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分析

合集下载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报告时限的研究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报告时限的研究
作者单位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3 0 0 1 4 0 )
本 研究 1 1 1株 P A来源于 2 0 1 2年 I ~ 6月 我
院各临 床科 室送 检 痰 标 本 分 离 株 。去 除 重 复 分 离
菌 株后 获得 黏 液 型 3 5株 和 非 黏 液 型 多 重 耐 药 7 6
2 结 果
株, 黏 液 型菌株 经 3次 传 代稳 定 表 达 黏 液 型 入选 , 每 株 菌药敏 结果 符合 “ 对 在抗 菌谱 范 围 内的三类 及 三类 以上抗 菌 药物 不敏 感 ( 包 括 耐药 和 中介 ) ” 即判 定 为多重 耐药 菌 。
反 映细菌 真实 药 敏 情 况 至关 重 要 。尽 管 临床 上 黏
液 型 的分 离率 远低 于非 黏液 型 , 但是 黏液 型菌 株多
分离 于慢 性 、 持续 性 感 染 患 者 , 患 者 多具 备 抗 生 素
1 . 4
药敏 实验
纸 片法 测 定 1 5种 抗 生 素 药 物 敏 感 试 验 , 按 照
菌2 4 h药敏 结 果不 能准确 反 映细 菌体 外 药敏 情 况 , 应 延 长至 4 8 h报告 药敏 结果 。 关 键词 铜 绿假 单胞 菌 ; 黏液型; 药物敏 感性 测 定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4 6 . 5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献编号 1 0 0 6 一 ( 2 0 1 5 ) 0 3 - 2 1 8 - 0 3
指导 临床 选用 抗生 素重 要依 据 , 药 敏报 告 能否 正确
培 南 ME M、 环 丙 沙星 C I P 、 左 氧 氟沙 星 L V X、 多 黏 菌素 B P OL、 复方新诺 明 S X T、 哌 拉西 林 P I P 、 哌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实用 医 药杂 志 2 o 0 9年 0 2月 第 2 6卷 第 O 2期 Pa d& P am.o 620 — 2N . rcJMe hr V l , l 0 o 2 2 o9 0

35 ・
药学与l 临床
下 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于 建 华 /幼 林 7 朱世 银 闫 文 婧 250 ) 5 30 (4 1 8医院 , 东淄博 山
1 9株 , 1 .4 。 5 占 07 %
毒 性 较 大 , 院 临 床 上 很 少 应 用 该 药 . 出 现 多 重 耐 药 菌 株 该 当 时 , 考 虑 该 药 作 为 治 疗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引起 感 染 的最 后 一 道 可
2 E B s 测结果 . 2 SL 检
在 1 9株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中 . E B s 5 产 S L

表 1 19株 铜 绿假 单 胞 菌 对 1 5 8种抗 菌 药 物 的药 敏 试 验 结 果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是 条 件致 病 菌 , 是 引起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也 常 见 病 原 菌 。 近 年 来 , 着 广 谱 抗 菌药 物 的 应 用 及 不 合 理 使 随 用 , 菌 的检 出率 不 断 增 高 , 耐 药 性 广 泛 , 为 医 院 感 染 和 该 且 成 抗 菌 药 物 耐 药 及 临 床 治 疗 的 难 点 。现 对 笔 者 所 在 医 院 2 0 — o 6
的有 5 4株 , 3 . %。 占 39 6 2 . 药敏试验结果 3
3 讨 论
见 表 1 。
星 、 丙沙 星( >0 ) 亚胺 培南敏感性 高 , 文献 不 仅 可 以造 成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对 本 身 的耐 药 , 而 且 还 会 对 哌 拉 西 林 、 丙 沙 星 、 孢 他 啶 的 多 药 耐 药 , 减 环 头 为 少 其 进 一 步 耐药 , 注 意 避 免 滥 用 和 首 选 用 药 , 更 合 理 的 应 应 使 用 。 酶 抑 制 剂 的 头 孢 哌 酮, 巴坦 、 含 舒 哌拉 西 林 , 唑 巴坦 及 他

我院2007~2010 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

我院2007~2010 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

我院2007~2010 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发表时间:2011-05-06T09:36:12.40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褚庆萍齐春海韩耀鲁[导读] 试验方法:K—B 琼脂扩散方法,37 ℃ 24 小时后观察结果。

褚庆萍齐春海韩耀鲁(陵县人民医院 253500)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尤其是水和潮湿地带,该菌对抗药物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I、II 代头孢菌素有天然耐药性。

因此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特别是较虚弱长期卧床、各种医疗器械受检者、呼吸机使用、气管切开、尿道插管、血管内导管更易感染,其他如烧伤、褥疮、继发感染、神经外科治疗肺部感染和败血症也较易感。

随着内外环境的变迁,其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加,我们选用10 种抗生素,分离的348 株铜绿假单胞菌做了药敏分析。

1 菌株来源2007 年6 月~2010 年12 月,临床分离标本为铜绿假单胞菌,经氧化酶、葡萄糖、OF、枸缘酸盐、乙酰胺、精氨酸双水解酶等试验和血清学证实。

菌种鉴定:杭州天和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化管、手工鉴定。

药敏片:由杭州天和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MH 培养基、济南百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试验方法:K—B 琼脂扩散方法,37 ℃ 24 小时后观察结果。

阳性对照: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83。

阴性对照:人肠埃希菌ATCC25922 为质控菌,根据NCCLS 抑菌环判读标准判断结果。

2 结果与讨论试验发现:氨曲南(30 微克/片)、头孢哌酮—舒巴坦(75/75 微克/片),耐药率最低占2%~3%,其次为亚胺培南(10 微克/片)耐药率15%,头孢他啶(30 微克/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在60~80%之间。

所以动态观察耐药菌株的变化可为临床选用药物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2011—02—25)。

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特点及药敏试验分析

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特点及药敏试验分析

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特点及药敏试验分析周启侠【期刊名称】《当代临床医刊》【年(卷),期】2015(28)2【摘要】目的分析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性,为预防和治疗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降低ICU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

方法选择ICU 2012年01月-2013年12月送检的标本,采用ATB Epression细菌半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最低抑菌浓度(MIC)E-test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从ICU送检的标本中,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78株,分别来自痰液、伤口分泌物、尿液、导管及血液。

ICU送检铜绿假单胞菌中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为73.1%,其次为美罗培南69.2%、头孢吡肟68.5%、头孢他啶66.7%、左氧氟沙星65.4%、阿米卡星64.1%。

耐药率最高的为磺胺甲恶唑/甲氧苄胺71.8%,最低的为亚胺培南24.3%。

结论 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来自呼吸机应用、手术切口和各种置管,多为医院感染引起且多耐药现象普遍,耐药菌谱在不同区域、不同医院存在较大差异。

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及其他侵袭性操作;对ICU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常规监测,定期分析监测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控制和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

【总页数】2页(P1294-1295)【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药物敏感试验【作者】周启侠【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相关文献】1.ICU与非ICU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 [J], 孙悦波;周杰;曹德生2.贵州省某三甲医院ICU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J], 谷俊莹;周芮;程新;刘宝;钟筑宁3.3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儿的药敏试验分析 [J], 陈军4.老年医院ICU与非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性比较分析 [J], 周博锋;庞柳英;何本进5.研究分析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 [J], 苏华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采用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辽阳市二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100.0%敏感,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1%~35.8%;2009年~2012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除美洛培南以外的其他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趋势。

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由于产生生物膜,体内呈耐药现象。

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考虑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应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控制医院耐药菌感染的流行。

标签: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生物膜;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空气,及正常人的皮肤、肠道和呼吸道等处,是土壤中最常见细菌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体多部位感染。

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全国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NPRS)数据显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在所有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中位居前列[1]。

本文对本院分离出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菌株来源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排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到的相同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药敏实验质控菌株(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仪器与试剂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贝瑞特生物技术(郑州)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1219),伊红美兰培养基(自制),伊红美兰琼脂(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20531),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TRB-200B(湖南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湖南天地人非发酵菌科生化药敏试验卡(湖南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829)。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毕玲玲;孙成春;公衍文;张欣悦;安小通【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2【摘要】目的了解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0-2013年济南军区总医院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E的临床分布、耐药表型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年内共分离出1 465株PAE,黏液型PAE共44株(占3.0%),非黏液型PAE共1 421株(占97.0%);44株黏液型PAE除1例来自尿液外,其余均来自痰液标本,74.9%的非黏液型PAE标本分离自痰液;黏液型菌株医院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64.5%;非黏液型菌株则多见于术后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占25.8%、19.6%。

44株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占11.4%;而非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为19.0%;黏液型PAE对部分原本敏感的抗菌药物逐年产生耐药性,且各药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耐药率均较低;而非黏液型PAE的耐药率自2011年起逐年降低。

结论 PAE分离标本以痰液为主,阳性感染者多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与非黏液型PAE相比,黏液型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强。

【总页数】4页(P140-143)【作者】毕玲玲;孙成春;公衍文;张欣悦;安小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J], 张丽丽;姚蓓;粟伟;游科辉2.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 [J], 毕玲玲;孙成春;公衍文;张欣悦;安小通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比较 [J], 周爱春4.探讨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J], 闫忠;白秀艳5.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比较 [J], 周爱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导致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如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或者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因此,及时、准确地检验并识别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并提供一个标准的检验方案,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铜绿假单胞菌检验前的准备工作1.1 样本采集从患者身上采集适当的样品,如各种体液(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或病灶分泌物。

确保样本获取的无菌操作,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1.2 检验材料准备准备必要的检验材料,包括培养基(如MacConkey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等)、培养皿、菌液吸管、无菌显微镜玻片、无菌移液器等。

一、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2.1 培养方法将适量的样品分别接种于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上。

通常情况下,MacConkey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可以用于初步选择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

将培养皿置于适当的温度下(通常在35-37摄氏度),保持培养皿适当湿润。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杂菌的干扰,定期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2 生理生化试验经过初步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试验来确认菌种的鉴定。

例如,碳水化合物利用试验、氧化酶试验、羟基苯丙酮酸酶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菌株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2.3 PCR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来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通过选择合适的引物和扩增条件,可以从样品中扩增出铜绿假单胞菌特异性的基因片段。

通过检测PCR反应产物,可以确认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

2.4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由于铜绿假单胞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十分必要。

通过将不同的抗生素添加到含有菌落的培养皿中,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及抗生素对菌落的抑制作用,可以确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谱。

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发酵型
氧化型
产碱型
分离培养
•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对有正 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 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麦 康凯琼脂培养基(MAC);对无正 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如血液、脑 脊液、穿刺液等可接种普通或血琼 脂培养基。
•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 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 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 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 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 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 光泽;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 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 而在培养基底部细菌的生长不良。
绿或灰绿 有溶血环 • MACc平:微小无光泽半透明 48h后菌落 呈棕色
鉴定
• 初步鉴定 菌体形态 菌落特征 产色素 气味 氧化酶 • 最终鉴定 非发酵菌生化鉴定系统 API-NE试条
• 细菌耐药机制
–外膜通透性降低 –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主动外排系统将抗生素泵出胞外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膜孔蛋白突变 –生物膜屏障作用
• 绿脓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培养基成分:
• • • • •
胆盐乳糖培养基(BL)
胨 20. 0g 磷酸二氢钾 1.3g 乳糖 5. 0g 牛胆盐 2.0g 氯化钠 5.0g (或去氧胆酸钠) (0.5g) 磷酸氢二钾 4. 0g 水 1000ml 除乳糖、牛胆盐或去氧胆酸钠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 解,调节P H值使灭菌后为7 . 4 ± 0 . 2,煮沸,滤清,加入 乳糖、牛胆盐或去氧胆酸钠,分装,灭菌。
培养基成分:
PDP斜面,是否有色素,有, 用氯仿3-5ml萃取,用无菌 玻璃棒搅碎培养基、混匀, 色素完全在氯仿层。吸管 把氯仿层移到另一试管, 加入盐酸1M1ml,静置后, 盐酸出现粉红为阳性,无 粉红为阴性,阴性斜面培 养1-2天再重新做一遍。如 果仍是阴性。做下一步试 验。 绿脓菌素从有机相转到酸性 水相中会由蓝绿色变为粉 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分析发表时间:2017-03-07T16:36:48.9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作者: 陈婕1 冉津2 龚国忠1(通讯作者)[导读] 美罗培南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这两种药能够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起到破坏的作用,从而杀死细菌。

(1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四川遂宁 629000) (2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检验系 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基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粘液形成生物保护膜的原因,研究其临床药敏谱,给临床提供可靠地实验结果,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7株作为研究对象,上机鉴定,鉴定出是铜绿假单胞菌后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记录分析结果。结果:67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舒普深的敏感率为100%,亚胺培南的敏感率97.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的敏感率为86.9%,多粘素E的敏感率为80.6%,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为48.6%,氨曲南的敏感率为22.2%。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舒普深效果最好。结论:本文研究发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因其分泌粘液,形成无色清亮透明菌落,上机无法完成药敏实验,因此可以选择敏感性高的美罗培南、舒普深等药敏纸片进行药敏实验。 【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生物膜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047-02 Analysis of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 of the 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tective biomenbrane of mucus from Pseudempnasaeruginosa,to study it's clinical drug sensitivity spectrum,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alpractice.Methods We collected 67 strains of mucoid Pseudempnas aeruginosa from clinical sample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6 asthe research object,identification on the machine,afte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dentified,the activity of 14 antimicrobial agents wastested by K-B disk diffusion method,then record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Results All of the 41 strains of mucoid Pseudomonasaeruginosa,the sensitivity of meropenem,Sulperazon was 100%,the sensitivity of imipenem was 97.2%,the sensitivity ofticarcillin/potassium clavulanate was86.9%,the sensitivity of multi-cadherinn E was 80.6%,while the sensitivity of piperacillin was48.6%,aztreonam was 22.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antibiotics were meropene and Sulperazon.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that,because of the mucoid Pseudomonasaerug inosa secretes mucus,forming a colorless and transparent colonies,drugsusceptibilitytesting can not be completed on the machine,so we can choose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drug paper such as meropenem,Sulperazon tocomplete the antibiotics susceptibility testing. 【Key words】Mucoid Pseudempnas aeruginosa; Antibiotics susceptibility test; Resistance;Biomenbrane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如绿脓素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素等。在血平板上会有B-溶血环。铜绿假单胞菌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虽然外观上不一样,但经报道两种形态的血清型无明显差异[1]。因此尚可根据CLSI解释标准选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大量藻酸盐更易形成生物膜,从而逃逸机体免疫清除或增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给临床常规治疗带来了困难。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渗透压较高,NaCl较多,磷酸盐较少等环境条件下易转化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本文针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析常规抗生素对其的体外活性情况,以便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更好的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5,男性17例,女性24例。每位患者做痰或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痰标本要求是涂片镜检上皮细胞≤10/LP,白细胞≥25/LP,符合痰培养标准的标本。肺泡灌洗液由临床医生无菌操作获取,分离致病菌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所有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菌排除了污染。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细菌鉴定卡、VITEK-2均为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M-H琼脂由重庆庞通医疗器械公司提供,药敏纸片由康泰生物科技公司生产。 1.3 细菌鉴定与药敏实验 标本培养和纯化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初代标本分五区划线接种在血平板上,置于35℃、5%的CO2孵箱培养12~24h,在血平板上3~5区有疑是菌落生长的才处理,菌落生长为无色、小露滴样、边缘不规则、不溶血、清亮透明菌落。转种到血平板上纯化,再经18~24h培养后长大而融合、粘稠、透明胶冻样菌落,原始区可有绿脓素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色,菌落溶血不典型可有可无。有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殊气味。分纯后使用梅里埃公司提供的自动鉴定仪以及原装鉴定卡进行细菌鉴定。同时选择美罗培南、舒普深、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多粘素E、替卡西林、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吡肟、氨曲南药敏纸片做K-B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细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根据细菌菌落特性判断为黏液型。记录药敏结果。 1.4 质控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TACC,大肠埃希菌TACC,金黄色葡萄球菌TACC,阴沟肠杆菌TACC,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5 统计分析 细菌药敏间耐药性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药物敏感性 67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中,63株来源于痰液,4株来源于肺泡灌洗液。此菌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舒普森效果最好,敏感性为100%,而效果较差的哌拉西林敏感性为48.6%,氨曲南22.2%。其他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如下表。

表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条件致病菌,当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黏液型铜绿的情况下,如化疗、插管、手术、患代谢性疾病及大量使用抗生素等情况下引起宿主防御功能降低或菌群失调,引发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黏液型铜绿表面存在以藻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黏液,形成生物膜。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和有利于生存,黏附于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时分泌的由多种多糖蛋白组成的复合物,生物膜也被称作胞外基质,使细菌相互粘连,形成一种特殊细菌群体[3]。黏液铜绿假单胞菌在麦康凯平板上,35℃,18~24h即长成为无色、光滑、融合、粘稠、胶胨样大菌落,成块、片状[4]。 该菌容易黏附在气道黏膜上,因此有人认为该菌是引起起慢性难治性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文的标本绝大部分来自中老年人,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免疫力强弱有关,年龄大免疫力降低或许更容易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较长的的病程,在支持治疗操作如雾化、人工吸痰等情况下。加大了感染机率[5]。有研究表示在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培养药敏实验显示两者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果显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低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6]。在临床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却是相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只是测试了生物膜外游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不能反映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被生物膜包裹内菌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敏感抗菌药物敏感性强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7]而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生物膜存在的情况下,黏液性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远远高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所以在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时,应考虑其生物膜的存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有以下几点[8]:(1)弥散屏障:其生物膜的三维结构作为保护膜阻挡抗菌药物对膜内的渗透和胞内多糖含有抗菌药物水解酶,使药物失效。(2)微环境梯度:生物膜的各种成分由外向内呈梯度下降,其细菌生长缓慢或停止,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3)抵抗型:生物膜产生后,细菌可表达一些特殊的、具有保护性的生物表型,从而导致耐药[7]。由此研究可看出生物膜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性,如果想要提高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应着力与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破坏。有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原能够通过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使抗菌药物容易通过生物膜[9]。调节免疫,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些毒性因子而增强其他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的活性,改善疗效。克林霉素能使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藻酸盐减少,使左氧氟沙星容易通过生物膜,加强杀菌效果[10]。在临床用药中大环内酯类药物与敏感抗菌药物合用均能有效控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11]。 由表一可见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多粘菌素E、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因作为临床的首选用药,舒普深能够在细菌繁殖期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粘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美罗培南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这两种药能够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起到破坏的作用,从而杀死细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因此,临床医生因在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时充分考虑其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检验细菌室也应该在发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时尽早给临床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