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笔下陈白露的悲剧命运

合集下载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日出》是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陈白露为夺回儿子,与混
混的争斗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故事。

在剧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解读。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社会的剧情设定有关。

故事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女性地位低下,男人有权支配妇女的命运。

陈白露一直被男性控制和剥夺自由,她的儿子
被父亲带走,她不得不为能够见到儿子而与混混周旺爆发冲突。

整个剧情反映了封建家庭
中女性的束缚和无奈,陈白露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制度的严重限制,无法摆脱。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与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有关。

剧中男性角色对陈白露持有轻蔑
和歧视态度,认为她是下等人,企图将她摆布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陈白露在努力争取儿子
的归还时,遭到了男性的羞辱和暴力,被打得头破血流。

整个过程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和压迫使陈白露陷入了悲剧的境地,她的命运被这种男权思维所左右。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与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挣扎有关。

陈白露抛弃了父母,跟随
周旺,但却渐渐发现周旺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混混。

她对儿子的挚爱使她决定与周旺决裂,
并为了能够见到儿子而与他进行斗争。

她的努力最终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而是落得个头
破血流的下场。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个人的无助和无奈,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完美。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关注女性的戏剧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在剧中的不幸命运源于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陈白露是一个被迫离婚的女人,她的丈夫家中有了新婚妻子,迫使她做出离婚的决定。

这使得她失去了丈夫的经济支持和社交地位,陷入了贫困和无助的境地。

陈白露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男性,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使得她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地位,易于被剥削和压迫。

曹禺通过陈白露的命运,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权利的忽视。

陈白露在面对丈夫的背叛和离婚后,没有获得任何公正的待遇和补偿,而是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尊严。

她被社会抛弃,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沦为了舞女这个被鄙视和歧视的职业,从而被进一步边缘化和压迫。

曹禺通过揭示女性的困境,呼吁社会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和保护。

陈白露的悲剧还体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角色上。

她的女儿小香是她对未来的希望,但她没有能力给予女儿良好的生活和教育。

小香最终被迫成为了舞女,走上了母亲一样的悲剧命运。

这表明了陈白露作为母亲的无能为力和失败,也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代际剥削和继承的悲剧。

陈白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曹禺通过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自我意识。

尽管处于弱势地位,陈白露依然不愿意妥协和屈服,她努力解救自己和女儿的命运,通过努力学习舞蹈技巧,希望用自己的舞蹈才华赢得尊严和社会地位。

即使她展现出了耀眼的舞蹈技巧,但她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被迫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这表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无法战胜的,女性的抗争和努力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

曹禺的《日出》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她的努力和反抗最终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陈白露是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个充满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女性,但是却因为与命运不幸的交手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她面对家庭的悲剧经历和爱情的痛苦折磨。

陈白露的丈夫秦淮是个早逝的船老大,留下了她一个人独立抚养女儿。

她努力工作,尽力改善生活,但是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哀。

而当她遇到了赵络海,两人相爱并筹划着美好的未来。

赵络海却突然离开了她,悄悄消失在她的生活中。

陈白露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中,一度想要自杀。

她通过想念赵络海,吟诗作画来寻找内心的寄托,但是无法摆脱痛苦的困扰。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在她作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

陈白露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她被父亲卖给了秦淮,成了他的妻子。

而秦淮是个粗暴的人,对陈白露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

陈白露并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选择反抗。

她在秦淮死后,经过努力终于脱离了贫困的生活,成为了船老大。

即使她实现了从妇女到自主经济人的转变,但她仍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她虽然有自己的事业和权力,但她的女儿依然被迫接受了传统的婚姻安排。

陈白露为了保护女儿的幸福,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女儿的自由。

这种无奈和无力感使陈白露的命运更加悲惨。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体现在她对生命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困惑。

在《日出》中,陈白露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她喜欢吟诗作画,寻找内心的力量,希望通过艺术来触摸到生命的真谛,但是她却陷入了虚无和孤独中。

她找不到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信,这种困惑和迷茫使她的命运更加悲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在曹禺的《日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面对家庭的悲剧经历和爱情的痛苦折磨,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她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无法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她对生命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困惑,使她的命运更加悲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引发了对社会制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曾在1936年上演,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上海资本家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性的荒诞。

陈白露作为《日出》中的女主角,她所承受的悲剧命运无疑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对陈白露这一角色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

陈白露是一个生活在上海的资本家家庭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家境富裕。

陈白露自小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美丽、聪慧、自信,具有独特的气质。

在上流社会的家庭里,她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家庭矛盾,她的悲剧命运从根源上来说是一种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迫所导致的。

陈白露所受的家庭压力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她的父亲是一个严厉、霸道的资本家,对家庭成员要求严格。

在父亲眼中,陈白露只是一个美丽的玩物,他对她的期望只是她能够顺利地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从而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尊严。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陈白露始终感受到父亲的权威和控制,她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和关怀,这导致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

在和家庭里的男仆黎东风私奔后,她的父亲对她的态度更加冷酷,甚至责骂她是“放荡不羁的女人”,这使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家庭的压力让她渐渐地丧失了自我,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陈白露所在的社会环境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原因。

《日出》中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是一个冷酷、肤浅、现实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金钱、地位的追逐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而道德和情感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陈白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遇了无尽的虚伪和冷漠。

从黎东风对她的背叛到社会对她的非议,她所受到的重重打击无疑加剧了她内心的绝望和痛苦。

在这种环境下,她渐渐地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无疑是社会环境的悲剧命运对她的毁灭。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与她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话剧作品,通过对陈白露这一角色的塑造,揭示了悲剧命运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令人遗憾和同情的悲剧人物,在她个人命运的背后,可以看到社会环境的无情和人性的困境。

陈白露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再嫁给了秦老头,原本幸福的家庭被破坏了。

陈白露与母亲不合,离家出走,成为了“妓女”。

她拒绝了当地的卖淫行为,希望寻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但最终仍然沦为娼妓。

在这个过程中,陈白露时刻面临着无法抉择的困境,她渴望得到爱,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却让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霸凌,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美好的追求。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反映了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和命运。

曹禺在剧中通过陈白露这一角色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陈白露的一生被男性的欲望所左右和摧残,她成为了男性玩弄的工具,甚至被自己所爱的人,宋子文杀死。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财产,缺乏独立地位和选择权,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决定。

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曹禺力图唤起社会的关注,呼吁改变这种封建思想下的社会结构,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尊严。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不仅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问题,也具有普遍的现代社会问题的代表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无数弱势群体的写照,在当代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社会的不公正分配、道德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使得很多人在追求幸福和真爱的道路上陷入苦境。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警示我们应当关注社会上的不公和不义,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努力改变社会现实,争取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曹禺的《日出》通过塑造陈白露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和人性的挣扎。

陈白露的个人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残酷,也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更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这部戏剧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并呼吁改变现实,争取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是一个自由奔放的女性,她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拒绝了传统的束缚,但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也遭遇了悲剧命运。

陈白露是一个脆弱的女性,她一直生活在亲情和爱情的缺失中。

她的母亲早逝,父亲因生意失败而离开,留下她和弟弟两人孤苦伶仃。

为了生存,她选择进入上海的红灯区,从事卖淫行业。

她自认为是自由的,在与生意伙伴黎帆之间的感情中,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

但是,黎帆并没有真实地爱她,他只是利用她来谋取利益。

陈白露在感情上的孤独和失落,让她过早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她渴望得到爱和关注,但是她身处的环境却让她无法得到相应的回应。

陈白露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忽略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她把自由和快乐混为一谈,一味地追求个人的享受。

她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自私的。

她的存在也成为了社会病态的一部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了卖淫这条道路,这是社会的遗憾。

她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为她的亲友带来了痛苦和不幸。

她与侯父的冲突以及对弟弟的疏离都是对亲情的背弃。

她只是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由,却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陈白露最终面临着悲惨的命运。

她的自由和享乐追求,在和侯父的冲突,以及她对弟弟的冷漠中达到了高峰。

她的自由且唯我独尊的态度吸引了侯父的仇恨,这导致了她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生命。

侯父最终亲手杀死了她,陈白露在死亡的瞬间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自己的过错,也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扭曲。

她像很多其他人一样,尝试着摆脱严酷的生活现实和传统的禁锢,希望得到自由和快乐。

但她错把个人的自由和快乐放在社会秩序和他人感受之上,这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她的命运也提醒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在于如何正确地平衡个人的追求和他人的利益,如何在群体中尊重和严格遵守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

作品以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道德沦丧。

而其中的女主角陈白露更是被视为悲剧命运的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命运,带领读者了解这位角色的悲剧人生。

陈白露的命运与封建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日出》中,陈白露作为女主角,陷入了家庭和社会的角力之中。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礼教严苛的时代,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陈白露的命运就像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绑架的代表,她没有选择自己的生活,而是受到了父亲和丈夫的支配。

在戏剧中,陈白露的父亲一手安排她嫁给了李寿,而李寿又因为权力和金钱而迫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陈白露的一生都困在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陈白露的命运受到了男性的控制和剥削。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父亲和丈夫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的男权代表。

他们以权力和金钱作为手段,控制和剥削着陈白露的命运。

陈白露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顾她的感受将她嫁给了李寿,而李寿则是以权力和金钱来对待妻子。

他不顾陈白露的生死,只顾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经济利益。

陈白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最终沦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她的命运受到了男性的牵制和操控,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而更重要的是,陈白露的命运也是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

在《日出》中,曹禺通过描写陈白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

陈白露的悲惨遭遇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缺席所导致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尊重和尊严变得荡然无存,道德和伦理被人们无视,只有权力和金钱才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陈白露的命运也正是这种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的一个缩影,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陈白露在曹禺的笔下成为了社会的受害者和悲剧的化身。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位伟大戏剧家,他的代表作品《日出》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曹禺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悲剧命运的女性角色——陈白露。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刻探讨。

本文将就《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源于她身处的社会环境。

陈白露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她的命运因家庭而起,也因家庭而毁。

她的父亲陈小梦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长,而母亲则早早去世,她从小就过着备受虐待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白露的性格逐渐变得软弱和依赖,她习惯了忍耐和委屈。

在父亲去世后,她嫁给了一个无能的丈夫,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她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社会环境对她的伤害所致。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和选择。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性格一直被作者放大和深刻地刻画。

她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女性,在丈夫的家暴和家庭矛盾中,她一直选择忍耐和委屈,甚至忍受着丈夫的嫌弃和欺凌。

而当她遇到了姚生这个有着相同遭遇的男人时,她选择了陷入情感的泥淖中,最终无法自拔,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

由此可见,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源于她个人的性格和选择。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和选择以及作者对人性悲剧的探讨,都导致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通过这一悲剧命运的塑造,曹禺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通女性的悲惨命运和人性的悲剧,呼吁社会对女性和人性的关注和关怀。

也提醒人们应当重视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对人性的探究和关怀。

这是《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竹湿雨落惹尘嚣,均落红尘竟折腰。

白雀依窗叹红颜,露遗古道尘世了”陈白露是曹禺笔下《日出》中的灵魂人物。

从书香门第到歌舞妓院,从清纯天真的“竹均”到放纵任性的“白露”,她始终游走在两种灵魂的边缘,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却也无法逃脱任何一方。

她渴望个性解放,却又深受传统男权世界中女性依附意识的影响;她始终沉迷于奢靡的权钱世界中,却又在寻找着灵魂的自我救赎;她喜爱日出时带来的自由之光,却最终又被习惯捆绑,绝望地坠入无底的黑暗深渊。

虽然在男权社会中,黑暗势力的阴影束缚着她迈向光明的脚步,但是,导致她走向悲剧命运的还是矛盾性格的纠结,以致最终在混沌不清中悲惨地走向死亡。

本文主要从环境和矛盾性格出发,具体以三组对立矛盾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述揭示她矛盾性格下所致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矛盾;黑暗社会;个性解放;依附意识;悲剧陈白露,这个《日出》中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女性人物,一直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保持着区别于剧中其他人物研究的独特地位。

纵观全剧,她的命运无疑最具悲剧色彩:从学生时代清纯天真的女高材生“竹均”,堕落到沉迷于腐朽糜烂生活的“白露”;从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小姐,沦落为习惯于钱权桎梏的“笼中之雀”,她的生活一直矛盾的处于对过去自我的寻找与对现实自我的发现之中。

矛盾的人物性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造成了矛盾的生活状态,而矛盾的生活环境也相应地影响着矛盾的人物性格发生改变,两者相互交叉影响之后导致的结局就只能是悲剧。

陈白露始终在努力地追求自我价值的真实实现,在远离家乡之后寻找着个性解放,希望可以完全脱离束缚,却又难以摆脱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典型传统妇女依附意识;她不断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炙烤,不停地在精神世界中自我自救,自我觉醒,却难以抗拒现实世界中金钱权势的诱惑,最终难逃沦落风尘,沉迷于金钱构筑的“金鸟笼”之中的生存现状;她热爱自由,渴望自由,希望可以在有阳光的天空中尽情展现自我,却又常常被“习惯的桎梏”所羁绊,掉头踏入那永无止尽的黑暗世界……矛盾性格的纠结使她徘徊游荡在“竹均”与“白露”两种身份之间,迷茫于真实与假象之中,最后不得不带着遗憾与痛苦在下一个日出到来之时永远地坠入黑暗无边的深渊。

可以说,外部的环境和陈白露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而其中的矛盾性格确是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那么,什么样的性格是矛盾性格,它是如何导致陈白露的悲剧呢?以下就从环境和矛盾性格出发,对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进行逐层分析阐释。

一、黑暗社会的局限性“《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①在这里既可以看到大都市的华丽休息室,也可以看到恶臭熏天、暗无天日的三等妓院,它们是这个社会最腐朽最黑暗的角落。

休息室里蔓延的糜烂物欲、笑脸下掩藏着的黑暗阴谋和金钱权势面前的卑躬谄媚以及三等妓院中回响的打情骂俏声、哭声和鞭打声,从上层到下层,没有一处不发出腐烂的气味,这就是三十年代的社会,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腐朽的金钱社会。

在剧中,“金八”就是这个社会的代言人,如剧中所说:“金八多得很,大的,小的,不大不小的,在这个地方有时像臭虫一样,到处都是。

”金八没有出场,但他的势力导致很多人走向悲剧,小东西的惨死、潘经理的破产、陈白露的自杀都源于金八的恶势力,它代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腐朽金钱制度。

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却因为家穷,被金钱“金八”逼迫而踏入红尘,她可以逃脱束缚,却因为物欲“金八”而无法追寻自由,她本可以在日出时伸手去触碰阳光,迎接美好明天,却因为账单“金八”而走向黑暗死亡。

剧中金八的冷酷无情、残忍毒辣和金钱至上象征着三十年代的中国处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中,没有人情味,有的只是将平民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中的金钱魔爪。

甚至看似向往美好爱情的顾八奶奶也知道社会伦理道德在金钱制度下的缺失:“爱情是你甘心情愿地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必心痛——那就是爱情!”②金钱对人的腐蚀,人的要求遭到社会的扼杀,黑暗中的人渴望白昼的到来,一切的一切构成了这个罪恶的金钱社会,而将人放到金钱统治的社会上来考察,确是能够看透旧中国畸形世态的最有效方法。

陈白露在这样的社会中之所以没有像方达生一样选择面对光明,正是因为她那复杂的矛盾性格早已将她的人生消耗殆尽。

二、复杂的矛盾性格(一)个性解放与依附意识的抗衡在中华民族较长的复杂历史中,男女关系始终处于不平等状态。

男性处于社会核心地位,而女性却处于受男性掌控的附属地位,具有强烈的依附意识,这种情况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尤为突出。

终于,“五四”运动巨浪的掀起给予男权制度一次有力的冲击。

它宣传的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女性,也因势造就了一代具有自主意识的知识女性。

她们要求享有男女平等权利,号召所有妇女向所有造成女子地位低下的传统制度挑战。

陈白露也是其中一员,她深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也正是因为这种率先从历史束缚中摆脱出来的先进个性解放思想使她开始从“竹均”向“白露”转变。

父亲早逝,家庭衰落,渴望自由的陈白露不甘心被束缚于那样的封建传统家族生活中,便“一个人闯出来,自从离开了家乡,不用亲戚朋友帮一点忙,走了就走,走不了就死去”,③从这一点上看,她与《雷雨》中的繁漪的区别较为明显,繁漪渴望自由,但却没有勇气离开,一直身陷封建家庭的牢笼,而陈白露则是勇敢地走向社会,在社会之中追求个性解放,怀着美好的愿望进入大城市。

这种解放思潮最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之上。

她大胆地寻求真爱,但当爱已消失时又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之前的爱人。

她曾回忆到“嗯,我爱他!他叫我离开这儿跟他结婚,我就离开这儿跟他结婚。

他要我到乡下去,我就陪他到乡下去。

他说‘你应该生个小孩’!我就为他生个小孩”,“后来新鲜的渐渐不新鲜了”,“两个人互相觉得是累赘,懒得再吵嘴打架,只盼望那一天天塌了,等死”,直到最后“唯一维系两人关系的那根绳子断了——孩子死了”,④这个时侯,陈白露也勇敢地冲破传统世俗观念断然离开,放弃了已经毫无价值的婚姻。

如此看来,她追求个性解放,并且在个性解放的道路上痛苦地挣扎与探寻,不愿意再像传统女性那样只能以家庭为中心,完全成为丈夫的附属品,而是渴望自由地去支配属于自己的人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创出一片天地。

陈白露当然也从未忘记自己是谁,一直将独立意识放在脑海里。

当方达生对她沉迷于金钱物质的生活表示失望时,陈白露用一种冷酷不屑的口吻回答说:“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父亲死了,家里更穷了,做过电影明星,当过红舞女。

怎么,这么一套好身世,难道我不知道自己是谁?”⑤如此看来,“自己是谁”一直清楚的存在于她的头脑中,无论做什么工作,陈白露也曾经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抗争。

综上所述,她不是从一开始就甘心成为笼子里“金丝雀”,而是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认清了社会的本质,认清了要想在男权世界中活下去就必须遵循的规则,直到这时,她才开始迷失自我,一步步走向日出到来之前的黑暗深渊。

这又与“五四”时期一些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革命女性截然相反,陈白露在外界强压之下选择了向男权势力低头,选择放弃自我,以致自己陷入了一种“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⑥的悲惨境地。

女性想要追求个性解放,就一定要建立在社会解放和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

陈白露走向悲剧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当时社会中充斥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

她是一个舞女,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职业使得社会环境不允许也不曾给予她独立寻求解放的机会,只有依附才会存活。

此外,陈白露的堕落还应当从其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加以考虑,多年形成的意识不会因为一场运动就消失殆尽。

这样,思想意识层面的依附和经济上的依附使她最终难逃死亡的悲剧命运。

例如,当方达生提议要带陈白露离开这个充满铜臭的地方时,陈白露却做出了令他“惊吓地说不出话”的回答:“不懂?我问你养得活我么?……我要人养活我,你难道不明白?我要舒服,你不明白么?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难道不明白?”⑦对于她的那些昂贵的账单,王福生每次都重复着“潘四爷已经把昨天那些该付的钱都替您付了,他叫我把这些帐条交给您”的话语。

最后,潘月亭银行破产,对于帐条“摇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走了”,⑧只留下陈白露一个人独自面对。

虽然我们不能够简单的认定无人付账与借款失败是导致陈白露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巨额的经济负债却无疑加速了她走向自我毁灭的命运悲剧。

正是这样的无法根除的思想、经济上的依附意识致使她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独立的个性解放意识也早已消失踪影。

陈白露的一生可以被视为是一个矛盾纠结体,她敢于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因为社会、经济和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因素而不得不放弃自我,两者相抗衡之下,死亡悲剧便是最好的结束。

(二)自甘堕落与自我拯救的抗衡在勇敢探索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道路后,却发现无情的社会依然在男性权威的统治之下,女性没有出路;在疯狂追求实现心中理想的爱情道路后,却发现残酷的婚姻没有想象中美好,女性依然没有出路。

渐渐地,单纯的“竹均”开始逃避生活的苦难,她开始用金钱来麻痹自己,放纵自己,成为了沉迷于奢靡生活的“白露”。

现实的残酷与冷漠改变了她的心志,她一度沦落为沉迷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舞女,“钱”成为她赖以生存的唯一准则。

不再单纯,不再抱有幻想,对她来说,“活着就是那么一回事”成为她用来麻痹自己放弃追求真正自由的理想的借口。

她不愿意同方达生一起离开,并且直白地表达出需要别人养活的生活境况,轻描淡写地讲到“有钱自然认识我”,“他愿意来,就叫他来。

我这里,哪一类的人都欢迎”。

我们说,陈白露既然只是依靠钱来生活,在面对账单和债务时她大可以放弃潘经理,再选择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即可,为何“玩这种时髦的把戏”——自杀?其实,坠入腐化的堕落生活对于陈白露来说就是一种反抗,一种压抑已久的发泄。

她的悲剧命运在于她痛恨金钱,痛恨所有的男人,却不得不继续依附男人来获得物质,“不愿意走这条路,又不得不走这条路”。

陈白露的身上凝集着“自甘堕落”与“自我拯救”的两种对立性格,这一点也正是她独特的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陈白露的自杀便是其中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

鲁迅先生讲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⑨陈白露梦醒之后,她开始重新省视自己“疯了似的生活”本质,她“并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她很骄傲,她生怕别人刺痛她的自尊心”,她开始反省,知道这里只是旅馆不是家,甚而至于不顾自己失态,对那些“鬼”似的人们在她这里吃喝玩乐苦闷到了极点,大声吼出“他们为什么没有玩够?他们为什么不玩够?他们为什么不玩够了走回自己的家里去?滚!滚!滚!”⑩此时的她早已在日渐放逐中看清了这些腐败堕落分子的真面目,却又不得不带着满心的厌恶被迫与他们日日混在一起,一次次在自我拯救之中痛苦的挣扎,直到最后再也无路可走、无处可寻时,自杀便成为了最好的救赎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