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文学思潮·赵树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 错误地否定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 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 肯定五四新文学。 ◎1940年下半年,论争不再停留于 “中心源泉”上,而是更深入地接触到形式 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上, 郭沫若、茅盾、胡风等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 的观点。

卓著的解放区工农兵文学运动。

新的题材与主题:战场决胜、土地改 革、互助生产是解放区文学尤其是中 长篇小说的三大主题。

新的形象与性格

新的文体形式与语言风格
(3)沦陷区文学

东北沦陷区文学、华北沦陷区文学、华东沦陷区文
学、华南沦陷区文学、华中沦陷区文学。

1941年是所有沦陷区文学运动重要的分水岭
3、文学思潮与理论论争
(1)抗战初期进步文学界与梁实秋“抗战无关 论”的论争; (2)1938—1939年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 争; (3)1940年前后与“战国策”派的论争;




(4)1939—1941年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文学思潮与理论论争

(5)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及对王实味文 艺思想的批判; (6)1945年前后关于《清明前后》《芳 草》两剧作的论争;

国统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 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 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 ※有论者提出反“非政治化倾向”; ※王戎提出要反“唯政治化倾向”; ※何其芳、邵筌麟等提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 统一的观点,此与《讲话》精神一致;
(5)以大众化和民族化为文艺创作的主要风格

(6)以改造世界观为实现工农兵方向前提和保证
3、《讲话》的影响和文学思潮的 转向

1943年10月19日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毛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 策的决定》,指出:《讲话》“规定了党对于现阶段中国文艺 运动的基本方针。全党都应该研究这个文件,以便对于文艺的 理论与实际问题获得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纠正过去各种错误的 认识”。 (1)批判“人性论”: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 (2)批判“为艺术而艺术”:从“美的文学”到政治的文学 (3)批判“暴露黑暗”:从“启蒙的文学”到讴歌的文学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的文 艺界对文坛现状和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 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



◎胡风的理论:
※胡风的理论可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
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胡风的关注
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 作者的主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2)战争文学文化规范 战争为文学规定了明确的目的性,大大提升了 文学的宣传功能、教谕功能,而审美功能、娱 乐功能等则受到排斥与贬低。
4、战时文学中心的散落、迁移与重组

(1)战时文学中心的地域变化

一是文学向西(西南、西北)发展并重建中心
的态势。。


二是文学中心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2)几个次区域文学中心概述

(2)作家生活
(3)文学面貌
三个方面:阶段性、区域性与转折性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
时期文学
2、战时文学的形态特征
(1)主题与题材

作家正视战争中暴露出来的社会痼疾与时 代病变,予以集中的揭示和批判,深化和 拓展了战时爱国主义文学的主题内容。

在战争背景下思考民族命运、忧虑国家前 途,这是又一重要主题。 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构成 战争后期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的老百姓
第十八章
第三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重点】
《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 【难点】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必读作品与文献】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
文学分割并存

1、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1)战争背景 战争,不仅是文学现象发生的背景材料与 作品的题材来源,还成为广大作家亲见亲 历的日常经验,成为他们生活现实的基本 内容。
第二种:以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为代表。沈从 文对文艺不政治的关系问题始而怀疑,继以否定。

(2)文学的民族化问题
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
论争
事件的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
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

4月1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停刊。4 月3日鲁迅艺术学院开始布置整风。 5月2日至23日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2、《讲话》和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1)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服务的对象 (2)以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的性质和地位 (3)以“普及第一”为开展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4)以工农兵生活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


(7)1945—1949年关于“主观论”与现 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8)20世纪40年代末与朱光潜等自由主 义文艺思想的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
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以
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解放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周扬等发表文章 ◎议论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以 文学为武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王实味、丁玲、 艾青、罗烽等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讨论的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 取代,丁玲等被批判,王实味甚至被处决。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
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不很成熟但非常有 价值的反思。但由于不只是胡风理论本
身的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的时机
和条件也不成熟。因此,胡风的理论在 四十年代没有受到重视,到80年代后 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价。
第二十章 赵树理

【知识点】 赵树理的小说代表作、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 药蛋派。 【重点】


三、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论争

1、文学观念与文学运动
(1)民族、民主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坚持 (2)文学的民众观与工农兵文学运动 (3)暴露的深化与歌颂的确立
2、创作方法与创作潮流
(1)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现实主义的开放性与独尊化
使命感的强化与民族化的多样性
(2)浪漫主义文学潮流 (3)现代主义文学潮流


《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 干家潘永福》《卖烟叶》等。
3、“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方向”的主要内涵: 其一,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从属 于政治的需要,积极地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
针政策服务,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服务。

其二,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

远接五四文学传统,在更宽泛的为人生而艺术的 目标下写作,如巴金、师陀、沈从文、废名、徐 訏等人的小说,穆旦等人的诗。 自由主义文学.
(2)解放区文学



包括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的文学与解放区时期的 文学。其最直接的源头是20世纪30年代的苏区 文学, 以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 段。 前期:创办了如《文艺战线》、《文艺突击》、 《草叶》、《谷雨》、《文艺月报》等文艺刊物, 组织了如“西北战地服务团”、“抗敌剧社”等 文艺团体,开展了专业创作和群众文艺活动。 后期:《延座讲话》将大家的认识统一到文学为 工农兵服务上来,并很快形成了声势浩大、成就

战时政治区域的并存形成了多个分散的文学中
心,国统区在重庆,解放区在延安,沦陷区
1941年以后在上海。
5、地缘政治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



(1)国统区文学
包括抗战与三年内战两个时期。
坚持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方向的创作,如茅 盾、沙汀、艾芜、张天翼的小说,马凡陀、臧克 家的诗歌和夏衍、宋之的等的戏剧作品等.



《小二黒结婚》
【难点】 赵树理的成就与局限


【必读作品与文献】
《小二黑结婚》
一、赵树理生平与创作概况

1、生平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 1937年参加革命,此后长期在 解放区从事文化宣传和和报刊编 辑工作,1943年以来相继发表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等作品,其一系列作品被誉为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 的一个胜利”,成为解放区文学 的典范。
2、创作分期

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建国前的文学创作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福贵》《刘二和王继圣》《斜不压正》 《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人 物、新的主题和新的艺术风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形成 的新的文化氛围中,迅即广为传播,被认为代表了解放区 文艺的最高成就,开拓出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建国后的文学创作

(2)文体风格与集体创作形式
阶段性的特征。
初期:圣洁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
鲜明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持阶段:基调是沉郁冷峻、厚重
苍凉,追求史诗风范,历史潜行与 现实深思交错而行。
40年代中后期:国统区:讽刺;解
放区:明快朴素。
3、战时文学与战争文化心理

(1)战时社会心态模式 政治上的超常敏感和认识、处理问题的“简约 化”方式。
沦陷区前期华北文坛创作成就较高,以小说为代表,
1941年后上海成为沦陷区文学中心,各体文学齐 头并进,小说、诗歌尤其突出。 从数量上看,最多的是在夹缝中生存并壮大的属于 “中间状态”的作家作品,北边是武侠小说的崛起, 南方是言情小说的兴盛。

6、战时战后文学的一些新变
(1)战争中的日常生活之美 (2)雅俗分流、融合的趋势 (3)文学创新探索的多向性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

内涵: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
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 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 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果 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 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论争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形式不生活源泉的关系问题;
二、如何正确估价现代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不 继承民族传统的经验教训; 三、民族形式不民间形式的关系问题。 讨论和论争有助于廓清人们对问题的深化认识, 对此时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也起到一定的 促进作用。


丌足:讨论只围绕民族化论题展开,从未涉及现 代化问题;讨论偏重形式而轻视内容;对形成民 族形式的关键即作家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立足现 实努力创造注意丌够。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
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
支柱: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
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
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 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
“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1、《讲话》发表的背景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部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述,
它标志着毛泽东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
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与反省 (2)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3)对文艺工作和文艺思想的指导与规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冯雪峰反对将作品的政治性不艺术性割裂开来,强 调丌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价值。此不 《讲话》观点丌一致。 在文学不政治关系问题上的二种三类意见。
第一种的主流派:主张文学的宣传鼓动功能和认识教 育效用。



第一种的另一类:胡风、冯雪峰等为代表,肯定文学 干预生活、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胡风注意到文学反 映现实的艺术方式,强调作家主观战斗精神的能动性。 冯雪峰认为文学不政治的关系是两者矛盾斗争的过程, 作家在其中可以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文学的政治性 不艺术性之间存在统一性也应该努力追求二者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