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四统两性”):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作用:1.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历程。2.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3.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5.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简单与复杂、构成与生成、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2.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其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

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主要特征: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意义: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辩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依据生态和系统

科学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观点: 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2. 主要特征:它强调了科技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意义: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1.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各有侧重: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从人类文明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发展。

3.相互关联:系统观为人工观和生态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观为系统观和生态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观为系统观和人工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织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狭义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理论、技能技巧、工艺、产品)两个方面。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区别:1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2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3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4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

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渐进是科学进化的形式,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理论的推广、局部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飞跃是科学革命形式,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一事物变成多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速综合。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必然。只有继承前人发现的科学事实、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和尚待解决的科学命题,聚焦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向前推进,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少走弯路,不断使知识延续和积累、扩展和加深,在科技进步中寻找突破口,实现科学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都源于人类的需要。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文化会推动技术发展,落后文化会制约和阻碍技术发展。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目的】就是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工具(设备)和使用工具的形式(说明书)。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牵引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济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学的大发展。19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飞跃引领了技术大发展、大突破,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科学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技术成果后已经推动产业革命相当一段时间才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3.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1.对经济的影响。一是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物质化、智能化、软件、金融产业大发展,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外流,世界经济布局向一体化发展。三是强化了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对国家垄断和干预的要求日益迫切。四是使管理发展为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2.对社会的影响。“三A”革命使生产、办公、家

庭生活从机械化、电气化走向智能化,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走向现代化。海空技术打破了人(特别是中国人)国土意识。基因、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跨越了一大步。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前后,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两大阵营),冷战使国家利益成为主导因素(中西建交、对越反击)。《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结束十年内乱,进行历史性转折,以改革开放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抓住民族崛起的战略机遇,力促国际关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研究考察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分析与综合关系: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的辩证思维,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和阶段。分析研究是综合创造的基础,综合创造是分析研究的目的。【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科研归纳是从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结论必然正确。演绎常用于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归纳和演绎关系:归纳不是必然推理,单纯使用就会出现“归纳问题”,演绎是必然推理,单纯使用就无法发现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发明。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辩证思维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技术到科学的过程),演绎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科学到技术的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推挤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即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抽象和具体关系: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需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理论概念)逐步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理论内容)的过程,即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历史】方法是过程研究方法,科技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科学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分析应以历史考察为基础,历史考察应以逻辑分析为依据,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这是构建科技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原则。历史实践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要求:1.思维逻辑进程与客观历史进程相统一。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

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或者说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即除了表现为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以外,还体现在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收敛思维是集中于一个方向思考问题,讲究条理性、逻辑性、规律性、简明化,也称“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呈现单线或树形思维结构。发散思维是从多个方向、不同的路径思考问题,探求多种答案,也称“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特点之一。关系: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获;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两者不可偏废,只有把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辩证思维才能找到创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而是指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具有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的方法:要把握创造性思维,就要特别注意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好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的同时,又要重视联想、灵感、直觉和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构建;在非逻辑思维前也有逻辑思维,为非逻辑思维做铺垫准备。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等逻辑思考,其中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作用很大,常常是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属于或然性推理。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非逻辑性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顿悟等。其中想象力作用很大,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想象】,是对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并建立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形成新的联想、梳理和丰富知识“数据库”,启发灵感、触发顿悟。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解放思想,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实事求是,创新成果引领与时俱进。关系:辩证思维不分先后,非逻辑思维不是凭空想象,也有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基础;逻辑思维也不能形而上学,尤其不能用人类发明作标准解释自然。【灵感】是指主题对反复思考儿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在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直觉】是不以人的意志控制的,基于人的职业、阅历、知识结构和本能存在的特殊思维特性,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性。【顿悟】指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特定时空突然灵感被触发,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具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和极度快乐感。【移植方法】即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研究方式或方法移到要研究的新领域或新学科中,直接运用或改造后运用。包括概念移植、对象移植和技术方法移植。移植方法的创造性很高。【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方法】,即通过两个以上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获得新知识、新创造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略有不同的是,学科交叉方法是在多个学科的交汇点上,从不同学科角度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常用于新发现;跨学科方法是通过多学科协作融合解决同一问题,也称“多维融贯"方法。

注重把研究对象中的因果关系高度抽象为数学形式进行研究。包括数学方程式、数学建模、数学统计、数学实验等。系统方法及其作用:系统方法是指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系统分析与系统

综合方法,软系统方法论,反馈与控制方法以及信息方法。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复杂性思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复杂性科学兴起,与简单性思维相对的思维方式。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复杂性方法是在借鉴传统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以辩证法为理论取向的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着重从以自组织性,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等特性考察事物。复杂性方法也是集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多维融贯的方法。

1.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2.基本特点: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过程,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科学实验】1.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2.科学实验的特性: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可以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在科研过程中有许多意外发现,即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获得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中要注意机遇的作用。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科学仪器的作用】科学仪器、工具和设备对科技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成败就决定于探测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的研制。【科学实验室与人工自然】实验室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研究空间,对科学研究有如下作用:1.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2.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

3.操纵和介入。

4.追踪微观世界。技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相比特点如下: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是在已有原理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来实现。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也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顶天立地”的两级思维。技术活动的方法:1.技术构思方法:指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方法包括经验方法和科学方法。2.技术发明方法:是创造人工自然物的方法,是人类在自然客体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出来原本自然没有的人工创造物。3.技术试验方法:是在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中,对技术思想、技术设计、技术成果进行探索、考察、检验的实践活动。4.技术预测方法:对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要预测的技术的历史、现状,推测和判断该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选择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较大贡献的技术群。

5.技术评估方法:是对技术系统、技术活动、技术环境,包括技术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政策制度等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影响进行测算与评价的行为,是从总体上把握利害得失,把被评估的系列技术活动的风险与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使技术活动的收益最大化,引领技术活动向着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进。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技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空间活动

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这是空间活动制度化过程。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技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1.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的合理性,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他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2.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科技工作者和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3.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技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都要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是靠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践行的。科技工作者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包括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岗位职责等。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是做人的需要,也有助于立业。新兴科技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生命、材料、信息、能源等一些新兴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科技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2.向科学进军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4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5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6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3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4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5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6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1科学技术功能观:中马科技观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2科学技术战略观:中马科技观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3科学技术人才观:中马科技观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4科学技术和谐观:中马科技观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5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创新是中马科技观的重要内容。主要特征:1时代性2实践性3科学性4创新性5自主性6人本性。

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组成部分: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建设背景:1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3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根本目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战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战略方针: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战略对策:1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2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3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4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必要性:1从经济层面讲,虽然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支付国外专利持有者大量的专利费用,导致所得利润很低。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告诉我们,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在企业生产中获利最高,而制造加工的利润最低。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我国加快实现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2从政治层面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一直中国限制尖端技术产品的出售,以遏制中国的崛起。这说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得到的。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3从科学发展层面讲,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4从生态环境层面讲,我国以前进行得粗放型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资源都出现短缺警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推动经济的转型。5从社会层面讲,中国社会中仍存在诸多重大民生问题,如贫困问题、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控制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科学地发展,也要靠国家创新体制的改革。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信息技术知识汇总

一、专用名词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分类: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特征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NII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它包括: 1.一系列不断扩展的仪器设备。如摄像机、扫描仪、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高密度磁盘和光盘、声像带、电缆、电线、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线路、微波通信网、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 2.信息本身。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影像、录音、图书馆档案及其它媒体等形式体现。目前大量的这类信息分布在政府的各机构中,而且每天都从实验室、演播室、出版商等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3.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用户能借助于这些程序和软件去访问、处理、组织和提炼那些由NII设施提供的、随时可用的大量信息。 4.各种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依靠它们实现网络间的互连和互操作,确保个人秘密和网络的安全与可靠。 5.人。这类人的工作是挖掘信息,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建设备、培训其他人员等。 Internet是采用共同的计算机语言或协议被连接在一起的很多完全不同的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之间的传输路径安排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或多个路由被阻塞,传输仍然可以畅通无阻。这是ARPANET的早期设计目标的一部分,诣在使网络既有效又强大。 Internet 上的所有传输都被组织成数字包的形式--打碎的信息--每个包都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指令。这种被称为包交换的方法使数字通讯可以充分利用全部的网络资源,在特定的时刻找到最快和最经济的可行路径。数字包以共同的格式被传输,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使得起始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与途中和最终目的地的其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 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为"网际协议"。它就是应用于Internet中的基础协议"TCP/IP"中的"IP",工作于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IP"电话,即泛指应用Internet网络及相关技术,把传统的电话(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业务转移到Internet网络上来,以大幅降低通讯费用。 ISDN是Integrated Serviced Digital Network的缩写,一般译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电信局称之为"一线通",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把语音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组合在同一通信介质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的连接。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提供两个64Kbps 和一个16Kbps的信道带宽(2B+D),其中一个64Kbps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另一个64Kbps信道传输数据(当不需要传输语音时,数据传输可占用两个B信道128Kbps的速率),16Kbps的信道用于传输通讯指令等服务信息。 ISDN与普通模拟电话线有什么不同?对于模拟电话线来说,是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的线路上传送的模拟话音信号,因此,它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ISDN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不管是什么信号(文字、图像、声音),只要变成数字信号,就可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二、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媒体)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形成, 2、文字的创造, 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的发明, 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1)依附性;(2)共享性;(3)时效性;(4)相对性;(5)可伪性; 三、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如计算、统计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 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五.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六、信息技术的功能 ⑴人工辅助功能;⑵开发功能;⑶协同功能;⑷增效功能;⑸先导功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七、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八、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收集→处理与存储→输出 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由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成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如同一种电子的高速公路,故称“信息高速公路”。) 八、信息技术的影响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第一章绪言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A、不用背,但要了解)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对信息的三种典型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B、给出问题能分析出是信息的哪个特征,能区分载体和信息) 普遍性: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一方面,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另一方面,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这与物质和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 价值性: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总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 时效性:信息不能及时利用可能会贬值或者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什么是信息技术(A、重点了解画线内容) 信息技术(In formation Tech 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 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本质上说,它的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 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息处理技 (信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 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2、信息技术的发展(A、了解五次革命标志,知道发展方向) 五次革命及其意义: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最终 使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语言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 键性革命,大大提高了信息表达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文字的发明:用文字记载信息,增加了交流信息的手段,突破了原来时空方面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和地域传递、交流信息。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一 次重要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迈进了一个新纪元,是 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 的一次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过程:需求确定来源确定方法确定价值判断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归纳总结 书生工作室 2012年7月12日 主题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知识链接】 1、信息定义: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就是信息,不就是物质,也不就是能量(信息、物质、能量就是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 我国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就是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状态与方式 *信息就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传播的内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2、信息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普遍性: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不就是信息,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价值性:信息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价值因人而异,同物质与能量的价值有要质的区别。 时效性:客观事物总就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反映事物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应随之而变化。【同步练习】 (2008年省考题)1.萧伯纳说:“您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信息的(c) A普通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2008年省考题)2、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中不正确 ...的就是( B) A、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B、信息对于所有人具有同等价值 C.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D.信息就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2009年省考题)3.我国古代人利用“燃烧的烽火”传递“入侵的敌情”,这个案例说明信息具有( B) A.普遍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2010年省考题)4.“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B) A.普遍性 B.价值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2011年省考题)5.下列关于信息的说法,错误 ..的就是(D) A.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 D.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信息具有相同的价值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知识链接】 1、信息技术就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与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其作用就是代替、扩展与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以电子技术,尤其就是微电子技术 .. ....为支柱,以信息 .....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 .....为核心,以通信技术 技术应用 ....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3、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与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就是猿到人的标志)

显示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习题 1、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 波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m 范围的电磁波能够使人眼产生颜色感觉,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人眼最敏感的光波长为________ nm,颜色是 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通量是按人眼的光感觉来度量的辐射功率,用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示,单位名称是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度E,单位为,符号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眼的亮度感觉总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亮度,这一特性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力正常的人视觉残留时间约为s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L制彩色电视机的白光标准光源是温度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D65光源。 ( 9)两种颜色混合成白色时,这两种颜色称为 _______________ 。 ( 10 )在水平偏转线圈所产生的____________ 磁场作用下,电子束沿着 ____________ 方向扫描, 叫做行扫描。 ( 11 )色饱和度和色调合称________________ 。 ( 12 )饱和度与彩色光中的____________ 比例有关, ________ 比例越大,饱和度越低。 (13)黑白视频信号的幅度按标准规定是:同步信号的电频为100%,黑电平为______ ,白 电平为_________ 。 2、选择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TSC亮度方程的公式是 ( 2)彩色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源的色温单位是 ( 4 )我国电视标准规定,行扫描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知识梳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自学探究] 1.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 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 学技术。 2 3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6.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 知识补充: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ROM 、RAM 、软盘、 硬盘、光盘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手写笔、触摸屏 CPU (中央处理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 软件系统: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18) 2.信息来源示例(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3.采集信息的方法(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4.采集信息的工具(P20):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文字.txt Windows系统自带 .doc 使用WORD创建的格式化文本,用于一般的图文排版 .html 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于网页制作 .pdf 便携式文档格式,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电子文档、出版等方面 图形图象.jpg 静态图象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 .gif 支持透明背景图象,文件很小,主要应用在网络上.bmp 文件几乎不压缩,占用空间大 动画.gif 主要用于网络 .swf FLASH制作的动画,缩放不失真、文件体积小,广泛应用于网络 音频.wav 该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质量非常高 .mp3 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声音失真小、文件小,网络下载歌曲多采用此格式 .midi 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视频.avi 用来保存电影、电视等各种影象信息.mpg 运动图象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mov 用于保存音频和视频信息 .rm 一种流式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6.常用下载工具(P29):网际快车(flashget)、web迅雷、网络蚂蚁、cuteftp、影音传送带等。 7.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P25 表2-7):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8.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的区别(P26):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复习与知识点归纳分析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1.1.1 信息无处不在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1.1.2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信息是通过文字和纸张等信息载体来传递的。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信息需要载体,载体本身不是信息。) 2.价值性:(相对)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3.传递性 4.共享性 5.时效性:人们总是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有用的信息。 6.真伪性

1.2 信息的编码 在计算机领域,“代码”两个字具有特指性,指由“0”.“1”(基本数码)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 1.2.1 二进制代码的特征 (1)有两个基本数码:0.1 (2)采用逢二进一的进位规则 (3)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常见的计算机存储单位 b :位bit(比特),存放一位二进制数,即0 或1 ,是最小的存储单位。 B:字节(byte),8个二进制位为一个字节

信息传递的规律: 用N个二进制位最多可以表示2的N次种不同信息 进制的转换 1.二进制转十进制 {按权位展开相加} 2.十进制转二进制 {除2取余,逆序输出} 3.十六进制转十进制 {按权位展开相加} 4.十进制转十六进制 {除16取余,逆序输出} 5.十六进制转二进制 {逐位肢解,1数4位} 注:(十六进制整数上的每一位数都对应着一组4位二进制数,如果转换后不足四位,在转换后的数字前边补0,凑足4位。如果遇到最左端一组最前端有0则把最前端的0省去不写。) 6.二进制转十六进制 {4位1数,逐组转换} 注:(二进制整数上的每4位数可以划分成一组都对应着一位十六进制数,所以转换时可以把二进制数的整数部分自右向左每4位数分成一组,最左端一组不 足4位部分前面用“0”补足)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息技术知识点归纳总结 书生工作室 2012年7月12日

主题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知识】 1.信息定义: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我国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事物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传播的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2.信息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普遍性: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不是信息,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价值性:信息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价值因人而异,同物质和能量的价值有要质的区别。 时效性: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反映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应随之而变化。【同步练习】 (2008年省考题)1.萧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信息的(c)A普通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2008年省考题)2.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B) A.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B. 信息对于所有人具有同等价值 C.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D.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2009年省考题)3.我国古代人利用“燃烧的烽火”传递“入侵的敌情”,这个案例说明信息具有( B) A.普遍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2010年省考题)4.“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B) A.普遍性 B.价值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2011年省考题)5.下列关于信息的说法,错误 ..的是(D) A.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 D.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信息具有相同的价值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知识】 1、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 .. ....为支柱,以信息 .....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 .....为核心,以通信技术 技术应用 ....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3、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是猿到人的标志)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首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第三次:造纸术(蔡伦)和印刷术(毕升)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可以大量生产,扩大了信息交流的围) 第四次:电报、、电视等的发明和应用(信息传递效率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的处理速度、传递速度惊人提高) 4、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