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忧国之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诗词。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二、朗读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qìng):借助。

三、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四、诗词理解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五、诗词赏析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4.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5.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①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②“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③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六、探究主旨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七、背诵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朱敦儒(zhū dūn r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常记溪亭日暮习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三、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习题】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而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2.D 没有典故。 3、答: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二、《采桑子》欧阳修习题及答案 【原诗】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习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注释】⑴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⑸收:收复国土。⑹倩:请。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

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教学设计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本诗,并且可以背诵。 2、学习诗文中出现的生字,可听写。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然而李煜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明确: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第六子。961年6月李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15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晋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儿直,

一会儿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晌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1)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2)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爱妃宫娥,前呼后拥。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齐涌上心头。 (3)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赏析简答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答: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答:①对比②“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妙处。 答: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2、《采桑子》欧阳修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二、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词的诗眼是西湖好这一短语。 2、词的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上阙第一句总领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轻舟、绿水、芳草、长堤、乐声、歌声等意境,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词的下阙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水鸟掠过堤岸,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和流连山水的愉快

《相见欢》教学设计

词三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采桑子》欧阳修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3、《相见欢》朱敦儒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如梦令》李清照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5

相见欢 【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选摘】 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能在朗读中逐步理解诗词的内涵并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运用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反复诵读《相见欢》,读出感情。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作品中的画面。 【课文】 相见欢 【五代·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书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清秋:清冷的秋天。一般:一种。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的愁思。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李煜的时代背景。 2.朗读课文,2—3遍。翻译并背诵这首词。 3.《相见欢》上片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课堂探究】 1.《相见欢》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寓了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上阕中“月如钩”换成“月如盘”好不好?为什么? 3.被锁着的是清秋,还是人?一个“锁”字表现诗人的()。 4.假设——你是词人李煜,此时站在高高的西楼,你看到什么?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人剪的是什么东西?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假设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在穿越到古代对李煜说一句鼓励的话—— 10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 教学目标: 1体会无形情感有形化的表达效果 2.西楼、梧桐意象的把握 3.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教学过程: 导语: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一、文学常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是诗的别体,起于唐,盛于宋。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词的段落称为“阕”或“片”,此词分上下两阕。在表达方式上,上阕下阕分别是哪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或叙事,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上阕是描写——写景,下阕是抒情。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为何无言? ——因为“独”,即“独自”。词人此时是阶下之囚,无人陪伴,与谁言说?自然“无语”。由此可见,此处之“独”,虽解释为“独自”,却包含了“孤独”之意。 ——西楼。西楼未必在西边,西楼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带有哀愁哀伤之意(因西方是日落之地,日落象征衰弱或死亡)。同时,西楼是望月之地(相对于东升的月亮来说,什么楼都在西边),西楼又具有怀人思乡之意蕴。在此时,词人登上西楼他想到了什么? ——故国,想到自己当皇帝时的奢华生活。 ——月如钩。如钩之月就是残月。残月后半夜才出现,作者此时登楼,说明什么?残月有何何象征? ——说明作者夜不能寐。为什么?愁。囚徒之愁。残月,象征了残缺,象征了词人故国和人生。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寂寞,悲凉。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

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合作探究: 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明确: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之《相见欢》教学设计语文版

《相见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能力目标: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 1、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词作情感基调,进而体会主旨,师生共同分析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多媒体演示等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1、深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 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教师: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李煜 教师:大家对李煜了解多少呢? 学生明确:他是南唐后主、词中帝王的李煜。我们知道他的词以南唐亡国分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 奢侈豪华的宫庭生活;后期主要是回忆往事,怀念故国,描述被囚禁后的苦闷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一首词作《相见欢》。 2、学生自由朗诵词作,进一步体会词作感情。 【媒体演示】 3、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与作者的感情。(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主旨)【小组自由讨论】

明确:词题必须扣住“离愁”。【板书】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闺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羁旅之愁,而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媒体演示】 4、教师:大家找找词中有哪些意象(景物)? 明确:意象:【媒体演示】 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西楼”、“残月”可联系“月满西楼”或“西楼望月几回圆”理解) (“梧桐”可联系“梧桐更兼细雨”理解) (院深大而显人少,可见寂寞、孤单) 5、具体研读、品字析句鉴赏词作 教师: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还有哪些字词有助于表现主旨? 明确:“无言”、“独”、“寂寞”、“锁”【媒体演示】 “无言”、“独”——因为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但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 愿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从“无言”、“独”可看出后主那孤独、寂寞的身 影。 “寂寞”、“锁”——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锁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锁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 有清冷的秋天相对,怎会不感到寂寞。“锁”字暗点了身世。(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移用。) 6、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那么这两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有什么特点吗? 明确: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具体分析: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诵读-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本注释】 ①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②【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⑤〔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百度注释】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收:收复国土。 【百度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本赏析】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注:楷体为百度得来,雅黑为课本原文。

《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 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关键词,体味词人情感; 2. 了解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3. 结合词人生平把握"长恨"的内涵; 4. 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设想 1. 本词是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 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 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另一首《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相见欢》,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简介李煜其人 《相见欢》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词是其在亡国被俘后所作,可以看成是其生命的绝唱。师: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讲读诗词 1、初读; 2、齐读;读通顺。 3、对照注释自学。 4、讲解

"林花谢了春红":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美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 "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是的,不但美好的春红谢了,而且是"匆匆"地谢了,匆匆地,让人来不及回头,来不及细想,连悼念也来不及,就在你无心地闭目间从你眼前消失殆尽,只留下满地伤残。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摧残,岂能消受这几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九字中"无奈"二字的含义。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对美化事物之陨落, 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不堪。这些虽是对自然的伤痛感概,可是又处处沾满了人的眼泪。当面对着国家的破亡,他无能为力,除了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又能做什么呢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胭脂泪":指的是什么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比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 雨" ; 就人而言, 是" 感时花溅泪" 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 "相留醉":三个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醉,有何含义非指酒醉, 而是如痴如醉之意。相留醉,是写人与花与人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林花带雨如???,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而自己的心上人和自己也是执手相看泪眼,难舍难分。 "几时重":永远也不会重合了。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人生中绵绵不尽的长恨啊,就象滔滔的江水一样,滚滚东去,永不回头。 5、品味诗词 这首《相见欢》,写的只是林花,实际象喻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写的只是个人的悲哀。但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哀,词的形象表现的是对人生的无常,世事多变,年华易逝的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情绪,这种情绪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戚",有着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 好像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哀。不管是什么人读它,都会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引导诵读、背诵。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全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

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相见欢① 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2] 白话译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4] 名家点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慷慨激烈,发欲上指。[5]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