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结构在高烈度地震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相关问题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相关问题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相关问题探讨摘要:为引起人们对山地建筑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加以警惕和重视,本文通过对山地建筑结构类型的界定.典型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厦目前存在的设计误匹进行分类和梳理,找出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指出目前对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特殊性重视不够,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际应用,建议在积累一定研完成果后应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程的编制工作.关键词: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分析,概念设计Abstract: by people for the mountain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existing security hidden danger to alert and atten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ountain building structure types of definition. Typical mountain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of tall the existing design mistakenly classify horse and comb, and find out the mountain building structure existing in the aseismic design of special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the mountain building structur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enough attention, theoretical study lags behind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proposal is in complete accumulate some research fruit should develop in a building structure after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she.Keywords: to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Seismic analysis, concept design1 引言虽然国内外不乏山地城市,但铁乏对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殊问题的认识及相关震害的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探讨

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土地的不断被开发以及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城市的郊区也纳入了住宅规划之中。

而坡地建筑的结构底部构件并不能同一水平面上,呈现不规则形式,对结构抗震不利。

因此,结构设计工程师并不能以简单的平地建筑结构设计的思维进行设计。

本文主要对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抗震设计进行探索,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山地建筑;平地建筑;特点;抗震设计一、山地建筑结构的界定与震害特点山地建筑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即吊脚结构和掉(错)层,见图1:图1 山地建筑结构的主要类型5•12汶川地震后,诸多结构专家深入灾区现场调研,对典型山地建筑震害特点进行分析例证,为后续的这种特殊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山地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②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③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桩基础易发生破坏;④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⑤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

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经验和启示:①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和陡坎;②山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严格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给予保证;③山地建筑结构架空层易形成柔弱底层,对于不等高柱架空,建议从概念设计上考虑和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尽量避免短柱和上刚下柔;④由于山地建筑结构竖向刚度不规则,扭转效应明显,建议设计时底部加强;⑤山地建筑架空层常会为了设计和施工方便,直接把桩基础伸出地面当柱使用,由于其抗弯和抗剪都较弱,出地面的桩身容易发生破坏,建议设计时勿用桩代替柱,如代替柱,桩应按柱设计;二、山地建筑与平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差异(1)房屋建筑高度的确定房屋的总高度是指起算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①平地建筑,起算地面一般指室外地面,半地下室时指地下室室内地面,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指室外地面。

②坡地建筑,起算地面指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山地城市掉层框架结构抗地震

山地城市掉层框架结构抗地震

通过图表2得知: 1 ) 模型 KJ-1 与模型 KJ-2 二者具有相近的 RCM 值, 说明二者具 有相同水准的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 即抗地震倒塌能力相近 。 2) 相比于模型 KJ-1 和模型 KJ-2,模型 KJ-3 的RCM值更低,即其 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低于模型 KJ-1和模型 KJ-2,说明掉层会降 低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 。 3 ) 模型 KJ-3 与模型 KJ-4 的易损性曲线相近且RCM 值基本相等, 说明掉层框架结构中掉层数的多少对抗地震倒塌能力影响不大。


通过增大非接地柱底端的约束,使非接地柱抗侧刚度增大, 如设置在掉层梁处设置拉梁或增大掉层部分的刚度,可以 一定程度上减少上接地柱分担的剪力,从而提高掉层框架 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否可以?)

谢!
以往针对山地建筑结构的研究, 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1 ) 局部场地效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局部地形对输入地震 动影响较大; 2) 考虑土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山地结构计算模型及抗震性 能研究, 认为地基对山地结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且与输入 地震动频率成分及陡坎弹性模量相关; 3 ) 山地结构简化计算模型及侧向刚度控制方法, 提出 了斜坡 段场地下地震动输入的放大系数, 建议通过控制楼层侧向刚 度比以确保山地结构的抗震性能;
1. 2 试件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框架破坏主要集中于上 接地楼层的柱底及其上的节点处, 其余部位只有部分梁端出 现不同程度的塑性铰 ,试件出铰顺序如图所示。
1.2.1 由图及试验现象看出 ,上接地楼层柱是掉层结构的薄弱部位,导 致掉层结构的破坏模式表现为上接地楼层柱端率先出现塑性铰, 形成 层破坏机制,下接地楼层主要在梁端出现塑性铰,且下接地楼层柱在 结构丧失承载力后仍没有明显破坏。 1.2.2 原因:由于上接地楼层柱相对于下接地楼层柱具有更大的侧向刚 度, 承担了较多的水平荷载 。 相比普通框架的梁铰破坏机制, 这种 塑性铰集中于上接地楼层柱端的破坏模式耗能能力较差, 不利于结构 抵抗地震作用 。

山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探讨

山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探讨

山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探讨目前在诸多山地城市中,山地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针对山地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却远远落后于部分工程建筑实践的要求。

近年来,在山地城市中,随着广大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与山地地形相适应的各类山地建筑在相关地区出现。

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地建筑结构的主要震害特点,简要叙述了山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特殊性,并提出了抗震概念设计的山地建筑构造措施。

标签:山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构造措施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不断增多,为缓解土地压力,部分平原城市也逐渐向山地区域拓展。

但山地建筑与平地建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同,山地建筑受到地形地貌影响甚大,还需综合考虑其经济性、功能性等因素。

另外,近几年来,由于部分城市由于地震灾害的影响,建筑损失颇大,目前,抗震概念设计不仅是建筑领域广大建筑设计师所关注的课题,同样也是大部分社会居民所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居住者的人身安全,是相当重要的结构设计问题,尤其是地质较为复杂的山地建筑。

一、山地建筑结构的主要震害特点通过对地震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是促进山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观念更新的主要方式。

是探明前期设计中存在问题及为后期设计提供指导的重要途径。

以下主要分析山地吊脚式建筑与错层式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

(一)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一般而言,在山地区域内,吊脚式房屋是较为常见的房屋结构类型。

它主要是由长度相异的柱、桩搭架于有一定坡度的山坡空地形成建筑平台,并在此之上构建建筑物的房屋结构形式。

以都江堰山地区域的某小区为例,由于地形特殊,房屋构建地段内存在一定的坡度,因此部分建筑选取吊脚式结构形式。

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此种房屋结构破坏十分严重。

首先,由于其房屋底层比较柔弱,导致架空层较易破坏。

其次,其柱、桩长度并不一致,容易导致较短的柱桩受到剪切破坏。

第三,其架空平台层的截面积在震后突然变小,致使薄弱层上移,产生连环性破坏。

山地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分析

山地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分析

山地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分析山地区域是我国面积较大的一部分地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区域。

山地区域的建筑结构及其耐震性能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因此,研究山地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山地区域的地质及地震情况山地区域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地面高差大,地形陡峭。

本着“天地一体”的思想,盘山公路、山间建筑等建筑结构充满了质朴与生命的气息。

然而,山地区域地震频繁,地震影响也较大。

因此,对于山地区域的建筑结构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保证其耐震性能。

二、山地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分析1.砌体结构的耐震性能砌体结构是我们传统的山地建筑结构,它使用石头、黏土等建筑材料,建筑过程中不使用现代的混凝土或钢材等材料。

由于其掌握条件易于实现,广泛应用于山地区域。

然而,砌体结构的柔软性无法很好的抵抗地震的冲击,其不能有效的传递地震力量和应力。

因此,将砌体结构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采用增强措施,如加固、增加承重等方法,可以有效增强其耐震性能。

2.现代结构的耐震性能现代结构采用混凝土、钢材等质量更加好,性能更加稳定的材料进行建设,具有承重能力较强,可靠性较高,施工时间长、维修方便等优点。

但现代结构在地震时,由于强度较大,容易出现刚性破坏,所以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注意灵活性和可靠性的平衡。

3.混合式结构的耐震性能混合式结构将砌体结构和现代结构相结合,克服了单一结构的缺陷。

如将现代结构的强度和砌体结构的柔韧性结合,建造出更加坚固和灵活的建筑。

同时,混合式结构施工时间较短,施工质量也相对较高,更加经济实用。

三、加强山地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为了增强山地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1.设计阶段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质形态、地震频率、风、雨、雪等。

把耐震性能的抗震设计、受力分析等过程化为常规程序,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2.建筑材料的选择要注重抗震性能。

选用高性能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

地震影响下建筑结构强度与安全性的分析研究

地震影响下建筑结构强度与安全性的分析研究

地震影响下建筑结构强度与安全性的分析研究自古以来,地震一直是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破坏力可以摧毁建筑物、夺取无辜人民的生命。

因此,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提高建筑的强度和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方面。

抗震设计旨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并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固。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结构设计、建材选择以及施工质量。

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

稳固的地基和基础可以分散地震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此外,采用强度高、耐震性好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也是提高抗震能力的关键。

其次,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还包括建筑物的破坏性。

地震引发的振动力会对建筑物产生动态荷载,导致结构产生变形甚至倒塌。

建筑物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距离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强度。

通常情况下,震级越大、震源距离越近,建筑物所承受的地震力就越强。

为了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工程师需要合理预测地震的影响,并在设计过程中增加结构的安全裕度。

此外,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加强连接部位等措施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然而,仅仅依靠传统的抗震设计和结构强度并不能完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还与周边环境条件、地质条件以及地震荷载的频率和时程等因素有关。

为了更好地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工程师们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

通过采集地震数据、进行地震模拟以及进行结构动力反应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建筑领域,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结构数据,并通过模式识别等方法提取结构特征,从而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响应。

这种基于数据的方法使得抗震设计更加智能化和精确化。

综上所述,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山地建筑研究报告

山地建筑研究报告

山地建筑研究报告山地建筑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山地地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山地建筑研究旨在探索适应山地环境的建筑设计原则和技术,为山地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山地建筑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山地建筑的特点1. 地形复杂:山地地区的地形多样,有陡峭的山坡、起伏的山谷等,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地形的变化来适应环境。

2. 气候变化剧烈:山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大,温度、湿度等因素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考虑,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资源匮乏:山地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建筑设计需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

4. 生态环境保护: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三、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1. 合理利用地形:利用山地地区的地形特点,如建筑融入山体、利用山谷等,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2. 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并保护山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等的消耗。

3. 节能节水:山地地区的资源匮乏,建筑设计需要注重节能和节水,采用高效的供暖、采光、排水等系统,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

4. 抗震设计: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设计需要考虑抗震能力,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四、山地建筑的创新技术1. 建筑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应山地环境的建筑材料,如轻质、强度高、维护成本低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耐久性。

2. 空间利用的优化: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3. 高效能源利用: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利用当地资源进行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智能化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建立自动化的建筑管理系统,提高建筑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五、结论与展望山地建筑研究在适应山地环境、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