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禺《雷雨》戏剧艺术

合集下载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雷雨》是一部以现代农村为背景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

该剧以雷雨交加的气象现象为象征,描绘了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命运。

该剧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体现在其紧凑的情节安排和独特的布景布置上。

整个剧本分为五幕,每一幕都紧扣着主题,情节扭曲,气氛跌宕起伏。

在舞台布景上,曹禺采用了“一幅活画”的手法,即用简单的布景来塑造丰富的场景。

比如第一幕中,以大门、屋檐和一个楚囚经的拉帘,便可将人物置于清华园芝始,结构非常简洁而又美感。

在如此简陋布景的基础上,依靠精准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这正是曹禺的布景手法所体现的。

《雷雨》的戏剧冲突艺术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张力和内心情感的交锋上。

该剧的主要冲突集中在家庭和爱情两个方面。

在家庭方面,杨九郎和梁思成夫妇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杨九郎是个有志向和才华的人,他渴望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但却受制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最终陷入了悲剧。

梁思成则是个性格豪爽的女性,她对丈夫和家庭拥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感,但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无法自由发展,这导致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爱情方面,潘金莲和许宝财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梅妈和张世英之间的暗恋和背叛都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些冲突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情感更加真实,给整个戏剧增添了更多的张力和魅力。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

这部话剧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思想和意义上也具有很深的内涵。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透视,该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扭曲,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

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

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

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

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

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浅析曹禺_雷雨_的戏剧艺术_尹行

浅析曹禺_雷雨_的戏剧艺术_尹行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浅析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尹 行 山东淄博 255213摘要:《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创作了高度戏剧化的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从《雷雨》的主体思想、矛盾冲突、悲剧性特点、语言特点方面来谈论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的戏剧艺术。

关键字:《雷雨》;矛盾冲突;戏剧艺术;悲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刻画周、鲁两个家庭中的8个人物,表现了旧社会的家庭悲剧,曹禺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各具特色的人物内心的描述,极为丰富的潜台词,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话,给读者内心深深的震撼,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一、《雷雨》的主体思想《雷雨》主要介绍周、鲁两家三十年来,8个人物在爱情和血缘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通过写周朴园三十年前对侍女梅侍萍的始乱终弃,周朴园与侍萍的大儿子周萍与后母乱伦的感情纠葛,随后又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产生感情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了以大资本家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历史,展现了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和他们为此所作的斗争,预示着压迫阶级终将灭亡的命运。

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揭露了社会生活的糜烂和被压迫妇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五四”前后旧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雷雨》的矛盾冲突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在《雷雨》中主要刻画了四种矛盾冲突,一、周朴园与鲁侍萍——主仆之间的矛盾冲突,夫妻相见不相认并存在恨意。

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见不相亲却互相争斗。

三、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母子相见不相近却互相怨恨。

四、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兄弟相见不相识却互相仇恨。

第一部分讲述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的再次相见,刻画了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冲突。

第二部分讲述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场景,通过周朴园与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刻画了周朴园贪婪、虚伪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斗争。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内容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

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关键词:曹禺雷雨艺术世界女性形象本文以爝莉为案例,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走进曹禺的艺术世界一.《雷雨》作品简介《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

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

但是不久之后,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在这过程中,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风。

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遇到周朴园,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

在这一个雷雨之夜,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两人相继自杀,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

一场雷雨,浇醒了一个制度,浇醒了一群人,或许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来人将,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在《雷雨》中,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

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论雷雨的戏剧性

论雷雨的戏剧性

论雷⾬的戏剧性论雷⾬的戏剧性《雷⾬》这部作品是以1923年到1925年前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背景进⾏创作的。

这部作品是曹禺结合⾃⼰多年来对欧洲戏剧的分析,并且结合⾃⾝的现实⽣活情况以及⾃⾝的真实感受,进⾏长期酝酿创作的佳作,同时这部作品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声讨。

《雷⾬》也正因为接受了希腊悲剧的影响,洋溢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氛。

作者在《雷⾬》中戏剧性地表现⼈物的悲剧命运和封建家庭毁灭的⽅式让⼈啧啧称奇。

,他把众多的⼈物纳⼊统⼀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个⼜⼀个紧张的场⾯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的活泼和⽣动,使《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本⽂将从多⽅⾯论证《雷⾬》的戏剧性,希望对此作品的戏剧性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雷⾬》的戏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个性的语⾔⾊彩,舞台的细节处理,独特的结构艺术,典型的⼈物形象,强烈的戏剧⽭盾,剧中的悲剧⾊彩。

1、个性的语⾔⾊彩语⾔对于戏剧具有重要的意义,戏剧语⾔主要是表现出剧中的⼈物形象特点,通过语⾔表现出内⼼的感想,通过不同的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情感。

《雷⾬》在语⾔上,表现出了⾃⾝的个性的语⾔特⾊。

台词有⼒,富有动作性。

剧本中潜台词运⽤多,富有戏剧性。

剧中⼈物语⾔⼤部分都是⼝语化,在语⾔表达下饱含着⼈物内在丰富的情感特⾊,富有抒情性,体现⼈物内⼼。

戏剧性的语⾔不仅是因为对话,⽽其秘诀在于对话中双⽅的对峙。

它是通过⼀⽅的暗⽰、试探、进攻,使另⼀⽅惊疑、担⼼、忧虑等,进⽽产⽣新的动作。

这样就使观众产⽣⼀种期待,同时产⽣悬念。

这处在周朴园初见侍萍时,两⼈的对话就可以表现出来。

他最初曾以主⼈对待⼀般“下⼈”的态度,和侍萍谈及“⾬⾐”和“窗户”,然后看模样听⼝⾳,开始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提起30年前的那件事来。

周朴园先后两次问侍萍“你……你贵姓?”“你姓什么?”⽽她的回答是“我姓鲁”“我是这⼉四凤的妈”;这⾥有侍萍的试探和周朴园的担⼼、忧虑。

在这紧张和松弛相交替的过程中,让我们特别觉到紧张。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雷雨》的戏剧艺术作者:***学校: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二零一二年五月论《雷雨》的戏剧艺术目录一、艺术风格 (1)1.1 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1)1.2 情节生动、丰富、紧张 (3)1.3 潜台词运用多,富有戏剧性 (4)二、艺术构思 (5)2.1 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5)2.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悲剧技法 (6)三、艺术特点 (7)3.1 血缘亲子关系为主体 (7)3.2 高度个性化的人为核心 (9)3.3 戏剧的主题建立在生存的悲剧上 (10)四、参考文献: (11)论《雷雨》的戏剧艺术摘要:曹禺的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的《雷雨》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雷雨》的戏剧艺术,希望对此作品及其曹禺的戏剧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话剧一、艺术风格《雷雨》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独创的名著。

它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情节生动、丰富、紧张。

第三,语言简练、舍蓄,富有戏剧性;台词有力.富有动作性:人物诗言鲜明.富有音乐性。

1.1 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雷雨》的艺术风格渗透在人物塑造上,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人物以浓厚的抒情色彩。

作家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严格遵循着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写出了人物的行为、发展和结局。

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有多么激烈紧张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鲜明而复杂的。

中心人物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曹禺《雷雨》有何艺术成就?

曹禺《雷雨》有何艺术成就?

曹禺《雷雨》有何艺术成就?
《雷雨》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几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在表现人物时,紧扣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暗示人物内在的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着重突出人物的内在冲突。

2.戏剧语言非常传神,潜台词十分丰富。

许多人物的语言并不多,往往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复杂感情与性格和盘托出。

3.戏剧性十分明显。

善于运用戏剧特有的艺术技巧,不但读剧本使人惊心动魄,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更是使人如醉如痴。

4.成功地运用了“三一律”,把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纵横交错地组织成一个统一体,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矛盾冲突,并在有限的戏剧时间内迅速把冲突推向高潮,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5.在戏剧本事之外又精心设置了“序幕”与“尾声”,造成了欣赏的距离与“悲悯”的审美情感,将剧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并具有更高意义上的清醒审视。

《雷雨》的深层内涵1.“郁热”。

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

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出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以及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情感力量。

2.“挣扎”与“残酷”。

表现出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某种不可知力量的莫名的恐惧。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这部戏剧作品以揭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雷雨》的剧本结构和情节设置。

曹禺巧妙地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社会的压迫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转折,展现了封建家庭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剧中的对白和台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曹禺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剧中的对话更加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使得剧中的对白充满了张力和冲突,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同时,剧中的台词也具有极高的可记忆性,经典的台词如“人活一口气,就是活着”、“我是一个女人,我不怕你!”等都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句。

再者,剧中的舞台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

曹禺精心设计了各种舞台布景和道具,使得剧中的场景更加真实和生动。

他还运用了音效和灯光的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此外,剧中的动作和表演也非常精彩,演员们通过精准的动作和表情,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观众。

最后,剧中的主题和思想也是《雷雨》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禺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揭露和批判,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压迫。

他通过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雷雨》的戏剧艺术在剧本结构、对白和台词、舞台表现手法以及主题和思想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力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杰作。

通过《雷雨》,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班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二○一五年八月十六日题目: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内容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

作者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

本文以文中塑造的八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基点,从四个方面对《雷雨》的戏剧艺术进行了初浅的分析:一是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二是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三是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四是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

《雷雨》所展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

曹禺先生用其犀利的笔锋将其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经典之作。

[关键词] 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语言艺术引言:曹禺的《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①《雷雨》的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它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正文《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禹《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

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

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

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

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这次冲突中的蘩漪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还是在周朴园一边。

第三次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碰到周朴园。

第四次在剧尾。

蘩漪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道德的假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

此时,周朴园已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从刚开始的抵触情绪但还顺从,到后来的“战士”品格:敢于直面数落、嘲笑、蔑视他,到再后来面对周朴园的训斥,敢于当面顶撞,再到最后的总爆发——发疯。

在每一幕中都有一个冲突的顶点,每一幕的顶点再逐步上升。

全剧在冲突的高潮悲剧性的结局中落下帷幕,极具感染力,不仅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设置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

曹禺的戏剧《雷雨》在艺术构思上就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双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提炼生活典型、组织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从而构筑了《雷雨》这部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之作的艺术大厦。

《雷雨》将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集中在不到一天(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并只在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房子两个场景之中加以展现,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概括能力和驾驭能力。

他以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周朴园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是周朴园与家庭成员主要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蘩漪的斗争而展开,引出周萍、周冲两个人物;另一条是周朴园与受压迫的劳动人民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冲突而展开,并引出了四凤、鲁贵等人物。

这两条线索把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矛盾冲突、人物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人物、各种场面和各个事件一一联结起来。

在两条线索之间,又穿插了周萍与蘩漪、四凤三人之间的爱情冲突,这些冲突又都通过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鲁侍萍紧紧连结在一起。

虽然,《雷雨》中人物的舞台只限于周鲁两家,但通过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

这种以主要人物为圆心、双线发展的极其严谨的结构模式成为《雷雨》在材料组织上的独特方式,全剧脉络清楚、首尾连贯,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巧、缜密。

三、塑造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

《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极其成功的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典型——周朴园和蘩漪。

在剧中,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先生天才般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

周朴园——封建统治者与文化人周朴园是大权在握的董事长,是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

他的资本家的特性首先表现在他的发家史上。

他的财富的积累正是他掠夺、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罪恶的积累。

他曾为了掠取高额利润,故意制造哈尔滨的江堤出险,淹死2300名小工,他在矿上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的工人。

这些集中体现了周朴园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剥削者。

其次表现在他与鲁大海的关系上。

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鲁大海的念头。

资产阶级与产业工人阶级之间的残酷的阶级对立把骨肉之情抛之于九霄云外。

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但在他家庭里,我们却看到他所要求的正是封建的“秩序”。

他君临一切,如同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威严,他的意见就成了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

他自认为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这种“圆满”和“秩序”无非就是唯他独尊。

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物品一样来摆布,哪怕是吃药这样的小事,蘩漪也不能自己作主,必须得服从他的命令。

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他与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更谈不上父子亲情,有的只是命令与服从。

他逼迫得自己的儿子周冲在他面前不敢有丝毫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他的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在家庭生活中暴露无疑。

周朴园是这样的罪恶深重,但偏偏他又给自己披上一件“仁厚”、“正直”、“有教养”的外衣。

他在剧中这样教训他的儿子周萍:“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可是,正如同蘩漪揭露他的一样:“你!你忘记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可以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年轻时,他荒唐无耻,玩弄侍萍,为了维护封建门第观念,又在大年三十风雪交加的晚上逼走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

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之后,他又“良心发现”,为表示灵魂的忏悔,他对“亡灵”有着种种“虔诚的纪念”。

可是,侍萍的突然出现,一下子揭开了他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你来干什么?”“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对侍萍的感情值多少?他“正直”、“仁厚”、“有教养”的上流人物的名誉值多少?他一瞬间算得很清楚。

侍萍的出现,对他的社会形象构成了威胁,他要用一张支票来买回他一贯以最“正直”、最“仁厚”的上层人物自居的尊严与体面,来维持他那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形象。

他的“伪善”正像繁猗所揭露:“在外面还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慈善家,在社会其实是一个伪君子。

”在无论从社会还是从家庭的视角去剖析,无论从资本家还是从封建专制家长的身分去研究,周朴园都是伤天害理的食人者。

但“周朴园”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作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单纯的食人者的反面形象,而是从一个常人的角度去刻画他,写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不落俗套。

在第四幕开始,周公馆中只剩他一人时,我们分明看到这个一贯以冷酷严厉、专横暴虐的面目出现的封建专制家长孤独和寂寞的一面。

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周朴园年轻时抛弃了侍萍,与侍萍重逢后依然绝情绝义,从这一点上讲,周朴园是极端冷酷和自私的。

但谁能断言他对侍萍没有丝毫的眷恋和爱情呢?在他与侍萍相认前的那一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他对侍萍的牵挂,我们更能猜想出那朵梅花后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

三十多年来,他将房间保留了侍萍在时的模样与习惯,不许底下人随便进来,为的是在这昏暗的屋子里,重温往日的旧情。

这些怀念虽然因为后来与侍萍重逢表露出的绝情而显得虚伪,但是他对侍萍的感情是勿庸置疑的。

这种既真实又虚伪的感情似乎显得有些矛盾,但正是因为这矛盾,才丰富了周朴园的性格,使他不至于成为一个单一刻板的人物,成为一个丰满、真实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矛盾,所以当周朴园为维护自己的脸面尊严而放弃对侍萍的感情时,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他冷酷自私伪善的真面目。

周蘩漪——一把锋利的刀蘩漪,一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在那个雷雨的夜里,她象是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

在《雷雨》中,她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她的性格决定了是弱者、被欺凌者。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这样看来,蘩漪只不过是一个仅供我们怜悯的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在《雷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已谈不上有何魅力,而作家偏偏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中注入了“更原始的一点野性”,使得这个形象避免了单薄而不失丰满。

这一点“野性”使蘩漪成为一个棱角分明具有反传统色彩的女性形象。

蘩漪的性格又是极其复杂的。

悒郁而乖戾,热情又冷漠,任性傲慢又孤芳自赏,哀怨文弱更阴鸷可怖。

极端和矛盾是《雷雨》炽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而在这种氛围里,蘩漪最显得调合。

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又是精神奴仆,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周萍的情妇。

她无法忍受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她不愿再过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生活,但是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

这种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

“不是恨便是不是爱便是恨”,蘩漪的一切都是走向极端的。

她爱得狂热,恨得也强烈。

“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的。

”她爱上了周萍,不顾一切地爱他,甚至愿意与他私奔;她抓住周萍不放手,但是当她对周萍彻底失望,这种铭心的爱立即化为刻骨的恨,她宁愿把自己所爱的人毁灭。

她的生命燃到火一样地白热,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这火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