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剧作悲剧特色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命运的戏弄与不屈的抗争——以《雷雨》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阅读曹禺戏剧作品的时候, 我发现他的作品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普遍鲜活生动、形象丰富、充满质感。

而且有几个形象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 像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

曹禺对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同情与欣赏。

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 他们几乎都是有着各种的性格缺陷的男人,或虚伪贪婪,或懦弱无能,或心智稚嫩。

因此我借分析《雷雨》这部话剧中的女性人物来对曹禺的女性观做个初步的探讨。

繁漪是《雷雨》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特征。

她是18年前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来骗到周家的。

繁漪与侍萍的境遇都具有悲剧色彩:一个被忆念了30年, 一个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等于是困了30年。

繁漪胸中丰富而热烈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的归宿, 封建家庭的宗法将她紧紧困住, 于是她感觉自己似乎要被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

为了避免在这种束缚中一点一点枯萎以至死去,她大胆的走向了他的继子——周萍。

其实繁漪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周家的, 她毕竟没有被真正的囚禁, 但是她走不出去, 她离家出走的命运就像鲁迅曾经追问的虽没有人回答但可以预见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已婚女人, 一个只会做人太太无其它生存能力的女人, 家以外的社会并未给她生存之地, 她得依靠一个男人, 虽然她并不认同男人们的所作所为。

她曾对周萍说: “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 就一个人跑”,其实她内心的痛苦比表现出来的更多。

于是在那个风雨之夜, 在四凤家窗户外面, 邪恶的力量爆发了: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她揭发了周平和自己亲妹妹乱抡的事实,并由此把整部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她终于真正的疯了!曹禺对笔下繁漪的乖戾、癫狂和阴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并没有把繁漪描写的十足丑恶,反而是为爱而坚强, 为爱而软弱, 为爱而痛苦, 为爱而挣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据作者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资产阶级女性。

曹禺戏剧的悲剧艺术特点

曹禺戏剧的悲剧艺术特点

曹禺戏剧的悲剧艺术特点作者:李姝含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曹禺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创作了无数戏剧,然而到现在还为人们广为流传和喜爱的大多为他的悲剧作品。

《日出》、《原野》与《雷雨》一起被称为“生命三部曲”。

曹禺的悲剧写作手法和所揭露的社会黑暗制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文坛都起到了轰动作用。

他发展了中国戏剧的悲剧艺术,奠定了话剧这一新生的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地位。

他悲剧创作中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艺术手法,更是被以后戏剧的创作视为楷模。

其辉煌的悲剧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幅画廊添姿加彩,堪称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大师。

曹禺把关于生活、社会、人本身的探索和感悟融进戏剧作品,在我们面前形成一个澄明透彻的境界,而且散发着精神力量的光彩。

然而曹禺创作得悲剧不论从结构上,语言的应用还是悲剧的写作手法上,都是经典和不可超越的。

一、曹禺戏剧的悲剧结构特点曹禺的悲剧多采用封闭式结构,可以说曹禺在运用封闭式结构上是泰斗级人物,他早期的悲剧作品《雷雨》、《原野》、《北京人》采用的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

封闭式结构包括的范围比较小因而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是其反应在曹禺悲剧结构的主要特点。

曹禺一般只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主要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与此相关的过去事件、冲突起因和人物关系,则通过回顾或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这种戏剧结构集中性强,人物较少,情节紧凑,结构严整,便于层层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揭示深刻的思想意义。

《原野》中将创作背景放在陌生的农村,并不是要追随时代潮流去表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而是要借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具有传奇性的复仇故事,挖掘一个人在强烈的爱与恨夹击下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表现人充满反抗意识的原始生命力和复仇者的心理变化。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更加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纠结,悲痛之情显而易见。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曹禺创造性地吸收融会中外戏剧创作的经验,将话剧这一外来的艺术样式,与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了话剧艺术民族化、现代化的进程。

他的主要剧作不仅关注具体的时代和民族,而且具有超越性的内涵和丰富的可阐释性,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一、将情境作为其戏剧创作的契机,重视氛围情境的营造。

曹禺剧作的戏剧情境有着一以贯之的特色,这就是以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社会现实的黑暗为母题;以悲剧为主要体裁;以苦难中的女性为中心人物。

二、曹禺剧作洋溢着诗的激情、追求诗的意境,变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

曹禺剧作的诗化特征不仅要从作品中浓郁的诗意,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借鉴诗歌表现等外在的艺术形式来衡量,而更应该看到,曹禺是将戏剧作为诗来写的。

从创作角度说,曹禺的戏剧创作方式更接近于诗人的创作。

面对创作素材,他不是冷静地分析、理智地编排,而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去创作的。

从作品的角度说,将戏剧作为诗来写,不是说要求它具有诗的形式规范,而是要追求诗的意境,使之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曹禺的剧作无不洋溢着强烈的抒情性,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了极端了爱与恨。

即使在《北京人》中,感情表现虽深沉含蓄了很多,但人与人之间也汹涌着感情的潜流。

此外,作为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象征性意向以及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曹禺的剧作中也同样大量存在。

三、在戏剧艺术手法方面,曹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曹禺剧作善于构织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在多线索交织的情节推动下,通过集中的矛盾关系,统一严谨的结构来组织戏剧冲突。

《雷雨》在锁闭式结构的统领下,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跨度长达三十年的情节浓缩至最激烈、最集中的一段落笔,使剧本正好呈现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后结局,精巧而又周密;《日出》采取“横断面”的结构方法,人物互为宾主,交相映衬,构筑起社会生活的全貌,共同完成主题意蕴的凸现。

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曹禺总是能根据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身份、教养以及处在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人物的语汇、语调和节奏,以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内容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

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关键词:曹禺雷雨艺术世界女性形象本文以爝莉为案例,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走进曹禺的艺术世界一.《雷雨》作品简介《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

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

但是不久之后,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在这过程中,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风。

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遇到周朴园,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

在这一个雷雨之夜,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两人相继自杀,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

一场雷雨,浇醒了一个制度,浇醒了一群人,或许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来人将,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在《雷雨》中,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

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结合作品论述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论述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论述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一、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之戏剧冲突曹禺的剧作那冲突设置得老精彩了。

就拿雷雨来说吧,这剧里人物关系那叫一个复杂。

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矛盾就很典型,周朴园是个封建大家长,他要维护家庭的秩序和自己的威严,蘩漪呢,她可是个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不甘心被压抑。

这种新旧思想的碰撞,就像两颗大石头在那互相摩擦,火花四溅。

还有周萍和蘩漪之间那种违背伦理的情感纠葛,也给故事增添了超多的紧张感。

感觉就像把一群性格迥异又相互关联的人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气球一样,不断地膨胀,最后“砰”的一声爆炸,让观众看得特别过瘾。

二、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之人物塑造曹禺笔下的人物那是活灵活现的。

像原野里的仇虎,他的人物形象特别立体。

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这是因为他家被焦阎王迫害得家破人亡,他满心都是仇恨。

但另一方面呢,他又有着善良的一面,他对金子的爱那是真心实意的。

他在复仇过程中的挣扎和犹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那种单纯的复仇机器。

还有北京人里的愫方,她是那种传统的、善良的女性,默默忍受着很多痛苦,她的那种坚韧和无奈,我们仿佛能感同身受。

曹禺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他能把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把人物放在一个放大镜下,让我们能看到他们内心最细微的褶皱。

三、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之语言风格曹禺的语言可太有魅力了。

他的语言很富有诗意,但是又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比如说在日出里,那些交际花们的语言就很妩媚、很圆滑,而那些穷苦人的语言就很质朴、很直白。

像陈白露说的一些话,听起来就很有韵味,她的那种世故和无奈都在语言里体现出来了。

而且曹禺的语言节奏感很强,就像音乐一样,有时候是轻快的,有时候是沉重的。

在描写紧张的情节时,语言就像急促的鼓点,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观众的心;在描写抒情的情节时,语言又像悠扬的小提琴曲,让观众沉浸在那种情绪里。

他的语言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精准地打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通过语言就能深入到他所创造的戏剧世界里。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一、人性的悲剧性整部戏剧的重心人物是周朴园。

周朴园作为封建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身上带有浓郁的剥削主义气质,他的所作所为都被他的身份所控制,连珍视的爱情也可以亵渎。

在戏剧中,周朴园是一个为了利益而剥削工人并且對工人们罢工的举动不以为然,进而笼络示威中的一部分工人中的杂碎,借此想平定罢工示威。

他的身上有封建遗老的气息,而且贪婪,行为放荡,道德沦丧。

他不仅玩弄佣人鲁侍萍,而且导致侍萍怀胎生产出两个孩子,但是周朴园并没有准备承担责任,让人怒不可遏的是周朴园为迎娶富家的小姐狠心丢弃鲁侍萍和他们的儿女。

在后来得知了鲁大海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还是对鲁大海冷漠相待,摆出他标准的资本家的姿态,而且还恨鲁大海,因为鲁大海是工人领袖,损害了他的利益,然后周朴园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伪君子,所以就算鲁大海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会友好相待。

周朴园是一个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的人。

周朴园强横的给蘩漪吃药,他觉得蘩漪应该吃药那么她就得吃。

在剧中有几次描写吃药的情景,表现出蘩漪想要反抗,但都是无济于事。

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但是她身上没有周朴园那种资本家的惺惺作态,她敢爱敢恨,有着自己的思想。

《雷雨》中曹禺尽力的表达蘩漪奋不顾身地扑向周萍,去拥抱她的爱情,犹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她表现出了对爱情强烈渴望。

在周朴园对她的控制中,她的内心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她爱上自己丈夫的儿子周萍,然而周萍却在欢愉之后抛弃了那个疯狂爱着自己的蘩漪。

蘩漪是无辜的,她深陷一个尴尬的地步,她对于周萍来说,不似母亲不似情人。

蘩漪是可悲的,看着自己的爱人要跟别人远走高飞,在冲动之下说出了这个家的真相,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她将周家这个封建家庭劈得粉碎。

然而自己最后也疯掉了,她的爱像烈火,灼伤了自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是周家以前的女佣,没有任何地位,被周朴园玩弄抛弃。

命运并没有补偿鲁侍萍,之后鲁侍萍嫁给鲁贵,鲁贵不是什么善人,他对鲁侍萍百般刁难,然后鲁侍萍却只能沉默。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1. 引言1.1 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北京人》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话剧以其独特的剧作特色而广为人知。

曹禺在《北京人》中展现了他深厚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多维度的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些特点使得《北京人》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和推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探讨《北京人》这部剧作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2. 正文2.1 剧作的现实主义风格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剧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描写人物和情节时,曹禺往往以客观、真实的方式呈现,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

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描写,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剧中的人物行为、语言和情感都贴近生活,使读者可以感受到情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在《北京人》中,曹禺通过对各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现实主义所特有的社会批判和关怀。

他对于工人、农民、资本家等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塑造,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现实主义风格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批判性,引起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反思。

2.2 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在《北京人》中,曹禺通过深刻的人性探讨展现出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冲突。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且复杂,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曹禺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揭示出人性中的善良、矛盾、贪婪、痛苦等方面,使得观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与思考。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曹禺在《北京人》中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世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人类的情感、欲望和矛盾。

这种深刻探讨人性的风格,使得《北京人》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精品之作。

2.3 多维度的人物塑造曹禺在《北京人》中展现了多维度的人物塑造,这是其剧作特色之一。

雷雨封建伦理下的命运悲剧

雷雨封建伦理下的命运悲剧

雷雨封建伦理下的命运悲剧雷雨,一部由曹禺创作的现代戏剧,于1934年首演,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以20世纪初的南方小镇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展示了封建伦理束缚下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伦理冲突等多个角度探讨雷雨呈现的命运悲剧。

在雷雨这部剧中,曹禺采用了三幕五场的剧本结构。

通过这种结构,他将故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使得剧情的紧张度逐渐升高,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了封建伦理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幕中,我们见证了主要人物吴刚、雷峰、云霞等人的相互矛盾和外部环境的交织。

紧接着,在第二幕中,雷峰的父母揭开了他们对雷峰出身的顽固态度,而吴刚和云霞之间的感情也面临着家族的反对。

最后,在第三幕中,剧情进入高潮,雷峰因为无法摆脱父权和封建伦理的束缚而走向悲剧的命运。

除了剧本结构的巧妙安排外,人物塑造在雷雨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刚作为雷峰的堂兄,在家庭和社会中身居高位,他在封建伦理的约束下逐渐沦为压迫者。

而雷峰则代表了一种渴望自由和幸福的新一代人,他试图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但最终却在封建道德和制度的压力下崩溃。

另外,云霞这个角色则代表了一种受到传统道德束缚的女性形象,她的内心常常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

通过这些不同的角色形象,雷雨揭示了封建伦理对个人命运的严重影响。

此外,雷雨中的伦理冲突是造成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剧中,雷峰和云霞之间的禁忌之恋是伦理冲突的主要体现。

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封建家族观念和道德伦理的禁锢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矛盾。

雷峰在家族的命令下,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情,而云霞也被迫嫁给了吴刚。

这种伦理冲突使得雷峰和云霞的命运走向了悲剧,同时也传递出了作者对于封建伦理束缚的批判。

综上所述,雷雨通过剧本结构、人物塑造和伦理冲突的呈现,展现了在封建伦理下个人命运的悲剧。

这部剧或许有些“封建”和“伦理”,但通过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雷峰和云霞透露出了一种强烈的反讽和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剧作悲剧特色浅析
曹禺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创作了无数戏剧,然而到现在还为人们广为流传和喜爱的大多为他的悲剧作品。

《日出》、《原野》与《雷雨》一起被称为“生命三部曲”。

曹禺的悲剧写作手法和所揭露的社会黑暗制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文坛都起到了轰动作用。

他发展了中国戏剧的悲剧艺术,奠定了话剧这一新生的文化形式在中国的地位。

他悲剧创作中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艺术手法,更是被以后戏剧的创作视为楷模。

其辉煌的悲剧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幅画廊添姿加彩,堪称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大师。

曹禺把关于生活、社会、人本身的探索和感悟融进戏剧作品,在我们面前形成一个澄明透彻的境界,而且散发着精神力量的光彩。

然而曹禺创作得悲剧不论从结构上,语言的应用还是悲剧的写作手法上,都是经典和不可超越的。

一、曹禺戏剧的悲剧结构特点
曹禺的悲剧多采用封闭式结构,可以说曹禺在运用封闭式结构上是泰斗级人物,他早期的悲剧作品《雷雨》、《原野》、《北京人》采用的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

封闭式结构包括的范围比较小因而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是其反应在曹禺悲剧结构的主要特点。

曹禺一般只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主要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与此相关的过去事件、冲突起因和人物关系,则通过回顾或内省的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

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这种戏剧结构集中性强,人物较少,情节紧凑,结构严整,便于层层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揭示深刻的思想意义。

《原野》中将创作背景放在陌生的农村,并不是要追随时代潮流去表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而是要借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具有传奇性的复仇故事,挖掘一个人在强烈的爱与恨夹击下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世界,表现人充满反抗意识的原始生命力和复仇者的心理变化。

《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更加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纠结,悲痛之情显而易见。

《日出》是曹禺继《雷雨》之后的又一杰作,它改变了曹禺戏剧先前的内在封闭式结构,而改用人像展览的开放式结构,并突破了《雷雨》“太像戏”的艺术局限,愈益显得自然真实而“掖人心”(鲁迅语)。

这是曹禺先生在艺术探索上取得的又一次成功,是对传统戏剧结构的一次重大革新。

二、曹禺戏剧的悲剧语言特色
语言凝练委婉、意味深长是曹禺悲剧语言的一大特色。

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悲剧人物思想和感情强烈碰撞。

在《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多年后的重遇,并没有美好感情的火花出现,而是通过他们先后四次的简短问话,将陈年旧怨逐层揭露,同时又含蓄而深刻地显示出他先是敷衍。

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认是侍萍的渐趋紧张的心理。

作者将人物的思想的变化,性格的矛盾,感情虚伪表现得层次分明。

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悲剧高潮。

语言精准、传神也是曹禺悲剧的语言特点。

如《雷雨》中侍萍急切盼望见到分别了三十年的儿子周萍,但她却亲眼目睹了他动手打了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她悲愤至极,不禁大哭着走到周萍面前责问他:“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在情急之下差点
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但她却急中生智用了“萍-凭”的谐音暗转,悬念由此化险为夷。

这一转口,非常生动、贴切地传达出了鲁侍萍当时万分悲痛而复杂的感情。

曹禺戏剧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富有象征色彩与哲理内涵。

这一特征首先表现在剧作家通过剧中人物的话语来表现那富有哲理象征内涵的主题。

如《雷雨》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都喊“闷”、“热”,尤其是蘩漪更是说:“这屋子怎么这样闷气,里里外外,都像发了霉。

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热极了,闷极了,这日子真过不下去了。

”“小心,现在暴风雨就要来了。

”通过她的言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是躁动的,压抑的,隐藏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三、悲剧表现手法
曹禺悲剧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就是对意象的营造,达到了现代话剧意象营造的巅峰。

我们可以从《原野》中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营造这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场景环境描写中“一个凄风苦雨的秋天,一片愁云惨雾的原野”首先我们接触到的就是凄凉的秋天,更何况还是风萧瑟雨凋零,发黄的暮色,乌云密密地面满天,苍茫的原野是沉郁的,作者从一开始给我们营造的意象就是沉重的,为全剧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这种意象的表达广泛地应用于曹禺的其他作品中,《雷雨》中第四幕开始时,作者是写到“外面还隐隐滚着雷声,雨声淅沥可闻,窗前帷幕垂下来了,中间的门紧紧地掩了,由门上玻璃望出去,花园的景物都掩埋在黑暗里,除了偶尔天空闪过一片耀目的电光,蓝森森的看见树同电线杆,一瞬又是黑漆漆的。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体会到,整个作品气氛的压抑气氛,“隐滚着雷声”,“紧掩的门”,还有“天边的闪电”,都好像在痛苦地忍受着内心的煎熬,也预示着一场真正暴风雨的到来,一场畅快淋漓的爆发,一个悲剧的到来。

曹禺悲剧作意象群,在其创作的第一阶段完成之后,已经给我们构架出一幅完整的审美意象图。

从曹禺“出山”之后,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

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