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一)
爱尔兰民间故事洛克格拉夫顿的传说

爱尔兰民间故事洛克格拉夫顿的传说(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洛克格拉夫顿传说的背景和起源2.洛克格拉夫顿的主要情节3.洛克格拉夫顿传说的象征意义4.洛克格拉夫顿传说在爱尔兰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文(篇1)洛克格拉夫顿的传说是爱尔兰民间故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起源源于古老的爱尔兰神话,是凯尔特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个传说有着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不仅反映了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
洛克格拉夫顿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位勇敢的骑士洛克格拉夫顿和他的忠诚的马匹展开。
故事中,洛克格拉夫顿被他的仇敌变成了一块石头,而他的马匹则被变成了一棵树。
然而,洛克格拉夫顿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战胜了仇敌,恢复了原来的形态。
这个故事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展现了洛克格拉夫顿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洛克格拉夫顿传说中,石头和树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石头象征着坚定和坚韧,树则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这些象征意义贯穿了整个故事,使得洛克格拉夫顿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更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寓言。
洛克格拉夫顿传说在爱尔兰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它不仅丰富了爱尔兰的民间故事库,也为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同时,洛克格拉夫顿的传说也是爱尔兰人民勇敢、坚韧和智慧的象征,是他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目录(篇2)1.洛克格拉夫顿传说的起源和发展2.洛克格拉夫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洛克格拉夫顿传说在爱尔兰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正文(篇2)洛克格拉夫顿的传说是爱尔兰民间故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起源于爱尔兰西部的洛克格拉夫顿地区,并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
这个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是爱尔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洛克格拉夫顿传说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洛克格拉夫顿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事件以及民间生活。
这些故事既有神秘的氛围,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爱尔兰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神话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通过幻想编织出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国君的宠妃古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位女子,长得很漂亮,她是卫国国君最宠爱的妃子。
根据卫国的法律,无论是谁,如果没有得到允许而乘坐国君的马车,就要处以斩去双脚的刑罚。
有一次,这位王妃的母亲患了重病,有人在半夜里赶来把消息告诉了她。
于是她就乘坐国君的马车,赶去看望母亲。
事后,国君不仅没有惩罚她,而且还夸奖了她几句。
“她是多么有孝心啊!”他说,“她为了母亲,甚至冒了砍掉双脚的危险。
”后来又有一天,她正和国君在花园里嬉戏。
他拿了一只桃子吃,吃到一半觉得这只桃子特别甜,于是就把它让给了国君吃。
国君说:“她是多么爱我啊,愿意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
”但是,这位王妃的美貌渐渐消逝,国君就开始冷淡她了。
后来有一次,她无意中冒犯了国君,国君就说:“是不是有一次你未经允许,就乘坐了我的马车?是不是你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中国民间传说故事2宋参政林存墓,俗称驸马墓,龙台驸马名闻遐迩,但知其名不知其真墓在哪里。
据民间传说,驸马林存被皇帝误杀之后,赐金头御葬,造七七四十九台墓,所以其真墓葬于何处,难以找到。
龙台村确有林存墓,在村边附近九龙山北麓,但墓在期间已毁,只留下墓地。
民间传说:林存中了进士之后,因年富力强,德才兼备,被宋朝皇帝招为驸马。
有一天晚上,林存与公主戏玩,自吹家乡琅岐岛有“千里花园,万亩鱼池,双龟把口,五虎守门”。
自己平时:“玩龙台,睡凤窝,吃金春白米,佐银鱼干汤。
”还有:“日出西洋镜,雨落打十番”等美景,“双狮戏珠,九龙卧波,金鸡报晓,白猴镇江”等等自然景观。
公主听后不信其言,以为驸马戏弄金枝玉叶。
第二天,公主上朝奏父皇,说驸马口出狂言,大吹其家乡琅岐岛如何堂皇富丽,如蓬菜仙岛,比皇宫还胜十陪。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研究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研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古代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些传统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它们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和信仰体系,也能够深入探索人类的普遍心理表达。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学术成果。
古代神话是指人们受天地万物影响,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等问题时所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神秘的自然力量和超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与敬畏,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还构建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模式。
研究神话能够揭示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对宇宙的理解,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则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民族传统故事。
这些传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
例如,著名的《女娲补天》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修复天空的故事。
这个传说不仅蕴含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智慧,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对传统文化积极保护和发展的态度。
近年来,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和民俗资料的考证,揭示了这些传说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地方和事件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丰富的神奇生物和山川地理,这些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未知事物的遐想。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对神话与历史事件的关联研究,揭示了古代神话在塑造历史记忆和传递重要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也对人类普遍的心理和文化符号有着深刻的启示。
神话和传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表达方式,其背后蕴含着人类的恐惧、欲望和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杀妖除魔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邪恶力量的恐惧和渴望正义的追求。
中国民间传说5篇

中国民间传说5篇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传说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民间传说(一)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裡,住著青黃二條孿生龍,他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作戰。
有一年,人間大旱,山神土地紛紛告急天界,如來佛知道青黃龍深諳人間世道,便差他們倆來到人間除惡救人。
不久,青黃二龍便查知,原來是“魍魎”二妖又在人間作怪,它讓魔子魔孫分散到人間,到處放火。
又使魔力讓每個人心裏藏一種“癘火”,互相作惡,攪亂人間清涼世界,於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隨它。
青龍和黃龍決心替人類除去惡魔,重整人間正道。
他們化裝成兩個出家人,以治病療邪為名去除人的惡念心疾。
由於受“魍魎”的毒害,當時的人普遍患了一種叫“魘”的病,只有暗算別人,或做一些損害別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暫時緩解這種病痛帶來的痛苦。
化裝成和尚的青龍和黃龍,讓人們服一些硃砂、珍珠、海澡之類,教人們念一種驅除“癘火”的咒訣,經過這種調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奔走相告,三個月後,便有成千上萬的人依此法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們也紛紛傳說來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東海之濱的“魍魎”,聽說有人破了它們的法術,於是便派手下二員得力干將,鱷魚精和蛤蟆精去探聽虛實。
那蛤蟆精一肚子壞水,詭計多端,它說服頭腦簡單而又兇悍的鱷魚精扮成二個前去療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裡面來到和尚居住的地方,已有成精千年的蛤蟆精遠遠望去,在一片樹陰下,兩位和尚頭上放出青黃兩道光,直通太虛,知道對方來頭不小,於是心生一計,它告訴鱷魚精這是倆個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讓鱷魚精坐那竭息,它一個人便可以手到擒來抓回去進見主子。
鱷魚精一聽大怒,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個人揀了嗎?於是急忙現了原神,張開鍘刀般的大嘴直撲兩個和尚而來。
青龍和黃龍早知是兩個妖精來了,只是也不動聲色而已。
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是一种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口头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故事类型。
这些故事多以超自然现象、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一、神话与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在神话的基础上演绎出一系列丰富的故事。
比如中国的《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从天界下凡,与许仙结为夫妻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包含了神话中妖精化为人形的主题,还融入了人间爱情与命运的考量。
因此,民间传说故事是神话文化的重要延伸和表现。
二、背后的中心主题每一个民间传说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中心主题。
有的故事强调勇气与智慧,比如中国的《封神演义》,讲述了姜子牙和封神榜中各类英雄的故事。
有的故事强调忠诚与信仰,比如西方的《阿瑞斯附身》,讲述了人们与邪恶力量抗争的故事。
无论故事背景如何,中心主题的传达是民间传说故事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不同国家的民间传说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孕育了不同的故事类型。
比如希腊的《俄狄浦斯王》,讲述了王子命运的悲剧。
比如埃及的《众神之战》,讲述了神灵之间争斗的故事。
每一个国家的民间传说故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观念。
四、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响民间传说故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这些故事满足了人们对于奇幻、冒险和惊悚的需求,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其次,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邪恶力量的抗拒,传递了正能量与道德观念。
最后,这些故事也承载了历史的痕迹,记录了过去的风貌与人文精神。
总而言之,民间传说故事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它们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感染着读者,引发了无尽的思考与共鸣。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故事,保护和传承它们,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为我们带来智慧与启迪。
初步了解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

初步了解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包含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了解这些传说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带您初步了解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
1.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神话既有与自然界相关的,也有与历史人物和英雄有关的。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它讲述了商纣王的暴虐和姜太公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传奇故事。
另外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神话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故事以深情厚意和浪漫的爱情情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 民间故事除了神话故事之外,中国的民间传说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与某个具体的地区或者小众群体息息相关。
比如,来自广东地区的《雷峰塔》故事,它讲述了泉州雷峰塔修建的动人故事。
还有《妲己》、《白马骨》等民间故事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说。
这些故事往往带有一定的道德寓意和哲理,通过讲述人物和事件的故事情节来传达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历史传说中国的历史传说是一种特殊的传说形式,它常常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与神话故事或者民间故事相结合。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的故事。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帝王和名将的传说,如《岳飞传》、《孔子》等,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故事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塑造了一些英雄人物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通过对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初步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故事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总之,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意义。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从中获得人生智慧和启迪。
中国民间故事《天书》故事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天书》故事内容(实用版2篇)篇1 目录一、中国民间故事《天书》概述1.故事背景和起源2.主要角色和情节3.故事主题和寓意二、故事内容详解1.故事背景和起源t* 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中的天书,代表着神秘的天命和天意。
t* 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因偶然获得天书而卷入其中。
2.主要角色和情节t* 主人公:年轻读书人,善良、聪明,对天书充满好奇和探究之心。
t* 反派:神秘的道士,心怀叵测,企图利用天书谋求私利。
t* 其他角色:村里的长者、村民等,纷纷展现出人性中的善与恶。
3.故事主题和寓意t* 天书是上天赐予人们的智慧启示,它教会人们理解宇宙规律、明辨是非、掌握命运。
t* 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战胜了诱惑和困境,最终成为智者。
t* 故事寓意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坚持正义、遵循自然规律,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篇1正文中国民间故事《天书》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神秘传说。
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读书人因偶然获得一部神秘的天书,卷入了一场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冒险之旅。
他面对了贪婪、权势、诱惑等种种困境,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战胜了困境,成为了智者。
篇2 目录一、中国民间故事《天书》概述1.故事背景和概述2.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3.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二、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1.主人公——张三,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天书》2.《天书》是一本包含了各种奇妙图案和文字的书,它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3.张三和他的伙伴们通过学习《天书》中的知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三、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意义1.坚持梦想:故事中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智慧的力量:《天书》中的知识让人们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3.团结协作:故事中的人们通过团结协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篇2正文中国民间故事《天书》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张三偶然获得了一本名为《天书》的书,书中包含了各种奇妙图案和文字。
张三和他的伙伴们通过学习《天书》中的知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民间故事传说资料

跌狗寨在很久以前,有二兄弟。
大哥叫王福,弟弟叫王财,以打猎为生。
养了几只猎狗,其中有一只乌黑亮丽,光芒四射,十分懂人性的黑狗,兄弟俩十分喜欢,叫它出去,它会低下头悄悄地出去外面,叫它拿鞋,它会用嘴咬住鞋放在你的面前,然后用双眼望着你,表示拿来了“请主人穿吧”。
有一天,兄弟俩带上猎狗,背上自制的土枪,去一座人烟稀少,树茂山高,不知名字的山捕捉猎物。
到了山上,几只狗在主人的带领下,分为几条路线,用鼻子这里闻闻那里闻闻到处跑来跑去,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听到几声狗的尖叫声,越叫越大声,兄弟俩知道狗遇到猎物了,其他狗听到同伴发出的信号,就往那个方向跑去,山间立即响起一阵急乱的狗叫声,兄弟俩就往狗叫声方向快速奔去。
在离猎物很远的地方,王财看见了狗追赶一头大野猪,几只狗穷追猛赶,四面包抄,终于把野猪赶到了一处悬崖,它想往下一跳,惊了一下,下面是十多米高的深谷,真是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狗的包围圈逐渐缩小,野猪东张西望,寻找可以逃窜的地方。
王福这时架起猎枪准备射击,这时野猪却来个鲤鱼翻身,纵身一跃,想逃出包围圈。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黑狗饿狗扑猪,腾空而起,前脚一蹬,阻止了它跃出的力量,野猪经过几次逃亡都没有成功,狗累了,野猪也累了,但这时王福不敢开枪,因狗与野猪太近了,怕伤到猎狗。
双方只好互相对方,持续了十多分钟,狗突然对野猪发起猛烈的攻击,在搏斗过程中,黑狗咬住野猪颈背猛推,可能用力过度,野猪与猎狗都掉落悬崖当场猪狗身亡。
兄弟俩见到心爱的猎狗死了,非常伤心,放声嚎哭,最后王财脱下自己的一件衣服,把狗盖住,在悬崖下面把爱狗埋了,并用野猪的鲜血在一块大石上写上“跌狗寨”三个鲜红的大字。
从此位于麻榨镇罗坑村担水冚西南面这座大山被后人叫做“跌狗寨”。
搜集人:龙门县麻榨镇罗坑村叶富源爷老依公样,竹篮挽起伙份上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罗坑担水冚有一个很高的山寨,名叫“跌狗寨”。
在山寨的脚下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一家老夫妇,生有两个儿子,并相继娶了儿媳妇,有了子孙后代,当时一家团结勤劳,生活过得还算有滋有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一)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故事;然至今日,其主题又由贞节转为舍己为人。作者分析传说嬗变的原因有宋代理学的普遍影响、当地的道德氛围等,得出结论:“一个传说能够得以长期流传,它必须和时代的脉搏相应合,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而一旦它为人们广泛地接受,就会对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文化心理与道德观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少研究者还对传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索某一历史时期民间传说的时代特征及规律。顾希佳《秦汉典籍中人物传说的比较研究》〔6〕探讨了秦汉典籍中人物传说记载的部分形态,以五组例证分析,发现这些文本的故事情节具有以下四个共同的叙事特征:1.具有较强的传奇性;2.情节大致相同,但“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典籍中”,且主人公姓名要被置换;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总要比稍早的描述得更丰满,更富有文学性;4.故事短小,后被文人采录,安置在他们的长篇文本中保存下来,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敖行雄的《贵州彝族苗族洪水传说的比较研究》〔7〕通过对彝族《洪水纪》和苗族《洪水滔天歌》的主要相似点和差异点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答案,很有说服力。佟中明《论锡伯族和蒙古族神话传说及英雄故事的共性问题》〔8〕对两民族民间文学许多相同、相似的主题、情节探本究源,认为其共性“是在历史上的共同族源、相同文化生态、宗教、民俗、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对考察两者的历史文化渊源、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族源和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宋和平的《满族传说〈尼山萨满〉汉文版本比较》〔9〕一文将四种汉文本内容的异同进行比较,指出了各版本内容的突出特点,强调抓住这些差异点研究,有利于“了解满族不同时代、不同社区的文化差异”。 考证族源、传说形成的单篇论文占一定位置,值得注意。耶木吉拉《“四十”与柯尔克孜族源传说》〔10〕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吉里吉思传说考述》〔11〕二文,从民间文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资料入手,将口承和文献两种形式流传至今的柯族传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考证柯尔克孜族源传说。作者发现,民间流传和文献记载的族源传说的母题一致,即大都起源于40个姑娘;而40个姑娘又和族名含义一致。因此认为,族源传说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在柯人中流传最古、最广的40个姑娘的传说。经考察分析,作者指出“柯尔克孜与突厥同源的传说和记载有历史依据”。尤其对“四十”这一特殊数字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它除了在阿尔泰语系中表示单纯的实数外,在北方民族数文化中还有象征(众多、隆重、盛大、长远等)的习俗及意义。由此得出结论:“四十个姑娘的传说”产生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语族各民族先民中形成崇尚“四”和“四十”习俗之后的年代,“该传说是柯尔克孜乃至与其相关的北方民族先民母系社会的产物”。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12〕对目前《白蛇传》探源成果作了检讨,对需要加以澄清之处,如《白蛇传》形成的时间、原因及其具体过程,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汪梅田《论妈祖民间传说、民间信仰之形成》〔13〕和唐本的《浅谈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与形成》〔14〕也是考证该传说的形成过程的力作。另外,李福清的《中国茶酒传说初探》〔15〕及刘锡诚的《陆沉传说再探》〔16〕,也均为研究风物传说的佳作。 林继富的《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17〕深入分析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指出其主要联系为:1.远古民间传说的创作者,就是最早的历史学家,如《左传》、《史记》对民间传说的广纳;2.近现代史学家把民间传说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如顾颉刚研究大量民间传说后,认为它“有助于‘推翻伪史’,‘明了真史’”,倡导“用演进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化的民间传说”。郭沫若强调“民间文艺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第一手的材料,”肯定了民间传说的史料价值;3.民间传说的史学价值不容忽视,它可以填补历史发展之空白,纠正“正史”所载之谬误。而主要区别则在于:1.史官文化以“实录”为核心,载录的历史是真实、静态的;而民间传说遵循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有极强的流动性。2.史官文化讲求“真”;民间传说围绕“情”在变动,一真一情“决定了两类文化的本质差异”。最后作者从三方面提出了史官文化对民间传说的积极影响。 民间故事研究 民间故事研究作为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范畴,又一直是民俗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保持着较好的学术传统。1996、1997两年来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它的显赫地位和学术水准。研究者的积极活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各民族故事资料的引证,都严谨阐发了其学术观点。主要特点表现在:1.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证结合起来;2.研究课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3.从流播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宗教或民俗文化为切入点的研究增多;4.结构类型研究仍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民间故事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是学者们最关注的研究课题。有不少论着,联系民俗文化学、宗教学或历史学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来研究民间故事,从中探寻它的表层至深层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马昌仪的《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18〕,通过鼠婚故事的流布的研讨,发现“我国鼠婚故事与民俗信仰关系密切的特点”,把中国鼠婚故事归纳为民俗型和招婚型两大类型,并对中国鼠婚故事的类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1.其招婚故事素材及其独特的循环式叙事结构来源于印度;2.就其类型的整体来说,并非源于印度(因为印、中鼠招婚故事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3.“民俗型是中国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作者独到的见解是:鼠婚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中国鼠婚故事是我国农业文化中嫁鼠禳灾习俗和岁时文化中对子鼠女神信仰的产物。”在《吴地鼠婚俗信与艺术》〔19〕一文中,马昌仪还就吴地鼠婚作品的民俗型和招婚型的民俗文化现象及其特点作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君岛久子的《非稻作民的民俗与传承——瑶族的天鹅处女故事及其游耕文化》〔20〕一文,比较《五彩带》开篇、续篇母题、难题的异同,追溯、探究瑶族的天鹅处女故事的演变踪迹,断定《五彩带》开篇故事是茶山瑶的传承;而续篇坚美仔的故事则属于盘瑶的传承。因而得出结论:“盘瑶和茶山瑶的接触和交流中产生了这个故事”。“属于壮侗语族的茶山瑶从壮族借鉴了收割水稻的母题,而其天上的考验难题则是属于刀耕火种文化。”万建中的《民间故事与禁忌民俗的传播》〔21〕,则详细阐述了民间故事促使禁忌民俗传播的具体情形:1.理论上阐述禁忌的目的、实质,说明禁忌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规范;2.民间故事是禁忌民俗传承的“外部”因素;3.民间故事叙述守禁或违禁过程,以达到教育、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过伟的《侗族娘梅故事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22〕,以侗族《娘梅》故事为例,着重从民族的、民俗的因素探索了用文化生态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叙事文学的路子。周北川、熊和平的《鄂西故事〈老鼠子嫁姑娘〉的文化内涵》〔23〕对土家族、苗族的《老鼠子嫁姑娘》新奇的情节结构、独特的形式作了简要分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发掘了故事背后蕴含着的深层的文化内涵——“鼠崇拜的信仰”。陈玉平《孤儿角色与成年仪式》〔24〕就田螺姑娘型故事(大多与报恩主题、难题考验情节有关),探讨了“孤儿”角色的原型即成年仪式的受礼者,显示出“由原状态进入新状态”的成年礼内涵。林继富《藏族文化中的镜子》〔25〕以镜子——这一世界文化的共同母题探讨藏族创造的“镜”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故事的作品研究重视故事的母题剖析与文化内涵的挖掘相结合,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从论文的数量、质量都可反映出民间故事研究的积极的发展态势。刘守华的《“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影响》〔26〕,以《毛衣女》、《田章》和《金波聂吉新娘的故事》为例,概述了天鹅处女型故事由简到繁、由单纯型向复合型的演变构成及其价值,“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以其优美的故事叙述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保持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刘晓春《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27〕,从中国灰姑娘的型式、民族性特征和世界性意义三方面通过对灰姑娘的分类、比较研究,探讨中国灰姑娘型故事与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关系。指出:“中国的灰姑娘型故事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而且,无论是母题的内涵,抑或是在生活史上的意义,灰姑娘故事都具有世界性。”刘守华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科学幻想——鲁班造木鸟故事的古今演变》〔28〕认为鲁班造木鸟这个世界上同类型故事的最早记载或源头,“代表着一种新的故事体载——民间科学幻想故事”。作者强调指出,不能否认中、印文化双向交流的事实。吴效群《“问活佛”故事的原型解读》〔29〕,对AT461型“问活佛”故事“进行了‘本体’的或称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