评估能给予医生信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亦使患者充分相信医务人员对自己健康所做的努力。

【麻醉前评估的最终目标】最大限度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麻醉前评估的手段】阅读病历,体检病人、与病人交流获取相关病史,最终达到掌握病情的目的。

【麻醉前评估的内容】

1.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必要时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与手术医师、病人取得共识。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告知患者有关麻醉、围手术期治疗以及疼痛处理的事项,以减轻

患者的焦虑和促进恢复。

【麻醉前评估的时间】择期手术:术前一日;急诊手术:麻醉前。

【麻醉前的评估的重点】循环功能(含血容量与血红蛋白)及呼吸功能(含呼吸道通畅与否),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

【麻醉前评估的结果】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病人是否处于合适的手术时机(何时手术、禁食起始时间);

2.有无必要进行其它检查和治疗,术前医嘱是否符合麻醉要求;

3.填写术前访视记录单,并制定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方案(如有无特殊麻醉监测设备及辅助治疗,例如:自体输血,备血量,备特殊血液用品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手术后有无特殊监护需要,有无转入必要,有无术后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需要、有无术后镇痛需要等);

4.进行麻醉前谈话,病人和(或)病人的委托人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示对麻醉风险知情同意。

【病史询问】

1.详细询问病史及查阅住院病历,分析原发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反应,应特别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和液体平衡状态。

2.了解病人精神状态,发育情况,有无贫血、脱水、紫绀、发热、过度肥胖。近期内的体重变化。小儿麻醉必须常规称体重。了解

病人日常活动情况,包括最大活动量。

3.仔细检查和查阅体检记录,注意血压、脉搏、体温、尿、粪、出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查结果。以及全面检查了解心、肺、肝、肾、脑等生命器官的功能状况。特殊病人应注意上下肢血压的差异。

4.检查中发现有明显异常或并存内科疾病时,常需进一步作有关的实验检查或特殊功能检查,必要时同有关医生商讨进一步术前准备的措施。

5.询问病史时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重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的近期变化,对不熟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用药等应积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应明确治疗现患病症及并存疾病所用药物种类、剂量,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抗凝药、抗糖尿病用药如胰岛素以及抗痉挛药是重点,应对是否继续使用、停药的潜在反应、与麻醉药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做出思考与决定。

6.了解个人史,过去史、以往手术麻醉史及治疗用药史:(1)个人史应注意是否吸烟、吸烟时程及量;有无嗜酒及使用安眠药等,鼓励病人术前2~4周减少吸烟,术前一周戒烟,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嗜酒者因戒断酒精会诱发严重高血压、震颤、谵妄和抽搐,并明显增加麻醉药用量;滥用兴奋药者可能导致心悸、心绞痛、消瘦和降低心律失常和惊厥的发作阈值。

(2)围麻醉期用药所致的意外异常不良反应较为多见,应注意

区别是变态反应还是药物反应。真正的变态反应病史中有皮肤征象如皮肤发红、发痒、荨麻疹,面部或口腔肿胀,呼吸短促、窒息、喘鸣,低血呼吸、血压血管虚脱等,应进一步寻找可能的变态反应源。

(3)对有麻醉史的病人应重在了解:①对镇静、镇痛及麻醉药物的敏感性;②有无气管插管困难病史;④围术期有无麻醉不良反应如术中觉醒、牙损伤、术后严重恶心、呕吐、术后心梗或心衰、术后苏醒延长或停留时间长短等。

7.在病史询问及病历的阅读中,应特别注意:(1)诊断是否明确;

(2)手术的部位、方式、时间长短及是否有特殊要求;(3)有无异常的手术麻醉史、家族史;

(4)特别注意病人的特殊状态:如妊娠、月经期、精神抑郁或焦虑等;

(5)有无遗漏的重要病史及并存疾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糖尿病、甲亢、冠心病、青光眼、癫痫等)。

在术前评估中麻醉医生应该认识到:能适应日常生活的患者状况并不一定就是能满足手术的最佳状况。例如一定程度的肾前性氮质血症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术前患者仍能适应日常生活,但是手术麻醉时血管扩张可能引起低血压或永久性肾损害。应仔细评估围手术期操作对此类患者生理的影响。

【体格检查】

麻醉医师对病人的体检应全面,但要突出重点。应重在判断围麻醉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困难程度,心、肺、脑的功能,脊柱、四肢状况等。

1、一般状况

测血压,对疑有大动脉病变病人应测上下肢血压,了解其压差;测脉搏的节律及频率及饱满度;测呼吸的节律及频率及呼吸方式;了解体重与身高,计算体重指数(),以指导用药量及输液量, (2)=体重()/身高(m2),正常男性的为22 2,女性为20 2, 25~29为超重,≥30 2为肥胖,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0%,为病态肥胖。小儿标准体重及参考计算公式见表1-1。

表1-1 正常儿童体重及估计公式

年龄或月龄体重()

初生婴儿

3.3±0.4(男);3.2±

0.4(女)

一个月

初生婴儿体重+1~

1.5

三个月初生婴儿体重×2 3~12个月 (月龄+9)/2 1~6岁年龄×2+8 7~12岁

[(年龄×7)-5]/2 2、颈部:头颈部的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气管插管的难易程度及围麻醉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困难程度。应从张口

大小(应大于2横指)、头颈活动度(能自行将下颌触及胸部,能向后伸展,侧向旋转无疼痛或感觉异常)、甲骸距离(颈部完全伸展时,从下骸突至甲状切迹的距离,应大于3~4横指),喉部的活动度,有无甲状腺包块、气管有无移位等方面评估。

3、心、肺: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心界大小、心脏听诊有无杂音、奔马律、心包磨擦音,呼吸通畅与否,有无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听诊有无哮鸣音、干湿啰音及范围。

4、腹部:腹胀程度、腹压大小、有无腹水,包块,腹壁静脉曲张。五、脊柱四肢:脊柱有无畸形、感染,四肢肌肉有无萎缩、杵状指、紫绀及皮肤感染等。

六、神经系统:意识状态、颅神经功能、认知能力及周围感觉运动功能。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项目依病人年龄、所患病症、拟行手术而有所不同。 1、常规化验检查

目前通用的观点为:择期手术术前一般应检查近期(一般为术前一周内)的血常规(、、)、出凝血功能检查,对小儿、50岁以上的病人尤其应做此检查。

2、血生化检查

酌情而定。如合并呕吐频繁、肠梗阻等情况,年龄>65岁,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长期口服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类固醇等类药物,应查血电解质及肌酐、尿素氮等。

3、心电图

年龄>40岁(男)或50岁(女)应做,对异常结果,结合病史、体检等,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心要时请心内科会诊。

4、胸部X线片

当有临床指征时,如长期吸烟、老年人、肥胖、重要器官病变包括恶性肿瘤和类风湿必关节炎等,应做胸部X线片检查。

【评估麻醉风险及建立与病人的关系】

麻醉医生与拟手术的病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访视病人中应充分考虑到病人及亲属的焦虑、紧张、恐惧,以及因对手术室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无助心态,给病人一个轻松的环境,向病人表达你的关心和理解,介绍手术麻醉过程及手术后有关麻醉方面的问题,特别强调麻醉过程需要病人自己的努力和帮助,以增加病人信心,建立起病人对麻醉医生的信赖。

对麻醉方案与麻醉预案应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亲属说明,告知与麻醉有关的术中的危险,告诉病人发生机率较高的麻醉并发症,如硬膜外阻滞后背痛、神经损伤、尿潴留等人;全麻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恶心呕吐等;告知病人手术麻醉过程中某些用药与处理无法及时与家属沟通,某些危险事先无法预测,希望得到理解

8

和支持。并要求病人或委托人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明确表示已知晓麻醉风险,愿意接受麻醉。必须特别强调麻醉同意书是术前的

重大契约,是麻醉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之一。

拟定手术日期后,应指导病人禁食、禁水。尤其应向小儿家长介绍术前禁食的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成人麻醉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如末次进食为脂肪含量很低的食物,也至少应禁食8小时,禁水2小时;小儿术前禁食固体食物并禁奶8小时,1~5岁小儿可在麻醉前6小时进少量清淡液体,禁水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术前2小时进清淡液体( ),并不增加误吸的危险,建议对≤36个月者禁奶和固体食物6小时,禁饮2小时,>36个月者,禁食8小时,禁饮清淡液体2小时。

根据麻醉前病人病情和体格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将病人分为五级:

Ⅰ级:病人的重要器官、系统功能正常,对麻醉和手术耐受良好,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风险。

Ⅱ级:有轻微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功能健全,对一般麻醉和手术可以耐受,风险较小。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受损,但仍在代偿范围内,行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施行麻醉和手术有一定的顾虑和风险。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已丧失工作能力,经常面临对其生命安全的威胁,施行麻醉和手术均有风险,风险很大。

Ⅴ级:病情危重、濒临死亡,手术是孤注一掷。麻醉和手术异常风险。

如系急诊手术,在分类顺序之前冠一“急”(或“E”)字,以示麻醉风险大于择期手术。分级及病人年龄可以初步预测病死率,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见表1-2。

表1-2 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分类Ⅰ(0.06%~0.08% )

Ⅱ( 0.27%~0.40%)

Ⅲ(1-82% ~4.30% )

Ⅳ(7.8%~23.0% )

Ⅴ( 9.4%~50.7% )

【全身各器官功能评估】

麻醉手术的危险性,常因同时并存重要器官疾病而明显提高,使麻醉处理复杂化。

1、心血管系统:区别心脏病的类型、判断心功能、掌握心脏氧供需状况是进行心血管系统评价的重要内容。明显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心血管因素有心功能、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及治疗情况、心律失常等。

(1).心功能分级:对心功能评定目前最适用者仍是根据心脏对运动量的耐受程度来衡量。目前常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四级分类法(表1-3)。I、级病人进行一般麻醉和手术安全性应有保障。表1-3 心功能分级法

分级标准

体力活动不受限,无症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和呼吸困难

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后感舒适Ⅲ

体力活动显著受限,轻度活动即出现症状,休息后尚感舒适Ⅳ休息时也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任何体力活动增加不适感

有创或无创的心功能检查可提供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压( ,)、心指数( ,)等一些客观的指标。

m2)]

注:二尖瓣正常时,

2.对心脏氧供需平衡的评估:应注意运动量、运动极限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心绞痛、冠心病治疗用药情况,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平板运动试验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体格检查中应注意从颈、胸、心、腹等部位寻找有无心衰的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风险主要与心功能及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房缺或室缺的病人如心功能仍在Ⅰ~Ⅱ级或以往无心力衰竭史者,能较好地耐受一般手术。如果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则死亡率显着升高,除非急症,一般应暂缓手术。已施行手术矫正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如室缺或法四的病人即使修补术后,仍可能存在残留的影响。如室缺病人残留肺动脉高压、右室功能障碍、心

麻醉前评估-与准备精编版

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评估 一.麻醉前病情评估是保障手术病人安全的重要环节 麻醉前病情评估不仅对麻醉科医生,而且对手术科室医生都至关重要。其意义涉及保障病人麻醉和手术中的安全,以及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多数麻醉药对机体的重要生命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例如呼吸、心血管系统等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麻醉药的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仅3~4。相比之下,大多数非麻醉药的治疗指数却是数百甚至数千。麻醉药这么窄的安全范围,说明了麻醉自身的风险性,然而更重要的方面是来自病人的病情和手术的复杂性,以及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承受能力。因此麻醉的危险性,手术的复杂性和病人的承受能力是麻醉前病情评估的要点。一个普通的外科手术病人可能会并存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百岁老人做手术已不再是罕见。科学发展到今天,许多过去认为是手术的禁忌证,如今却因为能够改善生命功能成为手术的适应证,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做急诊(绿色通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晚期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做肺减容手术,终末晚期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行器官移植手术等。外科已几乎无手术禁忌证可言。然而面对这样的手术却给麻醉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挑战。麻醉的出现是外科学发展的里程碑,麻醉学的发展又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了外科学的进步。美国已从法律上将手术室内“船长”的位置由外科医生交给麻醉科医生。 二.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和方法 麻醉前访视的流程包括:复习病历,察看各项术前实验室检查,访视病人了解麻醉相关病史和进行各系统回顾,体格检查和对重要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最后对病人做出麻醉和手术风险评估和判断,制定出围术期麻醉计划。麻醉前评估时机受病人基础疾病和手术种类的影响。目前,对大多数病人通常是在手术前一天进行,但高危和有特殊情况的病人应于手术前几天请麻醉科医生会诊,必要时进行多学科术前讨论。 (一)复习病历(史) 麻醉前评估首要是从病历中获得足够的病史。主要包括外科疾病和手术情况,以及并存的内科疾病和治疗情况。外科情况要了解外科疾病的诊断,手术的目的,部位、切口,切除脏器范围,手术难易程度,预计出血程度手术需时长短和手术危险程度,以及是否需要专门的麻醉技术(如低温、控制性降压等)。内科情况要了解病人的个人史、既往史、以往手术、麻醉史和治疗用药史。明确并存的内科疾病及严重程度,当前的治疗情况,近期的检查结果,是否需要进一步做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的功能测定。必要时请有关专科医师会诊,协助评估有关器官功能状态,商讨进一步手术准备措施。 (二)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 择期手术病人通常要进行一系列常规的术前检查。但是哪些是术前必须或常规的检查与化验项目,目前并无统一定论和指南。通常人院病人在手术前会完成血、尿、粪三大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肝炎方面的检查(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应检查)。对合并有各种内科疾病者,则应根据病情做进一步检查: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心功能测定、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必要的专科检查和化验。其目的是有助于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病情有全面或充分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评估,降低影响麻醉管理的不利因素,增加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手术病人术前必须进行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最低标准)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应包括血小板计数,有条件加作血细胞比容(HCT) 2.尿常规应包括镜检及尿比重3.粪常规4.肝功能主要是血浆蛋白、胆色素、转氨酶测定5.肾功能主要是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eatinine)测定6.肝炎方面的检查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即HBV的相应检查,其他酌情考虑7.凝血机制主要是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部

手术麻醉前准备的基本标准

1.手术前要求打印完整的纸质病历,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 2.有无并存疾病及其程度与治疗情况。 3.评估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能力。 4.查看术前检查是否充分,还需补充哪些必要的检查。 5.对于危重、疑难病例是否需要多科室会诊讨论。 6.常规检查项目: ⑴血、尿、粪常规。 ⑵血型、凝血参数。 ⑶大生化,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系列、输血筛查四项。 ⑷心电图、胸部X片;有脊柱侧弯者应摄正、侧位X线片。 ⑸年龄>60岁;并存肺部疾患;吸烟20支/日;10年以上者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 ⑹上腹部、开胸、开颅手术者条件许可也应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 ⑺心脏心功能不全者或疑有器质性病变者,常规心脏彩超检查。 7.纠正和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⑴血红蛋白高于80g/L,血小板高于80×109/L。(特殊情况除外) ⑵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是接台手术的婴幼、老年患者常规在病房开放静脉,补充因禁饮食引起的容量缺失。 ⑶合并高血压患者,应请心内科、麻醉科共同会诊治疗,治疗和控制血压达到目标值,收缩压低于180mmHg,舒张压低于100 mmHg,术前一天,不论何种麻醉方式,降压药改为短效晨服。 ⑷吸烟病人,从入院时即宣教戒烟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⑸合并糖尿病病人,请内分泌科会诊,空腹血糖不高于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急诊伴酮症酸中毒者,应静滴胰岛素消除酮体,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8.禁食禁饮时限: ⑴成人术前禁食禁饮8小时。 ⑵婴幼儿<6个月,禁食(奶)4小时,禁饮2小时; 6个月——3岁,禁食(奶)6小时,禁饮3小时; 3岁——14岁,禁食(奶)7小时,禁饮4小时。 9.在麻醉医师访视病人前,主管医师应完成术前告知谈话以及委托书的签订;主管医师应随麻醉医师、病人一同进入手术室参与病人身份、手术部位的核查并签字,手术结束后应随麻醉医师、病人一同回到病房,参与病人、病情交接。 10.急危重患者,需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的危急情况,接诊科室及时和手麻科

麻醉前病情评估记录

麻醉前病情评估记录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首要职责就是保证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应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为病人的尽快尽可能的功能康复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及生理保护。安全的麻醉始于手术前,全面的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工作能极大地化解手术麻醉风险。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发现一些影响治疗效果的未知病情,这样麻醉医生就能预见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相应计划来最大限度地减的心理准备,亦使患者充分相信医疗保障系统对自己健康所做的努力。 【麻醉前评估的最终目标】最大限度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降低 围术期费用。 【麻醉前评估的手段】阅读病历,体检病人、与病人交流获取相关病史,最终 达情的目的。 【麻醉前评估的内容】 1.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险 与手术医师、病人取得共识。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期治疗以及疼痛处理的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促进恢复【麻醉前评估的时间】平诊手术:术前一日;急诊手术:麻醉前。 【麻醉前的评估的重点】循环功能(含血容量与血红蛋白)及呼吸功能(含呼吸道 通畅与否),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 【麻醉前评估的结果】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病人是否处于合适的手术时机(何时手术、禁食起 始时间); 2.在无必要进行其它检查和治疗,术前医嘱是否符合麻醉要求; 3.填写术前访视单,并制定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方案(如有无特殊麻醉监测设备功辅助治疗,例如:自体输血,备血量,备特殊血液用品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手术后有无特殊监护需要,有无转入ICU必要,有无术后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需要、 有无术后镇痛需要等); 4.进行麻醉前谈话,病人和(或)病人的委托人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示 对麻醉风险知情同意。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4.7.2.1)

主控科室:医务科制度编号:069 资料内容: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4.7.2.1)修订时间:2020年10月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1. 所有手术病人均应接受麻醉前病情评估,其目的在于评估其合并症对麻醉诊疗活动造成的风险,从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 平诊手术,麻醉医师须在术前一日,亲自到病房访视病人,急诊或门诊患者,麻醉医师需在术前迅速评估患者心肺水平和耐受力。 3. 麻醉医师通过阅读病历,体检病人、与病人交流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及拟行手术的情况,再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订合适的麻醉方案。必要时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与手术医师、病人取得共识。 4. 麻醉前的评估的重点主要在:循环功能(含血容量与血红蛋白)及呼吸功能(含呼吸道通畅与否),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全麻病人要注意评估患者是否有困难气道情况,椎管内麻醉患者还需重点关注其脊柱是否有畸形等情况。 5. 麻醉前病情评估以ASA病情评估为标准,但同时也是对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麻醉方式、麻醉风险利弊进行的综合评估。在麻醉前评估中,麻醉师需协助主管医师和巡回护士对病人的手术风险的评估表进行逐一填写(具体详见《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必要时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 6. 根据麻醉前病情评估的结果,由麻醉医师填写术前访视单,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制订麻醉计划(如有无特殊麻醉监测设备辅助治疗,如:自体输血,备血量,备特殊血液用品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手术后有无特殊监护需要,有无转入ICU必要,有无术后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需要、有无术后镇痛需要等)。 7. 根据麻醉前病情评估的结果及麻醉计划,麻醉医师进行各项麻醉前准备(如有插管困难者需准备可视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肝功能差病人的病人选择较少经肝脏代谢的药物等,详细内容见《麻醉前访视和病情评估记录单》。

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评估准备标准

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评估准备标准 一、《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科室在麻醉医生接病人前,完成相关项目的 填写并签字。 二、手术部位的标识在科室完成,手麻科在接病人时查看手术标识,如果 未标识手术部位则不接病人,接下一台手术病人。 三、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参观学生的名字,每台手术只允许参观1~2人。关 节置换手术谢绝参观。 四、择期手术通知单在手术前一天下午14点前送到手术室,过了规定时间 不予安排。 五、为了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工作,手术医生同病人一起进入手术间,进行 麻醉前的查对并签字;手术医生参与手术前器械的清点工作并签字,切皮前还需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以及手术、麻醉关注点;手术结束后和麻醉医生共同送病人回病房。 六、术前准备不到位,转接下一台病人。 七、手术麻醉前准备的基本标准 1、手术前要求打印完整的纸质病历,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 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 2、有无并存疾病及其程度与治疗情况。 3、评估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能力。 4、查看术前检查是否充分,还需补充哪些必要的检查。 5、对于危重、疑难病例是否需要多科室会诊讨论。 6、常规检查项目:

⑴血、尿、粪常规。 ⑵血型、凝血参数。 ⑶大生化,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系列、输血筛查四项。 ⑷心电图、胸部X片;有脊柱侧弯者应摄正、侧位X线片。 ⑸年龄>60岁;并存肺部疾患;吸烟20支/日;少量10年以上者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 ⑹上腹部、开胸、开颅手术者条件许可也应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 能。 ⑺心脏心功能不全者或疑有器质性病变者,常规心脏彩超检查。 7、纠正和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⑴血红蛋白高于80g/l,血小板高于80*109/l。(特殊情况除外) ⑵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是接台手术的婴幼、 老年患者常规在病房开放静脉,补充因禁饮食引起的容量缺失。 ⑶合并高血压患者,应请心内科、麻醉科共同会诊治疗,治疗和控制 血压达到目标值,收缩压低于180mmHg,舒张压低于100 mmHg, 术前一天,不论何种麻醉方式,降压药改为短效晨服。 ⑷吸烟病人,从入院时即宣教戒烟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⑸合并糖尿病病人,请内分泌科会诊,空腹血糖不高于8.3mmol/l,尿 糖低于(++),尿酮体阴性。急诊伴酮症酸中毒者,应静滴胰岛素 消除酮体,纠正酸中毒后手术,否则,麻醉风险明显增大。 8、禁食禁饮时限: ⑴成人术前禁食禁饮8小时。

麻醉术前病情评估制度(4.7.2.1)

麻醉科病情评估制度(4.7.2.1) 1、依据卫生部及医院病情评估制度,结合麻醉科专业特点,制定科室麻醉病情评估制度。 2、麻醉前或临床诊疗前麻醉医师应亲自访视病人,同时对病人依据专业病情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我科现阶段病情评估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指南》、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疼痛诊疗技术规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近年陆续公布的临床麻醉诊疗指南等专业标准或规范为基础,根据科室环境、设备、技术特点确定 3、麻醉病情评估应当包括麻醉前、麻醉中和麻醉后三个环节。麻醉前病情评估主要是病人合并症及其对麻醉诊疗活动医疗风险评估;麻醉中评估主要是对病情演变、麻醉诊疗操作及手术操作等对病人生理功能影响的评估;麻醉后评估主要是对麻醉诊疗效果与麻醉并发症风险的评估。 4、麻醉病情评估是以病人详细病史、系统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为基础,以拟行手术、麻醉治疗操作、使用设备和自身技术水平为依据,对病人诊疗过程中病情演变、相关并发症等诱发病人生理功能改变且可能造成生理功能损害的风险及后果进行预测,所有预测结果及其防范措施应当记录于病历并有效地向病人或亲属(法定代理人)说明。 5、鉴于麻醉科临床工作特点,从病人安全与科室协调角度考虑,麻醉科医师在病情评估中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应首先向主管医师说明,必要时可亲自下达医嘱补充相关资料。若相关病情评估资料涉及病人安全应暂缓手术或诊疗操作,待评估资料齐全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或诊疗。 6、手术麻醉病人麻醉前病情评估以ASA病情评估为标准,ASA Ⅲ级及其以上者应当按要求适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科主任根据汇报情况,经与相关专业科室科主任沟通协商,确定麻醉前病历讨论或呈报医务科。涉及新技术项目、临床教学和特殊危重手术或诊疗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应当由科主任审核,必要时上报医务科和主管院长审核。 7、麻醉诊疗病人(包括无痛诊疗、危重病抢救和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在实施诊疗操作前应当认真阅读病历资料,有效追述麻醉相关病史并重点查体;门诊患者则应当亲自病史询问与查体,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有效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尤其是患者对麻醉诊疗耐受水平。高风险麻醉诊疗应当请示上级医院并有效与患者及亲属、相关诊疗医师沟通协调,有效降低麻醉诊疗的风险。 8、所有手术麻醉与麻醉诊疗方案与实施均应以病情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麻醉与诊疗方案须包括评估风险防治措施、应急处理流程与病情知情同意等内容。极高风险患者麻醉与诊疗须经科室讨论且由二名以麻醉医师共同负责实施。 9、任何人、任何时间与任何麻醉或诊疗活动均应确保病人病情进行有效评估,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依据相关考核规定对病情评估进行动态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违规操作与麻醉管理导致病人损害麻醉医师个人按规定承担相关地处罚。 10、麻醉医师应当针对日常病人病情评估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完善措施,经科室质控小组讨论并由科主任呈报职能部门审批,定期修定麻醉及诊疗病人病情评估标准,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安全。

医院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医院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根据患者评估管理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一.对择期手术病人,白班医师在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评估病情。访视一般在术前一日进行,对一些病情复杂或新开展的手术则宜在术前数日进行会诊,以便完善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对急症手术也尽可能在麻醉前进行访视病人。手术当天患方在麻醉科签署各种麻醉相关的签字单。 二.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注意仪表端正、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言行得体。 三.应明确麻醉前访视的重点范围。 1.根据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病人精神状态、拟施手术等各种资料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术后镇痛方案)。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 3、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取得共识。(主要指危重病人,重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四.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和术前麻醉准备 1.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 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2. 手术风险评估流程:术前医师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对病人评估 评估结束后拟定手术方案告知患者评估结果及手术方案,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名评估有疑问或困难组织会诊并上报医务科 3.仔细全面阅读病历,获得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的整体了解。 4.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择期手术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讨论、会诊;手术风险评估分级≥3分的择期手术,科室讨论后科主任报告医务科。对于所有风险评估分级≥2分的急诊手术,主管医师必须立即开展治疗、抢救工作,并立即向科主任回报,科主任视病情情况向医务科汇报。 5.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尽力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紊乱的生理功能,治疗并存疾病,使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 术前准备主要由外科医生在病房进行,对重症病人术前可进行多科会诊 对麻醉前准备不足者应作必要的调整与补充 纠正。 6.探视病人时应注意 (1)自我介绍,说明来意,鼓励病人提问、提出要求、并热情予以解释。 (2)追询某些认为重要而病历上无记载的病史,特别注意手术麻

麻醉手术前评估

1、麻醉手术前评估是麻醉医师的专业范畴吗? 是的。麻醉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它不再是指单纯临床手术的麻醉,二是相关整个围术期病人的安危与生活质量。一个好的麻醉医师熟谙病人整个围术期可能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了解麻醉与手术对病人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并且熟知病人的病情和伴随疾病可能给麻醉与手术带来哪些风险,以及采取哪些手段和措施能降低或避免这种风险。但所有这些都是依赖科学、正确的麻醉手术前评估结果才能做到的。因此,麻醉手术前评估是麻醉医师的专业范畴,评估的正确与否以及有效性与麻醉医师的临床技能密切相关。 2、应该怎样作出择期手术是否实施的最后决策? 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决策分析,择期手术是否实施的最后决策应该是所有决策分析后的最佳选择,决策分析后的决策虽然并非一定就是最佳决策,但永远优于随意决策。最佳决策采用的依据应该是当前的最佳证据而不是最佳经验;自我医疗能力的评估的结果应该是胜任而不是去尝试;最大程度的迎合病人的价值观而不是完全遵循病人方的意愿。 3、麻醉有无禁忌症? 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许多争论。由于出发点不同,在麻醉绝对禁忌和相对禁忌方面有不同观点。如果从循证医学的观点出发,这里有一个相对概率的问题。有人提出,只有外科医

生做不了的手术,没有麻醉医师做不了的麻醉,广义上讲这没什么错误,因为不论多么复杂的临床问题,又要认真做好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完善的麻醉决策和人员物质配备,所有的麻醉问题理论上可能都有解决的方法。但这里存在一个尽善尽美的问题,谁又能真正做到尽善尽美呢?俗语说得好“没那个金刚钻,不揽那个瓷器活”。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对你可能不是禁忌症,而对他或她就是禁忌症;对这个医院不是禁忌症,对那家医院就是禁忌症。如果按照循证医学进行决策分析,麻醉手术后病人的生存时间为11个月,不进行手术(保守治疗)的存活时间为18个月,那么前者就是禁忌症。因此,笔者认同“麻醉相对无禁忌”的提法,最终还是应该遵循循证医学的思想,有最好的就不用好的,有好的就不用一般的,即所谓最佳证据的思维方法来解决临床麻醉问题。 4、术前禁饮、禁食应该多长时间? 近年来,术前禁食12小时的传统观念已经改变,应为这种方式不能确保胃部排空,而且可能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脱水和应激状态。目前成人患者无误吸危险因素的指标为:禁食固体食物至少8小时;数前2小时禁饮;麻醉前1-2小时服用口服术前药物。 常用的小儿禁食标准: (1)6个月内的新生儿术前2小时禁饮;

最新麻醉前病情评估麻醉风险评估资料

麻醉前病情评估 【麻醉前评估的内容】 1.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必要时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与手术医师、病人取得共识。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告知患者有关麻醉、围手术期治疗以及疼痛处理的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促进恢复。 【麻醉前评估的时间】平诊手术:术前一日;急诊手术:麻醉前。 【麻醉前的评估的重点】循环功能(含血容量与血红蛋白)及呼吸功能(含呼吸道通畅与否),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 【麻醉前评估的结果】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病人是否处于合适的手术时机(何时手术、禁食起始时间); 2.在无必要进行其它检查和治疗,术前医嘱是否符合麻醉要求; 3.填写术前访视单,并制定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方案(如有无特殊麻醉监测设备功辅助治疗,例如:自体输血,备血量,备特殊血液用品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手术后有无特殊监护需要,有无转入ICU必要,有无术后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需要、有无术后镇痛需要等;

4. 进行麻醉前谈话,病人和(或)病人的委托人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示对麻醉风险知情同意。 评估麻醉风险 根据麻醉前病人病情和体格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将病人分为六级: ASAⅠ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正常,体格健壮,—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ASAⅡ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虽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完全,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ASA Ⅲ级:指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病变严重,功能受损在代偿范围内,日常活动受限,但尚能完成,―对施行麻醉和手术仍有顾虑; ASA Ⅳ级:指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已威胁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均有危险; ASAⅤ级:指病人病情已达濒死阶段,不论手术与否难以存活24小时—手术麻醉冒更大风险; ASAⅥ级:已宣布为脑死亡的病人,其器官被用于捐献。 如系急诊手术,在分类顺序之前冠一“急”(或“E”)字,以示麻醉风险大于平诊手术。 心血管系统 1.心功能分级:对心功能评定目前最适用者仍是根据心脏对运动量的

最新门诊手术麻醉前评估、知情同意、记录单

精品文档 门诊手术麻醉前评估、知情同意、记录单 病区和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门诊号 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 拟用麻醉方法和药物: 病情摘要:禁饮食 小时 手术麻醉史:□无 □有 安眠药物史□无 □有 过敏史:□无 □有 既往史:吸烟: 饮酒: 性格: 运动: 一般情况 : 体重: Kg 身高: CM 心理状况:□正常□异常 营养状况:□正常 □异常 - 血压: mmHg 心率: 次/分钟心律 : 呼 吸频率: 次/分钟 肺部情况:□正常 □异常 张口度: □正常 □异常 牙齿: :□正常 □异常 颌颈:□正常 □异常气 管:□正常 □异常 心脏 :□正常 □异常 心电图: □正常 □异常 胸片:□正常 □异常□未查 HB g /1 WBC 9 X 10 /1 PLT 9 X 10/ 1 其他: ASA 分级: I II III IV V E 麻醉风险:极高 高 一般 低 较低 评估意见: □实施麻醉 □不实施麻醉 麻醉地点: 评估者 年 月 日 时 分 麻醉治疗是常用、安全、可靠的方法,但在治疗中仍可能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及危险,现将与麻醉有关 的知情同意内容告知如下: 1、 麻醉药物过敏、中毒、高敏反应,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2、 循环系统并发症:低血压、休克、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3、 呼吸系统并发症: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喉痉挛、低氧血症。 4、 呕吐物返流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5、 麻醉的好处:麻醉效果确切、苏醒快、费用低,容易控制病人疼痛。 6、 可供选择的方法:静脉麻醉、局麻、椎管麻醉、气管插管全麻、其他。 精品文档

麻醉前讨论制度

麻醉前讨论制度 为了进一步落实麻醉科相关工作制度,提高麻醉质量,确保患者麻醉安全,现制定麻醉科术前讨论制度如下: 1、麻醉科术前讨论为每日晨会常规,时间为工作日上午7:45,参加人员为麻醉科全体医生及实习进修医生,地点为麻醉办公室,由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主持。 2、术前讨论内容及程序 1)由值班医生汇报值班期间麻醉情况,麻醉是否顺利,患者转归,有无特殊情况,并作具体说明。如有特殊情况,由科主任主持全科讨论。 2)当日麻醉前讨论。麻醉医生术前1日访视病人,对以下患者病情需提请科室晨会讨论: a)新开展的手术麻醉患者,或新业务、新技术对麻醉有特殊要求的患者; b)手术科室申请会诊且有特殊病情或有全体麻醉医生应该重视的麻醉相关问题的患者; c)有重大麻醉风险或困难的患者,危重抢救的患者; d)麻醉用药或麻醉技术对提高全体麻醉医生素质或麻醉安全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的患者; e)既往有麻醉并发症或与麻醉安全有关的合并症的患者; 麻醉医生详细汇报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方式、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等情况及拟实施的麻醉预案及注意事项;参会医生发言,全面分析讨论病例,科主任根据患者及手术情况对围麻醉期安全管理进行总结评价,提出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应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3)如麻醉医生的执业能力不足以承担高风险麻醉,术前汇报科主任或上级医师。科主任可及时更换麻醉医师或指派有相应权限的麻醉医师作为上级医师指导麻醉。 3、麻醉前讨论内容由相关医师详细记录,必要时需向医疗主管部门报告备案。

麻醉风险评估及分级标准 1、依据卫生部及医院病情评估制度,结合麻醉科专业特点,制定科室麻醉前访视与病情评估制度。 2、麻醉前或临床诊疗前麻醉医师应亲自访视病人,同时对病人依据专业病情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我科现阶段病情评估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麻醉指南》、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疼痛诊疗技术规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近年陆续公布的26个临床麻醉诊疗指南和河北省麻醉质控专家委员会《临床麻醉质量控制标准》等专业标准或规范为基础,根据科室环境、设备、技术特点确定(详见:麻醉科病情评估技术标准)。 3、麻醉病情评估应当包括麻醉前、麻醉中和麻醉后三个环节。麻醉前病情评估主要是病人合并症及其对麻醉诊疗活动医疗风险评估;麻醉中评估主要是对病情演变、麻醉诊疗操作及手术操作等对病人生理功能影响的评估;麻醉后评估主要是对麻醉诊疗效果与麻醉并发症风险的评估。 4、麻醉病情评估是以病人详细病史、系统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为基础,以拟行手术、麻醉治疗操作、使用设备和自身技术水平为依据,对病人诊疗过程中病情演变、相关并发症等诱发病人生理功能改变且可能造成生理功能损害的风险及后果进行预测,所有预测结果及其防范措施应当记录于病历并有效地向病人或亲属(法定代理人)说明。 5、鉴于麻醉科临床工作特点,从病人安全与科室协调角度考虑,麻醉科医师在病情评估中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应首先向主管医师说明,必要时可亲自下达医嘱补充相关资料。若相关病情评估资料涉及病人安全应暂缓手术或诊疗操作,待评估资料齐全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或诊疗。 6、手术麻醉病人麻醉前病情评估以ASA病情评估为标准,ASA Ⅲ级及其以上者应当按要求适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科主任根据汇报情况,经与相关专业科室科主任沟通协商,确定麻醉前病历讨论或呈报医务部。涉及公检法、新技术项目、临床教学和特殊危重手术或诊疗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应当由科主任审核,必要时上报医务部和主管院长审核。 7、麻醉诊疗病人(包括无痛诊疗、危重病抢救和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在实施诊疗操作前应当认真阅读主管医师完成病历资料,有效追述麻醉相关病史并重点查体;门诊患者则应当亲自病史询问与查体,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有效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尤其是患者对麻醉诊疗耐受水平。高风险麻醉诊疗应当请示上级医院并有效与患者及亲属、相关诊疗医师沟通协调,有效降低麻醉诊疗的风险。 8、所有手术麻醉与麻醉诊疗方案与实施均应以病情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麻醉与诊疗方案须包括评估风险防治措施、应急处理流程与病情知情同意等内容。极高风险患者麻醉与诊疗须经科室讨论且由二名以麻醉医师共同负责实施。 9、任何人、任何时间与任何麻醉或诊疗活动均应确保病人病情进行有效评估,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依据相关考核规定对病情评估进行动态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违规操作与麻醉管理导致病人损害麻醉医师个人按规定承担相关地处罚。 10、麻醉医师应当针对日常病人病情评估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完善措施,经科室质

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临床治疗指南-----麻醉前病情评估和术前准备1.大多数的麻醉药的治疗指数是 A.3~4 B.30~40 C.100~300 D.500~800 E.1000~2000 2.术前访视中一般认为屏气时间的正常值是 A.10秒以上 B.20秒以上 C.25秒以上 D.30秒以上 E.40秒以上 3.下列哪项不属于所有患者必需做的检查项目 A.血常规 B.尿常规 C.肝功能 D.肾功能 E.血离子测定 4.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ASA分级为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Ⅴ级 5.下列哪种病人术前应禁用吗啡 A.甲亢患者 B.临产妇 C.年轻体壮者 D.外伤性骨折 E.情绪紧张者 6.下列哪项不宜行择期手术 A.高血压(血压140/100mmHg)

B.陈旧性心梗(>6个月) C.慢性支气管炎 D.晚期肝硬化合并斜疝行疝修补术 E.糖尿病(空腹血糖7.3mmol/L) 7.在术前对肺功能的评估中,一般认为MVV达到多少作为手术安全的指标 A.预计值的20%~30% B.预计值的30%~40% C.预计值的40%~50% D.预计值的50%~60% E.预计值的60%~70% 8.心室射血分数是麻醉前对心血管系统评估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EF<25%为高危病人 B.EF<30%为高危病人 C.EF<35%为高危病人 D.EF<40%为高危病人 E.EF<50%为高危病人 9.对于妊娠患者,一般认为什么时期是施行手术的最佳时机 A.妊娠1~2个月 B.妊娠3~4个月 C.妊娠4~6个月 D.妊娠6~8个月 E.妊娠末期 10.具有顺行性遗忘作用的麻醉前用药是 A.地西泮 B.哌替啶 C.戊乙奎醚 D.苯巴比妥 E.咪达唑仑 11.术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般应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后多长时间可行择期手术A.一周 B.两周 C.一月 D.5天 E.3天

麻醉术前评估流程

术前评估 由于麻醉本身的高风险,因此麻醉必须认真仔细地计划。麻醉前病人评估是制定麻醉计划和进行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大小、等级并非完全一致,术前充分准备,可以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 术前评估内容 A 复习病史 外科疾病及手术情况,内科疾病及治疗情况 外科情况:疾病的诊断手术的目的部位切除范围难易程度预计出血时间手术危险程度 内科情况:全身状况功能必要时请有关专科医师会诊并协助评估 B 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及化验结果 三大常规凝血机制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水电解质及血糖传染病 C 访视病人了解全身情况 观察全身情况(精神状态发育营养贫血体重脱水浮肿发绀发热消瘦或肥胖)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D 系统评估 1呼吸系统:1屏气试验20秒以上者,麻醉无特殊困难; 10秒以下者提示心肺储备功能很差,常不能耐受手术和麻醉。2 一般认为最大通气量(MVV) (实/预% )70%以上手术无禁忌; 50% ~69%应严格考虑;30% ~49%应尽量保守或避免; <30%者禁忌手术。3 血气分析评估,吸入空气时, PaO2>70mmHg, PaCO2<45mmHg, pH 7. 30~7. 45 mmHg,能耐受手术和麻醉。4 如肺活量低于预计值的60%、通气储量百分比<70%、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 0/FVC% )<60%,术后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 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包括感冒)此时行择期性手术应为禁忌,一般可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1~2周后施行。对上呼吸道感染者实行全麻,麻醉期间并发症多,可发生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发绀、肺不张等。 哮喘病人术前对病人的判断大体分为:第一类:病人有哮喘史,但几年没有发作也未用药,体检和呼吸功能未发现异常,麻醉中一般不会引起支气管痉挛。第二类:反复发作哮喘,一直服用支气管扩张药,药物能控制,体检时无支气管痉挛,肺功能无明显损害,可在继续治疗下安排手术,术前服氨茶碱持 续用到术前晚,必要时术中也可应用。第三类:病人伴肺功能损害者,或支气管痉挛未能控制伴肺功能欠佳,这类病人最好推迟手术,直到支气管痉挛消失,或尽可能使肺功能有所好转,再考虑手术。 2心血管系统: 心肌缺血、冠心病对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如S-T段抬高或压低,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应结合临床作出判断和处理。 冠心病病人实施非心血管手术的死亡率为一般病人的2~3倍。麻醉和手术的危险主要决定于:①有无心绞痛,其严重程度如何;②是否发生过心肌梗死,有无并发症;③目前的心功能状况。如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即可诱发,甚至静息或睡眠时也可发作者,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较大。有心肌梗死史,特别是广泛的心肌梗死或多次心肌梗死者,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大。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高台县中医医院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根据患者评估管理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一.对择期手术病人,行政班医师在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评估病情。访视一般在术前一日进行,对一些病情复杂或新开展的手术则宜在术前数日进行会诊,以便完善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对急症手术也尽可能在麻醉前进行访视病人。手术当天患方在麻醉科签署各种麻醉相关的签字单。 二.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注意仪表端正、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言行得体。 三.应明确麻醉前访视的目的性。 1.根据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病人精神状态、拟施手术等各种资料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术后镇痛方案)。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 3、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取得共识。(主要指危重病人,重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四.访视时进行下列工作 1.仔细全面阅读病历,获得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的整体了解。 2.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与手术医师沟通。 3.对麻醉前准备不足者应作必要的调整与补充对准备不当者应予纠正。 4.探视病人时应注意

(1)自我介绍,说明来意,鼓励病人提问、提出要求、并热情予以解释。 (2)追询某些认为重要而病历上无记载的病史,特别注意手术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注意对合并症的用药情况。 (3)重复一些重要的体格检查(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脊柱及肢体活动等)。 (4)注意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精神状态,判断病情的轻重。 (5)考虑需否作进一步的检诊。 (6)根据所获资料进行麻醉前评估、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麻醉方案。在评估中除注意其ASA分级、重要脏器功能、有无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情况、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等外应评估有无困难气道和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7)认真和完整地填写麻醉前访视相关内容(见术前访视记录单)。 5.麻醉前谈话时应注意: (1)除与病人谈话外,必要时与病人家属或其委托人谈话。(2)告知麻醉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有可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麻醉方法,并交待麻醉前注意事项。 (3)说明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对ASA分级在Ⅲ~IV级以上者更应提醒家属重视。 (4)病人或病人家属(或委托人),必须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5)询问需否作术后镇痛(自费)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同意作术后镇痛,病人或家属(或委托人)需在同意书上签字。详见《麻醉知情同意书》。 (6)对危重、疑难病例,应在科内进行术前讨论,制定麻醉预案和应急

最新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 一、麻醉前评估的目的包括: (一)了解病史,熟悉所患外科疾病和并存的内科疾病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和对麻醉、手术的耐受能力。(二)与病人及受托人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痛苦和焦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与次日手术医师沟通,了解手术方案、预计的困难以及其它特殊要求。 (四)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和麻醉中不良事件的防治措施,达到减少围麻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手术、 麻醉安全性的目的。 二、麻醉前评估的人员和时间安排: (一)择期手术应安排符合资质或授权的主麻在术前一天完成麻醉前评估工作,如主麻术前一天不在岗,则由 科主任安排其他符合资质的医师在术前一天完成麻 醉前访视评估工作,该访视医师应于术前一天向该手 术主麻详细汇报访视经过、评估结果和尚待解决的问 题,以便该手术主麻能在术前一天解决疑难问题和制 定合理的麻醉计划。 (二)急诊手术应于麻醉实施前由符合资质或经授权的主麻完成评估工作。

三、麻醉前评估操作流程: (一)阅读病历,了解病史: 1、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 2、明确外科诊断及手术方式。 3、了解系统病史、会诊记录、治疗情况。 4、查看所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二)床旁访视: 1、核对患者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床位号。 2、自我介绍,说明来意。 3、了解患者系统病史及诊疗情况。 4、了解患者的手术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 5、进行相关体检,评估气道,读片(X线,CT,MRI等)。 6、评估患者耐受麻醉和手术的能力,进行ASA评级。 7、麻醉前宣教。与患者和/或受托人沟通,说明麻醉方 式、利弊及替换方案、指导术前用药(镇静药,降压 药等)、禁食禁饮、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以及其它注 意事项;回答患者及受托人的疑问,做好解释工作,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8、由患者本人或受托人签署“麻醉前谈话记录单”(知 情同意书)。 (三)与手术医师沟通: 1、在临时医嘱单上开列必要的术前医嘱,包括必要的

麻醉术前评估制度

麻醉术前评估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术前麻醉评估制度 1、对已经决定手术的病人,由科主任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各级医师的职责和权限,技术水平,妥善安排全科临床麻醉工作,实行主治医师以上(包括主治医师)负责制。 2、担任麻醉的医师,择期手术应于手术前一天,急诊手术于麻醉前,详细了解病情和术前准备情况,根据麻醉适应症,禁忌症,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拟定方案,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评估,填写《麻醉前病情评估单》,并做好麻醉前药物及器械的准备工作。 3、麻醉病情评估是以病人详细病史、系统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为基础,以拟行手术、麻醉治疗操作、使用设备和自身技术水平为依据,对病人诊疗过程中病情演变、相关并发症等诱发病人生理功能改变且可能造成生理功能损害的风险及后果进行预测,所有预测结果及其防范措施应当记录于病历并有效地向病人或亲属(法定代理人)说明。 4、鉴于麻醉科临床工作特点,从病人安全与科室协调角度考虑,麻醉科医师在病情评估中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应首先向主管医师说明,必要时可亲自下达医嘱补充相关资料。若相关病情评估资料涉及病人安全应暂缓手术

或诊疗操作,待评估资料齐全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或诊疗。 5、手术麻醉病人麻醉前病情评估以ASA病情评估为标准,ASA Ⅲ级及其以上者应当按要求适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科主任根据汇报情况,经与相关专业科室科主任沟通协商,确定麻醉前病历讨论或呈报医务科。涉及新技术项目、临床教学和特殊危重手术或诊疗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应当由科主任审核,必要时上报医务科和主管院长审核。 6、麻醉诊疗病人(包括无痛诊疗、危重病抢救和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在实施诊疗操作前应当认真阅读病历资料,有效追述麻醉相关病史并重点查体;门诊患者则应当亲自病史询问与查体,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有效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尤其是患者对麻醉诊疗耐受水平。高风险麻醉诊疗应当请示上级医院并有效与患者及亲属、相关诊疗医师沟通协调,有效降低麻醉诊疗的风险。 7、所有手术麻醉与麻醉诊疗方案与实施均应以病情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麻醉与诊疗方案须包括评估风险防治措施、应急处理流程与病情知情同意等内容。极高风险患者麻醉与诊疗须经科室讨论且由二名以麻醉医师共同负责实施。 8、任何人、任何时间与任何麻醉或诊疗活动均应确保病人病情进行有效评估,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依据相关考核规定对病情评估进行动态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

麻醉前对呼吸系统的评估和准备

麻醉前对呼吸系统的评估和准备 鲁开智陈杰顾健腾文欣荣崔剑陶国才第三军 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 麻醉前对病人重要系统和脏器功能进行客观评估,完善麻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提高围术期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呼吸系统在麻醉中的特殊意义,不论我们准备采用何种麻醉方式,均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和现病史至关重要,特别是呼吸系统相关的症状。然后结合查体和实验室报告进行准确评估,才能针对个体进行恰当的麻醉准备。 1呼吸道疾病史 患者近期两周内有呼吸道感染病史,麻醉前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即临床痊愈),围 麻醉期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比无呼吸道感染病史者高数倍,因为他们仍处于呼吸道病理生理阶段,其呼吸道黏膜的应激性高。麻醉药物可引起腺体比正常生理阶段分泌更多的分泌物,引发气道平滑肌收缩的自主神经的兴奋阈值也降低,浅麻醉下的任何刺激(疼痛、分泌物、低氧等)都可以激发气道痉挛。呼吸道 感染病史遗漏时,麻醉医师如果手术前查体认真仔细仍然可能发现阳性体征(咽部充血、呼吸音粗糙)。正值呼吸道疾病时查体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询问患 病症状的发生和发展经过、用药情况,结合胸部X线片、血常规可以初步确诊。 择期手术时对有近期呼吸道感染病史或现病史的患者来说,力图降低麻醉引发的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最佳方案是“等待”,等呼吸道疾病临床痊愈1个月后,再接受麻醉。而急诊手术需要通过我们手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将风险降到最低。 急诊手术时患者的外科疾病或外伤不允许我们选择麻醉时机,但强调任何急诊手术麻醉前都不能免去询问病史和查体,且需要更认真,准确判断与麻醉相关的病理变化,设计相应的麻醉方案,准备完善的应对措施和气管插管器材。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守则

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一、麻醉前评估的目的包括: (一)了解病史,熟悉所患外科疾病和并存的内科疾病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和对麻醉、手术的耐受能力。 (二)与病人及受托人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痛苦和焦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与次日手术医师沟通,了解手术方案、预计的困难以及其它特殊要求。 (四)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和麻醉中不良事件的防治措施,达到减少围麻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手术、麻醉安全性的目的。 二、麻醉前评估的人员和时间安排: (一)择期手术应安排符合资质或授权的主麻在术前一天完成麻醉前评估工作,如主麻术前一天不在岗,则由科主任安排其他符合资质的医师在术前一天完成麻醉前访视评估工作,该访视医师应于术前一天向该手术主麻详细汇报访视经过、评估结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以便该手术主麻能在术前一天解决疑难问题和制定合理的麻醉计划。(二)急诊手术应于麻醉实施前由符合资质或经授权的主麻完成评估工作。 三、麻醉前评估操作流程: (一)阅读病历,了解病史: 1、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 2、明确外科诊断及手术方式。 3、了解系统病史、会诊记录、治疗情况。

4、查看所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二)床旁访视: 1、核对患者姓名、年龄、身高、体重、床位号。 2、自我介绍,说明来意。 3、了解患者系统病史及诊疗情况。 4、了解患者的手术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 5、进行相关体检,评估气道,读片(X线,CT,MRI等)。 6、评估患者耐受麻醉和手术的能力,进行ASA评级。 7、麻醉前宣教。与患者和/或受托人沟通,说明麻醉方式、利弊及替换方 案、指导术前用药(镇静药,降压药等)、禁食禁饮、术后镇痛方 法的选择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回答患者及受托人的疑问,做好解释 工作,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8、由患者本人或受托人签署“麻醉前谈话记录单”(知情同意书)。(三)与手术医师沟通: 1、在临时医嘱单上开列必要的术前医嘱,包括必要的术前用药(镇静药, 降压药,扩冠药等),必要时请手术医师协助完成备药工作。 2、访视中如发现手术方案不明确或对手术方案不了解,应及时联络主刀 医生,了解详细的手术方案、预计的困难和其它特殊要求。 3、访视中如发现常规的术前检查和必要的补充检查报告不完善或有异常 (包括胸片、心电图、出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心 脏彩超、肺功能以及其它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报告),应及时联络 主刀医生,敦促其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 4、访视中如发现手术医师未知的可能引发手术、麻醉风险的疾病,或已 知但目前疗效不佳的疾病,应及时联络主刀医生,请其作出相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