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禺剧作的正剧特色

合集下载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②富有丰富潜台词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雷雨》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作者根据人物的教养、地位、心理,乃至所处的说话场合及环境气氛的不同而为人物设定不同的语句词汇、语调节奏,表现出语言的个性化。再者作者善于细致地把握并写出不同特色的语言,讲究语言的动作性,即在人物语言中寄寓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形成丰富的潜台词,使读者感受到话中有话,弦外之音。
d.回溯法的运用:剧作家为将三十年间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中加以表现,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了“现在”正发生的事情,而以回溯过去的方式推动“现在的戏”发展,从而使得剧作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e.《雷雨》中还运用了各种有关情节结构的技巧,如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和剧情的紧密性,提升了剧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①独特的结构艺术结构。《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标志现代话剧的成熟,在结构方面多有特色,表现如下:
a.结构严密而线索分明:《雷雨》采用西洋戏剧的“三一律”结构,将三十年间发生的事情集中于一天,在周公馆及鲁家两处展开,情节高度集中,剧作矛盾众多而线索分明,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明线,以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为暗线,互为影响,使得全剧八位人物处于紧张冲突中,引人入胜。也使得剧作呈现出严谨连贯、有机统一的效果。
b.巧用“巧合”成网状结构:《雷雨》在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同时各种矛盾冲突间呈现出巧合性联系,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以各种冲突推进情节发展,如侍萍到周公馆看完女儿,却因此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周萍与四凤相恋而出走,最终因此揭露出二人的兄妹关系。
c.封闭式结构的设置:《雷雨》吸收外国剧作经验,形成封闭式的结构。戏剧从冲突中开幕,舍弃剧情交代,而于后果的卒然爆发中交代前因。而“序幕”及“尾声”的设置产生对戏剧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全剧的悲悯情怀。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本文从戏剧艺术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讨论了剧作感人的艺术魅力。

《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使得剧中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复杂,虽然全剧只有八个人物,但每一个都极具个性。

《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雷雨》的语言极具特色:人物语言本质而又本能,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随处可见简练而有味的潜台词;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人物语言具有诗性的抒情。

《雷雨》的这些特点相互融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冲突人物结构语言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欢。

《雷雨》是一部很感人的戏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雷雨》一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性强的结构方式和精彩的戏剧语言被人们广为称道,它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

《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本文试图从戏剧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禺《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剧作,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

该剧以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戏剧家郭小武与上海女作家马明月之间的恋爱故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北京人》的剧作特色。

《北京人》的剧作特色之一是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京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的社会动荡时期。

在剧中,曹禺通过描写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和人们的心态,呈现了上海社会的冷漠、世故、和人情冷暖。

剧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部缩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曹禺在《北京人》中着重刻画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郭小武是一个在北京学习京剧的年轻人,性格坚韧,有着自己对戏剧的追求和热爱。

而马明月则是一个自由、敏感而又固执的女作家,她有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独立的人生观。

在剧中,曹禺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使得他们的性格塑造更加具有深度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北京人》剧作的特色还在于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在该剧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独白、对白、唱词、音乐等艺术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

曹禺还采用了闪回、倒叙、联想等表现手法,使得剧情更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剧中的音乐、舞蹈等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该剧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曹禺在《北京人》中所展现的人性关怀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

在剧中,曹禺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始终,他通过郭小武和马明月的命运、情感和内心挣扎,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美好。

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曹禺始终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怀,这使得《北京人》成为了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剧作。

曹禺的《北京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剧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人物性格刻画、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关怀,这些特色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1. 引言1.1 介绍《北京人》剧作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里程碑。

该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曹禺以其敏锐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北京人》以家庭为纽带,展现了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使得《北京人》不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的戏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之作。

通过《北京人》,曹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洞察,为中国戏剧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人》的背景是中国社会动荡的30年代,这一背景为剧作的冲突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其影响深远。

1.2 概述剧作的受欢迎程度《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曹禺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北京人》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题材、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剧作中呈现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使其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设计紧凑合理,语言含蓄细腻,表现手法富有戏剧性,这些因素都为《北京人》的受欢迎程度贡献了不少。

剧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深思人生与社会,因此《北京人》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对当代舞台艺术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中国戏剧史上,《北京人》的地位不可撼动,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影响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戏剧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正文2.1 剧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以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为背景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剧作背景主要是20世纪初中国经历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帝制的日益腐朽、封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等。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曹禺(1910年-1993年)是中国戏剧家、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

他的戏剧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真实的感受。

他常常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

2.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曹禺的戏剧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戏剧结构严谨:曹禺的戏剧作品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整部戏的形式,对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清晰的安排和梳理。

他的戏剧作品常常在整部戏的框架内,通过对人物关系和情节的逐步推进,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内心世界。

4. 表达思想情感:曹禺的戏剧作品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他的戏剧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矛盾,反映出人性的深层次内涵。

5. 语言优美:曹禺的语言优美,具有诗意和哲理性,他的戏剧作品的语言运用丰富,富有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能够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曹禺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情感、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曹禺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雷雨》、《日出》等广受好评。

而其《北京人》也是其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剧作特色等角度进行浅谈。

首先,《北京人》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话剧,以中国新社会的生活问题为题材,以老北京和新北京之间的反差为主线。

这部剧的创作背景是1958年北京发生的大规模拆迁,城市中老住户的生活和新住户的生活之间的冲突备受关注。

剧中主要表现新北京的改造对老北京人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人民在新社会中所遭受的磨难和矛盾。

其次,《北京人》展现了曹禺一贯的写实风格,对人物性格、语言、情节都进行了精准的描述。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互相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也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例如,老北京人高轶峰既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又极度不满新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的麻烦,冲突和矛盾不断。

而他儿子则是新北京的一员,所关心的问题和想法与父亲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协调的巨大矛盾。

这些矛盾和困境都通过剧本中的细节描写,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另外,《北京人》的剧情结构也十分严密,情节跌宕起伏,紧张感十足。

剧本在卷宗泰这个角色的涵义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是老北京人中的代表,他与新北京的青年在工作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分歧,而在雨中跳楼的悲惨结局更是印证了这种冲突的深度和残酷。

情节和剧中的人物设置都得到了精致处理,刻画出了一个个所具有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冲突感,十分精彩。

综上所述,《北京人》是曹禺独具特色的剧作之一,其表现力和写实风格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剧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探讨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反映了新时代下人民生活的变迁和困境,对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设计也非常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戏剧结构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

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

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的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

”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

而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

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

其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生动的体现在里《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雷雨》是封闭式的代表作,而后的《日出》、《原野》则开始体现在封闭世界缝隙中寻找新世界,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丰体结构模式。

同时曹禺善于化用戏剧情,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

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

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

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

剧作结构的诗化则是曹禺戏剧的另一大特点。

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曹禺曾说过《北京人》是他当诗来写的,而另一部剧作《雷雨》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依然存在浓厚的诗意,这使得《雷雨》的环境氛围描写显得异常郁闷但是极富深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

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主要体现于语言和戏剧性情境。

语言风格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

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曹禺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

他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着浓重的诗意,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中,也体现在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艺术性中。

因此,本文将分析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探究曹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语言艺术,旨在推进现代戏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曹禺话剧的诗化技巧在曹禺的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性和美感的张力。

对于话剧语言,曹禺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并用一些文学性的手法来增强意义的深度和表达的美感。

其中,最常见的诗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 修辞手法曹禺在其话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的表现。

比如,在《雷雨》中,曹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深夜的雨比作“穿孔的夜空”,把闪电比作“用力的指骨”,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暴和生命的不可抗拒。

2. 音乐手法曹禺说,“戏剧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艺术,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接近人心灵和情感的”。

因此,在曹禺的话剧中,音乐手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比如,在《原野》中,曹禺运用了音乐随笔的方式,用音乐来表现心灵的美感和思想,还用诗歌形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感受。

3. 意象手法意象是曹禺话剧的另一个诗化手法。

它通过色彩、光影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光线的变化、音效等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澜和人类无奈的命运。

在《日出》中,曹禺则通过阳光的照耀、白昼的温暖等手法,表现出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无常。

二、曹禺话剧的主题内涵曹禺的话剧,不仅有着精美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内涵。

在曹禺的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多半与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深化有着紧密关系。

比如,《济公》、《雷雨》、《原野》中,曹禺就通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表现出了自然、社会、人类之间的多样化关系。

总之,曹禺的话剧不仅是东方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以诗化手法为特色,注重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 文化 的沉 重负载,露 出真 心真情 一个 固守道德信条 最终依 靠着礼教 的道 理来冲破礼 教的束缚 ,就 如他一开始
的迂 腐 书 生 , 终 究 逃 不 过 内心 的 人 性 欲 求 , 面 对 活 生 生 的 依 靠 礼 教 来 偷 窥 李 氏 一 样 , 内心 的 矛 盾 和 惶 然 , 在 此 得 到
想 象 成 彭 员 外 的 灵 魂 来 警 告 他 ,转 念 慨 叹 怜 惜 起 李 氏 来 。
都 是 董 生 的 个 人 引 述 。 有 意 思 的是 : 这 样 一 个 回 归 自我 、
这种 自欺 欺人而又不 由 自主的矛盾心态 ,借 由一种独 白的 冲 破 内心 礼 教 约 束 的人 , 从 头 到 尾 为 自己 找 的 理 由 都 是 从
诱惑 ,道德信条都 “ 飞到 了天外”。
同样 强 烈 的 欲 望 来 支 撑 他 们 的 行 为 , 王 仁 杰 改变 的 结 局 ,
了统 一 , 于 是 董 生得 以 安 然 地 携 手 李 氏 , “ 相 如 赋 得 白头 《 董 生 与 李 氏》 的戏 剧 冲 突 主 要 不 在 外 化 的彭 员 外 、
0 0 0 年版,第5 页,第5 7 页,第7 5 页,第8 5 页。 力 的 叱 咤 , 喝 退 鬼 魂 ,从 董 四 畏 成 为 董 生 , 最 终 完 成 了他 2
西 ,也 就 失 去 了行 动 。 这 一 场 中作 为完 整 个 体 的李 氏 被 瓦 注释 :
解 , 从 主 动 方 沦 为 需 要 被 解 救 的 人 。董 生在 此 时 的一 声 有 【 I 】 【 4 】【 5 ¨6 ] 王仁杰: 《 三 畏 斋 剧 稿 》 , 北京 : 中 国戏 剧 出版 社 ,
到 这 里 , 董 生 与 李 氏 的 力 量 都 是 相 同 的 , 两 人 有 着 篇 ”。
即最 后 一 场 ,最 终 把 董 生 推 向 了前 台 。 “ 坟 前 舌 争 ” ,李 李 氏和 董 生 的纠 缠 ,彭 员 外 和 李 氏分 别代 表 儒 家 礼 教和 自我 氏顿 失光 彩 , “ 恍 如 昨 夜 死 , 重 到 墓 前 滋 味 多 ” , 董 生 临 欲 望 在 董 生 的 内心 存 在 ,整 出戏 即是 董生 内心 徘 徊 于本 性 和 阵 脱 逃 , 李 氏 内心 潜 藏 的 背 叛 的罪 恶 感 , 令 她 绝 望 到 了 极 道 德 礼 教 的详细 展 示 。这 出戏 是董 生 内心 的 浅 唱独 自。 点 , 甚 至 一 心 求 死 ,之 前 内 心 强 大 的李 氏 失 去 了想 要 的 东
胆 ” ,表面上 楚楚可怜 ,袅袅 婷婷 ,内心却 忍俊不禁 ,以 书 , 辱 我 千 年 道 统 , 更 要 残 害 夫 人 , 学 生 一 时 都 也 胆 怯 无
守 为 攻 。她 极 尽 诱 惑 的一 阵 阵 笑 声 ,特 别 是 她 那 一 顿 痛 快 询 。” [ 6 ] ( p 8 5 ) 这 句话或多或少地 说明 了董 生的激愤是有着 淋 漓 的 责 斥 , 使 董 生 羞 赧 、汗 颜 和 浑 身 通 泰 。 他 终 于 卸 去 彭 员外 “曲谤 圣 贤 书 ”和 “ 残 害 夫 人 ” 的双 重 原 因 。董 生
水 准 又 不失 民族 品格 这样 一种 正 剧 艺 术 形 态 而展 开 的 。
关键词 :曹禺剧作
正剧
形 象塑造


引言
的 喜 剧 成 分 , 并把 它 引 向极 端 上 升 到 艺 术 形 态 的 高 度 ,得
关 于 曹 禺 的 剧 作 形 态 问 题 , 前 人 多 有 争 鸣 。 吕 荧 在 出 了 《 北 京 人 》不 是 悲 剧 而 是 喜 剧 的 结 论 ,这 一 论 述 集 中 《 曹 禺 的道 路 》 中 认 为 ,在 《 雷雨 》 、 《日 出 》 、 《 原 体现在 其专著 《 曹 禺剧 作论 》中。而朱栋霖把 曹禺剧作 同 野 》 中 ,作家 极力 构成 “ 死 的悲剧 ”,而在 《 蜕变 》 、 古 今 中 外 各 类 作 家 作 品 进 行 了相 当 细 致 的研 究 比 较 ,最 后 《 北 京 人 》和 《 家 》里 ,则 力 图 “ 绘 写 生 的 悲 剧 和 喜 认 为 曹 禺 吸 取 了西 洋 悲 剧 和 中 国 古 典 悲 剧 的成 分 , 创 作 出 剧 ” 。 田本 相 强 调 了 曹 禺 戏 剧 审美 中 由来 已久 且 愈 来 愈 浓 的 作 品 形 成 了 悲 剧 艺术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的 典 范 。 当进 行 全 面
影 辫
试 论 曹 禺 剧 作 的 正 剧 特 色
Q每妥 黯
摘 要 :曹禺的戏剧 艺术是传 统与现代 、中国与世界互相撞 击认 同的结果,从 悲剧 出发 ,经过悲剧和喜剧 因素的 错 综融合 ,走向 了现代正剧 ,这是 曹禺创作 的大方向。曹 禺的戏剧创作 晓不是单 纯的民族化也不是单 纯的现代 化 ,而是 一个双向融合 的过程 ,其创作都是围绕着既契合 自己的心灵个性又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既具有世界
形 式 ,细 细 地 铺 陈 开 来 。 到 董 生 禁 不 住 李 氏 的挑 逗 , 以 捉 礼 教 中 来 。接 受 “ 功 课 ”是 为 了报 恩 ,跳 墙 是 为 了 “ 学 习 奸 为 借 口学 张 君 瑞 越 墙 西 厢 ,推 门而 入 , “ 正 是 进 来 容 易 张 君 瑞 ” , 最 后 坟 前 舌 争 , 最 大 的批 判 武 器 还 是 千 年 道 统 出去 难 , 这 闺 房 变 作 了 白 虎 堂 !” [ 5 ] ( P 7 5 ) 这 种 偷 窥 与 引 诱 的 “ 仁 义 礼 智 信 ” , 喝 退 彭 员 外 后 , 董 生 的 计 划 也 是 与 的情 绪达 到 了高 潮 。李 氏早 已洞 悉董 生 的 “ 有 贼 心 无 贼 李 氏 效 法 司 马 相 如 和 卓 文 君 。 “ 若 不 是 他 肆 意 曲谤 圣 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