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话剧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雷雨》是一部以现代农村为背景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
该剧以雷雨交加的气象现象为象征,描绘了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命运。
该剧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体现在其紧凑的情节安排和独特的布景布置上。
整个剧本分为五幕,每一幕都紧扣着主题,情节扭曲,气氛跌宕起伏。
在舞台布景上,曹禺采用了“一幅活画”的手法,即用简单的布景来塑造丰富的场景。
比如第一幕中,以大门、屋檐和一个楚囚经的拉帘,便可将人物置于清华园芝始,结构非常简洁而又美感。
在如此简陋布景的基础上,依靠精准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这正是曹禺的布景手法所体现的。
《雷雨》的戏剧冲突艺术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张力和内心情感的交锋上。
该剧的主要冲突集中在家庭和爱情两个方面。
在家庭方面,杨九郎和梁思成夫妇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杨九郎是个有志向和才华的人,他渴望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但却受制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最终陷入了悲剧。
梁思成则是个性格豪爽的女性,她对丈夫和家庭拥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感,但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无法自由发展,这导致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爱情方面,潘金莲和许宝财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梅妈和张世英之间的暗恋和背叛都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些冲突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情感更加真实,给整个戏剧增添了更多的张力和魅力。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
这部话剧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思想和意义上也具有很深的内涵。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透视,该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扭曲,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雷雨》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例如:封建、专制、伪善的具有浓厚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家长——周朴园;善良、贤惠、温柔,但又敢爱敢恨的下层劳动妇女——鲁侍萍;本性热情,渴望自由而又压抑和摧残,最终被畸形的爱毁掉理性的女性——周繁漪;最给人力量和希望、疾恶如仇的使者——鲁大海;被罪恶感缠绕的无法自拔而又在不觉中陷入新的罪恶的公子哥——周萍:纯洁、善良、具有赤子之心的青年——周冲。
然而,一部好的话剧光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因为剧情就是在不同性格和不同目的冲突中逐步向前发展的。
有冲突才会有戏剧,人物冲突是戏剧行动的推动力量。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一、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三十年生死的感情纠葛话剧中,周朴园最初给我们的印象是温情而有良知、痴情专一的好男人形象。
他认为鲁侍萍过世后,保留一切和她有关的东西:三十年前的老照片、侍萍为他修补的有梅花图案的衣服,记得她夏天要关窗户的习惯等。
种种迹象都可以看出他对鲁侍萍的怀念。
但是当鲁侍萍出现后,他的愤怒彻底打破了他伪装的形象,当一直思念的人出现在他面前,他不但认不出来,还在知道了其真实身份后厉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可见此时他内心的恐惧。
而我们也可以说他对鲁侍萍的怀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念,而是一种赎罪。
当他拿出支票的那一刻,我们彻底的看出了他的真面目——冷酷无情,自私虚伪。
鲁侍萍没有接受支票,而是说:“我三十年来受的苦并不是你所能想象的。
”可以看出此时的鲁侍萍已经不是三十年前善良、温柔的她了,而是清醒的、刚强的、有自尊的坚强女性。
二、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在《雷雨》中,我认为繁漪是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她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形象。
她是五四解放运动后资产阶级女性,本性热情,具有新思想,但在另一方面她也是自私、傲慢的,她那种极端的性格也凸显了她作为旧式女性的哀静。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
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
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
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
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
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从《雷雨》《日出》到《北京人》看曹禺话剧的批判精神

从《雷雨》《日出》到《北京人》看曹禺话剧的批判精神作者:于金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曹禺话剧现代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作品本身蕴含的批判精神,这种步步加深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封建传统中不合理内容的批判、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批判、对个体人物的批判。
关键词:雷雨;日出;北京人;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03-01曹禺作品现代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不是目的,通过批判达到解放个性从而改变个体的生存困境和张扬人的主体意识这才是目的。
人的文学固然要表现人生的问题,但是反映问题批判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注。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就使得曹禺深深陷入到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之中,曹禺发现要想摆脱痛苦焦灼的生存状态就必须要唤醒主体意识、掌握自我的命运,通过解放个性来打破这些现实的枷锁。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是步步加深的。
如果说《雷雨》中有所谓的宿命、伦理等因素来分散了作品中本来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在《日出》和《北京人》中,作者则是用了古典绘画中写实的工笔来细细地描绘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整个人鬼混合社会的腐朽和罪恶。
如果说《雷雨》中,作者把一些该批判的人物还写得深情款款的话,那么在《日出》《北京人》中,作者则是从那些该批判的人物身上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对封建传统中不合理内容的批判。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曹禺对一个个封建大家庭生活的揭露和批判中。
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要想摧毁带有封建专制性质的“国”或者说社会,就必须从家庭入手查找祸根,人必须要走出家庭的牢笼,呼吸外面的空气,追求主体的自由与权力。
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学校:姓名:目录题目 (2)摘要 (2)一、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3)(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 (3)(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 (3)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 (4)(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序幕 (4)2.开端 (5)3.发展 (5)4.高潮 (6)5.结局 (6)6.尾声 (7)(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 (7)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 (8)2.人物身世秘密的情节范式 (9)3.下跪起誓的情节范式 (10)4.“三角恋”的情节范式 (10)5.暴力举动的情节范式 (11)(三)从舞台表演看《雷雨》的结构艺术 (12)1.双线线索 (12)2.以诗写剧的人物语言 (12)3.三一律 (13)4“雷击”的舞台呈现 (13)三、从中外民族文化心理探究《雷雨》的结构艺术 (14)(一)蘩漪“批”“赞”两重天 (14)(二)“妻离子散”结局的“功”“过” (15)(三)多余人形象——周萍 (16)参考文献 (17)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摘要: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迅速发展。
他创作的《雷雨》更是世人称赞不绝的佳作,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
文章主要从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探讨《雷雨》的结构艺术。
关键词: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结构”是戏剧研究的一个中枢性概念。
它既包容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因素,又避免了传统理论中内容与形式二元论的机械性。
[1]它是创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需要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处理,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并进行的谋划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
正如李渔在《曲话》中说:所谓结构实即戏剧创作之前总体构想,表现为剧本中全局的框架,有机的意象系统。
打捞一种沉没的声音:郑学稼论曹禺的话剧

重 庆科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 2 0 第1期 2
Junl fC ogi nvrt o Si c n eho g(oi c ne E iT cnl ySc lSi cs di o 1 0 2 n e i e o a e tn
化” 毁灭 后 , 它是 唯一 的 花朵 , 在近 十年 文学 史 中 , 其
学稼 其 人 . 下 已很 少有 人 知道 。2 0 时 0 3年 . 古远 清 在 《 集美 大 学学 报 》 哲社 版 ) ( 第一 期上 发 表《 为传 记 文 作 学家 的郑 学稼 》 文 , 一 其后 , 将该 文标 题改 为 《 第 四 又 “ 种 人 ” 学 稼 》 再 次 发 表 于 《 迅研 究 月 刊 > 0 5年 郑 , 鲁 ) 0 2
作 者 简 介 : 丁 (9 3 , , 庆 人 , 张 1 6 一) 女 重 重庆 图 书馆 ( 庆 4 0 3 副研 究馆 员 , 究 方 向 为 民 国文 献 ; 飞 宇 ( 9 4 , , 重 0 0 7) 研 熊 1 7 一) 男
四 川 南 江人 , 士 , 员 . 究 方 向 为 重庆 抗 战 文 学 . 博 馆 研 .
第 四期 。文 章对 郑学 稼生 平事 迹 的介 绍颇详 . 可作 参
地位 是超 过前 此许 多成名 作 家 的 “ 杰作 ” 仅 仅 这一 点, 已足使 它 的读者 们有 必要 重新 给予 估计 ; 况且 , 它
在曹 禺此后 的著作 生 活 中 .还 占着 极 其重 要 的一 段
[] 3
出》 中国文 学史 中开启 了一 个 时代 。如果 说 《 雨》 在 雷 多少 受 左 翼 作 家意 识 形 态 的影 响 , 到《日出 》 则 掀 开 , 了现 在及 未来 中国 的一个 横 断面 它 的 问世 . 暗示 久 受政 治奴 役 之文 学 的解放 … 曹 禺是 中 国新文 学 界 的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1. 引言1.1 介绍《北京人》剧作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里程碑。
该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曹禺以其敏锐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北京人》以家庭为纽带,展现了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使得《北京人》不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的戏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之作。
通过《北京人》,曹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洞察,为中国戏剧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人》的背景是中国社会动荡的30年代,这一背景为剧作的冲突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其影响深远。
1.2 概述剧作的受欢迎程度《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曹禺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北京人》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题材、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剧作中呈现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使其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设计紧凑合理,语言含蓄细腻,表现手法富有戏剧性,这些因素都为《北京人》的受欢迎程度贡献了不少。
剧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深思人生与社会,因此《北京人》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对当代舞台艺术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中国戏剧史上,《北京人》的地位不可撼动,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影响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戏剧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正文2.1 剧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以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为背景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剧作背景主要是20世纪初中国经历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帝制的日益腐朽、封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等。
论话剧《日出》中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与对手的交流与适应

052《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通过对话剧《日出》中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与对手的交流与适应进行分析,探讨了演员与对手交流适应的重要作用。
首先分析了演员与对手交流适应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呈现故事主题和表达人物情感。
然后具体分析了舞台表演中演员与对手交流适应的体现,主要包括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同时也叙述了交流与适应的表达方式,如台词互动、情感交流、肢体动作配合等。
通过对《日出》话剧的分析,指出演员必须注重与对手的交流与适应,以提高舞台表演的质量。
[关 键 词] 话剧;《日出》;演员;舞台表演;交流论话剧《日出》中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与对手的交流与适应王 华 杨 欢一、引言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演员在舞台行动中与对手的交流与适应,并以话剧《日出》为例进行论述。
通过研究演员与对手之间的互动关系、情感交流、动作配合以及对话对峙等,旨在揭示演员与对手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创造的舞台动态,以及这种交流与适应对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演员与对手的互动模式,探讨人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问题,为表演系学生和舞台艺术从业者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此研究,期望为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理解,促进舞台演出水平的提升。
二、舞台表演中与对手交流和适应的重要性分析(一)演员与对手的互动关系1.情感交流及传递情感交流及传递是演员与对手之间最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可以使戏剧表演更加真实、生动和感人。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情感的产生:演员在表演之前要根据剧本和角色设定,理解和体会自己的情感状态,以及与对手之间的情感关系。
这需要演员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能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与角色相符合的情感源泉,并将其转化为表演动机。
情感的表达: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通过语言、肢体、眼神等,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意图传达给对手和观众。
这就需要演员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和控制力,能够根据剧本和导演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把握好情感的强度和节奏,避免过火或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禺话剧《日出》中的“诗意的灵魂” 摘要 曹禺的戏剧作品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他的话剧日出,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使剧作的题旨具有诗意化的象征意义诗意的潜流在主题背景和人物身上流淌,诗意的对比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而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大师笔下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戏剧语言体现出来的曹禺的戏剧语言中洋溢着他的诗的兴奋,诗的激情,蕴藏着诗意的灵魂。 关键词 曹禺 话剧日出诗意灵魂 20世纪30年代以来,曹禺先生陆续发表了《雷雨》、《 日出》、《原野》、《北京人》系列剧作精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少年来,曹禺先生的剧作在国 家, 内外舞台上一直保持着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不同肤色的人们饱含深情地演绎着、解读着,一举将中国话剧推到了最热烈的颠峰时期 别林斯基曾说:“戏剧应是‘最高一类的诗’。 ”曹禺的戏剧作品正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他的话剧《 日出》,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使剧作的题旨具有诗意化的象征意义,诗意 的潜流在主题、背景和人物身上流淌,诗意的对比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 而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大师笔下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戏剧语言体现出来的。 1 近似朦胧的诗歌创作状态 曹禺不仅是 “爱美剧的演员, 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诗人。 中学时代的曹禺就曾经在《南开周刊》、《 国闻周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 四月梢,我送别一丽的行人》和《南风曲》等多篇诗作。 诗人的素质使得曹禺在进行话剧创作时, 不像其他剧作家那样先有一个主题然后进入创作, 而是有了某种莫名的冲动或灵感时,在近似朦胧的、诗歌或音乐旋律般的感受 与想象中,开始他的戏剧构思。 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往往富于“诗意”。 比如《雷雨》的创作,最初引发曹禺写作兴趣的,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或整体构思,有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这在作者脑海中构成了《雷雨》最初的“模糊的影像”。 进入写作之后,作者也不是 “一幕一幕顺着写的,而是对哪一段最有感情就先写”。《 日出》 的创作,据曹禺1981 年和田本相的谈话,最初萦绕 大的未来”。 在作者心头的,也不是什么明确的主题或整体构思,而是剧中人物反复诵读的那几句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这是作者最初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其后才倒过来逐渐酝酿演化出全剧的具体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曹禺的这种创作状态显然不同于那种冷静、理性的作家, 他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主要依靠灵 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这种思想上的相对模糊与不确定 性,使他冲破了固定的思想概念的约束与规范,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意与美感, 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无限回味与想象的空间。 2 富于象征意蕴的诗意主题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的 运用除了可以拓展戏剧表现的想象力和意蕴含量外, 还有利于从不同层面烘托和渲染浓郁的“诗意”氛围。 诗意是曹禺创作的有意追求,或者说是审美目标。《 日出》 中,存在着 大量的象征性意象。 一个场景、一组道具、一个人物性格,都有它明显的象征意蕴,烘托出浓浓的诗意。 2.1 “ 日出”的象征意蕴 曹禺曾谈过他写《 日出》时的一种美学的愿望:“我求的是一点希望,一线光明。 人毕竟是要活着的,并且应该幸福地活着。 腐肉挖去,新的细胞会生出来。 我们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刚刚冬天过去了,金光射着田野里每一棵临风抖擞的小草,死了的人们为什么不再生出来!我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于是我决定写《 日出》。可见,《日出》的命名,体现着作者对现实真实与诗意真实的双重追求。就像陈白露反复念诵的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在这里,“日出”已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背景,也不仅仅是陈白露手中那本同名的书,更是富于诗意的象征意象,它象征着光明和无限的生命力,象征着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世界的无 限向往和追求。 虽然作者还不能明确指出太阳是什么,但他的确“写出了希望,一种令人兴奋的希望”,“暗示出一个伟大的未来”。“ 日出”既是对生活在黑暗中的没有光明前途 的剧中人物的一种反衬, 又是浩浩荡荡的大时代的光明与 力量的象征,不仅强烈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理想,对主人公陈 白露的悲剧命运无疑也是一种独特而诗意的阐释, 这一象 征意象给予了主人公陈白露悲愤命运更为广阔的社会蕴涵。 隐在幕后的真正主角——— 有了阳光的人们 《 日出》 中,作者不仅写了那些“丢弃了太阳的人们”,写了“渴望阳光的人们”,更写了那些“有了阳光的人们”。在《 日出·跋》 中曾说:“《 日出》写成了,然而太阳并没有能够露出全面。 我描摹的只是日出以前的事情,有了阳光的人们始终藏在背景后,没有显明地走到面前。 ”那么,有了阳光的人们是谁呢? 《 日出》 中,真正代表光明和希望的,正是那些在明亮的天空下合唱着夯歌的砸夯工人。 他们“迈着不可思议的整齐的步伐”,“ 高亢而洪壮地合唱着《轴歌》,(‘ 日出东来,满天 深处发掘出了渴望“太阳”、“春日”和“美好生活”的人性之大红„„’)沉重的石硪一下一下落在土里,那声音传到观众的耳里是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塞了宇宙。虽然他们没有显明地走到幕前, 虽然他们始终隐在背景后,但他们才是《 日出》 中真正的主角。正如方达生所说: “(狂喜地)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 ”方达生正是在高亢而洪亮的夯歌声中,迎着太阳走去。 这一象征性暗示给人以气势磅礴的力量,给人以激动人心的希望,暗示出了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 3 典型而富有诗意的人物形象 《 日出》中,最典型且最富有诗意的人物形象莫过于陈白露了。 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诗歌,是爱华女子学校的高材生。 深厚的诗意积淀与文化底蕴使她内心蕴含着对生命诗一般的激情与想象。 从名字到性格, 由生到死,都兆示着这是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 这个悲情的女主角身上蕴含着无尽的诗意。 在经过巧妙艺术处理的人物对白和抒情独白中。不管是先前的“竹均”还是后来的“ 白露”,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的韵味在于它的洒脱、气节和清高,符合陈白露 的内在气质。 “白露”, 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 农历言:“斗指 黄省三的痛苦哀告也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就连顾八奶奶、张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 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是自然与植物的水乳交融,是生命与时空的相约 相生。 洁白的露珠美丽而纯净、晶莹而剔透,像一首朴素明快的小诗,音韵清新。 但是,它的生命却是那么的脆弱与短暂,虽然结霜后可以得到一瞬的苟延残喘,却始终难逃被毁 灭的命运。 凉薄的,正是它的心和对世界的绝望。 白露的美 是把那个“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描绘出来,就他对那个社会? 可以说,“竹均”与“ 白露”,这两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与陈白露的生命历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竹均”是陈白露美好青春时代的象征。“ 白露”则是每日周旋在尔虞我诈 的风月场中强烈感受到屈辱和痛苦的当下。当听到方达生喊自己“竹均”时,她觉得“仿佛有多少年没有人这么叫我了”,“竹均”唤起了她对少女时代的美好回忆,她一遍又一遍地让方达生喊自己的名字, 她的内心 “甜得很, 也苦得 很。 ”在往日的情人面前,她流露出不可掩饰的娇态和柔情, 她赞美春天、赞美霜,显露着竹均时代的稚气和本真。 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激起的一时的诗意兴奋。 然而,现实的冷酷像魔爪一样抓住她的整个的灵魂,美妙的心境刚刚出现,就好像“一阵风吹过去”了,她不得不重新面对残酷而屈辱的现实。 作者在描写陈白露即将告别她年轻美丽的生命时,笔 调是那样轻柔,那样富有诗意和美感,然而却具有震撼人心 的力量。 作者以夸张、变形的方式,从她那矛盾、痛苦的灵魂深处发掘出了渴望“太阳”、“春日”和“美好生活”的人性之光。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透过这首凄惘悲凉的小诗,透过这希望与绝望剧烈交战的凄恻感人的心灵回旋曲, 我们依稀听到行将 涅槃的人性对“太阳”、对“光明”余音袅袅的呼唤。 4 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意语言 钱谷融同志在 《曹禺戏剧语言艺术成就一文中曾经 说:“曹禺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所以他的剧作都有浓郁的诗意,都可以说是诗,而且是最高意义上的诗。 不但《 家》里 觉新和瑞珏的独白是诗,不但《北京人》 中洋溢着缠绵而淡远的诗意,就是一切其他的剧本,其他的对话,都有深刻的 抒情诗的意味。” 曹禺将《 日出》 的语言锤炼得凝练而含蓄,如同叙事诗一般,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他的舞台指示语言形象、细腻,声、色、形、 神和谐统一,交代情境、描摹肖像,介绍性格,都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构成诗的氛围和情调。 同时,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 意语言还流淌在戏剧冲突之中,潜藏在抒情意境之中,隐含 在经过巧妙艺术处理的人物对白和抒情独白中。《 日出》 中 一系列典型且有诗意的人物形象也正是通过具有浓郁抒情性的诗意语言塑造出来的,不仅陈白露和方达生的台词中 蕴含着浓郁的诗意,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翠喜的心灵独白、 黄省三的痛苦哀告也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就连顾八奶奶、张乔治庸俗做作的个性化语言中也闪烁着莎士比亚的诗情。 5 “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结合 曹禺剧作中诗的兴奋、诗的激情,在《雷雨》 中已经显示 出来,而在《 日出》 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正如田本相先生所 说,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他不仅仅是把那个“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描绘出来,就他对那个社会 的揭露来看,它的污秽、混乱,使人感到那发散着腐尸的恶 浊气息的社会,确是一座人间的地狱;但是《 日出》 的迷人“竹均”是陈白 处,却在“漆黑的世界”里又透出满天大红的天色;在冷酷 中,蕴蓄着温热;在地狱里,有着金子的闪光;在腐尸臭气 当听到方达生 下,潜藏着牵动人心的诗意力量。 《 日出》 的现实主义注入了 新的血液,融入了作家理想的温暖和浪漫的诗情。 让我们听听翠喜的心声吧! 参考文献 曹禺雷雨·序 中国戏剧出版社6 [1][M].,1988. 曹禺日出·跋 文化生活出版社 [2] [M].,1936 田本相曹禺传 东方出版社 [3] [M]. ,2009.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 [4][M],1981. 田本相曹禺评传 重庆出版社 [5][M].,1991. 孙庆升曹禺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M].,1986. 邹红略论曹禺戏剧创作的诗化特征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