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雷雨_到_日出_论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先进理论和表现技巧。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以独特的手法呈现了激烈的家庭和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异化现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于传统禁锢与解放的思考,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出》是曹禺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困境和奋斗。
通过对主人公宋天荫的塑造和命运的描绘,曹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正义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原野》是曹禺在19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及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生活艰苦、苦难磨砺下的人性光辉与希望。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个人的“心灵自述”。
该剧以“北京人”为主题,通过对于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曹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度思考。
尽管剧情简洁,但《北京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观众们展示了曹禺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与呼吁。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度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他的四大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作者:胡盛林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07期《日出》是曹禺先生继《雷雨》之后又一部经典话剧名著,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先生引用老子《道德经》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来为作品开篇。
作品以交际花陈白露被银行家潘月亭包养的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层人士醉生梦死的生活和底层人士备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控诉了被金钱扭曲的人性,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这一主题。
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窥见一二。
女主角陈白露在与前夫离婚后,因生活窘迫,不得不投靠关老太太,并在她的指点下成为一名舞女。
在被银行家潘月亭包养之后,她沉醉于丰衣足食、夜夜笙歌、水乳交融的糜烂生活。
作为潘月亭的情妇,她靠着出卖肉体得到了锦衣玉食,却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她沦为了潘月亭的附属财产,又不得不在潘月亭的安排下取悦大恶霸金八,她就像一个男人们的玩物,没有身份地位,只能献出肉体供男人们蹂躏。
从这个层面来说,她是在“奉有余”。
与此同时,她的身上又闪烁着着母性的光辉,她竭尽全力护身世可怜的“小东西”周全,在危难时刻对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小东西”施以援手,显示她悲悯弱者的“补不足”的一面。
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的翠喜,同样靠出卖肉体给“有余者”,来补助自己贫困多难的家庭,只不过她的服务对象是素不相识的男嫖客,她赚的钱都是用在自己有病的丈夫、瞎眼的儿子和瘫痪在床的婆婆身上。
尽管全家的生计都是靠她卖淫来维持,但还是得不到婆婆和丈夫的尊重,内心有苦无人诉。
她是善良又重情的女子,只是在这个吃人的社会,她已经被糟蹋得麻木不仁,手无缚鸡之力。
正如曹禺对翠喜的评价:“在这堆‘人类的渣滓’里,我怀着无限的惊异,发现一颗金子似的心,那就是叫做翠喜的妇人。
她有一副好心肠,同时染有在那地狱下生活各种坏习惯。
她认为那些买卖的勾当是当然的,她老老实实地做她的营生,‘一分钱买一分货’,即便在她那种生涯里,她也有她的公平。
从《雷雨》《日出》到《北京人》看曹禺话剧的批判精神

从《雷雨》《日出》到《北京人》看曹禺话剧的批判精神作者:于金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曹禺话剧现代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作品本身蕴含的批判精神,这种步步加深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封建传统中不合理内容的批判、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批判、对个体人物的批判。
关键词:雷雨;日出;北京人;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03-01曹禺作品现代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不是目的,通过批判达到解放个性从而改变个体的生存困境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这才是目的。
人的文学固然要表现人生的问题,但是反映问题批判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注。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就使得曹禺深深陷入到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之中,曹禺发现要想摆脱痛苦焦灼的生存状态就必须要唤醒主体意识、掌握自我的命运,通过解放个性来打破这些现实的枷锁。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是步步加深的。
如果说《雷雨》中有所谓的宿命、伦理等因素来分散了作品中本来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在《日出》和《北京人》中,作者则是用了古典绘画中写实的工笔来细细地描绘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整个人鬼混合社会的腐朽和罪恶。
如果说《雷雨》中,作者把一些该批判的人物还写得深情款款的话,那么在《日出》《北京人》中,作者则是从那些该批判的人物身上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对封建传统中不合理内容的批判。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曹禺对一个个封建大家庭生活的揭露和批判中。
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要想摧毁带有封建专制性质的“国”或者说社会,就必须从家庭入手查找祸根,人必须要走出家庭的牢笼,呼吸外面的空气,追求主体的自由与权力。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部分大学文学院1995年-2012年考研真题1995年一、简答题。
每小题20分,任选两题。
1.比较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
2.比较新时期“朦胧诗”与二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3.比较曹禺代表作(任选《雷雨》《北京人》《日出》)与高行健代表作(任选《车站》《绝对信号》《野人》)的思想与艺术。
二、论述题。
每小题30分,任选两题。
1.三十年代“新感觉主义”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2.试析贾平凹近期创作的得失。
3.试析陈白尘的《升官图》的讽刺艺术。
1996年一、简答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5分2.试析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25分3.试分析“新写实”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人的作品,并指出这一文学现象的得与失。
40分4.试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此题限戏剧学专业答题。
)1997年一、简述题(40分,四、五题任选一题)1 《青年杂志》初倡“六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林语堂散文的艺术成就(追求)。
3 “山药蛋派”的主要创作成就。
4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及作品。
5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及历史剧代表作特色。
二、论述题(60分,三四题任选一题)1 “新月派”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及其正负面价值。
2 《白鹿原》中所蕴涵的乡土文化母题。
3 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内容与特色。
4 试论我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艺术成就。
19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1999年一、简答题(40分)1 “语丝文体”的主要特征。
浅论曹禺《雷雨》戏剧艺术

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班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二○一五年八月十六日题目: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内容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
作者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
本文以文中塑造的八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基点,从四个方面对《雷雨》的戏剧艺术进行了初浅的分析:一是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二是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三是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四是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
《雷雨》所展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
曹禺先生用其犀利的笔锋将其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经典之作。
[关键词] 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语言艺术引言:曹禺的《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①《雷雨》的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它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正文《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禹《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雷雨》的戏剧艺术作者:苏文德学校: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二零一二年五月论《雷雨》的戏剧艺术目录论《雷雨》的戏剧艺术摘要:曹禺的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的《雷雨》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雷雨》的戏剧艺术,希望对此作品及其曹禺的戏剧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话剧一、艺术风格《雷雨》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独创的名着。
它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情节生动、丰富、紧张。
第三,语言简练、舍蓄,富有戏剧性;台词有力.富有动作性:人物诗言鲜明.富有音乐性。
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雷雨》的艺术风格渗透在人物塑造上,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人物以浓厚的抒情色彩。
作家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严格遵循着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写出了人物的行为、发展和结局。
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有多么激烈紧张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鲜明而复杂的。
中心人物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

第6 页
第一节
LOGO
生平及创作
第7 页
内容框架
LOGO 正文 . 第二章
曹禺(1910-1996),有一个很俗 的名字,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 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今 宵酒醒何处》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第8 页
1、早年的家庭生活 2、南开中学时代
目录页
后来的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 中面对《雷雨》的问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称《雷雨》一经面世,话剧界前辈和诸位大家如欧 阳予倩、洪深、熊佛西、田汉等的著作,便立刻黯然无 光了。这些老大家都不禁瞠目而视这个年方26岁的后进 小子。
LOGO 正文 . 第一章
第 28 页
总结
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 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 ,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0年夏天,曹禺免试升入南开 大学政治系学习,但他对政治经济 学课程不感兴趣。
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 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 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 级就读。
LOGO 正文 . 第一章
1933年,又入该校研究院深造,专攻戏 剧。期间,研读奥尼尔等戏剧大师的创作中汲 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系统地了解了西 方戏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LOGO 正文 . 第二章
第3 页
内容框架
现代文学经历了“第一个十年”的发展,小说、散文、诗歌 都产生了经典之作。相形之下,中国现代话剧发展较为缓慢。 尽管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熊佛西等老一辈戏剧 艺术家筚路蓝缕开辟道路,并在其初期尝试阶段也留下了许多 探索者艰辛的脚印,但客观地说,整个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甚至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 《农村三部曲》等一批较为出色的现实主义剧作为止,话剧艺 术并没有在中国的读者和观众的心中真正产生具有震撼力的影 响。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个人简介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话剧 艺 术 在 中 国 成 熟 的 标 志 《 中 国 的 土壤 上 扎 下 了 根 雷 雨》 明 显地 受希 腊 命 出 运 悲剧 的 影响 侍 萍重 新 现 在周公 馆 她极力 使 女 儿 免蹈 陷 阱 却偏 偏 落 人 陷 阱 无 法 逃 脱命 运 的 安 排 捉 弄 正 是命 运 悲 剧 影 响 的 表 现 《 雷雨 》 又 有 明 显 的莎 士 比 亚 式 的性 格 悲 剧 的 意 味 这 特 别 表
,
,
看看吧
” 。
因 为潘 月 亭 以 为 报 复 的 时 机 已 到
,
。
对强
,
忍 着 仇 恨 与 之 共处 的 人 言 是猫 吃 老 鼠前 的 戏 弄
,
可 以一
口
吞掉 了
。
连奋 贵也 被 辞退 回 家 周家 矛盾 似 乎 缓 和 了 然而突 然 出 现转 折 在 第三幕 中 又有周 冲送 钱 繁
,
,
人
。
这些人 物形 象一经产 生
,
他们 就 有 着 自己 的 独
。
标 志着我 国话 剧文学样 式 的基本 成熟
也 他
。
立 的 性 格 逻 辑 连 作 者 也 有 些 奈何 他 们 不 得 同 人 物 密切 相 关 的 是 戏剧 冲 突 和 情 节 结 构 问
曹 禺 的 出 现在 中 国话 剧史 上有重要 的 意义
。
,
,
惟其 如 此 它 才 是 它使这 种外 来形式 在
。
,
、
,
。
。
。
现在 塑造
“
气
。
结局是李 石清看 到 了对 手 的 失败
, ,
成 了 曹 禺 戏 剧 的 最 精 彩 部分 有 这 一 个 个 冲 突 也 就没 有 曹 禺 的戏 剧 了 语 言 对 塑 造 舞 台 上 的 人 物 形 象 其 重 要 性超 过
。
。
, ,
话剧 文 学 创 作 的 核 心 运 用 动 作 停 顿 哑 场 气 氛 谊 染 象 征 和 表现 等 多 种 艺 术手 法 充 分 揭 示 了人 的 精 神 世界 的 复 杂 性 多 面性 和 立 体 性 因 而 其 戏 剧 冲 突 总 是建 立 在 心 理 意 志 上 的 心 灵 交 锋 和 自 我 内 心 搏 斗 具有 真 正 的 戏剧 性 而 且 满 贮 着 深 广 的 历 史 内 容 其戏 剧 结 构 体 现 多 组 冲 突 互 相 纠 结 疏 密 得 体 成 网 络 状 行 动 线 索 极尽 吞 吐 收 放 之能 事 张 驰 有 致 螺 旋式 上 升 因 此故 事 情节 跌 荡 变 幻 动 情 力 大 其 戏 剧 语 言 生 动 精
。 。
,
意
、
有境 界
,
声 调铿锵
节奏 鲜 明
根 本 是 因 为 周 朴 园 等 对 侍萍 繁 漪 四 风 等 各 种 类 型 妇 女 的 压 迫 蹂 嗬 造成 的 而 且 它 还 涉 及 了 社 会上 的 阶 级 矛 盾 可 以 说曹 禺 对 欧 洲 命
、
,
的悲剧原 因
,
、
、
。
运悲 剧 收
,
、
性格 悲剧
一
一
痛苦
、
焦灼
,
他 在 旧 时代 汇涌成他内 心
而她却偏 偏 出 现在眼前
。
事情 的 发展 总是违反 人物
这 种 结构 方 法 立 即 把 人 物 推 到 矛 盾 的 顶
高崇 信
。
一
,
吉林 大 安 人
,
白城 电 大 办公 室 主 任
,
讲师
。
离拱 伯
日 出》 从 《 留雨 》 到 《
。 。
端
了
使 剧 情扣 人 心 弦 但并 非 平 直 向 前 发 展 到 了 第 二 幕 工 人运 ,
“
雷雨
,
”
式 的 激荡 与 热烈 的 情 怀
,
有 理 性 的思 考
涌 泪
,
他 的作品 虽 然 但 更 多 的是 激荡 与 热 烈 的情 怀 的 喷
, ,
。
。
它 带 着 他 的难 以 遏 制 的 爱 与 恨
带着 他的 血 和
他 的 创作在 中 华 民族戏 剧审美 理想的 基础 上 地 吸取 西 方 戏 剧 的 思 想 艺 术 精 华
的 艺 术成 就 进 行 了 论 述
,
概 括 了 曹 禹 戏 剧 丰 富 多彩 的 面 貌
戏剧 冲 突
关键词
人物 形 象
情节结构
戏 剧 语言
中图 分 类 号
文 献标 识 码
文 章编 号
一
一
一
曹 禺是 中 国话 剧史 上第一个撰 写可供 剧场演 出
的 大型 多幕剧 剧作家 是在 中 国话 剧运动 第二次 由 业 余 向 职 业 化 转 折 的 历 史 关头 跃 出 的 第 一 颗 新 星
物
。
他所达 到 的 水平
戏 剧语 言等 都高 于过去 的 剧
。
、
织
由
,
则 是 紧 凑的
。
《 雷 雨 》 用 锁 闭 式 结构
,
,
剧 本所
。
要 表 现 的便 是各 种 冲 突 的最 后 结局
,
这 些 冲 突 的缘
《日
,
他 创 造了 现代话 剧 中第一 批够得 上艺术典 型 的人 物形
如周 朴 园
,
把 我 国 话剧 艺 术 提 高 到 一 个 崭 新 的 水 平
。
。
话 剧 中人 物语 言除 了性 格化 动 作 性 这 动 作 指 的 是心 理 动 作
。
,
,
还 必 须有 较 强 的 人物语言 愈能与
,
曹 禺 把刻 画 血 肉 丰 满
,
、
高 度 个性 化 的 人
、
,
,
作为
、
心 理动 作紧 紧 联系 利 含
。
对 于 在 舞 台 上 表现人 物 便 愈 有 了 四 繁 漪感 到 凤 与 周 萍 不 一 般 的 关 系 但手 中
! ∀
,
,
临困摄 貂 峨习
吉 林 广 播 电 视 大学学报》
年第
期
总第
期
从
日 止》 雷雨》到 《 《
—
论 曹 禺戏 剧 的 艺 术成 就
高 崇信
,
吉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白 城 分校
吉 林 白城
摘
要
日 出》的 分 析 本文 通 过 对 《 雷雨》 《
、
,
从人物 形 象
。
、
大 型化 的 结 构
、
戏 剧语 言等 方 面 对 甘禺戏 剧
,
,
的 《 雷 雨 》 和 《日 出 》 是 现 代 话 剧 艺 术 成 熟 的 标
题 曹 禺剧 本 的 戏 剧 冲 突 都是 相 当尖 锐 紧 张 的 不断地 深 化 着 最 终 引 向 大 爆 发 他 对 冲 突 的 组
,
。
、
,
。
志
。
无 论在人 物形象
, ,
、
大 型 化 的 结构
,
方 面的 创造 上 作家 象
,
,
曹 禺 能 在借
了小说 等文体
。
“
高 度性 格 化
,
,
富于 动作 性
”
,
有诗
鉴 的 荃 础 上 根据 生 活 内 容 和 主题 的 不 同 要 求 交 亚 运 用 回 顾 与 开 放两 种 结 构 方 式 《 雷 雨 》写 出周 家
。
是 曹 禺 戏剧 语 言 的最 大 长 处 怎 样 写 出 周 朴 园 在 家 中 的 专 制 暴 君 奋贵 的 狡猾 奴性 方 达生 的 书呆气 张乔治 的 洋 奴 嘴 脸 … … 这 都 得 力 于 语 言 曹 禺 让他 们 一 张 口 就能 使 观 众 看 到 其 身 份 地 位 职 业 教 养 格 性 特征 等 等 有 些 对话 看 来 平 平 淡 淡 却 因 只 能 出 于 某 一 特定 环 境 下 某 种 人 之 口 故 对 塑 造人 物 形 重 作 用 象也 起 大
,
戏 剧形 式为我所 用
,
经过 消 化 融 汇 使 这 外 来 的 第 一次 在较 大的 思想 容量 和深
,
、
,
结 构 既 不 是 纯 粹 由 人 像展 览 构 成 的 横 断 面 结 构 亦 非 单 纯 情 节 与 性 格 的 纵 深展 开 而 是 二者 结 合成
。
,
刻 性 上 表 现 了 中 国 的 民 族生 活
。
的 一个 以潘
、
李 冲突 为贯 穿主线
。 。
,
勾连 出 上 下层社
会 两 个扇 形 横 断 面 的 辐 射 结构 潘月 亭 与 李 石 清 的 冲 突 就 是 全 剧 最 紧 张 的 部分 作 家 用 步 步 逼 进 的 安 排 把 这一 矛 盾 推 向 高 潮 第 一 回 合 李 石 清 窃 得 机 密 潘月 亭 处 于 下 风 第 二 回 合 出 人 意 料 潘 一 举 惩 罚 了 李 二 人 交锋 仍 保持 着 表 面 的 容 忍 与 客
、 、 、 。
, ,
,
。
,
,
,
“
”
,
,
,
、
。
、
练
、
含蓄
、
隽永
,
达到 了 心灵 动作性
,
彻 底克服 了
,
变应万 变
,
,
一 律答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